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AT考试复习方法.docx_第1页
GMAT考试复习方法.docx_第2页
GMAT考试复习方法.docx_第3页
GMAT考试复习方法.docx_第4页
GMAT考试复习方法.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GMAT考试复习方法晚上看到朋友问700和750的区别(680-720姑且都算是700分分数段吧),我考的两次GMAT成绩恰巧分别是在这两个分数段,借此留点GMAT考试复习方法,希望给大家一个参考。胡乱下笔,不成系统,望看官见谅。Math数学大家的心经都讲得很少,我就多说两句,好歹也算是自己的版面.两次数学都是50(遗憾所在,大家见笑),我自己的数学复习没什么好说的。第一次复习过了一遍费费,没有在数学区问过一贴,有问题都是自己翻书,初高中数学书都找了出来,还特地去看了高考时复习资料里排列组合的一些难题,概率论也翻了出来。复习过程中不允许自己用“带值法”解题,因为思路不严谨,碰到有特殊值的题目容易错,DS一律给出严谨推导过程。经过这样子训练之后,哪类题目有特值会很敏感,再到模考的时候还有考场上用“带值法”,快而且准。不同的材料,侧重有所不同。我做了费费,打底子,回顾数学知识。GWD是做模考用,后来基本上用来练速度了:GWD一套数学题我大概45分钟左右做完,基本不错。第二次复习数学已经没有什么材料好做了。所以我报名整理了2月份下的数学机经讨论稿。整理机经对我来说有几大好处:最大的好处在于熟悉了GMAC出题的思路,重要的是设置陷阱的思路。其实GMAC就那么几手,做熟了300道左右的机经题,就基本上对这些套路烂熟于心了其次是整理机经把我逼得细致起来。个人性格问题,总希望拿出来的东西在quality control方面能够做得比较好,2月机经不多,但几乎每道题我都会把思路写清楚,答案给出来,并保证答案的正确性。2月机经的每个题,我都是很小心的做的,丝毫不敢马虎大意,这也是自己整理机经和看别人整理的机经在心态上的最大的差别。整理讨论稿的第三个好处在于,大量看其他同学提出的另外的解题方法和问题,帮助我完善思路,另外就是发现了一些大家经常出错的概念,提醒自己不要犯同类错误。另外建议大家,在做费费、GWD、机经等资料的时候,手头备一本高中数学讲排列组合的那本,和一本概率论。我们备考GMAT的时候大家都必定备了一本语法书,或者至少弄了本大词典过来,但是数学好像原意去做这项工作的人比较少。绝大多数的心经里面对数学复习的说法都是“中国人,数学做机经足够了”。诚然,数学我们中国人历来都是强项,何况我们还有机经。但是,我从2月份整理机经开始,一直在数学和机经版上,期间看了不少同学在数学区提的问题,也答了不少,发现相当一部分概念一些朋友并不是很清楚。机经是条捷径没错,但是我一直认为底子好比什么都重要。看机经也许可以帮你从46到49,从50到51,但是机经是没有办法让一个人从45到51的。强烈建议数学基础一般,或者初等数学忘得差不多了的朋友们老老实实翻一遍OG数学复习部分,最好再有针对性的找回数学书翻翻排列组合、概率这些内容。有以前学数学的底子,做这些工作花不了多少时间,最多一天,然后再拿GWD练速度,做机经找实战的感觉,如此一来,即使没有机经,Math也至少50另外,数学机经的用法,一句老话:机经不要背答案,记原理和方法,考场上见招拆招至于50和51的区别,不在于功底,而在于是否能在考场上一直保持适当的兴奋和做题的细致。我败,也就败在这里。Verbal水平处于700分段时的状况:材料:OG+GWD+SCPrepGWD阅读错2-4个,逻辑2-4个,改错4-6个,整体8-14不等。感觉改错是改错,阅读是阅读,没啥关系,是独立的三科。具体而言,阅读一般比较“稳”,但是也偶尔会碰到一篇文章从头错到尾;逻辑简单题没问题,碰到两种类型的题目必错:一是没读懂题目的,二是真的难题,花十分钟都选不出答案;改错觉得自己建立了比较清晰的判断标准,OG里说的什么agreement, parrelism我都知道,正确率75%左右。考前一周做prep的题,觉得看OG建立起来的标准全被推翻了,无所是从。心态比较慌,主要是看SC Prep看得心慌,而且要准备AWA,没时间总结prep的题了。第二次考时的状况:还是材料OG+GWD+SCPrep,没有用新的材料。GWD每套错0-6个不等(主要原因是前几套以前做过了,阅读一般不错,逻辑和改错各错2个左右。对于争议题大多数都有自己比较清晰的立场,再做prep,并不是推翻了OG里讲的东西,而是几乎每题都能在OG里找到支持正确选项的解释。对GMAT的理解的转变,认为GMAT虽然分了很多科,但是其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的一整套逻辑在各科当中都是统一的。考前心态比较稳,也比较自信,知道自己相较前一次实力上有明显的提高,以前750是目标,现在是心理底线,虽然考出来的成绩是在自己估计分数段的下档。从700到750所做的工作:重新复习verbal一个月左右,抓了两个科目:阅读和改错。花了大半的时间重新读OG,考前两周开始做GWD。一点感悟就是知识点看得差不多了之后,要从细节中跳出来,看大结构、看骨架。阅读是如此,语法也是如此.RC第二次复习把GWD前15套60篇阅读单独拿出来全部按照木木简图仔细过了一遍。每一篇文章都主要是看作者的行文脉络。GWD的文章行文脉络、骨架结构一般都非常清楚,看过了之后就会发现GMAT阅读的文章只有那么几个套路。到二战复习的后期,基本上拿到一篇文章读完后,剩在脑子里的就是文章的大结构。比如说,文章一开始说了个什么新发现,解释1,理由有3点,第二段解释2,反驳解释1,另外提出新3点,作者倾向是什么。如果后面出来的主旨题、逻辑结构题,就直接选答案,如果是细节题,也可以很快回文章定位,因为整体框架在脑子里特别清楚。这个工作我一战和二战其实没什么区别,只是一战做的是OG,二战做的是GWD。不同在于,OG里面每篇题目数量比较多,而且很多的细节题和inference题,都是要不断回到文章里面去定位的。所以一战复习过程比较关注如何定位,如何做inference题,初步建立了要把握大框架的思路,但是没有强化这一思路。二战研究GWD,GWD的阅读题目少,但是几乎每篇必然出现主旨题和logic structure的题,细节题大大减少。所以二战复习的重点在于文章的行文脉络和骨架,这一思路不断的被强化再强化。SC第二次复习25%的时间给了阅读,其他70%的时间贡献给了语法,其他各科加起来5%。复习语法的时间里面70%贡献给了OG。OG是,而且一直是,最最根本,也是最最权威的复习资料。经常在版上可以看到大家的讨论,觉得OG已经不那么管用了,prep的思路和OG不一样等等。我700分段的时候跟大家的想法是一样的。第二次复习刚开始的时候打算做大全,希望能做到“一天三练”,达到“唯手熟耳”的境界,机经提醒了我好几次做的题目不在多,读透了OG才是根本。个人经历证明,再次细读OG对我来说作用相当大。一个月多一点的复习时间,我用了大半来读OG10,进度很慢,经常每天只读20来题。但就是在这一遍读OG的过程中,慢慢的似乎有了以前列位神仙大神经常提到的“顿悟”的感觉。后来做总结GWD和prep的语法,几乎每道题都能看到OG的影子。OG的权威性并没有被后来的复习材料推翻,只是需要我们由浅入深的把OG啃透而已。举两个例子讲下两次考试对同样的语法点认识的变化,1)是句子结构;2)平行对称。SC达人见笑了。1)句子结构700的水平:什么是fragment什么是run-on sentence很清楚,句法、句型结构、修饰关系清楚。750的水平:除了上述这些基本的东西之外加深了对句子整体的认识,句子本身的结构、句子的层次还有各层次间/内的关系有了新的体会。我们平时复习比较注重某个特定的句型、语法现象或者词语的用法,这些在复习过程当中都是必要的,也是基础。但在复习的后期,基本的语法点都掌握得差不多的时候开始多去关注句子本身的大结构:句子层次和各层间/内的关系。正确选项的句子一般而言层次鲜明,对比清晰。比如说,子句应该和子句平行,如果有个选项的子句看上去既可以和子句平行、又可以和主句平行,就不是个好句子。再比如,大家可以去看看有分号(;)的句子为正确答案的题目,正确选项一般情况下前后对比鲜明,且句子在同一层次,不好的选项大都用了很多的副词、连词,使句子变得很复杂。就题目而言,典型的例子是OG 114和OG 183引起的关于yet和逗号(,)用法的讨论一般来说,yet做连词,前面是要加逗号的,所以OG-183要加。但是在OG-114里面,如果加了逗号,则导致最后这一部分脱离which引导的分句,会引起歧义。Which引导的从句前后被两个逗号隔断,成为不重要的插入成分,最后这个部分反而成了句子主干,变为:The Menomini crafted a canoe, yet was so light that. 变成了M人的转折,故不正确。没有绝对的规则,一切语法点的最高原则是流畅清晰的表意,这个最重要。另外还可以参考OG 207: In the textbook publishing business, the second quarter is historically weak, because revenues are low and marketing expenses are high as companies prepare for the coming school year.And marketing expenses部分前无逗号,避免这部分脱离because的笼罩。我也从类似的句子层次的角度解释过prep里面“医生花在每个病人身上的时间少了”那道题。另外还有一道GWD争议题,就如两极的臭氧层还是磁场比较薄(具体不记得了),吸热多,但是冰层反光;如果南/北极的冰融了就会如何如何那道题。这道题争议无结论,个人倾向于使用了分号了的那个选项,因为句子层次更加清晰。2)并列机构700的水平:认识结构和词性的并列,类似n个动词/名词/动名次/不定式并列的题一般不错,但是遇到for表目的和to do表目的也可以平行的情况就摆不平了750的水平:淡化绝对的结构和词性的平行,关注功能和逻辑含义层次上的平行对称结构和词性的并列,比如to do, to do and to do这种,还有分词对应分词之类的,大家基本上都比较清楚。但是,随着题目做得多了,特别是开始做GWD和prep时,就会发现纯粹按这种结构和词性的绝对并列的思路解题,经常会做错。所以很多人到后来都会认为我们用OG建立起来的“规则”不断被挑战。考完之后第二次再看OG,才发现实际上是自己忽略了OG当中对功能和逻辑含义的并列的强调,OG在这个方面其实有很多例子,只是我一战时没看透而已。光光只看结构和词性是不够的。结构、词性很重要,但这只是“形式”,功能和和逻辑含义才是“实质”。学过会计的人都知道“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SC里面同样适用。到复习中后期,因为结构的平行大家都比较熟了,所以可以适当淡化这一概念,注重体会功能平行和逻辑含义平行。功能的并列,比如说形容同一个实体,过去分词可以和现在分词并列(OG里面spawn和extending平行那道题),不定式表目的可以和for表目的并列(prep里面to meet和for looks平行那道题)。逻辑含义的并列难于言表,需要大家自己体会。比如OG 77: graphic design对应laying out corpororate brochures。design是名词,但是是一个动词意味很重的名词,所应对应一个动作laying out要比名词的layout更加恰当。再比如OG-123: 题目本身不难,根据结构工整对仗就可以得到答案。但是要注意的体会的是,避免的主体是danger,danger/problem可以是pollution,但是不能是water/incinerators. 注意逻辑含义的并列。含义的对称平行Prep里面的典型代表是Prep 15,神经形成那道题:examples of neurogenesis, “神经形成”对应的只能是brain growth和an increase in neurons,A/B/C用神经形成对应大脑、老鼠、和老鼠的大家是典型的不合逻辑。另外还有Prep 44,比较讨厌的as little risk as. 那道题,我现在的理解是这样的:risk对应causing cancer; little risk 对应 one chance in a million of causing cancer; little对应one chance in a million - 即a risk as little as one chance in a million that will cause cancer 修饰chance。这样理解后就只有B是逻辑含义对称的合理选项。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大家批判着看。实际上并列是个极为广泛的概念,一般情况下正确答案里面谁跟谁并列很清楚,而且结构功能意思都并列得工工整整。大家平时复习的时候可以多去体会功能和含义的平行对称,相信会有收获。从解题思路上:700分的时候喜欢“选正确答案”,750分的时候走的是“比较-排除”的路子。其实这也是前程百利历史上列位神仙大神强调的做题时候的天条:比较比较再比较,比较出真章。句子表达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相对的哪个选项更加清楚。总结过prep里题目的同学对这点应该会更有感觉。个人认为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Prep 26中BD的比较,比较的就是修饰和指代的问题。B的which可以跳远修饰,所以修饰不一定错,weighing可以做现在分词修饰前面的核心词,参见Prep21的including,所以也不一定错,不能草率排除B;但是相比较之下D修饰得最紧密,which指代且只能指代camcorder,并且句子平行,camcorder is and weighs , 在BD都可能OK的情况下,D显然是更好的答案。另外一个例子是Prep 34:纯粹考平行的题目,已经比较少见了,这是一道。Known as much because as for. 放在其他考句子大结构的题目里不一定是错的,应为功能对称;但是这个题专门就考平行,那就给它找个最平行的。唯一的真理:比较出真章!至于语法的复习材料,打算打持久战的同学看大全也不妨,但对只打算看小于等于2个月书,且资质跟我一样比较一般的同学,我还是建议OG+GWD+SCPrep就足够了。其实这些题目加起来也有600+的题,已经很多了。关键是要吃透。OG的解释是经典中的经典,前程百利上的讨论贴也是难得的资源,两者结合着看,一定会有收获。补充一点对OG10和OG11的看法刚开始复习的时候我还是推荐OG11。因为每道SC题目的主要考点是什么都写的很清楚,然后分析这个考点在题中是如何体现的,再具体讲选项。但是,很多选项OG11喜欢用awkward一词高度概括,并没讲清楚这个选项怎么招就awkward了。正因为如此,对于已经模考到了700分段的朋友,我会推荐回头去看OG10。OG10就主要考点而言确实写得不及OG11清楚,但是点出了很多东西,比如歧义、逻辑平行等等。再者,针对OG10的解释前程百利的讨论非常充分,经常一个题目大家讨论出十多个不同的点。比如说OG10的第一题,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把这个题摆平,从此后关于定从修饰的问题基本就不错了。CR+AWA二战没有专门看CR和作文,CR就是就着GWD做的,准确率也稍有提高。究其原因,我觉得是研究阅读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