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学讲义张伯里_第1页
国际金融学讲义张伯里_第2页
国际金融学讲义张伯里_第3页
国际金融学讲义张伯里_第4页
国际金融学讲义张伯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2级北京班、经贸委班经济管理专业国际金融学讲稿国 际 金 融 学(讲义)张 伯 里“国际金融学专题研究”这门课,从今天开始讲授。国际金融学是一门年轻的经济科学。随着当代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不断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从而对外经济贸易、货币金融关系的日趋扩大,研究国际金融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国际金融学专题研究”在我们这里是一门考查课,其教学方法是在教员课堂辅导的基础上自学。教学目的和要求是通过有重点地学习本课程,了解和掌握国际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进一步深入、专门研究打下基础。“国际金融学专题研究”这门课的辅导讲授有四讲:第一讲 国际金融学第二讲 国际收支第三讲 外汇和汇率第四讲 国际货币体系考核方式与要求:(见教学计划)第一讲 国际金融学国际金融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本讲是对国际金融学的概述及整个学科(课程)的一个导引。本讲主要阐述如下内容:一、国际金融的产生和发展;二、国际金融学的产生和发展;三、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四、国际金融学的内容体系。一、国际金融的产生和发展(一)国际金融的产生1国际金融(含义)所谓国际金融: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因各国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等联系而产生的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它是世界(国际)经济关系中的资金融通关系,这种关系具体体现为国际的货币兑换、借贷关系、收付方式、结算制度、资产储备、金融市场、货币体系、金融机构、金融一体化等;它赖以出现的前提是以货币作为媒介的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即起源于国际贸易。2国际金融的产生(逻辑脉络)国际商品交换国际汇兑:国际的交往大都从经济往来开始,而经济往来一般起源于商品交易。两国之间要进行商品交易,买方支付货款必须用卖方国家的货币,或卖方愿意接受的其他国家的货币。于是产生一个需用本国货币兑换其他国家货币以支付货款的问题。也就是说,为使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易能够顺利进行,必须辅以一种不同国家货币可以相互兑换的金融活动,这种金融活动则称之为“国际汇兑”。国际汇兑国际支付、结算的出现国际汇兑不是简单的金融活动,其内容非常广泛复杂。首先要解决的是用什么标准来把一国的货币折成另一国货币的问题,这种不同货币之间彼此折合比率称之为汇率。汇率决定以后,接着就产生什么来支付货款的问题,也就是支付手段的问题。黄金长期以来一直发挥着世界货币的职能,用作国际支付手段。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进行贸易所需的支付手段越来越感到不足,因为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信用工具(如汇票、本票、可转让存单等),支付手段的增加适应了贸易的发展。支付手段的选择、结算方式(汇款、托收、信用证等)采用等构成了“国际结算”的内容,国际结算就是具体办理各国间货币资金往来收付的业务。国际支付、结算国际信用的出现为了解决国际贸易买卖双方办理货款的收付、结算,贸易各国成立了专门办理这种业务活动的金融机构(如外汇指定银行、商业银行的外汇业务部门等)。这些机构除了办理贸易双方的贸易收付、结算外,还经营信贷业务,向买卖双方融通资金。最早的票据结算就是国际上货币资金借贷行为的开始。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现在国际金融领域内的各种活动几乎都同“国际信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国际贸易和非贸易往来国际收支的出现国际上除了上述的贸易往来以外,还有许多非贸易的经济往来,诸如,各国政府之间的和私人、企业、团体之间的借贷、援助、捐赠,驻外机构的经费拨款,劳务收支和资金转移,海外投资和侨民汇款,等等。这些贸易的和非贸易的经济往来,构成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的内容。国际收支清偿、世界货币调节、资金融通国际金融市场的出现为了便于各国清偿国际收支差额,调节世界货币黄金以及一些主要国家货币的供求关系,并提供融通资金的渠道,在世界上某些经济比较发达、交通比较方便和通讯设备比较完善的国家中的金融中心,先后形成了“国际金融市场”,包括黄金市场、外汇市场和资金市场等。各国不一的货币制度金融政策统一的国际货币制度(体系)的出现世界各国各有一套货币制度、汇率制度和外汇管制制度,以及针对本国的经济利益而在不同时期制定的一套财政金融政策。它们常因各自的利害关系而产生矛盾,以致阻碍国际贸易的扩展和国际经济合作的顺利进行,不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为了避免这种利害冲突,就有必要建立统一的“国际货币制度”。如19世纪80年代到一次大战前,主要国家普遍实行金本位制度,4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国际货币制度国际金融组织机构一种制度的建立,应该有相应的机构来维系执行。建立国际货币制度,也要求建立一些“国际金融机构”。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以后,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在其他各个地区,也成立了类似的地区性国际金融机构。综合上述国际金融整体从以上描述中可见,国家间有了经济交往,特别是发生商品交易以后,就产生有关货币收支、汇兑、信贷、结算等一系问题,从中又引起资金流动、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机构等问题。把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构成了称为“国际金融”的内容。对之进行研究,就形成了“国际金融学”这门学科。(二)当代国际金融关系的发展战后以来,由于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迅速发展,世界经济领域中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推动了世界货币金融关系广泛发展。当代国际金融关系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战后初期先是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经过20多年的运转于60年代末陷入严重危机,并在70年代初崩溃。崩溃后随之而来的是世界货币体系的大动荡,牙买加货币体系的建立和欧洲货币体系的出现,这一系列重大变化使战后世界货币金融关系日趋复杂。2国际金融机构的建立战后出现了许多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国际金融组织和机构,其中影响最大的两个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简称世界银行)。这两个组织机构的出现具有重大意义,他们在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使战后世界货币金融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3国际贸易的发展战后国际贸易在规模上得到了急剧扩张,二战后50多年中,世界贸易以年均6%的速度增长,比世界经济增长高2.2个百分点。1950年世界贸易出口额为600亿美元,2002年则达到7.8万亿美元。贸易规模的扩张促使世界货币金融关系在量上也迅速扩大。战后国际贸易方式也多样化发展,早已超出了简单的商品进口和出口,还出现了补偿贸易。加工装配、租赁贸易、招标与投标等形式。贸易形式的多样化促进了贸易结算方式的多样化,商业信用证、付款和履约保证书、信用卡、无纸贸易(电子商务)等多种结算方式不断创新;同时又使得银行在信用保证和信贷融通中的作用进一步发展。这些都为国际金融带来一系列新问题,促使世界货币金融关系进一步向纵深发展。4跨国公司的涌现战后60、70年代跨国公司得到迅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直接带来了资本的国际流动问题(其投资额占全球各国对外投资的2/3,技术转让额占全球的80%。跨国公司除了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外,其境外分支机构还在他国金融市场上筹措资金,若将跨国公司分支机构自筹资金投资计算在内,世界跨国公司体系在国际化经营中投入的资金总额高达2万多亿美元。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也为国际金融增添了新课题,即如何搞好国际性企业的财务管理。5资本输出的变化战后资本输出不仅在量上有了惊人的增长,而且在质上也出现了一些大的变化:战前资本输出基本上是宗主国向殖民地或附属国单向的资本输出,或是由工业发达国家向工业落后国家单向的资本输出;而战后则出现了发达国家相互之间的资本流动(且占全球资本国际流动的主体)特别是90年代以来,企业并购成了跨国投资的主要方式(99年约占4/5),而企业并购交易额的绝大多数(90%)发生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此外还出现了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资本流动。战前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资本输出的特征是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掠夺性;战后的特征变化是,不少落后国家和地区(包括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发展民族经济,一方面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吸收外资,另一方面又力图控制外资的投向,使其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这些变化为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发展提出了新课题。6国际债务的发展战后国际债务增长较快,特别是60、70年代,不少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大举借贷,以至造成国际债务规模急剧上升(目前仅发展中国家的外债余额就已逾2万亿美元),又由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利用外债效益不高,到期无力偿还,导致了80年代初期国际债务危机的爆发。甚至连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沦为世界上的大债务国(目前美国净外债1万多亿美元)。当然,衡量债务负担的轻重主要看相对比重,而发达国家债务率、偿债率都不成问题。这一切表明国际债务关系日趋错综复杂。7国际金融市场的日趋发达战后,随着西欧各国和日本经济的恢复,国际金融市场迅速发展。除美国纽约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外,英国伦敦、瑞士苏黎士、法国巴黎、德国法兰克福、日本东京、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等也都先后发展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50、60年代兴起的离岸金融市场(境外金融市场)标志着金融市场国际化的新阶段。其中欧洲货币市场与亚洲美元市场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它们不受任何国家国内现行法规的限制,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市场”,为调剂世界各国资金的余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场所,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发展。当然,也带来了更大的金融风险。8国际储备资产的多元化发展战前世界各国的国际储备资产主要是黄金。战后各国国际储备由美元、黄金、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特别提款权四部分组成。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各国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由原来的单一美元转变为多种货币,增加了德国马克、瑞士法朗、英磅、日元等货币。这种多元化发展,既为各国间国际债务的清偿提供了便利,又使国际间的债务清偿关系显得更为错综复杂,同时还为各国国际储备资产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新情况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世界货币金融关系向纵深发展。(三)国际金融发展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作用1国际金融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核心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金融关系本身的发展,国际金融正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这是因为国际之间的生产发展、贸易交流、技术开发,国际分工重安排,国际资源重分配和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开拓,都是同有效的国际资本流动、国际资金融通和国际金融服务分不开的。国际金融关系正日益成为世界(国际)经济关系的主要关系。国际金融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核心,金融全球化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2国际金融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主要动力作用概述国际金融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国际金融传统的职能和作用,只是为国际贸易和商品生产提供结算和融资等服务。50年代国际贸易额和国际金融交易额的比率,大约为9与1之比,也就是说,国际资金流动量只占国际商品流转量很小一部分。现在这个比率却颠倒过来了。而且,现在国际金融的变化,不仅表现在量的巨大增长,还表现为质的深刻变化过去,国际资金的运动主要服从于国际贸易的需要;如今,国际金融已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的国际经济活动,其作用已远远超过传统的范围,概括地说,国际金融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当然金融风险也成了世经风险的主要渊源。作用主要表现第一,推动生产国际化、全球化。生产国际化对于一国经济发展乃至整个世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生产国际化、全球化特别是直接生产领域的国际化一国工业企业的生产国际化,一般是从海外直接投资开始的,但海外投资项目在筹备、建成、投产、再生产乃至生产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都必须以国际资金支持和国际金融服务作为重要条件。战后以来,跨国公司兴起并纷纷在国外开设分支机构和附属企业,其产、供、销各个环节就是因为及时获得国际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融通和金融服务的便利,因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全世界6.3万家跨国公司及其70万家海外分支机构在国际化经营中投入和筹措的资金总额每年高达2万多亿美元。跨国生产与国际金融是相互促进的。第二,支持出口贸易。国际贸易对一国的经济发展以至整个世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而国际金融是当代支持出口贸易的重要支柱。一方面出口贸易的发展是同国际金融强有力的支持分不开的,例如出口信贷对商品(特别是成套设备)出口的支持,汇率升、降对进、出口的促进等;另一方面,跨国公司通过其海外分支机构和附属企业,充分运用技、工、贸结合的优势,在海外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已成为扩大出口的重要渠道,目前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销售额已突破14万亿美元,比世界商品贸易出口额还要多,这不仅绕过了贸易壁垒,而且扩大了海外市场。第三,组织运用国际资金促进各国国内经济发展。国际资金的组织运用对于一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以至整个世界经济的活跃意义重大。各国银行和金融机构及其海外分支机构是组织运用国际资金的重要渠道。它一方面为本国的海外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各种金融业务活动,广泛吸收和运用国际资金,参加国际资源重分配和国际分工重安排,从而既利于本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也为活跃整个世界经济作贡献。第四,防范外汇风险。随着70年代中期以来浮动汇率制而增大的外汇风险,对各国外汇资产负债和债权债务的安全、对国际经济贸易交往以至整个世界经济的正常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世界各国都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市场(外汇市场)各种外汇交易,作为保值、增值、防范外汇风险的重要手段,以维护本国在外经贸活动中的经济利益。二、国际金融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国际金融诸问题的具体实践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一些原理原则,加以系统的阐述,就形成国际金融学这门学科。(一)西方国际金融学的产生和发展1西方国际金融学的学科渊源西方学者对国际金融理论的研究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至少从13、14世纪起,伴随着西欧中世纪城市经济的兴起和集市贸易的发展从而金融活动或国际金融活动的开展,产生了有关货币兑换和融资的论述。例如法国学者尼科尔奥雷斯姆在1360年前后写了论货币的最初发明一文,分析了货币质量下降对货币兑换和商业发展的不利影响。然而,从17世纪到19世纪前半期,包括从重商主义到古典政治经济学这段时期内的早期国际金融学说,是整个国际金融学说的源头,它同此后的国际金融学说、直至现代国际金融学说之间有理论上的渊源关系。例如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漠1752年在其论贸易差额一文中论证了“黄金流动与价格的机制”(一种关于国际收支自动调节的理论),这成为现代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渊源。长期以来,西方学者对国际金融理论的研究都是伴随着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进行的。换言之,一直是将国际金融理论作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研究的。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进入60年代后,美国开始出现以国际金融为题的专著,这时,人们才首次将国际金融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进行研究和认识。2国际金融学产生的原因原因概述:国际金融学的产生绝非偶然,它是世界经济从而世界货币金融关系长期发展、特别是战后迅速、广泛发展的产物。战后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其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和重大事件,推动了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广泛发展。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流、大变化主要有:世界科技革命促进生产力、生产社会化发展的潮流;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潮流;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趋势;世界经济市场化趋势等。当代世界货币金融关系广泛、深入的发展以其地位、作用的增强(前面已述),是国际金融学产生的直接原因或必然性、必要性之所在。3国际金融学的发展战后6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20多年来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巨大变化,使国际金融问题显得愈发重要起来,国际金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愈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目前,西方国际金融学理论的研究已经有了较大的进展。西方学者将国际金融学理论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宏观部分,即着重研究全球性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各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问题、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问题等内容。二是微观部分,即着重研究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各种形式,如国际汇兑问题、国际结算方式问题、国际信贷问题、国际储备资产的管理问题、跨国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等内容。总之,西方学者对国际金融学理论的研究正在步步深入。西方学者对国际金融学理论的研究所存在的不足:第一,在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上,因人而异,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第二,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学理论体系上,迄今尚未建立起一个令人满意的科学的逻辑结构;第三,西方学者在国际金融学理论研究中带有较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主要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方国际金融学理论的健康发展。(二)我国国际金融学的产生和发展1在我国国际金融学的产生产生概述:国际金融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起步较晚,基本上可以说是近20多年来随着我国开放政策实施、对外经济贸易金融关系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才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80年代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行,我国对外经贸关系开始迅速扩大,80年代初,我国在一些国际金融组织中的合法席位也先后恢复;我国不仅开始大胆地引进外资和举借外债,同时也开始广泛参与国际金融和国际经济合作活动,参与对外投资,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措资金。结果使我国深深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世界市场中,国民经济的发展已不可避免地受着包括国际金融发展变化在内的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如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风暴、1997年的东亚金融风波等)。这一系列的巨大变化,迫切要求我们全面研究国际金融,掌握世界货币金融关系及其运动规律。可见,我国对外经济贸易金融关系的迅速发展,导致了我国国际金融学的产生。2我国国际金融学的发展近20多年来,为了满足我国对外经济贸易金融关系的迅速发展的需要,国内诸多学者经过大量的艰苦劳动,先后出版了几十种国际金融专著,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国际金融学的创立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国际金融学不仅仅是一门崭新的学科,而且是一门极为复杂的科学,我国在实践上尚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丰富,再加上我国对其研究起步较晚,因而,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在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乃至整个理论体系与逻辑结构上都未能达成一致的看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不难设想在不远的将来,在国内诸多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金融学必将会呈现在我们面前。三、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进展,但是,国际金融学这一门新兴学科本身的复杂性质,决定了它在研究对象的确定问题上难度较大,这也是迄今为止对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没有形成一致看法的重大原因。(一)在国外,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1广义研究对象在国外,一般将国际金融广义地规定为国际货币关系。譬如,RM罗德里盖和EE卡特在其国际金融管理一书中,将国际金融定义为国际货币经济学;R海勒和LB雅格尔也十分明确地将国际金融称为国际货币关系。国际金融学研究的范围很广泛。譬如,日本学者吉野昌浦、藤田正宽编著的国际金融论一书与洒井健三编著的国际金融一书,也都将国际金融的职能、国际收支、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国际汇兑、贸易与非贸易金融、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政策、外汇管制等内容纳入了国际金融学的研究范围;国际金融管理一书还用了大量篇幅来研究跨国公司的企业财务管理、计划以及有关立法、税收等问题(微观国际金融学的内容)。2狭义研究对象除了广义研究对象之外,也有一些国外学者将国际金融作为国际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加以研究。譬如,D萨尔瓦托在其国际经济学一书中认为,国际金融所考虑的就是“国际经济学的货币方面”;J亚当斯在其国际经济学一书将国际金融作为三篇中的一篇;PH林德特和CP金德尔伯格在其国际经济学一书中,除专设“外汇和国际收支调节过程”一篇来论述国际金融问题,同时还在“开放经济的宏观政策”一篇中侧重研究了汇率政策,在“要素移动”一篇中侧重研究了国际投资。(二)在我国,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的各种见解在我国,对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也有各种不同的见解。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狭义的,一类是广义的。这两类中也有不同的看法。每一种见解都有它一定的道理,不能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狭义的见解:有的学者认为,国际金融学是考察国际收支平衡问题以及有关的一些调节理论和政策。广义的见解:国际金融概论(1982年版)教材编写组认为,“所谓国际金融,就是分析研究和处理国际间的货币兑换、借贷关系、收付方式、结算制度、金融市场、货币体系、金融机构等问题的总称”。陈彪如国际金融概论(1988年版)认为,国际金融学“应以国际间的货币金融关系作为研究的对象,既要说明国际范围内金融活动的主要问题,又要阐述国际间货币和借贷资本运动的规律”。刘舒年国际金融(1981年版)认为,国际金融学是“研究货币在国际之间运动的一门科学,其中包括货币运动的规律,影响这些规律的因素,经营这些货币运动的业务和机构,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对货币运动采取的政策措施等”。2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对象概述: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比较广泛,它不仅要研究世界货币金融及其运动形式和规律,而且也要研究与之相关的各国货币金融政策和各种国际金融机构。对象具体说明:第一,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应以世界货币流通为主线。这是因为世界货币流通是国际金融的核心。如果没有世界货币(既包括作为资本的货币,也包括作为货币的货币)流通,也就不会有国际金融活动的发生,世界货币金融关系运动的各种具体形式(如国际收支、国际汇兑等等)就会失去运动的主体。因此,国际金融学的研究要贯穿世界货币流通这条主线。第二,国际金融学研究的重点是当代世界货币金融关系运动的各种具体形式。这是因为世界货币金融关系运动的各种具体形式(国际收支、国际汇兑等等)是当代国际金融活动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这些具体运动形式的研究,就可以揭示出当代世界各国之间货币金融关系的表现形式及其运动的规律。第三,国际金融学也要研究当代世界各国之间货币金融关系赖以运行的渠道和媒介。当代世界各国之间货币金融关系赖以运行的主渠道是国际金融市场,赖以运行的主要媒介是各种国际信贷机构和组织。通过对主渠道和主要媒介的研究,就能揭示当代世界货币金融关系得以顺利运行的条件。3国际金融学的学科地位、性质国际金融学是一门边缘学科。边缘学科通常是指在基础理论学科中逐渐发展和派生出来的新学科。它兼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者的特性。国际金融学是由货币信用学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国际金融学不普遍研究各国的国内金融,只着重研究对国际金融有着密切联系和重大影响的一些国家的国内金融,以及涉及到影响国际资金流动的各国金融制度、法律及政策问题。例如美国,“世界的央行是美国的央行,美国的央行是世界的央行”。国际金融学又具有宏观经济学的性质。因为它的研究要涉及到一个开放型经济社会的对外全部金融关系和经济状况以及经济决策。宏观经济平衡四大目标中有一个国际收支平衡。四、国际金融学的内容(体系)(一)作为一个学科或教材的内容体系我们指定的教材,同其他教材一样,包括八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尽管陈雨露主编国际金融四篇15章,但基本是这八个方面的主要内容)。1国际收支问题国际收支,即一国对外国的全部货币资金的收付行为。它是国际金融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2国际汇兑问题国际汇兑,即不同国家之间货币相互兑换的一种金融活动。它是办理国际支付首先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包括外汇和汇率,外汇交易和外汇风险、汇率制度和外汇管制等广泛的内容。3国际结算问题国际结算,即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而发生的债权债务所进行的了结和清算。按结算目的不同,可以分为贸易结算和非贸易结算。贸易结算,是指一国对外进出口贸易所发生的国际货币收支和国际债权债务的结算;它构成国际结算的主要内容。非贸易结算,是指贸易以外的各种对外结算;如劳务输出、旅游费用、公私事务旅行、侨民汇款、利润收益收支、驻外机构经费、国际馈赠等结算;非贸易结算虽然在数额上小于贸易结算,但反映了一国对外开放的程度。 4国际储备问题国际储备,即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参与对外经济贸易和国际信贷活动时,所拥有的可用于正常的和意外的国际支付或其他国际需要的流动资金准备;它体现一国的国际金融实力和国际融资能力。国际储备由四个方面构成:第一,黄金储备。是指一国政府持有的储备黄金。黄金作为国际储备资产已有较长的历史,特别是在国际金本位制下,战后当代其在国际储备中所占比重趋降,1950年为69.3%,1989年为5.3%。第二,外汇储备。是指一国政府持有的或所能控制的国外可兑换货币的存款和其他流动金融资产。当代其比重趋升,并且发生了由储备货币单一化(美元)向多元化的发展。第三,会员国在基金组织认缴的储备头寸。其占储备总额的比重,1989年为4。1%。第四,特别提款权。是指在基金组织分配给会员国的尚未动用的特别提款权。其比重1989年为3。3%。以上第三、四两种储备资产,按其性质一般都列为外汇储备项目下的子目,有时同外汇储备合并计算。 5国际金融市场问题国际金融市场,即世界各国之间货币金融关系赖以运行的主渠道,亦即各国货币金融关系活动的主要场所。6国际资本流动和利用外资问题国际资本流动,即国际间为一定经济目标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资本转移、输出或输入。是资源国际流动的一重要方面。自7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就一直是国际金融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利用外资意义重大。7国际货币体系问题国际货币体系,即根据一定历史时期国际货币信用的发展水平,以及适应国际经贸发展的需要,在规定范围内实施的、以主导货币为中心的国际汇率、国际结算、国际储备、国际收支调节等的规定、原则和制度的总称。是国际金融的核心。8国际金融组织机构问题国际金融机构,即从事或协调国际金融业务活动的组织或机构。它是世界货币金融关系顺利发展的一个必要媒介,从而国际金融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种国际金融机构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体系。这个体系既包括位于世界各个国际中心的各国商业银行、国际银行和跨国银行的基本层次;也包括联合国体系的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集团及其所属机构的全球性最高级层次,该层次中还应有国际清算银行(BIS)(成立于1930年,各国中央银行的银行,面对各国央行进行存、贷款);还包括介乎上述两者之间的地区性国际金融机构,如亚洲、非洲、拉美开发银行,以及政府间双边或多边金融协议等层次。(二)“国际金融学专题研究”课程的内容体系本课程为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的考查课,整个课程的课堂讲授共4讲。第一讲“国际金融学导论”(即本讲)。是对“国际金融学”这门学科和教材的一个全面、概要的介绍。而后三讲是择其最重要的三个问题分三讲专门讲授。第二讲“国际收支”。由于国际收支包括的面非常广,牵涉到一个国家对外经济往来的整个方面,所以必须首先阐明这个问题,然后才能具体分析研究其他方面的问题。因此,把国际收支列为本课程的第二讲。第三讲“外汇和汇率”。外汇与汇率以及汇率制度和外汇管理问题,在国际金融领域中首先涉及,而且又是一个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影响各国货币制度能否稳定的重大问题,所以紧接国际收支之后,列为第三讲。第四讲“国际货币体系”。由于汇率问题关系到各国货币制度乃至国际货币体系的存废,所以在汇率问题之后,接着阐述国际货币体系,即把国际货币体系作为本课程的第四讲。(至于“国际金融学”的其他重要内容,则不在课堂上讲授,需要学员通过自学读书来了解和掌握。考试论文:主要围绕课堂讲授的四大问题作为文章选题范围、结合实际和个人的思考来写,不另指定文章题目)第二讲 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国际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国际金融学基础知识是从国际收支入门的。国际收支这一讲主要阐述如下内容:一、国际收支概述;二、国际收支平衡表;三、国际收支的调节;四、我国的国际收支。一、国际收支概念(一)国际收支概念的演变1.贸易收支的国际收支概念国际收支概念,最早出现于17世纪初期。当时国际经济交易的主要形式是国际贸易,从而国际收支基本上是贸易收支,即一国一定时期内进口与出口的对比情况。有鉴于此,国际收支当时的含义主要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需要结算的差额。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通行这种概念。2.狭义的国际收支概念(外汇收支)随着国际经济交易内容、范围的扩大,国际收支概念也在发展。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国际收支的内容又增加了资本收支的部分。在国际金本位制度崩溃以后(一次大战爆发以后),国际收支的含义扩展为一国的外汇收支。凡在国际经济交往(包括国际信贷)中必须通过外汇收支进行清算的交易,都属于国际收支的范围,这就是目前所称的狭义的国际收支。3.广义的国际收支概念二次大战后,国际经济关系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及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往来的频繁而更加广泛,从而国际收支概念又有新的发展。它包括某一经济实体一定时期内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即除了涉及外汇收支的国际经济交易外,它还有各种不涉及外汇收支的经济交易,如记帐贸易、易货贸易等。这就是目前所称的广义的国际收支。狭义的国际收支是以支付为 基础的国际收支;而广义的国际收支是以交易为基础的国际收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广义的国际收支。4.包括全部具体内容的国际收支概念(IMF的国际收支定义)为了便于统一理解国际收支的涵义和编制世界各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IMF依据广义的国际收支概念,对国际收支下了定义,规定其确切含义、具体内容。 这个包括全部具体内容的国际收支概念(即IMF的定义),可在后面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体现。在上述定义中,某一经济实体实质上是指一国(或地区)的居民。居民是指在某一国(或地区)居住期限达一年以上者,否则为非居民。居民与非居民均包括政府、个人、非盈利团体和企业四大类。在国际收支中之所以要强调居民与非居民的概念,目的是为了正确反映国际收支的确切涵义。国际收支的内容是各种国际经济交易,而只有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各种经济交易才是国际经济交易;居民之间的经济交易是国内交易,从而不属于国际收支范畴。这表明,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对外经济、政治、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二)国际收支问题的重要性国际收支概念从仅仅指简单外贸差额发展到把全部国际经济交易都包括在内,充分说明国际收支的重要性也在发展,与日俱增。1.从重商主义时代使用国际收支概念初始此时资本主义国家是依据国际收支(贸易收支)来制定贸易政策,因此比较重视国际收支。2.后来古典学派的贸易理论风行(而国际收支不受重视)这种理论认为国际收支(实际是贸易收支)的顺差、逆差可以自动调节;更由于这一时期自由贸易的发展和国际金本位制的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处于顺境,一般为顺差,而与此相应的殖民地附属国的国际收支则处于长期、持续的逆差状态。在发达国家来看,国际收支变动并无不利影响,因而不予重视,一般不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而只对国际贸易的收支情况作一些粗略的统计。3.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收支危机始于一次大战期间战争条件下主要国家巨额的财政开支导致了金本位制的破产,国际收支严重逆差而处于危机之间;战后又出现了规模较大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和大量战争赔款转移,使国际收支增加了新的内容。于是,为了掌握本国国际收支情况,弄清其变动规律,摆脱国际收支危机,各国开始重视本国国际收支的统计;并且由当时的国际联盟的有关机构于1924年汇编、公布了各国的国际收支统计资料。4. 30年代大危机爆发以后各国的国际经济交易受到很大影响,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与国际收支危机同时并存。于是各国对国际收支及国际收支统计进一步重视起来,并开始把国际收支与国内经济联系起来。国际联盟于1938年制订国际收支分类项目的标准格式,就是现今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雏形。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国际收支的内容包罗更广,不仅有清算支付协定下的易货贸易,还有补偿贸易、政府援助、赠与等等,国际资本流动方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储备资产的形式又日趋多样化。同时,国际经济合作也开始迅速发展,使各国之间的经济愈益密切,而各国的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更是休戚相关。因此,国际收支既是一国对外经贸关系的缩影,又是一国在国际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及其消长变化的反映,还是一国国内外经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整个宏观经济平衡与否的重要体现。考察国际收支已成为分析一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工具。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可以预见,国际收支的重要性也将进一步增大。二、国际收支平衡表(一)国际收支平衡表概述1.什么是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是系统记录一国在一定时期(一年、半年、一季或一月)所有由对外经济、政治、文化活动而引起的国际收支项目及其金额的一种统计表。它是一国国际收支具体情况的集中体现。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目的,是要使本国政府机构全面了解本国的对外经济的地位,制定对外经济政策。2.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会计原则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复式薄记形式编制的。每一笔交易都会产生金额相等的借方和贷方两笔记录。凡是引起本国外汇收入(或外汇供给)的交易,都记入贷方(或称正号项目);凡是引起本国外汇支出(或外汇需求)的交易,都记入借方(或称负号项目)。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记录的经济交易发生的时间或记录日期,以经济交易的所有权变更日期为准。进出口均采用离岸价格(FOB)计算,保险费和运输费列入劳务收支。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世界各国所编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各具特色,并不完全相同;尽管如此,各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内容还是有共同之处的。这些内容按照其发生的原因的性质,分类归纳为不同项目。一般说来,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项目有三大类。第一类,经常项目:是指本国与外国交往而经常发生的货币收支项目,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的项目。它包括贸易收支、劳务收支和单方转移收支。贸易收支,是指因商品进出口而发生的收支,也称有形贸易收支。它不仅是经常项目中而且也是整个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最重要项目。 劳务收支,是指因服务的输出入而发生的收支,也称无形贸易收支。它包括运输、保险、通信、旅游等各种劳务的收支;也包括投资收益(利息、股息、利润等)的收支,以及其他劳务(如使一馆费用、专利费等)收支。劳务收支在国际收支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单方面转移收支,是指单方面的、不对等的、无须偿还的收支。它包括私人转移收支(主要是侨民汇款、年金、赠与和遗产继承等)和政府转移收支(主要是政府间援助、捐款和战争赔款等)。第二类,资本项目:是指本国与外国之间资本的流出入。它反映一国的国际金融资产(官方储备除外)的债权、债务变化情况。当代资本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动规模越来越大 ,形式也愈来愈多样化,资本项目在国际收支中的地位也俞益重要。经常项目的逆顺差靠资本项目的顺逆差来平衡。资本项目一般分为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两类。长期资本: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或未规定期限(如股票)的资本。它包括政府长期资本流动和私人长期资本流动。前者主要有政府贷款和政府债券投资;后者主要有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银行企业信贷。短期资本:是指期限为一年或一年以下的资本。主要有银行间的拆放、短期证券、外汇买卖等,它也包括政府短期资本和私人短期资本。第三类,平衡或结算项目:是指用来弥补、平衡一定时期内常态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一个专门项目。它主要包括国际储备和错误与遗漏两个项目。国际储备:是指一国金融当局持有的外汇储备、黄金储备、特别提款权和其他提款权等金融储备资产,它作为国际收支的平衡项目,主要内容为外汇储备的增减,和经外国中央银行借入或贷出的款项(例如,本期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总和数为顺差,则或为外汇储备数增加,或为贷给外国中央银行而使官方短期债权增加)。错误与遗漏:这是一个人为的平衡项目,用于轧平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借货方总额。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出现统计数字错漏的情况是难免的 ,以致经常项目差额与资本项目差额之和并不等于国际储备资产变动总额(如98年中国外贸顺着大增,但储备没有相应大增,出现“顺差不顺收”现象),这就需要由“错误与遗漏”项目人为地达到平衡,“错误与遗漏”的数额是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所发生的净差额,与官方储备实际收付数之差。三、国际收支的调节(一)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失衡1.国际收支平衡的含义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从形式上看总是平衡的。其中某些项目或帐户可能出现盈余和赤字,但是总是会由其余项目或帐户的赤字或盈余加以抵销。然而,从国际收支的经济交易的实质来看,收入与支出并不总是平衡的。为什么说“形式上总是平衡而实质上并不总是平衡的?这是因为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经济交易可划分为性质不同的两大类:一类是自主性交易(或称事前交易)。这纯粹是由于某种经济或其他目的而自主、自动进行的交易。如商品、劳务的输出与输入,各种无偿的转让,对外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等。一类是调节性交易(或称事后交易)。这是为弥补、调节自主性交易所产生的差额而进行的交易。如国际短期资金融通,延期付款权利的取得,国际储备的动用,等等。从这两种不同性质经济交易的区分可看到,一国的国际收支,若其自主性交易收支不能相抵,则必须以调节性交易来弥补以维持平衡;但这种平衡是虚弱的、暂时的和形式上的平衡,不是真正意义的平衡,因为它既无法长期维持,也不一定或不可能解决该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所以判断一国国际收支是否平衡,主要看其自主性交易是否平衡;如果一国的自主性交易自动相等或基本相等,不依靠调节性交易来调节,则说明这个国家的国际收支是平衡的,否则,就是国际收支不平衡。2.国际收支失衡的含义 国际收支失衡分为静态失衡和动态失衡静态失衡,是指在一个时点上(如一年的年终),一国国际收支总体存在一定的逆差。一国不一定需要坚持在一个时点上无逆差;而且这种逆差是否必须调节,取决于该国的国际储备和国际融资能力大小而定。若国际储备和国际融资能力比较充裕,可以不作调节;反之,则需要进行调节。动态失衡,是指一定时期内(如三年、五年),一国国际收支总体出现的逆差。它反映一国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外经济实力动态的变化。按照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一国不一定需要坚持静态平衡,但有必要掌握一定时期如三到五年或更长时间的大体平衡。如果国际收支逆差大大超过正常水平,而在予定时期内难以抵销时,则需要及时进行调节。(二)国际收支失衡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是该国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反映;一国的国际收支失衡,包括盈余性失衡(顺差)或亏损性失衡(逆差),对该国宏观经济有着重大的影响。首先,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是影响该国汇率升降的直接原因。当一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收入会相应增多,国际储备也随之增长,该国货币的对外价值高,在外汇市场上对该国货币求大于供,其汇率就比较坚挺,成为强势货币或硬通货。反之,当一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以致对外债务增加或国际储备日趋减少,该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就会降低,在外汇市场上对外币的需求增多,本国货币的汇率就比较疲软,从而使该国货币成为弱势货币或软通货。其次,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也影响该国的商品价格变化和通货膨胀的程度。当一国国际收支经常保持平衡或顺差,汇率较少波动,物价稳定,通货供应量正常,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反之,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且逆差严重,本国货币汇率大幅度下跌,货币对外价值相应降低,必将导致以本国货币计算的进口商品价格急剧上升,带动国内的物价普遍上涨,从而引起或加剧该国通胀的严重发展。再次,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对该国的利率政策具有直接影响,从而影响国内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当一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会使一国利率政策宽松,这有助于刺激经济增长,当然不利于控制通胀。当一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为防止国际收支状况恶化,要提高利率水平以吸引外国资金流入,但高利率会抑制国内投资,不利于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正因为国际收支失衡既对一国的对外经济有直接的影响,又对一国的整个宏观经济有重大影响,才有必要对国际收支进行调节。而为了调节国际收支,还要先摸清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三)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国际收支失衡的状况是多种多样的,失衡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引起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八类。1.经济季节性原因生产、消费有季节性变化和无规律的、偶然的短期突变,由此会造成国际收支的失衡。2.经济周期性原因周期性的商业循环所经历的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段的经济变动,会导致国际收支的失衡。这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失衡常见的原因。当一国经济萧条时,往往出现竞相出口而进口需求下降的现象,从而使其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如目前日本的情况);相反,当一国经济高涨时期,进口需求急剧增加,往往出现国际收支逆差。3.经济结构性原因由于科技的日益进步,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消费倾向的不断变化而造成的国际市场对商品、劳务的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变动时,即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发生变动时,原来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在这种情况下,若一国的经济结构(及商品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变化而随之作必要的调整的话,那么它的国际收支就可能发生不平衡。例如,一国的出口大量集中于某些商品,而遇到国外消费的偏好与需求发生变化,则这些商品势必销售困难,因而造成该国的国际收支失衡。结构性原因也是国际收支失衡的一个经常性的原因。4.国民收入的原因一国的国民收入随着经济发展、变化而变动,这也会引起国际收支失衡。这种变动与失衡不能一概而论,至少应从中短期角度和长期角度两个方面具体分析。一方面,一国国民收入的变化由商业循环的不同阶段所产生。如在高涨时期国民收入增加,在萧条时期国民收入减少。一般来讲,一国的国民收入增加,其商品、劳务的输入和捐赠、旅游等非贸易支出也可能随之而增加,从而造成国际收支逆差。反之,国民收入减少,引起物价下跌,则有利于出口并使进口减少,从而逐步减少逆差,甚至出现顺差。另一方面,一国国民收入的变化由长期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所产生。如一国在经济发展初期,进口大量生产设备,外汇支出随之增加,因在一定时期内尚未形成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整个国民收入并无增加,从而出现国际收支逆差。但是,当这些进口设备逐步形成新的生产力时,国民收入有明显增长,出口随之不断扩大,必然会使国际收支得到改善,由逆差变为顺差。5.货币原因一国的货币增长速度、商品成本和物价水平同其他国家发生较大悬殊,即货币的国内实际购买力的变动,会引起国际收支失衡。如一个国家在一定汇率水平下,货币增速过快,以致商品成本和物价水平相对高于某些国家,则必将导致商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