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复习题.doc_第1页
传播学复习题.doc_第2页
传播学复习题.doc_第3页
传播学复习题.doc_第4页
传播学复习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播学概论复习思考题第一课1.定义传播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那些?共享说 劝服说 影响说 互动说2.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是谁?(1)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 Harold. D. Lasswell,l902-l977)(2)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1890-1947)(3)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 (Paul F. Lazarssfeld,1901-1976)(4)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Carl I. Hovland,l912-1961)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谁?“集大成者”施拉姆创办了第一批被称为“传播”的大学教学机构撰写了第一部传播学课程的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先后建立四个专门的传播研究机构出版了近三十部著述,其中一些至今仍是初学者的必读文献。 3.传播学起源有三大思想潮流,它们分别是?达尔文、弗洛伊德、马克思4.什么是传播?社会信息传递的行为或过程传播的特点有哪些?(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传播是一种双向性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也是一种系统5.传播学发展的诱因有哪些?(1)科学技术的发展 (2)政治与战争的需要 (3)新闻学的发展6.简述传播学发展的社会背景?(1)强大的经济势力,为大众传播业在美国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大众传播业奠定了技术基础 (3)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传播业奠定了文化基础 (4)社会城市化的发展,为大众传播业奠定了群众基础 第二课1.传播的“两功能论”是指?(1)传播具有实用性功能:爱德华托尔曼:传播能使我们顺利而有效的开展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的一切行为(2)传播具有消遣性功能:斯蒂芬森:传播可以使我们从令人疲劳、痛苦等各种压力之中解脱出来,从而得到一种快乐2.传播的“三功能论”是指?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1)授予地位大众媒介使那些受其支持的政策、个人和团体的地位合法化(2)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通过向公众揭发偏离社会准则的倾向,发挥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3)麻醉精神与日俱增的大众传播品可能无意中使人们的精力从积极地参与事件转变为消极地认识事件 3.传播的四功能论是指?(1)监视:守望社会,向社会告知并提供新闻(2)联系:媒介对周围信息的选择、解释、批评 (3)传承社会文化:教育 (4)娱乐4.什么是“刻板成见”?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是先看东西,后下定义,而是先下定义,后看东西;对于外界的混乱嘈杂,我们总会先套用我们已有的文化框架进行解读,我们倾向于用我们已有的文化形式来感受外面的世界如何避免?以新鲜的视角、从细节上看一切事情,杜绝将所有问题一般化、模式化” - 李普曼5.什么是“两个环境理论”?在大所数情况下,我们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之中,一是现实环境,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另一个是虚拟环境,是被人意识或体验的主观世界,它主要是由大众媒介造成的.在现代社会中,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 - 李普曼6.什么是“托马斯公理”?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出于一种心理定势,往往会把虚拟环境当作现实环境来接受,并按照现实环境的价值观念来展开行动第三课1.什么是“模式”?是对真实世界理论化和简约化的一种表达方式。2.什么是“5W”模式谁 说什么 对谁说 通过什么渠道 产生什么效果第四课1.什么是群体?通过一定的会聚方式而结合起来的的进行共同活动的为数不多的团体。群体的主要形式有哪几种?(1)基本群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长期、亲密、面对面联系的一种群体(2)偶像群体:提供了参考标准的群体(3)偶然群体:是人们临时组成的群体2.组织外的传播形态可分为哪几种?公关 广告宣传 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3.什么是“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4.什么是“主我与客我理论”? 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内向传播)自我由主我(I)和客我(Me)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人的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主体的我(I)”与“客体的我(Me)”之间的互动过程。主我是人的主动性、生物性的一面;客我是社会的代表,是社会关系方面的影响,是他人对你的评价期待,诸如社会价值观念、法律法规等,是自我的参照标准。5.什么是“镜中我”理论?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动机“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 我们通过想象别人对我们的行为和外貌的感觉来理解我们自己,因为这里的自我正反映了别人的意见,所以叫做“镜中我”( looking glass self)。传播是“镜中我”形成过程中“惟一”的关键要素.6.简述网络传播对社会的影响?(1)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时间和精力的零和理论和替代理论(2)对社会心理、交往方面的影响:六度分割理论和弱联系优势理论(3)社会组织形态方面:购物;政治参与(如投票、游行);研究/学习;合作/工作;情感表达(喜、努、哀)(4)经济法则的修改:长尾理论7.什么是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大众传播的特征有哪些?(1)大众传播需要借助于特定的传播媒介(2)大众传播是点对面的无具体对象的传播(3)传播的内容是公开的,安排信息传播的时间,通常以同时到达多数受众为目的(4)缺乏及时而广泛的信息反馈(5)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递信息(6)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8.简述大众传播的负面影响有哪些?首先,交往视野逐步开阔,个人心灵明显封闭。其次,诉诸形象、色彩等因素的感官刺激不断增强,精神意义明显削弱。第三,知识积累更加迅速,情感教育明显缺乏。记忆效果趋于强化,思考引导明显淡化。技术支持不断发展,伦理约束明显滞后。这一项负面功能在网络世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第四,媒体是一种强调个性的传播媒介,它打破传统的传播媒介中受众被动接受的局面,使得传受双方居于平等的地位,真正实现了传播学大师施拉姆曾提出的循环传播模式。最后,大众传播中的文化交流日益扩大,文化霸权也就愈发明显。因此,我们研究大众传播积极功能的同时,必须对它的负面影响有足够的认识,及早防范,尽可能地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使传播媒介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第五课1.按照香农(狭义)的解释,信息是?信息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2.信息与“信号”、“讯息”的区别?(1)信号:就是传播双方为了表达特定的意义而约定的实体符号;(2)讯息:为传递特定意义并对外界形成某种刺激的符号系统.讯息由一系列符号组成的符号系统;这是讯息与信号的不同之处,信号是用简单的方式表达复杂的含义.讯息传递的内容对于接收者来说它的可知性与有用性是未确定的 (3)信息是能为接收者认识享用的符号系列3.什么是“近体”? 传播者与受传者在沟通时的空间距离,这种距离可以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密切程度。4.什么是符号?符号的特点有那些?是指”任何可以作为某种事物(意义)标志的替代物.这种替代物可以是人工的,也可以是自然的,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非语言的(1)符号必须有具体的形状,即物理形状(能指)(2)符号必须表达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就是符号的意义(所指)(3)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时,符号有其真正的所指物(事例)(4)符号的意义必须被某个群体所接受并使用,即符号要得到社会的认同5.简述语言的误用有那些?(1)固定层次抽象 (2)指认不当 (3)非此即彼 (4)自我投射第六课1.谁发明了机械印术? 古登堡2.谁主持播出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1906年,美国发明家费森登在实验室向世人主持播出了第一次广播3.谁发明了电报机,谁发明了电话,谁发明了无线电报?1835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1844年,发出第一封有线电报1875年,美国人贝尔和他的助手沃森特发明了电话1897年,意大利发明家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4.什么是媒介?媒介是指信息传递或接受过程中的载体和中介,媒介是传播信息的工具或技术手段,是传播渠道,媒介也指那些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媒介机构。简述媒介内涵的衍变?新闻媒介:报纸、广播、电视传播媒介: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信息媒介: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电讯、电脑、网络媒体第七课1.什么是“媒介即信息”?一种新的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什么样的讯息内容,这种媒介本身就会引发社会的某种(某些)变化,这就是它的内容,就是它带给人类社会的讯息。媒介技术的力量在于它把各种感官功能分离,这种分离对人的知觉、对人的各种感觉之间的比例的影响,也是它带给人类社会的重要讯息。2.什么是“热媒介”和“冷媒介”?“热媒介”是指信息量充分,清晰度高的媒介,受众只需较少想象力,不必对信息加以补充和解释的媒介.比如:报纸、杂志、电影、照片。 “冷媒介”是指清晰毒低,信息量小,它需要受众发挥想象,补充其所具有的“点滴含义”。比如:电视、漫画等。第八课1.施拉姆在他的传媒的四种理论中认为,自大众传媒诞生以来,世界上先后出现了哪四种大众传播控制理论?集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 2.“把关人”理论是由谁提出的理论?把关人理论认为:媒介在信息传送过程中,有重大的信息过滤作用.媒体决定发布的新闻只占已发生新闻的一小部分,而读者最后从报纸上读到的新闻,又只占媒体所发布新闻的一小部分,因此,让读者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媒介起着决定作用.1943年,传播学的奠基人卢因在心理生态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把关人”理论第九课1.受众在面对众多的信息时,存在的三种内在选择机制或选择性性心理是什么 ? (1)选择性注意:避开 (2)选择性理解:曲解 (3)选择性记忆:忘却第十课 1试论述“知识沟”理论?(从该理论的主要观点、导致知识沟产生的因素、人们对它的评价等方面来论述)1970年,蒂奇纳和多诺霍等人提出来的.1主要观点: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2导致知识沟产生的因素:(1)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比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在传播技能上是有差距的.(2)在现存数量或先前获得的知识背景知识方面存在差异(3)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可能有更多相关的社会联系(4)受众的选择性机制也可能在发挥作用.(5)大众媒介系统自身的本性就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而用.3评价:优点:知识沟理论提出了一个与一般意见不同的命题,即信息的无限增长并不能带来社会信息享有权的均衡,相反的却会产生负效果,就是知识差距的扩大.他告诉传播者要注意缩小受众间的信息差距,为缩小这种差距,传播者一定要注意对受众文化程度的了解缺点:A.只注意到了信息有时会扩大知识沟,而没有注意到有时它会缩小知识沟.尤其忽视的关键点是”兴趣或动机” B.因传播而出现的知识沟不纯粹是知识的差距,这种差距也可能涉及态度和行为. C.这种差距并不局限于社会经济状况好和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兴趣、年龄、性别等都同样存在着差距。2试论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拉扎斯菲尔德在1944年人民的选择一文中提出1主要观点: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舆论领袖,然后再有舆论领袖扩散给全体大众2模式:(大众传播-舆论领袖-受众)大众媒介 - 舆论领袖 - 社会公众第一级传播 第二级传播3理解:(1)两级传播中,第一级传播是属于大众传播;第二级传播是属于人际传播他强调的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2)两级传播不是等量齐观,不分主次的,事实上两级传播意在表明人际传播的效力要大于大众传播4评价:对两级传播理论的批评与修正:(1)有时信息只有一级传播,大量的信息都是直接从大众媒介直接流向社会公众。只有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信息才靠人际传播扩散。(2)将受众分为意见领袖与非意见领袖,即领导与追随者两类人,显然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3)大众传播不应该只是两级传播,而应该是多级传播。两级传播理论的优点:两级传播理论打破了魔弹论的神话,它告诉我们受众并非都是清一色的,其中总有些人的反应是积极的,同时受众的感应也是有先有后的。3试论述“议程设置”理论?(从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模式、特点等方面展开论述)1972年,美国学者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提出了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1主要观点:某些话题或争论的焦点,如果被大众媒介所强调,它们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性、显著性也会随之增长,也就是说,公众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着高度对应的关系。2模式:3特点:(1)议程设置功能的着眼点是认知层面上的效果.它说明了媒介在使人们怎样想这点上很难奏效,但在使人们想什么这点上却十分有效(2)它说明了媒介的功能并非象镜子那样,被动的反映现实,而是以特定的视角和手段,有选择的将现实”再建构”之后积极的提供给受众的.4方式:A.知觉模式或认知模式:指的是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B.显著性模式或凸现模式:指的是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C.优先顺序模式或序列模式:指的是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顺序给予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做出判断.5类型:A.个人议题 B.人际议题 C.公共议题6受众属性对程设置效果的影响:A.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经验越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小.B.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