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记忆开发与保护—以敦煌莫高窟为例_第1页
旅游文化记忆开发与保护—以敦煌莫高窟为例_第2页
旅游文化记忆开发与保护—以敦煌莫高窟为例_第3页
旅游文化记忆开发与保护—以敦煌莫高窟为例_第4页
旅游文化记忆开发与保护—以敦煌莫高窟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    目:旅游文化记忆开发与保护以敦煌莫高窟为例                                      摘  要我国蕴含着丰富的旅游文化遗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遗产逐渐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但各地区对其遗产地的透支开发又使文化遗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旅游开发和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就产生了肥城严重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长期以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和旅游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龙门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开凿历史的研究,认识到石窟文化遗产的稀缺性与珍贵性。因此在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过程中,必须要始终贯彻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探索旅游文化的历史价值,结合国内外的历史发展经验,加以总结并且不断创新,之后提出有助于旅游文化记忆开发与保护的意见和建议。包括:树立科学的文化资源观念,保护性开发旅游资源,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强调公众参与,完善法律法规,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历史经验加以合理“消化”,积极总结经验等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除却是一种被保护的对象之外,更是一种文化资源,市场开发的潜力非常丰厚。但旅游文化记忆的保护与开发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旅游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既遵循文化客体的自在演进,又尊重文化主体的自主选择意愿,并在保护主题各方共同参与、通力写作的条件下的保护才是最终有效和可靠的。对待旅游文化资源,旅游业的开发要始终强调“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在正确认识当前中国国情和文化遗产特殊性的前提下,实现旅游文化记忆开发和旅游文化记忆保护的“双赢”。关键词:旅游文化;保护性开发;石窟;AbstractThere is a rich culture heritage in China. Along with the socio-economic progression,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coming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bolst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sector. However,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its heritage to the overdraft has damaged cultural heritage inordinately and there have been serious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ions. Therefore, how to understand an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has been a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f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for a long time. Based on historical research dug Longmen and Dunhuang Grottoes, what made us recognize the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and scarcity. Therefore, the grottoes scenic heritage resources i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process, we must always protect the first to develop the second principle. To study the history of tourism culture value, combined with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experience, summarize and constant innovation, and then put forward to help tourism culture memory s protection the opinion and suggestion of exploitation. Such as. Establish a scientific concept of cultural resources, protective development tourism resources, to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emphasis on public participation, perfecting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not only of the protected objects, it is a kind of cultural resources .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is like a double-edged sword. In view of this the thesis concludes such protection should be reliable and fruitful only if the objective laws governing the cultural evolution are followed and the wishes of the cultural subject to make their own decisions is respected, at the same time, a concerted effort is jointly made by all the sides of the subject of the protection.To the tourism resourc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should always emphasized “protKey words: tourism cultural; protective development; Grottoes;目  录序  言1一、绪论2二、旅游文化记忆文献综述21. 国内外旅游文化记忆研究现状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3三、旅游文化记忆保护的必要性与瓶颈31.旅游文化记忆保护的必要性 32.旅游文化记忆保护的瓶颈4四、旅游文化记忆开发与保护的建议41. 树立起科学的旅游文化记忆的资源观念52. 旅游文化记忆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63. 明确旅游开发与旅游文化记忆保护的关系74. 保护性开发旅游文化记忆资源的重要举措75. 政府宏观严密统筹并加强相关法律监督86. 各基层领导积极倡导公众参与和全民互动97. 文化管理者及时经验总结与实事共享10参考文献12致  谢13序 言旅游产业的日益兴盛,使人们不再一味的索取自然资源的给予,我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也逐步加强。旅游开发和旅游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 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众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尝试解决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问题。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其中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指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2004年8月,中国正式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方针、实施原则和保护措施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五十六个民族文化百花争放,祖先们在昔日的生产生活中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资源,这给我们遗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旅游文化。保护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对中国传统的传承与发扬。在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不单单只是简单意义上的将这些财富封闭起来,更重要的是在保护的基础上,如何合理地开发出更加宝贵的、有利于后世学习和传承的历史文化。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保护旅游文化记忆的工作应该转变思路,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的强大潜力,将这种记忆资源与旅游业发展相衔接,在开发的过程中形成有效的保护层面。处理好旅游文化记忆的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既有利于旅游业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与传承。在旅游文化记忆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我国有关部门下达的指导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既要保护又要发展,以保护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因此,如何运用科学的指导方法,优化资源配置,从而确保旅游文化记忆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旅游文化记忆开发与保护以敦煌莫高窟为例一绪论    旅游行为具有综合性,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延展性,景观意态上具有趣味性,旅游内容具有丰富性,因此,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就是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即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精华在历经时间、空间上的洗礼之后变衍生出了旅游文化记忆。旅游文化记忆包括传统旅游文化记忆和现代旅游文化记忆,前者主要包括旅游者和旅游景观文化,后者则丰富了旅游业文化和文化传播。旅游文化记忆的形成印证了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价值。旅游文化记忆的开发与保护更是对一座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尊重的体现。要彻底摒弃“先破坏,后治理”的错误理念,采取保护性开发的正确态度和相应措施,才是对旅游文化记忆最正确的发展规划。二旅游文化记忆文献综述1.国内外旅游文化记忆的研究现状国外对于旅游文化记忆保护的发展较早,大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概念进行总结。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将“文化遗产”概念写入国家基本法的国家。法国是首个制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历史性建筑法颁布的国家,法国创立的“文化遗产日”也是其先进思想的体现之一,每年的九月第三个周末,所有的博物馆都向公众免费开放,诸如卢浮宫、凯旋门等世界闻名的历史遗迹也同样免费开放。随着“文化遗产日”的顺利开办,欧洲各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也日渐盛行起来 。1991年,欧洲理事会确立了“欧洲文化遗产日”,从此“文化遗产日”成为了全欧洲的节日。“文化遗产日”的开办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法国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也带动了整个欧洲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动。国内方面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旅游业的发展和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迅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立法、资金、管理和公众参与等发面比较完善的法律保护制度。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矛盾指向旅游开发与旅游保护之间的关系上。张春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研究论述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经历了“无形文化财”,“无形文化遗产”,“民间创作”,“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大名称,名称发生了多次变化,内涵也有所改变。旅游文化记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部分,虽然现在对于旅游文化记忆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已经有了显著成果,但这不能成为我们进一步探索进去的绊脚石,要认清目前形势下需要解决的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   早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5届大会通过了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中,首次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2002年,伊斯坦布尔宣言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人类的文化创造和遗存,就好像人类的基因,包含了过去世代累积的信息和发展的可能性。有些不起眼的东西,我们今天不知道它有多么重要,但以后却未必,很可能会影响到人类未来的发展”。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于2004年也正式加入其中。宋才发在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规定中指出,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并且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了国际法范畴。费安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基本思考中,认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问题的思考必须要建立在我国已有的法律体系和制度背景进行分析和思考,并且在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机制时,应协调好三方面的关系:同已有法律的协调、同社会惯例的协调、同我国承诺的国际保护义务的协调。三旅游文化记忆保护的必要性与瓶颈1.旅游文化记忆保护的必要性旅游文化记忆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瑰宝,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它可以直观的反映出人类社会发展这一重要过程,具有历史的,社会的,科技的,经济和审美的价值,是我们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保护旅游文化记忆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传承,培植社会文化的根基,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保护社会不断向前飞速发展. 总的来说,文化遗产,作为人类自然和社会活动的历史遗存,无论它们最初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先进的还是反动的,都从不同的侧面和领域揭示这一定的历史现象,体现古代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水平,旅游文化记忆的价值和作用是永恒的,保护旅游文化记忆的意义重大也十分必要;保护文化遗产能够帮助各族人民广泛汲取民族精神养分;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文化记忆有着无可代替的作用;保护旅游文化记忆就是保护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根基.保护旅游文化记忆的必要性不言而喻.这不仅仅是保护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财富,更是全人类共同坚守的信念.2旅游文化记忆保护的瓶颈首先,人民群众的意识观念仍存在误区.人民群众是旅游文化记忆保护的主体,但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人口分布不均匀,导致文化差异很大.传统文化与落后文化、旧文化的混淆,直接导致了人们对于旅游文化记忆保护的不利.一些欠发达地区,人们的主观意识落后,人存在很大的思想误区,有些人以为,要更新就要破旧立新,片面的追求经济建设,忽视文化建设和旅游文化保护,让更多的高楼大厦吞噬了很多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旧景观,对历史遗留造成了不可弥补的破坏,这不但割断了社会的文化命脉,而且会对整个民族带来文化衰弱的不利影响.其次,客观环境旅游文化的侵蚀不可避免.步入21世纪后,全球经济发展迅速,各种工业污染对环境的污染也显而易见,从之前的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造成的其后上升,到近年来的抬头便是雾霾当空,人类盲目的索取终究也要承担后果.恶劣的环境变化加速了敦煌莫高窟的风蚀,让管理者的保护工作一度陷入低迷状态。在旅游文化遗产中,很多旅游文化记忆都是由闻之文化遗产为载体传承下来的,但环境的原因会造成这些物质瑰宝不断受到侵蚀,如敦煌莫高窟的传神壁画,宏伟佛像,都在岁月的变换中逐渐模糊.这些因素既是客观存在,且又非人类可控.因此,又成为了旅游文化记忆保护中人类最无力改变的瓶颈之一.地球并不属于哪一个国家,它是需要每一个地球上的生命去呵护和敬仰的.各国在对旅游文化记忆的保护中,需要的是共同携手,一同进步.而不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争强好胜,以破坏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代价的.各国政府旅游部门并没有做到携手进步的有效举措,交流的稀疏也是时代解决的问题之一.旅游文化记忆的保护工作十分必要,虽然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只要敢于面对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一定会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开展下去.要用坚定不移的决心,不怕困苦的信心,坚持走科学开发,合理保护的正确道路.四、旅游文化记忆开发与保护的建议在对于旅游文化记忆开发与保护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应该切实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结合国内外的丰富实际操作流程,并且有针对性的,因地制宜地制定开发与保护方案。结合目前我国的具体国情与旅游业发展状况,有以下几点建议。1树立起科学的旅游文化记忆的资源观念要开展对旅游文化记忆的保护工作,首先要明确文化资源的概念,从而加深对旅游文化的了解,进而制定相应的保护与开发工作,使其能够更加有益于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1)旅游文化记忆资源的概念旅游文化资源,从广义上来说,是记录人类生存、发展、变化的载体的总称。也是有由种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文化、民族风情和物质生产构成的人文景观。文化是历史的沉淀与传承,是山水与人文的有机结合。资源又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进行销售与推广。二者有机的融合成为一体便形成了旅游文化资源。(2)旅游文化记忆现状分析    旅游文化记忆的呈现是以实际的旅游文化资源景观为载体而呈现的。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被合称为中国四大石窟。以敦煌莫高窟和洛阳龙门石窟的旅游文化背景加以对比分析。表1.1 敦煌莫高窟与龙门石窟资源对比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地理位置位于中国西北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部,开凿于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文化背景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公元366年,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最大的一尊卧佛长达16米。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敦煌的壁画形象十分逼真,尤其是“飞天”图案,被唐朝人称赞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也因此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伊河水从中而下,古称“伊阙”,隋炀帝迁都洛阳,将宫门正对伊阙,自此,伊阙便被人称为龙门。之后经历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大小洞窟2345个以及10万多尊佛像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更是书法魏碑之精华所在。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经赞美其曰:“洛都四郊,山水之盛,龙门首焉”。所获荣誉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景区、河南省知名旅游景区、河南省文化教育基地、河南省先进文化产业单位、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意义敦煌莫高窟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将汉族与西部少数民族的优良艺术传统相结合、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族关系等提供珍贵的历史资料龙门石窟延续的时间之长,跨越的朝代之多皆是历史罕见。它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自然保护同盟首次提出“可持续旅游发展”,即在满足当代人合理发展的前提下,保证后代子孙充足的可发展空间。敦煌莫高窟与龙门石窟虽然位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历经的年代不同,但它们都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记录着、传递着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二者均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由此可见其珍贵性与稀缺性。石窟景区还具有的共同特点就是不可再生性,风化、水蚀以及人为破坏都在逐渐侵害我们的历史瑰宝。因此,如何保证这些不可再生旅游资源能够顺利并且完整的流传下去就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3)如何树立起科学的旅游文化记忆的保护观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和效用也越来越显著,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越来越强,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而对于地方景区而言可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地方知名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正确认识旅游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坚持把旅游业作为传承文化的“推进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如果一处景区没有了历史文化底蕴的衬托,就像是一具失去了灵魂的躯壳。坚持地方历史文化的世代传承,大力提倡保护性开发决策,使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能够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2旅游文化记忆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中国式一个多民族、多种生态环境和多元文化的国家,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敦煌莫高窟与龙门石窟分别位于我国的西北部和南部,地域的差异造成了在发展过程中两处景区文化与宗教方面的差异。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工程。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各民族生活与不同的地理环境,在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过程中,创造出更具特色的文化。敦煌,位于我国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迄今为止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交通要塞的地理位置促使其包罗了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信仰,使敦煌莫高窟保存了丰富生动地中外艺术形象,展示了中古时期广阔的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生活场景。而龙门石窟位于我国河南洛阳,定都洛阳,这造成了龙门石窟大多体现了皇家意志和行为,它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历史文化赋予了生态环境更深层面的精神意义,生态环境又以最直观的视觉体现传承了历史文化,二者相互融合,相互承载,为旅游文化记忆的开发与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 明确旅游开发与旅游文化记忆保护的关系     旅游开发是一种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经济活动。旅游开发对旅游文化记忆的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首先,旅游文化记忆是一个国家历史精髓的传承,是各个民族精神瑰宝的凝结,因此,对于旅游文化的保护的经济消耗数目也是庞大的。我国地大物博,祖先遗留给我们的物质精神财富也十分丰富,如果只是单一的寻求政府财政拨款来保护这些珍贵资源是不现实的,所以,在保护这些旅游文化资源的前提下,通过旅游开发来达到一定经济收益的措施是切实可行的,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旅游文化记忆的保护提供了保障。其次,旅游开发也是传播旅游文化记忆的有效途径之一。旅游文化记忆的保护不是一味地将其封闭起来,而是最大限度的传播和最长时间的延续,这才是旅游文化记忆保护的本质意义。旅游开发也是对民族特征与地方特色的保护和发展。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和风俗特色,合理的旅游开发能够加强民俗特色的传播,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最后,旅游开发也加深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在享受着祖先给予我们精神财富的同时,也要为我们的后代继续传承发扬这种积极正能量,这对祖国物质精神文化传播的有着不可磨灭的里程碑性的意义。4. 保护性开发旅游文化记忆资源的重要举措(1)保护性开发,科学优化管理   龙门石窟的整体保护与开发应该秉着“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使国家政府加强对龙门石窟保护与开发工作的关注力度。成立专门的 龙门石窟文化遗产地方保护组织,针对龙门石窟的历史文化特色,有针对性地制定保护和开发方案,加强管理和监督工作的力度。保护性开发旅游资源,需要当地政府与景区管理者在理念上达成一致,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否则,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只会加速旅游资源的消逝。政府与管理者要本着继承祖先优秀的文化遗产,福泽后代子嗣的信念,携手共同守护好属于全体人民的物质精神财富。(2)如何将保护性开发旅游资源实际应用到旅游文化记忆的保护与开发中首先,对于龙门石窟的保护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流量作为基础保障。无论是善后修复还是预防保障,对于龙门石窟的保护工作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与美国的全额文化遗产保护的财政政策不同的是,我国政府只负责部分的资金投入,因此,我国的旅游景区不得不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也需要带动经济收益。其次,经济收益的来源少不了游客的参与,但是大量的游客已经超出了部分景区的负荷能力。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走出家门,去享受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尤其是五一、国庆等节假日,游客量更是年年攀新高。与此同时,景区管理人员就面临了新的管理问题,如何设计出科学的游客浏览路线,在保障游客安全以及文物保护的前提下,还要为游客呈现最完整、最特别的景区特色。这就需要景区管理人员不断吸取最新最完善的旅游规划管理方法和知识。科学优化的管理,才能切实的诠释出保护性开发旅游文化资源的实际意义。5政府宏观严密统筹并加强相关法律监督(1)政府的整体规划与科学引导占据旅游文化记忆保护的主导地位政府领导是一个城市整体规划开发的引导者与决策者,他们的决策,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旅游布局与开发。首先政府领导要意识到旅游文化记忆保护的重要历史意义,树立科学的文化资源保护观念,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摒弃旧时“先破坏,后保护”的错误思想,倡导保护性开发旅游文化记忆资源。以敦煌莫高窟为例,在经历了千百年漫长岁月的洗礼之后,石窟和壁画在各种自然因素与非自然因素的影响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15世纪以后,明朝政府封闭了嘉峪关,使敦煌成为了荒芜之地,人迹罕至。直至19世纪末,才因为道教信徒的施舍情况才得以改善。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建国以后,在政府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多次大型的抢修工作,是莫高窟的危机状况得以缓解,危岩的加固解除了岩壁和洞窟崩塌的危险,保证了石窟群的安全:对大面积脱落的近600多平方米的壁画进行了抢修性加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政府颁布相关文献进行宏观调2002年12月7日省九届人大常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的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该条例明确指出,“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应当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物保护的关系,确保敦煌莫高窟及其历史风貌和自然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相关领导人还明确指出,敦煌莫高窟保护范围内的基本建设、旅游发展必须遵守文物保护工作的方针,其活动不得对文物及其环境造成损害。敦煌市人民政府在城乡建设、旅游发展、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领导的作用。由此可见,政府的宏观领导和调控在对旅游文化记忆的保护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完整的资源开发与保护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旅游文化资源要实现环境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共同发展,在重视科技发展进步的同时,更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国际公约、全共性法律法规、地方性法律法规的共同作用下,全方位地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对不可移动文物详细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它不仅强调了对文物保护的必要性,也对文物保护单位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规范。地方性的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草案)更加有针对性,更加具体的明确了对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目标与实际要求。旅游文化资源的完整是旅游业顺利发展的前提,这不仅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更需要强有力的法律条例保驾护航。才能使我国的旅游产业能够顺利长久的发展下去。6. 各基层领导积极倡导公众参与和全民互动公众群体是参与旅游活动的主体。我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使相当一部分的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的了解少之又少。这无异于间接阻断了文化遗产的传承。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加深广大群众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了解,是他们亲身参与到旅游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提高人民群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强烈使命感,如何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到旅游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行动中来,“文化遗产日”应时代而生。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规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作为文化遗产日,旨在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在全面推广“文化遗产日”的同时,我们要切实强调它的精神意义,要是每个人都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该项活动中,而不是被动的敷衍和应付。文化遗产日需要一个经济高度繁荣的中国,更需要一个社会全面进步与协调发展。旅游文化记忆的保护与开发需要共同参与的强烈渴求,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携手共同维护,其中的每一份力量都不可或缺。加强青少年对历史文化记忆的深化了解。青少年是祖国发展未来的希望,作为一个成长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需要引导和栽培。挖掘和运用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对加强青少年的人文教养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其次,应该依托教育机构和公共设施,开辟青少年传统文化的教育阵地。全民参与,资源共享,世代传承。秉承着科学的管理信念才能将我国悠久的物质文化遗产万里绵延下去,旅游文化记忆的保护与开发不能单单只靠政府调控或者景区管理者的规划,它需要包括人民群众在内的三方面力量凝聚在一起,运用科学合理的开发与保护的理念,确保文化记忆永远流淌在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血液中。7文化管理者及时经验总结与实事共享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在稳步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更要抓住资源特色,树立品牌特色。旅游资源是发展的根基,品牌特色就是发展的动力。只有深入挖掘自身优势资源,才能更好的打造旅游品牌。龙门石窟以皇家风范为特色,而敦煌莫高窟却以飞天壁画文明于世界。相似的景观类型,却因地理位置,发展方向的不同而形成各自特有的景致。国内方面,以凤凰古城开发为例。凤凰古城位于我国湖南省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西南部,是首批“中国旅游强县”国家AAAA级景区,享有“北平遥,南凤凰”之美誉。然而,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凤凰古城内商业化趋势日益加重,对古城原有的质朴文化和纯真气息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在经济利益的趋使下,众多的当地居民,放弃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弃农从商,即使有关部门的大力协调也仍然改变不了古城文化所遭受的破坏。在古城文化保护的经验教训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