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诉讼中举证时限制度.doc_第1页
论民事诉讼中举证时限制度.doc_第2页
论民事诉讼中举证时限制度.doc_第3页
论民事诉讼中举证时限制度.doc_第4页
论民事诉讼中举证时限制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民事诉讼中的举证时限制度内容摘要:民事诉讼中的举证时限制度是为了便于法院在审判案件时能够集中审理,能够节约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而设立的。然则适用此制度的后果是证据失权,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的届期的证据,法院依法不予以采纳,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有所偏离。尽管世界各国的民事诉讼法中多对证据失权的运都作了详细的规制,但并非像我国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那样僵硬,所以我国立法对于这一制度还有待于细化,视不同的情况而灵活运用证据的失权后果。本文认为,已过时限的证据发生的法律后果应该包括证据失权和费用制裁,当事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恶意而延期提出的证据法院将不予采纳,否则,法院应当予以认定,但因为其延期提出证据而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应予以赔偿。关键词:举证时限 诉讼效率 程序正义 实体正义 证据失权一 问题的提出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民事诉讼法对证据制度的有关规定越来越不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特别是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制度对公正和效益两大民事诉讼基本目标的严重影响,迫切需要建立我国民事举证时限制度。2002 年4 月1 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初步构建了我国的民事举证时限制度,可看做对现行民事诉讼法的一种补充。在以公正和效益为司法改革主旋律的今天,建立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最大限度发挥司法社会效益的需要,而且也是我国民事诉讼的证据制度趋于发展和完善的前提保障,更符合国际民事诉讼立法的潮流。从总体上看,证据规定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并为我国将来的民事证据立法提供了实证方面的经验,但另一方面,证据规定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证据规定中所规定的问题诸多,包括举证责任的分配与倒置、自认、证明标准、举证时限、非法证据的排除、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搜集证据的范围、审查判断证据的规则等。其中, 真正成为热点问题的是举证时限制度。这是因为它最具有制度创新意义、最具有颠覆性、争议最大、实施中遇到的阻力最大。该证据规则的出台对于诉讼中的双方当事人所提出的证据改变了以往随时提出、随时组织质证从而得以认定的规则,而是将一些已过期限的证据排除在诉讼之外,可谓一大创新,同时也符合国际证据潮流。举证时限的设置不仅改变了我国民事诉讼的理念,使其从原来注重实体公正转变为更为关注程序公正,而且改变了整个民事诉讼的制度,其影响远远超出证据制度本身,对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和再审程序都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李浩:举证时限制度的困境与出路追问证据失权的正义性,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举证时限制度备受关注和推崇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已过期限的证据的法律后果,即证据失权:在法律规定或法院指定的期限内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未向法院提出证据,在期限经过后不得再次提出,当事人因此而丧失证据提出权和证明权。民事诉讼中涉及的失权范围很宽,如答辩失权、上诉失权、申请再审失权、提出管辖权异议失权、提出证据失权等。有学者认为指出,“民事诉讼中的失权的正义性原理源于人们对诉讼效率性和时间经济性的认同。诉讼效率和时间的经济性与民事诉讼失权制度的关联点在于, 欲求诉讼时间的经济性,就必须对诉讼主体的诉讼行为在实施的时间上予以限制。诉讼时间的耗费主要是诉讼主体行为时间的耗费,包括诉讼主体行为实施的时间耗费和等待行为实施所耗费的时间,即诉讼行为的预备期间。诉讼主体行为的实施是基于民事诉讼法赋予的权利或权力,如果要加以限制,其中一个方法就是使权利者和权力者失去权利或权力。” 张卫平:论民事诉讼中失权的正义性,法学研究1999年第6期。由此可以看出,证据失权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能够确保案件能够快速高效的解决。然而,举证时限制度的适用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并不那么乐观,很多法官在办案的时候明明知道该司法解释的存在,当事人提出的证据已然届期,仍然予以采纳并用于认定案件事实,查明真相。原因何在?是该项制度本身就存在问题,还是此制度所蕴含的价值追求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本土因素不和?在以后的司法运作过程中是坚持适用证据失权规则,还是将之摒弃,构建其他与我国实际相符合的制度,抑或对举证时限制度予以完善?这些就是笔者想要探讨的话题。二 举证时限制度的内涵与国内外立法考察(一)举证时限制度的内涵界定 举证时限是指“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法律规定和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证明其主张的相应证据,逾期不举证则承担证据失权的法律后果的一项民事诉讼期间制度。” 江平:审判方式改革与发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这个定义揭示了举证时限的两层含义:第一,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时限内提交证据材料,即“证据适时提出主义”。最高人民法院在证据规定第34条第1款中规定:“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该规定实质上确立了“证据适时提出主义”。第二,当事人逾期举证将产生证据失权的法律后果。最高人民法院在证据规定第34条第2款中规定:“对于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人民法院审理时不组织质证,但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的除外。”由此,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未向法院提交证据,且不存在举证期限的延长或举证期限的重新指定的情形或不属于该解释规定的新证据的,丧失提出证据的权利,即使提出也不具有法律上的效力,法院不得在裁判时将无效证据作为裁判依据。很多学者都将举证时限制度与证据失权规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其实这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认定。上文已提及,举证时限制度的一大重心或者关注点是经过期限的证据的法律后果,世界各国对于此制度的规定都是从证据失权规则运用来进行的,故笔者认为从这一角度来看,两者之间是可以混用的。(二)举证时限制度的比较法考量在民事举证时限问题上,西方各国大体上经历了从法定顺序主义到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再到证据适时提出主义三个发展阶段。 陈桂明,李仕春:程序安定论以民事诉讼为对象的分析,政法论坛1999年第5期。即,法定顺序主义、随时提出主义和适时提出主义。法定顺序主义要求诉讼当事人按照法律规定的诉讼阶段和期限提出证据,否则该证据就会不被法庭所采纳且之后永远不能用于认定案件事实。此模式严格限制当事人的举证时间,客观上起到了稳定诉讼程序的作用,但因限制过度,致使审理过程失去活力并走向僵化。随时提出主义,允许当事人按照审理的进程调整争议焦点,随时提供诉讼资料和证据,这种做法保持了诉讼程序的自由活泼,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案件事实和真相查明,最终使得案件的审理准确,和诉讼中的实体公正得到高度的统一,但容易被当事人滥用从而出现诉讼中的突然袭击,不利于双方当事人平等地进行诉讼活动。20 世纪后期,西方各国纷纷从证据随时提出主义转向证据适时提出主义,对当事人的举证期限作出了限制这种限制既保证了诉讼进程的自由活泼,又保持了程序的安定性。不少主张和推崇证据失权的人往往以西方国家的民事诉讼制度对逾期举证实行失权说明证据失权是一项具有合理性和正当性的制度。美国、德国、日本这些国家是否真正规定了证据失权, 是否真的对逾期提供的证据严格地实行权?1、美国法考量美国于1983 年在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16条第3款第15项中规定,法院可以在审前会议( pretrial conference) 的事项中确定允许提出证据的合理的时间限制。在法官作出的最终的审前命令( final pretrial order) 中,主要就双方当事人将在法庭审理时所需证据开列证据目录,未列于审前命令中的证据不允许在开庭时提出。若当事人违反审前命令提出新证据,法官可以拒绝审理或者限制当事人的证明活动 白绿铉:美国民事诉讼法,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尽管单一地从这一条款看出似乎美国民事诉讼法严格贯彻证据失权规则,但是宏观的把握美国的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来看,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权利是得到充分保障的,证据总是能够在诉讼中提出,几乎不会发生失权。我国李浩教授指出,第一,美国民事诉讼中规定了一个成熟的审前程序,在此阶段双方当事人的律师几乎可以将诉讼所需的证据罗列穷尽。第二,法官在正式审理案件前的最后一次审前会议与正式开庭的时间间隔非常短,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不可能会有证据得以提交法官。第三,如果在此短暂时间内才获得了重要的证据,法官还可以依据联邦民事诉讼法规则第16条第5款的规定,为防止审判出现明显的不公正,改变最后一次审前会议上作出的命令,让证据进人诉讼。第四,法庭不应当仅仅为了避免案件延期审理而排除具有相关性的证据。美国联邦证据规则并没有把诉讼突袭作为排除具有相关性的证据的理由,未将诉讼突袭作为排除理由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既便一方当事人在审理过程中突然提出新的证据,法庭也可以通过使诉讼延期的方法进行弥补,另一方面在于当事人可以通过发现程序和审前会议来防止诉讼突袭发生。李浩:举证时限制度的困境与出路追问证据失权的正义性,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2、德国法考量德国被外界认为是实行证据失权较为严格的国家。在分析德国的证据失权时,我们更应当分析失权的构成要件,不能只看到法律规定了法官有权让逾期提出的攻击和防御方法失权。在德国民事诉讼中,构成证据失权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法官对案件实施了审前准备。失权制度是以准备程序的存在为其前提条件的,法律之所以不允许当事人逾期提出攻击和防御方法,是由于在准备程序中已经为当事人实施这些行为提供了适当的时间。如果未经准备程序就径行失权,失权的正当性就会发生疑问。第二,逾期提出导致诉讼迟延。对当事人逾期提出的诉讼资料,法院并不是理所当然地一概予以排除,逾期提出并不必然造成诉讼迟延,如接受逾期提出的证据造成诉讼迟延的,可能会让其失权,而对不会延误诉讼的,则不得作出失权决定。第三,从当事人主观方面看,逾期提出证据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由此可以看出,德国民事诉讼法并不是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将此类证据举止法庭门外,相对来说,德国对举证时限的运用还是偏为保守的,再者,如果仅仅是看德国民事诉讼法关于期限和失权的规定,的确很容易得出德国为促进诉讼实行严格的失权制度的结论。然而,在任何一个国家,法律的规定与法律的实施,应然法和实然法总是存在或大或小的距离。失权措施能否严格实施,关键在于实际运作法律的法官,而从德国民事诉讼实际操作来看,法官并不太情愿过多地适用证据失权规则。3、日本法考察日本旧民事诉讼法第139条规定:“当事人因故意或重大过失延误时机所提出的攻击或防御方法,当认为因此致使终结诉讼延迟时,法院可以根据申请或依职权作出驳回的裁定。关于意思不明确的攻击或防御方法,当事人不做必要的阐明或于应做阐明的期日不出庭时,与前项亦同。”同时,该法第255条也规定了三种不予失权的例外情形:该事项属于法院应依职权调查的;准许提出不至于使诉讼显著迟延的;迟延提出并非是由于重大过失的。1990年,日本开始着手修订旧民事诉讼法,修订后的新民事诉讼法虽然保留了旧法第139条的内容,法官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将逾期提出的证据失权,但是仍然和美国民事诉讼程序一样,规定的较为完备的审前准备程序。审前程序中,一方面规定了争点和证据整理程序,设置了准备性口头辩论、辩论准备程序、书面准备程序三种准备程序供法官选择,要求当事人尽可能在准备程序中提出攻击和防御方法。另一方面,正式庭审过程中提出的攻击和防御方法,不再僵硬地规定失权,而是采取灵活的方法,在对方当事人提出要求时,逾期提出的一方应当向对方说明未能在准备程序终了前提出的理由,至于是否失权,则由法官根据自由心证来决定。通过以上三个国家对于举证时限制度的立法规定和实际审判操作,我们可以得出此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并没有被严格的运用,并非如多数学者所言,当事人逾期提出的证据严格加以排除以为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相反,一些发达国家在运用证据失权规则时成功地运用和创设了其他辅助制度,以使审判不仅能够提高效率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实体公正。四 举证时限制度的价值分析(一)举证时限制度的设立保证了司法效率民事举证时限制度的建立,能有效防止诉讼程序的拖延和重复进行,符合程序效益的要求并保障其最大限度的实现。其一, 民事举证时限制度的建立防止了诉讼庭审的无限延长,促使当事人在法定或指定期间内及时向法院提交所有证据,并且明确规定法院调查证据的范围和程序,有效避免法官因大量调查取证造成的时间浪费。其二,规范当事人举证时限,设立证据失权规则,使诉讼程序呈现明确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避免因随时提供证据而导致的重复开庭现象发生或引起二审、再审程序,节约了当事人的诉讼支出和司法资源,实现诉讼效益。其三,民事举证时限制度的建立及庭前证据交换等配套措施,可以使双方当事人都明了对方的主张、证据,从而对诉讼结果有了大致估计和初步判断,促使双方当事人自行和解或在法院主持下进行调解,加快结案速度,提高诉讼效率。其四,设立民事举证时限制度有利于案件彻底终结,使当事人摆脱诉累,其精神上、名誉上的不安定因素尽快得以终结。(二)举证时限制度与实体公正有学者认为,证据失权规则能够确保司法公正,“设立有效提供证据期间的目的,是为双方当事人创立进行诉讼的平等机会,使双方当事人实现诉讼地位、诉讼过程、诉讼权利的平等,使双方当事人在民事举证时限内,尽可能提供证明自己主张的证据,尤其是在一审案件的开庭审理前,进行证据交换,可以从根本上保证双方当事人能够对对方的请求和证据有充分了解,做好辩论准备,以防止一方当事人在庭审时搞突然袭击,导致另一方当事人处于不利的诉讼地位,妨碍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影响人民法院核实证据,认定案件事实和准确适用法律。” 张建权:试论民事诉讼中的举证时限制度兼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有关举证时限的规定,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笔者对此实难赞同。设置举证时限虽然总体上有利于提高诉讼的效率,效率的取得却是往往以牺牲实体公正为代价的,程序公正因证据失权而得到凸现时,体正义却不可避免地失落了李浩:举证时限制度的困境与出路追问证据失权的正义性,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设置举证时限制度是为了激发双方当事人诉讼的积极性,促使当事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收集与案件事实相关的证据,这将极大地提高民事诉讼的效率。然而,证据失权实际上是一种证据排除功能,除非存在着属于新证据和视为新证据的例外情形,否则,逾期举证将被视为当事人自动放弃了举证的权利,法院对当事人逾期提出的证据不再组织质证。如果被排除的证据是对诉讼胜负性命枚关的证据,那就势必导致诉讼结果的逆转,使法院裁判中认定的事实完全不同于诉讼前发生的真实情况。由此看出,举证时限的设置会使法院通过诉讼维护民事法律秩序的目标严重受挫。所以,证据失权与实体公正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实体公正在诉讼中具有重要地位,没有哪个国家的诉讼制度敢声称它只关心程序公正而对实体公正予以忽视。单纯追求程序公正违反了裁判的本质,会使诉讼制度失去存在的理由,是对诉讼制度的自我否定。当法官穷尽了法律所允许的手段,但仍然无法获得案件的真实情况时,作出一个符合程序公正要求的判决是无可厚非的,社会可以理解、当事人可以接受。但是,如果有条件查明案件事实却不去查明,当事人明明有证据却以程序上的理由限制其提出,能够实现实体公正却以达到程序公正为满足,则很难为当事人理解和被社会所认同。五 举证时限制度在我国立法中的完善基于审判实践的需要和理论界的强烈呼吁,我国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确立了举证时限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证据交换制度等,从而为现行民事诉讼程序带来了重大的结构性组合。确立有限度的证据失权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制度史上的里程碑。由于该制度的法律后果过于严格,无法兼顾诉讼效率与公平及案件实质真实的发现,且与之相适应的审前准备程序中的配套制度未进行有效整合,导致实践中运行不畅,对当事人法益保护不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诉讼目的的实现。 朱福勇: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在法律适用中的困惑及改造,法学杂志2006年第7期。笔者认为我国关于举证时限制度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民事诉讼法缺乏一个完整的审前程序,从而使证据失权的适用大大折扣。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事诉讼立法中大多都对审前程序都有详尽的规定,如被告的答辩、证据的开示、审前会议等等。通过审前程序,当事人及其律师一般都能够在此阶段廓清争议的焦点,再围绕争议焦点收集证据,从而使得与案件相关的证据不会轻易地进入庭审当中,证据失权规则的适用空间大大降低,使得审判结果趋近于实体公正;第二,证据失权制度是各国在平衡公平与效率时做出的理性选择。西方各国,只有当事人拖延诉讼给对方造成损害的情况下,才认可证据失权。特别是德国法律明确规定,法院可根据自由心证,认为不致拖延诉讼的终结或当事人非因过失而逾期时,应准许当事人提出新证据。我国证据规定第63条确立了法律真实的证明要求。笔者认为,实践中一味强调证据失权而对新证据予以排斥的做法值得商榷;第三,对于证据失权制度的适用,审理案件的法官是否应当具有释明权,我国民事诉讼立法,包括证据规定没有规定。释明,又称阐明,是指法官在民事诉讼中为了明了诉讼关系,通过就案件的事实和法律问题向当事人发问的方式,促使当事人作出进一步陈述或补充诉讼资料和证据资料。江伟: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1页。 尽管举证时限制度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存在诸多问题,并不意味着此种制度本身不合理,更不能将这一制度抛弃。针对我国证据失权规则在实施中出现的负效应,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如,“完善说”主张完善证据失权规则的配套制度,以缓解证据失权规则对实体公正价值造成的损害,从而达到增强证据失权规则正义性的目的。参见王亚新:修订民事诉讼法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载法学家2004 年第3 期。“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