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教育.doc_第1页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教育.doc_第2页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教育.doc_第3页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教育.doc_第4页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教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3第六章 第一节一、情感的概念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凡是不符合人的需要或违背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会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这里所说的情感是情绪与情感的统称。这两个概念在心理学上通常都定义为“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但它们又是有区别的,情绪是和机体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如喜悦、愉快、厌恶、惧怕等。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良好的情感,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和身体健康的保证。对小学生进行情感辅导,主要是使小学生的情感机制与其他心理机制一道协调地发挥作用,使他们的身心发展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二、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小学生入学以后,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在情感的内容、稳定性和自我调节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出新的特点。 (一)情感自控性的发展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身上时常可以看到学前儿童那种容易冲动、外露、可控性比较差的情感特点。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调控自己情感的能力逐渐发展起来。他们能根据学校的纪律要求约束自己的情感。同时,小学生也逐渐理解并遵守社会公德。(二)情感稳定性的发展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情感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具体事物、具体情景的支配,并且,他们的喜、怒、哀、乐会明显地表露出来。这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小学生情感的稳定性会逐渐增强,逐渐产生了较长时间影响整个行为的情感体验。 (三)情感的内容日益丰富和深化入学后,学校成为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使小学生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引起其情感变化的事物也日益复杂。此时,学习的成败、在集体中的地位、与同伴的关系等,使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他们不仅体验着游戏所带来的欢乐,也体验着学习、集体活动所带来的快乐、幸福。此外,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同学之间的议论与评价、学校中所发生的事件等,都成为小学生体验新的情感的内容。随着小学生认识的发展,情感的内容也日益复杂和深刻。小学生的情感同学前儿童一样具有直观性,他们的情感主要与具体事物的直观形象相联系。同时,他们的情感也与事物的表象相联系,他们不仅因受到表扬而高兴,受到批评而沮丧,而且想到这些表扬和批评的情景也会使他们产生情感上的体验,从而激励着他们努力地学习。一般来说,低年级小学生对人和事物的态度与事物的外部特点相联系,中高年级小学生对人和事物的态度则越来越接近于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特征。此外,小学阶段,儿童高级的:社会情感也开始逐步发展。小学生的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逐步发展起来三、小学生情感辅导措施(一)使小学生的各种活动与积极的情绪体验相结合小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特别是在学习活动中,常常会产生各种情绪体验。经常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高兴、快乐、幸福、满足等可使儿童增强自信心,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既能提高其完成学习任务、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又能增加其心理健康,避免长期体验消极情绪而引发的种种情绪障碍。积极的情绪体验会成为学生新的活动动机,使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因此,在小学的教学中,教材和教学方法都要适合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要帮助小学生掌握学习内容,使其经常产生成功的喜悦。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因材施教,对优等生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使其不断产生新的成就感;对差生要给予耐心细致的帮助,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高,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鼓励。(二)发展小学生的高级情感 在教育中要培养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发展其道德感。通过绘画、唱歌、跳舞、体育竞赛、美化教室和校园的劳动、游览、参观、学习英雄事迹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小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以发展他们的美感。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小学生理智感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欢乐,以发展他们的理智感。 (三)培养小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1保持愉快的情绪愉快是最有益于健康的情绪,愉快能使人在紧张中得到松弛,产生满意感和满足感,对外界产生亲切感,使人更容易与人相处。学生在愉快的情绪状态下学习,会感到思维活跃,记忆敏捷,学习效率高。那么如何保持愉快的情绪?(1)建立适当的需要。教师要帮助小学生确定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奋斗目标,切忌期望过高;要引导他们实事求是,不作非分之想,不苛求自己,尤其是优等生或争强好胜的小学生,不要为小事而过于自责,凡事要放宽心,想得开。(2)寻找乐趣。教师要让小学生保持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对各种活动都倾注热情,积极参与,享受生活的乐趣。小学生还要培养自己广泛而稳定的兴趣,从中获得快乐。(3)自信。自信是保持愉快情绪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教会小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悦纳自己、欣赏自己、肯定自己,做到不自卑、不自怜、不自责。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他可爱和可造就的一面,要经常肯定他们,鼓励他们。(4)多与人交流。许多小学生还不善于与人交流,其实小学生多与家长、教师和好朋友交流,可以增长知识,受到启迪,增进友谊,能给自己带来意外的收获和快乐。2控制和调节消极的情绪教师要教会小学生控制和调节自己消极的情绪,主要有以下方法。 (1)宣泄调控。宣泄调控就是当人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产生消极情绪时,把它释放出来。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宣泄即针对引发情绪的刺激来表达情感,间接宣泄是通过其他途径使情绪得到释放。教师要教会小学生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可以自己痛哭一场或把心中的不平事向教师、家长或好朋友说出来,请他们开导,也可以在他们面前哭一哭,以减轻心理压力。(2)遗忘调控。遗忘调控就是当某种事情引起你的消极情绪时,最好能把这件事尽快地遗忘掉,不要老去想这件事。不愉快的情绪郁积于心,耿耿于怀,放不开,丢不下,只能使这种消极情绪不断蔓延且日益加重,久而久之会影响身心健康,影响学习。所以,教师要教会小学生善于遗忘消极情绪。(3)转移调控。转移调控就是当人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时,可做一些别的事情,通过注意力转移而使消极情绪得到缓解。教师要教会小学生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不要老想这件事,可以看电影、打球、下棋、唱歌、画画等,通过其他活动来缓解消极情绪。调控消极情绪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升华调控、同情调控、暗示调控、音乐调控、自慰调控、“自控”调控等。第二节一、意志的概念 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确定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达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意识的能动性、积极性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独有的心理现象。意志和行动是密不可分的,在意志支配下的行动叫意志行动。意志支配、调节着行动,并在意志行动中表现出来。意志是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之一。在一般情况下,学业成绩的好坏与意志水平的高低是一致的。意志坚强的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较强,并能克服困难,坚持组织自己的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反之,意志薄弱的学生,往往会影响学业成就的提高。二、小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一)意志行动动机和目的发展的特点小学低年级学生还不善于自觉地、独立地提出行动的动机和目的。到了中年级以后,小学生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以及思维水平的提高,逐渐学会了自觉地、独立地向自己提出行动的动机和目的,并逐步具有了远景的、抽象的、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动机和目的。(二)意志行动任务的决定与执行的特点小学生意志行动任务的决定与执行之间的时间间隔不长。他们的意志行动是比较简单的,还不善于为了一件事去反复思考、计划、决定和执行,这些往往是同时发生的或是比较接近的。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待困难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年级越低的小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越差,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也不断增强。小学生对意志行动任务的责任感,在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意志行动任务的责任感强,遇到困难容易克服;反之,缺乏责任感的小学生,遇到困难有意回避,或轻易求助于教师或同学。三、意志品质发展的特点1自觉性的发展小学低年级学生自觉性较差,他们的行动常常要依靠外界的力量来督促。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自觉性逐渐发展起来,他们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多种活动任务,并逐渐学会自觉地计划和检查自己的活动。但总的来看,小学生按照一定的原则自觉地完成任务的能力还是比较低的。2果断性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还不能当机立断地处理事情,要从中年级开始才能逐渐在处理事物中表现出意志的果断性品质。但在整个小学阶段,要求小学生能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果断地处理一些充满矛盾的问题还是比较困难的。3坚持性的发展小学生坚持性的发展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在读、写、算等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是在靠教师和家长等外力的影响发展成为靠他们内部力量驱使形成的。以后,随着动机稳定性和自觉性的发展,到小学三年级时,这种坚持性才渐渐成为他们的意志品质。4自制力的发展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自制力发展较差。到了三年级,小学生的自制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就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的自制力还是初步的、低水平的四、小学生意志辅导措施(一)对小学生要加强行为的目的性教育小学生的意志活动是与活动目的紧密联系的,只有让他们明确行动的目的,才能自觉地、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按照一定的活动目的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是比较差的,需要依赖教师的指导和监督。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要逐步提高小学生的自觉性,培养他们按照行动目的来自觉调节行为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布置的任务要明确,并要指导小学生按照预定的目的和计划一步一步地完成任务。对完成任务好的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对他们的意志行为要进行强化,使其逐渐形成意志的自觉性。(二)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差,他们的行为往往需要成人的指导和监督。因此,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小学生学会逐渐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形成内在的控制力。有研究表明,帮助小学生以言语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是发展他们自制力的有效措施。在克服困难过程中,让小学生不断以言语指导自己的行动,常常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此外,心理学家还认为,集中注意也是自我控制的一个有效方法。在面对诱惑时,不要过多注意诱惑物,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所从事的活动之上。为此,可对小学生进行集中注意的训练,来强化其自我调控能力。(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他们不必付出太大的意志努力便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实际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生行为规则内化的具体表现。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要从小事做起,如遵守作息时间、按时完成作业、做完作业后收拾书包、自己收拾房间等。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时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如要求他们该完成的任务一定要完成,决不能半途而废;要求他们改正的缺点就要监督他们逐渐改正。这样,在小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四)培养小学生具有克服困难的精神意志品质的培养必须与克服困难相结合。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困难情境,为小学生提供锻炼意志的机会。但困难的程度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过难或过易的困难情境对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品质都是不利的。若情境过难,小学生无法克服这些困难,会丧失信心;情境过易,又起不到激励小学生克服困难的作用。所以,创设的困难情境应该是需要小学生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但又能够克服的。例如,要求他们坚持独立完成作业,坚持参加各种活动,坚持为集体做好事,坚持体育锻炼,坚持做一些家务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五)充分发挥班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具有良好班风的集体能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以及自尊等,这些情感有助于自制、坚毅、勇敢等意志品质的形成。所以,教师应努力使自己的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此外,还应注意榜样的作用。对于以模仿为天性的小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教师要适时向学生提供可资模仿的勇于战胜挫折的榜样,加深学生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进而转化为战胜挫折的信心、勇气和动力。榜样可来自科学家、发明家、劳动模范、革命先烈以及文艺作品中的优秀人物等。教师还要善于从学生周围,主要是学生中树立典型,并及时选择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的榜样在学生身边,因而可信、可亲、可学。教师也要为学生作出榜样,因为教师的模范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所谓“言传身教”。(六)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在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过程中,一切外部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我锻炼才能真正起作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是能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的。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启发他们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并根据小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第七章一、兴趣的概念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对人们的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小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如果小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地、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这时,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痛苦,当然也有助于他们取得较好的成绩。因此,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小学生的学习和智力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二、小学生兴趣发展的特点小学生的兴趣发展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由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兴趣转化小学生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他们对于许多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从而趋向于接触它们、认识它们和掌握它们。但是,他们的兴趣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低年级,由于知识的贫乏,活动的目的性差,因而,他们的兴趣往往容易受当前具体生动的形象所吸引和诱惑,总是从对事物本身的喜爱出发来认识事物。到了中高年级,他们的认识水平提高了,对活动的目的性不但有所认识,而且能主动去关心它。这时,他们对于事物的兴趣就不完全是由于事物本身的新异、动人引起的,而是由于他们的某些目的、需要所激起的。这样,间接兴趣便得到了发展。(二)兴趣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小学生入学后受到教育教学的影响,学习活动的兴趣范围逐步扩大,从课内的学习兴趣扩大到课外的学习兴趣,从阅读童话故事的兴趣扩大到阅读文艺作品的兴趣,从对玩弄小玩具的兴趣扩大到对科技活动的兴趣等。小学生的兴趣范围是扩大了,但还未形成中心兴趣。教师应注意培养他们的中心兴趣,指导他们围绕中心兴趣扩大兴趣范围,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三)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兴趣还不够稳定,既可以很快地产生,也可以很快地消失。到了中高年级,小学生兴趣的稳定性稍微好一些,保持的时间也稍微长一些。三、小学生兴趣辅导的措施小学生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辅导。 (一)在活动中发展小学生的兴趣成功的经验是发展小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在活动中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校和教师要为小学生创造多种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调动一切积极手段,让小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活动,开动脑筋,手脑并用,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是提高低年级小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有效措施,也是将他们的直接兴趣逐步转化为间接兴趣的必要途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限制甚至剥夺学生的活动,他们很快就会对学习感到厌倦、乏味,从而降低学习积极性。对中高年级小学生,也同样要注意组织生动的活动,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学校还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和少先队活动,组织各种有趣的游戏、参观、比赛、游览、访问、公益活动等,把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结合起来,为小学生开辟一个广阔的活动天地,在活动中发展小学生的兴趣。(二)激发和保护小学生的有益兴趣在兴趣的发展过程中,有些兴趣能促使他们从事正当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也有些兴趣导致小学生从事不正当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教师要善于激发和保护儿童的有益兴趣,把他们的兴趣纳入培养目标、道德纪律和身心健康允许的范围内加以发挥和引导。对于小学生从事的一些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教师要晓之以利害,并用正当的活动替代这些无益的兴趣。另外,教师本人的兴趣对学生的兴趣也有直接的影响,为了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兴趣,教师自己也应该发展多方面的健康有益的兴趣。(三)利用原有兴趣迁移兴趣的迁移是指将已有的兴趣延伸到相关的事物上,对它也产生兴趣。例如,将小学生对活动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上,使他们形成对学习的兴趣,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责任和技巧之一。兴趣迁移主要有三个条件:其一是要善于发现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是什么;其二是要善于寻找新的事物或活动与原有兴趣之间的相同点;其三是要在实际活动中循循善诱,促使学生产生新的认识需要,并指导他们克服困难。在小学教育实践中,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往往是缺乏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努力用迁移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他们学习困难的有效措施。(四)适当的表扬和鼓励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是强化小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每当学生取得成功时,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成功体验,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及价值,从而进一步增强原有的兴趣。表扬和鼓励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评价,这种评价能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表扬和鼓励的要点是“适当”,既要充分,又不要过分,不充分和过分都不能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四、小学生能力发展的特点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任务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能力类型的差异由于先天素质和教育条件的差异,小学生在一般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观察方面,有的小学生善于分析细节,但缺乏整体概括本领,而另一些小学生虽然能概括地看待现象,却容易忽视细节;在记忆方面,有的小学生善于视觉记忆,有的则长于听觉记忆;有的小学生对形象的东西能过目不忘,而另一些小学生则能记住抽象逻辑性强的东西。在思维方面,有的小学生属于形象思维型,其思维和言语中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情绪因素,而有的小学生属于抽象逻辑思维型,其思维和言语中抽象的逻辑联系占据主导地位。小学生在一般能力上的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在一些特殊能力上也表现出个别差异。教师既要注意小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注意小学生特殊能力的发展。小学生的某些才能在某些条件下可能处于潜在状态,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目光,具有发掘和培养人才的热情,努力创造条件,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出来。(二)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在能力发展水平上存在不均衡的现象,绝大多数小学生的能力发展正常,但有少部分小学生的能力发展高于常态,也有少部分小学生的能力发展低于常态。这种能力发展水平符合统计学上的所谓正态分布,其特点是,处在中间位置上即中等水平的人数居多,处在极高或者极低这两个极端水平上的人数较少。作为教师,理解这样一种能力分布现象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要注意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属于中间能力的大多数人身上,根据他们的特点施加教育影响;其二是,要有效地分辨出能力发展水平的高、中、低分布,因材施教,促使不同水平的小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三)能力表现的年龄差异 人的能力表现有早晚的不同。有些人的优异能力早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表明,无论是一般能力还是特殊能力,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发展期,而童年是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能力开发越晚,其发展的可能性越小,因此,早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五、小学生能力辅导措施绝大多数小学生都具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从事各种活动的潜能,只要教师善于发现,积极扶植,为小学生的能力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小学生各种能力的潜在素质就会充分表露出来。对小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人手。(一)激发兴趣小学生对事物的兴趣直接影响他们能力锻炼的机会。凡是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他们就会更多地投入并能使能力得到更多的锻炼。从这个意义上讲,激发小学生积极有益的兴趣爱好,有助于发展他们的能力。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活动往往是具体的和直接的。教师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当充分利用各种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激发他们的直接兴趣,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能力。 (二)与其他个性品质的良好配合 能力作为个性的一个组成成分,与个性的其他特征关系密切。要发展能力,就不能脱离整个个性的培育与发展。任何能力的形成都是与克服困难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克服困难的坚毅精神,动辄灰心丧气,失去信心,缺乏动力,见异思迁,轻易地否定从前参加的活动,就不会在某一活动领域里发展出真正的能力来。小学生应当从小学会严格要求自己,正确对待自己能力的进步,不能因为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才能而炫耀自己,自以为比别人优越。能力发展与良好个性的形成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一个大胆、开朗、勇于探索和不畏艰难的人,就会比一般人有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自己的能力,发展自己的能力。同时,这种能力的提高,又会使他的个性更为杰出。现代社会需要一个人不仅有才能,而且要大胆、敢为,敢于表现自己的才能。畏缩而缺乏主见的人即使有才能,也难以充分表现出来六、小学生气质类型特点气质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气质一般分为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具有胆汁质类型特征的小学生,在情绪反应方面易受感动,情感一发生就很强烈,久久不能平静,他们性情暴躁,容易发火。这种类型的小学生在行为方面的特点是,积极参加课内外、校内外的一切活动,倡导新事物,工作积极,动作强而有力,说话快而大声,坚持自己的意见,有锐利的眼光,有强而有力的姿态和举动,有敏捷而生动的表情。对这种类型的小学生,教师应着重培养他们的耐心、沉着和自制力等心理特征。具有多血质类型特征的小学生,在情绪反应方面发生快而多变,但不强烈,情绪体验不深,但很敏感。在行为方面活泼好动、机敏,爱参加各种活动,但常常有始无终。他们的适应性强,善于交往,待人亲切,但也表现出轻率、不深挚。在学习上什么都想学,领会问题快,但常常见异思迁,注意力不集中。对这种类型的小学生,教师应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做到有始有终,严格要求,养成合理的生活规律。具有黏液质类型特征的小学生,在情绪反应方面沉着、平静、迟缓,心境平稳不易激动,很少发脾气,情感很少外露。在行为方面沉默寡言,面部表情单一,胸怀宽广,不计较小事,能委曲求全,自制力强,能承担较繁重工作。在学习上遵守纪律,有时表现执拗、淡漠。对作业深思熟虑,反复检查,回答问题不慌不忙,想好才讲,说话缓慢、平静而有条理。教师对这种类型的小学生应培养敏捷性,让他们经常参加各种活动。具有抑郁质类型特征的小学生,在情绪反应方面不易变化,比较平静,不易动情,情感生活贫乏。但有时情感体验也很强烈,经久不息。情感脆弱,容易神经过敏,患得患失,容易变得孤僻。在行为方面动作迟缓,胆小,忸怩,在任何活动中很少表现自己,尽量不抛头露面。在学习上反应迟缓,怕老师提问,举止张皇失措。对这种类型的小学生教师应多加鼓励和支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养成紧张学习和活动的习惯。七、小学生气质辅导措施(一)巧妙地利用不同气质类型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尽管气质类型无所谓好坏,但作为一个人的行为特征,在社会生活中会表现出适宜或不适宜的情况。例如,胆汁质的学生倾向于大胆、坦率、热情,但又有些易粗心、莽撞和刚愎自用;多血质的学生显得活泼开朗、机敏灵活,但往往不够踏实,心思多变;黏液质的学生比较稳定、踏实、有耐心,但不够活泼,比较固执、迟缓;抑郁质的学生细致、谨慎、多思多想,但怯懦、孤僻、易退缩。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每一气质类型的积极方面,给他们提供充分表现的机会。 (二)善于理解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不足之处气质是不容易改造的,对于某一特定气质类型的小学生,教师不仅要引导他发挥长处,同时他表现出来的不尽如人意之处,也要表现出充分的理解,并考虑采取更策略的方法来对待。例如,黏液质的小学生比较固执,如果他表现出拒绝接受某个观点,教师不必强制他接受,而可以采取启发或感化等方式去说服他;对于抑郁质的小学生,由于他们比较敏感,因此,教师不要在公开场合点名指责;对于胆汁质的小学生,教师应注意不要针锋相对地去激怒他们。(三)注意和防止一些极端气质类型小学生的病态倾向的发展抑郁质和胆汁质的学生,如果稳定性发展过差,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便会表现出一些病态倾向。通常,抑郁质的学生在极不稳定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紧张、胆怯、恐惧、强迫等具有神经症焦虑倾向的障碍,而胆汁质的学生如果向极端化发展的话,则可能产生具有攻击性和破坏性的行为。教师要学会分辨出一些基本的心理障碍倾向,采取科学的态度慎重对待。八、小学生性格发展的特点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小学生的性格发展水平是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的,但其发展速度表现出不平衡、不等速的特点。小学二年级至四年级发展较慢,表现为发展的稳定时期,四年级至六年级发展较快,表现为快速发展时期。这主要是因为,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在适应学校生活的过渡时期,繁重的课程和作业的压力使他们焦虑、紧张,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完全适应了学校里以学习活动为主的特点,集体生活范围逐步扩大,同伴交往日益增加,教师、集体、同伴对儿童的性格越来越产生直接的影响,使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日益丰富和发展起来。到小学六年级,小学生开始步人青春期,青春期的身心巨变又将对小学生的性格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在小学生的性格发展中,小学六年级是性格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情绪的强度和持久性迅速增长,求知欲发展很快,但自制力显著下降,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偏慢。他们既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对人、对事非常敏感,又缺乏自我分析、自我宽慰的能力,因而,其性格处于一种非常矛盾和严重的不平衡之中。如果这个时期教育得法,就能促进小学生的性格健康发展。九、小学生性格辅导措施小学生正处在性格发展和初步形成的时期,一方面,他们还没有形成稳固的社会观念和态度,有相当大的模仿性和受暗示性,极易受到环境中的各种影响,另一方面,他们又极易把各种习得的态度或行为方式变为习惯巩固下来,形成性格特点。我们可以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小学生的良好性格进行辅导。(一)创设良好的班集体气氛一个班级的气氛与它所处的学校氛围是密不可分的。它受整个学校甚至更大环境的风气影响。如果整个学校普遍学习气氛浓厚,那么某个班级的同学学习懒散就会明显地与整体气氛形成反差,这些同学能体会到来自外部的压力,因而要调整和改进学风。每个班级也会由于集体目标和集体领导的影响,以及集体成员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班级集体自身的气氛。这种气氛对于小学生往往具有更为直接的影响。一个具有积极向上的良好气氛的班级集体,会促使其成员奋发上进、不甘落后。如果班上多数人都消极怠惰、不思进取,那么,即使少数同学想好好学习,也会因为难以抗拒压力和诱惑而最终陷于“同流合污”的境地。(二)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相应的辅导每个人在性格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当他们生活在一个群体中时,又会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性格特征。在辅导中,要注意利用群体的共同性格优势,设法帮助他们发挥优势和克服弱点。教师可以依照下列步骤来考虑辅导方案:(1)列出本班全体小学生的性格优点、弱点,从中找出多数学生的共同性格倾向,如许多独生子女热情、乐于助人、要强,但又软弱、敏感、依赖性强,学习缺乏毅力;(2)借助多数小学生的性格优势,促进良好风气的形成,并借此抑制不良性格的形成;(3)经常组织一些适宜班集体的活动,使班集体风气得以维护和发扬,如主题班会、竞赛等;(4)注重创新、求异,让少数小学生的性格优势也得以充分发挥并与多数小学生的性格优势取得互补。当然,在考虑小学生共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个别差异。有两种情况特别值得注意:一是性格品质特别优秀的好学生和不良品质居多的“差生”;二是就每一个学生而言,各自具有不同于他人的性格优劣组合。因此,有针对性的辅导应该是:(1)利用优秀生的优良性格品质作为榜样,使班集体风气向更高水准发展;(2)充分肯定后进生身上的优秀品质,切忌一味强调缺点,以免学生失去上进希望;(3)经常召开小组评议会,提醒每一个小学生不断发现自己的性格优势与不足,以便引起注意并改正。对小学生良好性格的辅导还要重视家庭的因素。父母的文化程度、教养方式、生活习惯等对小学生性格的影响是很大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小学生性格的影响极大。因此,学校教育一定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教师的工作一定要取得家长的支持,才能在更大的社会背景中培养小学生的良好性格。十、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如自我知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等。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自我意识的成熟往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所谓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小学生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既有上升的时期,也有平稳发展的时期。(一)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特殊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小学生的自我概念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发展的。自我概念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它是对个人的和才能的简单抽象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复杂化,并逐渐形成生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等不同的层次。(二)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增高。第二,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第三,小学生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但是,直到小学高年级,能进行抽象性评价(如我认为一个好学生应该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等)和内心世界的评价(如表里如一、谦虚、热情、诚实等)的学生仍然不多。第四,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之中,小学生的抽象概括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都在迅速发展。第五,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三)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自我体验主要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问题,发生于学前期约四岁左右,在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发展。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总趋势比较一致。小学生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小学生理性认识的增加和提高,他们的自我体验也逐步深刻。自我体验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自尊。自尊高的小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评价比较积极,相反,自尊低的小学生往往自暴自弃。十一、小学生自我意识辅导措施保护和提高自尊小学生自我意识的辅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自尊的辅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WJames)认为,自尊就是指个体的成就感,或者说,自尊取决于个体在实现其所设定的目标的过程中对成功或失败的感受。可见小学生自尊的辅导,关键在于帮助小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减少失败的感受。有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自尊是由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共同构成的。所谓理想自我,是指一个人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一种意象,这种意象并不是一种轻浮的、根本达不到的幻想(如我想成为百万富翁,我想成为著名影星等),而是一种想拥有某种特性的真诚愿望。所谓现实自我,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某种技能、特征和品质的主观认识。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相一致时,自尊就是积极的。相反,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不一致时,自尊就是消极的。我们应当注意,现实自我的获得实际上是一个自我知觉的过程。人们在自我知觉的过程中通常会犯以下几种错误。第一,武断推论,即没有充分的依据,凭想当然下结论。比如,有些学习钢琴的小学生,只看到别人的成功,而没有看到别人付出的代价,以为只要自己学习钢琴,不付出代价也能获得成功。第二,选择性提取,即只注意消极的信息。比如,一个因为胖而自卑的女孩,可能对别人挑剔的目光极为敏感,却对赞赏的目光非常麻木。第三,泛化,即依据单一事件下结论。比如,一个人的生活有学业、品德、体貌、人际交往等很多方面,却只根据学业或体貌来给自己或他人下结论。第四,扩大,即高估消极事件。比如,和同学为一件小事吵架了,事情并不严重,却总担心给别人留下坏印象。第五,缩小,即低估积极事件。有些成绩不太好,却很有礼貌、爱劳动的同学,总觉得不是教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好学生,因为他没有看到好品质的价值。第六,个人化,即对消极事件采取个人负责的归因风格,把不是自己的责任也揽到自己身上。例如,考试成绩不好,有时是因为题目太难,却责备自己没有学好。第七,二分思维,即全或无的思维,要么肯定,要么否定,要么正确,要么错误,对自己、对他人总是做“好”与“不好”的简单化评价。以上这些错误都会导致自尊降低。为此,我们应当引导小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珍视自己所拥有的某种技能、特性和品质,从而有效地保护和提高自己的自尊。第八章一、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与同伴的交往、与父母的交往、与教师的交往。(一)与同伴交往的特点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小学生认识过程的发展相适应,也与小学生在班集体中的集体活动经验有关。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最初是建立在外部条件或偶然兴趣一致的基础之上的,如住在同一街道、同一幢楼房,同桌,父母相互熟悉薄。后来,他们逐渐建立了新的交往标准:其一,他们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习惯、性格和经历相和谐的人做朋友;其二,他们倾向于选择品行得到社会赞赏的人做朋友,如挑选学习成绩比自己好或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做朋友。 小学生的同伴关系还具有一定的性别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他们最喜欢的同伴在性别上的选择态度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青春期以前的小学生,都倾向于选择同性同伴,这种现象在小学阶段呈上升趋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同性别的小学生具有共同的兴趣和活动方式,便于相互合作和交流;其次,选择同性别的同伴也反映了小学生性别认同的作用。所谓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小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地理解自己的性别并将自己投身到同性别的活动中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这样有助于小学生对自身性别的接受,逐渐形成符合社会期望、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并最终适应社会生活。 此外,在小学生的同伴交往中,还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有些男生尤其是低年级的男生,常常采取制造事端的方式与女生接触,如在课间把女生的文具藏起来,在课桌中间画一条界线等,表明这些男生对女生特有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生会表现出微妙的变化,如表现出拘谨、腼腆、故意的漠不关心等。所有这些行为特征,都是小学生异性交往的特点。(二)与父母交往的特点虽然小学生与同伴的交往明显增多,但与父母仍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对父母仍怀有深厚的感情。因此,小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在其发展上仍起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在家庭中,父母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对小学生施加影响:第一,教导,即父母通过言传身教,直接向小学生传授各种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第二,强化,即父母采取奖惩的方式强化小学生的行为准则,并巩固这些行为准则的地位;第三,榜样,即父母往往是小学生最早开始模仿的对象,他们效仿父母,学习父母的行为方式;第四,慰藉,即小学生对父母形成的依恋感使他们易于向父母倾诉不安和烦恼,以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帮助。(三)与教师交往的特点小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其人际关系中的一种重要关系。与幼儿园的教师相比,小学教师更为严格,既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各种科学知识与社会技能,又监督和评价学生的作业、品行。与中学教师相比,小学教师的关心和帮助更加具体而细致,也更具有权威性。几乎每一个儿童在刚跨进小学校门时都对教师充满了崇拜和敬畏,教师的要求甚至比家长的话更有权威。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的话是无可置疑的,这种绝对服从心理有助于他们很快学习、掌握学校生活的基本要求。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的独立性和评价能力也随之增长起来。从三年级开始,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学生不再五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了。他们对教师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开始对教师作出评价,对不同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喜好。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往往是讲课有趣、喜欢体育运动、严格、耐心、公正、知识丰富、能为同学着想的教师。小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还影响着小学生对教师的反应,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教师往往报以积极的反应,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往往报以消极的反应。例如,同样是批评,如果来自于小学生所喜欢的教师,他们就会感到内疚、羞愧;如果来自于小学生所不喜欢的教师,他们就会反感和不满。因此,教师努力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有助于其教育思想的有效实施。影响小学生与教师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的期望。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期望对小学生的成长具有广泛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阅读能力和行为表现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教师期望的影响。教师一般是根据学生的性别、身体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状况、兴趣爱好等信息来对学生形成期望的;当教师对小学生有高期望时,就会对学生表现出更和蔼、更愉快,更经常表现友好的行为,如点头、注视学生,谈话更多,提问更多,等待学生回答的时间更长,更经常地赞扬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不同对待方式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如认为高期望学生的失败是因为没有好好努力,而低期望学生的失败是因为缺乏能力。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向小学生表现自己良好的期望,尤其是对那些后进生更应该满腔热情,更多地采取积极鼓励的方式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二、小学生中的小团体及其引导 小学生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会逐步发现在兴趣、活动方式、态度等方面相互接近和相容的对象,形成同伴关系,同伴之间的稳定性和有效性逐渐提高,便发展成小团体。心理学研究表明,班级中的小团体,每40人左右的班中有810个,50人左右的班中有1012个,60人左右的班中有1113个。一般来说,班级规模越大,小团体数也就越多。班级中的小团体规模以23人为最多(占68),4人规模的小团体占18左右,56人及以上的小团体在小学高年级才出现。班级中的小团体以同性别为主,占总数的97,高年级有少量56人规模的男女混合型小团体。小团体通常有12个核心人物,大多数是班干部。以班干部为核心的小团体在小学低年级占90以上,小学高年级占60左右,班级中的小团体,是小学生同伴关系的一种存在方式,对小学生吸收同伴的经验、学习社会交往的技能、锻炼实际活动的。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小团体的存在能满足小学生归属的需要,增强同伴之间的情感支持。由于小团体内部具有一定的活动目标和行为规则,因此,小团体的存在对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班级中,加入小团体的小学生往往能通过自己的特殊兴趣和共同活动,成为班级中的积极分子。但是;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都在发展之中,有时,小团体的利益和规则会与班级的利益和纪律相抵触,也可能会因为小团体的活动过于频繁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甚至有可能受社会上的不良分子的影响而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因此,教师要正确地对待班级中的小团体,既要支持他们的正当活动,又要做必要的引导。第一,教师要在任何时候都了解自己班级中的小团体的活动状况、核心人物的态度以及人员的变迁。同时,还要了解班级内大部分成员对这些小团体的评价。第二,教师要做好小团体的核心人物的工作。小团体的活动和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核心人物的态度。因此,做好他们的工作是把握小团体的关键。第三,教师要善于在班级中创造良好的情感气氛,使班级目标与小团体目标在根本利益上是相容的,并努力使小团体的活动适应班级的活动。同时,教师要善于在各种活动中充分调动小团体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特长,并注意提高他们的活动质量。第四,教师要冷静地分析班级中的舆论。学生们对某个小团体或某个同学的态度和评论,对教师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第五,如果某个小团体的活动影响了成员的学习、健康或者违背了常规,教师必须及时地提出明确要求和必要的限制,并向他们说明道理。对于少数受社会不良分子影响而出现违法行为的小团体,则要采取果断措施,切断他们与不良分子的社会联系,并加强法制教育。 由于小团体是一个群体,所以,教师既要了解和尊重个人,更要了解和尊重群体心理,与他们接近,同他们交流,充分利用教师的权威和人格力量,利用班级的力量,把各种小团体的活动纳入健康的轨道,充分发挥小团体在小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作用三、处境不利小学生在群体中的地位与辅导所谓处境不利小学生,是指那些在班级中不受欢迎的小学生。这些学生虽然也有交往的需要,有一定的交往标准,但在同学的心目中形象不佳。其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心理品质和社交技巧有问题,主要表现为;给别人起绰号、打架、骂人等攻击性行为,在课堂上打闹、抄袭作业、挑拨是非、撒谎、违纪、不懂装懂、好吹牛、自以为是等不良品行。在班级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小学生,其品德发展也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力求积极地与同学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果没有成功,可能会采用一切手段竭力引起同学们的注意,甚至可能采用虚假的英雄行为或违纪行为来达到目的。另一个方向是,感到孤独,经常与其他同学发生冲突或到其他班级去寻找朋友。如果在班级中无法改变他们的不利地位,他们可能会逐渐地产生不关心集体的冷漠态度。小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往往早在低年级阶段就已形成,而且一旦形成便相当稳定。因此,教师应该在小学生入学初期就采取有效措施,力争使每一个小学生在班级中都得到顺利发展。教师要特别注意和关心那些不受欢迎的小学生,帮助他们改变处境。教师可通过训练提高他们的社交认识,纠正他们的自我评价,增进他们的社会交往兴趣;改善他们的社交技能。对这些小学生的训练主要有言语指导、角色扮演和行为强化三种方法。所谓言语指导,是指教师针对处境不利小学生在交往活动中不规范的交往行为和错误观念,制订训练目标,并把这些目标告诉学生,向他们详细介绍在某一特定情境下应该怎么做,让他们按照教师提供的交往策略,练习新的行为模式。当学生不仅在特定情境中能使用新的行为模式;而且在其他情境中也能使用新的行为模式,就表明训练取得了成功。 所谓角色扮演,是指让小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以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