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制度视角.doc_第1页
大学生就业难的制度视角.doc_第2页
大学生就业难的制度视角.doc_第3页
大学生就业难的制度视角.doc_第4页
大学生就业难的制度视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就业难的制度视角 摘要: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是不争的事实。对于这种社会现象,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它所形成的原因。本文主要是从制度方面进行的分析。提出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在于我们现实存在的垄断制度。并对这些垄断制度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本文的一些观点能够对我们的制度建设有一些可以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制度 Abstract: It is an indisputable fact that University graduates get a job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The people analyze this kind of social phenomenons reason from the different angles. This paper explains it mainly from the angle of system and points out that its root is the monopoly system in reality and carries on the concrete analysis to the system. The writer hopes that this article has some useful ideas for the systems building. Key word:the university student employment system 200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要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积极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2006年2月14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的新闻报道:根据教育部的统计,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年年增长:2001年是34万人,2002年是37万人,2003年是52万人,2004年是69万人,2005年达到了79万,2006年则过百万大关。劳动部部长田成平2006年11月16日在参加中国人文论坛演讲时指出: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总人数将达到413万,其中有124万应届毕业生将无法实现当期的就业,占当年高校毕业生总数的三成。 专家认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一是高校扩招的影响。2001年到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增加了223万;二是学生就业渠道不畅。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仍然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三是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尤其是一些私营企业,待遇低,条件苛刻。四是高校专业设置错位,大学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弱,动手能力差;五是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而不少企业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六是学生仍然期望过高,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近八成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七是学生缺乏求职技巧;八是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九是文科教育质量低下。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使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不了解。另外,教师的知识结构也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1。 那么,造成上述原因的原因是什么?是垄断的制度。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解释这个结论之前,我们先来对上述专家总结的原因一一分析一下。第一,如果高校不扩招,大学生的就业比现在是要容易些。但我们要记住的是:在市场中总的劳动力需求量变化不大的前提下,大学不扩招的结果是不能上大学的人的失业率将比现在要大。从这个意义上,大学扩招是把一些不能就业的人暂时“放置”起来并尽量“教授”他们一些技能。尽管这个结果不如人意。第二,对一个特定的高校大学生来说,主要利用网站和招聘会来找工作是显得有些局限,但现在的大学生不是只分布在一个城市的一个地区,而是大范围地分布在全国各个城市。所以,大学生A没有找到工作,但只要对大学生的市场需求存在,必然使大学生B找到工作。所以,这不能成为原因;第三,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缺乏必要的监督是一方面,劳动力的供大于求是另一方面;第四,高校专业设置和市场脱节,原因在于高校的投资主体还是政府,这种投资制度不改革,必然使得高校的建设要围绕政府的指令进行。政府的需求不能等于市场的需求。而市场是接纳大学生的主体;第五,学生不是不想参加就业培训,关键是这些培训岗位上哪里找?宏观环境下的就业压力使得我们的就业岗位有限,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当前要思考的问题;第六,学生的期望过高是造成他们就业难的原因吗?想一想,如果我们费钱费时上大学,结果工作收入还比不上没有上大学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上大学呢?早点工作不更好吗?所以,这里不能简单归结为大学生期望值过高。企业当然希望成本越低越好,大学当然希望大学生都就业,因为这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系。现在不少大学生都放弃了原先的想法,可以接受的工资待遇底线已经很低了。对他们来说,只要找到一般的工作就可以。可为什么一些拿着学生钱和国家钱的学校以及专家们,不问自己给学生提供了什么样的服务呢,只管收钱,反问学生们为什么不能放下“架子”去工作。这不是给自己“无偿收钱”做辩护吗?第七,学生缺乏求职技巧是在社会大环境下,资本对劳动力的绝对权威造成的。为了自己的生计,学生不敢犯一丁点错误。我想,一个有关系和有钱的大学生,说起话办起事来,一定比没有这些资本的学生要“有气势”得多吧。第八,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因为大量的农民工进城,使得劳动力的成本较低,选择劳动密集型行业符合市场规律。至于第九,和第四的原因是一样的。 上述这些原因为什么可以归结为垄断的制度呢?我们来看一下学生上大学的原因。现今学生上大学的目的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找一个好工作,另外一个是能够真正进入城市,后者是对农村小孩而言的。可是由于大学的投资制度是国家垄断的。而国家投资的具体业务又是落实在中央和地方一些“管事的人”身上。那么,大学的工作重点自然要放在这几个“管事的人”身上了。问题是这些人的需求往往是政治业绩,不是市场需求。因而大学生在大学是很难学到市场需要的知识的。另外一方面,学生外部环境是市场体制,不是计划体制。市场体制需要能够给老板赚钱或者给别人提供实实在在服务产品的人,不是一个说教的人。这种垄断的管理体制使得缺乏市场技能的学生必然遭遇就业困难。 至于农村的小孩为什么要进入城市?因为城市比农村好。大量的国家资源都是投入城市的。而阻碍城乡一体化的就是城乡二元的制度。这是一种典型的垄断制度。大量的农村人,要想进入城市安家落户,最好的办法就是上大学。 好,假设这些问题不存在。是否可以说困难解决了?没有。因为大学生就业的竞争机制缺乏公平性。在目前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体制中,社会关系仍然是大学毕业生公认的影响其就业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一项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关于“社会关系在求职的成败中的作用”问题中,认为“非常重要”的占26.7%,“很重要”的占33.3%,“比较重要”的占20.2%,“重要”的占18.2%,而认为“不重要”的仅占1.6%。也就是说,认为“重要”以及“重要”以上程度的达到98.4%2。社会关系是什么?是你是否和权力、资本联系紧密。这个问题的背后是我们的干部选拔制度仍然是个人作用大,集体作用小。这样的制度必然导致“人治”。这种垄断制度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影响因素。 此外,垄断性的人事管理制度也是阻碍学生就业的一大原因。如今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一些需要人才的单位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 解决不了大学生的户口问题和档案问题而招不到人。而如果大学生去需要人才的基层和西部地区担任公务员和教师等工作,其户口和档案也将被派遣到工作地,再想流动就会碰到制度性障碍。由于担心以后的发展和后代教育等问题,大学生不得不放弃了去这些地区的念头3。 这种阻碍人才流动的机制背后是什么?主要是垄断性质的户口制度。而垄断的户口制度背后又是什么?是地方利益。地方利益的主要维护者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维护地方利益的目的因为政绩考核制度的存在。由于东部沿海城市的就业需求和薪酬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和城市。使得各地的大学毕业生上这些地区就业,这就引发了当地生源与非当地生源的就业利益冲突。为保护当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利益,地方政府继续沿用一系列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政策,如以户口为核心的就业方案管理、人事指标审批管理、人事档案管理、报到证管理等,其实质是继续捍卫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大学毕业生分配管理思想,其结果是保护了当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4。 有人说,宏观经济的影响也是一方面。影响在哪里?在消费不足。2007年3月7日下午3时,人民大会堂一楼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招待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就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调控等问题回答记者问时说,国内需求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消费需求从总量上看,增长不算慢。问题在于,相对于投资过快增长而言,消费增长相对偏慢。就消费自身而言,如果说有问题、有不足的话,是结构性不足,主要是农村地区消费不足、低收入阶层消费不足。所以,扩大消费的重点在农村地区和低收入群体。5 原来是收入差距问题。收入差距如何拉大的?是垄断性的城乡二元制度。收入差距一旦拉大,结果将是两个分化,一是资本不断密集化(追逐利润的需要),这将使得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增加,对中、低人才需求减少。大学生自然不在这些资本的考虑之列;二是少量资本不断分散化,因为人们发现做点小买卖比打工好。这些小买卖的增加将直接增加对低水平的劳动力的需求。一般劳动力不用上学也能适应。大学生是很难考虑这些行业的。因为他们都投资了。多投资就要回报的。这符合“经济人”特征。 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改变根源性的垄断制度。主要就是大学的投资制度、城乡二元制度、劳动力的人事管理制度和行政选拔制度。当然,最后一个制度的改善需要我们党长期探索,在此不进行分析了。 站在高校的角度看,如何保证高校的投资呢?由于大部分高校提供的产品与市场脱节,缺乏市场需求。如果完全按照市场法则,好多高校经营将面临困难。所以,当前要大力推动企业与院校联合办学,让企业来决定学校的专业设置。教育部要引导院校之间的专业进行分工和集中。将有限的教育资源投入定位为弥补市场失灵,将高校领导的选聘机制定位为董事会推举制度。积极鼓励社会中介评估机构的建立和统一,鼓励各种资源(包括捐款等)投入高校,使高校的利益真正市场化(企业推动)和社会化(政府监管),高校也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而政府可以通过减税政策刺激企业投资。鼓励高校自营,落实高校独立法人地位。此外,在非民营高校中要积极总结股份化经营的制度安排,并要建设高校破产处理机制。 城乡二元制度的改革,当前重点是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的公共服务体制。因为农村的改革发展走到今天,基本公共服务的严重缺失已成为影响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桎梏。农村里这种基本公共服务的严重缺失和城乡间公共服务的过大差距,主要来源于城乡分割的二元公共服务制度安排。而要改变这种状况,重要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从“以经济总量为导向”向“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转变。政府改革尤其是乡镇政府改革,要把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来进行自身的职能定位(迟福林)6。 劳动力的人事管理制度,根源在于地方利益。地方利益的主要维护者是地方政府。这就需要我们完善政绩考核制度,加大官员流动制度建设。从企、事业单位来说,利用劳动力的户口和档案来限制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不符合国家要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的政策的。但如何改革,仍然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jiuye_zhn_4342/20060814/t20060814_191912.shtml. 2 文新华等,关于大学生就业心态的调查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