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的作业方式和信息模式研究_第1页
edi的作业方式和信息模式研究_第2页
edi的作业方式和信息模式研究_第3页
edi的作业方式和信息模式研究_第4页
edi的作业方式和信息模式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EDI的作业方式和信息模式EDI作业方式可分为批式(Batch)、实时(Rea1time)和交互式(Interactive)。EDI的信息模式可分为事务应用、消息内容和消息传送。一、作业方式1、批式作业一EDI批式作业是在A向B发送EDI报文时,A向预先登记的电子信箱发送EDI报文,电子信箱在接收到该EDI报文时,把报文放在B方的电子信箱中。接收方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到信箱中检索是否有自己的报文。若有的话,则从信箱中提取报文。批式作业的特点是: 收发双方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时间和地点来收发EDI报文;信息被成批地交换,它是一个单方向的连续数据流;需要把所有报文处理完之后才能得到应答,响应时间长。2、实时作业实时作业的特点是收发双方通过通信网络直接连接,在一次通信结束前,收发双方的通信系统一直保持联系,响应时间短,能更有效、更可靠地获取最新信息。它是由于一些行业的特殊需要而产生的,这些行业开发了大量的实时应用系统来进行EDIFACT(国际标准) 或ANSIX.12(EDI美国标准)报文的交换,在线事务处理OLTP (On-Line Transaction Processing)是一种实时处理。3、交互式作业(Interactive-EDI)交互式作业是指EDI系统之间的用户数据在对话方式下,以访问应答的方来进行交换。对于交互式EDI、对话的控制以及相关的对话报文,都将作为服务提供给应用进程。它的特点是应答的即时性,Interactive -EDI首先由空运行业提出,目前己被国际上采纳,制定相应的交互式EDI运作结构。二、EDI信息模式EDI信息模式包括以下三个内容:1、事务应用(Business Application)事务应用可以是贸易、金融、海关、运输及各种行业的应用。2、消息内容(Message Content)消息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内容映射与翻译内容映射与翻译是将各种事务应用转换为EDI标准。所采用的标准视贸易伙伴而定。(2)数据保密与安全数据保密与安全包括电子签名、消息证实、消息机密性、加密、解密和密钥管理等。(3)分发和路由分发和路由是将消息内容加上电子邮件的信封,附上发信人和收信人的地址以及发信人时间等。在收发用户代理之间建立传送通道,按地址传送给预定的接受者。3、消息传送(Message Transport)消息传送是在EDI报文准备好后,经EDI通信进行传送。EDI消息传送环境具有多元化。主要有两种通信方式。(1)点到点方式EDI用户按约定的格式,基于现有通信标准,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信息的透明传输和相应的终端处理。目前主要用于一些大型公司或少数贸易伙伴间进行直接的EDI报文交换。但当贸易伙伴不再是几个而是几十个甚至更多时,这种方式就不再适宜。同时它也不适宜跨国家、跨行业之间的应用。但最近发展的非集中化控制的对等结构的点到点远程通信,利用基于终端开放型网络系统的远程信息处理(Te1ematic)终端,用特定的应用程序将数据转换成EDI报文,实现国际间的报文互通。例如目前欧洲国家,采用了智能用户电报(Teletex)方式进行端到端的EDI通信。 (2)增值网方式EDI增值网(VAN一va1ue Added Network)是利用现有的通信网络,增加EDI服务功能而实现的计算机网络。一般是增值数据业务(VADS一Va1ue Added Date Service)公司租用信箱进行协议和报文格式的转换。此种网络建网快、经费省。但由于各增值网的EDI服务功能不尽相同,对全球EDI通信而言,EDI报文格式目前有多种,系统必须支持不同标准的EDI报文交换。同时,由于各种网络的协议和报文格式的差异,多个EDI用户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换必须采用相应的网关和网桥,增加了网际交换的复杂性和技术难度。为适应目前国际上流行的EDIFACT、ANSIX12两大类EDI标准体系之间的数据进行互通和互操作,目前EDI VAN的发展趋势是采用CCITT和ISO共同开发的X.435系列消息处理系统(MHS-Message handing System)。CCITT在1991年3月通过了X.435 消息处理系统MHS EDI标准。它建立在OSI开放系统的网络平台上,专为EDI消息处理系统而设计的,使EDI相关的EDI具有兼容性并能互相转换,其必备条件是1988年版的MHS。(海脉编译:知然)TOP- 案例推介 -EDI在纺织品许可证管理中的应用(上) 我国与欧、美部分国家签有双边纺织品协议,对中国出口纺织品实行被动配额。由于配额数量有限,且对设限国家出口纺织品利润高于向非设限国家出口。因此,多年来伪造出口许可证和无配额发证现象比较突出,造成持有正常申领配额的企业蒙受损失,不仅影响了国家正常出口,也损害了我国政府的对外形象。为此,经与协议国商定,分别与美国、加拿大、欧共体建立了双重核查制度,即中方每天将所发证书的电子数据传送给对方有关国家的主管部门,对方据此对书面许可证进行核查,而这正是典型的EDI应用领域。1993年4月,中方经与美国商务部及美国海关协商确定,建立与美国的纺织品许可证数据EDI核查系统(ELVLS系统) 。同时,也将其列为我国国家八五EDI试点项目(国家外贸许可证EDI系统)。该系统包括国家对外贸易管理的两项最重要的管理业务,即对全国纺织品许可证的管理和对全国进出口许可证的管理。以下从三个方面来介绍EDI在纺织品许可证管理上的应用。1 计算机应用完善本部门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是成功实施EDI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外经贸部计算机中心承担了全国纺织品许可证管理系统的开发及运行管理工作(此业务于1997年移交外经贸部EDI中心运行)。根据上面所介绍的纺织品许可证及配额管理的业务要求,本系统加强了对配额的管理功能及对外核查功能,并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而形 各签证机关,根据外经贸部贸管司分配下达的配额,为本地公司签发纺织品许可证,并每天将所签发许可证的数据通过计算机网络上报外经贸部EDI中心。外经贸部EDI中心对上报来的数据进行处理,对配额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并每天将许可证数据通过网络分别传送到美国、加拿大、欧共体等协议国相关部门。对方则根据此数据来对书面许可证进行核查清关,同时返回有关的核查及清关信息。全系统主要有5个环节:即外经贸部贸管司,外经贸部EDI中心,机关(各地经贸委),纺织品出口公司和协议国海关或进口管理部门。根据业务流程整个系统分成若干子系统:()纺织品许可证申请、打证子系统(出口公司用)打印申请的许可证;产生相应的电子数据,下称电子证书。()纺织品许可证审理、签证子系统(各签证机关用)对所申请的电子证书的各项进行有效性检查;超配额检查;用有效电子证书(通过上二项者)核对书面证书无误者,给以签发;有效电子证书每天通过网络上报外经贸部的主机系统,无效者退回申请公司;本发证点的配额管理; 本发证点的统计、报表、查询等。()纺织品许可证配额管理及对外核查于系统(外经贸部EDI中心主机)对许可证数据的日常处理;每天接收来自全国各签证机关上报的电子证书数据;超配额检查,管理;对外核查数据日常处理;对去欧共体的电子证书按商定格式生成核查数据,以微机点对点方式传送;对去加拿大的电子证书按商定格式生成核查数据,以E-mail方式传送;对去美国的电于证书按商定格式生成核查数据,以EDI方式传送;配额管理;进行配额的预分及决分分配处理;将基础配额的电子数据分发至各签证机关系统;配额调剂单处理;配额使用情况监控;对各种参数的管理,将各种电子参数分发至各签证机关系统;统计、报表、查询等;(海脉编译: 晓涵)TOP- 网络经济 -EDI的产生背景与发展过程简述 一EDI产生背景20世纪60年代一70年代初,世界范围爆发石油危机,西欧北美工业发达国家结束了使用廉价石油发展工业的阶段,开始从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以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迅速发展,信息技术逐渐在各个领域普及应用。70年代中期,微处理机微型机的出现和发展推动着计算机向社会各部门的推广应用,通信网络的发展,国际数据传输网及增值网的出现,为EDI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工业、交通与通信的发展、生产社会化促进了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调整,资本的大量转移,跨国公司的涌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全球贸易额的增长率明显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全球贸易额的上升带来了各种贸易与单证、纸面文件的激增。人工处理单证、纸面文件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出错率高、速度慢、费用大、纸面文件成了阻碍贸易发展的一个突出因素。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使生产和经济活动的组织发生重大变化,生产由大规模批量生产向柔性生产转变,要求小批量多品种,缩短产品上市时间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组织形态由大型纵向集中式向横向分散式、网络化发展,制造商、供应商、用户之间、跨国公司与各分公司之间要求提高商业文件传递和处理速度、空间跨度和正确度,追求商业贸易的无纸化成为所有贸易伙伴的共同需求。正是这种背景下,以计算机网络通讯和数据标准化为基础的EDI应运而生。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和欧洲几乎同时出现了电子数据交换(Edl)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二EDI的发展过程1、国外EDI的发展过程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在航运业首先使用EDI。1968年美国运输业许多公司联合成立了一个运输业数据协调委员会(TDCC),研究开发电子通信标准的可行性。早期EDI是点对点,靠计算机与计算机直接通信完成的。20世纪70年代,随着数字通信网的出现加快了EDI技术的成熟和应用范围的扩大,出现了一些行业性数据传输标准并建立行业性EDI,例如,银行业发展的电子资金汇兑系统(SWIFT);美国运输业数据协调委员会(TDCC)发展了一整套有关数据元目录、语法规则和报文格式,这就是ANSLX.12的前身;英国简化贸易程序委员会(SIMPRO)出版了第一部用于国际贸易的数据元目录(UNTDED)和应用语法规则(UNEDIFACT),即EDIFACT标准体系。20世纪70年代EDI应用集中在银行业、运输业和零售业。20世纪80年代EDI应用迅速发展,美国ANSlX.12委员会与欧洲一些国家联合研究国际标准。1986年欧洲和北美20 多个国家代表开发了用于行政管理、商业及运输业的EDI国际标准(EDIFACT)。随着增值网的出现和行业性标准逐步发展成通用标准,加快了EDI的应用和跨行业EDI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出现Internet EDI,使EDI从专用网扩大到因特网,降低了成本,满足了中小企业对EDI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已有2.5万家大型企业采用EDI,美国100家最大企业中有97家采用EDI。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有3万多家公司采用EDI,西欧有4万家EDI企业用户,包括化工、电子、汽车、零售业和银行。2、我国EDI的发展我国自1990年开始,国家计委、科委将EDI列入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例如,外经贸部国家外贸许可证EDI 系统,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中国外运海运/空运管理EDI系统,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中化财务、石油、橡胶贸易EDI系统以及山东省抽纱进出口公司EDI在出口贸易中的应用等。1991年9月由国务院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办公室牵头会同国家计委、科委、外经贸部、国内贸易部、交通部、邮电部、电子部、国家技术监督局、商检局、外汇管理局、海关总署、中国银行、人民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税务局、贸促会等16个部委、局(行、公司)发起成立中国促进EDI应用协调小组。同年10月成立中国EDIFACT委员会并参加亚洲EDIFACT理事会,目前已有18个国家部门成员和10个地方委员会。EDI已在国内外贸易、交通、银行等部门广泛应用。l993年起实施金关工程即对外贸易信息系统工程,它是EDI技术在外贸领域的应用的试点,网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