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信用体系模式选择研究_第1页
我国企业信用体系模式选择研究_第2页
我国企业信用体系模式选择研究_第3页
我国企业信用体系模式选择研究_第4页
我国企业信用体系模式选择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号 密级 UDC注1 学 位 论 文我国企业信用体系模式选择研究(题名和副题名)祝 泉(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 王大勇 教 授 申请学位级别 硕 士 专业名称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提交日期2006.5 论文答辩日期 2006.6 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 南 京 理 工 大 学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阅人 2006 年 6 月 日注1:注明国际十进分类法UDC的类号。2019整理的各行业企管,经济,房产,策划,方案等工作范文,希望你用得上,不足之处请指正声 明本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在本学位论文中,除了加以标注和致谢的部分外,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任何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学位论文做出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研究生签名: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南京理工大学有权保存本学位论文的电子和纸质文档,可以借阅或上网公布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向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并授权其保存、借阅或上网公布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对于保密论文,按保密的有关规定和程序处理。研究生签名: 年 月 日 摘 要企业信用体系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制度保障,企业信用体系的模式选择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以我国企业信用体系模式选择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比较分析、系统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对企业信用体系的研究理论进行梳理、回顾的基础上,研究了国际典型的企业信用体系模式的异同,比较了这些典型模式的效率;分析了我国企业信用体系的发展现状;论文运用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制度变迁等相关理论,在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共同作用”的我国应该选择的目标模式,论文强调模式选择的关键是制度建设,并就此进一步探索了我国企业信用体系模式选择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等有关问题。关键词:企业信用 企业信用体系 模式选择 制度安排AbstractThe enterprise credit system is the core of entire social credit system, is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the foundation system safeguard of our country. the enterprise credit system pattern choice question is always the hot spot of theory attention . This article take our country enterprise credit system pattern choice research as a topic, mainly has used research technique and so on literature analytic method, comparison analytic method, system analytic method, has studied below the content: First, carried on to the review of research theory has been done about enterprise credit system. After that, introduced the international popular enterprise credit system pattern, analyzing each enterprise credit system kind of pattern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comparing with different enterprise credit system pattern efficiency. Then, in unifies our country enterprise credit system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s the foundation, emphatically analyzing the question which exists at present. Finally, application system correlation theory such as economic transaction cost, system vicissitude, then at the model overseas experience, in our country condition foundation, expounding that our country should choose the government to lead, the market operation, affects together pattern, emphatically emphasizing the key to pattern choice is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exploring official and unofficial system arrangement for our country enterprise credit system pattern choiceKeywords: Enterprise credit,Enterprise credit system, System pattern choice, System arrangement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引 言11 理论回顾31.1 基本概念31.1.1 信用的涵义31.1.2 企业信用的涵义31.1.3 企业信用体系模式的涵义41.2 国内外相关观点41.2.1 近现代西方信用理论41.2.2 马克思的信用理论51.2.3 国内的研究现状及不足61.3本章小结72 企业信用体系的国外模式分析82.1 发达国家的企业信用体系模式概述82.1.1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模式82.1.2以西欧为代表的中央信贷登记模式82.1.3 以日本为代表的行业会员制模式92.2 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信用体系模式概述102.2.1 信用行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102.2.2 中央银行在企业信用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102.2.3 政府推动企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建立112.2.4 信用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完善112.2.5 政府主导对信用行业的监管122.3发达国家模式的共性与效率比较122.3.1 发达国家模式的共性122.3.2 发达国家模式的效率比较162.4发展中国家模式的共性与效率比较172.4.1发展中国家模式的共性172.5 本章小结193 我国企业信用体系的发展现状203.1 国内企业信用体系的发展203.1.1 国内企业信用体系发展历程和现状203.1.2 我国企业信用体系市场化的成就213.2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23.2.1 政府职能错位223.2.2 法律支持不足223.2.3 企业产权制度欠缺233.2.4 垄断企业信用缺失243.2.5 企业信用市场发展滞后243.3本章小结254 企业信用体系模式选择的制度经济学分析264.1 模式选择的基本问题264.1.1 模式选择的交易成本264.1.2 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264.1.3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284.2 企业信用制度(信用体系)的制度经济学分析304.2.1 企业信用制度的形成和功能分析304.2.2 正式和非正式的企业信用制度314.2.3 企业信用制度对市场秩序的调节324.3本章小结335 我国企业信用体系的模式选择345.1 我国的模式选择345.1.1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共同作用”的模式345.1.2 模式选择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355.2 模式选择的正式制度安排355.2.1 有力的法律体系支撑355.2.2 多层次的企业信用数据库375.2.3 积极的政府推动作用。385.2.4 完善的监管机制395.3 模式选择的非正式制度安排405.3.1 发展信用教育,培养专业人才415.3.2 加强宣传力度,普及信用意识415.3.3 挖掘传统理念,树立信用风尚425.4本章小结42结束语43致 谢45参考文献46引 言研究背景企业信用危机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指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要建立,健全企业信用体系来解决企业信用危机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究竟选择哪种企业信用体系模式。理论界对企业信用体系模式选择的关注,实质上是由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所面临的严重企业信用危机的大背景决定的。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对企业信用体系模式选择问题的理论和现实分析,进而探讨应选择怎样的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信用体系模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目标本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层次的目标:一是在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企业信用体系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国际典型的企业信用体系模式,并对不同模式进行效率比较。二是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企业信用体系的模式选择进行分析,着重分析我国的特殊国情,提出我国应选择的企业信用体系模式。三是在提出相应模式的基础上,阐明应该进行怎样的制度安排才能保障我国企业信用体系模式选择的进行和模式选择后的运作。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本文的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企业信用、企业信用体系、企业信用体系模式相关研究理论进行回顾,同时指出当前国内对该课题研究的不足。其次,分析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企业信用体系模式的异同,并对不同模式进行效率比较。第三,结合我国的国情,既看到我国企业信用体系发展获得的成就,更着重于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应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对我国企业信用体系的模式选择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应选择的模式,并指出模式选择的关键在于对相关制度的设计安排。 研究方法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回顾了企业信用体系的研究理论,对国际上现存的各种企业信用体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各种模式的异同,比较各种模式的效率。可能的创新之处1、在对国际经验的借鉴上,与当前理论界着重于学习发达国家模式不同,本文更关注对发展中国家经验教训的研究,着力于分析比较不同发展中国家企业信用体系的模式选择和发展特点。2、本文提出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共同作用”的模式。类似的模式提法在理论界并不鲜见,本文的特殊之处在于,认为我国企业信用体系模式选择的关键在于对相关制度的安排。本文认为,要真正选择合适的模式并且在选择后运行良好,关键取决于对相关制度的设计。1 理论回顾1.1 基本概念1.1.1 信用的涵义“信用”一词的内涵丰富。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履行诺言,实践承约,从而取得别人的信任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可见“信用”一词的基础涵义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取得信任。这种个人之间的信任是建立信用体系的社会心理基础。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信用”的解释为“即借贷运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在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存在的条件下,债权人以有偿让度的形式,或贷出货币或赊销商品,债务人则按约定的日期偿还借款或偿付货款,并支付利息。” 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 年版这也是通常所说的狭义信用概念。从信用产生发展的历史来看,信用的形成和信用交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程度、经济环境、交易方式、传统习惯等密切相关。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有序、高效运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本文所理解的“信用”概念属于现代市场经济的范畴,它建立在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之上。广义的信用涵义即信用概念是:与交易主体行为相关的一种属性或特征,主要是指交易主体信守交易契约(包括各种形式的契约),在交易中采取相互合作、互惠互利和长期可持续的交易策略,而不是选择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的机会主义行为 卢阳春.WTO 与我国信用制度的建设.财经科学,2002。比较而言,狭义信用只是广义信用的一种实现形式,是广义信用在资金使用权转让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资金借贷本身是一种信用行为。本文使用的信用概念是广义的信用概念。1.1.2 企业信用的涵义企业信用是信用概念的延伸,是在企业这一特定市场经济主体生存、发展方面的信用概念的应用。学术界一般从广义和狭义上使用企业信用的概念。狭义的企业信用也就是以还本付息为前提条件的企业资金借贷、融资等相关的行为,体现为一定的债权债务关系。广义的企业信用概念不仅仅局限于资金借贷方面的内容,而是泛指企业之间的一种相互信任关系。本文所谈的企业信用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资金借贷,而是从广义信用的角度研究企业信用。即企业信用是指企业在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活动中,依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即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交易主体信守他们之间达成的各种形式的交易契约,采取互惠互利的可持续交易策略。它包涵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关系、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资金信用关系、企业与个人(消费者)之间的商品信用关系、企业与内部员工的合约信用关系以及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法规信用关系等企业在其市场竞争的一切活动中所形成的多重信用关系王龙滨企业信用管理的组织模式改革与管理,2003.11。本文使用的企业信用概念是广义概念。1.1.3 企业信用体系模式的涵义企业信用体系实际上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信用经济阶段时,市场主体企业所必须的一种交易机制,它包含了一系列的制度和道德保障,从而保证了企业的市场交易从原始的物物交易、现金交易向货款分离的信用交易方式的成功转变。企业信用体系可以创造出适应并规范信用交易的市场环境,促使一国市场经济走向成熟和国际化,维护经济发展所必须的良性运转的市场经济秩序。企业信用体系包括三方面的要素内容:一是企业信用体系相关的法律、规章的建立和执行,包括信用信息采集、使用的法律规范和违规行为的惩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二是企业征信资料的开放和征信服务机构的运作方式;三是政府或其他机构对信用交易和信用服务机构的管理。这三方面因素是相辅相成的:首先,法律规章的建立是信用体系培育的必要条件。相关的法律是游戏规则的制定和维护者,是支持企业信用体系的基本制度保障。其次,企业信用服务机构的产生和运营是企业信用体系的关键环节。最后,对企业信用体系的监管既是企业信用体系有效运行的保障。学界目前对企业信用体系模式的概念并无定义。本文把企业信用体系模式理解为:通过对与企业信用体系所有的相关要素进行安排、协调,以充分发挥企业信用体系的功能,促成企业信用体系运作效率的最大化为目标的关于企业信用体系的一切制度安排。这一概念主要应从宏观意义上来理解,其核心就是对企业信用体系中的相关要素的合理定位和相关的制度安排,是对企业信用体系运行的制度抽象。1.2 国内外相关观点1.2.1 近现代西方信用理论西方经济理论对于信用问题的研究和解释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不断出现和加深而发展的。在近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对信用有着不同的界定和理解,主要有两种,一是信任与偿付能力,二是借贷活动或价值运动的一种形式。前者属于一种践约行为与能力,与债务的偿付相联系,具有普遍意义。后者属于经济领域中特定的一种表现方式,主要指商业信用、银行信用等,是建立在前者基础上的,或者说是前者在具体经济领域中的运用。 近代西方经济学对信用功能的论述在近代西方经济学中,一般都通过对银行信用功能的评价来阐述信用的作用。较为典型的理论有三种:首先是信用媒介论。主要代表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他们所指的信用都特指银行信用,这种信用不创造资本,只转移资本,银行通过信用方式以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流通,起着媒介工具的作用。其次是信用创造论。主要代表人物为约翰劳、亨利桑顿等。信用创造论是在资本主义信用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商业信用、银行信用等信用方式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的条件下产生的。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认为:信用具有与货币一样的购买力,信用能形成资本。第三是信用调剂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凯恩斯、汉森和萨谬尔森等。信用调节论强调了银行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调节功能钟起瑞:市场经济中的信用,人民出版社,1993。 现代西方经济学对信用问题的研究现代西方经济学派对信用问题的研究有新的进展,本文主要介绍以下两个学派对信用问题的研究 一是制度经济学派。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制度是由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选择和决定的,反过来又规定、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制度的最大功能在于为人们在广泛的社会分工中的合作提供一个基本框架,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相信,他们与别人的交往将按他们的预期进行,使他人的行为变得可预见,这就为信用关系的核心前提稳定的预期提供了保障,并由此协调人们的各种行为,建立起信任关系,减少信息搜集的费用,降低交易成本。二是信息经济学派。信息经济学是研究信息现象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具体规律的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信息如何影响人们的具体经济行为及其结果。信息经济学派认为,信用能有效配置资源功能的发挥,受制于严格的前提条件,其中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信息结构对称,也就是供求主体对同一商品、服务所掌握的信息大致相当。总的来看,西方正统经济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对信用问题的关注主要是为解决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不断产生的经济问题而不断进行深入研究的。关注的重点在于信用制度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微观和宏观运行中的功能,尤其是偏重于银行信用研究,关于信用体系、企业信用体系的直接论述相对较少。1.2.2 马克思的信用理论马克思关于信用的论述和观点,散见于马克思各个历史时期的著作中。马克思在研究商品货币关系时对信用进行了深入的阐述。马克思认为信用主要包括两层意义:一是属于精神范畴,他认为这种心理上的信任使人们发生了借贷关系。二是一种商品和货币关系的经济范畴,是一种借贷关系。这种借贷关系是建立在货币价值的借贷与偿还能力上,按马克思观点,信用是商品在买卖中的延期付款或货币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的特殊运动形式。马克思关于信用的理论阐述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是一种由市场主体提供的信任,这种信任的基础是偿付能力。其次,信用是商业信用、银行信用等信用制度的基础。第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等是属于商品与货币关系的经济范畴,反映了一种较传统交易方式发达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实际就是经济利益关系的具体表现。最后,信用作为上层建筑,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基础。马克思对信用的研究把握了信用的本质,并将其与货币和资本的演变紧密联系起来,为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信用体系对社会资源进行调节、社会再生产顺利实现,以及资本循环和企业改革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信用制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信用理论是建立在对当时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不同的信用类型,揭示了资本主义信用危机的发生及原因。马克思研究信用的着眼点在于通过对资本主义信用问题的揭示进而说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内在缺陷,偏重于对银行信用的分析,对于企业信用体系的直接论述基本没有。1.2.3 国内的研究现状及不足我国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必然要求有发达的信用制度,企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易主体。对企业信用体系模式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界的研究热点,理论界的共识在于都认识到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信用体系来解决企业信用危机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选择什么样的企业信用体系模式。我国众多的专家学者都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有着不足。总的来看,争论各方的观点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种: 一种主张选择“政府主导”的模式。总结他们的观点主要以下几方面:一是市场环境不成熟。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各种制度安排都在摸索和变动之中,各种利益的摩擦日益加剧,经济体制、法律体系及市场环境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不同。二是信用信息获得困难。企业信用信息是稀缺资源,它大部分存在于诸如工商、税务、法院、质监、卫生、环保、以及银行、保险等机构中。完全市场化运营的信用机构难以获得这部分信息。三是国际形势不允许。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大前提下,我国的市场在可以预期的将来将会对各国全面开放。如果政府无所作为,国际上的巨无霸机构必将在短时间内垄断我国的企业信用市场(势必包括整个信用市场),我国的企业信用体系市场化进程将难以进行。值得强调的是,“政府主导派”虽然都强调了政府的作用,但并没有忽视市场的作用,都认为仅依赖政府的强制行政力量是难以真正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信用体系的,需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很多学者仍把市场化作为我国企业信用体系模式发展的长远目标,只是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必须要由政府起到发起、推动、主导的作用。 另一种主张选择“市场主导”的模式。总结他们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认为“市场主导”模式是最有效的。主张市场化模式的学者认为,发达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市场主导的模式是建设企业信用体系最有效的道路选择。市场化的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优势劣汰,从而建立高效的企业信用体系。二是认为政府主导模式有严重的弊端。他们认为,政府只应发挥间接管理的作用。采取政府主导模式必然会导致政府的信用垄断,形成制度安排下的行业利益内部共享性和利益成本的社会承担,引发大量的寻租行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运行成本巨大而且运行效率低下。三是认为我国已具备了市场化的条件。认为我国的企业信用体系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已经初步形成,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该行业的进入壁垒较低。就两派观点来看,都认为政府和市场应发挥重要的作用,而最后的发展目标也一般都是指向市场化,只是在模式选择则和运行中是政府居于主导地位还是市场居于主导地位有争论,完全的政府主导或市场主导的观点并不多见。国内的研究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深入的。在研究的内容上,主要介绍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并对当前我国的企业信用体系现状有着透彻分析,提出了许多模式实施方案。但是在研究范围上,绝大部分文章都以西方市场化的成就和企业信用体系模式(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的微观构建为主要研究对象,缺乏从宏观的社会发展阶段、制度安排等层面上出发来对企业信用体系模式选择的论述。再者,在对待国外发达国家企业信用体系模式的经验上,有一定的拿来主义倾向,缺乏对发展中国家企业信用体系模式选择的深入研究。1.3本章小结本章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描述和界定,指出本文使用的企业信用、企业信用体系概念都是广义概念。在澄清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西方经济学派和马克思对信用问题的研究,指出西方经济理论对于信用问题的研究和解释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不断暴露而发展的,而马克思关于信用理论论述的出发点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对企业信用体系问题都没有直接的论述。国内对该课题展开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种观点,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既有显著的成果,也有不足之处。2 企业信用体系的国外模式分析2.1 发达国家的企业信用体系模式概述2.1.1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模式市场主导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美国注重维护一个公正、有效的由市场主导的信用征集系统,依靠市场经济的法则和信用管理行业的自我管理来运作。政府仅负责提供立法支持和监管信用管理体系的运转。美国的商业性信用服务企业、追账公司等主要由私人和法人投资组成,专业征信企业完全私有,征信数据库由私有公司组织经营,征信服务全部商业化,它们都以盈利为目的,按市场化方式运作。以邓百氏等著名公司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美国企业信用服务体系,全方位的向社会提供有偿商业征信服务,包括资信调查、资信评级、资信咨询、商业信用研讨与教育、出版刊物等,这些公司的分支机构遍及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贺妍:从世界经验看我国征信业的发展模式,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5.3。在市场主导的模式中,政府是信用数据开放政策的保证者,它保护信用服务企业获取征信数据的权利和其他利益。同时,政府的一些相关部门(例如央行)又是信用管理相关法案的提案人及法案的权威解释者和法律执行的监督者。政府促进信用管理相关立法的出台和强制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有关方面将征信数据以有偿或无偿的形式向社会开放。征信企业可依法自由经营信用调查和信用管理业务。政府通过立法进行间接管理。其优点在于:从业者可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建设数据库和提供服务,竞争机制促进了服务范围的扩大和质量的不断提高,企业信用体系运行效率较高。2.1.2以西欧为代表的中央信贷登记模式这一模式以西欧为代表。西欧的企业信用体系和美国有所不同,西欧的大多数国家采用以中央银行发起建立的中央信贷登记系统为主体同时兼有民营信用机构的企业信用体系模式。政府出资,央行组织管理,建立全国数据库,组成全国性的调查网络,征信信息主要供银行内部使用,信息不对外开放。这同美国的以商业征信公司为基础的市场化模式明显不同。中央信贷登记系统一般由金融监管机构设立,更多的体现了监管者的意志和需要,而民营信用服务机构由私人和法人组成,采取商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中央信贷登记系统主要为金融监管部门的信用监管服务,一般不考虑社会的商业化需求,民营信用服务机构为社会提供更广泛的信用需求服务,服务范围更宽、更广、更全面。中央信贷登记系统的数据一般强制性的来自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民营征信机构的数据来源更全面,除银行数据之外,还包括商业、贸易等方面的信用信息。中央信贷登记系统的数据使用更多的是金融机构内部为防范风险互通信息,而民营征信机构的信用报告则是商品,强调为需求者提供商业化、个性化服务。此外,欧盟各国的信用法规多侧重于为个人权利、商业秘密保护提供法律依据,这与美国注重维护公正、有效的信用征集系统,而将对个人的隐私、商业秘密的保护放在第二位的立法倾向形成鲜明的对比施企管:欧美发达国家信用体系模式,施工企业管理,2005.9。西欧国家和美国所采用模式的不同是有其自身特定原因的。在信用制度飞速发展的近代,美国由于远离世界中心而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局面,这就给了市场竞争一个长期而稳定的环境,并且美国属于新兴的国家,历史包袱相对较轻,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得以顺利进行。而欧洲则长时间是世界的焦点所在,国与国之间竞争激烈,多变、紧张的外部环境迫使欧洲国家往往要借助国家力量来干预本国的经济生活,同时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使得欧洲国家在模式选择上受既定制度的影响较大。2.1.3 以日本为代表的行业会员制模式这种模式以日本为代表。日本的企业信用体系模式不同于美国和欧洲,有其独特之处,是一种行业会员制和商业征信制并存的企业信用体系模式。日本银行业协会牵头建立了一个以银行会员为主的会员制机构,机构的设立主要由会员银行共同出资建设,产权归全体会员共有。这个会员制机构的主要职能是收集银行的信用信息并在会员之间进行交换、共享,这是一个社会性的信息组织,它因此被命名为“日本信用信息中心”,其征信的范围包括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陈祥槐,倪建平企业信用及其制度模式探讨,现代财经,2002.11。这个会员制信用信息中心是一个非盈利机构,并非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性实体。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它提供的信用信息是无偿的,为了维持机构正常的运营,它必须在提供信息时收取一定的费用。信用信息原则上只对会员开放,也就是说只有会员单位才能享受到信用信息中心提供的信息。会员取得信息是有偿的,同时各会员单位有义务向信用信息机构提供其掌握的信用信息。与银行业会员制信用信息机构并存的还有一些商业征信公司,它们是市场化运营的市场实体,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向市场提供企业信用产品和服务。它们是银行业协会会员制信用信息中心的必要而有益的补充,其中最著名的商业征信公司是帝国数据银行。会员制的非盈利信用信息中心和商业征信公司共存(以前者为主导)的企业信用体系模式是日本企业信用体系的最突出特色。日本的这种模式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经济条件背景,日本是通过改良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它的社会经济运行带有很多封建社会的色彩,一方面它自身的传统文化强调合作共享,另一方面,本国弱小的经济个体也必须联合起来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生存发展。2.2 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信用体系模式概述一些发展中国家(本文特指征信业发展较晚的国家),尤其是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随着本国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开始日益重视企业信用体系问题。发展中国家在模式选择上大多都借鉴、吸取了发达国家的经验。但单纯对发达国家模式的模仿并不多见,由于所处发展阶段的相似性,各发展中国家所选择的企业信用体系模式有较多的共同之处,并没有明显的模式差别,只是由于国情不同,在模式的具体运作上有一定的差异。2.2.1 信用行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信用行业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行业的发展需求也就日益迫切。在印度、泰国等国家,企业信用服务业的出现(以信用服务机构的出现为标志)是资本市场发展的迫切要求。在尼泊尔,重建信用信息局是尼泊尔金融部门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墨西哥,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金融危机后,为增强金融系统运行的安全性、有效性,墨西哥政府向议会提交了参照美国制定的公平信用保障法草案,此外,参议院还通过了新的公司破产法。两部法案的颁布表明始于1995年的墨西哥银行系统的管制和法律框架的改革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目前,评级机构、信用局等企业信用服务机构在墨西哥金融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2.2 中央银行在企业信用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不够发达、金融监管体制的特点、企业信用信息的掌握、商业银行肩负的信用风险最大等原因,企业信用体系的发展,往往都是由中央银行推动的。泰国第一家企业资信评级机构泰国评级和信息服务公司就是由泰国银行发起设立的;孟加拉国的信用信息局则是作为中央银行的一个部门而形成的;菲律宾信用信息局(CIBI)最初是由菲律宾中央银行、证券交易委员会和菲律宾金融学院在1982年联合建立的,创立之初是作为一个非股份化、非营利性的公司。后来,政府赋予CIBI在金融系统中建立并维持一个有效的信用评价和监督制度的义务,于是该公司从1985年开始发布对国内企业的信用评级商业报告中国外贸经济专家组:一些主要发展中国家在信用管理方面的实践,信用中国网,http/:.,2006.2。菲律宾信用信息局提供的信用信息包括企业信息和消费者信息两方面。其中,公司数据库的文件超过5万份。印度的信用服务机构也是在银行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在发展中国家,不仅信用信息局等信用机构是由中央银行(或其直属的有关机构)发起设立的,而且信用管理的立法工作也多由中央银行推动。印度中央银行提出了信用信息局法案的草案,提交议会审议。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央行为促进信用服务机构的健康发展,扩大市场对信用评估的需求,在政策上也给予一定支持,有的国家甚至有强制性规定。例如,马来西亚中央银行规定公司债券的发行必须经过资信评级机构的评级,以提高透明度。2.2.3 政府推动企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建立发展中国家的信用服务机构主要包括信用信息局和资信评级公司两类。资信评级公司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增强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的透明性,促进其健康发展。信用信息局的建立更多地是为了提高金融系统的效率,防范金融风险。在发展中国家,信用服务机构大多由政府(一般是中央银行)发起设立,主要股东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在信用服务机构的建设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普遍同国际上的大公司进行各种合作,或允许这些公司在国内设立分支机构,或引进这些公司的管理和技术、进行战略合作或组建合资公司,这些合作都是在政府的干预和控制下进行的。泰国评级和信息服务公司在发展其资信评级方法和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得到了标准普尔集团三年的技术支持;在拓展新的债务工具的信用评级的知识和技巧方面、以及在发展对投资者的利率研究方面,泰国评级和信息服务公司与菲奇公司也有一个为期三年的战略伙伴协定。印度、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国的信用服务机构在发展的初期也都同标准普尔等国际上的知名公司进行过战略合作,有些服务机构还引入这些公司作为股东。同国际上大公司的合作有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信用服务机构的技术、管理、服务水平和产品的质量,但由于企业征信信息的敏感性,大多数国家都对国外公司抱有警惕心理,国外公司在合资企业中所占的股份通常并不高,许多国家都对外国公司进入本国信用市场采取严格的限制措施。在信用服务机构的数量上,各国的做法有一定的区别。比如在资信评级行业,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的资信评级机构的数量都不止一家。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目前有一种倾向,就是在国内只建立一家资信评级机构。2.2.4 信用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完善发展中国家的信用法律体系并不完善,有关信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对缺乏。因此,各国在发展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完善信用管理的相关法律。在一些国家,信用服务机构就是依法设立的。在斯里兰卡,信用信息局是根据斯里兰卡信用信息局法案建立的,该机构的发起股份51%由货币委员会(代表中央银行)持有,30%被商业银行持有,其余的19%由其他的金融机构持有中国外贸经济专家组:一些主要发展中国家在信用管理方面的实践,信用中国网,http/:.,2006.2。泰国则是在中央银行的推动下,逐步完善信用立法工作,19981999年,泰国银行家协会建立了信用局委员会,泰国银行起草了信用局法案、数据保护法案,随着各项相关法案的相继颁布,泰国的信用监管框架已基本建立。尼泊尔的实践则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法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在尼泊尔,由于没有法律条款要求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提供信用信息,这使得信用信息局的工作缺乏效率,这也正是为什么信用服务机构在尼泊尔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历史,但却始终处于初级阶段的原因 邓郁松: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国际经验与启示,信用中国网,http/:.,2005.6。2.2.5 政府主导对信用行业的监管在多数发展中国家,政府(一般由金融监管当局或中央银行出面)在对信用行业的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斯里兰卡的信用信息局是根据议会通过的法案由中央银行发起设立的,中央银行的副行长担任信用信息局的主席,并派中央银行的高级官员参加信用信息局的董事会。由于各国信用行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信用信息局的核心资料主要来自银行、政府等国家部门,因此通常由中央银行代表政府出面协调各方以实现对信用行业的监管(特别是在信用管理的基本法律法规尚未建立的国家)。2.3发达国家模式的共性与效率比较2.3.1 发达国家模式的共性 都有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企业信用体系有效运行的基本保障,世界各征信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信用立法工作。信用法律环境的确立能够使政府和信用管理专业公司的征信资料的收集做到快速、真实、完整、连续、合法、公开取得。能够限制企业信用资料的使用范围和限制资料自由传播,从而在合法地传播和经营经过处理的资料同时保护个人的隐私和企业的商业秘密,从而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发达国家的相关企业信用法律既有相同点也有所不同。首先,我们来看美国的相关信用法律体系。美国的信用管理法律制度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直接的信用管理法律规定,共有17部。其中主要有:公平信用报告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公平信用结账法、诚实租借法、信用卡发行法、公平信用和贷记卡公开法、银行平等竞争法、房屋抵押公开法、房屋贷款人保护法、金融机构改革恢复执行法、信用修复机构法等。第二层次是直接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主要包括隐私法案、犯罪控制法、家庭教育权和隐私法、财务隐私权利法、隐私保护法电子通讯隐私法等。这些法律都直接规定,在相应的特殊环境中不能公布或者限制公布个人或企业的相关信息。第三层次是规范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为征信机构收集政府公开信息提供法律依据。这方面的法律主要包括信息自由法、联邦咨询委员会法、阳光下的联邦政府法施企管:欧美发达国家信用体系模式,施工企业管理2005.9。其次,再看欧洲的相关信用法律体系(以德国为代表)。欧洲国家中以德国的企业信用体系的相关法律最典型,主要涉及到两方面:一是规范企业信用信息公开的法律。德国商法典规定,成立公司必须在地方法院以公开可信的形式,即通过公证进行商业登记注册,以载入商业登记簿。德国破产条例规定,企业破产必须到当地破产法院申请。该条例对企业和消费者破产的条件、过程做了明确的规定。破产申请经破产法院审核批准后即进入破产程序,法院将破产企业或消费者列入破产目录,并予以公布,联邦各州都建有各自的破产目录中心程颖:德国的信用管理立法及社会信用体系的结构与特点,信用中国http:.886.com 2005.9。二是关于企业信用监管的法律规定。德国信贷法规定,德联邦银行和联邦金融服务监管局负责对银行与金融机构的监督与管理。联邦数据保护法规定,德联邦内政部负责国家秘密保护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联邦政府及各州政府均须设立数据保护监管局,负责对掌握个人数据的政府机构和信用服务机构进行监督和指导。最后,是日本的相关信用法律、法规体系。日本的相关信用法律主要有:1988年12月颁布了行政机关保有的电子计算机处理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对行政机关保有的由计算机进行处理的个人信息提供了法律保护;1983年贷款业规制法和分期付款销售法对于个人信用信息的收集和使用等做了初步规定,规定对信用信息机构保有的信息只能用于调查消费者的偿债能力或支付能力;1993年日本行政改革委员会提出行政改革委员会行政信息公开法纲要,对征信机构收集政府部门保有的信用信息提供法律依据贺研:从世界经验看我国征信业的发展模式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5.5。另外,日本行业协会的内部规定对信用管理活动发挥着重要作用。 都有发育成熟的企业信用服务机构发达国家的企业信用服务机构虽然各有差异,但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后,信用服务机构都已比较成熟,有着相对完善的一套运行机制,具有成熟、稳定、专业化强、产品质量高等共同点,同时又各有不同。美国的企业信用信息提供机构是完全市场化运作的。美国的商业性征信企业、追账公司等主要由私人和法人投资组成,专业征信企业完全私有,征信数据库由私有公司组织经营,征信服务全部商业化。它们都以盈利为目的,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目前,美国邓百氏公司是国际上最大的全球性企业资信服务机构,是世界上历史最久(150年)且规模最大(年产值20亿美元)的企业资信调查类信用管理公司。它拥有8万名员工,在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设有共300多家分公司或办事机构。主要进行两种信用资信服务业务:一是为企业之间的交易所需对企业作信用评价,一种是为企业向银行贷款时对企业所作的信用评价。 白晓君:关于美国企业信用管理机制的思考,商业研究2005.8。欧洲企业信用信息提供机构是公共和私营相结合的服务系统。欧洲(主要是德、比、西、意等)的企业信用体系包括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和私营信用服务系统(法国基本没有)两大部分。公共信用信息系统目前居于主导地位。主要包括(各国略有差异):中央银行信贷登记中心系统、地方法院工商登记簿、破产法院破产记录、地方法院债务人名单。除联邦银行的信贷登记系统供银行与金融机构内部使用外,工商登记簿、破产记录和债务人名单均对外公布,并可查询。公共信用信息系统是企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私营信用服务系统的主要信息来源之一。私营信用服务系统发展的趋势良好。主要包括从事企业与个人资信调查、信用评级、信用保险、商账追收、资产保理等业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考察团:英国、德国、意大利征信机构的特点与启示,经济研究参考2003.82。日本的企业信用服务机构。日本的企业征信发展较早,最大的征信公司是帝国数据银行(TDB)。TDB创立于1899年,在日本有83处营业所,雇员超过4000人,1999年产值477亿日元,拥有亚洲最大的企业资信数据库,占有70%以上的日本征信市场 郑牟丹:征信体系的美日模式,西安金融,2002.7。TDB主要以“现地现行”的调查方式,为委托人提供可靠的企业背景资料和信用调查服务,此外,还提供催收账款、市场调查、行业分析报告等服务。其他还有一些信用服务机构,由于日本的企业信用模式是行业会员制和商业征信并存的状况,所以,日本的企业信用服务机构的分类并不明显,除了专门为银行会员服务的机构外,其它一般都是混业经营。 都有对企业信用产品的旺盛需求在征信发达国家,企业信用的市场需求是非常旺盛的。企业、银行、保险公司、零售商、房地产商、各行各业的雇主乃至政府部门都是企业信用产品消费的主体,都要使用企业信用产品。具体可分为:银行作为授信方在给申请信贷者发放信贷时主要依据征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