《烛之武退秦师》课例.doc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课例.doc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课例.doc_第3页
《烛之武退秦师》课例.doc_第4页
《烛之武退秦师》课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学习生成单的自主互助式教学实践烛之武退秦师课例四、课堂实录课前准备:完成生成单“自主预学”部分。(一)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板书)。(二)预学成果展示1展示师:课前老师已经请同学把自己的预学成果展示在黑板上,现在就依次请她们来讲解一下。生1:(讲解生成单上已经呈现的一词多义,内容略)关于一词多义,同学们还有没有疑问或者补充?生2:我再补充一个是“封”字,“既东封郑”这里“封”是动词,意思是“作为疆界”,“又欲肆其西封”这里的“封”意思是“疆界”。生3:我补充 “辞”,课文中“辞曰”中的“辞”是“推辞”的意思;“辞”在文言文中还有“告别”的意思。生4:我补充 “焉”,“子亦有不利焉”这个“焉”是句末语气词“啊”;“焉用亡郑以陪邻”这个“焉”是疑问代词“怎么,哪里”;“不阙秦将焉取之”这个“焉”是兼词“于何”,“在哪里”的意思。师:请同学们拿笔记下刚才同学补充的“封”、“焉”和“辞”,具体的句子课后还可以去整理。生5:老师,我还有补充,我补充“知”。“君知其难也”中的“知”是“知道”的意思;“失其所与,不知”,这里的“知”同“智”,“明智”的意思。生6:我想补充“而”,“今急而求子”这里的“而”表示顺承,“缒而出”这里的“而”表示修饰,“朝济而夕设版焉”这里的“而”表示转折。师:刚才这位同学说“朝济而夕设版焉”这里的“而”是表示转折,谁能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吗?生7:我认为这里的“而”是表示承接,早上渡过河傍晚就筑起城墙,“而”是“就”的意思,所以是承接。师:现在有一个同学认为是转折,有一个同学认为是承接,大家更赞成哪种看法。生8:我赞成这里的“而”是表示转折,因为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这里是说秦伯帮助了晋惠公,晋惠公答应给他两座城池,但是他早上渡过河晚上就在那里筑起了城墙,所以这里应该是表示转折,“然而”。师:这位同学解释的非常好,古代汉语离我们现在已经比较遥远,它的很多意思我们还是要根据上下文内容进行理解会更加恰当。师:刚才在大家的合作下,我们发现并理解了这篇课文中更多的一词多义。现在请下一位同学来讲解词类活用。生1:(讲解生成单上已经呈现的词类活用,内容略)我再补充一个词语,是“与郑人盟”中的“盟”原来是名词,这里是与郑人“结盟”的意思,是作动词。同学们还有没有补充,或者不同的见解?生2:课本93页第一段中 “且贰于楚也”这里的“贰”我认为是数词作动词,“两边从属”的意思。师:同学们对刚才两位同学补充的词类活用有没有疑问?生:没有。师:老师觉得有问题。什么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应该是某类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下词性发生暂时性的改变,我们才称呼它为词类活用。如果碰到疑问时,同学们会想到去翻阅古代汉语词典,那你就会发现这个“与郑人盟”的“盟”字在词典里是解释为“立誓缔约”,应该就是动词,所以这里应该不是活用。而“且贰于楚也”这个“贰”字本身含义就是“不专心,从属二主”,也不是数词,所以也不是活用,古代只用“二”表示数字。所以,同学们平常还是要多多使用工具书去解决疑难问题。师:继续请同学上来讲解第三部分。生1:我讲的是古今异义词,“执事”在古代是对对方的尊称,现在 “仪仗”的意思,应该是管事的人。师:这位同学说在现代汉语中“仪仗”是“管事的人”的意思,大家都认同这个意思吗?生2:我不认同,我知道的“仪仗”是指走在队伍前面的人手里拿着的东西。师:很好,我可以再帮你补充一下,仪仗通常指的是大型游行时举的牌子、旗子等物品。所以在这里说“执事”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你赞同吗?生2:赞同。生1:然后是“舍郑以为东道主”这里“以为”在这里是“把当作”,现在的意思是“认为”;然后就是“行李之往来”中的“行李”在古代是“外交使节”;现在的意思是“旅行出远门时的箱子等物品”;第四句中“夫人”在古时候是”那个人”的意思,现在的意思是“妻子”。第五个是 “去”,在古代“去”是“离开”的意思,现在的意思是“到达”。请问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生:没有了。师:感谢这位同学的讲解,接下来请同学上来讲解一下第四部分句式。生:“是寡人之过也”,“是也”,这是判断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是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应该是“于君有益”;“夫晋,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应该是“有何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是省略句,“以之为”,省略“之”,应该是“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师:这位同学讲解的非常流畅,知识点也讲解得很到位,我们给这位同学掌声好吗?生(活动):掌声2齐读师:通过刚才这个环节,同学们对这篇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应该是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那么现在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一次。生(活动):集体齐读课文。(三)合作探究师:正如同学们读到的“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郑国危矣”,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烛之武为什么会接受郑伯的请求去说服秦伯退兵?烛之武又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请同学看我们的合作探究部分,结合课文内容和你的组员一起讨论交流一下你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并选出一位同学负责记录和发言。生1:首先烛之武本身有才华,佚之狐慧眼识才,第二点是郑国当时情况危急,所以郑伯听取了佚之狐的意见。师:因为郑国危急,烛之武又有才,于是烛之武立马就同意了郑伯的请求了吗?生1:没有。烛之武先推却了,然后郑伯说“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他才同意的。师:烛之武为什么先推却,最后又同意呢?生1:烛之武对郑伯有怨言,但是考虑到他个人的因素,所以又同意了。生2:我觉得他除了考虑到个人的因素外,他还有考虑到战争可能给黎民百姓带来灾难,所以有一部分原因是他考虑到国家百姓,是爱国的表现。生3:郑伯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这里郑伯因为自己没有早用烛之武而向烛之武道歉。烛之武接受了道歉,所以他愿意去见秦伯。生4:我觉得是烛之武有不愿意做亡国之奴的高尚情操。师:很好,正因为烛之武不愿意做亡国之奴,恰恰说明了他是生:爱国之人。师:非常好,经过刚才几个小组的补充,我觉得同学们已经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师:我们这个板块的要求是“因声求气”,要求我们通过把握诗文语言的节奏体会作品的精神。课文第二段描写人物虽是寥寥数语,却让我们感觉到人物栩栩如生。那现在我们一起来推敲一下这几个人物的对话应该怎么读,才能读出他们的个性和精神。首先是佚之狐这句话。生1(读):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师,师必退。师:同学们觉得她读得怎么样?生:好。师:是很好,那这位同学你能告诉我们你读得这么好,你的朗读方法和技巧是什么吗?生1:我觉得首先要看佚之狐当时的心态,然后就是要注意他话语中的重点的字词,比如国危的“危”,必退的“必”,读出国家的危急,对烛之武必退秦军的信心。师:这位同学告诉了我们朗读的好方法,第一要揣测人物的内心,第二要注意哪些字词是要重点突出的。那好,现在谁来读读第二句。看看能不能比这个同学发挥得还要好。或者说也许你本来不善于朗读的,你能不能从刚才朗读的同学身上学到一些朗读的技巧和方法。生2(读):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师:我发现我们这个班的同学都读得很好,你是学了同学的方法,还是有自己的方法呢?生2:结合了两者。师:你觉得这句话应该读出烛之武怎样的心情?生2:烛之武应该是觉得自己年轻的时候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有点无可奈何。师:大家都认为烛之武真的觉得自己是老到已经没有办法完成这个任务了吗?生3:我觉得这句话是烛之武讽刺郑伯的。你早的时候不重用我,现在郑国有危难了你才来找我。师:你如果觉得是讽刺,你来读读看,这句话应该怎么读。生3(读):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师:读得很好!你们说郑伯被讽刺了,那么你觉得郑伯会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说下面这句话的呢?生4(读):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师:你觉得郑伯此时此刻是什么心情。生4:惭愧、对不起的心情,后面还带一点威胁。师:好,谁来再演绎一下郑伯。生5:郑伯应该用诚恳的语气,但我觉得我读不好。师:没关系,只要勇于尝试你一定会有收获。生5(读):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师:其实你读得很好!不同的人对作品角色的理解都可能不一样,所以同学们只要读出你的理解,我觉得都是好的。在这里老师也想跟同学们分享一个朗读的方法,或许在今后同学们朗读文言文的时候这个方法能给你们带来帮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屏幕上显示的三句话,老师挖空了虚词部分,我们来比较朗读一下,看看有无虚词在朗读的时候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生(活动):比较朗读。师:我相信通过刚才部分同学的朗读,还有你们自己的体验,同学们已经体会到了虚词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师:好,接下来我们谈谈对第二个问题的看法。生1:我认为烛之武的游说是分四个层次进行的。第一个层次是“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这里烛之武说明了郑国灭亡了只会对晋国有利,因为郑国离晋国更近,离秦国更远,灭掉郑国,会使晋国的实力增强,从而削弱秦国的实力。第二层是“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这里烛之武说明了如果舍弃灭掉郑国,会对秦国有利。第三个方面是从历史的角度,“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这里说明了秦伯曾经给以晋国恩惠,晋国许诺给他两座城,但是早上渡河后晚上就筑起了防御工程,这里说出了晋国有点过河拆桥的感觉。然后第四个方面,“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这里写出了晋国的贪得无厌,忘恩负义。最后就顺理成章得出了结论就是“阙秦以利晋”,希望秦伯能好好思量其中的利弊。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全面。大家想想看烛之武的目的是想让秦国退兵,那么他可不可以一开始就说给他好处呢?或者说,他想要瓦解秦晋联盟,那么他可不可以一开始就拿秦晋的历史关系来挑拨呢?生2:不可以,烛之武也不是这么做的。烛之武一开始是先表明自己的立场,他说“知道郑国已经要灭亡了”,向秦伯示弱,以取得信任,让秦伯觉得他后面说的话都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的,听起来就顺耳多了。师:的确,烛之武的这番话说得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表现出高超的外交才能。烛之武不愧是值得左传去记载的义士、勇士和智士,这篇文章也不愧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四)诵读表演师:好文章一定要多读读,诵读法也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之一,诵读时,我们要注意正确的停顿、语音、语速、语调、语气等等。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小组里分配一下角色,进行诵读表演,稍后请一组同学来朗读一下全篇课文。生(活动):诵读表演。师:非常感谢这一组同学的精彩诵读,也给我们这节课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五)总结师: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语言形成了较大的古今差异,但是如果我们潜心研读文言经典,一定可以从中汲取古代经典的智慧,或许还可以受益终生。这也是这个专题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寻觅文言津梁”!(六)作业师:布置一下今天作业,请同学们完成生成单上作业,作业和作业二选一完成。季氏将伐颛臾汪建峰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重点掌握词类活用、通假字及古今异义词。2、掌握文言句式“无乃与?”与“何以为?”。3、准确翻译课文。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 )孔子,曰:“季氏将有事( )于( )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 )尔是过( )与( )【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 )东蒙主( )【 】,且在邦域之中矣,是( )社稷之臣也( )【 】。何以伐为( )?【 】”冉有曰:“夫子( )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 )力( )就( )列( ),不能者止。危而不持( ),颠( )而不扶,则将焉( )用彼( )相( )矣?且尔言过( )矣。虎兕( )出于( )柙( )【 】,龟玉毁于( )椟( )中【 】,是( )谁之过( )与( )?”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 )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 )夫( )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 )闻:有国有家者( ),不患( )寡( )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 )均无贫,和( )无寡,安无倾( )。夫如( )是( ),故远人不服( ),则修( )文( )德( )以( )来( )之。既( )来( )之,则安( )之。今由与求也,相( )夫子,远人不服而( )不能来( )也;邦分崩离析( )而( )不能守( )也,而( )谋( )动( )干戈( )于邦内【 】。吾恐(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 )在萧墙( )之内也。”学习过程:一、组内互读,找出读音需要注意的字请同学到黑板上写出。(3分钟)学生板书并注音:颛臾 兕 柙 椟 相夫子 稷 周任 将 均 二、找同学朗读课文(一人一段),其他同学指正;然后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