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氮肥利用率几个概念的讨论及其计算方法评述_第1页
关于氮肥利用率几个概念的讨论及其计算方法评述_第2页
关于氮肥利用率几个概念的讨论及其计算方法评述_第3页
关于氮肥利用率几个概念的讨论及其计算方法评述_第4页
关于氮肥利用率几个概念的讨论及其计算方法评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氮肥利用率几个概念的讨论及其计算方法评述田昌玉,左余宝,林治安,孙文彦,赵秉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摘要:氮肥利用率是关系到施肥、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的重要指标,计算氮肥利用率的差减法与示踪法都存在方法上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计算的氮肥利用率结果都偏低。分别总结了差减法和示踪法测定氮肥利用率的应用及计算方法,示踪法能够在研究养分在土壤中转化及移动问题,但是测定的氮肥利用率仅仅是15N的吸收利用率,是氮肥利用率的一个部分,不能代表氮肥的吸收利用率;详细论述了差减法计算氮肥利用率结果偏低的原因。还对已有的改进方法作了介绍和评述,提出进一步改进计算方法的原则。关键词:氮肥利用率;15N示踪法;综述The Comments on Several Concepts about Fertilizer Nitrogen Recovery Rate and the CaculationTian Changyu, Zuo Yubao,Lin Zhian, Sun wenyan, LIN Zhi-an,Zhao Bingqiang (Institute of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Chinese Academy of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 China)Abstract: The fertilizer nitrogen recovery rate was important to the fertiliza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ot only subtraction method ,but also 15N tracer method should been further discussed on the article.The results calculated by customarily method of fertilizer nitrogen recovery rate was low. Here summed up the 15N tracer and subtraction calculation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of fertilizer nitrogen recovery rate. 15N tracer could easily study nitrogen transformation in the soil and its movment, but for determination of fertilizer nitrogen recovery rate was not adequate. Subtraction calculation methods were discussed in detail for the reasons of low fertilizer nitrogen recovery rate results. Also improved the existing caculation methods and gave a review. Recommended further improving the caculation method principle.Keywords: fertilizer nitrogen recovery rate;15N tracer;Summary0 引言氮肥利用率仅指氮肥吸收利用率或氮肥回收率,氮肥利用率的研究早在1945年,美国和苏联就利用15N进行广泛的研究,鲁如坤(1960a)对国外示踪法研究氮肥利用率的结果进行了总结,提炼出主要问题是:计算的氮肥利用率高低差别大(变幅10%-100%),计算的氮肥利用率高低与作物生长关系不大,氮肥在土壤中的转化作用影响评价氮肥效益等问题1。我国于天仁先生最早在其文献中提到氮肥利用率的数值(1956a)2,七十年代末开始系统研究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研究,旨在把有限的氮肥资源发挥更大的增产效果。21世纪以来,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要求有限耕地上通过施肥生产更多的农业产品;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模式,要求肥料发挥更持久的增产潜力,提供有效、经济、健康的施氮肥方法3-6。其中氮肥利用率(回收率)是衡量施肥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重要参数,这方面的研究是我国肥料科技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也是仍然存在很多争议和困惑的问题7-8,争议和困惑主要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差减法和示踪法测定的氮肥利用率,哪一种结果更能反映作物对肥料的利用率,哪一种测定结果比较高的问题。第二,测定的氮肥利用率为什么变幅依然很大,不同的试验或同一个试验不同年份测定的结果会相差几倍。第三,氮肥利用率的计算方法需不需要改进,怎么改进;氮肥利用率计算公式中,作物吸收土壤氮量、作物吸收肥料氮量等相关概念的含义与计算方法也存在不同的理解方法。以上3方面的问题,近年来大量文献中都在论述分析,在此,通过总结已有的文献资料,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与方法。1 有关计算氮肥利用率的几个概念描述与计算方法的讨论 计算氮肥利用率直接涉及到的、有必要进一步讨论的几个概念:大气沉降氮、氮肥、土壤固氮、作物收获氮、作物收获物中来自肥料的氮、作物收获物中来自土壤的氮、氮肥残留、土壤氮素养分、氮肥的积累利用率、氮肥的瞬时利用率等。差值法计算氮肥利用率方法包括:传统的差值法、比值法9和改进的差值法10。大气沉降氮灌水携入氮 已经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氮素来源,氮肥利用率的计算不能没有大气沉降氮和灌水携入氮的贡献11,一般南方8090 kg hm-2 a-1。氮肥氮 包括有机肥氮和化肥氮,需要说明的是肥料一旦施入土壤,就转化为土壤物质,肥料含有的养分也转化为土壤养分,即使是有机物质作为有机肥施入土壤,不能马上分解的也不能称作有机肥,而是称作土壤有机物质。目前好多资料上注明作物吸收肥料氮多少,其实应该叙述为作物吸收的氮来源于肥料多少,在计算氮肥利用率公式中,使用“作物收获物中氮来自于肥料”12概念,而不便表示为作物收获物吸收肥料氮。土壤固氮 土壤固氮可以不在计算氮肥利用率中表明,但是这也是作物吸收的氮源之一,暂且属于土壤内氮素作用。氮素入渗与侧渗 包括侧渗入土壤和垂直向上随水分带入的氮,一般计算农田氮肥利用率忽略这方面的影响。 作物收获氮素 这是土壤氮素输出的主要途径,作物收获氮素量属于土壤氮输出主要部分13-16,另外作物地上部分存在氮素的损失也包含于土壤氮损失,占水稻吸收氮的11%-22%17。硝态氮和氧化氮 硝态氮形式损失表现为侧渗、径流和淋失,平原地区集约经营下氮素的侧渗和地表径流比较小,可以忽略。硝态氮淋洗作用与施肥量有关。氧化氮和氨以挥发形式损失氨挥发占施肥量的10%-15%左右,氧化氮形式仅占施肥量的1%-5%12-17。土壤残留氮 指作物生产前后一定土壤土层内,土壤全氮的增量。有些文献把一定土层的氮素含量称作氮素残留量16,18,19,这种计算方法不具有代表性。有的文献把施肥处理与空白对照处理的差作为氮肥的残留量,也存在一些问题。在用示踪法测定氮肥利用率时,计算施入的标记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量22-26,这种算法具有一定的根据,但是仅仅是标记氮的土壤残留量,作为氮肥的残留量也不确切,通过14N与15N在土壤中,以同样性质参与扩散与置换一系列的生化反应,所测定到的15N土壤残留,不是作为氮肥的土壤残留。 作物吸收来自肥料氮 这个参数在差值法和示踪法计算氮肥利用率中,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和不同的计算方法8。首先表明: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氮素,严格地说都是吸收土壤养分的氮素,只是一部分来自原有(种植作物前)土壤养分,另一部分来自施肥、大气沉降等方式输入土壤并转化为土壤养分的氮。作物在生长阶段是否吸收土壤养分,要根据土壤氮素营养的增减来判断。在差值法计算氮肥利用率方法中,用施肥处理单位面积上作物收获的氮量-不施氮肥单位面积上处理作物收获的氮表示;其实这种计算方法计算的结果不能准确表示作物吸收来自肥料的氮。因为,第一,不施肥处理作物吸收的氮量也不完全来自土壤氮,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大气沉降氮,在23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中,不施肥处理全氮含量基本维持原有水平略有下降23 ,表明定位试验氮肥对照处理,作物吸收的氮主要来自大气沉降氮、土壤微生物固氮或土壤下层硝酸盐氮,土壤氮仅仅在作物生长中起到氮素供应库作用。第二,氮肥处理作物吸收土壤氮多少基本与氮肥空白对照处理无关。氮肥对照处理,一般随时间推移作物吸收氮量逐年降低,最后趋于相对稳定;同时土壤全氮也逐年降低,最后趋于稳定;这表明:土壤全氮降低过程中作物吸收了土壤氮,土壤全氮趋于稳定阶段作物基本不吸收土壤氮。而氮肥处理,一般随时间推移作物吸收氮量逐年升高,15年左右作物吸收氮量趋于稳定;同时伴随土壤全氮逐年升高,而后趋于稳定水平;土壤全氮逐年增高阶段作物不仅不吸收土壤氮,反而肥料氮在土壤中有残留,全氮稳定阶段作物不吸收土壤氮。土壤全氮是氮素的库,在目前强调资源与环境保护与持续利用情况下,从氮素施肥-土壤氮素转化-作物吸收氮素的系统角度,施肥作为系统氮素的主要输入方式之一,作物吸收氮素被人类收获的部分作为主要氮素输出,要维持系统的稳定,土壤全氮在这个系统中是氮素的库而不是氮源。而示踪法测定氮肥相对利用率方法中,作物吸收来自肥料氮用收获物中标记氮的百分超与收获物乘积计算24,25,计算的结果表示施入氮肥通过转化为土壤氮被作物吸收的部分。但是,氮肥的增产作用不仅仅这些,通过加入氮效应做用,施氮肥置换土壤中的氮被作物吸收,这部分氮没有包含在示踪法计算的作物吸收肥料氮中26,示踪法测定的氮肥利用率是标准的15N的利用率,而不能代表作为肥料氮的利用率。2 有关示踪法测定氮肥利用率的概念与计算方法的讨论氮肥示踪法是计算氮肥利用率的经典方法之一,表示为作物吸收的肥料氮占施氮量的百分数,表示为:氮肥利用率作物吸收来自施肥的氮素/化肥氮素。2.1 示踪法测定氮肥利用率很难确切表示实际的氮肥利用率15N示踪很准确地跟踪检测到肥料N施入土壤后的转化与移动趋向,但是所测定的氮肥利用率数值存在很多争议。2008年,朱兆良11先生表明:“示踪法测得的氮肥利用率一般低于差减法。”并解释为,15N示踪计法算的氮肥利用率仅仅包括作物吸收的示踪氮肥,没有包含因施肥交换出土壤原有氮素的部分。2010年,宇万太26通过引用国际上自1946年以来氮示踪试验结果,认为“加入氮交互作用(Added nitrogen interaction,ANI)”可以是正,也可以为负值。巨晓棠和张福锁7(2003a)表明,氮示踪法计算的氮肥利用率仅仅是差减法计算的氮肥利用率的一部分,差减法计算的氮肥利用率比示踪法的高。张道勇(1985a)27综述前苏联和美国的研究结果也反映了这种结果。示踪法测定的氮肥利用率偏低,有加入氮交互作用和土壤氮对肥料的稀释作用;测定结果偏低还表在概念上的问题,作物吸收的氮来自于肥料的氮,不仅仅指示踪法测定的氮量,还包括施肥提高土壤氮的养分供应强度而吸收的土壤氮(这部分的量与作物生长前后土壤氮素库容的变化而定)。目前利用15N示踪法计算氮肥后效,4季作物的叠加氮肥利用率可达到其累积利用率可达到64.7%,而且施肥量大的处理叠加氮肥利用率大27-28 。虽然示踪法测定的叠加利用率很难确认其意义,但是通过结果分析,认为比较接近差减法测定的结果,与宇万太26(2010a)在低肥力土壤上,示踪法测定的单季氮肥利用率上测定的结果接近。示踪法测定的氮肥利用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2 15N示踪法测定氮肥利用率的过程中能够测定土壤养分转化方面的应用示踪法测定氮肥利用率结果能够表示15N的回收率或氮肥利用率,但是作为氮肥,15N和14N对作物被认为是等效的,15N与土壤中的14N相互置换作用,施肥的肥效不仅表现在用示踪法测定出的肥效,还包括通过15N置换出土壤的14N肥效,置换出土壤14N的肥效不能被示踪法测定,因此,示踪法测定的氮肥利用率的准确性值得进一步验证与讨论。但是示踪法测定氮肥利用率过程中,能够跟踪氮肥在土壤中的转化与运移、作物对不同土壤层氮肥吸收的相对比例等问题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研究小麦对不同土壤层氮肥相对吸收量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利用示踪法可以测定不同土壤深度氮素对作物贡献的相对比例,不同土层硝态氮的相对肥效与下移的研究,也可推测作物对不同土层氮素利用的难易29。示踪法测定氮肥利用率在施肥策略上得到广泛应用。氮肥的施肥方法、底追比例以及磷肥对小麦吸收指定土层硝酸盐吸收的作用,都在揭示作物在不同条件下对氮肥的吸收利用程度30-33。另外利用示踪法可以研究有机氮与无机氮在土壤中的转化等34-36。3 差减法计算氮肥利用率方法讨论及改进 差减法计算氮肥(吸收)利用率的方法,是应用最广泛和简单的测定方法,也是近年来受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热点方法。宇万太37(2009a)通过对长期试验的总结,提出氮肥累积利用率的概念,通过氮肥累积利用率的计算,得到一个随年份增加趋于比较稳定的氮肥累积利用率,有机肥处理的氮肥累积利用率在45%左右。宇万太26(2010a)用16年不施肥的土壤做圆筒田间试验,无论是差减法还是示踪法测定的氮肥利用率在70%-40%之间,表明氮肥利用率可以比较高,同时也论述了目前差减法测定氮肥利用率有待进一步讨论的愿望,并且引用了比值法测定氮肥利用率方法。 差减法计算氮肥利用率的方法,多数学者接受这种经典方法。研究有机无机结合施肥的氮肥利用率计算分析38-39、长期定位试验不同施肥处理氮肥利用率评价40、不同施肥量区域氮肥利用率变化41-42等方面都采用差减法计算氮肥利用率,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这一方法做了深入探索性的综述1,3,7,9,37,也对提高氮肥利用率策略上详细论述43-46,还有对计算方法提出质疑并提出改进思路8,9,10,47。3.1 差减法计算氮肥利用率存在的疑问3.1.1对照处理作物吸收土壤氮素,作为土壤供氮量的计算方法没有科学根据多数学者在质疑差减法计算氮肥利用率,其疑问的焦点就是作物吸收的土壤氮素,我们在计算作物吸收土壤氮素量时,是通过对照处理作物吸收的氮量计算。在长期定位试验中,对照处理作物吸收土壤氮素,土壤含氮量逐年降低,作物吸收的氮素也逐年降低;而施肥处理,土壤含氮量逐年提高,因此,对照处理与施肥处理将不属于同等肥力的土壤,那么用对照处理作物的吸收氮量,作为施肥处理作物吸收的土壤氮素就不合理8,10。 在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中,施肥处理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产量水平,土壤氮素维持相对平衡,而对照处理则作物吸收氮素逐年降低,利用常规的差减法计算的氮肥利用率就逐年升高,那么这种氮肥利用率升高的结果将没有任何意义37。 从系统的物质平衡角度,在作物播种前到收获后,如果土壤全氮没有增减,那表明氮肥在土壤中没有残留,作物吸收的氮素表观上讲没有从土壤中吸收。3.1.2 土壤氮素是氮素的库而不是氮素的源 土壤全氮是氮素的库,那么在评价氮肥利用率时,既要确定投入多少氮、输出多少氮,还要计算生产前后土壤氮素库容的变化,才能正确得出科学的氮肥利用率。假设种植作物前后土壤氮素没有变化,表明土壤氮素库没有消耗,那么利用氮素的输出(作物吸收部分)与氮素的输入之比即是氮的利用率或吸收转化率,在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中,常常经过15年左右达到土壤氮素的平衡,保持土壤氮素库的稳定,作物吸收的氮没有消耗土壤氮素库。因此,差减法计算氮肥利用率方法,不能不考虑土壤氮素库的作用。3.1.3 氮素向土壤的输入不仅仅是施肥 施肥是土壤氮素的主要输入源,大气沉降氮和其它方式的氮输入也不能忽视。这部分氮的输入也将是影响氮肥利用率计算结果的主要因素之一6。但是计算氮肥利用率的公式中,没有反应除施肥以外的氮肥输入,因此计算方法也将是缺陷。3.2 差减法氮肥利用率计算方法改进回顾基于差减法计算氮肥利用率方法的专注与存在的疑问,已经从多方面进行改进,主要改进方法分为两种思路。一个是把差减法计算方法改成比值法计算氮肥利用率9,另一个是基于氮肥效应的递减规律推导出的计算公式。3.2.1 比值法的提出沈善敏9(2005a)在一篇题为“关于肥料利用率的猜想”的文章,提出比值法测定氮肥利用率的方法,首先提出3个假设,第一,施入土壤的肥料养分和土壤原有的有效效养分对作物同等有效;第二,这两种养分对作物同等有效;第三,土壤有效养分的存量可用H0表示,肥料养分量可用施肥养分量F表示.最后提出肥料利用率的估算式表示为:R=H/( Ho+F)式中,R肥料养分的作物利用率(简称肥料利用率);H施肥作物收获养分量;H。不施肥作物收获养分量;F施肥养分量。 应用这种方法计算的氮肥利用率值,比利用常规插值法计算的结果大,能在一定程度上校正计算结果偏低的现象,但是在施肥量少的情况下,计算结果很高26,有待于共同验证。3.2.2 基于氮肥效应的递减规律改进的氮肥利用率计算公式田昌玉10(2009a)在一篇题为“”的文献中提出一种改进的计算方法,首先提出土壤有效氮素贮量的概念,假定有效氮素贮量与施肥等效,通过比值推算出通常的差值法计算公式;通过作物收获氮与氮肥量的回归关系,当施肥量为0时,计算出有效氮素贮量;最后根据反映氮肥递减规律的收获氮与施肥量的效应函数,计算出实际的氮肥利用率。氮肥利用率的计算通式为: REN=(1)式中REN:氮肥利用率,U:施肥处理收获氮量,U0:对照处理收获氮量,KN:小于1系数在那篇文献中,利用上述改进的计算公式,分别计算两个试验的结果,都表明计算结果通过计算方法的改进,能够得出氮肥利用率比常规计算方法的结果高,有待于进一步一起验证分析。另外还有很多文献中对氮肥利用率的计算作了改进的尝试,也进行了瞬时氮肥利用率计算的尝试8,30,陈同斌47(2002a)利用全国调查资料,不同施肥区作物吸收氮素与施肥量二次函数关系,对全国氮肥利用率进行区域划分。3.3 差减法计算的氮肥利用率与施氮量的关系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曾希柏48(2004a)建立作物氮肥利用率与施氮量的指数关系,表示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的规律。对待氮肥利用率与施肥量的这种关系,我们不能盲目追求氮肥利用率而忽视增产作用。八十年代西欧降低施肥量,加强农作物管理,提高了氮肥利用率且产量得到一定的提高,是建立在土壤肥沃的基础上49,我国土壤肥力有些还要进一步提高50,51。利用常规的差减法计算氮肥利用率与施肥的关系,大多表现出随施肥量的增加,氮肥利用率降低的很快28,31,将期待更为合理的计算方法。在研究氮肥利用率与施肥量关系方面,不同作物品种之间也有较大的区别52。4 小结与改进计算方法的展望4.1 小结影响氮肥利用率大小的因素,有施肥方法、施肥量、施肥时期、水分条件、作物品种、土壤肥力、土壤剖面紧实度等,但是测定氮肥利用率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点。第一,无论是差减法还是示踪法测定氮肥利用率的概念和方法中,都没有对土壤养分在种植作物前后变化作出必要的界定和考虑,土壤氮素库的作用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实际的氮肥利用率的测定,这将是影响测定结果稳定性的主要原因,也是概念上的缺陷之一。建议要保证土壤氮素库容量保持不变条件下,计算氮肥利用率才有意义。否则,在生产中土壤氮素增加了,计算的氮肥利用率虽然低,也许是必需的(培肥地力中);如果在生产中土壤氮素容量降低了,虽然计算的氮肥利用率高,也许是我们不可取的生产方式。如果保证了土壤氮素的恒定条件下,计算氮肥利用率,才能正确评价我们的生产方法的优劣。第二,示踪法测定氮肥利用率中,区分15N的回收率与15N作为氮肥意义的氮肥利用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示踪法测定的是15N的回收率,仅仅表示氮肥回收率或利用率的一部分。示踪法在研究土壤养分不同形态转化与不同土层土壤养分的的有效性方面,具有广泛应用价值,测定的氮肥利用率仅仅作为一个相对指标。第三,坚信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氮素营养,都直接从土壤氮素营养中吸收,土壤氮素营养属于氮素营养的库而不是营养源,当种植作物前后土壤氮素库没有改变,称作物消耗了全部氮素输入,没有消耗种植作物前的土壤氮素。作物是否吸收原有土壤氮素,要根据土壤氮素库容,如果土壤原有氮库容减少,说明作物消耗吸收了原有土壤氮。第四,正确计算氮肥利用率,关系到我们施肥制度、环保措施与粮食供需策略的选择,减碳措施之一是土壤蓄碳,土壤蓄碳要求土壤保持一定氮水平。巨晓棠7(2003a)报道,当前方法测定的氮肥利用率在施氮量240kghm-2时氮肥利用率仅仅30.0%,施氮量360kghm-2时氮肥利用率降为23.2%。统计结果的报道41氮肥利用率仅仅介于3.6%与18.1%之间。得到的氮肥利用率数值偏低,很难指导正确的施肥制度,氮肥利用率的科学合理的测定与计算,将是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4 改进计算方法的展望澄清以上涉及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检测归纳氮素输入项,整合氮素库存量,核算氮素收获量,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合理地计算氮肥利用率。根据这种要求,可以对氮肥利用率的计算方法采取多种计算方法,建议以下改进方法。4.1 土壤氮素库稳定法这是一种简单的方法,就是利用多年的长期定位试验,当施肥处理和对照处理收获的氮量趋于一个相对稳定值,同时土壤全氮也维持一个相对平衡量,那么土壤氮素库可以认为在作物生产前后没有变化,氮肥利用率的计算可以采用公式(2)计算。REN= ; Un0U0(2)REN氮肥利用率,U氮肥处理收获氮的平衡量,Un0氮肥处理收获氮的平衡量中不属于施氮肥作用的收获氮,U0对照处理收获氮的平衡量。虽然这个计算公式与常规的氮肥利用率计算公式完全一样,但是,其含义不一样。在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中,达到土壤氮素库容和收获氮素平衡的基础上,利用多年的趋势分析计算的U和U0。U0代表除氮肥以外,其它氮素的输入量总量对作物收获氮素的贡献,即代表作物吸收来自大气沉降氮、灌水携入氮等形成的收获氮(不表示对土壤氮的吸收)。很明显,这里有一个近似假设用U0替代Un0,而实际上根据氮肥效益递减规律判定:Un0U0,因此利用公式(2)计算的氮肥利用率结果偏低。针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改进10计算公式如上述公式(1)。从计算过程看,这种改进的方法,U0或Un0的值,在平衡条件下最小;施肥收获的氮Un,在培肥过程中逐年增大,因此土壤氮素稳定法,测定的氮肥利用率比常规的计算方法高。4.2 土壤氮素平衡法一般不容易达到土壤氮素的周年稳定,通常采用土壤氮素平衡法计算氮肥利用率,即通过对土壤氮素输入与输出和土壤氮素的平衡,计算氮肥利用率。假设所有的氮素输入都等效,土壤氮素库的增减可以用肥料氮素等量调节,那么简便的计算公式如下:REN= (3)式中:U收获氮素,FN肥料氮素,AN大气沉降氮,RN灌水携入氮,SN1米土体土壤氮素库容降低量。 公式(3)是一个简洁的形式,可以在应用中因为各个变量的不等效性,附加系数进行矫正的改进。这种改进形式与沈善敏9(2005a)先生提出的比值法类似,期待利用大家的试验结果验证、分析、讨论与评论。以便提出科学合理的计算方法,正确权衡肥料利用率与环境、农产品生产、减碳等因素。1鲁如坤.晚近同位素应用于土壤学和农业化学研究的成就.科学通报,1960,7:201-205.Lu R K.Recent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Chemistry of Isotopes Used in Soil Science and Agriculture.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60,7: 201-205.2于天仁,刘畹蘭,凌雲霄,榭建昌,姚文華,周起崑.酸性土壤中颖粒磷肥施用方法对其利用情形的影响.土壤学报,1956,4(1):77-93.3 张福锁,王激清,张卫峰,崔振岭,马文奇,陈新平,江荣风.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途径.土壤学报,2008,45(5):915-924.Zhang F S,Wang J Q,Zhang W F,Cui Z L,Ma W Q,Chen X P,Jiang R F.Nutrient Use Efficiencies of Major Cereal Crops in China and Measures For improvement. Acta Pedologica Sinica, 2008,45(5):915-924.4赵秉强,梅旭荣.对我国土壤肥料若干重大问题的探讨.科技导报,2007,25(8):65-70. Zhao B Q,Mei X R.Discussion on Some Crucial Issues Related to Soils and Fertilizers in China. Science &Technology Review, 2007,25(8):65-70.5彭少兵,黄见良,钟旭华,杨建昌,王光火,邹应斌,张福锁,朱庆森,Roland Buresh,Christian Witt.提高中国稻田氮肥利用率的研究策略.中国农业科学,2002,35(9):1095-1103.6 朱兆良.农田中氮肥的损失与对策.土壤与环境,2000,9:1-6.Zhu Z L.Loss of fertilizer N from plant-soil systems and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for its reduction(In Chinese).Soi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2000,9:1-6.7巨晓棠,张福锁.关于氮肥利用率的思考j.生态环境,2003,12(2):192-197 Ju XT,Zhang F S.Thinking about nitrogen recovery rat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2003,12(2):192-197.8单玉华,封克.氮肥利用率测定方法中几个问题的探讨.植物营养与肥料学,1998,4(4):425-428.Shan Y H,Feng K.Discussion on Problems in Fertilizer N Recovery Estimation.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 1998,4(4):425-428.9沈善敏.关于肥料利用率的猜想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5):781-782.Shen S M.A conjecture on the fertilizer recovery measurement by field experiment.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5,16(5):781-782.10, , , ,.,2009:527-531.Tian C Y,Zuo Y B,Zhao B Q,Tang J W,Lin Z A.Improving the subtraction method for calculating apparentrecovery efficiency of applied nitrogen. 3th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of China,Tianjin,2009:527-531.11朱兆良.中国土壤氮素研究.土壤学报,2008,45(5):778-783.Zhu Z L.Research on Soil Nitrogen in China. Acta Pedologica Sinica, 2008,45(5):778-783.12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肥料.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25-233.Soil and Fertilizer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hina Fertilizers.Shanghai: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94:225-233.13张玉铭,胡春胜,董文旭.华北太行山前平原农田氨挥发损失.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5,11(3):417-419。Zhang Y M,Hu C S,Dong W X.Ammonia volatilization from wheat-maize rotation field in the piedmont of Taihang.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 2005,11(3):417-419。14巨晓棠,刘学军,邹国元,王朝辉,张福锁.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氮素的损失途径分析.中国农业科学, 2002,35(12):1493-1499.Ju X T,Liu X J,Zou G Y,Wang Z H,Zhang F S.Evaluation of Nitrogen Loss Way in Winter Wheat and Summer Maize Rotation System.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02,35(12):1493-1499.15李世清,李生秀.半干旱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硝态氮的淋失。应用生态学报,2000,11(2):240-242.Li S Q,Li S X.Leaching loss of nitrate from semiarid are agroecosystem.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0,11(2):240-242.(in Chinese)15王巧兰,吴礼树,赵竹青,赵林萍.氮水平对水稻植株氮素损失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16(1):14-19.Wang Q L,Wu L S,Zhao Z Q,Zhao LP.Effects of nitrogen rate on nitrogen loss from rice plant tissue.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 2010,16(1):14-19.16蔡祖聪,钦绳武.华北潮土长期试验中的作物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其环境效应.土壤学报, 2006,43(6):886-890.Cai Z C,Q S W.Crop Yield ,N Use Efficiency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Loong-term Fertilization Experiment in Fluver Aquic Soil in North Chana.Acta Pedologica Sinica, 2006,43(6):886-890.17刘立军,桑大志,刘翠莲,王志琴,杨建昌,朱庆森.实时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中国农业科,2003,36(12):1456-1461.Liu L J,Sang D Z,Liu C L,Wang Z Q ,Ynag J C,Zhu Q SEffects of Real-time and Site-specific Nitrogen Managements on Rice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03,36(12):1456-1461.18 郭天财,宋晓,冯伟,马冬云,谢迎新,王永华.高产麦田氮素利用、氮平衡及适宜施氮量.作物学报,2008,34(5):886-892.Guo T C,Song X,Feng W,Ma D Y,Xie Y X,Wang Y H. Utilization and Balance of Nitrogen and Proper Application Amount of Nitrogen Fertilizer in Winter Wheat in High-Yielding Regions. Acta Agronomica Sinica,2008,34(5):886-892.19刘学军,赵紫娟,巨晓棠,张福锁.基施氮肥对冬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平衡的影响. 生态学报,2002,22(7):1067-1073.Liu X J,Zhao Z J,Ju X T,Zhang F S.Effect of N Application as Basal Fertilizer on Grain Yield of Winter Wheat,Fertilizer N Recovery and N Balance.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2,22(7):1067-1073.20鲁彩艳,马建,陈欣,张旭东,史奕,赵枚秋,迟光宇.不同施肥处理对连续三季作物氮肥利用率及其分配与去向的影响.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29(2):400-406.Lu C Y,Ma J,Chen X,Zhang X D,Shi Y,Zhao M Q,Chi G Y.Effect of N-fertilization on the Use Efficiency, Distribution and Fate of Labeled 15N Fertilizer in Soil-plant Systems Over Three Continuous Crop Cultivations.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 2010,29(2):400-406.21赵营,同延安,赵护兵.不同供氮水平对夏玉米养分累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6,12(5):622-627.Zhao Y,Tong Y A,Zhao H B.Effects of different N rates vn nutrients accumulation,transformation and yield of summer maize.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 2006,12(5):622-627.22张学军,赵营,陈晓群,王晓彬,蔡典雄.不同水氮供应对水稻产量、吸氮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2010,26(4):126-131.Zhang X J,Zhao Y,Chen X Q,Wang X B,Cai D,X.Effect of Different Water and N Supply on the Yield,N Uptake and23林治安,赵秉强,袁亮,Hwat Bing-So.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养分与作物产量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09,42(8):2809-2819.Lin Z A,Zhao B Q,Yuan L,Hwat Bing-So.Effects of Organic Manure and Fertilizers Long-Term Located Application on Soil Fertility and Crop Yield.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09,42(8):2809-2819. 24M.Motior Rahman,Takahisa Amano,Tatsuhiko Shiraiwa.Nitrogen use efficiency and recovery from N fertilizer under rice-based cropping systems.Australian Journal of Crop Science Southern Cross Journals,2009,3(6):336-35125R.L.Westerman,L.T.Kurtz.Priming Effect of 15N-Labeled Fertilizers on Soil Nitrogen in Field Experiments. SOIL SCI.SOC.AMER.PROC.,1973,37:725-727.Water Use Efficiency of Rice.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10,26(4):126-131.26 宇万太,周桦,马强,沈善敏.氮肥施用对作物吸收土壤氮的影响兼论作物氮肥利用率.土壤学报,2010,47(1):90-96.Yu W T,Zou H,Ma Q,Shen S M.Effect of Fertilizer on Uptake of Soil N by Crops with Special Discussion on Fertilizer Nitrogen Recovery Rate. Acta Pedologica Sinica, 2010,47(1):90-96.27 张道勇.氮肥的利用率及其损失问题.土壤通报,1981,12(3):45-48.Zhang D Y.Fertilizer Nitrogen Utilization Efficiency and Nitrogen Loss.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1981,12(3):45-48.28李世清,李生秀.旱地农田生态系统氮肥利用率的评价.中国农业科学,2000,33(1):76-81.Li S Q,Li S X.Estimation of Nitrogen Fertilizer Use Efficiency in Dry land Agroecosystem.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00,33(1):76-81.29张丽娟,巨晓棠,张福锁,彭正萍.土壤剖面不同层次标记硝态氮的运移及其后效.中国农业科学,2007,40(9):1964-1972.Zhang L J,Ju X T,Zhang F S,Peng Z P.Movement and Residual Effect of Labeled Nitrate-N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07,40(9):1964-1972.30宋海星,李生秀.玉米生长量、养分吸收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动态变化.中国农业科学,2003,36(1):71-76.Song H X,Li S X.Dynamics of Nutrient Accumulation in Maize Plants Under Different Water and N Supply Conditions.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2003,36(1):71-76.31王小彬,蔡典雄,张镜清.高绪科.旱地玉米N吸收及其N肥利用率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1,34(2):119-186.Wang X B,Cai D X,Zhang J Q,Gao X K.Nitrogen Uptake by Corn and N Recovery in Grain in Dry Farmland.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01,34(2):119-186.32袁丽金,巨晓棠,张丽娟,王珏,刘新宇.磷对小麦利用土壤深层累积硝态氮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09,42(5):1665-1671Yuan L J,Ju X T,Zhang L J,Wang J.Effects of Phosphorus Fertilizer on the Utilization Ratio of Nitrate Accumulated in Deep Soil Profile by Wheat.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09,42(5):1665-167133石玉,于振文,李延奇,王雪.施氮量和底追肥比例对冬小麦产量及肥料氮去向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07,40(1):54-62.Shi Y,Yu Z W,Li Y Q,Wang X.Effects of Nitrogen Fertilizer Rate and Ratio of Base and Topdressingon Winter Wheat Yield and Fate of Fertilizer Nitrogen.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07,40(1):54-62.34陈义,吴春艳,唐旭,杨生茂,王家玉.稻一麦轮作体系中有机氮与无机氮的去向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10,43(4):744-752.Chen Y,Wu C Y,Tang X,Yang S M,Wang J Y.Fate of Nitrogen-15 from Organic and Inorganic Sources in Rice-Wheat Rotation Cropping System.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10,43(4):744-752.35 Broadbent F E,Norman A G.Some factors affecting the availability of the organic nitrogen in soil-A preliminary report. Soil Sci Soc An Proc,1946,11:264-26736Jansson S L.Tracer studies on nitrogen transformation in soil.Ann Ro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