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角色的定位.doc_第1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角色的定位.doc_第2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角色的定位.doc_第3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角色的定位.doc_第4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角色的定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角色的定位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多姿多彩的信息游走于四通八达的互联网使人眼花缭乱。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它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时,它还促进学校教育逐步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历年来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第二章 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重要地位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在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课程整合的探究工具等,并将这些“工具”运用到教学中去,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教学环节及其各成分经过重新构建、有机联系、互相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凝聚效益,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对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通过新型教学环境的营造来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创设新型教学结构,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以便使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而要实现这三方面的内容都需要教师的参与。对教师来说,只有深刻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才能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我国当前教育深化改革的重大现实意义,才能正确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教师角色的转变。角色,就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教师角色的变化,受社会期望、学生期望以及教师自我期望的制约影响,但从根本上讲,它是社会经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前时代又赋予了教师角色以全新的内涵,教师角色的单一性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中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时代都呼唤教师向多重角色转变。1第三章 教师地位的转变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教育中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为教师转变角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当前,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在这个背景下,传统的课程素材已不能满足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实际需要。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教师获取有用信息技能的高低,关系到能否胜任这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任务。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资源消极的接受者,而是要成为积极的课程资源开发者。在网络时代的教育系统中,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研究者,他们更多地参与到设计和开发课程的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教师不再在板书和反复讲述等环节上浪费大量的时间,教师可以真正成为专心于教学的专家,他完全可以依据各种教学数据,并结合自己的教学个性,对各种教学素材或课程元素进行科学的、独到的设计与组织,与学生一起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的有价值的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如多种多样的教学软件或课件等,从而实现知识、意义、思想、价值、理念与情感相结合的教学,使教学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真正成为一门艺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的环境。例如,在大量信息面前,有的学生出现了求新、求快、求刺激而不求甚解的倾向,就应研究怎么样才能使学生加深理解,以及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要进行教学实验,研究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会对学生学习产生怎么样的影响;研究如何利用新技术提高学生高层次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网络提供的教学材料进行研究和评价,并加以改善;总结概括出不同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学习某门课程经常会出现的疑点和难点,为设计制作多媒体教材提供资料和数据,顺应社会各方面发生的显著变化,及时灵活的改变课程和教学范例,完全摆脱旧的教学体系中一套教材用几代人的束缚。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是无中生有、自发产生的,而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案,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在以上观念的引领下,教师在研究中正逐渐成为一名设计者。在传统社会中,教师几乎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是真理的化身,是知识的权威。而在信息爆炸时代,传媒高度发达,社会日渐开放,无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采的最新思想文化信息。各种文化艺术网站为他们提供了网络时代应有尽有的时尚潮流,各种聊天室可让他们随意交流、自由地交友,他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渠道可以说是愈益多元化,教师不再是唯一的或者主要的信息来源。教师在这方面的角色功能将从传统的具体信息的提供者向信息源的提供者转变,由知识传授者向合作学习的参与者转变。因此在教学的组织策划中,教师会更尊重学生的态度与思想,更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更注意向学生学习。在这种形式下,信息化教育中师生的交往也将日益平等化、普遍化。教师应从传统教学的传道、授业,即信息直接提供者的位置上退下来,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均能充分地、自由地在教学中,以各自的知识经验、情感、个性投入教育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合作、交流、对话、感染将成为教育活动发生发展的基本方式。交往权威趋于模糊或消退,交往关系更趋平等、宽容与和谐,教师不再是至高的权威,也不再是教学中“教”的独行者,他应以自已的常识、能力、人格魅力等来感染学生,在平常交往中建立起自己的崇高威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奇特效果影响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普遍交往的关系。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惑”是教师的职能,但以往的“解惑”更多是越俎代疱,使得问题止于教师。但“解惑”不能替代学生自己的思考,而是应该激疑善问,提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大胆质疑。现代信息技术为师生提供了平台,它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到完成较复杂的研究任务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学生利用网络技术从不同资源中查找、评价、收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从中培养学生的自主的探索精神,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启发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急剧加快,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承者,如果自身不进行不断的知识更新,就无法完成教书育人这一神圣而专业的使命。另外,在形式灵活的新教学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各种预料不到的情况,也必定要求教师能及时适时的引导,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因而对教师的知识能力提出了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在新时期,做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必须要摒弃凭老本干一辈子的思想,为了给学生一杯有价值的水,自己不仅要准备一桶水,而且要尽力把“一桶死水”变成“源源不断的活水源”。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应死抱毕业文凭,要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充实自身知识结构,对自己创新。这不仅要求教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应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能在实践中综合应用,还应了解学科发展的新事态、新发展、新成果,能与时俱进。正如北大附中一位老师所说,对一个人来说,变“老”最快的是心,变“钝”最快的是脑。作为教师,要想保持“职业青春”,就必须终身学习,不断进取。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利于教师从“授业”者转向解决实践问题的参与人。信息技术可提供网络传递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开放,并且有助于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和生活情境,同时有助利于教师利用教学设计方法引导、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利用适宜和学习策略,深入到生活中间,和其他学生一起去探索,在实践情境中向学生传授求真、求实、求新的精神,成为解决实践问题的参与人。2第四章 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教师所应具备的条件4.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的角色有了新的定位在基于计算机网络时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主要职能要从“教”转变为“导”,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要学会正确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且帮助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要学会正确地指导学生,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元认知能力,指导学生运用网络技术从互联网上获取自己所需的“能量”,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学会如何学的能力;要学会正确诱导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要帮助学生由原来的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由“要我学”切实转变为“我要学”;要学会正确地辅导学生,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使他们能够很快在网络上找到需要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利用新技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实现智力技能的迁移。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整合过程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深层次地融合与主动适应学科课程。这一过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其中包括教师具有课程开发、整合、设计能力,以及教师要具有信息技术素养,有科学、合理、有效地学科课程进行整合能力。34.1.1 教师具有课程开发、整合、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决定了教师没有现成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以依赖,自主支配的空间很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所涉猎的内容比较广泛,这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为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 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执行的做法。(2) 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是指于细微枝节中看出事物的本质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感知能力。赞可夫说:“对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内心活动最细致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现象熟视无睹,也很难成为良师益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学,更需要教师具有这种能力。这是因为,在利用媒体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会话、交流和有意义建构时,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揣摩学生的心理感受,捕捉每一点教学信息,从而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和调整教学活动。 (3) 教师要有创意思考能力。台湾辅仁大学的赖丽珍教授认为:教师创意思考能力是指教师将创造力运用于教学专业的过程,改变过去关于教学的想法、方法及策略,进而发展出新的想法、方法及策略,使得教学的构思和行动更富创意,教学成效亦有增进的能力。教学创意思考能力是教师创造能力的一种具体表现。教师的创造力运用是教学创新的关键因素,也是激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无论是从内容的选择、过程的设计,还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都非常强调教师的创新教学设计能力。(4) 教师要具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特点决定着教师应该是综合型教师,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但是,目前中小学教师的现状并不能完全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需要。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我国师范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我国的师范教育长期以来偏重培养学科专家型教师,课程体系呈现单一学科纵深发展的特点,专业课、学科课占的比例大,公共课、文化课比例小,使得师范学校毕业生的综合素养相对较弱。二是学校分科教学的结果。教师的学科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要改变这种现状,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向博学或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44.1.2 教师要具有信息技术素养,有科学、合理、有效地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的能力教师要具有信息技术素养,有科学、合理、有效地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的能力(1) 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能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能熟练操作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形成信息技术的自学能力和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能力,能持续更新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能根据教学、学习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评价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局限,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有效地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实施能力。能实施教学设计方案,能运用有关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营造有利于学习和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能在不同教学模式和不同教学环节中熟练运用有关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4)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的教学评价能力。能在教学设计中、教学前的准备阶段、具体教学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结束后等不同环节,将教学评价与教学的全过程有机整合在一起,发挥评价对教学和学习的促进作用。(5)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辩证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工具使用习惯。能结合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引导学生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并能在教学活动中以身示范;能利用技术资源使全体学生都能公平受益。(6)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职业发展能力。能够对自己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反思、总结提高;能够借助信息技术与同事、学生、家长、专业人员等进行交流、合作;能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自己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第四章 教师地位的转变创造出心的教学模式 代,教师的社会地位、身份等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