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_第1页
关于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_第2页
关于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_第3页
关于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一、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及主要成果(一)开展非遗普查和申报评审。经非遗普查,全县共录用线索2098条,有较高文化、历史、科学价值的代表性项目728条,截至2017年9月,渔用绳索结编织技艺、*渔歌、海洋动物故事、*海洋渔民服饰制作技艺4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另有市级名录15项、县级名录48项。提炼完成最富海洋海岛文化底蕴的项目,编纂成县级大观卷及乡镇版列岛遗风8卷,得到社会一致好评。(二)初步形成非遗项目保护机制。成立了县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小组,设立了非遗保护中心、文化遗产科,出台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补贴实施暂行办法,从政策上加大了对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的资金扶持。非遗项目口传心授的特性表明传承人是非遗保护传承中的关键所在,“非遗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三位一体建设成效明显。(三)注重开展多层次的非遗交流活动。承办了中国舟山渔民画展、浙江省“江河湖海”风情剪纸艺术展、“浙江民歌”论坛、“中国海洋歌会大海歌谣”;特别是以*渔歌为主线的大型海乡风情剧“东海谣”让非遗宣传“活起来”,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二、我县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存在的困难(一)各级非遗项目数量处于末位。相对于舟山市其他县区,目前我县非遗总量和各级非遗项目数量均处于末位,大量优秀非遗资源仍散落民间,等待被重新发现、整理和申报。(二)传统生产技艺和生活习俗类非遗项目流失迅速。在社会发展演变中,我县不少传统非遗项目逐渐衰落甚至消失。如传统的渔网编织技艺、纲绳制作技艺(调纲、调绳)、传统木船制作技艺失去了生存土壤,逐步消亡。再如,传统婚丧嫁娶习俗生存空间越来越少,传统婚礼习俗逐渐远去、简化,出现中西结合、“半洋半土”的婚庆形式,降低了海岛传统婚礼的仪式感。(三)我县非遗项目保护无资金保障。联合国公约确定的非遗九大任务: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振兴,均需要资金保障。目前全国80%以上的市、县将非遗保护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我县的现状则是,无日常工作经费、项目保护经费与专项传承人补助费,急需将其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并逐年递增,同时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三、关于我县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的想法(一)建立一套系统性的保护制度。实施保护计划,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制定五年保护计划,并逐年加以落实。完善申报制度,逐级申报名录,同时持续充实县级名录,形成良性循环的申报态势。出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根据项目级别、濒危程度等标准,通过预算申报、专家评审、政府审批等流程,获得各级标准的专项补助。并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乡镇党委政府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年度目标责任书。健全培育制度,对代表性传承人实行认定考核管理制度和退出机制,履职情况年报制度。(二)加强非遗项目的分类保护。根据项目特点和现状,采取抢救性保护、记忆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区域性整体保护等方法。对于存续状态受到威胁、濒临消失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要实施抢救性保护,记录、整理、保存项目资料和实物,安排或者招募人员学艺。对于丧失传承人、客观存续条件已经消失的项目,则实施记忆性保护,建立项目完整的物、文、图、声、像等档案库、数据库。对于附着于渔俗海洋文化,如渔用绳索结编织技艺、渔家剪纸、渔民画以及一些农副产品加工技艺(洋山三矾海蜇加工、黄龙龙头烤和黄龙金钩加工、嵊山螺浆加工、枸杞海蜒加工、花鸟石艾茶及海石花加工等),可采用生产性保护。对于非遗资源丰富,形式和内涵完整、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较好的村镇或者特定区域,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制定保护区规划,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三)扩大非遗受众增强传承活力。一方面通过传承基地、展示平台、公益讲座、非遗进社区、进文化礼堂、进校园(编写校本教材)等方式,进行常规性或不定期的非遗成果展示,并组建非遗保护志愿者队伍,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工作。另一方面利用新媒体平台介绍非遗项目渊源、特点、价值、代表性传承人及工作成果等,让非遗文化走进大众视野。此外定期开展交流、研讨、培训、比赛、评选等活动,为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设立工作室,每个非遗项目工作室必须组建一批以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的传承团队,摸索一套能实际运作的机制。(四)加快建设*非遗展示馆。展示馆承担记录、研究、传承、传播、利用的职能,将全县的非遗记下来、说清楚,传下去、活起来、入生活。具体可集展览展示、制作表演、收藏培训、体验传习、研究保护等于一体,通过实物、图片、音视频等方式,将其建设成为岛民和游客了解*的首选之地和文化符号,成为蕴含着世代渔民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的精神家园。展示馆要同步推进数字化保护,加强相关技术装备配置,逐步把非遗保护传承拓展到大数据领域。(五)加强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当前旅游市场为我县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良好机遇。非遗项目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相信能打造出独具*海洋特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