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前沿报告刘雅曦.doc_第1页
学科前沿报告刘雅曦.doc_第2页
学科前沿报告刘雅曦.doc_第3页
学科前沿报告刘雅曦.doc_第4页
学科前沿报告刘雅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前沿报告关于秦皇岛港口物流经济发展的研究专业班级:2012级国贸一班姓 名: 学 号: 2013-6-20一、立项背景1.本课题的趋势及研究意义 1)本课题研究趋势目前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大港口都加快了港口物流的发展,并将港口物流业的快速、可持续性的发展作为港口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和保持港口竞争力的最有效的方法。然而,港口开展物流服务并不是盲目的去仿效和攀比,而是应该因地制宜的寻求一种符合港口自身情况的港口物流发展策略, 河北处于环渤海地区的核心,拥有唐山、秦皇岛和黄骅三大港口。秦皇岛港是世界最大的煤炭能源输出港。本文从河北秦皇岛港口的实际出发,对河北秦皇岛港发展港口物流进行分析,实事求是地提出秦皇岛港发展港口物流的策略。2)本课题的研究意义:(1)研究港口物流的发展问题,对减少港口物流成本,提高港口物流效率,加强港口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对发展壮大我国港口物流产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在对秦皇岛港口发展现代物流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条件因素的探讨和列举之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和SWOT 战略组合表。为进一步制订港口物流发展战略规划奠定了理论基础。找到了秦皇岛港港口物流发展的“差距”。根据差距进一步提出调控指标,使得发展战略制定在定量分析基础之上。(3)在剖析秦皇岛港口物流发展现状与核心能力基础上,结合十年来的港口货物吞吐量数据,用三次指数平滑法预测秦皇岛港口货物吞吐量;进一步研究分析秦皇岛港口物流业发展趋势。从定量到定性研究,得到战略发展目标,使发展战略的研究更加科学。有利于缩小秦皇岛港与国内外发达港口之间的差距,对秦皇岛市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1.2。2前人研究现状物流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从人类社会开始有产品的交换行为时就存在物流活动。关于物流的认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在人们头脑中的必然反映。最初的物流认识就来自于生产过程的组织实践和产品销售的实际需要。对于物流的发展与研究问题,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一直都很重视,进行了很多研究: 1)国外研究现状人们对物流活动和物流管理的认识最初开始于美国。最早的物流概念出现在1901 年,约翰F.克罗韦尔在美国政府报告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中,首次论述了对农产品流通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费用,揭开了人们对物流活动认识的序幕。值得一提的是,1927 年,拉尔夫布索迪在流通时代中,首次使用logistic来称呼物流,为物流的概念化奠定了基础。1929 年,克拉克在市场营销原则中,将市场营销定义为商品所有权转移所发生的包括物流在内的各种活动,从而把物流概念纳入营销行为的研究范畴,将流通机能划分为交换机能、物流机能、辅助机能。1935 年美国销售协会认为:“物流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以及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伴随的种种活动”。Klin在1995年提出了他的见解,他认为港口作为最基本的运输结点。连接着物流网络中的海运和陆上作业,其核心业务是安排货物在各运输方式之间或同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效转换,只有具备储存、集散货、制造和贸易这四大功能时,港口才可以从运输结点转变或提升为物流结点3。Khanna和Cullinane均指出船舶大型化和海上联合运输会影响港口之间的竞争,为了获得范围经济而建造了大型集装箱船,由于大型集装箱船舶对深水航道的要求,仅有为数不多的一些港口才能向其提供服务,因此不仅有本地港口之间的竞争,还有区域性港口之间的竞争4。港口之间除了有竞争以外还要有合作,这让才能更有助于港口物流竞争力的发展。Avery提议相邻的集装箱港口之间建立“港口战略联盟”,旨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得以生存5。Song认为港口之间的:“竞合”是一种新的战略选择,在同一或相似市场中港口服务很可能是相互补充的,通过“竞合”可以达到双赢6。Marlow提出了“精干港口”的概念,将其定义为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并能够消除货运及服务相关的各种物质与信息的港口。他认为单一的港口并不能够达到这种水平,许多“精干港口”组成的港口网络会更有效率,能够提高服务水平和实现信息共享。他实际上提出了一个综合的网络化的战略联盟模型,其中包括了进行网络监管的“精干港口企业”,港口和内陆终端7。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战时供应中采取后勤管理,随后引入商业部门,并将其定义为:“包括原材料的流通、产品分配、运输、购买与库存控制、储存、用户服务等业务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经济进入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时期,降低流通成本的矛盾引人注目,实物分配(PD)的概念更为系统化8。20 世纪50 年代,PD 的概念在日本被译为物的流通,日本著学者,被称为物流之父的平原直就用“物流”这一更为简捷的表达方式代替“物的流通”,物流从此被广泛使用。70 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物流最发达的国家之一。1981 年,日本综合研究所编著的物流手册把“物流”表述为:“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从物流的范畴来看,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多种活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环境、产业结构进一步变革,业界开始认识到物流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物流理论和实践开始向纵深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是1985 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更名,由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更名为National Council LogisticsManagement,它标志着现代物流观念的确立9。1986 年,美国物流协会所作的物流定义是:“以适合于顾客的要求为目的,对原材料、在制品、制成品与其关联的信息,从产出地点到消费地点之间的流通与保管,为求有效率且最大的对费用的相对效果而进行计划、执行、控制”。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现代高新技术加速发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对于物流也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1998 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为了适应物流的发展,重新修订了物流的定义:“物流是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的,为提高产品、服务和相关信息从起始点到消费点的流动储存效率和效益而对其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这一次的概念中,强调了物流的应用领域,强调了对物流过程的控制,并包容了反馈物流的概念。2)国内研究成果我国开展物流理论研究己有20 多年时间。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国内学术界开始从不同角度研究和探讨物流问题,引进和介绍国外物流概念和物流理论研究的动态,并曾一度形成了物流理论研究热潮。其中原国内贸易部产业发展司将其定义为:以最小的费用,按用户的要求,将物质资料从供给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包装、配送、物流加工和信息处理等活动。80 年代后期和90 年代初期,国内开始开展物流专题性研究如物流行业发展问题和配送问题,物流模式、物流规划和物流运营等问题,并出版了不少反映我国物流理论研究水平的专著和学术论文。20 世纪80 年代出版的物流手册、物流学及其应用、物流管理入门、物流系统工程等,为我国的物流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参考资料10。刘建军认为港口物流有条件也有必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从单一的仓储、装卸等分段服务,向生产原材料、产成品到消费者全过程的物流服务转变,为用户提供报关、流通加工、配送、装拆箱、多式联运、信息处理等增值服务,同时,在开展现代物流服务的过程中,应重视信息、成本、企业形象及实效问题11。 张丽君认为传统的港口物流主要是提供装卸、仓储、转运服务,而现代的港口物流是指以建立货运中心、配送中心、物流信息中心和商品交易中心为目的,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代理、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环节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能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服务12。我国学者对港口物流的内涵有了初步的诠释,要迎合全球的港口物流的发展就必须要完善我们的港口条件,努力建设新一代港口。吕靖在回顾了世界第一、第二代港口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论述了第三代港口的形成及其特点,指出了当今世界港口的发展趋势,及如何进行第三代港口的建设13。温耀庆从港口物流中心的建设入手,阐述了口岸物流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14。研究普遍的发展趋势后,我国学者又针对个案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我国港口物流要提升竞争力要在一下几方面作出努力,赵重苓在上海口岸物流发展的几点思考中指出,加快口岸物流的发展必须加大硬件投资力度,改善口岸物流软环境,抓好物流软环境,抓好物流管理链各重要环节,强化口岸物流的集散功能,建立口岸物流信息网络15。1997 年,中国国家技术监督局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征订意见稿)一书将物流定义为:“以最小的总费用,按用户要求,将物质资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商品等)从供给地向需要地转移的过程。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活动”。据1997 年出版的物流学概论介绍,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在研究中,由于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对物流概念的理解也不同,有人认为:“物流是物质资料从供应者到需要者的物理性(实物性)流动,是创造时间和空间价值的经济运动”。也有人认为:“物流是物资实体物理流动过程及有关活动的总称”“只要存在物资实体的空间位移,就存在物流。”1998 年出版的中国现代物流研究一书指出:“物流中的物,指一切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置移动的物质资料”。“物流中的流,指的是物理运动,这种运动也称之为位移”16。进入21 世纪后,物流理论研究更是呈现高潮,繁花似锦,百花齐放。目前,物流网站已达几百个,电视、报刊等媒体也不断给物流“热”加温,开辟了物流专栏节目。经过20 多年的研究,我国物流理论虽硕果累累,但在结合我国实际方面的理论研究还远远不足,还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加强。因此,我国仍要加大对物流基础理论研究的力度,加强物流实践研究、物流商业模型、发展模式的研究,以便为我国物流业的健康发展供重要的 17.18。国内外丰富理论研究成果,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和思路。但和本论文相关的,关于企业物流发展模式方面的研究和探讨还比较少,特别是关于我国港口物流发展模式方面的理论研究更少,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国外学者意识到港口物流竞争力的提升并非自身努力能够完全改善的,还需要的是战略联盟,我国学者也提出了类似观点。封学军通过博弈论的方法计算,可以得出两港口间结成物流联盟后不仅能提高物流价格,更能增加各自利润,表明港口独自决策的效率不如通过协商合作后的联盟体的效率高,也就有力地证明了港口物流联盟是港口物流企业应对挑战,摆脱困境的有效手段19。曹玮、李玉如在分析港口建立战略联盟重要意义的同时,认为港口联盟存在的主要形式包括港口与班轮公司的联营和港口与港口的联营,并设计了港口联盟管理模式20。提升港口物流竞争力方面,学者们除了提出战略联盟的方式还提出了改善港口物流产业结构的想法,其中余思勤论述了港口物流产业的发展战略。从港口管理层发展物流产业的政策和港口物流企业发展物流的对策来研究港口物流产业的发展策略21。在提升港口物流对中国的影响方面。丁俊发提出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港口物流,阐述了港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同时也给出了对港口发展的五点认识22。参考文献:1 张炳汉.建设第三代港口实现跳跃式发展.中国港口,2004 (1):15-172 Jessica M. Utts .Seeing Through Statistics.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6:48-703. 2 Klin.H.A.Towards.the Borderless Mainport Rotterdam Rotterdam.Tinbergen Institute Research Series1995:391-3924. Cullinane,K,Khanna,M.Economics of scale in large container shios .Journal of Transport Economics and Policy.1999,(2):185-2085 Avery.Strategies for container ports A Cargo Systems Report .IIRP ublication Limited London.2000:31-336 Song,Regional container port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the case of Hong Kong and South China,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02,(10):99-1007 Marlow and Casaca. Measuring lean ports performance. Inter Journal of Transport Management.2003,(1):189-2028 刘志学.现代物流手册.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36-389 徐剑华.国际航运经济新论.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105-11110 茅百科.拓展港口物流.中国港口,2002,(3):21-2311 刘建军,杨浩,魏玉光.港口物流化的发展.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2,(14):17-1812 张丽君.现代港口物流现状.现代港口物流 2005,(4):33-3413 吕靖.当今世界港口发展趋势综述.世界海运.1996,(1):41-4214 温耀庆.论我国口岸物流与港口物流中心建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4,(5):15-1715 赵重苓.发展上海口岸物流的几点思考.中国物资流通.2001,(21):18-2116 聂琦.港口应成为发展现代物流的主力军.中国港口,2002,(4):33-3617 J. David Hunger, Thomas L. Wheelen .Essential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56-7518 韩剑.港口发展融入现代物流系统的思路与对策.中国港口,2002,(5):10-1219 封学军,严以新.从博弈论看港口物流联盟的必要性.水运管理.2003,(4):4-620 曹玮,李玉如.建立战略联盟提高港口企业核心竞争力.集装箱化.2004,(6):13-1421 余思勤.港口物流产业发展战略.综合运输.2003,(10):36-3722丁俊发.港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港口经济.2004,(6):19-21二、项目研究内容课题研究结构如下:1物流与港口物流概述1.1物流概述1.1.1 物流的概念1.1.2 物流的特征1.1.3 物流的发展过程1.1.4 物流价值学说1.2 港口物流概述1.2.1 港口物流的含义1.2.2 港口物流的特点1.2.3 港口物流的内容1.2.4 港口物流的作用1.2.5 港口物流的影响因素1.3 本章小结2秦皇岛港港口物流现状及问题 2.1秦皇岛港现状 2.1.1 自然条件 2.1.2 腹地特征 2.1.3 基础设施建设 2.1.3 货量预测值分析 2.2 秦皇岛港港口物流发展现状 2.2.1 秦皇岛港货物吞吐量现状 2.2.2 秦皇岛港货类结构变动分析 2.2.3 秦皇岛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