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制度表格_有色金属矿山生产技术规程_第1页
生产制度表格_有色金属矿山生产技术规程_第2页
生产制度表格_有色金属矿山生产技术规程_第3页
生产制度表格_有色金属矿山生产技术规程_第4页
生产制度表格_有色金属矿山生产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色金属矿山生产技术规程目 录第一篇 总论1第一章 总则1第二章 矿山技术政策2第三章 矿山企业的建设及竣工投产3第四章 工业卫生和环境保护3第五章 职工培训4第二篇 矿山地质5第六章 总则5第七章 矿山勘探5第一节 矿山勘探工作的划分及其要求5第二节 设计编制与审批6第三节 勘探手段与工程布置8第四节 地质勘探施工技术管理9第八章 地质编录9第一节 原始地质编录9第二节 地质综合资料编制12第三节 地质编录质量要求12第四节 地质资料13第九章 取样化验15第一节 取样15第二节 样品加工17第三节 化验17第四节 副样保管19第十章 矿产储量计算20第一节 工业指标20第二节 储量分类和分级20第三节 矿体连接和矿块圈定21第四节 参数测定和计算21第五节 储量计算方法22第十一章 地质监督和矿产资源保护23第一节 监督范围23第二节 监督职权24第十二章 矿山地质综合研究24第一节 目的与要求24第二节 研究内容25第十三章 水文地质25第一节 一般规定25第二节 日常水文地质工作25第三节 矿山专门防治水工程27第十四章 专门性地质工作27第一节 矿山工程地质27第二节 矿山环境地质28第三节 矿山地质经济29第三篇 矿山测量30第十五章 总则30第十六章 矿区基本测绘31第一节 一般规定31第二节 矿区基本控制网的联测和改建31第三节 矿区平面控制测量33第四节 电磁波测距36第五节 矿区高程控制测量39第六节 矿区地形测绘40第十七章 矿山境界测量42第一节 矿区矿界测量42第二节 矿区地籍测量43第十八章 矿区地面工程测量43第十九章 矿井工程测量44第一节 近井点和高程基点的建立44第二节 建井测量44第三节 矿井联系测量46第四节 贯通测量50第五节 井下控制测量52第六节 井下采掘工程测量55第七节 采掘验收标准56第二十章 露天开采测量58第一节 露天采区控制测量58第二节 露天采剥生产测量61第三节 采剥验收测量63第二十一章 岩层移动观测64第一节 一般规定64第二节 井下开采的岩层移动观测65第三节 地表建(构)筑物沉降变形观测68第四节 露天边坡滑动观测68第五节 尾矿库坝体沉降位移观测70第六节 观测资料整理与分析70第七节 观测预报及技术总结72第二十二章 矿山测量资料编制73第一节 测量基础资料73第二节 矿图编制74第四篇 地下开采76第二十三章 总则76第二十四章 建筑物保护和开采移动范围77第二十五章 矿床开拓78第一节 一般规定78第二节 平峒开拓79第三节 斜井开拓79第四节 竖井开拓80第五节 斜坡道开拓81第六节 井下破碎和溜井系统82第七节 井底车场83第二十六章 井巷掘进与支护84第一节 一般规定84第二节 平巷(峒)85第三节 斜井和斜坡道85第四节 竖井86第五节 天井和溜井88第六节 峒室89第七节 井巷支护90第二十七章 采矿方法91第二十八章 空场采矿法93第一节 一般规定93第二节 全面采矿法93第三节 房柱采矿法94第四节 分段采矿法95第五节 爆力运矿采矿法96第六节 阶段矿房采矿法96第二十九章 留矿采矿法97第一节 一般规定97第二节 浅孔留矿采矿法98第三节 极薄矿脉留矿采矿法98第四节 深孔留矿采矿法99第三十章 充填采矿法99第一节 一般规定99第二节 上向水平分层干式、水砂充填采矿法99第三节 上向胶结充填采矿法100第四节 下向胶结充填采矿法101第五节 削壁充填采矿法101第六节 方框支柱充填采矿法102第三十一章 崩落采矿法103第一节 一般规定103第二节 壁式崩落采矿法104第三节 分层崩落采矿法105第四节 有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106第五节 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107第六节 阶段强制崩落采矿法108第七节 阶段自然崩落采矿法109第三十二章 相邻矿脉的开采110第三十三章 特殊矿床开采111第一节 自燃矿床开采111第二节 水体下矿榇和大水矿床开采112第三节 残矿回采112第三十四章 矿柱回采113第一节 一般规定113第二节 矿柱回采方法113第三十五章 地压管理和采空区处理115第一节 地压管理115第二节 采空区处理116第三十六章 采矿作业116第三十七章 凿岩117第一节 一般规定117第二节 凿岩作业117第三十八章 爆破作业118第一节 一般规定118第二节 浅孔爆破118第三节 中深孔、深孔爆破119第四节 峒室爆破120第三十九章 采场运搬121第一节 重力放矿121第二节 电耙出矿121第三节 振动放矿机放矿122第四节 铲运机和装运机出矿122第四十章 充填122第一节 一般规定122第二节 充填料123第三节 充填料制备与输送123第四节 采场充填124第四十一章 运输125第一节 一般规定125第二节 有轨运输125第三节 汽车运输128第四节 胶带运输128第四十二章 矿井提升130第一节 竖井提升130第二节 斜井提升139第四十三章 地面索道运输139第四十四章 压气140第四十五章 通风防尘143第一节 一般规定143第二节 矿井通风145第三节 局部通风148第四节 防尘149第四十六章 供水、防水和排水149第一节 供水149第二节 防水150第三节 排水151第四十七章 电气设施152第一节 一般规定152第二节 井下配电及线路154第三节 电机和电器155第四节 保护接地156第五节 照明157第六节 通讯和信号装置158第四十八章 防火和灭火159第一节 一般规定159第二节 内因火灾的预防160第三节 地下内因火灾的扑灭162第五篇 露天开采163第四十九章 总则163第五十章 矿床开拓164第五十一章 露天开采境界和采掘要素165第一节 开采境界165第二节 采掘要素165第三节 陡帮开采166第五十二章 采剥作业167第一节 一般规定167第二节 穿孔作业167第三节 爆破作业168第四节 矿岩铲装169第五十三章 矿岩运输170第一节 一般规定170第二节 汽车运输170第三节 铁路运输171第四节 胶带运输172第五节 人力运输173第五十四章 排土与土地复垦173第一节 排土173第二节 土地复垦174第五十五章 边坡管理174第五十六章 防水、排水和污水处理176第一节 防水和排水176第二节 污水处理176第五十七章 通风防尘177第五十八章 电气设施177第一节 一般规定177第二节 配电178第三节 电机和电器179第四节 保护接地180第五节 照明181第六节 通讯和信号装置182第五十九章 露天与地下联合开采182第六篇 砂矿开采183第六十章 总则183第六十一章 矿床开拓185第六十二章 表土剥离作业185第一节 一般规定185第二节 水力剥离186第三节 机械剥离186第四节 人工剥离186第五节 表土排放与排土场187第六十三章 开采方法及工艺187第一节 一般规定187第二节 水力开采188第三节 机械开采189第四节 采砂船开采189第五节 残矿回采192第六十四章 运输192第一节 自流水力运输192第二节 加压水力运输193第三节 机械运输194第六十五章 供水、排水与防洪194第一节 供水194第二节 排水与防洪195第六十六章 辅助作业196第一节 爆破松动土岩196第二节 水力松动土岩196第三节 废石清理及排放197第六十七章 砂矿洗选197第一节 洗选工艺197第二节 洗选作业198第三节 洗选设备198第四节 尾矿排放与回水利用198第六十八章 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199第七篇 选矿199第六十九章 总则199第七十章 投产前的准备200第一节 选矿厂竣工验收200第二节 材料、药剂准备200第三节 技术准备201第七十一章 原矿管理201第一节 一般规定201第二节 原矿性质考查201第七十二章 选矿准备作业202第一节 破碎筛分202第二节 洗矿脱泥202第三节 磨矿分级203第七十三章 预选作业203第一节 手选203第二节 光电拣选204第三节 重介质选矿204第七十四章 选别作业205第一节 浮选205第二节 重选206第三节 磁选207第四节 电选207第五节 联合选矿及其他208第七十五章 脱水作业与精矿管理208第一节 脱水作业208第二节 精矿管理209第七十六章 尾矿管理209第一节 一般规定209第二节 基本职责210第三节 尾矿浓缩与输送管理210第四节 尾矿库管理211第七十七章 工艺技术管理212第一节 原始记录管理212第二节 流程管理212第三节 操作管理213第四节 试验研究213第五节 技术改造214第七十八章 电气设施214第一节 一般规定214第二节 线路215第三节 变压器、电机和电器215第四节 照明216第五节 电气安全216第七十九章 技术检验217第一节 一般规定217第二节 生产过程技术检验218第三节 原矿与产品质量检验218第四节 计量管理218第八十章 金属平衡219第一节 一般规定219第二节 管理职责219第三节 金属平衡报表编制219第八十一章 质量管理220第八十二章 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221第一节 一般规定221第二节 安全环保221第八篇 生产技术管理222第八十三章 采掘(剥)技术计划管理222第一节 一般规定222第二节 采掘(剥)技术计划的主要内容222第三节 采掘(剥)技术计划的编制和审批223第四节 采掘(剥)技术计划的实施224第八十四章 采掘(剥)设计管理224第一节 一般规定224第二节 设计阶段和分类225第三节 设计审批与修改225第四节 设计文件的一般要求226第五节 设计服务226第八十五章 矿产储量管理226第一节 地质储量管理226第二节 生产矿量管理227第三节 储量报销227第四节 矿山闭坑228第八十六章 采场技术管理230第一节 一般规定230第二节 采场单体设计230第三节 出矿管理231第四节 采场验收231第八十七章 矿石损失与贫化管理232第一节 一般规定232第二节 矿石损失与贫化管理232第三节 矿石损失与贫化计算原则233第四节 矿石损失率与贫化率计算方法234第八十八章 设备管理238第一节 一般规定238第二节 设备的使用与维护239第三节 设备润滑239第四节 设备检修239第五节 设备的改造革新240第六节 设备管理的基础工作241第七节 设备事故管理241第八十九章 能源管理241第一节 一般规定241第二节 管理机构241第三节 能源管理242第九十章 材料管理242第九十一章 生产调度管理243第九十二章 矿山更新改造资金的使用和管理244第一节 一般规定244第二节 资金来源和使用范围244第九十三章245我们总羡慕别人的幸福,却常常忽略自己生活中的美好。其实,幸福很平凡也很简单,它就藏在看似琐碎的生活中。幸福的人,并非拿到了世界上最好的东西,而是珍惜了生命中的点点滴滴,用感恩的心态看待生活,用乐观的态度闯过磨难。第一篇 总论第一章 总则1.0.1 为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正确进行采选作业,创造安全、高效的生产条件,不断推广经济效益,促进生产的持续发展,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有色金属的需求,特制定有色金属矿山生产技术规程(以下简称本规程)。1.0.2有色金属企、事业单位,在矿山地质勘探、设计、施工和生产工作中,各级主管部门在布置、检查和监督矿山生产工作中,均应遵守本规程。1.0.3矿山企业的建设和生产,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的有关规定。1.0.4矿山必须加强地质工作,搞好生产勘探和地质勘探,推广储量级别和扩大储量,为矿床开拓、采矿设计、采掘(剥)技术计划和组织生产提供可靠依据。1.0.5矿山企业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的方针,认真贯彻执行矿山安全条例、矿山安全监察条例、冶金矿山安全规程等国家劳动、安全、环保、卫生法规。1.0.6必须认真贯彻执行矿山技术政策,切实做好生产衔接,及时剥离和开拓新水平,及时延深井筒,进行阶段开拓和采准,以矿床开采的正常持续进行。1.0.7矿山应超前研究矿石的类型、物质组成、各种有用矿物含量,并做好选矿试验研究工作,为合理制定选矿工艺流程提供依据。1.0.8矿山建设和生产,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监督制度,搞好全面质量管理。1.0.9矿山企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加强经营管理,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原材料、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1.0.10矿山维简费是维持矿山简单再生产所必须的专项资金,应按有关规定专款专用,合理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果。1.0.11矿山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要防止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短期行为。对违反矿山技术政策,造成资源严重损失和破坏矿山正常的持续生产,应追究矿山领导人的责任。1.0.12矿山应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广前应做好可行性研究,避免盲目性。1.0.13本规程自一九九零年八月一日起实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以前颁发的技术文件与本规程矛盾者,以本规程为准;本规程与国家法规有抵触者,以国家法规为准。1.0.14本规程的解释、修订权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以下简称总公司)。第二章 矿山技术政策2.0.1矿产资源应遵循综合勘探、综合评价、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的原则,选择合理的采选工艺,加强资源保护,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2.0.2矿山必须坚持采掘(剥)并举,掘进(剥离)先行,干线超前和工程配套,处理好当前生产和长远发展的关系,保持合理的采掘(剥)比例、采充比例。2.0.3矿山应根据矿床地质条件、生产规模、采矿方法、采矿强力度和采掘(剥)周期,制定出合理的生产矿量保有标准,报主管部门备案。2.0.4矿床开采应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遵循贫富、大小、厚薄、难易矿体兼采的原则,牵绊充分回收资源,使矿山在整个服务年限内均能保持较好的经济效益。2.0.5矿山必须选择合理的开采顺序,并保持阶段均匀下降。2.0.6矿山采掘(剥)作业应合理集中,实行强化开采。地下矿山应尽量减少同时作业的阶段数目,一般不应超过5个,回采作业阶段一般不超过3个。2.0.7优先建设浅、近、易、富、建设条件好的矿山。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露天开采。在有条件的露天矿应推广陡帮开采。2.0.8大型矿区应实行全面规划,可分期建设,分期投产,缩短建设周期,提高投资效果,控制性工程应提前施工,保证分期顺利过渡。2.0.9矿山应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采矿方法,提高采场生产能力,降低矿石损失、贫化。2.0.10生产矿山应坚持矿房和矿柱按比例回采的原则,及时处理采空区。闭坑前除留作利用的空区外,必须将其余空区处理完毕,免留后患。2.0.11选矿厂应推行多碎少磨,预选抛废。2.0.12矿山(坑口)的资源已经探清,在全部回采结束前2年,按要求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请闭坑(矿)报告,获得批准后方可闭坑。第三章 矿山企业的建设及竣工投产3.0.1矿山企业的建设必须有主管部门正式批准的设计,矿山设计必须符合有关规定。3.0.2中型以上矿山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应按基本建设程序和验收管理办法管理,在投产前要做好生产准备。3.0.3 新建、改建或扩建矿山,建成投产前应按隶属关系由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验收委员会(小组)进行验收。3.0.4竣工验收的依据:1、批准的设计文件;2、施工图和设备技术资料;3、国家或主管部门颁发的有关基建矿山竣工验收标准和规定;4、引进项目的合同及国外提供的设计文件、规范、标准等。3.0.5竣工验收的标准:1、生产和辅助设施已按设计要求建完,工艺系统完备,并能满足生产要求,安全、环境保护、消防、工业卫生等设施达到设计要求;2、采选工艺设备安装配套,经负荷联动试车,选矿厂能生产出设计规定的合格产品;3、采矿方法经过试采,生产工艺过关,安全有保障,能达到设计要求的采场生产能力;4、生产矿量达到设计保有标准;5、生活福利设施能适应投产需要。3.0.6竣工验收由验收委员会(小组)成员对矿山采掘(剥)教程、建筑物、构筑物所安装的设备等逐项进行检查。3.0.7矿山竣工验收前,施工单位(包括自建工程单位)应将所有工程建设文件,设计文件,施工、安装、隐蔽工程记录和工程质量评价资料、竣工图等整理立卷,与验收文件一并移交矿山归档。3.0.8矿山竣工后,应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生产,并解决试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产。第四章 工业卫生和环境保护4.0.1矿山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有计划地逐步治理和消除尘、毒、噪声和放射性等危害。4.0.2新建、改建和扩建矿山,建设单位、设计和施工部门都没有必须严格执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做到工业卫生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4.0.3矿山应积极开展职业病防治,防止或减少职业病发生,保护职工健康。4.0.4矿山排出的废石、尾砂,应尽可能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暂不利用的,应堆置在安全可靠的废石场或尾矿库。4.0.5矿山设计和建设时应当少占耕地,采取复土造田,污水净化循环使用,防尘消烟等环境保护措施。为防止矿山基建施工过程中的污水污染农田和河流,污水净化工程应在基建初期优先建设。4.0.6采矿作业破坏的耕地,应复土造田,所破坏的非农业用地也应尽力恢复,绿化造林,保护自然环境。复土造田应纳入矿山设计。复土造田时,应根据生产发展计划编制具体规划,分期实施时应按有关规定编制施工设计,严格按技术要求实施。4.0.7矿山应按有关规定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井下、露天采场、废石场、选矿厂及尾矿库等的工业废水,未达到工业卫生标准,均不得自由排放。第五章 职工培训5.0.1矿山企业应设置教育教育培训机构,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和安全技术教育。5.0.2新工人入矿或原有工人转换工种,必须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先进行专门的技术业务学习、安全教育和实际操作训练,通过理论与实践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或转岗工作。新工艺或新设备投入生产前要编制技术操作规程,岗位人员经过专门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5.0.3矿山企业应按岗位职务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岗位职务培训,全面提高职工素质。5.0.4岗位职务培训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本着面向生产,“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把一切从业人员培养成各自岗位上合格的当班人,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服务。5.0.5矿山主管部门应组织矿山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知识更新,创造条件保证他们参加进修学习、考察、技术交流和学术会议,不断用新技术、新知识和新理论武装技术人员。5.0.6矿山企业应办好科协、技协、学会等各种学术团体,结合矿山生产建设和技术改造的需要,经常开展学术活动,提高职工的科学技术水平。第二篇 矿山地质第六章 总则6.0.1矿山地质是为保证和发展矿山生产所进行的一切地质工作的总称。矿床从转入地质勘探开始到矿山设计、基建、生产直到矿山闭坑等不同阶段的各项地质工作,均属于矿山地质工作范畴。6.0.2矿山必须建立与生产相适应的地质机构,配备足够的人员和仪器、设备,以保证完成矿山地质工作任务。6.0.3矿山地质部门应根据矿床的成矿条件,有计划地对矿区边部、深部和外务进行找矿勘探,不断增加矿山保有储量;加强矿区生产勘探,提高对已知矿体的勘探程度,提供生产所需的工业矿量。6.0.4矿山地质部门应做好日常地质编录、取样等基础工作,不断补充和完善矿山地质资料,为采掘(剥)生产提供正确地质依据。6.0.5矿山地质部门应参与矿山设计与基建的地质工作,以及矿山生产建设规划、矿山采掘(剥)技术计划和工程设计的编制与审查。6.0.6矿山地质部门应定期计算并分析地质储量和生产矿量的保有情况;对矿产资源的合理开采、综合利用和采掘工程质量进行监督,以及矿石损失、贫化管理。6.0.7矿山地质部门应研究和推广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提高矿山地质工作水平,促进矿山地质工作现代化。第七章 矿山勘探第一节 矿山勘探工作的划分及其要求7.1.1矿山勘探按工作目的和范围划分为地质勘探、基建勘探和生产勘探三类。7.1.2矿山地质勘探是对经过详查阶段,证实具有工业价值并拟近期开采利用的矿床进行的勘探工作,或为已建矿山扩大生产能力而进行的矿区找矿勘探工作。一般按全国矿产资源储量委员会制定的有关规范,探求各级储量,提交作为矿山建设或扩建依据的地质勘探报告。其主要要求是:1、围绕生产矿区开展地质勘探,查清矿床分布范围,寻找盲矿体,为矿山的近期和长远发展规划提供依据;2、对前阶段地质工作未达到工业储量控制程度的矿体、矿段进行详细勘探或补充勘探,求取工业储量,为矿山的扩建或延伸开拓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3、进一步查明矿床中的有用伴生矿产,探明其性质、分布和质量,做出工业利用评价,为矿山制定产品方案提供地质依据;4、结合矿山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查清矿床(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做出技术分析和评价;5、进一步开展矿床成矿地质研究,总结矿山地质勘探工作方法和经验,指导矿区地质勘探工作;7.1.3矿山基建勘探是在新建或扩建阶段出现下列问题时所进行的勘探工作:1、B级储量在数量和质量上不能满足开采设计的要求或未分布在首采地段;2、首采地段内的平行小矿体(特别是上盘)或主矿体上端边界不清;3、须分采分选的各矿石类型界限及其数量未予探明;4、须分采的氧化矿界限不清;5、基建范围内规模较大的断层、破碎带、岩脉的分布及其破坏程度尚未查清;6、较大矿体的边界未能圈定。7.1.4矿山生产勘探是为保证矿山均衡正常生产、提高矿床勘探程度、增加工业储量和为深入研究矿床(体)地质特征身进行的探矿工作。其主要内容是:1、采用一定的探矿手段或利用部分生产工程,正确圈定矿体边界;2、进一步查明矿产质量及 矿石类型、品级的分布,准确圈定矿体的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必要时圈定出富矿带和贫矿带;3、按阶段(台阶)、矿块重新计算矿石储量,提高储量级别;4、详细查清近期开采地段的矿床水文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以及矿石加工技术条件;5、寻找在地质勘探时漏掉的存在于主矿体上下盘或边部、分枝、平行再现等盲矿或小矿体。6、深化矿床地质综合研究,总结成矿规律,指导找矿勘探工作。第二节 设计编制与审批7.2.1矿山勘探设计编制应遵循下列原则:1、矿山生产全过程应实行探采结合。地质勘探所获得的资料要满足新建、改建或扩建工作的需要;基建勘探所获得的资料应满足矿山投产前生产的需要;生产勘探所获得的资料要满足开拓、采准、回采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要求。2、根据矿山不同勘探和生产阶段及不同采矿方法对地质资料的要求,地质工作的侧重点应区别对待。3、在已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以成矿规律为指导,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探矿手段,推广新技术、新方法,选择投资少、见效快而又可靠的方案。7.2.2 矿山勘探设计编制应包括下列内容:1、设计说明书设计的依据和任务,包括根据国家下达的任务、矿山发展规划、采掘(剥)计划、采矿方法等要求所决定的勘探任务、范围、方向等;矿区勘探工作简介,包括以往矿区勘探工作单位、工作范围、完成的主要工作量、主要成果和结论等;矿床地质概况,包括矿区地层、构筑、岩浆岩等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等;勘探工程的布置和勘探手段的选择,包括工程布置形式、工程间距、手段的选择及其根据等;勘探工作量及其费用,包括探矿工程种类、取样化验等的工作量及其费用;勘探工程的施工顺序及探采结合的安排;预期地质效果,包括预期获得的各级储量以及升级储量的数量;预期技术效果和尚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工程施工管理要求及安全、施工注意事项。2、设计图件设计图件应根据最新的地质资料进行编制,图件的比例尺视矿床(矿体)规模大小而定,一般为1:2001:5000。主要图件有:矿区或矿床地形地质图,阶段(台阶)或地段地质平面图,地质剖面图,矿体纵投影图。3、设计表格主要包括勘探设计工程量总表,勘探工程设计明细表,工程施工顺序表,预期储量表及工程费用等。7.2.3矿山勘探设计的审批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质勘探与基建勘探设计由矿山及其所属或承担任务的地质队共同编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2、生产勘探设计一般随同矿山年度采掘(剥)技术计划一起编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3、单项勘探工程设计由本单位总工程师审批;4、重大工程的设计修改需报原批准单位审批;一般设计修改由本单位总工程师审批,并报原批准单位备案。第三节 勘探手段与工程布置7.3.1根据矿床赋存的地质条件、勘探工作的不同阶段以及矿床开采敷衍塞责,正确选用钻探、坑探、槽探、浅井、物化探等勘探手段。在保证勘探工程技术效果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勘探手段的经济合理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勘探工程的投资效果。7.3.2勘探工程的布置应遵循下列原则:1、勘探工程布置应由已知到未知,由中心到边缘,由疏到密,由浅入深;2、从矿床地质条件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手段和工程间距,对主矿体的端部、顶底盘边界和地质构筑复杂部位应适当加密控制;3、勘探工程在空间上要尽量保持上下对应,构成完整的剖面系统,并尽可能垂直矿体或矿化带总的平均走向;4、勘探工程要尽可能与矿山采掘工程布局相适应,不同开采方式和采矿方法对地质资料精度的不同要求,应区别对待;5、实行“探采结合”,探矿坑道尽量与开拓采准工程布置相适应,在不能利用采掘工程替代探矿工程时,应尽量采用坑内钻探,以减少坑道的掘进量,保证探矿工程适当超前。6、工程布置要考虑施工方便。7.3.3勘探工程的布置应根据矿床的产状、形态特征、地形变化特点等,采用勘探线、勘探网,或水平勘探等形式。7.3.4勘探工程的间距应根据矿床地质的复杂程度、探矿手段和工程种类、预期探明储量级别的要求及采矿方法等进行研究,提出合适本矿区的勘探工程间距方案,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7.3.5确定勘探工程间距应遵循下列原则:1、根据矿床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要求不漏掉有工业价值的矿体;2、保证相邻剖面所获得 的地质资料可以互相联系与对比,矿体连接无多解性;3、主要矿体与次要矿体、浅部与深部、重点探矿地段与外围概略了解地段的工程间距应区别对待;4、密切结合矿山生产实际,实行探采结合。第四节 地质勘探施工技术管理7.4.1矿山地质部门必须切实贯彻执行有关规定,加强探矿工程施工的地质技术管理工作,确保工程质量。7.4.2所有探矿工程必须按批准的设计施工。施工前设计人员应向施工单位进行技术交底。7.4.3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加强质量管理,地质人员应及时收集、整理地质资料,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7.4.4探矿工程质量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1、钻探钻孔岩芯采取率不得低于65,矿芯按可采层计算,分层采取率不得低于75;钻孔倾角允许弯曲每百米垂直孔不得超过2,斜孔不得超过3,随孔深递增计算;钻孔方位角允许偏差,由地质与钻探部门根据孔深、地层条件和矿床类型等具体确定;孔深误差不得超过1;岩芯保管、简易水文观测及各项原始记录应符合常规要求。2、坑探质量验收标准同本规程表198。3、槽(井)探工程至少要深入基岩0.3米。第八章 地质编录第一节 原始地质编录8.1.1矿山原始地质编录是矿山地质编录和进行综合地质研究的依据,是重要的基础工作。矿山必须建立统一的编录方法、格式和标准。8.1.2原始地质编录包括图表、文字、标本和照片四类。1、图表资料:各种素描图、登记薄、记录薄、表格、图解以及其他有关的图表。2、文字描述:野外手册、日志以对于不能描绘成图的地质特点和细节问题的文字描述。3、标本:矿石、岩石、矿物、化石、构造、围岩蚀变、地层等方面的典型标本,薄片、光片、重砂、岩芯、岩粉、试样以及模型。4、照片:特殊地质现象的照片资料。8.1.3 浅井、砂钻的原始编录应符合下列规定:1、根据地质情况的复杂程度,浅井编录采用四壁一底或一壁一底展开图进行素描,井底素描在无特殊地质现象时可省略;2、砂钻采用柱状图和文字进行讲述进行编录,重点测量第四纪松散层的粘土和砂石含量,记述碎屑物成分、含量、颜色、结构、粒度、形状、粘结性等特征,并确定其成因类型和时代。8.1.4实测剖面的原始编录应符合下列要求:1、实测剖面应垂直主要矿体(层)、地层或构造线;2、地质观测点的密度和布置,视填图的比例尺和矿床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而定。地质观测点、含矿层、矿岩露头、主要构造线、岩层分界线,应用仪器测绘在图上;3、地质图上的测点、矿体、构造等应进行编号,多层矿体按顺序编号; 4、对已确定的地质资料应及时用实线着墨上色,带有推断性的资料,用虚线表示。经过一定阶段后,应将野外地质图转绘到室内清图上。8.1.5露天采场原始编录应符合下列规定:1、按爆区或台阶进行采场工作面地质编录,多品经矿石类型组成的厚大矿体,作垂直纵投影及平面图;对于缓倾斜矿体作工作面的是平投影及剖面图;为峒室爆破所开挖的坑道、峒室也要进行编录;2、岩溶、断裂位置,陷落区,矿体(层)、主要层位界线,矿体(层)产状和取样位置均应实测绘于图上。8.1.6 地下井巷工程原始地质编录应符合下列规定:1、老峒编录:对形状复杂、分布不规则的老峒可以分段、分层进行素描,其素描图展开形式同坑道素描图,但用真方位表示。老峒穿脉素描一壁一顶,沿脉可作顶板素描,或间隔一定的距离作理想工作面图;老峒编录资料,必须附索引及老峒分布图。2、水平巷道编录:矿体或构造复杂时采用内压法三面展开,穿脉工程作1/100素描图,石门、运输巷道等远离矿体的坑道可作1/200素描图。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作1/201/50的专用素描图。由于坑道顶、壁凹凸不平,编录时均按坑道设计规格采用产状投影法素描。3、竖井(包括天井、盲井)编录:按工程性质不同,编录应有所测重,一般只作有矿脉和取样的一壁素描图,地质现象复杂或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作四壁展开素描图,按固定的方位角,顺时针方向展开圆井素描应绘出表示正北的方向线和作柱状剖面图,大型竖井还要作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4、斜井素描:斜井素描展开方法同水平坑道,编录时要标明斜井坡度和方向,按斜距实际长度素描。8.1.7 地下采场原始编录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场素描图必须根据固定测量点或引点控制进行现场编录。每个采场应有采场登记薄和综合表。2、采场编录工作由地测人员共同完成,一般素描采场上采工作面。采场素描重点是测量产状,圈定矿体与围岩的界线、断裂构造、取样全中国等。崩落法采场在爆破前应全面编录,并根据炮孔岩粉记录,重新修改剖面,为装药爆破提供依据。3、采场中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方应作特征素描图。8.1.8钻孔原始地质编录应符合下列规定:1、钻孔采用柱状图格式进行编录;2、编录前应将岩芯与原始记录进行校对,对有关数据(包括孔号、孔口座标、设计方位及倾角,钻孔孔径、开停过日期,孔深丈量,钻孔弯曲测量,偏曲距改算,标本、体重、采样位置及分析成果)认真编录和填写;3、钻孔的定位和收孔,必须由测量人员用仪器测定,保证位置准确;4、按回次仔细观察岩(矿)芯,对岩性、矿石类型、矿物成份、矿化强度、围岩蚀变、接触关系等进行编录,重要地质现象应作详细描述;5、岩芯采取率只计算分层采取率,矿体及其顶底板5米内的围岩则计算回次采取率,分层深度计算数字一律采取整数,计算方法如下:孔内有残留岩芯时:分层采取率100砂钻采取率用重量法或体积法计算:体积法:实际采取率100 ; 松散系数100重量法:实际采取率1006、钻孔偏曲校正可用投影制图法或座标增量查表计算法,每一测点各影响上下两测点间距的1/2。8.1.9地质编录应随工程的进展及时进行。一般要求:水平坑道不落后于工作面1030米,需支护地段应在支护前及时进行;天井可根据施工作业情况一次或分段编录;竖井地质编录必须随同测量及时进行,以保证位置准确。钻孔编录一般不落后进尺10米,浅钻可一次编录采场编录一般要求每上采35米编录一次,或按分层、分段编录;露天采场应随堑沟和采剥工作面的推进及时做好地质素描和编录。8.1.10现场素描图应及时进行内业整理,一般应在两天内完成,单一工程结束后应及时整理成册,经坑口或采区地质负责人检查无误后方可进行综合资料编制。第二节 地质综合资料编制8.2.1矿山地质综合资料是矿山地质工作的主要成果,是指导矿山生产、勘探、进行矿床地质研究的基础,也是编制矿山采掘(剥)技术计划,进行矿山近期和长远规划的重要依据。8.2.2编制矿山地质综合资料,应全面系统整理已有地质成果,结合矿山生产获得 的大量原始资料,经过分析归档,进行综合编制。在编制过程中,应尽量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如电子计算机等)。8.2.3矿山应有专门机构或配备专职人员负责矿山地质综合研究工作,以保证矿山地质综合资料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8.2.4矿山地质综合资料应能全面反映区域地质发展规律、矿床产状、规模与成矿地质条件、矿石自然类型和工业类型以及矿床地质、经济评价等综合研究成果。第三节 地质编录质量要求8.3.1编录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原始编录应建立自检、互检、抽查制度,综合编录必须对采用的原始资料先行审核,再编制各种所需的地质资料;2、工程原始编录长度以测量成果为准;3、编录内容要齐全,各种地质现象在图上(原始和综合图)的误差不得超过1毫米;4、综合图的内框线和座标方格网误差不得超过0.2毫米,各种地质现象的符合必须统一,数字一律朝北书写,图面要求整洁、清晰。8.3.2编制地质综合图件应符合下列要求:1、图幅规格:地形地质图及根据地形地质图编制的各种图件,应根据地形图分幅原则确定,一般原图采用:外图框5862厘米,内图框5050厘米。其他图件,在一般情况下采用如下规格:全张为11079厘米,半张为7955厘米,四开为5539厘米,八开为3927厘米。2、图件要求:图形布置:平面图一律按正座标制作,剖面图应按座南朝北或座东朝西方向;地质图件应有:图名、图幅号、比例尺、方位标、图例、图签、接图表、内外图廓、座标网、图廓间记注、座标系统说明、保密等级等;图件编号力求简单明了,序号统一,查找方便;原图、底图必须用优质纸(或聚脂薄膜)和符合要求的绘图仪器绘制,以保证图件质量;地质资料要认真审核后方能兰晒、定版或复印。第四节 地质资料8.4.1生产矿山应建立健全下列图件:1、区域性图件(比例尺根据矿山实际确定):矿区交通位置图区域矿产分布图区域地质图(附综合地层柱状图)区域构造地质图(附地质构造综合剖面图)区域水文地质图其他图件(如区域重砂、露头采样分布图及物、化探图件等)。2、矿区性图件:原始地质图件(比例尺1/1001/200,专用素描图为1/201/50):1、槽探素描图;2、浅井素描图;3、钻孔柱状图;4、坑道素描图;5、其他(如各种专用素描图等)。地质基础性图件(比例尺一般为1/2001/1000):1、地表、露天采场台阶、井下采矿阶段或分段取样位置平面图;2、阶段(或台阶)地质平面图;3、勘探线剖面图;4、储量计算平面图、剖面图。生产性图件(比例尺一般为1/2001/100):1、生产勘探、地质勘探设计平面图、剖面图;2、供编制采掘(剥)技术计划用的有关图件;3、供开拓、采准、切割、落矿设计用的图件;4、其他生产所需的各种图件。3、地质综合性图件(比例尺一般为1/10001/2000):地下开采矿山:矿区综合地质图,矿区(矿床)地质地形图,矿区水文工程地质图,矿区地表(阶段)取样分布图,矿区勘探程度或勘探工程分布图,矿区地层综合柱状图及地质构造剖面图,阶段地质平面图,矿体纵横(或水平)投影图,矿层顶底板等高线图,勘探线剖面图,储量计算图等。露天开采矿山:矿区综合地质平面图,勘探线剖面图,台阶地质平面图,矿层顶(底)板等高线图,矿床(矿体)剥采比等值线图,边坡工程地质平面图和剖面图,基岩等高线图,钻孔取样分布图,储量计算图及其他专用图。4、综合研究性图件:矿石物质组成及含量变化研究方面的图件;矿体形态、产状研究方面的图件;岩相、蚀变带研究方面的图件;矿床地质构造研究方面的图件;物探、化探研究方面的图件;矿床成因、成矿预测研究方面的图件;探采对比研究方面的图件;其他:如矿床经济效益图,最低工业品位计算图,有害元素分布图等。8.4.2生产矿山应具备下列表格资料:1、取样、化验结果登记表;2、探矿工程完成量统计表;3、储量计算表;4、储量平衡表;5、生产矿量统计表;6、矿石损失、贫化统计表;7、矿岩各种物理测定登记表;8、采场档案卡片;9、其他。9.4.3生产矿山应具备下列文字资料:1、勘探设计说明书及提交地质资料的说明书;2、年度地质工作总结;3、矿量报销的地质资料;4、勘探工作总结;5、各种专题报告;6、各种专题研究成果;7、其他。8.4.4矿山地质部门应配专(兼)职的地质资料保管员,建立、健全地质资料的检查、验收、提交、保管及保密制度。第九章 取样化验第一节 取样9.1.1矿山应加强取样化验工作,积极试验和推广新的取样方法(如X荧光分析),以满足生产的需要。采用学的取样方法需与剥层法或刻槽法取样进行对比试验,并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9.1.2勘探工程的取样应符合下列规定:1、槽探取样:在槽壁(底)原岩上取样。2、浅井取样:根据矿体产状和矿化均匀程度,在一壁或两壁取样。3、坑道取样:穿脉取样视矿化均匀程度,采用一壁、两壁或两壁一顶取样,合为一个样品。在矿体中连续取样应超出矿体24米,单样长12米。沿脉在顶板或工作面上取样。远离矿体的坑道可适当取样作为检验。4、钻孔岩芯取样:一般以每回岩芯长度为单样长,有明显矿岩界线的要分取。小口径钻取全芯,大口径钻用劈芯法取一半,在矿体内全厚取样,并超出24米。围岩内间隔取样。9.1.3露天矿山开采取样应符合下列规定:1、大中型露天采场在开采台阶上利用炮孔采取岩粉作为试样。取样孔的间距取决于于矿石与废石的接触情况、矿化均匀程度及炮孔间距。地质情况复杂时每个孔都没有要全孔取样,取样间距67米。地质情况简单时可隔孔取样,取样间距1215米,样孔分段取样,分段样长12米。2、中小型露天采场利用凿岩机打眼时,采取凿岩矿粉作为试样,取样间隔为1020米,在采样线上连续取样,每个试样长24米,每12个台阶取样一次。3、在中小型矿山也可采用台阶刻槽法或拣块法取样。4、工作面爆堆取样:每爆破一次用拣块法取一次样,当矿化均匀时每隔10米布置取样线,线上再布若干取样点,按每条线的取样点合并为一个样品。9.1.4地下矿山采场取样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浅孔留矿法、充填法、全面法等采矿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