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Pv6的移动终端通信技术.doc_第1页
基于IPv6的移动终端通信技术.doc_第2页
基于IPv6的移动终端通信技术.doc_第3页
基于IPv6的移动终端通信技术.doc_第4页
基于IPv6的移动终端通信技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泉泉 州州 师师 范范 学学 院院 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基于 IPv6 的移动终端通信技术 教务处教务处 制制 摘要: 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因特网的规律和网络的传输速率来看,IPV4 都已经不适 用了。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IPV4 的 32 比特的 IP 地址空间已经无法满足迅速膨胀 的因特网规模。 当越来越多的移动终端需要配有 IP 地址时,IPv6 将为所有的移动终端提 供唯一的 IPv6 地址,并使得移动终端更易于配置和管理,实现 IPv6 移动终端之间随时随 地的端到端通信。在市场需求的牵引下,IPv6 的优势将在具体应用中得到越来越突出的显 现。IPv6 所带来的创新应用与服务将具有如下特征: 需要大量公有地址,如信息家电、移动终端、工业传感器、自动售货机、汽车等对 地址的需求; 对服务质量和安全高度敏感的端到端实时语音及视频应用; 无处不在(Ubiquitous)的信息与通信服务方式。 Abstract: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Internet law, and the network transmission rate terms, IPV4 are no longer applies.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is IPV4 32-bit IP address space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rapid expansion of Internet-scale. As more and more need for mobile terminals equipped with IP addresses, IPv6 will provide all mobile terminals provide a unique IPv6 addresses, and make it easier for mobile terminals to configure and manage to achieve IPv6 mobile terminal at any time between the midrange end communication. Under traction in the market demand, IPv6s advantages in specific applications will b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manifestation. Brought about by the innovative IPv6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will hav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The need for a large number of public addresses, such as information appliances, mobile terminals, industrial sensors, vending machines, automobiles, the address needs; The quality of service and safety of highly sensitive end-real-time voice and video applications; everywhere (Ubiquitou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service. 关键词:IPV6 协议,移动 IPV6 技术,移动通信,移动终端 Key words: IPV6 protocol, mobile IPV6 technology, mobile communication, mobile terminals 目目 录录 引言引言3 第第 1 1 章章 IPV6IPV6 协议协议.4 1.1、IPv6 协议的定义 4 1.2、IPv6 协议的特点 4 1.3、IPv6 协议的移动性 4 1.4、移动 IPv6 的技术优势5 第第 2 2 章章 基于基于 IPV6IPV6 协议的移动终端间的通信协议的移动终端间的通信7 2.1、移动 IPv6 技术分析7 2.2、移动 IPv6 通信的处理过程7 2.2.1.归属测试初始消息8 2.2.2.转交测试初始消息8 2.2.3.归属测试8 2.2.4.转交测试9 2.2.5.绑定更新9 2.2.6.绑定应答9 第第 3 3 章章 移动移动 IPV6IPV6 安全问题安全问题11 第第 4 4 章章 移动移动 IPV6IPV6 技术在技术在 3G3G 核心网中的应用核心网中的应用12 结语结语14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5 引言引言 目前我们使用的第二代互联网 IPv4 技术,核心技术属于美国。它的最 大问题是网络地址资源有限,从理论上讲,编址1600 万个网络、 40 亿台 主机。但采用 A、B、C 三类编址方式后,可用的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的数目 大打折扣,以至目前的 IP 地址近乎枯竭。其中 北美占有 3/4,约 30 亿个, 而人口最多的亚洲只有不到 4 亿个,中国只有 3 千多万个,只相当于 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 的数量。地址不足, 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及其他国家互联网的 应用和发展。 一方面是地址资源数量的限制,另一方面是随着 电子技术及网络技术 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将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可能身边的每一样东西都需要 连入全球因特网。在这样的环境下, IPv6 应运而生。单从数字上来说, IPv6 所拥有的地址容量是 IPv4 的约 81028 倍,达到 2128-1 个。这不 但解决了网络地址资源数量的问题,同时也为除电脑外的设备连入互联网在 数量限制上扫清了障碍。 基于 IP 传输协议的移动通信发展迅速,但 IPv4 地址短缺的事实成了限制 其发展的“瓶颈”。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因特网的规律和网络的传输速率 来看,IPV4 都已经不适用了。此, IETF 在 1992 年 6 月就提出要制订下一 代的 Ipng。由于此前推出的 IPV5 未获广泛认同和应用,因此 Ipng 最后正 式定名为 IPV6。 IPv6 与移动通信的结合将为目前的 Internet 开拓一个全新 的领域。无线应用将成为 IPv6 的“杀手级”应用,同时也是展示 IPv6 巨大地 址空间的舞台。移动互联网上有许多新型而精彩的服务,移动 IPv6 将是实现这 些服务的关键。当越来越多的移动终端需要配有 IP 地址时,IPv6 将为所有的 移动终端提供唯一的 IPv6 地址,并使得移动终端更易于配置和管理,实现 IPv6 移动终端之间随时随地的端到端通信。 IPv6 技术体系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其标准化的进程缓慢,严重影响了 IPv6 技术关键应用体系的建立。近两年来由于亚洲和欧洲力量的推动,IPv6 的 标准化进程明显加快,具有 IPv6 特性的网络设备和网络终端,以及相关的硬件 平台的推出也已加快了进度。在这种趋势下,IPv6 的关键应用将很快出现。 第 1 章 IPv6 协议 1.1、IPv6 协议的定义 IPv6 是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 的缩写,其中 Internet Protocol 译为“互联网协议”。 IPv6 是 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 IP 协议(IPv4)的下一代 IP 协议。 目前的全球因特网所采用的协议族是TCP/IP 协议族。IP 是 TCP/IP 协 议族中网络层的协议,是 TCP/IP 协议族的核心协议。 目前 IP 协议的版本号是 4(简称为 IPv4),它的下一个版本就是 IPv6。IPv6 正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它在不久的将来将取代目前被 广泛使用的 IPv4。每个人将拥有更多 IP 地址。 1.2、IPv6 协议的特点 (1)IPV6 地址长度为 128 比特,地址窨增大了 296 倍; (2)灵活的 IP 报文头部格式。使用一系列固定格式的扩展头部取代了 IPV4 中可变长度的选项字段。 IPV6 中选项部分的出现方式也有所变化,使 路由器可以简单路过选项而不做任何处理,加快了报文处理速度。 (3)IPV6 简化了报文头部格式,字段只有 7 个,加快报文转发,提高 了吞吐量; (4)提高安全性。身份认证和隐私权是IPV6 的关键特性。 (5)支持更多的服务类型; (6)允许协议继续演变,增加新的功能,使之适应未来技术的发展。 1.3、IPv6 协议的移动性 移动设备的迅速普及带来了一项新的要求:设备必须能够在 IPv6 Internet 上随意更改位置但仍维持现有连接。为提供此功能,需要给移动 节点分配一个本地地址,通过此地址总可以访问到它。在移动节点位于本地 时,它连接到本地链路并使用其本地地址。在移动节点远离本地时,本地代 理(通常是路由器)在该移动节点和正与其进行通信的节点之间传递消息。 移动 IPv6 协议为用户提供可移动的 IP 数据服务,让用户可以在世界各地 都使用同样的 IPv6 地址,非常适合未来无线上网。 现在的互联网协议 IPv4,原本不提供任何移动性支持。针对这一情况, IETF 于 1996 年制订了支持移动互联网设备的协议,称为移动 IP,其协议有两 种版本:基于 IPv4 的移动 IPv4 和基于 IPv6 的移动 IPv6。 移动 IP 的主要目标是:不管是连接在本地链路还是移动到外地网络,移动 节点总是通过本地地址寻址。移动 IP 在网络层加入了新的特性,在改变网络连 接点时,运行在节点上的应用程序不用修改或配置仍然可用。这些特性使得移 动节点总是通过本地地址通信。这种机制对于 IP 层以上的协议层是完全透明的。 移动节点所在的本地链路称为移动节点的家乡链路,移动节点的本地地址称为 家乡地址。 移动 IPv6 操作包括家乡代理注册、三角路由、路由优化、绑定管理、移动 检测和家乡代理发现。移动 IPv6 的工作机制如下图所示。图中有 3 条链路和 3 个系统。链路 A 上有一个路由器提供家乡代理服务,这个链路是移动节点的家 乡链路。移动节点从链路 A 移动到链路 B。链路 C 上有一个通信节点,可以是 移动的或者静止的。 当移动节点连接到外地链路时,除了家乡地址外,它还可以通过一个或多 个转交地址进行通信。转交地址是移动节点在外地链路时的 IP 地址。移动节点 的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之间的关联称为“绑定” 。移动节点的转交地址可以自动 配置。 移动 IPv6 的实现离不开家乡链路上的家乡代理。当移动节点离开本地时, 要向家乡链路上的一个路由器注册自己的一个转交地址,要求这个路由器作为 自己的家乡代理。家乡代理需要用代理邻居发现来截获家乡链路上发往移动节 点家乡地址的数据包,然后通过隧道将截获的数据包发往移动节点的主转交地 址。为了通过隧道发送截获的数据包,家乡代理要把数据包进行 IPv6 封装,外 部的 IPv6 报头地址设为移动节点的主转交地址。 当移动节点离开本地时,家乡链路的一些节点可能重新配置,导致执行家 乡代理功能的路由器被其他路由器所代替。在这种情况下,移动节点可能不知 道自己家乡代理的 IP 地址。移动 IPv6 提供了一种动态家乡代理地址发现机制, 移动节点可以动态发现家乡链路上家乡代理的 IP 地址,离开本地时,它在这个 家乡代理上注册转交地址。 移动 IPv6 还定义了一个附加的 IPv6 目的选项家乡地址选项。作为发 送方的移动节点通过在发送的数据包中携带家乡地址选项可以把家乡地址告诉 作为接收方的通信节点,而转交地址对于移动 IPv6 以上层(如传输层)是透明 的。 在 IPv6 中,移动节点能把自己的转交地址告诉每个通信节点,使通信节 点和移动节点之间进行直接路由,避免了三角路由问题。由于未来互联网上会 有大量的无线移动节点,因此,在路由效率上的大规模改善可能对互联网的可 扩展性产生本质的影响。 移动 IPv6 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它为新一代无线用户提供了移动支持, 但在移动越区切换、QoS、安全等方面仍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目前,许多 研究机构(包括移动通信的著名厂商诺基亚、爱立信等)都在研究这些关键技 术。 1.4、移动 IPv6 的技术优势 IPv6 的发展是从 1992 年开始的,经过了 12 年的发展时间,IPv6 的标准体 系已经基本完善,在这个过程中,IPv6 逐步优化了协议体系结构,为业务发展 创造机会,归纳起来 IPv6 的优势包括如下几个特点。 地址充足:IPv6 产生的初衷主要是针对 IPv4 地址短缺问题,即从 IPv4 的 32bit 地址,扩展到了 IPv6 的 128bit 地址,充分解决了地址匮乏问题。同时 IPv6 地址是有范围的,包括链路本地地址、站点本地地址和任意传播地址,这 也进一步增加了地址应用的扩展性。 简单是美:通过简化固定的基本报头、采用 64 比特边界定位、取消 IP 头 的校验和域等措施,以提高网络设备对 IP 报文的处理效率。 扩展为先:引入灵活的扩展报头,按照不同协议要求增加扩展头种类,按 照处理顺序合理安排扩展头的顺序,其中网络设备需要处理的扩展头在报文头 的前部,而需要宿端处理的扩展头在报文头的尾部。 层次区划:IPv6 极大的地址空间使层次性的地址规划成为可能,同时国际 标准中已经规定了各个类型地址的层次结构,这样既便于路由的快速查找,也 有利于路由聚合,缩减 IPv6 路由表大小,降低网络地址规划的难度。 即插即用:IPv6 引入自动配置以及重配置技术,对于 IP 地址等信息实现 自动增删更新配置,提高 IPv6 的易管理性。 贴身安全:IPv6 集成了 IPSec,用于网络层的认证与加密,为用户提供端 到端安全,使用起来比 IPv4 简单、方便,可以在迁移到 IPv6 时同步发展 IPSec。 QoS 考虑:新增流标记域,为源宿端快速处理实时业务提供可能,有利于 低性能的业务终端支持 IPv6 的语音、视频等应用。 移动便捷:MobileIPv6 增强了移动终端的移动特性、安全特性、路由特性, 降低了网络部署的难度和投资,为用户提供了永久在线的服务。 可以说,IPv6 的上述特点充分迎合了未来网络向 IP 融合统一的发展方向, 并提升了 IP 网络的可运营可管理性。 第 2 章 基于 IPv6 协议的移动终端间的通信 2.1、移动 IPv6 技术分析 根据现有的 IP 网络的寻路机制,同一个 IP 子网的结点具有相同的网络前 缀,当设备终端从一个子网移动到另一子网时,由于原来的 IP 地址的网络前缀 与当前接入子网的网络前缀不同,因此发送到该终端的分组就不能到达目的终 端。 移动 IPv6 为设备终端在移动的同时能够连续访问 Internet 提供了网络层 支持。它为移动的设备终端分配了两类 IP 地址:一类是在本地网络上的长期有 效的 IP 地址,称为归属地址;一类是移动终端访问外地链路时获得的一个转交 地址。当移动终端在本地链路时,可直接通过归属地址进行寻址;当移动终端连 接在外地链路时,可以通过转交地址或归属地址来寻址。而移动终端的归属地 址和转交地址的关联称为移动终端的一个“绑定” 。 移动终端在本地链路时,可以使用正常的路由、机制对发往移动终端的数 据报进行路由。移动终端离开本地链路时,向本地链路上的一个路由器注册自 己的一个转交地址,并要求此路由器作为自己的归属代理(Home Agent),从而 建立了一个归属地址和转交地址的关联。当离开了本地链路的移动终端和通信 终端(可以是固定终端,也可以是移动终端)进行通信时,移动终端告知通信终 端它的转交地址,通信终端发出的数据报就可以绕过归属代理直接发给移动终 端。 2.2、移动 IPv6 通信的处理过程 在移动终端和通信终端的通信过程前期,连接到外地链路的移动终端将采 用 IPv6 定义的地址自动配置来获得一个临时的转交地址,然后对这个地址进行 重复地址检测。如果检测到现在的链路上有另一个终端正在使用此地址,地址 自动配置停止进行,改为手动配置该移动终端的转交地址;反之,这个临时的转 交地址的状态改为有效状态,然后向本地链路注册这个转交地址,建立转交地 址和归属地址的一个关联,即“绑定”。 移动终端要实现和通信终端的通信,首先要告知通信终端它当前的转交地 址,建立它的转交地址和通信终端的地址的一个绑定。为了对绑定的建立进行 授权,需要先对返回路径可达性进行测试。返回路径可达过程的信令过程如图 1 所示。 图 2-1:移动终端返回路径的信令过程 归属和转交测试初始消息同时被发送;通信接点要尽快地返回归属和转交测 试消息,并且要求很少的处理过程。这四种消息构成了返回路径可达过程。由 于近乎同时的消息发送,因此返回路径可达过程几乎是在一个移动终端和通信 终端之间往返时间内完成的。 2.2.1.归属测试初始消息 移动终端向通信终端发送归属测试初始消息以请求归属 Cookie。这个消息 中的内容有:源地址=归属地址,目的地址=通信终端,参数=HoT-Cookies(用来 验证响应消息是否匹配清请求消息,并保证没有见到请求消息的接点不能伪造 响应信息)。此消息通过归属代理的反向隧道发送到通信终端,告知移动终端的 归属地址,然后被通信终端返回。 2.2.2.转交测试初始消息 移动终端向通信终端发送转交测试初始消息以请求转交 Cookie。这个消息 的内容有:源地址=转交地址,目的地址=通信终端,参数=CoTCookie;此消息直 接发送到通信终端,告知移动终端的转交地址。然后被通信终端返回。 2.2.3.归属测试 此消息用来响应归属测试初始消息。消息中的内容有:源地址=通信终端,目的地址= 归属地址,参数=HoTCookie、归属 Cookie 和归属临时随机数索引。当通信终端接收到归 属测试初始消息后。它将产生一个归属 Cookie,归属 Cookie 可用来测试移动终端能否收到 发向归属地址的消息。从移动终端发出的 HoTCookie 在归属测试消息中返回,用来保证该 消息是从位于归属代理和通信终端之间路径上的一个结点发出的。发送到移动终端的临时 随机数索引能允许通信终端有效地发现它用来生成归属 Cookie 的临时随机数的值。 2.2.4.转交测试 此消息用来响应转交测试初始消息。消息中的内容有:源地址=通信终端, 目的地址=转交地址,参数=CoTCookie、转交 Cookie 和转交临时随机数索引。 当通信终端接收到转交测试初始消息后,它将产生一个转交 Cookie,用来保证 这个消息来自于在通信路径上的一个结点。转交临时随机数索引用来确定生成 转交 Cookie 的临时随机数。 当移动终端收到归属和测试转交消息后,返回路径可达过程就结束了。然 后,移动终端使用自己的授权机制向通信终端发送绑定更新消息。移动终端利 用已经接收到的消息来形成一个 16 字节的会话密钥 Kbu(Kbu=Hash 归属 Cookiel 转交 Cookie)。 当返回路径可达过程结束后,移动终端向通信终端发送一个绑定更新消息, 过程如图 2 所示。 图 2-2:终端的通信终端发送绑定更新过程 2.2.5.绑定更新 移动终端使用已经生成的会话密钥 Kbu 来授权绑定更新。消息中包含下面 内容:源地址:转交地址,目的地址=通信终端,参数=归属地址、MAC-Kbu(转 交地址|通信终端地址|BU)、归属临时随机数索引、转交临时随机数索引和序列 号。 在绑定更新消息中包含的临时随机数索引选项,能够使得通信终端知道用 来重新计算会话密钥的归属和转交临时随机数;BU 是绑定更新消息中的内容, 但不包括 IP 报头、位于 IP 报头和移动报头之间的任何扩展报头以及包含在绑 定更新消息中的认证字段;MAC 结果的前 96 位用于认证报头;序列号用来匹配这 个消息的最后一次认可。一旦通信终端认证了 MAC,就能为移动终端创建一个 绑定缓存记录。 2.2.6.绑定应答 绑定应答用来认可一个绑定更新消息的接收。这个消息的内容包括:源地 址=通信终端,目的地址=转交地址,参数=序列号、MAC-Kbu(转交地址|通信中 断地址|BA)。 在绑定应答消息中包含与绑定更新消息内容中相同的序列号。BA 是绑定应 答消息的内容,但不包括 IP 报头,位于 IP 报头和移动报头之间的任何扩展报 头以及包含在绑定认可消息中的认证字段。MAC 结果的前 96 位用于认证报头。 在发送绑定更新之前,移动终端必须等待归属和转交 Cookies 的到来。由 于资源限制、绑定的快速清除或重新启动等因素,当通信终端使用这些 Cookies 来处理绑定更新消息时,不保证这些 Cookies 是最新的和可接受的。 如果 Cookies 已经变得很旧,则通信终端在绑定认可消息中返回一个错误代码。 此时,移动终端能够重新尝试返回路径可达过程。 理想情况下,当移动终端和通信终端建立绑定后,就可以实现相互间的通 信。但在具体实施中,有可能会发生下面的情况: (1)当移动终端离开本地链路时,本地链路上的一些结点可能被重新配置, 原来作为移动代理的路由器可能被别的路由器所替换。在这种情况下,移动终 端可能不再知道它自己归属代理的 IP 地址。IPv6 提供了“动态归属代理地址 发现”机制来允许移动终端动态的在本地链路上发现一个归属代理的 IP 地址, 移动终端可以向这个归属代理注册自己的转交地址。 (2)移动终端在越区切换时,要进行无线链路的切换,如果新旧链路不在同 一个 IP 子网内,还要进行 IP 子网切换。切换过程会引起通信延时。在此过程 中,发给移动终端的分组可能被丢失。蜂窝移动 IPv6 中提出了外地本地代理 (FHA)和蜂窝组播(CM)的机制。外地本地代理是位于外地网络的主机,用来转发 寻址到移动终端的分组。在外地本地代理中有移动终端的换存列表,用来记录 其管理区域内的所有移动终端。由于移动终端转交地址可以通过网络前缀加上 其 MAC 地址来自动配置,当寻址到移动终端的分组到达外地本地代理时,通过 查询外地本地代理的移动终端缓存列表,蜂窝组播采用向该区域内具有相同 MAC 地址的转交地址进行组播的方式,来保证移动终端在该区域的任何一个子 网上都能接收到数据。 第 3 章 移动 IPv6 安全问题 移动 IP 技术可以用户在不中断网络连接的情况下随意漫游,给用户带来了 极大的方便。但在移动 IP 环境中,终端可以随意移动,并且可以使用包括无线 信道在内的多种传输媒介,这也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 移动 IPv6 通信中要面临的安全隐患有: (1)拒绝服务(Denial of Service)攻击,攻击者能够阻塞未受保护链路上 的所有业务量,也能阻止移动终端和其他终端的通信。 (2)绑定更新报文对分组的重定向功能使得攻击者通过冒充移动终端向通信 终端发送绑定更新报文,将发往移动终端的分组重定向到攻击者指定的地点。 使通信信息遭到泄露。 (3)归属地址选项虽然解决了网络入境过滤路由器的问题,但也暴露了移动 终端当前的位置信息。这给某些希望隐藏移动终端位置信息的通信带来了安全 威胁。 (4)在移动 IPv4 协议中,移动终端获得转交地址前,外地代理会对移动终 端进行认证处理;在移动 IPv6 协议中取消了外地代理,移动访问的安全策略工 作需要有访问网络的路由器来完成。 (5)移动终端和通信终端的绑定消除了三角路由,实现了路由优化,当移动 终端和通信终端同在一个本地网络时,可以通过手工分发密钥或建立一个组织 内的认证机构来建立一个安全关联;但如果通信终端是网络内的其他结点尤其是 不可信任的结点时,安全关联的建立就比较困难,此时需要建立广泛的公钥基 础设施。 移动 IPv6 采用了 IPSec 协议为移动终端的通信提供了安全保护。IPSec 有 两个基本目标,一是保护 IP 数据包的安全;二是为抵御网络攻击提供防护措施。 IPSec 提供的是开放系统的安全框架,提供认证和加密两种安全机制。认证机 制使 IP 通信的数据接收方能够确认数据发送方的真实身份以及数据在传输过程 中是否遭到改动;加密机制通过对数据进行编码来保证数据的机密性。这些机制 都是在网络层上实现,对网络层以上的应用是透明的。 第 4 章 移动 IPv6 技术在 3G 核心网中的应用 移动 IP 技术是在原有 IP 技术上引入的一种新的路由策略,上层基于 IP 地 址的业务不会因为节点的移动而中断,这种可移动性是建立在第三层的基础上 的,因而可以屏蔽底层链路的异质性。在 UMTS 中引入移动 IP 技术是为了弥补 原有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性管理的不足。 在 UMTS 中应用移动 IPv6 的原理如图 2 所示。图中,实线表示 UE 到归属地 的注册过程;虚线表示 UE 和通信节点间的绑定过程,这是 UE 给通信节点发送 数据的通道,也是 UE 和通信节点绑定后,数据从通信节点到 UE 的通道;点划 线表示 CN 发向 UE 的数据报首先被路由到归属地代理。 图 4-1:MTS 中应用移动 IPv6 的工作原理 一个移动的 UE 开机时,首先检测是否在其归属地网络中。如果是,则不需 要移动 IP 的相关操作(包括地址分配和隧道建立) ,但是,必须每隔一段时间 检测是否在归属地网络。防火墙的安置随安全性要求的强弱而定,一般安置在 GGSN 和外部网络的连接处。如果 UE 检测到当前的网络不是归属地网络,那么, 当前网络的 GGSN 或者与 GGSN 相连的 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服务器通过动 态地址分配方案给 UE 分配一个临时的 IP 地址,称为转交地址(Care of Address,CA) 。然后,UE 将 CA 和 HA(归属地地址)向 HPLMN(归属公共陆地 移动网)的归属地代理(在图 2 中的归属地代理可以由 GGSN 或者归属地网络的 边缘路由器来充当)发送绑定请求报文,告诉归属地代理当前的 CA。归属地代 理接收后,发送绑定响应给 UE,这样绑定过程完成。归属地代理将引导所有发 送给 UE 的数据报传输到归属地代理,然后通过隧道传送到 UE 当前的 CA 处(UE 实际位置) 。移动节点发送数据包时,把一个 CA 作为源地址,将归属地地址写 入归属地地址选项中,这样可以解决入口过滤的问题(因为有的路由器具有源 路由过滤功能) 。与 UE 通信的节点(CN)将归属地地址拷贝到源地址中,这样 对上层来说,就认为数据报是从源地址发送过来的,并没有感受到 UE 的移动, 这保证了移动对上层的透明性。UE 收到 CN 的数据报后,会直接发送绑定请求 给 CN,CN 接收后,发送绑定响应给 UE,以后的数据报直接发送到 CA 处,而不 用通过归属地代理进行中转,这是移动 IPv6 优化路由的特点。所有这些都是在 第三层完成的,上层的数据通信感觉不到这种变化,也就是说,基于 IP 的应用 不会因为 UE 的移动而终止。 3G 的发展方向将是一个全 IP 的分组网络,3G 业务将以数据和互联网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