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县竹篙镇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doc_第1页
金堂县竹篙镇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doc_第2页
金堂县竹篙镇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doc_第3页
金堂县竹篙镇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doc_第4页
金堂县竹篙镇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堂县竹篙镇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本文出处:金堂人论坛这是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暑期社会实践团的一篇调查报告,是由基础部2006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课题组一行6人调查研究后写出的。农村留守儿童已不单是留守儿童父母所关心的,它更是一个时代所呈现的社会问题,四川师范大学基础部2006级“关爱留守儿童”课题组通过这次留守儿童现状研究,希望能唤起留守儿童父母的爱子之心,给予留守儿童除了物质上的更多的心灵沟通,同时建议整合政府行政和财政力量,运用社会志愿者资源和大学生资源,建立长效机制解决困扰留守儿童的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建议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特殊机制的建立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并轨,切实保障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利。课题组成员有王艺璇、王和雪松、陈倩、艾佳、温超。本文由王艺璇执笔。未经同意,不得采用本文的调研成果。2007年6月27日四川师范大学基础部2006级的课题组带着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一行六人来到了被称为“中国打工第一镇”的金堂县竹篙镇进行调查。我们制作问卷,发放问卷给村民(主要是留守儿童监护人),还走访了几位留守儿童,与他们面对面交流,试图走进他们的内心,从心灵上了解他们的心理和生活学习状况。这样的方式很有效。它让组员们更真切地体会到这些农村孩子的所思所想,为我们从心理健康和教育层面的研究提供了许多鲜活的素材。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这些城市孩子也在和他们的交流中体会了更多的成长和感动。通过和当地回乡创业企业代表的谈话,我们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上看到了希望,也做了很多有益的思考。最后的一天,我们走进了一户特殊的留守儿童家庭,与他们一起烧火做饭,体味了农村孩子的生活。短短几天的行程让我们对留守儿童这个群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我们思考这一社会问题提供了更广的思路,在此呈现出我们的思考,我们的主要着眼点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和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一、调查背景(一)中国留守儿童基本情况9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中不断增长的流动儿问题,特别是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引起了政府、新闻媒体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很多关于农民工子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里的农村流动儿童少年到底有多少?他们在城市获取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什么?作为吸收农村流动儿童入学主要渠道之一的打工子弟学校的情况怎样?他们怎样生存和发展?毫无疑问,这些关注和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农村流动儿童的基本情况非常有帮助,为解决农村流动儿童在城市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起到了积极的政策干预作用。然而,这些研究和干预主要关注了那些跟随农村流动父母到城市的孩子,而另一个庞大的农村打工者子女群体,即那些被外出打工的父母遗留在家里的孩子农村留守儿童却被忽视。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以及人多地少矛盾的日益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充当新型劳动大军。他们在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而一大批未成年人被留在农村,成为了农村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那时其含义指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而留在家里的儿童。随着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留守儿童的概念也发生着变化,其外延也越来越大。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亲或一方长期外出,由父母一方或以外的其他人进行教育和抚养的儿童。而在农村,留守儿童又是指农村流动人口(80%以上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根据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年-2010年)显示:2005年中国流动人口已超过1.5亿左右,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约有1000万左右,18岁以下的留守儿童约有2000万左右,留守在农村的儿童也有2000万左右,这个数字占全国农村儿童总数的8%。这几年更是逐年递增。据有关部门统计,2007年我国留守儿童已经超过2200万。由于我国农村劳动力是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南沿海地区,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特征。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四川、重庆、安徽、江西、湖南、河南等劳动力输出较为集中的省市,留守儿童的比例高达18%-22%。另外留守儿童的特征还表现在独特性、关联性、结构性和长期性。从实质上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集中的体现着城乡文明一体化这一社会转型中多种矛盾冲突及综合的未成年人教育问题。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当中出现的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留守儿童事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培养祖国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在了解了留守儿童的产生发展背景后,我们有必要由大及小,对金堂县竹篙镇的情况及留守儿童基本状况有所了解。(二)竹篙镇基本情况介绍四川省金堂县位于四川中部,成都市东面,为成都市辖县,辖19镇5乡。总人口84万。我们所调查的竹篙镇位于金堂县东南,为典型的丘陵地形,土地资源薄弱。该镇总人口5.5万,农村人口近4万,是一个农业人口大镇。该镇有劳动力2.9万人,而常年在外打工的有1.2万人,约占劳动力的一半,又是一个劳务输出大镇。金堂县打工去向以广东省为最,在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有3万人之多,因此厚街也有“小金堂”之称。在这样庞大的劳务输出之下,竹篙镇的留守儿童多达4000人。竹篙镇不太优良的地形条件和经济状况,让镇领导们早在1986年就开始思考经济如何提升的问题。凭借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镇政府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亲属等途径开始劳务输出。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响应成都市经济发展和东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号召,该镇提出了抓回乡创业的课题。2001年,三留问题突出,政府本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开始加快鼓励回乡创业的步伐。这样既能解决留守问题,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又能活跃地方经济,搞出规模效益,真正做到了将劳务输出回报于当地发展,是个很好的示范。竹篙镇的情况令我们欣慰,在镇上能够感觉到经济发展的活力。竹篙镇有“中国打工第一镇”的称号,可见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当地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但打工所带回来的新技术新思想又无时无刻都在改变着这个镇。如今在竹篙,有许多回乡创业的小制衣厂、砖窑厂和制鞋厂。它们目前规模都不太大,但是却像一股清风拂过竹篙,让竹篙充满了生机。二、现状研究 (一)竹篙镇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问卷问题1、您知道什么是农村留守儿童吗?知道 48%不知道 43% 有点印象,但具体不清楚 9% 问卷问题2、您觉得在各种媒体上关注这个问题的频率怎么样?非常频繁 10%比较多 40%比较少 30% 几乎没看到过 20%问卷问题3、您觉得社会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怎么样?很重视 37%一般 45% 不重视 18%问卷问题4、您家乡这个问题严重吗?严重 68%一般 26% 不严重 7% 问卷问题5、您周围朋友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程度如何?非常关心 61%一般 27% 不关心 12% 问卷问题6、您觉得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一些深入的思考和了解吗?非常有必要 69%无所谓 26%没有必要 5% 由上可知,所访问的留守儿童监护人及村民对留守儿童出于本能的关心,十分希望得到更多关注和帮助,而村民认为竹篙的留守儿童问题很严重,比例达到68% ,竹篙的留守儿童状况究竟怎样?请看下表。 农村留守儿童普查统计表区(市)县:金堂县 镇(乡):竹篙镇妇女联合会 双亲外出务工儿童监护人情况隔代监护人数亲友监护人数其他人监护人数无人监护人数1846182就学情况学龄前人数小学生人数初中生人数高中生人数辍学人数530116729832父母外出市内务工人数省内务工人数省外务工人数其他585171426低保家庭数11全镇双亲外出务工儿童总数2028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该镇儿童的监护人多为隔代监护人,即是老人,达到1846人,超过50%。该镇留守儿童年龄普遍较小,小学及学龄儿童比例高达84%。而留守儿童父母以出省打工为主,达到了70%。父母与孩子相隔万里,难以照顾到孩子。另外一个数据值得关注,父母双方都外出的留守儿童有2028人,超过留守儿童总人数的一半。父母双方都不在身边,他们更难得到父母的疼爱。1、监护人农村流动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就意味着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位置的缺失。那么,这些留守孩子跟谁生活在一起,由谁来关心、保护和照顾他们呢?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隔代监护人有1846人,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留守孩子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通常情况下,留守儿童需要搬到这些祖辈的家里,如果祖辈一直与他们住在一起,留守儿童就不需要搬家了。有时候,留守儿童要从自己的村搬到另外一个村去。如果这些老人需要照顾几个儿女的留守孩子,为照顾方便,孩子们一般都要搬到老人家里去住,或者在那里吃饭后再回到自己家独居。也有一部分留守孩子是住校生,一般是两个星期才回家一次。寄宿是解决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问题的好办法之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留守儿童都有资格住校。在我们调查的中心校,很多留守儿童都是走读生,而一般是初中生才符合住校条件。2、被监护的基本方式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有四种被监护方式。(1)一种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在我们访谈个案中,他们占监护者总数的90左右。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或者受过极少教育。(2)第二种监护方式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姑姑、姑父,姨、姨父,干爹、干妈。这类监护在我们的访谈中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比较频繁流动的问题。也就是说,留守儿童的生活不像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居住在一起那样稳定。他们有可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如监护人也要外出打工或者被监护者与监护者本人或是跟他们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原因而更换监护人。(3)第三类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是年纪较轻,文化水平也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他们随时都会外出打工。所以,该类监护者也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4)最后一种是监护缺失,也就是农村流动父母外出打工后,把监护权交付给了留守儿童自己。这类留守儿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外,他们还要承担起农业劳动力的角色照顾好自家的农田。3、就学情况该镇留守儿童以小学以下儿童为主,占总人数的82%。留守儿童年龄偏小,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对于学习和生活都还需要大人的指导。这是从小形成良好习惯的阶段。另外这一年龄阶段正是家庭教育占主要位置的时期,是孩子最需要父母关爱的阶段。父母长期外出,一年难得回次家,对他们身心的伤害和亲情缺失的影响是多么大啊!4、父母远距离就业的影响父母的远距离就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是否能见父母,一年能见几次父母。从上表中可以得出,该镇以出省务工为主,打工地离家乡很远。许多父母为了省下路费钱,一连几年都不曾回家一次。访谈中一些孩子甚至记不起父母的样子了。远距离的打工既不利于父母回家看孩子,也不利于孩子放假去看父母。因此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灵沟通陌生化”也就顺理成章了。(二)竹篙镇留守儿童存在问题首先要说明的是留守儿童问题很多,此次研究我们主要着眼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和受教育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其他问题不多赘述。1、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调查问题A、您觉得这些孩子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可多选)经济条件不能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52%教育设施与教育水平落后35%亲情的缺失与空白61%其他:(请填写您的想法)没有困难3%调查问题B、您觉得这个问题会引发一些什么后果?(可多选)对当地今后的经济建设发展不利24%极大的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53%社会治安问题的日益突出39%没有什么严重后果24%其他:(请说明)学习成绩下降2%由上可知,“亲情的缺失与空白”被认为是留守儿童的最大困难。而担心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比例达到了53%。(1)外出务工父母及代理监护人无暇顾及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孩子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留守儿童心理产生了不利影响,容易导致心理问题。0-14岁的儿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联系,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加上常受到周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欺辱等,不少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感觉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在与留守儿童张然(11岁,父母出省打工8年左右)的谈话中,我们明显感觉她的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当我们问她喜欢交朋友吗,她沉默一会,说害怕认识陌生人。在广东上过小学的哥哥张飘,当被问到他对广东那边学校里小朋友的感觉时,他有些犹豫,不想回答我们的问题。我们能隐约感觉到,城市小孩对农村孩子的歧视和漠视在张飘身上肯定发生过,他的沉默似乎说明他不愿意回首这段不愉快的往事。可见,留守儿童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只是一些问题以极端的方式爆发出来,例如近日广东一留守少年举起屠刀杀害父母;另一些问题则根植在孩子心中,慢慢滋延,形成孤僻、脆弱、冷漠的性格障碍。(2)与父母长期分隔还造成了留守儿童的心理焦虑。焦虑的领域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担心“学习成绩不好”,二是担心“与父母感情沟通有问题”。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两种典型问题中的“担心学习成绩不好”并非留守儿童群体特有的问题,而是整个农村儿童群体所面临的普遍的心理焦虑现象。但“担心与父母感情沟通有问题”则属于留守儿童群体特有的心理焦虑,也是留守儿童作为农村儿童群体中的弱势群体所表现的首要弱势特征。从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留守儿童的成绩普遍不好,这与他们缺乏父母管理和自制能力较弱有关。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斯宾塞曾说过:儿童的指挥本能比我们自己的推理更可靠。因此,留守儿童成绩问题并不是完全取决于他们的智力因素,更多的是教育的结果。正如爱尔维修所言: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无论是学校和家长都应该认识这一点。目前留守儿童成绩差的情况似乎是个恶性循环,成绩不好害怕父母的责骂,加重心理负担,而过重的心理压力又使学习裹足不前。如何才能走出这个怪圈呢?下面会有建议。(3)另外的心理问题还是集中在亲子关系的不和谐.。没有心灵的沟通,留守儿童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父母是不是不要我了?他们为什么不理我呢?既而产生猜疑和低落的情绪,让心灵蒙上阴影。在访问中我们了解到,很多留守儿童都有过这样的担心,但是他们没有倾诉的对象,只能把担心埋在心底,情绪则越来越低落。2、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多为学龄儿童,需要接受九年义务制教育。他们是怎样上学的呢?他们在哪里上学呢?能上得起学吗?(1)留守儿童处于流动与留守之间,生活的动荡不利于学习的稳定。根据访谈,我们发现有三种类型的农村留守儿童。一种是留守流动再留守型的留守儿童。即父母全都外出打工后,起初是把孩子留在家乡,等父母在城市稍微站稳脚跟后,再把留守孩子接到城市(一般来讲,如果这时候孩子已经读到初中或高中,流动父母是不会再把孩子接到城市来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孩子又被送回农村老家留守。我们采访的张飘就是上述情况。第二种是流动留守型的留守儿童。即留守孩子出生在城市或者父母外出时就被带到城市,他们很多人在城市完成小学教育,在即将读初中时才被送回老家留守。这类孩子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们在讨论时敢于发言,也很自信。他们的言谈举止时时刻刻流露出对城市生活的留恋和向往。在同伴的眼里,他们是半个城市人,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第三类是从未有过流动经历的留守儿童,他们大多也去过父母打工的地方,但这只是短期滞留,而不是长期居住。比如采访的留守儿童霍思思。与他们谈起对城市的印象,他们抱怨城市的空气不好,他们也不喜欢城市的家“又小又破,睡觉也太拥挤”。他们也感到孤独“在城里没有同学和朋友玩”。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在留守流动或流动留守不断变换和交替的过程中成长。这种生活的动荡和学习环境的不稳定状态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受教育机会。(2)留守儿童大多数能上学,但仅是上到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在竹篙中心校上学的留守儿童多达总人数的一半以上。父母都能供他们上学(也不排除家境困难者)。这是因为父母打工的经济收入能维持乡村低廉的学费。但是读完初中,很多留守儿童便选择跟随父母外出打工或者辍学谋生。一方面打工能让他们与父母团聚,另一方面增加的学费和欠佳的成绩也使他们没有信心继续学习。(3)竹篙镇的学校在提供教育机会方面,做了努力和尝试。在竹篙镇这样一个留守儿童大镇,当地学校也清楚留守儿童这一庞大群体。因此,学校也尽可能地多关心留守儿童。在中心校,我们看到了留守儿童在作文比赛中写的作文,真实朴质的话语无一不表达对爱的渴望。该作文比赛就是学校为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而举办的。两外在硬件方面,该校新的校舍让人眼前一亮。据学校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国家拨款,全国统一兴建的农村校舍。墙壁洁白,教室宽敞明亮,在硬件设施上的确已大大改善。(4)农村人文环境落后,父母对孩子期望低,有教育“近视”的趋向。在与祥云社区工作人员交谈中,我们发现许多农村父母已不再一味地渴望孩子上大学,用他们的话说“上了大学也找不到好工作”,一些人会选择职业教育。对这一变化,我们看到了理性的曙光,同时也对农村文化素质的提高有些许隐约的担忧三、产生原因(一)留守儿童及其现状的产生根源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消费观念的改变,以及人多地少矛盾的日益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充当新型劳动大军。他们在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而一大批未成年人被留在农村,成为了农村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个体的层面看,农村流动父母在城市中职业特征和就业状态,以及他们较低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其子女的留守状态。流动农民子女在城市教育中所接受的不平等的低质量的教育也对其子女的留守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群体层面看,当地学校教育质量薄弱,教育资源匮乏,并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各级政府享受劳动力低廉带来的回报,却未在教育体制和城乡差别上多做扶持和调整。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具体分析原因。1、家庭方面(1)低廉的收入决定了农民工没有经济能力把孩子接到身边生活。粗略估算,在成都农民工的基本收入也就几百一千元,除去生活费,租房费和其它杂费,所剩不多。竹篙镇的农民工大多去广东打工,一个月收入在1000左右。有个别收入高些,也是昼夜工作,时间长压力大。因此经济因素使父母接孩子到城市是“心有余而力不足”。(2)职业决定了他们无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70以上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者主要从事买卖蔬菜、水果、鱼、肉、面食和其他小商品生意。他们工作时间超长,绝大多数人每天平均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管理和教育孩子是很多农村打工者把子女留在家乡的重要原因之一。以经营蔬菜者为例。他们每天早晨4-5点之间离家骑三轮车到批发市场打菜,7点左右就要开始在自由市场卖菜,一般在晚上7、8点收摊,夏天时收摊要更晚。职业特征和就业状况迫使他们不得不把子女留在老家。有些打工者的孩子一直留在家乡,有些孩子带到城市后又被迫返乡变成留守儿童。如果是在工厂工作的工人,劳动时间也是极长。基本上晚上收工回家看到孩子已经熟睡了,这样也无法照顾孩子。(3)留守儿童大多数由年迈而没有文化的爷爷奶奶照顾,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知识、精力上基本无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养、辅导、督促孩子学习的义务,即使父辈有一方在家,由于要操持整个家庭生活,辅导、督促的力度也被大大削弱,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和道德教育基本处于空白。2、学校方面当地学校教育质量不高,教育资源较为匮乏,师资力量薄弱,难以寻求有效手段管理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学校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理。有的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致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3、政府、社会方面(1)打工者所在城市的各级政府享受劳动力的成果,却没有建立一系列支持和扶持农民工子女上学、生活的福利政策。城市高昂的学费,名目繁多的“择校费”、“借读费”依然存在,城乡差别依然很大。一些当地政府盲目发展经济,忽视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当地政府没有有力的财政支持帮助留守儿童。(2)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网吧等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学校、家庭、政府及社会三大方面中出现盲区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四、建议对策根据竹篙镇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的分析,我们拟订以下建议。建议从父母、学校和政府三方面共同努力,各自扮演好自我的角色,给予留守孩子更多的关爱,帮助他们在父母远离自己的情况下,仍然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一)父母的角色1、时刻关注孩子成长,用放风筝原理体会亲子教育。我们采访的企业代表汪永前说过:以前一心想拼命赚钱,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可当我赚到了供儿子上大学的钱,却发现儿子根本就没有上大学的机会了。那时,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觉得很对不起自己的儿子,毕竟家庭的幸福是用钱买不到的。这是让大家颇有感触的一席话。它真实地再现了一位打工父亲的遗憾和辛酸。在此建议父母用放风筝原理教育子女。首先应学会放手,让留守儿童学会在没有父母的环境下独立。父母要接受孩子总要独立的事实,引导其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其次是逆风跑。我们在放风筝的过程中知道让风筝起飞需要逆着风向奔跑,也就是说不要过度地溺爱孩子,特别是打工父母在心理歉疚的情况下总希望通过物质来满足孩子的欲望。危害是很大的。逆风跑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最后是松紧带,风筝飞得太远需要往回扯线,一会儿收线一会儿放线,风筝才不会坠落。打工在外的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变化,在孩子放纵的时候收线,通过批评来约束一下;在孩子表现良好的时候就该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和自由。2、保持一颗容易感动的心,和孩子做朋友。父母长期在外,难免与孩子有些生疏。这就需要父母放下架子,坦诚地和孩子做朋友,那么他们也会和你交心。每次回家一个小时单独的相处和交谈是十分必要的。父母不要只关注孩子的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