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doc_第1页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doc_第2页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doc_第3页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doc_第4页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申报天气预报员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方案一、工作现状 作为中国气象业务部门气象工程人才、特别是天气预报工程人才的主要实训基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台十分重视优化、强化学生的实践教学,以满足我国气象部门中高级气象工程人员的需求。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知识培养与能力培养并重、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现代实践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逐渐形成了 “天气学理论课程辅助教学实习、天气预报综合实习、生产实践和毕业论文相结合”的实验、实习思路,并编写了相应的实验实习教材和构建了教学平台。 随着中国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我国气象业务部门的业务系统、业务流程和技术水平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大气监测方面,已从低时空分辨率有限视野的定时常规监测向遥感信息与常规监测相结合的高分辨率、连续、自动监测方向转变;在天气分析预报方面,已从传统的半理论、半经验以手工为主的定性分析方式向自动化、客观定量分析方向转变并形成了以人机交互处理系统为工作平台,以数值天气预报产品为基础,综合应用多种预报方法与技术的天气预报新格局。面对日趋复杂的全球气候变暖形势,以及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严重威胁,我国各级气象部门急需增强为政府、社会公众及各个领域提供高水平的天气预报、气候预测服务,提高对重大气象灾害的预警服务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服务的能力。为了适应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对气象工程人才的新需求和新要求 ,2008年,中国气象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协商,共同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台进行升级、改造建设一期工程,搭建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中央气象台联合培养气象工程人才的新平台,增强了发挥中央气象台在气象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带动与示范作用,加强和规范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台的运行和管理,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气象工程素养,培养学生的气象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未来的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并新需要的高质量专家型气象工程技术人才。在中国气象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的共同支持下,目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台已具有高水准(中央台水平)气象业务体系、具有天气气候研究和预报预测技术研发能力、具有现代教育培训环境和教学内容的实验教学科研型气象台。其业务环境,业务布局、业务流程、业务过程、业务策略与方式及学生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均由中央气象台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台共同制定。气象台台长由前任的中央气象台台长毕宝贵兼任。目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台是国内外规模最大、教学环境最好,培养人才最多,教学特色鲜明的气象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目前中国气象部门70%以上的气象业务骨干和气象服务骨干均在气象台进行过实验实习培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毕业生以动手能力强而著称于国内外气象、 海洋、 环境等行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台被誉为中国气象专业工程人才的摇篮。二、建设思路 以构建一支有理论、懂业务、能传承的高水平实训教师团队为主线,主动融入、主动接轨、主动服务中国气象事业,与中央气象台一起,通过联合办学、开放办学及能力与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及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新模式,共同建成具有高水准(中央台技术水平)气象业务体系,以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台建设成为“卓越气象预报员培养基地”为核心,构建激励探索、落实研学、培养创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将气象台建设成为与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建设相匹配,与教学和工程实践相结合,体制规范、管理科学、手段先进的国家级气象工程人才培训基地。同时实现7统一,即与中央气象台具有:统一的业务场景,统一的业务规范,统一的业务流程,统一的数据来源,统一的业务平台,统一的预报用语,统一的天气会商平台,为中国气象事业大发展、大跨越和争先进位助力。(一)实施“实验教学支撑工程”,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1、主要目标与任务把握气象事业发展节奏,对接学校事业发展需求,联合办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实践教学理念,依托气象学国家重点学科,构建完善实验教学体系,适应国家气象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探索出工程性高级气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子,不断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气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出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行业实践教学特色,建设完成“全国大气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切实提升气象台服务于气象与学校事业大发展的支撑能力。(二)实施“技能提升保障工程”,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1、主要目标与任务创建一个适应地区布局结构、人才需求结构发展,校局合作、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气象专业培训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与业务培训融合,与终身学习相衔接。建设国家级预报员培训中心,培养气象事业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为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智力与人力支撑。2、重大举措与项目(1)建立健全气象教育培训体系 搭建气象预报预测培训共享平台、气象远程教育培训与资源共享平台、气象科技信息与情报共享平台等教育培训平台。(2)建设长江流域大型降水天气过程预报实验室 利用现代技术,通过虚拟现实,在预报实验室中构建各种复杂和高影响的天气场景,把预报员投入其中,让他们去自身处理这些复杂的情景,从中培养其预报服务和心理适应能力。(3)建设国家级预报员上岗证书培训基地(4)构建国家级气象部门、民航部门预报员培训中心以小实体、大网络的建设思路,依托现有专业培训平台与资源,按照气象行业发展的标准与新需求,建设国家级预报员培训基地。三、组织管理体系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坚持做好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着力完善体制机制,通过深化改革和机制创新解决当前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提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台持续快速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气象台今后乃至更长时期的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依据现实与发展,分类建立健全客观考核评价体系、教学保障体系、监督体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自我激励与自我约束机制。逐步建立健全以竞争为核心,以科学评价和绩效评估为主要内容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以实训培训过程、效果为主线,以全过程监督和反馈为核心的自我约束机制。(一)、气象台建制 气象台为校级实验教学中心,是校与中央气象台共同管理的教学实体。气象台设有台长1名,常务副台长1名,副台长1名。由2个信息处理实验室(含中央气象台气象信息处理实践教学基地)、气象试验站、2个预报实验室(含中央气象台气象预报实践教学基地)、气候实验室、数值预报与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构成,共有专、兼职实验教师28名。 气象台台长由学校与国家气象中心协商联合任免。台长全面负责的联合教学、科研和气象台的规划、发展与机制建设工作;常务副主任负责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二)、管理模式 学校将采用与国家气象中心共建共管的管理模式。校气象台与中央气象台共同制定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台教学实习工作条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工作的若干意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台实验教学及其管理评估指标体系(试行)等文件,建立健全了实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三)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根据教育部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气象台在实验课程体系总体规划上,既坚持传统的“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科目训练到综合实验实习、由传授知识到创新能力培养,循序渐进、逐级提高的三级实验教学课程新体系: 一级实验为基础性实验。主要是基本气象仪器的使用、气象资料的观测、物理量的计算和天气系统的基本分析,并结合发生的灾害性、高影响天气事件进行天气过程分析,提高学生实验技能,使学生受到严格的“三基”训练,为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实验素质打下基础。 二级实验为综合性实验。主要对获取的各种实时的常规气象信息和非常规(雷达、卫星、GPS、风廓线、自动气象站等)资料按照实际气象业务流程进行综合分析、预报、应用和服务,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和对社会服务意识。 三级实验为创新性实验。根据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地球大气环境问题进行探讨性、创新性实验,为学生解决科学问题提供实验平台和指导。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大气科学的业务发展动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特别是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和防灾减灾的科学技术有更好的了解,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3.1 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名称及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所占比例 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根据教育部关于大气科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和中国气象局以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为中心,气象服务为重点,大气探测为基础的工作思路。重新整合气象防灾减灾实验教学的体系,建立大气信息采集实验实习、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实习、气象服务实习的3大模块。3.2 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结合情况 气象台注重教师的科研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积极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学生的实验内容,如气象台近年来将台教师的短期气候预测研究成果成功引进本科生毕业实习内容。 在实习课程中,学生利用中国气象局9210工程中最新的MICAPS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使用DVBS卫星通讯的全球实时资料,模拟省级以上气象台业务预报流程,进行综合性实时天气分析预报训练,并发布短期预报特别是灾害天气预报结果。 制作短期气候预测每年代表学校参加中国气象局八大单位全国汛期降水、冬季冷暖预测会商。气象台还为我校科研成果向社会应用的转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如与江苏省南通市气象局合作开发的业务预报系统被直接应用到地方气象业务部门的天气预报中,从而服务社会。 3.3 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技术、方法、手段,实验考核方法等)3.3.1 实验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1)强化实验操作的理论指导 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之前,教师讲解与本实验有关的理论及实验知识和实验设计方案,让学生充分明确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要做什么、怎么做和应注意些什么,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在实验中的“照方抓药”现象,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在实验进程中或完成之后,就实习中的科学问题,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开拓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思考,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用理论(教师讲解)实践(学生独立实验)再理论(教师、学生共同讨论,得到提高)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到的是系统而全面的实验技能与知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增强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责任心。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地将打好技能基础与培养创新能力有机地结合,开创了实验教学的新局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验教学模式。(2)引导学生自主实验设计 按照知识综合、技能综合与思维综合的原则,结合现代大气科学技术的发展,选择现实中一些实际气象科学问题,如旱、涝、雨雪冰冻、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关键性、高影响天气,让学生自己设计研究型实验方案并实践,对他们进行综合训练。建立启发式、研究式教学模式。教师提出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评与讨论中完成实验设计方案,并在教师引导下,利用本实验室的各种条件完成自行设计方案的实施。通过这样的实践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发现、思考,探索,解决具有实用价值的气象科学问题,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充分利用气象台远程视频会商系统与中央气象台及各省气象台连接功能,组织学生参与我国重大灾害性天气会商讨论,直接感受我国气象灾害预测与服务的最高水平。在实验实习课程中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气象业务能力,实际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使教学成为交互式和讨论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除了在课堂上老师进行关键性、启发性和兴趣性的提问外,利用气象台内部实时网络会商系统,鼓励学生相互提问、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课堂讨论鉴于大多数内容同学已经掌握,利用讨论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指导学生更多的了解相关知识,扩大同学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新理论、新进展、新知识的讲授,增强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另外实验教学还采用教学录像、光盘等多媒体实物展示台,使学生获得更直观、清晰的实际效果,增强了学生的实际设计和动手能力。 研究型教学:针对实际出现的气象问题,结合教师科学研究开展研究型实验教学,由学生或教师设计实验实习项目。总结、综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实际气象问题,研究气象业务问题,着重培养同学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及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在实验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专题报告。这种研究式的课程学习是一种结合课程进行的模拟科学研究,学生通过教材、期刊文献、电子文献,特别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广泛收集所选专题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的大气科学研究与气象业务实践的训练。(3)课内外结合,开展开放式实验教学 全天候开放实验室:由于气象台的每个主要实验室均配备了专职的实验员,保证了实验室的全天候开放,这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进行实验研究及探索的平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灵活的时间来进行实验技能训练,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求知的积极性,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也为国外留学生、国内业务人员开放,加强学生与实际业务人员的交流。 气象台在国内重点气象业务、科研单位均设有校外实习基地,每年都分期组织学生在这些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短期实习,使学生了解了实际工作情况,开阔了眼界,认识到了气象业务工作服务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研究积极性。 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有效应用多媒体教学,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从2000年开始制作每门实验课程的授课课件,演示工具由黑板转变成计算机。学生通过录像和多媒体课件等,能够更为形象地理解和领悟实验内容和操作,同时还能吸取实验室以外的知识。为了方便学生课前与课后的学习,建立了教学网站,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以网络课程的形式放在网上开放,学生可以通过登录该网站学习有关课程和知识。设立教学论坛,活跃学生的思维,利用论坛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性,教师通过与学生在论坛上的交流也将获得了启示,并能够在很大程度实现了教、学相长。通过教学网提供的资料,很多同学也可以从网上补充了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并扩大了知识面。 气象台建立了国家级水平的远程视频天气预报会商系统。通过实时参中央气象台和省市气象台天气会商,使我校的大气科学教学融入到中国气象业务体制中,使教师和学生深刻的体会和感知天气预报业务对理论和技术的真实需求,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及如何与实际天气预报相结合,随时关注自己预报准确性,提高自己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4)重视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大学教育不仅要教育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事,而且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学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引导和教育:首先在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开设实验安全教育与环境保护课程;其次从第一门实验课开始,除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习纪律外,气象台制定了相关制度,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和安全意识;从第一个实验开始,要求学生如实做好原始记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品德;在组织教学时,将学生分成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讨论、实验管理和开放实验,加强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3.3.2 实验教学考核方法 实验课程主要是训练学生们的实验技术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对学生这方面的评价和考核与理论课的评价和考核方案完全不同,气象台建立了一套多元化的评价方案。该方案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素质,而不是仅仅考察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为此我们在近几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以下考核制度:1)课程总成绩按百分制计算;2)预习占10,教师在前次课程结束时须布置下堂课程的实验任务,课前须抽查学生预习报告,按完成百分率统计成绩;3)实验出勤、卫生、安全规范占10;4)实验操作占30,其中学生对实验投入程度占30,技术、方法掌握的程度占50,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占20,综合考核后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分档记分;5)作业占30,能对实验过程和结果做出正确的阐述,可以按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对问题的解释、对技术方法的应用,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记分;6)实验考试占20,考查设计报告,完成的过程所涉及技术方法熟练程度、结果的可靠性,按五级记分;7)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另加分,但不超过总人数的3,加分幅度不超过10 分。 3.4 实验教材 气象台十分重视优秀统编教材的选用,也十分重视编写出版有自身特色的实验教材和讲义。教材选用原则明确,有满足实验教学改革需要的正式出版的国优、部优、面向21世纪的新近出版的新教材的,就首选正式出版的教材。没有合适的正式出版的教材,就组织教师编写实验讲义,在时机成熟时就正式出版。教材选用程序规范,在开课的前一学期,由课程负责人组织相关教师共同讨论,对教材的选用提出建议,由气象台室主任审查,主管教学的台长审批后执行。四、实践条件建设 具体目标:(1)气象业务方面: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引进和开发具有国内高水平气象台的业务系统和业务流程。(2)教学培训方面: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多媒体、虚拟实景等)构建天气分析预报实习(会商)网络教学培训环境。 以人机交互业务系统为工作平台,以数值天气预报产品应用为基础,结合现有大气遥感、遥测资料开展短时、短期天气分析预报综合实习,生产实践。利用现代气象业务和教学环境,承担国际气象专题培训,港、澳、新加坡预报员培训和国内气象预报员新技术、新方法培训。(3)工程实训方面: 开展常规、非常规大气资料数据质量控制、处理、存储与服务技术的工程化毕业设计。 开展新型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特别是客观定量天气分析预报方法及技术工程化毕业设计。 开展新型大气遥感、遥测(雷达、卫星、风廓线、GPS)资料在天气分析预报中的应用工程化毕业设计。(一)网络通信、气象信息接收与资料存储系统 该系统能接收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传送至省级气象台的所有资料即:地面和高空常规资料、城市预报资料、全国各地的雷达资料、自动气象站的资料和FY-2C/D资料等。这些资料的运用将明显的提高我校气象台的业务水平和预报准确率。气象台能够使用这些资料为气象类学生及气象部门工作人员开设新的急需的业务培训课程,提高他们使用这些新资料的能力,为广大气象部门培养能力全面的可从事中国气象业务现代化事业的气象人才。同时也为我校广大师生提供更加全面宝贵的气象研究资料,拓宽他们的研究领域,提高我校气象科研水平,特别是天气预报、气候预测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DVB-S系统建成后,PCVSAT系统将作为DVB-S备用系统正常运行,提高气象台接收资料的稳定性。 气象台历史资料存储系统建设完成后,满足了气象台DVB-S资料接收处理系统建设完成后接收到的大量气象数据资料的安全保存需求,同时存储系统将整合气象台现有所有气象资料,统一保存维护,便于管理和检索,以改进南信大气象台的气象资料保存方式。存储系统保存的海量历史气象资料有助于我校气候预测业务与科研对历史气象资料的需求,也为我校气象类毕业生和台站气象工作者开设更多更全面的气象培训课程,为气象部门培养有能力的应用型气象人才,为我校师生进行气象研究提供更加全面完整的历史数据。(二)气象台局域网升级改造1.建设内容 对原有的弱电进行了改造,由高性能核心交换机和核心备份交换机及高性能路由器;建立了气象台局域网络的核心架构并接入交换机将整个气象台实习教室、办公室、对外开放室等与核心设备连接起来构成了完整的局域网。同时用高性能硬件防火墙和网络版杀毒软件保障了气象台网络的安全。项目购置的网络与安全设备有:防火墙,网络流量监控、管理,防病毒网络版软件等。2.建设结果 气象台局域网升级完成后实现了通过南信大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电信线路连接公网,能够获取丰富的公共信息资源,拓展南信大气象台教学、科研信息资源。气象台局域网能够为气象台内部的实践教学、科技研发,气象业务系统运行提供稳定可靠安全高效的网络环境和信息共享条件,实现气象台的总体建设目标;保障气象台业务,教学,科研的网络化运行、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三)远程音、视频会商系统建设1.系统概况 气象台接入国家远程气象预报会商系统是中国气象局的试点工作,具有示范作用。学校教学通过加入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以及参与电视会议系统中全国天气预报远程会商,师生受益匪浅。远程气象预报会商系统更好的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践学习提供高水平的专业实训条件。2.建设内容 气象业务系统升级改造建设包括MICAPS数据接口服务器升级和远程视音频天气会商系统及配套计算机、UPS电源系统建设。3.建设结果 按照省级气象台标准和权限建立远程视音频天气会商系统,实现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参与中国气象局的远程天气会商,也实现了我校气象台会商室与四个(第五个2011年建设)多媒体天气实习教室之间进行视频会商的功能。此外,同时升级了Micaps数据处理服务器,使之满足了南信大气象台业务和教学需要。 (四)实习环境和教学系统1.系统概况 随着大气科学类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校气象台现有的实习教室内的教学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为了改进实习条件和环境,对原有实习教室、计算机进行更换与扩充并新建两个实习教室及相应配套的教学用计算机和视音频教学系统。2.建设内容 实习环境和教学系统建设主要包括新建了两个实习教室,并采购了相应的实验设备和教学系统。3.建设结果 扩大原有实习教室规模,更新实验室设备,使之超过省级实验示范中心要求,为大气科学类各专业开展天气预报相关实习提供更好的实习条件。(五)业务与科研条件建设1.建设情况 我校气象台除了承担大气科学类专业实验实习教学,培养气象事业专业技术人才工作以外,开展科学研究、进行天气气候和预报预测技术研发工作是气象台业务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原有的IBM数据处理服务器仅配备两个3GHZCPU,1G内存,已不能满足科研用机。此项已在项目建设中进行了升级建设。2.建设内容 气象台业务与科研建设主要内容是增加了业务用笔记本电脑和对原有的用于WRF模式运转的IBM3850系列服务器进行升级改造,增加了CPU和内存,提高其数据处理能力,满足业务数据处理和业务化运行需要。3.建设结果 科研条件建设完成后,数据处理服务器数据处理能力将会大大提高,为开展天气气候和预报预测技术研发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为中尺度数值模式WRF业务化运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六)气象台环境改造与建设1.系统概况 按照气象台升级改造目标及教学科研的需要,我校新的气象台已建成为教学科研型气象台,除了进行网络、业务系统和教学科研环境改造外,还将新建远程音视频天气会商室和多媒体实习教室。因此,项目对气象台的教学、科研和业务用房进行了必要的改造和装修。2.建设内容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气象台会商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装修,实习教室的墙壁拆除和新建工作,根据不同房间的用途新增相应的桌椅等配套设施。3.建设结果 建成后的气象台具有防雷、消防、环境安全与网络信息安全监控功能,适合开展气象教学、科研、业务和学术交流工作。(七)教学平台建设1.气象资料接收系统(1)VSAT卫星通信系统升级为DVBS接收系统(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引进)。(2)EOS/MODIS(FY-2C/D)接收系统(国家气象卫星中心升级)。(3)新一代天气雷达主用户终端(江苏省气象台接入)。(4)实时气象资料接受处理系统(与中央气象台共同研发)。2.大气资料数据库(1)常规高空、地面、热带气旋资料库(与中央气象台共同研发)。(2)非常规(雷达、卫星、风廓线、GPS、自动气象站)资料库(与中央气象台共同研发)。(3)网络教学资源库(经典历史天气个例分析)(与中央气象台共同研发)。(4)气象(NCEP/ECMWF)再分析资料数据库(与中央气象台共同研发)。3.天气分析预报业务系统(1)MICAPS3.0(中央气象台引进)。(2)短期天气分析预报WEB平台(与中央气象台共同研发)。(3)PUP雷达资料处理显示系统(国家气象大探中心引进)。(4)中尺度区域数值模式(WRF)业务化(自主运行)。(5)T213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系统(国家气象中心引进)。(6)远程音、视频天气会商系统(国家气象信息中心)。(7)梅雨期降水分级预报中尺度模式(WRF)产品释用方法(自主研制)。(8)南京四季温度预报中尺度模式(WRF)产品释用方法(自主研制)。4.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系统(1)交互式网络音、视频教学(局域网会商)系统(与中央气象台共同研发)。(2)(电子版)0801雨雪冰冻极端天气个例分析(与中央气象台共同研发)。(3)(电子版)0608桑美台风个例分析(与中央气象台共同研发)。(4)现代短期天气预报网络训练系统(与中央气象台共同研发)。(5)(中英文)卫星气象学基础与应用(与中央气象台共同研发)。五、师资队伍建设 具有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是保障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之一,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优化组合、高水平的实验教学队伍,是深入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我校历来重视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学校设有定期专题研究实验教学队伍建设问题的制度,制定了队伍建设规划和一系列相关改革措施。1 学校实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根据气象防灾减灾实验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保证学科现代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和扩大中央气象台兼职实验教学队伍,使实验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比例接近3:1。建立以高级职称教师为主体、以大气科学优势学科领域为特色的实验教学队伍。以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带动青年教师,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每门实验课都建立老中青结合的实验教学队伍,保证实验教学队伍的稳定性。鼓励校内实验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并积极与省级气象业务和科研人员交流,制定优惠政策吸收国内外优秀人才参与气象台的建设与教学。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3年内使80%以上的实验教学人员得到相关专业技术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教学、科研、技术兼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通,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团队。2. 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引进人才、加强培训、提高整体水平 充分利用国内外优势资源,采用派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为此学校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政策。近5年来,气象台先后从美国、德国、以色列等国引进多名博士,并选派10余名教师到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进行交流、学习。近年来,学校邀请了80多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国内知名专家来气象台讲学;吸引国内外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参加气象台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壮大和优化实验教学人员队伍。落实责任制,完善激励机制 建立教授和其它高级职称人员必须为本科生授课的机制。同时在实验教学中推行主讲教师责任制,由主讲教师具体负责实验课程的建设和指导工作。既保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连续性,又保证教授和高级研究人员直接参与实验教学。实验课以主讲教师为主,实验技术人员相对固定,其它实验指导教师实行聘任制。由气象台根据实验设置和实验内容,参照主讲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聘任实验指导教师。同时,以研究生作助教,构建完整实验教学梯队。实验技术人员采用竞争上岗机制,工作量和待遇与聘任情况挂钩,实验技术人员采取固定与流动相结合。聘请大气科学领域优势学科方向和实验经验丰富的教授及行业专家指导学生相关实验和实习,充分张扬大气科学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鼓励和支持教师将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内容,促进教研相长,带动和保证大气科学学科的特色优势。积极为实验技术人员提供和创造培训和深造的机会,鼓励与支持实验教师特别是骨干实验技术人员在职提高学历教育,参加岗位技能培训。气象台鼓励与支持实验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等。进一步优化学历结构,提高实验教师队伍专业水平,建立一支管理理念先进,爱岗敬业,精通实验技术,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实验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