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拉法基设备管理办法.doc_第1页
都江堰拉法基设备管理办法.doc_第2页
都江堰拉法基设备管理办法.doc_第3页
都江堰拉法基设备管理办法.doc_第4页
都江堰拉法基设备管理办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都江堰拉法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设备管理办法目 录1 设备管理总则 2 2 设备前期管理办法53 设备使用管理办法94 设备技术改造管理办法155 设备报废管理办法186 设备事故管理管理办法217 设备保护管理办法371 设备管理总则 1.1 目的为加强设备管理,建立相应的设备管理体系,使设备得到正确操作、及时维护维修、改造和更新,从而提高装备管理水平和设备运转率,降低消耗,保证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1.2 设备管理的基本任务和原则1.2.1 设备管理的任务是以回转窑及其在线联动和备用设备的管理为中心,以提高回转窑的运转率为标志,运用系统工程和综合管理,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发展,保持设备完好,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发挥设备效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1.2.2 设备管理的原则:以技术改进和预防为主, “修理与改造、更新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日常维护与计划检修相结合”;要积极采用先进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推行以设备状态监测和诊断技术为基础的预知维修,不断提高设备管理与维修技术现代化水平。1.3 组织分工 公司设备管理工作在机电副经理的全面领导下,实行分管设备公司领导主管的分级管理的原则,日常工作由公司机电动力部的电仪车间、机修车间负责。1.4 机电动力部职责机电动力部是公司设备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公司设备的综合管理。1.4.1 负责组织全公司大修理计划的编制;1.4.2 定期组织公司设备例会、检查及各专业例会,做好重大、特大设备事故的管理和分析,提出处理意见;1.4.3 配合公司有关部门组织全厂维修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考核、评定、鉴定工作;1.4.4 负责公司设备管理考核工作;1.4.5 根据公司生产运营要求负责策划公司设备管理各项工作; 1.4.6 积极推广现代化设备管理方法和先进的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维修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1.4.7 设备购置计划的初审,大修理及设备购置的管理工作;1.4.8 按公司审批的备件采购资金及储备定额,做好本专业备件供应工作,积极开展备件自制、修旧及备件国产化工作,努力压缩采购资金,降低储备,保证设备正常使用和维修的需求。1.5 电仪、机修车间职责1.5.1 在机电动力部的领导下开展好设备管理的各项工作,服从各专业管理部门的工作安排,做好主要生产设备的巡检、点检和动态监测工作;1.5.2 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编制本单位设备的操作、维护和检修规程,制定交接班制、巡回点检制和岗位责任制,指导并督促岗位人员和维修人员贯彻执行;1.5.3 成立本单位设备管理组织机构并形成网络,制定各级设备管理的职责,报机电动力部备案;1.5.4 定期向机电动力部报送有关设备统计资料。其中要求有: a)每月的主机设备运行状况分析、润滑油消耗统计及分析(次月12日); b)每月的备件计划、修旧利废计划报表。(当月20日申报下月的);c)其他有关统计资料及计划等。1.5 .6 按“设备管理办法”、“供用电管理办法”、“供用水管理办法”做好职责范围内的设备维修工作;1. 5.7 组织好设备事故、故障的抢修,负责组织一般设备事故原因的调查、分析和处理、上报,配合专业管理部门对重大设备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1. 5.8 参与本单位设备更新、改造方案的制订;1. 5.9 建立本单位设备管理考核制度并实施;1. 5.10 做好对现有设备操作、维修人员的不同形式、不同等级的技术培训,提高整体业务素质。1.6 维修班组职责维修班组是直接实施设备管理的基层单位,其职责是:严格执行设备管理制度汇编的相关内容,按照设备操作规程、维护规程、检修规程,对设备进行正确操作使用,合理润滑、维修和保养,定期对设备点检并做好记录,参与设备检修并进行小改小革,参与设备事故、故障的原因分析。1.7 附则1.7.1 本总则由机电动力部起草并归口管理。1.7.2 本总则自下发之日起实施2 设备前期管理办法2.1 引言设备的前期管理是从设备规划到投产这一阶段的全部工作。包括设备方案的构思、调研、论证和决策;自制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外购设备的采购、订货;设备安装、调整、试运转;效果分析、评价和信息反馈等。从设备的经济性、适用性、先进性进行综合评估比较,重点是把好选型、购置关,为企业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提供保证。2.2 设备购置计划2.2.1 设备的更新添置,由使用单位填写购置设备申报表,并附设备经济技术报告,每年一次送机电动力部初审,经公司总经理审核后报集团审批,列入公司年度综合计划。2.2.2 严禁无计划购置,如确属工作需要,经总经理批准报集团公司审批后方可购置。2.3 设备订货2.3.1 设备购置原则上由集团装备部统一签订合同交公司供应部执行;对集团委托公司采购部分设备订货时需进行比质、比价、比服务等咨询,必要时进行招议标,确定合同制造厂商(公司)并就细节进行磋商,最后签订合同或订货协议,经公司分管领导批准后,双方签字盖章生效。2.3.2 合同的签订,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公司有关规定执行;2.3.3 订货合同及协议书(包括补充材料和附件),订货过程中的往返电函和订货凭证都要妥善保管,以便订货过程中查询和执行合同中的备查,并作为解决供需双方可能发生纠纷的凭据。2.4 设备到货和验收2.4.1 设备未交付安装前的管理由负责定货的单位负责,设备入库时,相关专业管理部门和机电动力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开箱检查,并填写“设备开箱检查验收单”检查制造厂家的出厂检验证明文件及设备质量;2.4.2 设备开箱检验时应事先通知制作厂家,原则上由制造单位派人参加或经制造厂家同意后,方可开箱。2.4.3 若发现有破损、缺件或严重锈蚀等情况,应准确填写检查报告单,必要时拍摄实况照片等,按相关规定办理索赔、修复、更换、增补等具体手续。2.5 设备安装调试2.5.1 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及设备具体安装位置,公司内自行承担设备安装项目由专人负责绘制“设备工艺布置图”,并按正常程序审批。2.5.2 机电动力部根据工艺平面布置图确定的位置,提供设备安装基础图报公司分管领导审批;设备安装时指定专人负责现场的技术管理工作。2.5.3 设备安装基础的设计和制作质量,必须符合国家及制造厂家规定的有关规范,安装单位在安装前需进行验收。2.5.4 设备安装施工必须按施工图及技术文件实施,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如发现设计不合理和不符合实际情况时,应及时向负责人反映提出修改意见,按规定的修改程序,经领导批准后,方可以按修改的技术文件施工。2.5.5 施工中必须重视安装质量,做好施工过程中的详细记录,特别是隐蔽工程必须在工程隐蔽前检验合格,并做好隐蔽工程记录。2.5.6 原则上设备安装由公司自行承担,如公司无资质资格的设备安装,需委托相应专业施工单位安装。2.5.7 设备在移交前必须按国家及制造厂家规定做好空负荷和带负荷试车工作。2.5.8 设备试车的工作包括:清洗、检查、调整、试运转、生产试验等。2.5.9 设备进行负荷试车后,应对几何精度和紧固件松动情况等进行检查,对检查和试车中发现的问题一并处理。2.5.10 设备安装中调试由机电动力部负责管理,专业设备委托相关专业部门负责管理。设备试车中的正常调整工作及试生产中的工艺性调整工作,均由使用单位组织修理工、操作者承担,试车中发现设备有先天性缺陷或运输中造成的问题,需查清原因,详细记录,报机电动力部研究解决。2.5.11 设备安装调试工作结束后,施工单位组织机电动力部(必要时和其他专业部门)、检验部门、使用部门共同作出鉴定,由机电动力部(必要时和其他专业部门),根据安装调试记录填写“设备安装移交验收单”经有关人员签字后方可峻工。2.5.12 严格按设备档案管理办法做好设备前期资料的记录收集,由具体组织部门负责整理后经公司分管领导审批后,交办公室资料室存档,内容含:2.5.12.1 基准点,观测点,标桩埋设记录;2.5.12.2 地下设施及隐蔽工程记录;2.5.12.3 设备安装检测记录;2.5.12.4 设备安装修改记录及竣工图;2.5.12.5 设备调整校验记录,试运转记录,性能考核验收记录;2.5.12.6 随机资料,材质、品质检验记录。2.5.12.7 设备安装投产后,在保质期内,负责设备购置的部门要对设备的调试、使用、维护、状态监测、故障诊断、操作人员的培训、维修操作等技术信息进行收集及处理,确保设备尽快达到使用要求。2.6 附则2.6.1 本办法由机电动力部起草并归口管理。2.6.2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施。3 设备使用管理办法 3.1 总则3.1.1 公司的设备使用与维护由机电动力部统一领导和管理,各生产使用单位要服从专业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3.1.2 各生产使用单位设备分管领导必须亲自指导本单位的设备使用管理工作,并结合所属设备特点制定各项管理措施,正确操作与维护好设备,保证每台设备的正常安全运行。3.2 职责3.2.1电仪、机修车间职责3.2.1.1 指导各生产使用单位设备正确使用、维护与维修,保证设备安全高效运行;3.2.1.2 正确使用好本单位的所有设备,并搞好设备维护保养工作;3.2.1.3 定期监督、检查各使用单位正确、有效贯彻设备各项管理规定,确保各生产单位岗位人员正确使用设备,发现问题以书面形式通知相关单位进行整改,并有权对违章使用设备的单位进行考核;3.2. 1.4 编制和修改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等各项管理规定,并监督其实施;3.2.1.5 对各级机构岗位人员进行操作技术培训和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3.2.1.6 负责指导起重、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和维护、检查和预防性试验;3.2.1.7 定期对公司范围内设备安全防护和安全操作进行检查,有权对其进行考核;在检修期间,负责公司性的安全检查与监督工作,并以书面形式通知各使用单位进行限期整改;3.2.1.8 推广对设备安全有重大改进意义的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3.2.1.9负责本专业设备正确使用、维护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和交流工作。组织编制A、B类主机设备大型项目检修规程。3.2.1.10 公司机电动力部统一协调和指挥公司设备的使用;3.2.1.11 负责收集、整理公司设备使用、修理等相关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造活动。3.2.2 设备使用单位职责3.2.2.1 在公司分管设备的领导下,建立各项设备使用管理规定并贯彻实施,正确使用和维护好设备、充分发挥设备功效、延长设备寿命服务周期;3.2.2.2 根据本单位分管设备实际运行特点,配合电仪、机修车间,建立健全本单位的三大规程和三大制度,并报机电动力部、生产技术部审定;其内容包括:三大规程(操作规程、维护规程、检修规程);三大制度(交接班制度、巡检制度、岗位责任制);三大制度必须公开,并经常检查督促执行情况;3.2.2.3完善本单位设备使用的各项管理办法,包括: a)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建立本单位固定资产台帐、卡片等,设备报废或更新后要及时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b)加强设备的润滑管理,按润滑的“五定”要求开展设备润滑工作; c)加强设备的事故管理工作。对一般性设备事故做到及时发现、分析、处理和上报,严格按“四不放过”进行处理;对重大及特大性设备事故及时向相关专业单位汇报; d)加强对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对现场设备使用和维护中发现的有价值资料要及时整理归档; e)加强对跑、冒、滴、漏的治理,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记录、有结果;f)加强用水、用电管理,进一步开展开源节流活动;g)积极开展小改小革及合理化建议活动,提高合理化建议的质量和实施速度,优化设备使用效能。3.2.524 做好对岗位人员的培训工作;3.2.25 每月系统整理本单位设备运行状况分析,总结设备运行中存在问题及处理措施并报机电动力部。3.3 设备操作3.3.1 各生产区域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熟悉设备的结构性能,了解生产工艺过程,掌握设备操作要领,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设备,对特种设备的作业,必须持证上岗操作。3.3.2 对自动化程度较高,设备精密程度较高和技术含量高的岗位,除具有操作证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技术水平和专业技术知识。3.3.3 设备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设备操作、维护规程,合理使用和正确操作设备,及时掌握运行中设备的工艺状态参数及仪器仪表记录指示值的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工艺状态参数,在允许范围内发挥出设备的正常效能。3.3.4 在操作过程中发现设备和工艺状态参数异常时要及时向调度室反映,严禁违章操作,严禁设备超负荷、超设定值运行。3.3.5 对在生产实践中证明,设备和工艺的相关参数及设定值确需变动时,操作人员应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本单位技术人员,由工程技术人员书面向相关专业部门汇报,相关专业部门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讨论认可后,并报公司经分管领导审核批准,以书面通知的形式反馈使用单位,对改动参数应做好记录,并存档。3.3.6 在设定值变动后的试运行阶段,应注意做好现场监护工作,掌握并了解变动后的设备运行情况,并向有关部门反馈信息。3.3.7 对PLC、DCS及设备其它连锁系统原则上操作中不允许解锁,如遇特殊情况,需解锁时,须经专业管理管理部门的认可;解锁后,要作好记录,相关单位应尽快恢复系统的连锁功能。3.3.8 对计算机、仪表设定的各种高高或低低报警上、下限值,控制上、下限值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严禁擅自变动。3.3.9 设备操作人员有权拒绝违章指挥等违章行为。3.3.10 操作人员要认真填写设备运行的各种记录,各种记录要规范、准确,不得任意涂改,并定期上交各生产单位存档。3.4 设备维护3.4.1 各单位应根据所属设备运行特点,合理划分设备现场维护岗位责任区域。3.4.2 各岗位维护人员严格按照设备维护规程及各项管理制度进行工作。3.4.3 各岗位操作人员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交接班记录齐全、准确、清晰、规范,做到交接班责任清楚;各值班维护人员应服从本单位调度统一指挥。3.4.4 各生产区域设备运行期间,根据设备运行特点,配备适当的机、电人员参与设备的运行维护工作3.4.5 各岗位操作维护人员,在无法处理设备上存在的问题时,应及时通知本班值班经理,并准确反映设备存在的问题及部位等。3.5 设备现场防护3.5.1要为岗位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安装必要的现场安全防护、防潮、保温、降温设施,确保人身安全。3.5.2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全员设备管理活动,保护设备工作环境的整洁,做到“四无”(无积灰、无杂物、无松动、无油污),“六不漏”(不漏电、不漏水、不漏气、不漏物料、不漏油、不漏风),努力提高设备现场管理水平。3.6 设备运行的调度指挥3.6.1根据设备配置特点及生产工艺要求,相应设立值班经理指挥机构,该机构有权对本单位的设备运行统一指挥和协调,保证各项生产任务的完成;3.6.2 在工作例会上,汇报主机生产设备的运行状态并对设备在运行中的问题作出及时处理安排。3.6.3 值班经理对当班期间设备隐患和岗位反映的问题,应及时安排相关人员处理,必要时通知相关专业管理部门。3.7 附则3.7.1 本办法由机电动力部起草并归口管理。3.7.2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施。4 设备技术改造管理办法 4.1 引言技术改造的目的是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发挥资产潜能;公司技术改造的重点应放在完善生产工艺设备,以市场为导向开发新产品,加快新技术、新设备及新材料应用,降低消耗,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台时产量及设备运转率,完善计量及改善工作环境。公司技术改造活动采取专业指导与全员参与的形式来开展使用范围:公司实施的重大设备或需较高投入的技改活动。4.2 立项与设计4.2.1 设备的技改立项由生产技术部和机电动力部填写设备技术改造申报表,并附技术经济评估报告,于每年10月底交公司分管领导综合平衡后,经公司总经理批准报集团审定后,列入公司年度综合计划、组织实施。4.2.2 技术改造项目设计由集团相关部门统一办理。4.3 项目施工管理4.3.1 对综合计划内项目图纸资料齐全前提下单项工程施工可根据委托,由生产品质处牵头组织相关专业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4.3.2 少数综合计划内的技改项目,在公司内无能力实施情况下,按集团有关规定,可外委安排实施,其程序按集团有关规定办理。4.4 项目设备前期管理 参照设备前期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内容进行办理。4.5 项目验收及资料管理4.5.1 项目竣工验收必须严格按图纸,合同,签证,协议等进行。由生产部、机电动力部组织使用部门作出鉴定,由机电动力部负责填写工程设备安装竣工验收单,共同签字后方可竣工,必要时提请集团有关部门参加或组织。规定之外的有关事项,须经验收会议同意,共同形成会议纪要,由公司设备分管领导审批后方可生效。4.5.2 在验收过程中和保修期内,出现的施工质量事故,各有关单位要查明原因,采取一切措施进行补救;对验收过程中和保修期内,未能严格把关,经使用出现事故造成经济损失,按公司有关规定追究单位和个人责任。4.5.3 项目竣工资料(包括竣工图纸、竣工报告、施工技术资料等)由具体组织实施单位整理收齐,经公司分管领导审查后,按档案管理规定交办公室资料馆归档。4.6 项目资金管理4.6.1 技改资金由按集团有关规定实行统一管理,各项目费用决算由各专业部门审查后,送审计部门审计,报公司分管领导审批。4.6.2 技改项目设备费用的月用款计划,由机电动力部统一汇总提交财务处,经公司分管领导审批后,严格按计划执行,各项目的实施费用原则上不得超过项目的计划费用,若因客观因素影响而超过计划费用时,按集团有关规定办理报批。4.6.3 当年的一般技改项目,各单位要积极组织实施、尽快竣工,原则上不允许跨年度,若因客观原因需延长工期的项目,需专业管理单位签署意见,报公司经理部审批。4.6.4 当年技改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按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办理登记手续。4.7 附则4.7.1 本办法由机电动力部起草并归口管理。4.7.2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施。5 设备报废管理办法5.1 定义 根据公司设备实际使用情况及国家有关规定,对在生产中使用到一定寿命年限的设备,主要性能严重劣化,不能满足生产工艺要求,且无修复价值,或者在经济上大修理不如更新合算者,应进行报废更新。5.2 设备报废条件通常情况下,设备凡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予适时更新,办理报废手续。5.2.1 凡已超过规定使用年限,已提足折旧的老设备,其主要结构和零部件已严重磨损,设备效能达不到工艺最低要求,继续大修理后技术性能仍不满足工艺要求和保证产品质量的或者无修复改造价值的。5.2.2 技术性能落后,耗能高、效益低、经济效益差而又无法改造的设备。5.2.3 因意外灾害或重大事故受到严重损坏,无法修复使用的设备。5.2.4 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人身安全与健康,进行修复改造又不经济的设备。5.2.5 经确认属于国内落后水平,不能满足工艺要求,拟列计划进行更新且被替换出后不再利用的设备。5.2.6 由于扩建、改造、工艺变动,必须拆除的房屋、建筑物以及拆卸后不能改作他用,其净值低于原值的时的设备。5.2.7 按国家能源政策规定应予淘汰的高耗能设备。5.3 设备报废审批程序5.3.1 由生产技术部根据设备报废条件,对需报废的设备向机电动力部递交设备报废申请,必要时附论述材料。5.3.2 机电动力部根据生产技术部提交的设备报废申请,组织相关设备专业组(或聘请有关专家),相关安全、技术部门参加,对需报废的设备进行评估,作出技术鉴定。对于重要设备,公司设备分管领导参加审查、鉴定,以确定该设备是否符合报废条件并签署对该设备的处理意见。5.3.3 机电动力部将签署意见“同意报废”的申请送公司主管领导审批。5.3.4 审批后由机电动力部造表(附评估材料及处理意见),报集团有关部门审定处理。5.3.5 待批复同意后,设备才算真正报废,公司财务处核销资产帐目,机电动力部资产管理人员核销报废设备台帐和卡片。5.3.6 需要更新替换的拟报废的在用设备,必须在更新设备到货后,再办理报废手续。在此之前,仍要坚持正常的维护管理,保证生产,但不进行大修理。5.3.7 设备报废审批程序见附图5.4 报废设备处理5.4.1 报废设备在待处理期间,仍由原设备使用部门进行保管。5.4.2 作价转让给能利用的单位,转让时估价由机电动力部会同设备使用单位、财务处进行洽谈,并提出专题报告报公司主管领导审批,并报审计部门备案。5.4.3 对国家强制报废的设备必须解体,但对可以利用的零部件拆除留用,不能利用的作为原材料或废料,由机电动力部负责处理,处理后的资金按公司有关规定办理。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私自处理报废设备。报废处理专业技术人员或聘请有关专家评估残值 财务处核销资产帐目,机电动力部核销设备相关台帐、卡片 上级同意报废(批复文件)附图:设备报废审批程序使用单位申请 机电动力部组织有关设备专业组鉴定、评估鉴定后 签署 处理意见公司分管领导审批 报集团相关部门审定上报5.4.4 按国家政策规定淘汰的设备不得转让,按本条第三款处理。5.4.5 处理报废设备回收的残值,应列入企业更新改造资金,不得挪作它用。5.4.6 特种设备如车辆、起重设备、锅炉、压力容器等报废设备处理要按国家规定,进行解体处理,不得整机流入市场。5.5 附则5.5.1 本办法由机电动力部起草并归口管理。5.5.2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施。6 设备事故管理管理办法6.1 总则 设备事故在公司设备分管领导下由机电动力部统一管理,设备事故管理必须严格执行相关文件。6.1.1 公司各单位所发生的设备事故,无论大小及何种原因,均应上报机电动力部,不允许隐瞒和遗漏。机电动力部对设备事故实行全过程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工作: a)组织、协调和督促对事故设备的修复工作; b)对特大、重大设备事故进行调查、取证; c)牵头召开重大和特大设备事故分析会及关键、大型、稀有、精密设备的事故分析会,对事故进行认真科学的分析; d)制定或督促制定设备事故的防范措施,并检查监督防范措施的落实与执行; e)对重大、特大设备事故提出处理意见并报公司设备分管领导或(和)总经理审批; f)整理并汇总设备事故的有关资料,及时归入设备档案;g)按规定及时向集团有关部门报告重大和特大设备事故情况。6.1.2 设备发生事故后,有关生产单位在积极组织对事故设备修复工作的同时,要及时向机电动力部报告事故情况,并搜集整理事故调查、分析的书面材料,包括事故当事人的书面经过描述、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初步评估、事故处理完毕的预计时间、事故发生的初步原因分析等。机电动力部门必要时成立事故抢修组和调查组以便将事故损失降到尽可能低,并找出事故的真正原因,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6.1.3 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设备事故的预防。6.1.3.1 对违章作业、冒险作业、野蛮操作、违章指挥等危害设备的现象和行为,机电动力部有权制止,并作详细记录,予以通报;6.1.3.2 提高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的技术素质,加强对设备的点检和维护保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设备的缺陷及隐患能提前发现并得到妥善处理,以防设备事故的发生;6.1.3.3 加强备品、配件的采购、制作质量验收把关,加强设备检修的质量把关和设备检修后的验收工作,消除设备因备件质量或检修质量而发生的事故;6.1.3.4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对设备的巡检、点检,加强对设备的动态检测和故障诊断,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技术专长和运用科学的方法及现代先进的检测手段来检查和发现设备的隐患,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6.1.3.5 定期测试在线设备的检测装置、保护装置,确保其灵敏、准确、可靠。6.2 定义6.2.1 设备事故特指因人为责任心不强、违章操作、违章指挥、管理不到位而造成设备损坏或设备零件失效造成设备被迫停机,停机时间或直接经济损失超过规定限额。6.2.2 设备故障是指设备的零部件已经失效而不能继续运行,但相关人员能够提前主动掌握设备缺陷和不正常现象(有记录等凭证),采取措施按规定的操作程序作停机处理,并未造成设备缺陷进一步扩大;或设备运行过程中由于电气、自动控制系统的各种保护跳闸,或安全装置的正常动作造成生产中断,虽然排除故障所占用的停机时间超过限额,但设备本身并未损坏或损坏轻微。6.3 设备事故的范围6.3.1 机械设备事故:是指生产工艺流程(包括矿山)中的机械设备所发生的损坏。6.3.2 动力设备事故:是指各生产和生活所用的动力设备( 包括电气自动化设备、计算机设备)如电动机、内燃机、供水、供气、供油,以及供燃气用的气体、液体等设备发生损坏。6.3.3 车辆设备事故:是指工程机械、交通车辆等发生损坏。6.3.4 其他设备事故:是指机修、土建施工、检验和试验设备以及大型计量器具等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造成的损坏。6.4 不列为设备事故的范围6.4.1 因发现设备状况不好(含建筑物、构筑物),安排的计划检修或临时检修而使生产中断者。6.4.2 设备的易损易耗件的正常磨损、断裂而又未损坏其他设备,如钻机的钻头、钻杆;铲装设备的铲齿、履带板、皮带机皮带断裂等。6.4.3 生产过程中的满库停车及生产工艺故障(如堵料、跑料等),或发生第6.4.2条所列的设备故障虽造成停产而未损坏设备者。6.4.4 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设备损坏而使生产中断者。6.4.5 经批准的备件国产化试验中发生非人为因素的失败,造成试验的损坏和导致设备停运者。6.5 设备事故的分类 设备事故按停机时间长短,损失大小、性质严重程度,分为一般设备事故,重大设备事故和特大设备事故三类。6.5.1 一般设备事故,指造成回转窑或磨停机不超过24小时,或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下的设备事故。6.5.2 重大设备事故,指造成回转窑或磨停机24小时以上、72小时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设备事故。6.5.3 特大设备事故,指造成回转窑或磨停机72小时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的设备事故。6.6 设备事故时间及损失计算6.6.1 设备事故时间的计算:a)一般情况下,设备事故计算时间是从事故发生设备停止运转到开机正常运转的时间为设备事故时间。回转窑按止料到重新投料的时间计算; b)在设计上有备用机组的设备,事故时间为事故设备停机到备用设备开机时间; c)设备发生事故使生产中断被迫提前检修者,其事故时间按该事故设备停机到该设备具备恢复生产条件之间的时间计算; d)动力设备发生事故,引起系统或生产工艺线停产,其事故时间按波及的主要生产设备停机时间的累计计算。6.6.2 设备事故损失的计算a)设备事故损失是指设备的修复费用(直接经济损失);b)设备事故修复费为修复或更换损坏的设备所发生的材料、备件、人工及管理费用。设备损坏严重无法修复的,应为该设备的固定资产现值,即设备的购置价减去该设备使用年限折旧费。6.7 设备事故报告与处理6.7.1 设备事故发生时的紧急处置措施 a)设备事故发生时,操作人员或岗位人员应采取紧急措施,包括立即停车,切断设备动力源(电源、气源)等,防止事故的扩大和蔓延。若有人员伤亡,应立即抢救伤亡人员;b)设备的操作人员在采取正确的紧急处理措施后,应立即向公司领导和值班经理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事故发生部位、事故现象、事故发生时间、已经采取的紧急处置措施、事故有无进一步扩大的危险等;c)设备事故发生后,应及时通知财务处,由财务处通知保险公司到现场勘查、定损,对重大、特大设备事故机电动力部要组织做好现场记录(文字、相片)。6.7.2 设备事故的记录和报告及对事故设备的处理6.7.2.1 事故设备的操作人员在向值班经理口头报告设备事故后,应如实地毫无隐瞒地在设备运转记录或交班记录中详细记录设备发生事故的部位、时间、经过,已经采取的紧急处置措施及设备目前状态等,并在记录上签名。6.7.2.2 值班经理在听取操作人员口头汇报后,应立即组织设备维修人员赶赴事故现场察看,检查设备损坏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初步判断事故的原因和损失的大小,并及时通知生产技术部,值班经理必须及时报告相关专业管理部门领导和机电动力部领导,是主机设备要通知相关公司领导到场。 a)一般设备事故由机电动力部决定处理方法,并组织力量进行抢修; b)重大设备事故,应在保护事故现场的同时,报值班经理、机电动力部领导和分管设备的公司领导。待机电动力部领导或设备使用部门领导察看事故现场后,由机电动力部、事故设备的单位领导和公司设备分管领导研究决定处理办法,并向公司总经理汇报; c)事故发生在非白班时,对一般事故设备的处理由事故单位的值班领导和公司调度作出安排意见,并及时向机电动力部及相关专业领导汇报,重大事故由机电动力部和相关专业领导讨论处理办法并向公司设备分管领导请示汇报; d)发生人员重伤或死亡时,将被伤害的人员立即送至医院抢救治疗,对事故现场应注意保护,待有关人员做好必要的记录和拍照后,再处理事故设备; e)维修人员在接到抢修事故设备任务后,应全力以赴进行抢修工作,不得以任何借口或理由拖延、懈怠。操作人员应主动配合或协助维修人员抢修设备; f)设备抢修结束进行试机验收,合格后投入生产。抢修项目负责人详细填写检修记录(包括检修时间、所用工时、更换零部件或备品备件名称、图号、数量,辅助材料名称、数量,检修的有关数据及试机数据及记录),并交事故调查人员; g)生产公司(处)应在事故发生的当天或次日,最迟不得超过事故发生后的第三天,向机电动力部交书面事故报告,必要时应绘制简图,并附上事故当事人写的事故经过,事故当班的设备运转记录和交接班记录的复印件及抢修记录; h)重大与特大设备事故由机电动力部负责填写事故报告并在规定期限内向有关部门上报。如情况复杂、性质严重时另作专题报告; i)机电动力部每年对公司设备事故进行汇总整理,并通报。6.8 设备事故的调查与取证6.8.1 事故现场调查是取得事故原因的各种线索与依据的主要途径。目的是为了调查事故的破坏情况和取得事故过程作为原因分析的物证。事故有关人员、物件、痕迹状态、资料、记录等都在调查取证之列。6.8.2 事故前情况的调查:为事故分析提供重要线索和实际情况。 a)事故前有关人员活动情况; b)事故前生产的管理、组织、指挥及进行情况; c)事故前设备的运转、缺陷和设备异常情况以及设备操作情况;d)设备事故前最后一次检修记录、维护保养记录、设备润滑记录及其它有关数据; e)事故发生前,现场设施的性能和质量状况; f)其它可能与事故原因有关的细节或因素。6.9 原因分析对于每起设备事故必须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地分析事故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以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原因。在判定事故原因时,要注意把对管理工作落实情况和实际效果联系起来分析。6.10 责任分析与责任者的确定6.10.1 事故责任分析的目的:在于使事故责任者、领导和员工都受到教育,吸取教训,避免同类事故和其他事故发生。6.10.2 事故责任者的确定: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依照有关安全操作规程以及责任制进行分析,连同有关人员的过失与促成事故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来确定事故的直接责任者、主要责任者、领导责任者和管理责任者。6.10.2.1 按职责分工和工作态度追究责任者。就是追究在个人职责范围内因工作不负责任而造成的事故。在追究管理人员和领导责任者时要注意,不能因不在现场而不负责任;不能因为不懂法规,不了解情况而推卸责任;不能因经过集体讨论,而不追究个人责任;6.10.2.2 按事故隐患来源追究责任者。这就是在劳动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中,追究最初造成事故隐患的责任。一个隐患涉及多方面管理责任的,以追究对事故原因负主导作用的一方为主;6.10.2.3 按技术规定追究责任。在责任分析中追究明显违反技术规定的责任。6.10.3 确定事故责任者的原则6.10.3.1 违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设备管理制度或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事故;或由于工作不负责任,玩忽职守,违反安全生产责任制造成的事故应由操作者负责;6.10.3.2 因拆除、毁坏、挪动安全装置,或对安全装置维修管理不善造成事故的,或应检查安全装置而未进行检查者,或明知安全装置失效而进行操作发生事故的,由当事者负责;6.10.3.3 因领导决策错误或工作不到位,防范措施不力;或领导姑息迁就对发生事故处理不力而使事故重复发生;或领导官僚主义、违章指挥、冒险蛮干,迫使工作人员违章作业而造成事故的,由领导者、决定者、指挥者或指令者负责;6.10.3.4 因设备失修、安装检修不合格;或由于安装、检修中所用备件质量不合格而造成事故的,由设备技术管理人员或安装检修项目负责人或备品配件采购或制作人员、质量检查验收人员负责;6.10.3.5 对已发现的事故隐患未能及时整改,又未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或在事故后仍未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或虽有防范措施,但未从技术上和组织落实,致使同类事故重复发生的,应由有关领导者、管理者负责;6.10.3.6 扣压、拖延执行安全指令或设备隐患整改通知书、设备检查通报中通报的问题及隐患而发生的事故,由扣压拖延者负责。6.11 事故处理6.11.1 设备发生事故,要对造成事故的责任者进行严肃认真的处理。处理设备事故必须遵循“四不放过”的原则,即原因不清不放过,责任者未经处理不放过,相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制订和落实不放过。6.11.2 设备事故处理一般原则:分清主次轻重,对主要责任者、次要责任者、直接责任者、领导及管理责任者分别予以处理;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面不要扩大,是谁的责任就处理谁,且应处理事故的主要责任者;对事故发生后,维修人员不服从调度,对事故设备抢修不力或拖延、懈怠而使事故进一步扩大的责任者,应视同事故责任者一并追究处理。6.11.3 设备事故调查分析处理程序:a)一般设备事故由各部门进行调查、分析和处理,事故处理通报于事故处理后3天内报机电动力部审查批复,各部门根据批复意见修改后在部门下发事故处理通报。b)对主机设备发生的一般事故,直接经济损失接近重大设备事故损失数额者,或影响主机运行超过8小时以上的,机电动力部组织事故调查、分析和处理,事故处理后5天内编写事故处理通报,报公司领导审批,根据审批意见修改后在全公司内下发事故处理通报。c)对重大设备事故,机电动力部成立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事故处理后7天内公司设备管理委员会组织进行分析、处理,编写事故处理通报,报公司领导审批,必要时经公司办公会研究决定,根据审批意见修改后全公司内下发事故处理通报,同时报集团相关部室。d)对特大设备事故或该事故引起人身伤亡事故的,由公司经理部组织调查组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处理意见报公司办公会议审批,审批后所有调查、分析、处理结果材料应转到机电动力部,纳入事故管理,并上报集团相关部室。6.12 责任追究与经济赔偿6.12.1 对设备事故的责任应根据其事故损失大小、责任者应负责任的主、次及大小,责任者的态度及平时工作表现和抢救事故功过等给予不同的处理或处分。6.12.2 对设备事故的责任者的处理包括批评教育、月工资考核、通报批评、行政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薪、解聘、直至追究刑事责任。6.12.3 根据设备事故的性质、情节,具体处理标准如下: a)对造成一般设备事故的责任者,可根据事故的情节、性质,分别给予批评教育;月工资考核;通报批评等处理;事故损失较大、情节较严重者,可给予行政警告处分;b)对造成重大设备事故的责任者,可给予月工资考核、扣发年终奖金、降级降薪的同时,分别给予通报批评、行政警告、行政记过处分。对造成设备事故损失在15万元及以上的主要责任者,原则上要给予行政记过处分; c)对于造成特大设备事故的责任者,根据责任主次、大小、性质和危害程度,分别给予行政警告,记大过处分。性质特别严重、情况特别恶劣者,可给予降级降薪、解聘,直至追究刑事责任。6.12.4 对于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从重处理: a)玩忽职守,擅离工作岗位;或由于不遵守劳动纪律而造成设备事故的直接责任者; b)由于不服从管理,违反安全生产有关规定,违章操作而造成设备事故的直接责任者; c)对重大设备事故隐满不报,谎报或故意拖延报告者; d)在事故调查中隐瞒真相、伪造现场、甚至嫁祸于他人者;e)在事故发生后不积极抢修,或不服从领导安排,或抢修不力,故意拖延者; f)威胁事故报告者,或对事故调查人员、处理人员进行报复和人身伤害者; g)事故责任者不接受以往事故教训,重复发生设备事故者。6.12.5 对下列之一者,应追究有关领导人的领导责任、管理人员的管理责任,并根据责任主次,大小和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月工资考核、通报批评,直至行政处分。6.12.5.1 对岗位人员未按有关规程规定培训上岗,或虽经培训,但考试不及格而安排独立上岗,造成重大设备事故的,要追究有关领导人的领导责任;6.12.5.2 由于违章指挥,冒险蛮干,强令岗位操作人员违章作业而造设备事故者;6.12.5.3 由于制度或规程不健全,使得岗位操作人员无章可循而造成设备事故的,要追究有关领导人的领导责任和管理人员的管理责任;6.12.5.4 由于领导工作不到位,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不到位,使得防范措施得不到落实和执行而造成设备事故的,要追究有关领导人和管理人员责任;6.12.5.5 对已通知需进行整改的设备整改不力或阳奉阴违而造成设备事故的领导者、管理者;6.12.5.6 指使下属人员隐瞒事故,或对如实向上级领导或部门汇报事故真相的职员滥用职权进行处罚的直接领导责任者;6.12.5.7 对参与事故调查、分析和处理的有关人员进行刁难和阻挠或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打击报复者。6.12.6 事故责任者或其他与事故有关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以从轻处理。 a)对事故设备抢修、抢险,防止事故扩大有贡献者;b)能主动认识错误,并能积极配合事故调查和事故抢修者; c)服从组织分配,到发生事故单位工作不久的领导与职员;d)本人到外地开会或培训,本单位发生与其责任相关不大的有关人员。6.12.7 根据公司设备事故管理办法,在给予上述行政处分的同时,对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关责任人要各给予一定比例的赔偿。6.13 防范措施6.13.1 针对设备事故的原因,制定出包括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两个方面的防范措施。技术措施必须首先落实,管理措施必须有实施意见;制定的防范措施要从实际出发,稳妥可靠,落实防范措施要有负责人、期限和标准;6.13.2 在没有落实防范措施之前,又无临时可靠措施保证的,不得恢复生产。6.14 附则6.14.1 在设备采购、设备固定资产管理、备品配件采购及设备安装、使用的工作中所造成的事故,适用本办法。6.14.2 因工艺事故造成设备损坏构成设备事故者,可比照本办法。6.14.3 本办法由机电动力部起草并归口管理。6.14.4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施。7 设备保护管理办法7.1 目的 为保证设备保护装置的功能完好,使设备保护切实能保障工艺设备和人身安全,更好地为工艺生产服务,防止工艺设备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办法。7.2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生产线的工艺设备保护装置(报警设定值、电气整定值、电气保护装置、DCS(PLC)联锁等)的管理。7.3 内容7.3.1 报警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