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设计的思考.doc_第1页
对中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设计的思考.doc_第2页
对中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设计的思考.doc_第3页
对中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设计的思考.doc_第4页
对中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设计的思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中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设计的思考 【摘 要】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好的课堂提问能揭示矛盾、辨别正误、唤起联想、引起思索,有利于课堂反馈、教学调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益,是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然而,并非所有的课堂教学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就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谈几点看法,旨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提问;教学艺术 一、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缺失 近期笔者有幸随区考核组,对全区近243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业务考核,分批听取了部分教师的汇报课,感到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尤其在课堂提问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提问缺乏互动性。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激发学生问的欲望,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然而在课堂提问中“以师为中心”的现象继续存在,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提问、分析、讲解,大量地占去了学生思考、表达、作业、互动的时间。也有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跳出教案的束缚,当学生答题遇阻或非自己期望的答案时,硬把学生拉到自己备好的教案里。为了急于获得结论,往往不由自主地对学生不够准确和近似的答案不加理睬,或假装没听到,大量地采用转问他人的形式,直至问到与自己设计好的教学程序相吻合的答案,在转问无果时,干脆师代生答。这样势必造成不少学生只是被动学习别人如何回答教师提出,一味地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回答问题。课堂上若缺少的互动,我们的教学也势必会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精彩、难得的教学契机。 2.提问缺乏科学性。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多囿于教材,没有通盘考虑教学内容有资料显示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能同时考虑学情与教材的问题并不多,这说明在目前状态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仍处于“教教材”的水平而难以达到“用教材教”的境界,教师设计问题时较注重解决“知与不知、懂与不懂”的问题,而忽视了学生对教材的认识过程,忽视了学生的动机、需要、体验和获得。问题设计时计划性科学性不强,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养成考虑不够;在操作时往往只注重对教材的分析,而忽视学生学情的分析。 例如,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问题:“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法”、“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很“大气”,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也有很大的生成空间,但是由于问题没有明显的指向性,难以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尤其在低年级小朋友想象丰富,童言无忌,把数学课弄得像看图说话课,小朋友兴高采烈,回答的问题却离题万里,这时老师却不能掌控课堂发展趋势,只有草草收场,课堂陷入尴尬境地。 3.提问缺乏启发性。 个别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知识,而对学生知识理解掌握的过程重视不够,有的甚至放弃对过程的探究,这些教师在课堂上围绕着结论设计问题,忽视对学习过程的提问与反馈,使所提问题失去思考价值。 例如,证明定理:“在等圆(或同圆)中,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心距四组量中,有一组量相等,则其余三组量也相等。”按下列步骤提问:你能说出它的逆命题是否正确?你能证明吗?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暗示了结论,证明纯属机械操作。 如果换种方式,在提问时注重启发,而不是暗示,效果就不一样了。比如设计:“你能否在等圆(或同圆)中截取两条相等的弧?”再提示“你共学了哪些与圆有关的线段或角?能否由它们画出?”事实证明,学生的想法是多种多样的:用圆规直接截取相等弦的方法;用画相等圆心角的方法;用画相等弦心距的方法。再问:“你怎么知道你画的方法是正确的呢?”由于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实践了结论,因而有明确的目的性,想急于探求原因。这样的提问恰到好处地反映了知识的由来,因而能引起学生的有效思考。 4.提问缺乏层次性。 有的教师课前对教材内容、学生情况分析不够,课堂提问随意性强,问题深浅变化不明显,缺乏层次性。所提问题无“认知冲突”,无一定程度的“思考困惑”,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就可以随口回答,这种提问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常见的语句有“是谁”、“是什么”、“哪里”、“对不对”、“是不是”等等。 二、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设计的几点思考 1.改变课堂提问的方式。 (1)增强课堂提问的针对性。 好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观察、理解概念、获取新知、或是巩固旧知识等等,为此,每个问题一定要有针对性,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漫无目的地提问。所提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抓住重点、有的放矢,要引导学生定向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潜在意识。针对性强的课堂提问能一问中的,抓住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口;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能有效交流师生的思想感情,及时交流教与学的反馈信息,发挥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教学作用;还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加快教学进程。 (2)增强课堂提问的层次性。 根据教材教学的需要,教师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疑点及主要内容等设计提问,不能为问而问,使课堂提问由浅入深,有明确的价值指向。如在复习归类复习直线、线段、射线时,抓注学生易混概念,可设计如下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直线比射线长吗?由于直线是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长得到的,射线是把线段向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所以有的同学就错误地认为直线比射线长。实际上,由于它们是无限延长的,无法度量,所以就无法比较长短了。 角的两边画得越长,角的度数越大吗?角的大小是由角的两边叉开的程度决定的,叉开的程度越大,角的度数越大,叉开的程度越小,角的度数越小,与角的两边画的长短无关。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是垂线吗?“垂线”是一个不能独立存在的数学概念。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垂线,不能孤立他说哪条直线是垂线。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吗?看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必须是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不是在同一平面内,即使两条直线不相交,也不是平行线,正确的说法是: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连接两点之间的线段就是两之间的距离吗?线段属于“形”距离属于“量”,这种说法错在把形和量等同起来了。正确的概念是:连接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 平角是一条直线,周角是一条射线吗?根据角的定义,每个角都有两条边,只不过是平角的两条边成一条直线,不能说“平角是一条直线”;“而周角是两条边重合成一条射线,不能说周角是一条射线”。 (3)增强课堂提问的灵活性。 在一节课的不同阶段,学生思维的紧张强度是不同的,教师应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提问。如在上课初期,学生的思维处在由平静趋向活跃的状态,这时应多提一些回忆性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参与讨论问题的意识;当学生思维处在高度活跃时,应多提些说明性和评价性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不同时间不同形式的提问对学生思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对同一提问内容学习前的提问与学习后的提问,学生思维与记忆的范围也会有大小之别。为此,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一定要灵活多样,要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要随机应变,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要多设预案,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在该例中教师巧妙地将问题“推让”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思、辩的形式进行“自解”, 最终完成了知识的重组与共享。最后,教师对学生的猜想进行了表扬,对学生的探究精神、探究效果进行肯定,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适时地“难得糊涂”一回,让教学陡增几份精彩。 2.课堂提问要给学生“想”的时间。 据专家研究,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三秒钟,这样做有许多好处:学生可以回答较多内容;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以减少卡壳的现象;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能够减少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学生可以列举更多的论据;学生能够提出更多的问题;能够增加学生回答的多样性;能够增强相互之间的影响。 课堂提问学生有了“想”的时间,就会有“想”的因素积极参与掌握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但连珠炮式的提问,以及所提的那些学生不动脑筋就可以脱口而出的问题,不可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老师简单的提问、学生肤浅的答问,你来我往充斥课堂,“想”就被挤掉了。老师的提问必须以学生的思为出发点和归宿,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应设计在让学生“要摸到,跳一跳”的水平线上。既要考虑学生现有水平,又要顾及经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这样就把“想”这一因素作为提问的设计的核心问题来看待了。只有在课堂上再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思考,“想”就可望落实到位。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为了使学生理解算理,可提出下列问题:整数加减法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加减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分子可以直接相加减?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分子不可以直接相加减?这样的问题,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旧知识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采用小组交流,较好地给予了学生“想”的时间和“说”的机会。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想的王国。”(苏霍姆林斯基语)课堂尤其要变成为积极思考的王国。在课堂中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想”,同时“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赞科夫语)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提问后很重要的环节要让学生“想”。 3.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问在恰当处。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科学把握提问的时机,才能体现课堂提问的价值所在。 (1)抓兴趣点提问。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由此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 (2)抓疑难点提问。问在学生研究目标不明确、思维受阻的时候。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抓发散点提问。“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保罗•哈尔莫斯语)。而创造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例如: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对学生的数学建构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一题多解,就是“求异”,即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和原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更多更新的可能的方法。通过一题多解的讨论,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样想?”,让多种信息互相交流,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 (4)抓住空白点提问。所谓“空白”点是指在教材中,对某些内容故意不写,或写得很略,在叙述描写上留有余地,制造“空白”。这些“空白”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教学时如能抓住“空白”点,巧妙地设问就能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进行新知的探索,把“空白”补充出来,加深理解。抓住“空白”点提问,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寻找答案,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有的教师是先让学生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平行四边形,当然很难量,教师问:能不能想个办法,使它变得好量呢?这段时间,学生带着问题,各自在操作,教室里很安静。几分钟后,同学们才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可将平行四边形的一边的“直角三角形”剪下拼到另一边去变成长方形就好量了;有的同学干脆提出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不必再用面积单位去量,用长方形面积公式(长改为底,宽改为高),就能求出它的面积。学生在操作这一段“空白”里,既巩固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又能动地调节与新知不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最终获得新知。在这段“空白”里,学生充分地参与操作,原有知识得到巩固,新学知识得到理解,探索能力又得到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