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抗凝冰沥青路面技术导则.doc_第1页
哈尔滨抗凝冰沥青路面技术导则.doc_第2页
哈尔滨抗凝冰沥青路面技术导则.doc_第3页
哈尔滨抗凝冰沥青路面技术导则.doc_第4页
哈尔滨抗凝冰沥青路面技术导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哈尔滨市抗凝冰沥青路面技术导则(试行)2017年11月前 言本导则是根据哈尔滨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的要求,由哈尔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组织有关单位进行编制。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经认真调查研究,结合黑龙江省严寒地区气候特点及其实践经验,依据有关国家文件、国家标准及其施工指南,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本导则由哈尔滨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科技处负责管理,由哈尔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请注意积累资料、收集信息,发现需要修改及补充之处,请及时向哈尔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反映,以便今后编制标准时参考。哈尔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地址:哈尔滨市道里区四方台大道2101号,邮政编码:150070 ,联系电话邮箱:。主编单位:哈尔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参编单位: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江苏路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京联路通科技有限公司 哈尔滨市市政工程质量检测咨询中心主要起草人:郭锋钢 姚天宇 袁 韬 白成玉 张德平 朱宝林李连久 王 强 吕 佳 王山山 惠 嘉 江睿南柴 智 王肇国 王京花 衡思怀 李宏伟 郝举英 张焕鑫主要审查人: 朱卫中 马松林 王今朝 刘锐人 王殿文 王黎明 目 次1 总则12 术语及代号22.1术语22.2代号23 材料33.1 一般规定33.2粗集料33.3细集料43.4填料53.5改性沥青63.6抗凝冰改性剂74 抗凝冰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74.1配合比设计原则74.2生产配合比试调84.3生产配合比验证84.4施工级配允许波动范围的确定95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105.1一般规定105.2 原材料的储存105.3 抗凝冰沥青混合料生产105.4 抗凝冰沥青混合料的运输125.5沥青混合料的摊铺135.6抗凝冰沥青混合料的碾压145.7开放交通及其它155.8施工缝设置与处理155.9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166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176.1一般要求176.2施工前的材料与设备检查176.3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检测18本导则用词说明23本导则引用标准名录241 总则1.0.1 为指导哈尔滨市抗凝冰沥青混合料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达到减少路面结冰,形成小雪即融,大雪易清,抑制暗冰的市政道路条件,提高城市道路行车安全度,制定本导则。1.0.2 本导则规定了抗凝冰沥青混合料用材料的要求、配合比设计、路面施工工艺及质量要求等,适用于哈尔滨市城乡道路的新建、改(扩)建及维修养护工程,可以作为哈尔滨市抗凝冰沥青路面工程设计、生产、施工与质量检测的依据。1.0.3 抗凝冰沥青混合料的拌制及其摊铺施工必须符合国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规定。1.0.4 抗凝冰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拌制、运输及施工除应遵照本导则的专门规定外,同时还应符合现行国家及行业有关标准、规范和法规的规定。2 术语及代号2.1术语2.0.1 抗凝冰改性剂 Anti-icing Modifier 沥青混合料拌制过程中加入并经过盐化作用,可使沥青混合料路面具有融化小雪或使得大量冰雪堆积时在道路表面形成界面作用而易于清除的改性剂。2.0.2 抗凝冰沥青混合料 Anti-icing Asphalt Mix,AAM 通过一定工艺及方法掺入抗凝冰改性剂的沥青混合料。2.2代号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tyrene-Butadiene-Styrene Block Copolymer的缩写AAM含有抗凝冰改性剂的沥青混合料,Anti-icing Asphalt Mix的缩写3 材料3.1 一般规定3.1.1 抗凝冰沥青混合料使用的各种材料应与普通热拌沥青混合料相一致。3.1.2 进行抗凝冰沥青混合料生产时可采用成品SBS改性沥青。3.1.3 拌制抗凝冰沥青混合料使用的基质沥青宜采用90号石油沥青。3.1.4 抗凝冰沥青混合料使用的粗、细集料可就地取材、就近取材,粗集料必须由经过专业机构进行石质鉴定的采石场生产。3.1.5 对不同料源、品种、规格的集料不得混杂堆放。3.2粗集料3.2.1粗集料应选用坚硬、无风化、表面粗糙洁净石料,其形状接近立方体,其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2.1的规定。表3.2.1 粗集料质量技术指标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上面层其他层次压碎值,不大于%2628T 0316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小于%2830T 0317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602.50T 0304吸水率,不大于%2.03.0T 0304与沥青粘附性,不小于%5级4级T 0616坚固性,不大于%1212T 0314针片状含量(混合料)不大于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151218181520T 0312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1T 0310软石含量,不大于%35T 0320磨光值,不小于40/T 0321注: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J 058规定的方法执行。3.2.2对受热易变质的集料,宜采用经拌和机烘干后的集料进行检验。3.2.3粗集料要求使用反击破式破碎机加工的碎石,并应有二级除尘设备。上面层用集料,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破碎面颗粒比例应不少于90%。3.2.4 当采用酸性或中性石料时,为改善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或者沥青混合料的水稳性,宜掺加2%的水泥或消石灰粉代替部分填料。3.2.5 抗凝冰沥青混合料中使用的粗集料规格按表3.2.5的规定生产和使用。表3.2.5 抗凝冰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规格规格名称公称粒径(mm)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10675635337.531.526.519.052.360.6S140751009010001505S240601009010001505S330601009010001505S425501009010001505S520401009010001505S615301009010001505S710301009010001505S810251009010001505S910201009010001505S1010151009010001505S1151510090100407001505S125101009010001505S1331010090100407002005S143510090100015033.2.5 上面层抗凝冰沥青混合料中4.75mm以上的粗集料应采用玄武岩、石灰岩等硬质石料。3.3细集料3.3.1 细集料应干燥、洁净、无风化,不含杂质,有适当的级配范围,可以采用天然砂、机制砂或石屑。3.3.2 当采用石屑、机制砂时,石屑应清洁、干净,0.075mm筛孔以下颗粒不应超过8%,其规格应符合表3.3.2的规定。表3.3.2 细集料规格要求规格公称粒径(mm)水洗法通过各筛孔的质量百分数()9.54.752.30.150.075S150510090100609040752055740220010S160310080100508025608450250153.3.3 当采用机制砂时,应采用专业的机制砂生产设备进行生产,并采用优质的碱性石料为原材料,其级配应符合表3.3.2中0mm3mm的规格要求。3.3.4当采用机制砂、石屑作为细集料时,应采用石灰岩轧制,以砂当量(适用于0mm4.75mm)或亚甲蓝值(适用于0mm2.36mm或0mm0.15mm)表示时,其质量要求应符合表3.3.4的规定。表3.3.4 细集料质量要求项目单位质量要求试验方法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50T 0328坚固性(0.3mm部分),不大于%12T 0340含泥量(0.075mm的含量), 不大于%3T 0333砂当量,不小于%60T 0334亚甲蓝值,不大于g/kg25T 0349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30T 0345注: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J 058规定的方法执行。3.4填料3.4.1抗凝冰沥青混合料中采用矿粉作为填料时,矿粉必须采用碱性石料磨细,且应干燥、洁净,堆放时应采取防潮、防水措施,当矿粉有结团、结块等现象时不得使用。3.4.2抗凝冰沥青混合料中采用的矿粉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规定的质量要求,且粒径规格应满足抗凝冰沥青混合料的要求,其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4.2的规定。表3.4.2矿粉主要技术指标指标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表观密度,不小于(t/m3)2.50T 0352含水量,不大于(%)1T 0103烘干法粒度范围(%)0.6mm100T 03510.15mm901000.075mm75100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小于1T 0353塑性指数,小于(%)4T 0354加热安定性不开裂、不翘曲T 0355注: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J 058规定的方法执行。3.4.3 抗凝冰沥青混合料中采用的矿粉严禁使用回收粉。3.5改性沥青3.5.1 抗凝冰沥青混合料中采用的沥青宜为SBS改性沥青贮运、使用及存放过程中应有良好的防水措施,并应避免雨水或加热管道蒸汽进入沥青罐中。3.5.2 改性沥青采用SBS I-C级,其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5.2的规定。表3.5.2 SBS I-C改性沥青技术标准序号试验项目单位技术指标试验方法1针入度(25,100g,5s )0.1mm6080T 06042针入度指数PI不小于-0.4T 06043软化点TR&B 不小于55T 06064延度(5,5cm/min)不小于cm30T 06055运动粘度(135)不大于Pas3.0T 06256闪点COC 不小于230T 06117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9T 06078弹性恢复(25)不小于65T 06229储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点差不大于2.5T 066110密度(15)g/cm3实测记录T 0603TFOT(或RTFOT)后残留物11质量损失不大于1.0T 0610针入度比(25)不小于60T 0604残留延度(5,5cm/min)不小于cm20T 0605注: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 052规定的方法执行。3.6抗凝冰改性剂3.6.1 在抗凝冰沥青混合料中采用的抗凝冰改性剂宜采用含有盐化作用的降低冰点组份、缓释组份、抗腐蚀组份、增强组份、缓冲组份等各类组份组成的复合外加剂。3.6.2 抗凝冰改性剂的物理指标应符合表3.6.2的规定。表3.6.2 抗凝冰改性剂的物理指标项目指标密度(g/ml)1.8颗粒度(mm)0.1-3熔点()260溶液PH值8-103.6.3 抗凝冰改性剂除应符合第3.6.1条和第3.6.2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如下规定:1 具有长久的路面抗凝冰功效,且路面冰点温度不得高于-25(注:通过实验确定),能有效阻止路面在下小雪时候的结冰,且在中等或大雪时能够在路面与冰雪层表面形成界面层;2 具有降低冬季路面管理养护成本的作用;3 适合各类沥青路面,不影响沥青混合料的各项性能指标,并满足现行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4 具有绿色环保的功能,掺入抗凝冰混合料中在雨雪的作用下溶出时不会对道路周边的植被、土壤、水源等造成不利影响;5 对于环保要求较高的道路环境,采用的抗凝冰改性剂应有效保护桥梁等含有钢筋的混凝土构件的作用,防止出现钢筋腐蚀;6 抗凝冰改性剂在加入沥青混合料拌制时不得在拌合站或施工时产生额外的有毒有害气体,以免对环境及现场人员造成伤害。4 抗凝冰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4.1配合比设计原则4.1.1 抗凝冰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的规定。4.1.2 在进行抗凝冰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时应采用工程实际使用的原材料进行试配,试配前应进行原材料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4.1.3 抗凝冰改性剂检测时,可控制密度、颗粒度、熔点等物理指标。4.1.4 抗凝冰改性剂的用量宜以不降低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为标准。4.1.5 抗凝冰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应在优选矿料级配、确定设计油石比,进行车辙试验、低温弯曲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等检验条件均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4.1.6 确定目标配合比可以作为拌合站各个冷料仓的供料比例、进料速度及试拌使用的依据。4.1.7 按配合比设计原则确定的目标配合比,应考虑沥青路面在服役状态下的高温抗车辙性能、低温抗裂性能、抗滑性能、耐久性能和水稳性能等功能要求。4.1.8 抗凝冰改性剂适用于粗型密集配的沥青混凝土,添加量一般为沥青混合料质量的5%6%,并将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控制在2%3%,同时沥青含量适当提高0.1%0.3%,矿粉含量下调2%,拌和机应设置二级除尘装备。4.2生产配合比试调4.2.1 按照目标配合比确定好冷料比例及进料速度后,在热料仓取料进行材料的级配试验。4.2.2 热料仓材料的级配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 在热料仓取料时应分别将每个热料仓的热料放出,用装载机接下放到硬化的场地充分拌匀,取有代表性的热料进行级配筛分,确定热料仓的配合比。2 取目标配合比设计的油石比及0.3%等三个油石比进行马歇尔试验和试拌,通过室内马歇尔试验和拌和机取样试验,综合确定生产配合比设计的最佳油石比及标准密度,由此确定的最佳油石比与目标配合比设计的结果的差值不宜大于0.2%。3 抗凝冰沥青混合料按试调配合比进行生产时,应选择适宜的筛孔尺寸和安装角度,以使各热料仓的供料大体平衡。4.3生产配合比验证4.3.1 拌合站生产人员按试调后的配合比结果进行试拌、铺筑试验段,并经专业检测机构取样进行验证,同时从试验段钻芯检测试调后配合比空隙率大小,由此确定生产用的标准配合比。4.3.2 试拌试铺时,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有关各方面应派人员到场。由此确定的标准配合比,施工前应按有关规定进行报批,经批准后方可实施。4.3.3 经批准后的标准配合比矿料合成级配中,至少应包括0.075mm、2.36mm、4.75mm及公称最大粒径筛孔的通过率接近配料级配范围的中值,并避免在0.3mm0.6mm处出现“驼峰”。对确定的标准配合比,在实际施工中若检验在0.3mm0.6mm处出现较大误差时,有必要再次进行车辙试验和水稳定性检验。4.4施工级配允许波动范围的确定4.4.1 根据标准配合比及第6章的质量管理要求中各筛孔的允许波动范围,拌合站应制定施工用的级配控制范围,用以检查抗凝冰沥青混合料的生产质量。4.4.2 施工级配控制范围应符合表6.3.5的规定。4.4.3 经设计确定的标准配合比在施工过程中不得随意更改,生产过程中应加强跟踪检测,严格控制进场原材料的质量,如遇原材料发生变化并经检测抗凝冰沥青混合料的骨料级配、技术指标不符合要求时,应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5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5.1一般规定5.1.1抗凝冰沥青混合料的拌和、运输、摊铺等阶段的工艺过程与普通沥青混合料相同。5.1.2抗凝冰沥青混合料不得在雨、雪天气及环境最高温度低于5条件下施工。5.1.3城市主干路、快速路不宜在环境最高温度低于10条件下施工。5.1.4开始摊铺的前一天要进行测量放样,按摊铺机宽度与传感器间距,一般在直线上间隔为10m,在平曲线上为5m,做出标记,并打好厚度控制线支架,根据松铺系数算出松铺厚度,决定控制线高度,挂好控制线。用于摊铺机摊铺厚度控制线钢丝的拉力应不小于800N。5.2 原材料的储存5.2.1抗凝冰沥青混合料生产前应对生产所需粗、细集料堆放场地进行硬化处理,且粗、细骨料应分类堆放,并插上标志牌,标明骨料的产地、规格,应采用分层堆放的方法,逐层向上堆放以防止离析;同时,应对细集料采用毡盖或棚盖等措施进行防护,以防受潮。5.2.2 抗凝冰沥青混合料生产所用的袋装矿粉应存放在室内,码放整齐,保持干燥不结块,码垛之间应留有空隙,以便空气自由流动。对于散装矿粉,矿粉车进入拌合站后应及时泵入矿粉仓,泵入时不得在雨天进行作业。5.2.3沥青混合料拌合站必须将不同来源、不同标号的沥青分开存放,不得混杂,应配备200吨以上沥青储存能力。5.2.4 现场加工的改性沥青可采用高速剪切法进行生产,其储存时间不宜超过24h。5.3 抗凝冰沥青混合料生产5.3.1 抗凝冰沥青混合料生产时应采用间歇式自动拌和机拌制,每一阶段抗凝冰沥青混合料拌和前,均需对拌合站的计量设备进行标定、检修与维护,避免发生导热油渗漏、沥青泵停机、矿粉掺加速度过快或过慢及掺加量不准等问题。5.3.2 抗凝冰改性剂掺加时,可采用人工掺加的方式,有条件的拌合站,可采用抗凝冰改性剂与矿粉预混合的方式用矿粉仓储存,添加时剂量应准确。5.3.3 抗凝冰沥青混合料在正式拌和前,需对拌合站进行生产配合比试调,严格按目标配合比设定冷料比例进行配料,并应控制冷料仓流量;而各料仓的固定流量可以根据拌和机的生产能力和目标配合比进行计算,冷料比例不得随意变动;通过选择拌合站不同振动筛孔尺寸,使其与拌和的混合料类型相匹配,拌和机振动筛的等效筛孔尺寸应符合表5.3.3的规定,以保证热料仓供料均匀,以不溢料、不等料为原则,确定各热料仓的比例关系。表5.3.3 拌和机振动筛的等效筛孔尺寸(mm)标准筛筛孔(mm)2.364.759.513.2161926.5振动筛筛孔(mm)3611161921315.3.4在正式生产过程中每盘混合料的实际配合比及温度应逐盘打印,加强对热料仓料的取样、抽检与筛分;并且应对混合料进行抽样检验,以控制混合料级配和油石比。5.3.5抗凝冰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中应设专职质检员目测拌和料表观质量,出机的拌和料应均匀一致,无花白料、无结团成块或粗细集料离析现象,如出现生产温度和表观质量不符合规定时,应作废料处理,同时查明原因。5.3.6 拌合站生产过程中应具有打印出生产记录的装置,且能够打印生产温度、计算矿料级配、油石比、铺装层厚度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技术参数,以便对产品的配比进行总量控制,并作为施工质量检验的依据。5.3.7抗凝冰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1抗凝冰沥青混合料生产时应严格按照确定的生产配合比进行配料,不得随意更改。2矿料、沥青的加热温度及混合料的拌和温度应根据所用沥青的粘温曲线和实践经验确定。拌和时间需经试拌确定,原则是无白料、结团和离析。3制备抗凝冰沥青混合料时,抗凝冰改性剂应采取湿拌的方式添加。工艺流程应符合图5.3.6的要求。拌和810sSBS改性沥青粗集料细集料湿拌2530s抗凝冰改性剂拌和515s后出料矿粉加热图5.3.6抗凝冰沥青混合料干拌拌和工艺图5.3.8经过试拌及试验路段施工确认后得到批准的混合料拌和工艺不得更改,如确需更改,应经有关技术部门同意后方可进行。5.3.9拌和机停止作业前均用部分不含矿粉、沥青的热料进行洗仓。5.3.10抗凝冰沥青混合料在生产过程中如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机查找原因并通知摊铺现场,在未找到发生异常的原因并解决前,不得恢复施工。5.4 抗凝冰沥青混合料的运输5.4.1抗凝冰沥青混合料应采用大吨位自卸车运输,但不得超载运输;为保证抗凝冰沥青混合料及时运至摊铺现场,应配备足够的运输车辆,每小时运力应大于拌合站的生产量。5.4.2拌合站的运输车辆应保持有效的运输效率,不得使抗凝冰沥青混合料中途冷却而无法施工。 5.4.3运输车辆每次使用前后必须清扫干净,并在车厢板上涂刷隔离剂或防粘剂,涂刷量应保持车厢底部无余液积聚。5.4.4运输车辆每次卸料时应倾倒干净,尤其是对于采用SBS改性沥青拌制的抗凝冰混合料,更应及时清除,防止硬结。5.4.5拌合站向运输车放料时,宜采用分堆放料方式进行装料,每次装料以一斗计量,装料时汽车宜前后移动,分三堆放料,以减少粗集料的分离现象。运输车辆从装入混合料起至开始摊铺为止,运料及等待时间不宜超过1.5h。5.4.6运输车辆装满抗凝冰沥青混合料后应在平整坚实的道路上行驶,以免混合料离析。5.4.7抗凝冰沥青混合料运输时应加盖苫布保温、防雨、防污染。5.5沥青混合料的摊铺5.5.1抗凝冰沥青混合料运至摊铺地点后应凭运料单接收,并检查混合料的拌和质量及温度,对不符合温度要求或已经结成团块、遭雨淋湿的混合料不得铺筑在道路上,应作废弃料处理。5.5.2 抗凝冰沥青混合料摊铺前应进行车辆编排工作,开始摊铺时在施工现场等候卸料的运输车不应少于3辆,施工过程中摊铺机前方应有运输车在等候卸料,以保证连续摊铺。5.5.3抗凝冰沥青混合料摊铺前应对摊铺设备进行全面检修,以确保正常施工。5.5.4施工前应将工作面清扫干净,未按规定喷洒封层、粘层或质量不合格时,不得进行摊铺作业。5.5.5抗凝冰沥青混合料在摊铺前应由相关人员检查确认作业面达到清洁无杂物和粘(封)层油洒布的质量合格后,方可进行摊铺作业。5.5.6进行作业的摊铺机应具有自动或半自动调节厚度及找平装置,且具有振动熨平板或振动夯等初步压实装置。摊铺机开工前应提前0.5h1h预热熨平板,预热温度不应低于100。5.5.7铺筑抗凝冰沥青混合料时,宜采用两台摊铺机前后错开10m20m的长度,呈梯队方式同步摊铺,两幅之间应有30mm60mm宽的重叠宽度,上下层的搭接宜错开200mm以上。当采用一台摊铺机全幅摊铺时,其摊铺质量应与梯队方式同步摊铺的质量一致。5.5.8采用移动式自动找平装置控制摊铺厚度,虚铺系数应在1.151.25之间,具体数据应根据试验段的路面状况确定,摊铺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摊铺层厚度、路拱、横坡等指标,达不到要求时,应立即进行调整。5.5.9抗凝冰沥青混合料摊铺时,摊铺机应调整到最佳状态,调试好螺旋布料器两端的自动料位器,并使料门开度、链板与送料器的转速相匹配。摊铺机熨平板必须拼接紧密,不得有缝隙,防止卡入料将路面拉出条痕。5.5.10摊铺机行走速度应适当,以便与拌合站供应能力相匹配。铺装面层混合料摊铺时,摊铺机行走速度依据拌和能力控制在1.5m/min3.0m/min范围内。摊铺机作业时,禁止摊铺机在所有铺装层面上急转弯。5.5.11沥青面层施工应组织严密、配合得当,混合料应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摊铺过程中不得随意变更速度或中途停顿。施工管理人员应密切注意拌合站、运输车辆及摊铺机、压路机之间的协调统一,保证拌合站的供应能力、运输车辆的运输能力与摊铺设备的铺装能力相匹配,确保摊铺施工连续均衡地进行。5.5.12当气温低于10时,不得进行热拌混合料摊铺,如必须摊铺时,应采取特殊措施,以保证摊铺时混合料的温度,采用SBS改性沥青拌制的抗凝冰沥青混合料的摊铺温度不得低于125,并随时检测混合料的温度;当遇到下雨或下层潮湿的情况时,不得进行摊铺抗凝冰沥青混合料作业,对未经压实即遭雨淋以及未达到压实度要求即已冷却结硬的混合料,应予以报废。5.6抗凝冰沥青混合料的碾压5.6.1抗凝冰沥青混合料的碾压应掌握“紧跟、慢压、强振”的原则,做到高温碾压、及时碾压。压路机的碾压路线及方向不应突然改变而导致混合料推移。初压时应采用重型轮胎压路机或振动压路机碾压,并紧跟摊铺机进行。初压时驱动轮在前,静压匀速前进,后退时沿前进碾压时的轮迹行驶并振动碾压。5.6.2当采用轮胎压路机进行碾压时,宜在轮胎上少量涂抹3:1的水与柴油(植物油)混合物;当采用钢轮压路机进行碾压时,宜在钢轮表面均匀洒水。5.6.3抗凝冰沥青混合料的碾压工艺应根据试验段试铺确定,试铺长度可控制在50m以内,并以此计算压路机行走速度,压路机类型在不同碾压阶段的碾压速度应符合表5.6.3的规定。表5.6.3压路机碾压速度 碾压阶段压路机类型初压(km/h)复压(km/h)终压(km/h)钢轮压路机233536轮胎压路机233536振动压路机(不振)23(振动)35(不振)365.6.4抗凝冰沥青混合料摊铺后,先用钢轮压路机稳压,然后进行复压及终压,其每阶段压实次数由试验段铺筑决定,终压应紧接在复压后进行,使用静力双轮压路机或关掉振动器的振动压路机碾压,碾压次数不应少于2遍,以无明显轮迹为标志。5.6.5压路机碾压时相邻碾压带重叠宽度振碾不大于200mm,静碾不小于200mm。应将驱动轮面对摊铺机方向,防止混合料产生推移。压路机的起动、停止应减速缓慢进行。压路机不得在未碾压成型的路段上转向、调头。在当天成型的路面上,不得停放机械设备,不得撒落矿料、油料等杂物。5.6.6压路机碾压时应保持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采用SBS改性沥青拌制的抗凝冰沥青混合料的碾压温度,初压开始时不得低于120,终压结束时不得低于80。5.6.7压路机不得停留在尚未完全冷却的路面上。5.7开放交通及其它5.7.1抗凝冰沥青混合料摊铺完毕后应自然降温至表面温度低于50时,方可开放交通。5.7.2抗凝冰沥青混合料面层完成后应加强保护,控制交通,不得在面层上堆土或拌制砂浆。5.8施工缝设置与处理5.8.1抗凝冰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纵向接缝部位应符合如下要求:1 摊铺时采用梯队作业的纵缝应采用热接缝。2施工时应将已铺混合料部分留下100mm200mm宽暂不碾压,作为后摊铺部分的高程基准面。3 施工终了时对高程基准面最后作跨缝碾压,以消除缝迹。5.8.2抗凝冰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横向接缝部位应符合下列要求:1 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均应错位1m以上。罩面层应采用垂直的平接缝。铺筑接缝时,可在已压实部分上面铺设少许热混合料使之预热软化,以加强新旧混合料的粘结。但在开始碾压前应将预热用的混合料铲除。2 平接缝应做到紧密粘结,充分压实,连接平顺。3平接缝施工时可采用下列方法:1)在施工结束时,摊铺机在接近端部前约1m处将烫平板稍稍抬起驶离现场,用人工将端部混合料铲齐后再予碾压。然后用3m直尺沿线路纵向,将直尺一端(路面较平整的方向)压紧,用量尺检查间隙,以间隙均小于规定值(间隙规定值:表面层3mm)的线为基准,沿路线垂直的断面趁尚未冷透时垂直刨除端部层厚不足的部分,使下次施工时成直角连接。2)在预定摊铺段的末端先撒上一层稍薄的砂带或铺牛皮纸,再摊铺混合料,待混合料稍冷却后用切割机将撒砂或铺牛皮纸的部分切割整齐后取走,用拖布吸走多余的冷却水,待完全干燥后在端部洒粘层沥青接着摊铺,不得在接头有水或潮湿的情况下铺筑混合料。3)从接缝处起继续摊铺混合料前应用3m直尺检查端部平整度,当不符合要求时,应予清除。摊铺时应调整好预留高度,接缝处摊铺层施工结束后再用3m直尺检查平整度,当不符合要求时,应趁混合料尚未冷却及时处理。4)横向接缝的碾压应先用双轮或三轮钢筒式压路机进行横向碾压。碾压带的外侧应放置供压路机停顿的垫木,碾压时压路机应位于已压实的混合料层上,深入新铺层的宽度为150mm。然后每压一遍向新铺混合料移动150mm200mm,直至全部新铺层碾压完毕后,再改为纵向碾压。当相邻摊铺已经成型,同时又有纵缝时,可先用钢筒式压路机沿纵缝碾压一遍,碾压宽度为150mm200mm,然后再沿横缝作横向碾压,最后进行正常的纵向碾压。5)横向接缝处应人工补充少量细料,保证接缝处密实、平整。5.9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5.9.1摊铺前应严格按要求进行下封层施工或洒布粘层油,以防止碾压过程中出现推移而影响压实质量。5.9.2抗凝冰沥青路面不得在气温低于10(快速路和主干路)或5(次干路和支路)的情况下施工。5.9.3 当下卧层温度低于10时,不得进行抗凝冰沥青混合料摊铺。5.9.3严禁在雨天或路面潮湿的情况下进行抗凝冰沥青混合料摊铺,摊铺遇雨时,应立即停工,并清除未压实成型的混合料,遭雨淋的混合料应废弃。5.9.4施工中应从材料质量、碾压温度、碾压工艺等方面确保压实度,不得为追求平整度而降低压实度。6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6.1一般要求6.1.1抗凝冰沥青路面施工应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对施工各工序的质量进行检查评定。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确保施工质量的稳定性。6.1.2抗凝冰沥青路面施工应进行过程质量控制,实行动态质量管理。6.1.3工程建设中应对原始记录、配合比试调、试验检测、施工过程、计算数据、汇总表格等有关资料进行如实记录,并整理保存归档。对已经采取措施进行返工和补救的项目,应在原始记录和数据上注明,但不得销毁。6.2施工前的材料与设备检查6.2.1施工前应检查各种材料的来源和质量。对经招标程序购进的沥青、集料等重要材料,供货单位应提供最新检测的正式试验报告。从国外进口的材料应提供该批材料的船运单与报关单。对首次使用的集料,应检查生产单位的生产条件、加工机械、覆盖层的清理情况。所有材料都应按规定取样检测,经质量认可后方可订货。6.2.2各种材料应在施工前以“批”为单位进行检查,不符合本导则技术要求的材料不得进场。6.2.3对于矿料与沥青的“批”次规定应符合如下要求:1矿料批次以同一料源、同一次购入并运至生产现场的相同规格材料为一“批”;2沥青批次以同一料源、同一次购入且储存入同一沥青罐的同一规格的沥青为一“批”。6.2.4工程开始前,应对材料的存放场地、防雨和排水措施进行确认,不符合本导则要求时材料不得进场。进场的各种材料的来源、品种、质量应与招标时提供的样品规格一致,不符合要求的材料严禁进场。6.2.5使用成品改性沥青的工程,应要求供应商提供所使用改性剂型号、基质沥青的质量检验报告,必要时应对基质沥青进行取样检测。使用现场改性沥青的工程,应对试生产的改性沥青进行检测,质量不合格的不得使用。6.2.6施工前应对沥青拌合站、摊铺机、压路机等各种施工机械和设备进行调试,对机械设备的配套情况、技术性能、传感器计量精度等进行检查、标定。6.2.7材料运至现场后应取样进行质量检验,经检测合格后的材料方可使用,不得以供应商提供的检测报告或商检报告代替现场检测。6.2.8正式开工前,各种原材料的试验结果,及据此进行的目标配合比设计和生产配合比试调结果,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业主及监理提出正式报告,待取得正式认可后,方可使用。6.3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检测6.3.1抗凝冰沥青路面施工应在取得开工手续后方可进行。6.3.2路面施工中应抓好材料质量、施工温度、摊铺碾压机械、施工工艺等技术关键,以确保工程质量。6.3.3施工过程应以施工单位自检与监理抽检相结合,检测的原始数据必须完整、真实、可信,当发现有质量低劣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追加检查。施工过程中无论是否已经返工补救,所有数据均必须如实记录,不得丢弃。材料质量检查的项目和频率应符合表6.3.3的规定。表6.3.3 材料质量检查的项目和频率材料检查项目检查频度平行试验次数或一次试验的试样数粗集料外观(石料品种,含泥量等)针片状含量颗粒组成(筛分)压碎值磨光值洛杉矶磨耗损失含水量随时随时必要时必要时必要时必要时必要时2322422细集料颗粒组成砂当量含水量松方单位量随时必要时必要时必要时2222矿粉外观0.075mm含量含水量随时必要时必要时22改性沥青针入度软化点离析试验(成品改性沥青)低温延度弹性恢复显微镜观察(对现场改性沥青)每天1次每天1次每周1次必要时必要时随时32233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含量每23天1次2蒸发残留物针入度每23天1次2改性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含量蒸发残留物针入度蒸发残留物软化点蒸发残留物延度每23天1次每23天1次每23天1次必要时2323注:1 表中内容是在材料进场时已按“批”进行了全面检查的基础上,日常施工过程中质量检查的项目与要求。2 “随时”是指需要经常检查的项目,其检查频度可根据材料来源及质量波动情况由业主及监理确定;“必要时”是指施工各方任何一个部门对其质量发生怀疑,提出需要检查时,或是根据需要商定的检查频度。6.3.4沥青拌合站在进行抗凝冰沥青混合料生产时,应按以下步骤进行检查:1从料堆上按规定对进场的各种材料取样进行质量和均匀性检查,进场的材料中不得含有泥块及超粒径碎石,同时检查冷料仓有无窜仓的现象。2拌制的混合料可用目测方法检查其拌和是否均匀、有无花白料、油石比是否合理,检查集料和混合料的离析情况。3检查控制室拌和机各项参数的设定值、控制屏的显示值,核对计算机采集和打印记录的数据与显示值是否一致,进行在线监测和总量检验。4检测沥青混合料的材料加热温度、混合料出厂温度,取样抽提、筛分检测混合料的矿料级配、油石比。抽提筛分应至少检查0. 075mm、2.36mm、4.75mm、公称最大粒径及中间粒径等5个筛孔的通过率。5确定测定压实度的标准密度。施工和验收过程中的压实度检验不得采用配合比设计时的标准密度,应按以下方法逐日检测确定:1)以实测的最大理论密度作为标准密度。沥青拌合站在取样进行马歇尔试验的同时以浸渍法实测最大理论密度,平行试验数不少于2个,以平均值作为该批混合料铺筑路段压实度的标准密度。2)可根据需要选用试验室标准密度、最大理论密度中的12种作为钻孔法检验评定的标准密度,同时必须在报告中注明选用何种方法确定标准密度。3)当施工中采用无破损检测设备进行压实度控制时,所采用的密度仪应经标定认可后方可使用,检测结果宜以检测点数不应少于39点的平均值为该试验路段密度的标准密度值。6.3.5对抗凝冰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中进行规定项目和频率检查产品质量时,应符合表6.3.5的规定。表6.3.5 沥青混合料的检测频度和质量要求项目检查频度及单点检验评定方法质量要求或允许偏差试验方法混合料外观随时观察集料粗细、均匀性、离析、油石比、色泽、冒烟、有无花白料、油团等各种现象目测拌和温度沥青集料加热温度逐盘检测评定符合CJJ1的规定传感器自动检测、显示并打印混合料出厂温度逐车检测评定符合CJJ1的规定传感器检测、显示并打印出厂时逐车按T 0981人工检测逐盘测量记录,每天取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