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_写作培训资材大全751_第1页
公文写作_写作培训资材大全751_第2页
公文写作_写作培训资材大全751_第3页
公文写作_写作培训资材大全751_第4页
公文写作_写作培训资材大全75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拓展生产力概念的思考廖碧波(湖南,衡阳,南华大学,421001)摘要:“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作为生产力的概念存在严重的缺陷,已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它应对当前环境问题在理论上负有一定的责任。当前理论学界没有突破马克思对生产力理论设计的框架,将人限定在自然的对立面,使人不能同自然共同发展。绿色生产力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拓展了生产力概念,为当前生产力理论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关键词:生产力 拓展 可持续发展 绿色生产力1 引言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一直有三个关系困扰着人类:一是人与人的关系,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三是自然中物与物的关系。对这三个关系,人类的基本态度是以人为中心,主要考虑的是第一个关系,忽视了另外两个关系。因此,人们将生产力定义为“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1,它包括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长期以来,这个定义一直主导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一方面是生产力水平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环境问题愈来愈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这显然不仅是操作问题,还说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观念和生产力理论本身存在严重的缺陷。应该说,多年来我国理论学界对生产力理论的研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也取得了诸如“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这样的重大成果,然而,这些研究并没有突破马克思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其主要的问题在于生产力概念长期没有得到拓展,将人限定在自然的对立面。本文试图突破原有生产力概念的框框,提出可持续发展下生产力的概念。2 传统生产力概念存在的缺陷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史中,有三个命题对人类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2,即“人是自然的主人”、“地理环境决定论”和“人定胜天”。这三个命题应该说是传统生产力在特定时期最典型的表现,它完全显示了其固有的缺陷。2.1以人为中心定义生产力人类在产生之初,只是属于自然物种的一部分,必须参与自然竞争。在竞争中,人完全依赖自然;而自然有极大的优势,并调节着生态的平衡,人类面对自然现象处于朦胧之中。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开始摸索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放牧耕种,造就农业文明。然而,农业文明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依赖自然的格局,人需要风调雨顺,完全要看自然的眼色生产。只是近百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工业文明,这种格局才发生改变,但农业还在较大程度上依赖自然。因此,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更多地是与自然作斗争。然而,人类对这种斗争没有充分地认识,没有看清这种斗争是与自然灾害的抗争,而不是抗争自然本身(这就比如人生病,人要与病魔作斗争,而不是与人本身作斗争);相反,人类将自身与自然灾害斗争能力的大小,看成是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大小,并以此为中心定义生产力。不仅如此,人类为了突出自身的地位,将人从自然中独立出来,认为生产力包括人(劳动者)和人的制造物(生产资料),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决定性因素,可以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因而对自然不屑一顾。2.2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20页)这会不会引起人类与自然的分离?大多数人起码在思维定式上已是这样。由于人类的发展和人与自然灾害斗争的成果紧密相联,人类自然地将战胜自然灾害(征服自然)和减少自然灾害(改造自然)作为发展的标志。再加上人类对自然与自然灾害概念的模糊,人类将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作为目的,并以此衡量自身能力的大小,使人类将自身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将自然看成自己的对立面,以为“人定胜天”似乎是“天”任由人类征服与改造,尤其是近百年来,科学技术发展如此迅速,人类的能力加速扩大,人类更坚信自己的能力,结果,从环境上看,人类只关心生产过程中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忽视了与此同时产生大量的负效应如废液、废气、废渣、废音等,这些负效应不断积累,使环境不断恶化,地球系统熵不断增大;从资源上看,人类为了生产,不注重资源效率,高投入、高消耗,乱采滥用,使许多非再生资源面临枯竭,再生资源不堪负荷;从消费上看,人类过分贪婪3,追求较高的生活质量,同时消费无度,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过度地消耗了自然资源。在地球表面上,自从生物界兴起与繁荣之后,逐步在水圈、大气圈与岩石圈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独具特色的生态系统。所谓生态系统即是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形成的矛盾统一体,同时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功能整体。地球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理解可以抓住四点:一是地球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各要素的功能。地球生态系统主要是由无生命成分和生命成分构成。无生命成分包括水、二氧化碳、氧、氮、矿物盐类、酸、碱等,它们组成生物有机体的大气、水和土壤环境。生命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还原者)。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利用太阳能把从周围环境中摄取的无机物质合成为有机化合物,是自养型的。消费者是指动物(包括人),动物不能自身生产有机化合物,而是利用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质取得营养物质和能量。分解者是分解有机化合物的细菌、真菌等异养生物,它们把动物的尸体及植物的枯枝败叶等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释放返回到自然中,再被绿色植物氧化吸收。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缺少某一部分,将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例如,若没有细菌作用,整个世界将尸骨遍野,死亡的植被覆盖着整个土壤层,微量矿物质不能回归自然,资源将被耗尽,物质循环将终止;若没有绿色植物,生态系统失去了能量来源,消费者和分解者奄奄待毙,生态系统失去活力,无序增加,结构链最后断裂,直至系统崩溃。二是地球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地球生态系统要继续存在,就要经常不断地输入能量,如果生态系统没有新的能量输入而自发以热的形式失去能量的话,系统中包含的有机物将会分解为最简单的物质,系统就停止运转了。能量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使用进入生态系统后传给消费者,再由消费者传给分解者,分解者将它们分散到环境之中。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由于呼吸的作用发生了能量损失,即把部分能量返回环境的能相平衡。若光合能小于能量流动中的损失,生态平衡就被打破,系统将萎缩。三是地球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地球生态系统除去必须维持能量输入外,为了生长和继续存在还需要不断地输入物质。物质在生态系统中起着两种重要作用,其一,它是一种贮存化学形式能量的运载工具;其二,它是用以维持生命而进行的生物化学活动的物质结构。没有能够截取能量并把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物质分子,能量就会散失,生命就不可能维持。四是地球生态系统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的系统。一方面,能量和物质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降雨和尘埃、河水与地下水的渗透和流入等进入生态系统;另一方面,能量和物质又通过蒸发、植物蒸腾、生物呼吸、动物迁移、土壤渗透和排水等从系统中损失掉。这样,在生态系统中就要不断发生物质和能量的转移与交换,形成能量和物质的连续流动。在一个未受干扰和少受干扰的正常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散出是趋于平衡的(即生态平衡)。美国著名生态学家E.奥德姆认为,生态系统发展的目的是获得“最大的保护”(即力图达到对复杂生物量结构的最大支持),而人类行动的目的则是“最大的产量”(即力图获得最高可能的产量),这两者常常是矛盾的。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必须参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与物质流,并为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发展作出努力,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以此为出发点。然而,人类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并没有将生态系统纳入生产力的范围,只重视人的生产,忽视其他环节的生产。由于人类生产往往与其他环节的生产发生矛盾,人类以牺牲其他环节的生产而发展自己,长此以往,必然造成生态不平衡,人类生存的环境受到破坏。3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生产力的要求31环境问题。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空间及其所包含的全部物质要素的总和,它既构成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基本空间与领域,又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人与自然是互动的历史。长期以来,人类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负效应。由于负效应具有积累的效果,除一部分被自然净化外,另一部分在不断积累变大,以致今天人类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因为人类行为已经引起了地球表面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改变,它可能影响到地球表面的碳平衡、氧平衡、水平衡和热平衡等过程。突出的世界性的问题有下面五个方面。一是环境污染。人类几乎处在污染的包围之中,并时刻在受污染的威胁。目前面临的主要污染有:海洋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污染、核污染和噪声、土地、光、太空污染等。污染不仅损害环境,而且直接威胁人类的安全,还带来后面的环境问题(几乎所有的环境问题都与污染相关)。二是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人口数量不断增多,植物不断减少,部分生物濒临灭绝,这引起生态不平衡,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失调。三是资源在枯竭。从水资源上看,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水,严重缺水的国家和地区已达43个,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0%,我国缺水城市近200个,严重缺水城市40多个,日缺水量达2000多万吨。从森林资源上看,全世界仅有2.8亿公顷森林,森林覆盖率为22%,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化为乌有。从土地资源上看,表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全世界每年有260亿吨耕地表土流失,有6万平方公里有生产能力的土地被破坏或沙漠化。四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由于进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和气温升高现象。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减少了从地球辐射到宇宙空间的热量,减少了地表的热损失。气温随着人类的发展越来越高,对全球产生极大的影响,主要的负作用是:海平面升高,减少人类赖以生存的大陆区域,威胁沿海城市及海边各种产业,导致耕地盐化、两极冰帽减少和暴风雨的变化,尤其是使降雨量反常而影响农业,引起湿地、森林及其他生态系统的变化。五是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层是地球上芸芸众生的保持散,它能吸收99%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紫外线,对地球形成天然屏障,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紫外线强烈辐射的伤害。然而,人类已发现地球的臭氧层正在遭受破坏,南极上空有臭氧“空洞”,其他地区臭氧也在减少。臭氧层的破坏,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射线大量增加,人类和地球上生物因此而受到极大的危害,引起不良的生理反应,失去应有的功能。例如,人类可能诱发多种疾病,降低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危害呼吸器官和眼睛。六是酸雨。酸雨对水生生态系统有较大的破坏,由于酸度增大,微生物组成发生变化,有机分解变慢,各级食物网改变,浮游和水生生物减少,从而导致鱼的种类数量减少与灭绝。酸雨导致了土壤的酸化,使土壤中含有的各种营养元素流失,微生物固氮和分解有机质的活动受到抑制。酸雨对森林也产生危害,加速了许多用于建造房屋、桥梁、水坝、工业装备、供水管道、水轮发电机、动力和通讯电缆等材料的腐蚀,还严重损害了古迹、历史建筑、雕刻、装饰等文化设施;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极大。32熵定律的启示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一切与热运动有关的物理、化学过程的发展都具有不可逆性。在孤立系统中所发的一切实际总是使整体系统熵值增大。热力学将熵定义为,系统在某一状态下本身所含热量与绝对温度之比。系统熵是状态熵的函数,只要系统状态一定,其熵也就确定。熵的变化是指系统在运动过程中,终态熵与初态熵的差值,而与系统变化的途径无关。熵是系统能量的测度,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一个封闭系统总是从有序状态向无序状态转化,能量总是耗散的,过程是不可逆的。当熵处于最小值时,能量集中程度最高,有效性最大;反之,熵值最大时,系统有效能量完全处于耗散状态,也就是混乱度最大的状态。熵具有可加性,即整个系统处于非平衡态的熵,等于其中每个子系统熵之和。熵定律告诉人们,物质和能量只能沿着一个方面转化,即从可利用到不可利用,从有效到无效,从有秩序到无秩序转化。那么,无论整个世界还是某个地区,建立起任何秩序都必须以周围环境里的更大混乱为代价。地球作为一个封闭系统,许多事件与行为都在使熵增大,并在不断地积累。然而,地球也能从外面获得负熵流,这就是太阳。太阳是地球唯一负熵流的来源,是地球通过生态系统来获取的,生态系统通过绿色植物等吸收、储存、转化、交换太阳能。33可持续发展对生产力的要求显然,前面所述的环境问题和地球系统熵的增大都是人类征服自然的结果。人类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必须加以限制和克服,将人类的发展与环境的发展相协调作为发展的目的。可持续发展正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人们通过对传统的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检讨后意识到,必须从经济、社会、人口、科技、资源与环境等广泛的角度去审视人类的前途,并就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待续发展达成了共识4:必须改变过去经济状态,建立新的经济状态,用“储备型”、“生态型”、“福利量型”、“循环型”经济替代原有的“增长型”、“消耗型”、“生产量型”、“单程型”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生产力提出的要求最少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在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将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地球只有一个”,以资源的有限性作为发展的前提,将科学技术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第二,在考虑自然中物与物的关系中,将人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和其他动物构成消费者这一环节,与其他物有共生与平衡的关系,人与其他生物必须协同发展。第三,在考虑人与人的关系中,将人类全面组织起来,协调行动,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规范人类在自然中的行为。第四,在考虑地球与地球外关系中既要看到地球系统本身的熵在不断增大,物质不断耗散,又要看到地球必须充分利用太阳能从太阳获取唯一的负熵流保证地球系统熵的稳定或减少。4 绿色生产力的概念及其意义4.1绿色生产力的概念与特征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有其特定的意义,其中最典型的、最大众化的意义就在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认为5,生产力反映的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反映的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一定发展水平的生产力,客观上要求有一定形式的生产关系同它相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同时生产关系可以反作用于生产力,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起着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在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起主要决定的作用。这个规律已被社会发展所证明,并已成为共识,那么拓展原生产力的概念不能不利于这个规律的表述。笔者试图用绿色生产力代替传统生产力的概念。所谓绿色生产力是指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一切生物综合的生产能力。显然,绿色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完全符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同时它又能适应当前人类与环境的发展,是原有生产力概念的拓展。它有四个特征:一是拓展性,即扩大了原生产力概念的范围,将生态系统纳入生产力之中,人只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个要素,都构成了生产力的要素。当然,人还是最积极最主要的要素。二是综合性,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或几个环节与要素的生产能力,都不能代表绿色生产力本身,但却构成了绿色生产力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绿色生产力是这些方面的综合表现;三是平衡性。绿色生产力各要素之间不是孤立的发展,而是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发展。四是可持续性。发展绿色生产力,就是不断优化生态系统,除了表现在人类不断进步外,还表现在生态系统各个环节的平衡发展。要保证这种发展,生态系统就必须从外界获取能量,即绿色植物截获太阳能,再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交换、存储。这样,地球生态系统的熵在减少,发展是持续的。4.2绿色生产力的提出的现实意义现实告诉我们,工业革命之后流行的发展模式,特别是生产和消费模式已难以为继。这种模式虽然使一些幸运的地方富裕和发达起来,却在更多的地方造成了贫因和落后;它虽然提高了人的生产能力,却过度地消耗了资源,人口过多,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环境;虽然满足了部分人的近期需要,却牺牲了人类长远的发展利益。这种模式既没有带来人类的共同发展,也未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地球只有一个,资源有限而人口太多。今天是人类改变这种模式的时候了。绿色生产力概念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它拓展了传统生产力的概念,解决了传统生产力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其理论意义是不可置疑的。绿色生产力将生物圈纳入生产力的范围,要求人类必须在发展中充分考虑植物等的巨大作用,把生物提到生产力的高度进行保护,并保证它们与人类共同发展。有人提出了“绿色工厂”的命题6,要求人类充分利用太阳能,从太阳获得负熵流。最典型的例证就是:近百年尽管农业这座“绿色工厂”的产值已被后来出现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大大超过,但其意义并不因此而减少。同时,它还有利于人类改变“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观念,改变过去的行为习惯,将自己看成自然的一部分,适应自然,并与自然协同发展。人与自然要协同发展,必须以人与人的平衡与协同关系为基础。有人说,畸形的社会关系造成了畸形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只不过是人类利益纷争的牺牲品,即环境问题是社会的问题,是不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问题,其本质是人与人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因为人与自然的对立,源于人们对自然毫无节制地摄取,源于人类的生产方式及其表现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观念与行为。我们必须承认人在生产力中巨大作用,人类是站在生态系统的最高控制点上。从各方面看,生态系统中的其他因子的作用,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比人的作用小,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受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控制7。5 结论传统的发展模式值得反思,人们再也不能对自然任意掠夺与破坏。环境问题与生态危机不只是人类在操作上出现了问题,也是在理论上出现了问题;传统生产力概念不能有效指导人类活动解决这个问题,马克思设计的理论框架必须有新的突破。生产力理论的巨大作用要求我们对传统生产力进行拓展,人们有必要把生态系统纳入生产力的范围,使生态系统所有生物共同发展与繁荣。绿色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尽管是初步的,在许多方面还需要完善,但它作为一种尝试,希望能引起大家参与讨论。参考文献:1 蒋学模.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0版:42 钟书华.人类面临挑战.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109-1203 赵鑫珊.人类文明的功过.作家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44 朱启贵.可持续发展评估.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95 同16 娄成后,王天铎.绿色工厂.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17 刘贵华.新世纪大学教育的“生态化”路向.未来与发展,2001,2:52-55New Ideas to Develop ProductivityLiao Bibo(Nanhua University, Hengyang, Hunan, 421001)Abstract: “The a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