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集成工程介绍_第1页
信息系统集成工程介绍_第2页
信息系统集成工程介绍_第3页
信息系统集成工程介绍_第4页
信息系统集成工程介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系统集成工程一、信息系统最新技术1. 虚拟化技术 2. 刀片服务器技术 3. 服务器集群技术 4. SAN存储技术 5. 智能DNS技术 二、信息系统集成的概念信息系统集成是指将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通信等技术和产品集成为能够满足用户特定需求的信息系统,包括总体规划、设计、开发、实施、服务及保障。 信息系统集成由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 信息系统集成要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2. 信息系统集成不只是设备选择和供应,更重要的,它是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工程过程,要面向用户需求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其核心是软件。 3. 系统集成的最终交付物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不是一个分立的产品。 4. 系统集成包括技术、管理和商务等各项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技术系统集成工作的核心,管理和商务活动是系统集成项目成功实施的保障。 三、信息系统集成的分类系统集成主要包括设备系统集成和应用系统集成。 3.1 设备系统集成设备系统集成,也可称为硬件系统集成,在大多数场合简称系统集成,或称为弱电系统集成,以区分于机电设备安装类的强电集成。设备系统集成也可分为智能建筑系统集成、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安防系统集成等。 1.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Intelligent Building System Integration),指以搭建主体内的建筑智能化管理系统为目的,利用综合布线技术、楼宇自控技术、通信技术、网络互联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安全防范技术等将相关设备、软件进行集成设计、界面定制开发、安装调试和应用支持。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实施的子系统包括综合布线、楼宇自控、电话交换、机房工程、监控系统、防盗报警、公共广播、门禁系统、楼宇对讲、一卡通、停车管理、消防系统、多媒体显示系统、远程会议系统等。对于功能相近、统一管理的多栋建筑体的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又称智能园区系统集成。 2. 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Computer Network System Integration),指通过结构化综合布线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个分离的设备(如个人电脑等),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统一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校、便利的管理。系统集成应采用功能集成、网络集成、软件集成等多种集成技术,其实现的关键在于解决系统之间的互联和互操作问题,通常采用多厂商、多协议和面向各种应用的架构,需要解决各类设备、子系统间的接口、协议、系统平台、应用软件等与子系统、建筑环境、施工配合、组织管理和人员配备相关的一切面向集成的问题。 3. 安防系统集成(Security System Integration),以搭建组织机构内的安全防范管理平台为目的。安防系统集成实施的子系统包括门禁系统、楼宇对讲系统、监控系统、防盗报警、一卡通、停车管理、消防系统、多媒体显示系统、远程会议系统。安防系统集成既可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集成项目,也可作为一个子系统包含在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中。 3.2 应用系统集成应用系统集成(Application System Integration),从系统的高度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应用系统模式并实现该系统集成模式的具体技术解决方案,即为用户提供能一个全面的系统解决方案。应用系统集成又称为行业信息系统集成,已经深入到用户具体业务和应用层面。应用系统集成可以说是系统集成的高级阶段,独立的应用软件供应商成为其中的核心。 四、信息系统建设4.1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 4 个阶段:立项、开发、运维、消亡。 4.1.1 立项阶段即其概念阶段或需求阶段,这一阶段分为两个过程:一是概念的形成过程,根据用户单位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需要,提出建设信息系统的初步构想;二是需求分析过程,即对企业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形成需求规范说明书,经评审、批准后立项。 4.1.2 开发阶段该阶段又可分为以下阶段。 1. 总体规划阶段:是系统开发的起始阶段,以立项阶段所做的需求分析为基础,明确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战略中的作用和地位,指导信息系统的开发,优化配置并利用各种资源,包括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通过规划过程规范或完善用户单位的业务流程。一个比较完整的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信息系统的开发目标、总体结构、组织结构、管理流程、实施计划、技术规范。 2. 系统分析阶段:目标是为系统设计阶段提供系统的逻辑模型,内容包括组织结构及功能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和数据流程分析及系统初步方案。 3. 系统设计阶段:根据系统分析的结果设计出信息系统的技术方案,主要内容包括系统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处理流程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安全控制方案设计、系统组织和队伍设计及系统管理流程设计。 4. 系统实施阶段:是将设计阶段的成果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具体实现,即将设计文本变成由计算机、服务器、存储等硬件和软件组成的信息系统。由于系统实施阶段是对以前全部工作的检验,因此用户的参与特别重要。 5. 系统验收阶段:通过试运行,系统性能的优劣及其他各种问题都会暴露在用户面前,即进入了系统验收阶段。 4.1.3 运维阶段信息系统通过验收,正式移交给用户以后,就进入运维阶段,系统长时间的有效运行是检验系统质量的试金石。 要保障系统正常运行,系统维护是不可缺少的工作。维护可分为4种类型:排错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预防性维护。 4.1.4 消亡阶段开发一个信息系统并希望它一劳永逸地运行下去是不现实的。企业的信息系统经常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系统更新改造、功能扩展,甚至报废重建等情况。对此,用户单位应当在信息系统建设的初期就注意系统消亡条件和时机,以及由此而花费的成本。 4.2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投入,为实现系统开发在效率、质量、成本等方面的要求及达到用户满意,除了技术、管理等因素外,系统开发方法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开发方法有:结构化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方法。 4.2.1 结构化方法结构化方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开发方法。按照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应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把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非为若干阶段,然后一步一步地一次进行,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工作依据;每个阶段又划分详细的工作步骤,顺序作业。每个阶段和主要步骤都有明确详尽的文档编制要求,各个阶段和各个步骤的向下转移都是通过建立各自的软件文档和对关键阶段、步骤进行审核和控制实现的。 结构化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1. 遵循用户至上原则。 2. 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每个阶段有明确的任务和取得的成果。 3. 强调系统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 4. 系统开发过程化,文档资料标准化。 该方法的优点是:理论基础严密,它的指导思想是用户需求在系统建立之前就能被充分了解和理解。由此可见,结构化方法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 该方法的缺点是:开发周期长;文档,设计说明繁琐,工作效率低;要求在开发之初全面认识系统的信息需求,充分预料各种可能发生的变化,但这并不十分现实;若用户参与系统开发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造成系统交接过程不平稳,系统运行与维护管理难度加大。 4.2.2 原型法原型法的基本思想与结构化方法不同,原型法认为在很难一下子全面准确地提出用户需求的情况下,首先不要求一定要对系统做全面、详细的调查、分析,而是本着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初步理解,先快速开发一个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反复修改来实现用户的最终系统需求。 原型应当具备的特点如下: 1. 实际可行。 2. 具有最终系统的基本特征。 3. 构造方便、快捷、造价低。 原型法的特点在于原型法对用户的需求是动态响应、逐步纳入的,系统分析、设计与实现的都是随着对一个工作模型的不断修改而同时完成的,相互之间并无明显界限,也没有明确分工。系统开发计划就是一个反复修改的过程。适于用户需求开始时定义不清、管理决策方法结构化程度不高的系统开发,开发方法更宜被用户接受;但如果用户配合不好,盲目修改,就会拖延开发过程。 可以将原型法分类如下: 1. 抛弃型原型(Throw It Away Prototype),此类原型在系统真正实现以后就放弃不用了。 2. 进化型原型(Evolution Prototype),此类原型的构造从目标系统的一个或几个基本需求处罚,通过修改和追加功能的过程逐渐丰富,演化成最终系统。 4.2.3 面向对象方法随着应用系统日益复杂庞大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日益成熟,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方法以其直观、方便的优点获得广泛应用。 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思想如下。 1. 客观事物是由对象组成的,对象是在原事物基础上抽象的结果。 2. 对象是由属性和操作组成的,其属性反映了对象的数据信息特征,而操作则用来定义改变对象属性状态的各种操作方式。 3. 对象之间的联系通过消息传递机制来实现,而消息传递的方式是通过消息传递模式和方法所定义的操作过程来完成的。 4. 对象可以按其属性来归来,借助类的层次结构,子类可以通过继承机制获得其父类的特征。 5. 对象具有封装的特性,一个对象就构成一个严格模块化的实体,在系统开发中可被共享和重复引用,达到软件(程序和模块)复用的目的。 面向对象的信息系统开发,其关键点是能否建立一个全面、合理、统一的模型,它既能反映问题域,也能被计算机系统求解域所接受。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主要有分析、设计和实现三个阶段。面向对象方法在整个开发过程中使用的同一套工具,整个开发过程实际上都是对面向对象三种模型的建立、补充、完善和表达验证。因此,面向对象开发方法中分析、设计和实现三个阶段的界限并非十分明确,但对信息系统的开发划分阶段还是十分必要的。 在系统开发的实际工作中,往往根据需要将多种开发方法进行组合应用,最终完成系统开发的全部任务。具体的组合形式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1. 结构化方法与原型发的组合应用。 2. 结构化方法与面向对象方法的组合应用。 3. 原型法与面向对象方法的组合应用。 五、设备采购及到货验收注意事项1. 设备、材料采购清单未经总监理工程师签字认可,不得签订设备采购合同,总监理工程师签字认可的设备采购清单必须存档保存。 2. 材料进场之前,材料采购单位必须通知监理单位进行材料进场验收,未经专业监理工程师签字认可材料不准进场。 3. 设备到货后,设备采购单位必须通知监理单位进行设备到货验收和通电开机验收。 4. 设备到货验收时一般不打开原包装。设备到货验收由专业监理工程师协同建设单位进行,验收内容包括清点设备数量、规格、型号、从外包装上检查是否原厂家生产,并与设备采购清单进行比较,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总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及设备采购单位。到货验收记录必须存档。 5. 所到设备到货验收结束、确认可以在该项目中使用之后,方可进行设备通电开机验收。设备通电开机验收由专业监理工程师实施,验收内容包括打开包装、检查设备及配件(包括数据连接线、电源线等)是否齐全、是否与设备采购清单一致、检查设备的使用说明、质量保修单及其它文档是否齐全等。 o 进口设备文档要求:海关进关报关单、厂家确认文件、设备质量证明文件、设备保修证明文件、设备使用说明文件。 o 国产设备文档要求:厂家确认文件、设备质量证明文件、设备保修证明文件、设备使用说明文件。 o 质量保修要求:设备生产原厂家或其指定或认可的机构提供保修,设备采购商及代理商的维修证明不作为质量保修依据。 o 经监理认可的设备到货验收记录必须由供货单位存档,并在竣工验收后与系统一起移交给业主。 6. 未经总监理工程师签字认可,设备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7. 工程最终验收合格、工程移交到建设单位之前,所有设备的所有权归设备采购方。 8. 设备通电开机验收合格、总监理工程师签字认可前,所有设备的保管责任由设备采购单位承担。 9. 备通电开机验收合格、总监理工程师签字认可后,如建设单位需要使用该设备,可以提前进行设备移交或向设备采购单位临时借出。移交后设备的所有权归建设单位,保管责任由建设单位承担;借出使用设备的所有权暂归设备采购单位,但保管责任由承借人承担。 10. 设备通电开机验收合格、总监理工程师签字认可后,但未经移交或被借出的设备,其保管责任由设备采购单位承担。 六、设备安装工程注意事项1. 机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o 1.1 机架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当有困难时可根据电缆地槽和接线盒位置作适当调整; o 1.2 机架的底座应与地面固定; o 1.3 机架安装应竖直平稳,垂直偏差不得超过1%; o 1.4 几个机架并排在一起,面板应在同一平面上并与基准线平行,前后偏差不得大于 3mm,两个机架中间缝隙不得大于3mm。对于相互有一定间隔而排成一列的设备,其面板前后偏差不得大于5mm; o 1.5 机架内的设备、部件的安装,应在机架定位完毕并加固后进行,安装在机架内的设备应牢固、端正; o 1.6 机架上的固定螺丝、垫片和弹簧垫圈均应按要求紧固不得遗漏。 2. 机房内电缆的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o 2.1 采用地槽或墙槽时,电缆应从机架、控制台底部引入,将电缆顺着所盘方向理直,按电缆的排列次序放入槽内;拐弯处应符合电缆曲率半径的要求。 电缆离开机架和控制台时,应在距起弯点10mm处成捆空绑,根据电缆的数量应隔 100200mm 空绑一次。 o 2.2 采用架槽时,架槽宜每隔一定距离留出线口。电缆由出线口从机架上方引入,在引入机架时应成捆绑扎。 o 2.3 采用电缆走道时,电缆应从机架上方引入,并应在每个梯铁上进行绑扎。 o 2.4 采用活动地板时,电缆在地板下可灵活布放,并应顺直无纽绞;在引入机架和控制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