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砟轨道道岔铺设暂行技术条件(暂行).doc_第1页
无砟轨道道岔铺设暂行技术条件(暂行).doc_第2页
无砟轨道道岔铺设暂行技术条件(暂行).doc_第3页
无砟轨道道岔铺设暂行技术条件(暂行).doc_第4页
无砟轨道道岔铺设暂行技术条件(暂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客运专线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无砟轨道道岔铺设道岔铺设 暂行技术条件暂行技术条件 二二八年一月八年一月 目 录 1 范围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 铺设技术要求 .3 3.1 一般规定.3 3.2 施工准备4 3.3 吊装、运输与储存4 3.4 测量5 3.5 原位法铺设6 3.6 移位法铺设8 3.7 转换设备组装9 3.8 钢轨焊接和无缝道岔11 4 检验与验收 .12 4.1 铺设要求与各部分尺寸允许偏差12 4.2 铺设验收条件12 4.3 验交12 前 言 本暂行技术条件依据“铁科技2005135号客运专线道岔暂行技术条件 ”,并 在客运专线道岔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制。 本技术条件对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道岔的铺设、验收提出要求。中国设计制造的 时速 250 公里和 350 公里客运专线正线无砟道岔的铺设、验收均应符合本技术条件 的规定。 本技术条件由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提出。 本技术条件的主要起草人:王树国、顾培雄、肖俊恒、方杭玮、范佳、王猛、 张玉林、孙晓勇。 本技术条件由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解释。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道岔铺设暂行技术条件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道岔铺设暂行技术条件 1 1 范围范围 本技术条件规定了中国设计制造的时速 250 公里和 350 公里铁路客运专线正线 无砟轨道道岔铺设和验收的技术要求、检验规则和验收标准。 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技术条件的引用而成为本技术条件的条款。凡是注 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 于本技术条件,然而,鼓励根据本技术条件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 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技术条件。 TB/T16322005 钢轨焊接通用技术条件 铁建设2006189 号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 3 3 铺设技术要求铺设技术要求 3.1 一般规定 3.1.1 道岔供应商应提供铺设图和相关资料,并进行铺设技术指导。 3.1.2 道岔供应商应提供弹性夹安装、辊轮调整等道岔组装和维修的专用工具。 3.1.3 道岔铺设承担者应具有和所铺设道岔类型相匹配的施工机具,并对作业人员 进行技术培训。 3.1.4 道岔铺设可采用原位铺设法(简称原位法)或先整组预铺后平移就位铺设法 (简称移位法) 。 3.1.5 应遵循“专业化、机械化、标准化”原则,采用专用机械设备按本技术条件及 铺设图进行铺设和检验。 3.1.6 铺设前应核查托运单及装箱单所列的道岔零部件品种、规格及数量,并检查 外观和质量保证文件。 3.1.7 铺设前路基填料、外形尺寸、压实度及工后沉降应符合相关技术要求。 3.1.8 应在完成道岔区路基或桥梁工程施工、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及测设道岔区精测 网后进行道岔铺设。 3.1.9 应按测设的控制基桩确定道岔铺设位置。 3.1.10 道岔验收合格后方可放行机车车辆。 3.2 施工准备 3.2.1 应进行道岔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选择铺设方法,确定施工方案,编制 施工组织计划。 3.2.2 应根据确定的施工方案,落实施工机具设备,并做好铺岔基地、施工便道等 临时工程的建设。 3.2.3 应开展施工人员的岗前培训,测量、道岔组装与精调、焊接、装卸、运输等 特殊工种人员应持证上岗。 3.2.4 应就接口工程施工顺序、施工便道、施工场地、道岔运输与吊卸、道岔工电 联调、跨区间无缝线路施工等事宜与有关单位做好沟通和协调,划分施工界面,明 确各自的工作内容和配合事宜。 3.2.5 应按照有关程序和规范要求,对线下工程施工质量、无砟轨道精测量网、沉 降变形观测与评估等事项进行检查和确认,办理相关交接手续。 3.2.6 应核对道岔区内各种管线沟槽(电缆槽、过轨电缆、综合接地等)的数量、 埋设位置、形式、结构尺寸是否符合要求。 3.2.7 采用原位法施工时,铺设道岔基地主要用于道岔轨料存放,其选址应靠近铺 设道岔车站。采用移位法施工,铺岔基地宜设在铺轨基地,且应配置道岔组装平台 及相应调整机具。 3.2.8 铺设道岔基地应满足道岔组件、材料、工具分类存放的要求。 3.3 吊装、运输与储存 3.3.1 吊装 1)尖轨与基本轨组装件、可动心轨辙叉组装件、配轨、轨排均应使用起重机 械和吊具在标明的起吊点起吊,不应产生塑性变形,禁止任意或单点起吊及人工推 撬装卸作业。 2)混凝土岔枕应使用起重机械装卸,并采取措施防止岔枕互相碰撞。 3.3.2 运输 1)尖轨与基本轨组装件、可动心轨辙叉组装件、配轨、轨排应采用不致使其 产生塑性变形的运输方式,并采用专用夹具将其固定在运输车辆上。 2)岔枕采用平板车或专用车辆运输,多层码垛时,每层应用木质垫块垫实垫 平,组装有铁垫板的岔枕,层间垫块的高度应高于铁垫板。 3)转换设备应采用专用包装箱包装运输。 3.3.3 储存 1)码放尖轨与基本轨组装件、可动心轨辙叉组装件、配轨、轨排的场地应平 整,道岔钢轨件应分类存放,并保留临时固定装置; 2)尖轨与基本轨组装件、可动心轨辙叉组装件、配轨码垛层数不宜多于 4 层, 每层用木质垫块垫实垫平,垫块应按高度方向垂直设置。 3)岔枕按长短顺序码垛,每层岔枕间应有竖向对齐的两块垫木,码垛不应超 过 6 层。 3.3.4 岔枕运输、装卸、堆放时,套管和支撑螺栓孔应封闭,防止落入泥土等杂物。 3.3.5 道岔所有的零部件在运输、储存时应采取防雨措施。 3.4 测量 3.4.1 应以无砟轨道控制网(CPIII 控制点)为基准,根据站场设计图进行道岔区控 制基桩测量,并进行道岔桩位放样。 3.4.2 道岔区控制基桩测设应满足下列要求: 1)道岔中心控制基桩宜与站线轨道同时测设,误差调整应在站线测量中消除。 2)应在道岔始端、道岔中心、道岔终端直股和侧股的两侧位置及道岔直股前 后 100200m 范围内设置控制基桩,距线路中线的距离应为 34m,按坐标直接 测设。 3)控制基桩的测量方法和精度要求: a)按 CPIII 基桩控制网导线测量或后方交会法施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 符合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 (铁建设2006189 号)表 3.1.1、表 3.1.2-2 和第 3.2.4 条的规定,并按第 3.2.5 条的规定进行平差(分配调整 误差、下同) 。 b)道岔方向观测不应少于两测回,道岔直股前后 100200m 控制点间夹角与 180 较差(二次测量值比较之差、下同)应小于 8。 c)距离往返观测各两测回,控制点间的距离允许偏差为 1/20000。 d)水准测量应按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 (铁建设2006 189 号)第 4.1 节有关精密水准测量的要求施测,并按表 4.1.8 中二等水准测量的规 定平差。 4)控制基桩应参照 CPIII 桩位的要求埋设,在稳固、可靠、不易破坏和便于 测量处设置,并应防冻、防沉降和抗移动,控制点标识应清晰、齐全。 3.4.3 施工前应增设加密基桩,其测设应满足下列要求: 1)依据道岔控制基桩在道岔混凝土底座上测设加密基桩,应采用光学准直法 和精密水准测量方法,逐一测定加密基桩的位置和高程,并标定点位。 2)加密基桩宜每隔 510m 设置在线路中线的两侧,直股不应少于 5 个,侧 股不应少于 2 个。 3)加密基桩测设精度: a)垂直于线路中线方向的限差(极限误差、下同):1mm; b)相邻距离的限差:2mm; c)相邻高差的限差:1mm; 4)加密基桩间偏差应在两相邻控制基桩内调整。 3.4.4 铺设前应复核道岔中心控制基桩的中线、里程和标高,检查路面高程,复测 岔前、岔后直股、侧股控制基桩。 3.4.5 道岔与区间或站线无砟轨道衔接时应以道岔控制基桩为基准进行调整。 3.5 原位法铺设 3.5.1 混凝土底座和道床板施工 3.5.1.1 混凝土和钢筋等建筑材料,混凝土搅拌、运输、浇筑、养生等应分别符合 相关技术条件的规定。 3.5.1.2 混凝土底座和道床板钢筋应按设计和规范安装,预埋钢筋及部件位置正确、 定位牢固,并按设计要求做钢筋节点的绝缘处理。 3.5.2 组装调试平台的安装 3.5.2.1 组装调试平台应根据测设的控制基桩和设计标高安装。 3.5.2.2 组装调试平台安装到位后,各支撑点应支撑牢固。 3.5.3 道岔组装 3.5.3.1 道岔部件的吊装和运输应符合本技术条件 3.3 条的规定。 3.5.3.2 岔枕、扣件、钢轨件、联结部件的组装 1)应在组装平台上依次按编号安放混凝土岔枕,分别用水准仪和钢尺测量、 控制其高程和间隔。 2)禁止用撬棍插入岔枕套管内进行作业。 3)应按与岔枕对应的编号组装垫板,并保持岔枕位置及方向不变。 4)垫板螺栓拧入前应涂以铁路专用防护油脂。 5)应首先调整直基本轨的位置、高低、方向,在此基础上进行道岔其他几何 参数的调整。 6)密贴调整应在高低、方向、轨距、水平调整到位后进行。 7)应按照产品出厂标记的接头顺序和设计预留轨缝值进行道岔连接。 3.5.3.3 应使用专用工具,按照安装说明和铺设图的要求安装弹性夹。 3.5.3.4 辊轮调整 1)辊轮调整应在道岔尖轨闭合和打开定位正确的条件下进行。 2)在闭合状态下,双辊轮中的内侧辊轮与尖轨轨底边缘间的空隙应小于 2mm,内侧和外侧辊轮相对于滑床台上表面的高差应为23mm;单个辊轮与尖 轨间的空隙应为1mm,相对于滑床台上表面的高差应为23mm。 3)在打开状态下,滑床板表面与尖轨轨底间的空隙应为23mm。 3.5.3.5 精确调整轨距、高低、水平、方向、尖轨、心轨密贴、顶铁间隙等各部尺 寸,并符合附表的 159 条的规定。 3.5.3.6 应使用扭矩扳手按表 1 规定的扭矩拧紧各部螺栓。 表表 1 1 各部位螺栓扭矩各部位螺栓扭矩 螺栓种类扭矩(Nm) 长短心轨联结螺栓600 限位器、转辙器跟端用间隔铁及翼轨用间隔铁联结螺栓1100 垫板用 M30 螺栓300350 咽喉前翼轨间隔铁螺栓600 防跳卡铁,顶铁螺栓400600 3.5.3.7 按 3.7 的规定安装、调整转换设备,其性能应符合相关规定。 3.5.3.8 联合调试后的道岔状态应符合附表的 167 条的规定。 3.5.3.9 竖向和侧向支撑调整系统应支撑牢固并具备精细调整功能,组装调试平台 应在其安装完毕并支撑牢固后拆除。 3.5.3.10 应使用高精度水准仪、全站仪、轨道检测车并通过调整支撑系统实现道岔 水平、高低、轨向、中线位置、高程的调整。 3.5.4 道床板混凝土浇筑及养生 3.5.4.1 道床板混凝土浇筑应在道岔精调完成,道岔状态满足附表167条的规定后 进行。 3.5.4.2 混凝土浇筑前,钢轨焊接位置应安装预留焊接空间所需的沟槽模板。 3.5.4.3 混凝土浇筑前,按设计要求设置伸缩缝。 3.5.4.4 混凝土浇筑时应对道岔部件采取防护措施使其不受混凝土浇筑时的污染。 3.5.4.5 混凝土浇筑时道岔轨温应满足设计要求。 3.5.4.6 捣固时应防止振动棒触碰支撑螺栓和侧向支撑装置。 3.5.4.7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轨排移位。 3.5.4.8 混凝土初凝后,应及时松开扣件螺栓,拆除竖向支撑螺杆。 3.5.4.9 混凝土浇筑与养生的其他要求应符合相关技术条件的规定。 3.5.4.10 道床板的顶面宽度、中线位置、顶面与承轨台面相对高差、伸缩缝位置、 平整度、转辙基坑深度、宽度、轴线位置、平整度应符合本技术条件附表 6876 条的规定。 3.5.5 道岔前后过渡段 3.5.5.1 道岔前后与正线连接设置过渡段时,过渡段无砟轨道结构可采用长枕埋入 式、双块式等多种型式,其扣件结构形式宜与岔区扣件相同。 3.5.5.2 道岔前后过渡段道床板混凝土浇筑,应在道岔区施工完毕后,与区间或站 线无砟轨道一并施工。 3.6 移位法铺设 3.6.1 预组装 3.6.1.1 道岔部件的吊装和运输应符合本技术条件 3.3 条的规定。 3.6.1.2 道岔在铺设道岔基地的组装按 3.5.3 的规定执行。 3.6.2 移位 3.6.2.1 移位铺设的道岔应是预铺完成并经检验合格的道岔。 3.6.2.2 道岔移位前宜拆除转换设备。 3.6.2.3 铺设前应按本技术条件 3.4 条的规定布设道岔中心控制基桩、并复核其中线 里程和标高。 3.6.2.4 应采用道岔铺设机械或其它专用机具将道岔分段或整组平移、按测设的控 制桩准确就位(转辙器部分和可动心轨辙叉部分分别铺设时,应布设连接轨道) 。 3.6.2.5 轨排的吊装、运输应符合本技术条件 3.3 条的规定。 3.6.3 轨排铺设轨排铺设与调整与调整 3.6.3.1 道岔铺设就位前,应在成型的底座表面测放线路中线,道岔按测设的中线 精确定位。 3.6.3.2 按本技术条件 3.5.3 条的相关规定组装并调整道岔状态 3.6.3.3 精细调整道岔各部几何尺寸,道岔状态应符合附表的 159 条之规定。 3.6.4 道床板混凝土施工 3.6.4.1 道床板混凝土浇筑及养护应符合3.5.4的规定。 3.6.4.2 道床板和转辙基坑外形尺寸应符合附表6876条的规定。 3.6.5 道岔前后过渡段 道岔前后过渡段施工应符合本技术条件 3.5.5 的规定。 3.7 转换设备组装 3.7.1 一般规定 3.7.1.1 道岔轨距及岔枕位置调整合格后方可安装外锁闭装置。 3.7.1.2 尖轨与基本轨、心轨与翼轨密贴应符合本技术条件规定。 3.7.1.3 转换设备零部件数量齐全,质量合格。 3.7.1.4 转换设备零部件的防腐层应保持完好。 3.7.1.5 各部螺栓应按规定的扭矩紧固,螺栓防松部件、开口销应安装正确。 3.7.1.6 各绝缘件应正确安装,转换设备安装调试完毕后,用500V的兆欧表检查系 统绝缘性能,电阻值不应小于25M。 3.7.1.7 道岔移位前宜解锁外锁闭装置,拆下转辙机,待道岔就位后再重新安装、 调整。 3.7.1.8 电气配线应整齐、美观,端子紧固,接点状态良好。 3.7.1.9 转辙机、密贴检查器安装位置应排水良好,必要时应设置排水沟槽。 3.7.2 转辙器外锁闭装置安装 3.7.2.1 锁闭杆连接后两锁闭杆应保持平直,与绝缘垫板、夹板配合良好,各螺栓、 螺母、垫圈紧固联结。 3.7.2.2 尖轨连接铁与尖轨间应预置3mm调整片,当尖轨开口出现偏差时可进行增 减调整尖轨开口。锁钩销轴螺纹端应远离尖端铁位置。 3.7.2.3 锁闭框安装后,同一牵引点处左右侧两锁闭框方孔中心应同轴,允许偏差 3mm。 3.7.2.4 安装时锁闭铁与锁闭框之间预置5mm调整片,并根据尖轨与基本轨的密贴 进行增减。锁闭铁与锁闭框紧固后,应保证锁闭铁内侧上顶面与锁闭框方孔面接触。 3.7.2.5 外锁闭安装后,转换过程中,锁闭杆、锁钩应动作平稳,准确到位。转换 到位后,尖轨与基本轨应密贴良好。 3.7.3 辙叉外锁闭装置安装 3.7.3.1 锁闭框与翼轨连接后,锁闭框应与翼轨的轨头和轨底侧面贴靠,同时保证 锁闭框与锁闭杆的接触面水平。 3.7.3.2 安装时锁闭铁与锁闭框之间预置5mm调整片,调整片可根据心轨与翼轨的 密贴进行增减。锁闭铁与锁闭框紧固后,应保证锁闭铁内侧上顶面与锁闭框方孔面 接触。 3.7.3.3 外锁闭安装后,转换过程中,锁闭杆、锁钩应动作平稳,准确到位。转换 到位后,心轨与翼轨应密贴良好。 3.7.4 转辙机安装 3.7.4.1 转辙机可以安装在道岔左右任意一侧,安装时根据实际电缆走线安装在左 侧或右侧。 3.7.4.2 转辙机基础弯板与岔枕固定后,基础弯板组件方正,保持弯板与道岔直基 本轨垂直。转辙机垫板应与弯板垂直并安装牢固。 3.7.4.3 转辙机及其垫板安装后保持水平。当基本轨与岔枕进行高低调整时,基础 弯板应做同样调整,以满足转辙机与外锁闭装置高低变化的需要。 3.7.4.4 连接杆件应平顺,无别卡,连接销应易于置入或退出,不应强行敲击。 3.7.4.5 调整动作连接杆使尖轨开口、外锁闭锁闭量应符合指标要求。 3.7.4.6 调整表示连接杆长度,在道岔定、反位时,转辙机的检测柱落入表示(锁 闭)杆缺口,并使缺口内两侧间隙相等。 3.7.4.7 转辙机安装后,转辙机动作杆应与道岔直基本轨垂直。 3.7.5 密贴检查器安装 3.7.5.1 密贴检查器安装后,应保证两侧调整连接杆件在同一轴线。 3.7.5.2 调整连接杆件,检查尖轨与基本轨密贴状态,满足5mm无表示,4mm有表 示要求。 3.7.6 转换试验及检验验收 3.7.6.1 安装调试完成后进行转换阻力测试。 3.7.6.2 转换设备安装并调试完毕后其状态应符合附表 6067 条的规定。 3.8 钢轨焊接和无缝道岔 3.8.1 焊接顺序宜为先直、曲基本轨、后里轨,最后和区间钢轨焊联。 3.8.2 道岔与区间钢轨焊接前应安装转换设备,进行联合调试,道岔状态应满足附 表 167 条的规定。 3.8.3 无缝道岔岔区内部钢轨接头的焊接宜在设计锁定轨温范围内进行,无缝道岔 与相邻无缝线路的焊联应在设计锁定轨温范围内进行。 3.8.4 无缝道岔与相邻轨条的锁定轨温差不应大于 5。 3.8.5 道岔与两端无缝线路应在轨面高程、轨向和水平达到设计标准的条件下施焊, 并准确记录实际锁定轨温。 3.8.6 道岔与两端无缝线路的锁定焊接位置应距道岔不小于 100m。 3.8.7 无缝道岔内焊接接头平直度应符合表 2 规定。检验方法按 TB/T1632 执行。 其他要求满足 TB/T1632 的要求。 3.8.8 应按 TB/T1632 的要求对无缝道岔内焊接接头进行超声波探伤,并填写探伤 记录。记录应包括仪器、探头、焊接接头编号、测试数据、探伤结果及处理意见。 3.8.9 焊接完成后,两尖轨尖端相错量不得大于 5mm。 3.8.10 焊接完成后应进行初磨作业,平直度按 0.30.5mm 控制,正式开通前进行 精磨,要求达到表 2 的规定。应采取措施防止产生低接头。 3.8.11 辙跟结构采用限位器的道岔铺设应使尖轨方正、限位器子母块居中,两侧间 隙差不大于0.5mm。 3.8.12 不应在道岔区进行温度放散,特殊条件下可仅对直曲基本轨进行温度放散。 表表 2 2 工地钢轨焊接接头平直度允许偏差工地钢轨焊接接头平直度允许偏差 单位为毫米单位为毫米 序 号项 目容 许 偏 差 1 轨顶面 +0.2 0 2 轨头内侧工作面 +0.2 0 3 轨底(焊筋) +0.5 0 注: 1 轨顶面中符号“+”表示高出钢轨母材轨顶基准面; 2 轨头内侧工作面中符号“+”表示凹进; 3 轨底中符号“+”表示凸出。 4 焊接接头平直度作为 B 类项点列入道岔铺设验收项点。 4 4 检验与验收检验与验收 4.1 铺设要求与各部分尺寸允许偏差 4.1.1 道岔和岔区无砟轨道铺设要求及各部尺寸允许偏差示于附表。 4.1.2 焊接接头平直度允许偏差示于表 2。 4.2 铺设验收条件 铺设后应按附表和表 2 的规定逐项检验,记录实测数据,归入技术档案,验收 条件如下: a)A 类项目合格率 100%。 b)B 类项目合格率 90%。 c)C 类项目合格率 80%。 其中 B 类和 C 类项目均不应超过相应的客运专线道岔养护维修标准作业验收 中规定的允许偏差,否则判定道岔不合格。 4.3 验交 道岔铺设经检验合格后方可验交。 附表附表 道岔铺设及检验要求道岔铺设及检验要求 序 号 检测项目偏差要求(mm) 特性 分类 1道岔铺设水平2,导曲线不得有反超高B 2道岔铺设高低2,用10m弦量B 3道岔方向2,用10m弦量,目视成直线 B 4道岔始端轨距1B 5尖轨尖端轨距1B 6直线尖轨轨头切削起点处轨距1B 7直尖轨第一牵引点前与曲基本轨密贴缝隙0.5A 8直尖轨其余部分与基本轨密贴缝隙1.0B 9直尖轨工作边直线度0.2mm/1m, 1.5mm/10mB 10直尖轨与曲基本轨间顶铁间隙缝隙1.0C 11直尖轨轨底与滑床台 缝隙1.0,且1.0mm缝隙不得 连续出现 B 12曲尖轨第一牵引点前与直基本轨密贴缝隙0.5A 13曲尖轨其余部分与基本轨密贴缝隙1.0B 14曲尖轨与基本轨间顶铁缝隙缝隙1.0C 15曲尖轨轨底与滑床台 缝隙1.0,且1.0mm缝隙不得 连续出现 B 16 直基本轨与曲线尖轨组装后,曲线尖轨各控 制断面(轨头宽大于15mm)相对基本轨顶面 的降低值 1.0mm B 序 号 检测项目偏差要求(mm) 特性 分类 17 曲基本轨与直线尖轨组装后,直线尖轨各控 制断面(轨头宽大于15mm)相对基本轨顶面 的降低值 1.0mmB 18转辙器部分最小轮缘槽65A 19尖轨限位器两侧缝隙差0.5B 20直尖轨固定端支距1B 21曲尖轨固定端支距1B 22直尖轨跟端支距1B 23曲尖轨跟端支距1B 24导曲线支距 1 C 25尖轨跟端直股轨距1B 26尖轨跟端曲股轨距1C 27可动心轨辙叉趾端开口距1C 28可动心轨辙叉咽喉宽1B 29心轨尖端至第一牵引点处密贴(直)缝隙0.5A 30心轨其余部位与翼轨密贴(直)缝隙1.0B 31心轨尖端至第一牵引点处密贴(曲)缝隙0.5A 32心轨其余部位与翼轨密贴(曲)缝隙1.0B 33 道岔心轨组装后,心轨各控制断面(轨头宽 大于15mm)相对翼轨顶面的降低值 1.0B 34 在可动心轨辙叉牵引点处翼轨轨头外侧与翼 轨轨肢侧相对距离尺寸允许偏差 1.0B 35叉跟尖轨与短心轨密贴缝隙1.0C 36直向开通心轨轨底与台板缝隙 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