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及课程整合.docx_第1页
信息技术及课程整合.docx_第2页
信息技术及课程整合.docx_第3页
信息技术及课程整合.docx_第4页
信息技术及课程整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你是怎样理解的?结合你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谈谈有什么作用?理解整合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关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立足点课程,而不是信息技术,是“课程整合”,而非“技术整合”; 技术是手段、工具,它必须服务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技术与课程的简单的叠加、关联、组合,它应该是一种“融入/融合”的关系,是关于技术与课程相互作用“整体的建构、序化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仅关注技术应用的有效模式和方法,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及不断丰富的信息文化对课程的影响是多方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非仅指于“学科教学”或“学科课程”的整合,它有远超单学科整合的含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属性:(1)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2)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即指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3)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即指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个人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运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开发理论和实践。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样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进而使信息文化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整合而成为有机的连续体和统一体作用: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教的内容感兴趣才会有学习的热 情。语文课本来就是一门最开放的学科,与生活同生,生活的外延有 多大,语文课的外延就有多大。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学 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充分运用历史资料和 现实资料,扩大知识容量,还可以通过声音、画面拓展语文教学中的 信息通道。视听结合,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让学生产生 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习的积极 性。如三峡一课,是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的风光之美,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 热爱和赞美之情。针对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三峡,对三峡景观没有形 成形象认识,而文言文又较难理解,学生单凭想象难以形成具体可感 的形象这一实际情况,我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休播放长江三峡的风光 片,并配以简洁的文字解说。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教师声 情并茂的配文朗诵,学生在视听方面都得到了美的享受,学习兴趣油 然而生。此外,我还提供了一些网址,指导学生课外到相关网站去浏 览有关三峡的图片、视频文件、文字说明等内容,帮助学生建构起对 三峡景观特点的形象化认识。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轻松有趣多了。二、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缩短学生 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达到“居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 的。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大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的经典著作,是用 来指导学生鉴赏、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极好材料。运用信息技术进行 语文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 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如朱自清先生的春 ,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生机勃勃的春天 景象。我在教学时播放了有关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 春图、 的录像,让学生面对着绚丽多彩、声色并茂的画面进行朗读,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感知情感,陶冶情操 审美感知是人对于能够引起愉悦的事物完整形象的反映, 感知美 是审美进程的起点,学生对于艳丽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的 喜爱的倾向。根据这一点,把语文课中美的形象事物通过课件展示出 来,让学生感知审美对象、产生美的情感,陶冶其情操。四、再现情境,引导想象 爱因斯坦曾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 想象力概括着知识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 在进行写话训练时,教师如能创设和再现情境,以情激趣,使学生进 入文字描述的情感中,对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 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 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 往往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荒岛余生时,播放电影荒岛余生的片段,不仅 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讲授 月亮上的足迹 一课时, 首先把人类登月的历程, 人类对太空探索的过程通过画面展示在学生 的眼前,加上教师的讲解,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一下子被激 发起来,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在新课导入环节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激发起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 兴趣后,多媒体的运用不能就此嘎然而止。如何将课文中的静态画面 和比较抽象的,离我们生活久远的意象转化为生动的、形象的、有趣 的、易于理解和想象的动态画面、图象。是许多语文老师冥思苦想在 研究的课题。多媒体的出现为改变这一现象提供了一条很好的出路。2、混合式学习的概念,你是怎样理解的?请举例说明什么是混合式学习?混合式学习(B-learning)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以上解释由Singh & Reed 提出。)“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 ”(以上定义来自正式倡导“混合式学习”这一概念的何克抗教授)目前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传统学习与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案例:在斯坦顿小学,3至5年级的学生每天会花45分钟的时间在iPad或戴尔笔记本电脑上使用ST Math。这是一个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制作的一个线上数学程序。例如,有的学生只能背乘法表,而有的学生却已经能做两位数的乘法了。有的学生通过键盘和触摸屏来解决问题,寻求方法,而有的学生却在擦洗屏幕,在废纸上乱涂乱画。老师们会在教室里巡视,及时帮助那些被问题困扰的学生。时间一到,所有学习设备将会被送到另一个教室,在之后的这一天时间里,学生们将不会再接触到电脑。但是,斯坦顿小学的混合式学习计划中的这一系列安排,只反映了混合式学习里有紧有松的一面,重要的是,这还需要经过更多的个人实践。1.利用多媒体进行虚拟实验研究,变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有些物理概念或规律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先进行传统演示实验,后通过抽象思维得出结论。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器材或实际操作的缘故,有时实验现象不够明显,或不能直观地表现出来,致使学生无法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如:一些微观物理模型,学生因无法通过眼睛直接观察到微观结构模型,普遍感到抽象难懂。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可控性、强大交互功能和虚拟软件友好的人机界面,精心设计一些虚拟实验,从多层次、多角度来直观展示物理模型、物理过程和物理图景,促使学生形象化思维的形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在学习“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时,利用计算机直接模拟气体分子无规则的热运动,通过画面直观地展示气体分子和器壁发生碰撞的过程中产生压强的效果。学生观看直观的动态画面,能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物理图景,正确理解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学生在学习“运动的合成和分解”这一内容时,对运动的等时性、独立性等规律的理解感到困难。在这一节中,我们举“小船渡河”的例子,利用计算机模拟“小船过河”,设计以下几个小实验:保持小船的速度大小不变而不断改变速度方向保持小船的速度方向不变而不断改变速度大小保持小船的速度不变而改变河水的流速大小。在屏幕上可以直接观察小船在以上三种情况下的渡河情况,并能直接读出渡河的合速度、合位移、时间。分析比较并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情况渡河时间最短?什么情况渡河路程最短?在合速度越大时渡河时间就越短吗?河水流速能影响渡河时间吗?这样的模拟实验真正使学生对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有较深刻的理解,也通过这个例子找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中普遍存在的规律,克服了到实地进行实验测量研究时所遇到的种种困难,既方便又快捷,提高了实验效率。3、传统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设计有啥区别1、教学内容不一样。虽然教材没有改变,但传统的教学内容就只是单纯的课本知识。利用了信息手段后,可对教材进行加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过去静态的、二维的教材转变为由声音、文字、动画、图像构成的动态的、三维甚至四维教材。网络教学的运用,又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学得更多、更快、更好。2、教学过程不一样。传统的教学设计下,教学过程基本上就是老师讲,学生听。整个课堂由教师主导,学生很少或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归纳、逻辑演绎式的讲解式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等新的教学过程。课堂真正由学生主导,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3、学生学习方式的不一样。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掌握“如何学”的能力。学生必须有独立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协调能力等。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而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只是充当忠实的听众的角色。很少或者没有发挥自己主动性的机会。学到的也只是课本内容的复述。4、教师角色的不同。教师由传统的知识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上,为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创设有利的情境,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新应用、新发展、发展前景、举例说明?5、信息化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一对一的网络学习环境泛在学习环境6、网络课程、专题课程、网络课件三者区别和联系及教学应用中的优缺点专题网站:基于网络资源的专题研究、协作式学习系统网络课程: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认知工具:支持、指引和扩充学习者思想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网络课件,也是课件的一种,但也是比较特别的一种课件,因为它是应用于网络环境的。并且往往是结合网络课程来开展网络教学的。 根据使用工具的不同课件有两种主要形态:CBT和WBT,即computer-based training(基于计算机的培训)和web-based training(基于网络的培训),前者就是常说的本地版或光盘版,而后者就是常说的网络版,即网络课件。 网络课件是基于HTML设计制作的,加上JavaScript、Flash等各种流行的技术,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具有一定的教学功能的教学软件。网络课件以生动、内容丰富、交互性强等优势逐渐得到学习者的认可。一个优秀的课件,不仅能够让你主动地获得生动的知识,还能让你获得技能、获得实践、获得经验,而后者是其他传统教材、电子书和ppt都无法达到的。网络课件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什么是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应当指出的是,由于教学内容包含教学资源,所以网络课程通常应当包括教学资源在内(至少应当包括部分教学资源);只涉及教材本身的网络课程不是理想的(至少是不完整的)网络课程。但是,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例如分工或并行运作的需要)有时也把教学资源独立出来,甚至将它与网络课程并列称作“网络课程与网络资源开发”。不过,这时应当特别注意:这种区分只是开发的需要,而网络课程原本是应当把网络资源包括在内的。网络课程的定义第一种定义: “网络课程是基于Web的课程,即在因特网上通过WWW浏览器来学习的课程”(从学习的工具、手段来定义); 第二种定义: “网络课程是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与学理论的课程”(从指导思想、理论基础来定义); 第三种定义: “网络课程是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情境的学习,基于协作的学习”(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所涉及的三种特征来定义); 第四种定义: “网络课程是指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主要特征的课程”(从学习过程的特征来定义); 上述四种关于网络课程的定义都有各自的根据,也有其合理性,在目前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和应用范围;但是由于它们都是只考虑网络课程某一方面的特征,所以又都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课件(Courseware),指专门为进行教学活动而设计的计算机软件,包括用于控制和进行教育活动的程序、帮助开发维护程序的文档资料以及帮助教师和学习者使用程序学习的课本和练习册等3。网络课件,就是应用于网络环境的课件。而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课程与课件的出发点不同,课件是从教学活动出发,课程是从社会需求出发,但他们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使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生一定的改变,使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和学会与人共事。课件把课程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用软件的方式实现出来,但缺失了很多课程的内涵,如社会需求分析、课程规划等,而这些缺失在教学中不能显现出来,因此也造成了这两种概念的混淆,有些网校或网络学院就把某些章节、某些知识点的材料作为网络课程了。专题学习网站是资源学习型网站,是与这个专题知识相关的所有资源内容的扩展延伸.网络课程则主要针对某一门课程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对“整合”一词的理解存在偏差 许多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存在着片面的认识,没有真正理解“整合”的内涵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没能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目的、任务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得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成了信息技术简单的叠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不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我们理解其含义的关键。 在系统科学方法论中,“整合”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凝聚成较大整体的过程及结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我国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整合的三个基本点是: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二、盲目地运用信息技术,忽视了学科教学的特点 我们知道,任何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但要恰当地运用技术,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从课程内容出发,适时并且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举个简单例子来说,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本的学科。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展示都必须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应当更加注重学生实践和观察能力的锻炼。然而,在现在很多中学的化学课中,由于许多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科的目的和任务的特点,无论什么内容都完全用多媒体技术来代替,舍弃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使学生本来可以亲自操作、直观感受的实验被一些图片、动画视频等等来代替,这样就达不到运用信息技术的目的。 三、盲目地追求多媒体课件的精美的外观,忽视了课程的内容的实在性 在教学前,老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设计完整、美观、漂亮的课件,上课时,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但接着进入正题教学后,却发现先前精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和课本的内容并没有多大的逻辑关系。我认为,如果老师太过注意课件的外观,会使得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那些漂亮的按钮、精彩的动画、神奇的特效上面,干扰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与理解。会让学生没有投入太多的精神到课程的内容之中去,这样的教学方式反而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 四、信息技术素养的高低对学科教学也有重要影响 和上面能够娴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师相反,现实中很多学科老师几乎不怎么会使用网络或者多媒体教室上课。经过调查,原因主要是他们认为自己对硬件或者软件的不熟悉,有的怕由于操作不当弄坏了学校设备;有的怕自己不会了在学生面前处于尴尬和窘迫的局面;有的觉得用自己不熟悉的设备设施会使得自己不能掌握教学时间,从而破坏教学效果。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学对象和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实施多样性、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对于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不同的人来说,他们所处的学习环境和所选择的学习方法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如有的学生不能主动地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工,喜欢有人际交流的学习环境,需要明确的指导和讲授。而有的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则更愿意独立学习、进行个人钻研,更能适应结构松散的教学方法或个别化的学习环境。 在整合过程中要选择“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理想的方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而且,这种理论也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既是一种思想,又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模式,更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任重道远。全体老师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的途径与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使现代信息技术真正发挥效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应用与教学,而是应该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以期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学习效果。其主体是课程,而并非信息技术,切务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以下列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误区:1、整合课堂弱化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过分依赖感官材料。传统的教学系统只有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在现代化的教学系统中,多了一个要素“教学媒体”。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这四个要素不是孤立地、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而教学系统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就是教学结构,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为了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即彻底改变教学系统中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形象、直接、快捷传递课堂教学信息上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很多时候课堂学习仅仅停留在感官学习、直观学习水平上,课堂教学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迷失了方向。2、整合模式单一,以课堂演示和操作练习为主,交互性差。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主要应用方式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操作练习。这种模式的一般做法是:教师花大量的精力在课前设计并制作课件,课堂上按设计的流程操作计算机,把知识内容逐一呈现给学生。尽管某些课件设计得比较精美,容量丰富,也具备多种感官刺激,但由于其缺乏交流互动,并未挖掘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尤如看了场电影,只观其面未达其意,教学效果不理想。而这种模式单一化、交互性差的课堂教学,也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3、信息技术的使用流于公开课的形式。目前,尽管有许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和的公开课,然而信息技术在实际学科教学中却使用得很少。许多整和行为只是为展示需要而设,没有深入到日常教学中。公开课“作秀”的背后却蕴藏着教学改革面临的实际困扰。许多一线教师表示考试压力重,教学倾向于满堂灌的口授,这不仅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不用说人文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来通过电化教学的直观反馈作用。采用信息教学只是为公开课的“作秀”罢了,疏不知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也无所适从,尽管教师课前也苦心经营,结果还是事倍功半。4把握不住适用信息资源。网络学习资源非常丰富,它具有开放性和定性,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的信息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课程教学相关的资源在网络中都有很多。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对资源的取舍是掌握教学内容关键的关键。老师如果不能有的放矢,结果就只能在丰富的资源中徘徊。5、滥用技术软件。有教师认为,越是采用高级的技术软件,就越能体现教学的先进性,教学课件越是新颖,所用图片、动画和音响越多,就越能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和的力度。在这种误解下,许多教师大力开发“精品课件”以便在公开课上“亮相”结果却导致了学生注意力分散或在新技术面前茫然失措;或者,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滥用各种技术手段,使得课堂教学变成了新型技术装置的展览会。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误区的对策如何使用好信息技术这个工具,避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产生的误区,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合理教学设计促进有效整合。多媒体的教学应用,重要的是教学设计。缺乏科学合理实用的教学设计,就会出现有好教材不会合理应用,有条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能力而无法施展。好的教材,通过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它的应用价值升值。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设计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把握。A、选择适合发挥多媒体特性的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教材,如:动画放映,分解演示,绘制图表,创设有效情景,故事讲解,单元练习课等。B、多媒体的各种特性的发挥,不应以花样翻新或计算机技术的难度来评价优劣,不能认为多媒体教材做得越复杂,技术难度越高越好,其简单和复杂的程度,应重在准确、简捷和恰到好处的教学实用性,要尽量以少而精的计算机资源,制作出简而优的多媒体教材。C、研制多媒体教材要在创新上狠下功夫,创新,就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性,了解最新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结合每一节课的教学特点,努力取得教学中第一手的实验资料和新的理论认识,积极探索精品制作与教学创新点相对应的良性循环路子。D、多媒体不是万能的,有优势也有不足,它只是综合了其他媒体的优势,而没有达到其它媒体的最佳表现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合理的安排,设计,搭配,应用多媒体和其它媒体,发挥出最佳综合效益。2教学模式的有效选择。A、讲授式教学模式网络教学中讲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统一授课。这种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中的班级授课在网络教学中的新发现。它就是基于局域网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而言,教师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的硬件和软件的功能,进行屏幕广播、电子举手、屏幕监视等功能实现的一种非常类似于传统授课教学的教学形式。这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对于软件环境的要求不是很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单机版演示型CAI课件、视频、音频资料在局域网中进行广播演示教学。B、讨论式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讨论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教学采取启发式,注重对部题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bbs一般要学生学习,登录到服务器上,或者利用浏览器游览基于web的bbs系统,登录进入相关的问题栏目。在这些栏目中有大量的问题,学生可以游览别人关于问题的解答或发表自己的观点。相当于聊天室的功能作用,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交流。在利用bbs或e-mail方式进行讨论式教学时,教师需要不断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解答,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解答给以必要的指导和管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C、发现式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发现式教学模式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归纳总结与概括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提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再由学生自主上网搜索关于主题的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和概括。4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启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授之以“渔”,因此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科学地设置学生活动的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猜一猜、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等方法,采用指导自学、独立练习、协作学习、网上学习等各种形式,使课堂教学结构发生质的变化。A、指导自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自主地开展学习。通过各种自学软件开展学习活动,既能有计划地、系统地安排学习过程,又能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超文本或超媒体功能有效地突破重点与难点问题,从而为学生自学起到导航、导疑、导思的作用。B、独立练习,是指利用计算机帮助学生进行操作练习,主要应用于英语科单词学习与句型训练、电脑课中英文录入训练,各学科单元复习时的自我检测等。这种练习方法一方面可以及时反馈、适时评价,有的软件还可以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其次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进行个别化的训练,并通过独立练习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把握学习的进度和难度;此外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情境进行虚拟操作,即时反馈实验结果,提高技能的熟练程度。C、协作学习,是师生之间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问题讨论、开展协作学习。利用电子邮件(E一mail)、在线讨论、电子公告栏(BBs)、文件传输(FTP)及语音电话等方式,使传统教学的单向交流扩展到双向交流以至于多向交流。通过协同、竞争、角色扮演等基本的协作形式,使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联系能够在多层面、多方位、多形式上展开,让学生通过友好的界面,获取教学内容,并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换意见,有助于更加广泛、深入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分析、综合、评价和复杂应用等认知能力,并增进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D、网上学习,是学生通过校园网或1nternet进行自主学习的有效手段。计算机互联网具有信息丰富、互动性强等特点,学生可以在网上查询到大量自己感兴趣的课外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通过网络,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兴趣、爱好等,接受名牌学校的同步教学,随时向名师咨询并得到教师指导。计算机网络不仅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也将大大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传输和应用各种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将人类的学习的内容到方式再到方法都进行了深刻的变革,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要适时、适度的正确运用,才能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水平逐步有序地上一个新台阶;也才能更大限度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继而提高我们的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才能更有力推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突出问题和改进策略突出问题一:教学模式落后,没有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 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1、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2、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 源;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李克东,200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将信息技术被动地简单地纳入到课程的教学中,而是二者的有机 融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建新型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 合的内涵,仅仅只是以传统的?quot;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上信息技术而已。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仍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仅仅进行教学手段和 教学方法的变革,而没有从改革教学模式的根本和实质出发,从而引发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例如有些教师虽然使用网络教室和多媒体软件,但却 是演示型的软件,整堂课教师只是一页一页地翻,而且满页都是字,倒不如使用几张投影片。教师也没有组织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倒不如使用多媒体 教室或是普通的传统教室,网络的优势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运用了信息技术就是先进的,如果信息技术只是停留在这种肤浅层次,就丧失了其应 有的价值,毫无意义了。 改进策略:1、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关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的关键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到课程的教学中主要靠教师本身。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进程的控制者, 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这种传承多年的主宰课堂的教学方式已经根深蒂固,如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无异于打外围战,穿新鞋走老 路。因此教师应该更新观念以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用全新的目光审视教学模式这一联结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核心问题,正确处理 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关系,不要顾此失彼,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认知工具的作用。譬如说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 学习工具,作为协商学习和讨论学习工具,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工具,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工具等。这里以广州市恒福中学椭圆和双曲线的构造实验为 例进行说明,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一动点到两定点的和为一定长时,动点走过的轨迹是椭圆,教师根据几何画板能够动态测量线段的长度和角的大小,能够动态显示 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与结构关系等特性,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主地探索,做实验,这样形象直观,不需要教师像传统教学那样费尽心机、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 对椭圆的构造的理解和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2、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增强与理论专家的交流互动,积极探索、总结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作为奠基石,要构建教学模式,教师自身不仅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而且要与相关的理论专家沟通交流,从而 能够深层次、全面地、透彻地理解理论的实质和内涵,避免片面性、表面化。专家除了可以开设专题讲座向教师传授系统的教学理论知识,还应该从具体的教学实践 入手,定期观摩教师的教学,与学科教师共同探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同学校的教师也要彼此加强交流和沟通,在相互磨合中擦出新的火花。教学模式的建立绝非一劳永逸,因为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有一个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教学模式总是随着教学实践、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的不断 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得到丰富、发展而日臻完善的。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善于总结,独立思考,积极探索适宜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 突出问题二:片面理解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含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教育部长陈至立讲话)对于信 息素养的准确定义可谓众说纷纭,表述不一。有的学者认为信息素养是指能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 息的能力。有的学者则认为信息素养是指具有确定、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并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者。不管怎样,信息素养大致包含信息获取、信息分析、 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创造、信息传递、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以及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这些能力的综合体现才是全面的信息素养。然而在实 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不难发现只要学生能够利用搜索引擎搜集到一些资料或是将搜集到的资料直接作为自己的观点或作品就是达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的目的。其实不然,长期下去,学生会成为信息搜集的工具,人云亦云,缺乏对事物进行正确判断、客观分析的能力。改进策略:1、加强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和应用实践的训练学生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前提就是必须懂得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除了搜索引擎工具,学生还必须掌握文字处理工具、作图工具、网页制作与开发工具、信息 集成工具、多媒体素材制作工具等,不仅要了解这些工具的操作规范,而且能用它们解决实际的问题。例如广州市体育东路小学统计图的应用一课中,学生首先 在网络中搜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数据,然后利用Excel工具制作成统计表和不同的统计图,以便说明问题。2、加强学生信息敏锐力和批判能力的训练网络信息纷繁芜杂,学生除了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搜集信息外,还必须对所搜集到的信息内容进行逐一的评估,而不是囫囵吞枣;在利用所搜集到的信息前,会 认真思考信息的有效性、信息陈述的准确性,识别信息推理中的逻辑矛盾或谬误,辨别信息中有根据或无根据的论断,而不是盲目接受、包大揽、眉毛胡子一 把抓;善于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毫无价值的信息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把握信息的精髓,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的培养当前不良信息、计算机病毒、计算机黑客、网络安全、网络信息的版权问题备受重视,学生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不肆意制造散步危 及社会稳定、人民安全的不良信息,不假借信息技术进行各种非法犯罪活动,使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推动社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突出问题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绝对化,忽视教师的作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建构主义理论的盛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 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习者 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的对象。然而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对学生主体作用的理解过于绝对化,认为要发挥学生 的主体作用就是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说多做,放任自流,而教师要少说最好不说,从而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以为学生只要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就可以了,信息技 术完全可以取代教师。于是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让学生讨论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不但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优势没有体现 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中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必要的师生情感交流都没有达到。 改进策略:1、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建构主义理论中主导-主体的关系建构主义虽然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习工具运用的 帮助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学生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例如在组织协作学习时,教师必须围绕已经确定的主题,根据不同进度设计难度适宜并且 有一定梯度的不同的学习问题让学生进行协作商讨。对于协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能够随机应变,善于发现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并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根 据学生发言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地给予指出和修正;发现学生的讨论偏离了学习主题或在某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上纠缠不清,应该加以正确引导,使讨论回归到 问题的正轨上。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自控能力有限,那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教师的主导地位显得更加重要了。2、教师必须注意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加强信息的反馈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教学不仅在于组织学生,组织教材,更注重启发学生的情感,使其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获得知识并得到美的享受,产 生情感共鸣。因此教师需要全身心投入教学,使教与学达到水乳交融。例如教师可以在讨论区中加入学生的讨论行列,这样既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又可 以避免学生讨论偏离主题,又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评价所给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与学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该 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正确的评价反馈,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责任感。 突出问题四:教学活动的组织流于形式课堂中的教学活动是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所有的教学设计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师在设计学生的活动不仅要能体现教学的重点,而且要能达到让学 生掌握知识、训练技能的效果。然而在很多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挖空心思、花大力气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学生的反应也相当积极热烈,但在这热热闹闹的 活动背后,学生是否达到了学到了知识,是否提高了能力则不得而知,这种只重视形式而忽视教学效果的活动形同虚设。 以协作学习活动的组织为 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的作用。 协作学习包括了小组确定学习主题、分工协作、收集资料、合作完成作品、合作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环节,可以采用竞争、辩论、伙伴、问题解决、角色扮演等形式。 目前在许多教学中,教师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采用分组协作学习的活动,但是充其量只能算?quot;摆摆花架子,收效甚微,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在 于:1、教师对于协作学习的理解过于表面,过于肤浅,认为只要组织几个学生在一起学习就是协作学习。对于协作学习小组的划分也没有明确的策略,只是单纯地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对于小组学习应达到的目标、组内成员的分工情况和协作学习的进度缺乏指导和参与。2、学生缺乏协作交流的技能,彼此之间互不干涉,组 内成员责任不清,组长没能发挥组织管理协调的作用,最后的成果也是个人之作,并非集体力量所得。改进策略:1、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来组织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实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绝非目的,因此教师不可以盲目地追求教学活动的新颖、量多,而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征来组织教学 活动。比如小学生的自身约束力差,学习的持续性不强,学习的意志力较低,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各种各样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吸引 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2、注意对活动效果的检测与评价组织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 识、训练技能。而学生是否达到了此目的则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其进行检测和评价。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借助不同层 次的评测练习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广州市华景小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中,教师设置了两个星级的练习题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一星级的题目是填空题,主 要涉及该课文的一些基础知识;二星级的题目则是让学生利用画图工?quot;画一艘自己心目中所想的威尼斯小艇,并用一句话来描绘。这样学生在掌握课文 知识的基础上,发挥了想象,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突出问题五:学科特点不明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 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课程中,整合的立足点是课程本身,它并不抹煞学科的特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体现学科特点,改革传统教学基础上,将信息技术和学科 的教学过程紧密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中,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教材的重要形态等。但是在实际的 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课程的学科特点并不明显。英语课倒像语文课,整堂课几乎全是用中文进行交流,只是零星地听到几句英文。思想品德课体现不出任何的思 想道德教育的痕迹。 改进策略:1、针对不同的学科,明确学科特点,选择整合的方法每个学科都有各自固有的知识结 构和学科特点,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如语言教学的一个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训练学生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下,用正确的语言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 想,很好地与别人交流,因此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出接近生活的真实语境,提供学生反复练习的机会。例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创设旅游情境,让学生扮演小导 游结合课文的相关内容进行演示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数学属于逻辑性强的学科,主要由概念、公式、定理、法则和实际的应用问题组成,教师可以 通过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信息工具自主探索数学规律,建构数学模型,并利用模型解释和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物理和化学是与人们生活、生产密切相 关的学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亲自做实验的动手能力等。对那些需要观察自然现象或事物变化过程的知识,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 现真实的情境,并配合形象和直观的讲解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识记,但对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来说,如果用计算机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则违背了 学科特点,同时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对于同一学科,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同一学科,由于具体内 容的不同,应该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例如针对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特点,它们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也是不同的。在识字教学中,根据 识字教学的规律,教师可以采用看-听-说-写-打-想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让学生掌握生字的形、音、义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演 示生字的笔画、笔顺、汉字部件、间架结构等,接着学生听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读音,各自说出生字的拼音、部首、笔画顺序和生字的字义,然后学生在纸上进行拼 写,再用键盘键入,看能否打出所要的生字,最后教师让学生用生字组词,并用词语造句。这样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手脑并用,积极参 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在阅读教学中,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教师可以?quot;重点字词讲解-课文阅 读-利用课件阅读-阅读竞赛-师生共同总结的教学模式,教师除了讲解课文外,还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材料,学生通过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自主选择 阅读方式、自我测验和阅读竞赛等方式,不仅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提高了阅读能力。而对于作文教学,看图写话的作文与命题性作文的具体教学模式也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