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_第1页
农村小学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_第2页
农村小学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_第3页
农村小学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_第4页
农村小学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小学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靖远县大芦乡为个案【内容摘要】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我国已全面展开。根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新课改在广大农村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而我乡地处边远山区,经济相对落后,这些问题表现的尤为明显。因此,本文就我乡小学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为个案试作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同时就如何提高我乡基础教育水平和提高我乡人口素质探索新的出路,向新一轮课程改革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据此认为:建立强化教师培训机制,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重新认识教改理念,改变教育教学方法势在必要。【关键词】 农村学校 课程改革 问题及对策农村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的低下是导致农村整体人口素质低下的重要原因。影响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课程,它是整个教育系统运行的软件。在国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农村的时候,地方教育部门在寄希望于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还应重新审视自己。因此,农村小学新课程改革就成为整个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但由于经济相对落后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新课改在农村中小学得不到重视,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本文就以我乡为个案,对农村小学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试作一些探索。 一、农村小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新课改认识不足,存在着畏难情绪和观望态度 2004年秋季,我县中小学起始年级已经开始使用新教材,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变革” 之中,再这个过程中,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对新课标、新理念、新方法学习没有系统性,学习的理论没有针对性,不能较好地将课程标准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部分教师暴露出对新课程标准理解的肤浅,以至出现了偏差,面对新教材、新教法,不知所措,无奈之下,只能抱着老观念,采用老方法,走老路子。教法古板陈旧,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课堂上只要学生坐端正,小动作少,做到目不转睛,便是遵守课堂纪律的好学生,尤其在高年级,“满堂灌”是普遍的授课形式,这样不但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会使学生思维僵化,失去学习的兴趣,逐渐产生厌学情绪。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充满生命力的过程。而在农村小学,课堂上常能听到这样的顺口溜:“小嘴巴,闭起来;小耳朵,竖起来;小眼睛,看黑板。”这种把学生看成是没有思维的躯壳的教学行为,严重抑制了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而部分教师对新的授课方式只是生搬硬套,机械操作,课堂上追求表面热闹,学生的探索过程只是走过场。大多数教师对课堂教学探索的实际操作不能正确把握,对学生探索、互动的结果不能围绕学习内容给以正确的评价、归纳和总结。有一位数学老师教小小养殖场,在让学生理解“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的含义时,为了体现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他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讨论一个概念。教师没有强调学生结合题意去理解,也没有提示利用题目中的数据进行比较,而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只是凭空想象,且有好一部分学生在一块谈论一些与这些概念不着边际的问题。讨论后每组选代表发言,第一小组说:“题目中鸡有85只,鹅有34只,鸡的只数与鹅的只数相差很远,就是鸡比鹅多得多。”第二组说:“我家人口比他家人口多一些。”第三组说:“鸡有85只,鹅有34只,鹅比鸡少得多。”第四组则说:“一班比二班人数少一些。”最后老师总结:“同学们讨论问题的积极性很高,对问题回答的很好。”在这里老师只用“回答的很好”匆匆了事。然而,学生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到底如何,真叫人怀疑,学生发言的内容使人感到模糊,比如第二组和第四组同学说的,“我家”、“一班”等各有多少人,没有明确的数字,怎能比较多少,叫人听了似是而非,模糊不清。这样的现象在许多教师中时有发生,并且“回答的很好”成了许多教师的口头禅。象这样对新教法的认识比较肤浅,上课时提问题也没有明显的针对性,范围太大,让学生盲目的去讨论,去活动,教师也不给以及时的启发诱导,认为只要学生动手就体现了探索,三个纬度的目标不能有机结合,出现了轻视基础知识的现象。合作学习不是真正用来解决问题,更像一种表演,教师不能把握好师生双边的关系,其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充分体现出来。(二)农村条件差,给实施新理念的教学行为带来了不少困难1教育投入不足,教学设施落后。学校阅览室、图书室不健全,甚至大部分学校没有阅览室和图书室。上实验课连基本的仪器都没有,这样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获取知识的空间,实验室不能满足学生实验的需要,上实验课只能抱着书本说实验、背实验。本来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过程就能轻松解决的问题,变得抽象、难懂、令人费解,很有趣的实验课变成了枯燥的“先说后背”的过程。音美体等课教学设施不齐全,影响学生特长的发展。2农村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很多孩子买不起必要的课外书籍,学习资料有限,很多孩子没有受过良好的学前教育,学习起点低,加上农村信息较为闭塞,见识不广,知识面窄,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带来了很大困难。鉴于这些情况,政府部门也花了一定代价,立项投资,设立“远程信息技术教育”工程,以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在,我乡部分学校已经加入了“远程教育宽带网”,但由于是“新生事物”,所以在认识和使用上都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个别学校在安装了设备后,便对其不闻不问,置之不理,不能将其很好的利用;而部分学校在使用上又出现了不分课型、不分环节、一哄而上的全方位应用状态,并且教师不去引导、讲解,只是让学生机械的去操作。其实,一些强调基本技能训练、练习课、复习课没有必要去用网络。(三)校本培训举步维艰,使农村课改大打折扣我乡地处边远山区,经济条件差,专业教师相对缺少。据统计,每位教师要带68门课,精力主要用于备课、上课,根本没有时间钻研教材教法、课改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而校本培训是新形势下提高教师素质的最有效的措施。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而难以开展起来。具体表现在:农村小学布局分散,学科专任教师培训、组织管理相对困难;学校的设备和资料相当薄弱,不能满足教师学习的迫切要求;农村小学教师年龄偏大,整体素质低,并且有好一部分教师是县、乡聘教师,每月二三百元的工资,根本无法保证他们的正常生活,由于生活所迫,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还要从事其它工作,用于维持生计。这一系列因素都很难使教师的理论层次得到尽快提升。(四)大班运转,影响新的学习方法的运用由于资金短缺,教室严重不足,造成班级人数爆满,每班人数达7080人,直接影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实施,如70多人的班级,如何进行分组及分组讨论?这也是新课改下农村学校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二、农村小学课程改革的对策及建议(一)加大教育投资,整合教育资源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推广、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认识不到位,不愿接受,似是而非,将会影响社会的进步。反之,如果认识及时,接受快,就会对社会进步、人类文明起到很快的促进作用。所以在这场“革命”中,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加大教育投资,整合教育资源,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加大新课改的培训力度。目前,国家教育部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制度,特别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投资逐步加大,以缩短中西部地区教育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中西部教育校园网的建立,对中西部贫困地区信息技术教育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运行机制也越来越好。在这种大好形式下,各中小学建立校园网的热情很高,态度积极。但要使远程信息技术教育对教改起到更积极的作用,必须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要严格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精神,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积极研究网络知识,提高自己使用网络的技能。其次,不能将网络作为灌输知识的工具,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上课仍然以教师为中心,采用多种媒体作为播放的工具,向学生灌输知识,造成人、机“双灌”,加重了学生负担。岂知新课改提倡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获取知识的过程。再次,网络教育要有计划、分类型、选择适当方法进行,不能全方位应用。(二)转变观念,尽快适应新教材教法新教材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技巧。为了贯彻新教学大纲,完成新教纲提出的教学目的,作为新教材教法执行者的教师,应尽快适应新教材。1更新教育观念 在农村小学,传统的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由于受毕业考试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很多教师只是单纯地、机械地传授知识,侧重知识的灌输。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观念与现代教育观念格格不入,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因此,教师应该认真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转变教学思路。比如过去的政治课教学常常局限在理论灌输、死记硬背上,现在借助研究性学习可以凸现政治课特色。通过主题报告、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辩论等研究性学习模式体现政治课的实践行、社会性和 教育性。在作文教学上,教师运用各种方法创设多种诱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情境。通过参观访问、组织实物观察、展示图表图片和放映幻灯片等方式增加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情感,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能够写出有真情实感、富有创意的好文章。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也是学生写作的源泉,校园文化节、科技艺术节、节日游园、学科知识竞赛等活动,都能够成为学生丰富写作的素材。再如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是教学生看英语,而不是学英语,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实际运用中,学生不能回答“How are you?”“May I have your name?”“Nice to meet you.等简单用语,即为“哑巴英语”。而新教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教会学生知道这些语言结构,更应使学生知道这种语言形式表示什么,在什么场合用,能用到实践中去,即为“运用英语”。例如教师在教“Excuse me,are you Amercian?”时,不能只教会这句话的结构和汉语意义,更应教会学生懂得“Excuse me”通常用于“打扰别人”、“表示异意”、“插话”等场合。2改变教学方法新教材体现了教学理论的新成果,吸收了功能法的优点,同时继承我国传统的行之有效的经验,使教材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识规律。这种编排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在一次全县数学教学联评中笔者曾有幸听到这么两节课,内容都是小学二年级数学新课程实验教材(苏教版)“量长度”第二节“量一量”的教学。第一位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严格按照预先设计的程序与步骤(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练习、小结、作业布置),很紧凑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上课的过程中组织教学很好,教师一问,学生一答,并且学生在下面坐的端正,小动作少,眼睛紧盯黑板。看起来这是非常成功的一节课。而第二位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当完成导入活动后,引出“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的知识时,有学生问:“三角板的厚度怎样量?”这时很多学生都下意识地注意自己手中的三角板、直尺等学习用品。毫米单位的知识教材中没有涉及,可是学生却提出了现实的问题。针对学生的疑问,老师当即调整了教学设计。对学生说“你们提出的问题很好,现在我们先不去量一量,而来比一比。你们拿出笔,看谁的笔尖有老师的笔尖粗?”学生纷纷拿出铅笔、圆珠笔等。老师拿出一支还没有写字的粉笔,把粉笔大头递向学生。学生顿悟:“是粉笔啊,我们的笔尖那有粉笔粗啊?”“是的,老师的笔尖粗,那有多粗呢?你们的笔尖会有多粗呢?”老师选择了十位拿铅笔的同学,让他们每人用铅笔在粉笔头上依次竖画一笔,十笔正好排满了粉笔头。老师说:“你们看老师的笔尖比你们的笔尖粗几倍?”学生们稍加思索后回答:“十倍”。老师再让学生量粉笔头和铅笔芯,记下刻度。最后介绍了厘米、毫米的知识,学生知道了粉笔粗约一厘米,铅笔尖粗约一毫米,并且知道了厘米和毫米的关系。由于老师的机智语言创设了学生积极猜测、思维、操作的 学习环境,所以学生在这节课既学会了用厘米、毫米作单位量较短物品的长短,又会用厘米、毫米作单位估测小物品的长度、厚度。在这里 第一位老师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节典型的“满堂灌”。而第二位老师则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和实际操作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即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了怎样去运用知识。这两节课虽然内容相同,但效果不同,孰优孰劣,我们不难发现。究其原因,便是教学方法不同而已。(三)建立强化“以人为本”的教研培训机制任何理想的课程,都必须通过教师来实施,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因此,培训各级农村教育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和校长、教师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要通过建立、完善在职教师的培训制度,使教师受到广泛、持久的培训,使教育工作者首先得到终身教育的机会。1加大校长培训力度,让校长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成为课改的专家和带头人。我县集中在寒暑假培训全县中小学校长,他们已成为我县课改的指导者和带头人。2应指导教师从思想上认清课改工作“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一场深刻的变革,也是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重要契机”。只有认清了新课改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了解、研究和服务于基础教育改革,增强搞好新课改培训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地方学区教研室定期组织集中学习,采用学术交流、业务讲座、研讨会、观摩教学、课题指导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对广大教师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使广大教师能尽快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使教师在理论和实施、实践与理论中逐步提高。(四)建立具有农村特色的课程评价体系和课程体系根据农村教育的实际状况,制定与城市课程有一定区分度的、科学的、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从当前农村现状出发,联系农村文化特色,建立“以人为本”的课程评价体系。我们今天的教育必须从传统的知识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应提倡大众教育,给予农村每个孩子平等的机会,使学生明白:只要努力,人人有机会上学,有机会取得进步,有机会重新考试,有机会上一流学校。现实中的课程评价体系往往以理想中的城市学校为标准,农村学校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很难与农村的现状及文化紧密吻合。由于城乡之间的差别,生活在农村的学生都向往城市生活,普遍存在“跳农门”思想,而通过国家或单方组织的升学考试,考入高等学府是这些农村学生“跳农门”的最佳捷径。这种与农村发展需要较大的学术性的教育体系,已不能适应广大农村当前发展的需要。农村教育要把学科体系、农村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三者辩证地结合起来,单一化的课程体系往往很少有与农村现实接轨的地方,强化和逼迫农村孩子“死学”、“学死”,扼杀其个性的发展,严重违背了教育的本色。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同样的教材要获得同样的结果,农村孩子须担负更大更多的压力与付出。因此,农村学校首先要履行其最基本的职能,向农民子弟传授适应社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和城市学校一样,为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条公平的起跑线。基于现阶段农村社会的特殊情况,农村教育还要为那些在“比赛”中失败的学生着想。作为教育“比赛”的失败者,他们应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和主力军,这种构想带有某种职业教育模式的特色,但它在现阶段农村教育中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在基础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内容,作为必要的补充,开展“绿色证书”教育,为农村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农村“绿色证书”教育工作的开展,也需要农村学生开放观念,用平和的心态去接受教育,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五)提倡探究式教学,扩大学生思考空间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指导,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立“课改讲师团”,遴选课改优秀教师组成巡回讲课组,实行“送教下乡”。如2005年4月省教育厅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当时有许多教师参加了学习,这样的活动应成为长效机制。在这方面,我乡教管中心做了许多工作,利用寒暑假请来了专家,分科、分专业对我乡教师进行培训,平时利用周末把全体教师组织起来,播放一些示范课,召开座谈会。这样通过观摩、示范课、座谈会、研讨会等方式交流、探讨、研究,使我乡教师的业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促进我乡教改工作其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知道“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都应充分体现这一思想。俗话说:“不思则无,深思则远,远思则宽”。在教学前,应该让学生先思考,先动手做,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把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要展示思维过程,培养学习思维品质。同时,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对学生的创造性思想,都应予以认可,相信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要设身处地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不对他们的思想情感与道德品性作出评价和批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安全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