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术研究引领学科与专科建设——中医妇科学学科与专科建设的思路与历程.doc_第1页
以学术研究引领学科与专科建设——中医妇科学学科与专科建设的思路与历程.doc_第2页
以学术研究引领学科与专科建设——中医妇科学学科与专科建设的思路与历程.doc_第3页
以学术研究引领学科与专科建设——中医妇科学学科与专科建设的思路与历程.doc_第4页
以学术研究引领学科与专科建设——中医妇科学学科与专科建设的思路与历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学术研究引领学科与专科建设中医妇科学学科与专科建设的思路与历程 【摘要】回顾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学科与专科的发展历程,提出学术研究应成为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提高学术水平是专科建设的重要内涵;学科建设、专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只有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各自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医妇科学;学科建设;专科建设 高等学府以学术研究和培养人才为主要任务。学术的传承、研究与发展创新是高等教育的命脉。学术团队的自身发展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都植根于学术的土壤。近10多年来,我校中医妇科学在学科建设、专科建设、课程建设和学术团队建设方面得到了均衡发展,我们深深体会到学术研究对于学科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1中医妇科学学科与专科的发展历程 中医妇科学是一个具有深厚的学术底蕴的学科。建校之初,首任学科带头人罗元恺教授重视学术研究与团队建设,勤于著述,研发新药,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20世纪80年代初,中医妇科学已成为我校首个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 中医学的重点学科建设起端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第2代学科带头人欧阳惠卿教授等中医名家的学术传承,我校中医妇科学在1997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广东省共建的重点学科;2000年成为省级重点学科;2001年成为局级重点学科建设单位;2002年进入国家级重点学科的行列,2007年继续保持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地位。 在专科建设方面,中医妇科学2002年成为“十五”国家级重点专科,2007年顺利通过验收,进入“十一五”强化建设阶段。 在学术团队与课程建设方面,中医妇科学2005年成为我校的第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008年成为大学优秀教学团队;2010年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目前,中医妇科学是全国唯一在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精品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均进入国家队的临床学科。以上成就奠定了我校中医妇科学在同类学科中的领军地位。 2学术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 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关键在于提高学术水平。因此,学术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学科要得到稳健、可持续的发展,必须从源头上理清学科形成与发展的脉络,夯实研究的基础。 中医学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原创性学科之一。中医的学术研究首先要从传承着手,在中医经典和各家学派的学术积淀中吸纳、继承其精粹,并融汇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现代阐述和发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寻求突破与创新,使中医学的理论和诊疗技能提升到新的高度。 中医妇科学的理论发端于黄帝内经,治疗学形成于汉代金匮要略。比较系统的专著妇人大全良方成于宋代,明代与清代妇科专著众多。纵观历代医著,学术观点不一,尚未形成系统的学术框架。 罗元恺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对肾、天癸、冲任和子宫的中医学理论内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从基础到临床捋清了各要素的作用与关系,建构了肾天癸冲任子宫轴的学说,并得到中医妇科学术界的认同。 以肾天癸冲任子宫轴为理论架构,形成了中医妇科学调经、助孕、安胎的基本思路,并逐渐发展为3个研究方向:月经病和不孕症的系列诊疗,自然流产的防治研究,围绝经期疾病的防治等。在21世纪,中医妇科学的研究项目定位为“生殖健康与生殖障碍的中医药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本学科的学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1)研发了3个中药新药。滋肾育胎丸、田七痛经胶囊、麒麟丸先后获得新药证书。其中,滋肾育胎丸进入基本药物目录并成为中药保护品种。 (2)6个项目获得9项省部级奖励。滋肾育胎丸的研发与推广先后获得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3)和国家教委三等奖(1997);麒麟丸的研发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月经周期调节与月相关系的研究获国家中医药局科技成果二等奖(1987);免疫性自然流产与免疫性不孕的中医治疗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中医药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肾脾虚弱型自然流产的系列研究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02)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输卵管妊娠的临床研究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 罗颂平.以学术研究引领学科与专科建设第5期2010年第27卷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3)出版了系列教材和专著。系列教材:主编中医妇科学5版、“十五”规划教材人卫版、“十五”和“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版、高教版和案例版等6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教材1部,本科妇科方向教材中医妇科名家医著医案导读、中西医妇产科治疗学、生殖免疫与内分泌学等3部;副主编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规划教材社区临床常见病证及处理以及成人高等教育中医妇科学。专著:主编罗元恺妇科经验集、新编中医妇科学、中西医妇科新理论新技术等专著以及一系列的女性保健养生科普著作;副主编中医妇产科学、中医妇科名家经验心悟、妇科疑难病现代中医诊断与治疗等大型专著。 中医妇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以深厚的底蕴、明确而稳定的方向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而宽厚的基础,并以深入而可持续的研究和丰硕的成果引领重点学科建设向前发展。 3提高学术水平是专科建设的重要内涵 对于临床学科的专科建设,关键在于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根本在于以科研提升诊疗水平。在中医学领域,大学附属医院有别于普通中医院,主要在于其学术水平较高。 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妇科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广东省重点专科,2002年成为国家级重点专科。在专科带头人欧阳惠卿教授的带领下,“十五”期间对先兆流产、异位妊娠和盆腔炎等重点病种进行了规范化的临床研究,顺利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专家检查与验收。 “十一五”期间,作为重点专科全国协作分组组长单位,牵头组织制定和优化输卵管妊娠的中医规范化诊疗方案,在2008年获得国家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输卵管妊娠的辨病与辨证论治方案的规范化研究”的立项资助。并作为全国协作分组副组长单位,制定和优化先兆流产的中医规范化诊疗方案。此外,还作为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中医治疗妇科常见病研究”的组长单位,牵头组织“中医标本同治法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优化方案研究”。 学术研究推动了专科的发展。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使重点专科获得生机与活力,妇科学术研究成果进入教材,成为我校在2007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的一个亮点。我们对于复发性流产和输卵管妊娠的研究成果以及中医诊疗规范,通过教材和专科协作组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推广应用,产生良好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以学术研究为内涵,逐步建立常见病、疑难病的规范化诊疗方案,提高了专科诊疗水平,带动了医疗业务的发展。在强化中医特色与优势的前提下,亦同时增强西医妇产科的技术实力,积极引进新技术、开展新业务,较好地开展了腹腔镜手术、宫腹腔镜联合、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还可以为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做盆腔悬吊带术(TVIO技术)等,扩大诊治病种,提高了临床疗效。既有中医特色,又纳入西医的诊疗技术。近年来,门诊量稳步上升,2008年门诊量181万人次,2009年的门诊量228万人次,并吸引了省外、港澳地区和国外的患者慕名前来就诊。我院妇科在卫生部最佳医院排名中名列全国最佳妇产科第8位,居同类中医院之首。 4协调发展才能持续发展 学科建设、专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均应以提升学术为首务。作为中医药院校的临床学科,教学、医疗与科研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科、专科与课程建设应并驾齐驱。因此,必须统筹协调医、教、研的关系,使三者均衡发展。 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统筹。首先要确立中医学的学术核心地位,以中医学术为灵魂。唯有突出中医学的主体地位,才能保障学科、专科发展不离宗。作为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医疗和教学是同等重要的两项中心工作。立足于临床与教学,是学科和专科得以发展的基础。双足并立,才站得稳,走得快。若重医轻教,则如同跛足而行,走不快,行不远。学术研究的传承与创新是两翼,唯有在学科、专科的内涵建设方面下功夫,练好内功,增强核心竞争力,才能瞄准学科前沿,展翅腾飞。这些年来,我们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研引领教学,以研促医,实现了医、教、研的协调发展,学科与专科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中医临床学科的协调发展尤其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医学术源远流长,学术流派、中医名家、医著医案等多如繁星,传统中医学理论与名家临证经验是中医学的宝贵财富,学术传承至关重要。离开继承而言中医学术创新,将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没有学术生命力的。学术的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继承的首务是要系统梳理本学科的中医学理论、学术流派,收集、整理名家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进而构建理论框架,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深入的挖掘与研究。创新则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理论、新学说,使名医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得到升华,具有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得到提升和推广,具有独特疗效的名家验方得到研究开发。 5学术研究关键在人才与团队 学科是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平台。从事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关键在人才与团队。由学科带头人、各个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中青年教师组成的学科团队,是学术研究的主体。学科带头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明了学术发展的方向。同时还需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与学术凝聚力,能团结整个团队共同前进。学科团队的成员应该在学科的若干研究方向中找到自身的研究目标,并在某一领域深入钻研,学术上有所建树。团队还应具备合理的结构,既要有顶层的名医、名家,在学术上掌舵,在社会上有影响力,在团队中发挥指导作用,也要有来自不同学科、毕业于不同院校、各有所长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他们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善于学习,敢想敢干,可以在学科的交融中擦出创新的火花。 中医妇科学的第1、2代学科带头人为学科的发展深谋远虑,培养造就了一支团结协作、务实上进的学术团队。目前,拥有博士研究生导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正高职称8名,副高职称10人;具有博士学位14人(50%),硕士学位11人(393%);名中医学术继承人4名;广东省名中医培养对象1名。设置了广东省珠江学者岗位,并拥有广东中医界目前唯一的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造就名院、名科、名医,关键在于名医的学术传承和名科的学术梯队。科以医名,院以科名。名医的学术与医术得以代代相传,则人虽去而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