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_环境管理学讲义_第1页
环境管理_环境管理学讲义_第2页
环境管理_环境管理学讲义_第3页
环境管理_环境管理学讲义_第4页
环境管理_环境管理学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管理学 教师:吴书光 邮箱:wsg_22163.com 电话力了的才叫梦想,不努力的就是空想!如果你一直空想的话,无论看多少正能量语录,也赶不走满满的负能量!你还是原地踏步的你,一直在看别人进步。目录第一章 绪论1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根源1(一)定义1(二)环境问题的类型1(三)当今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1(四)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2二、环境管理的概念、目的和任务2(一)定义2(二)目的2(三)任务3三、环境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演变阶段3四、环境管理学的特点3五、环境管理学的发展趋势3第二章 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3一、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3(二)作用3二、界面活动控制论4(一)界面的定义4(二)界面活动的特征4(三)界面活动控制的方法学原则4三、冲突协同理论5(一)基本概念5(二)冲突协同理论5四、系统论5(一)基本概念5(二)系统的结构与功能5(三)系统论的基本观点5(四)系统理论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6五、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6第三章 环境管理的对象、内容与手段6一、环境管理的对象6(一)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6(二)环境问题的实质7(三)环境管理的对象7二、环境管理的内容7(一)环境质量管理7(二)生态环境管理7三、环境管理手段8第四章 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与保证8一、环境监测8二、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8三、环境预测9四、环境标准9五、环境审计10六、环境管理信息系统10第五章 区域环境管理10一、城市环境管理10(一)城市生态系统特征10(二)城市主要环境问题10(三)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12二、农村环境管理13(一)特征:13(二)农业生产活动对农村环境的影响13(三)乡镇工业污染对农村环境的影响13三、流域环境管理14(一)流域环境管理的基本特点14(二)流域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14(三)流域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14四、开发区环境管理14(一)开发区环境问题的基本特征14(二)编制开发区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14(三)开发区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15第六章工业企业环境管理15一、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概念和内容15(一)概念15(二)内容:15(三)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体制15二、作为管理主体的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16(一)在企业内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16(二)防治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污染物与废弃物17(三)推行清洁生产17三、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工业企业环境管理18(一)工业企业发展建设过程中的环境管理18(二)产品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19(三)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管理20(四)对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环境管理20第七章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20一、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20(一)基本概念与特点20(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21(三)土地资源管理的原则21(四)土地资源环境管理的方法21二、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21(一)水资源的特点21(二)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及特点21(三)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21(四)水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22(五)水资源环境管理的方法22三、海洋资源的保护与管理22(一)概念22(二)海洋资源的特点22(三)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22(四)海洋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22(五)海洋资源管理的方法23四、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23(一)概念23(二)特点23(三)我国森林资源特点23(四)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23(五)森林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23(六)森林资源的管理办法24五、草原资源的保护与管理24(一)概念24(二)草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24(三)草原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24(四)草原资源的管理办法24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24(一)概念24(二)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24(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25七、自然保护区的管理25(一)定义25(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作用和意义25(三)自然保护区的分区管理25第八章 全球环境问题与管理25一、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类型与特点25(一)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25(二)全球环境问题的特点26(三)全球环境问题的类型26(四)全球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26二、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26(一)全球环境管理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26(二)当前全球环境管理的主要机构27(三)当前全球环境管理的重要国际行动27三、中国关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立场与态度27第一章 绪论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根源(一)定义 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干扰下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环境系统的结构损毁,从而对人类及其它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二)环境问题的类型1.从产生原因上分:原生与次生环境问题2.从性质上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森林破坏,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3.从产生原因上分:农业、工业、生活环境问题4.从介质上分:大气、水体、土壤等5.从地理空间上分:局部、区域、全球环境问题(三)当今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1.日益严重的局部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局部污染和生态破坏是形成全球问题的根源,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最大。仅水环境,我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流水质受到污染,35个重要湖泊中17个被严重污染,全国1/3的水体不适宜鱼类生存,1/4水体不适宜灌溉,70%以上城市的水域污染严重,50%以上城镇的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不能饮用,半数以上城市严重缺水。本部水质。滇池、太湖污染严重,滇池累计投资治理污染45.8亿元。大气,兰州卫星云图上看不到。2.温室效应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CO2CH4 澳大利亚 牛羊放屁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占全球总量的一半。调查表明,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 20 吨,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总量的 23.7%。中国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 2.51 吨,约占全球总量的 13.6%。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温室效应,在过去100年里,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大约已升高了0.30.6摄氏度,到2030年估计将再升高13摄氏度,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世界43个小岛国家3日指出,地球气温上升促使海平面上涨,这会导致这些国家从地图上消失。如果北极冰层全部融化,全球的海平面将会上升57米。3.臭氧层的破坏臭氧层处于大气平流层,阻止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以保护地球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破坏臭氧的主要物质:含氯物质-氟氯烃类(CFC S )和含溴物质哈龙 (Halons),在大气中具有很长的寿命一个氯原子自由基破坏110万个臭氧分子,溴原子自由基对臭氧的破坏力是氯原子的3060倍。臭氧浓度减少10%,紫外线增加20%臭氧层破坏的后果:白内障发病率增加;植物变异;金属疲劳;加剧地面光化学烟雾等 。4.酸雨区的扩展什么是酸雨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大气降水。酸雨又称酸沉降,是一种典型的大气污染现象。 酸雨的危害:破坏森林生态系统;改变土壤性质与结构;破坏水生生态系统;腐蚀建筑物以及损害人体的呼吸道系统和皮肤5.自然资源的短缺和枯竭据美国石油业协会估计,地球上尚未开采的原油储藏量已不足两万亿桶,可供人类开采时间不超过95年。在2050年到来之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煤炭。其后在2250到2500年之间,煤炭也将消耗殆尽,矿物燃料供应枯竭。英国石油(BP)发表的一份关于本年度全球能源统计报告显示,已探明的全球能源储量仍然可以满足近期的总体需求。按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全球石油储量可供生产40多年,天然气和煤炭则分别可以供应67和164年。6.生态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也称为遗传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生物多样性锐减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物种灭绝:某一物种在整个地球上的丢失物种消失:物种在其大部分分布区丢失,而在个别地区仍有存活。如东北虎,华南虎等物种的人为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自1973年以来每年灭绝几千种。据统计,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7.固体废弃物的堆砌建筑垃圾、矸石山、生活垃圾(四)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根源:人类思想或人类哲学深处的不正确的自然观和人地关系观2.具体原因(1)发展观 实际上(经济)增长观GNP国民污染总值(2)伦理道德观 儒家恻隐之心 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3)价值观 水大气自然资源无价值(4)科学观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叫生产力(5)消费观 物质享受 空调 汽车 高楼 手机 电脑二、环境管理的概念、目的和任务(一)定义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管理手段,调控人们的各种行为,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二)目的 创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新的消费方式、新的社会行为规则和新的发展模式(三)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三、环境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演变阶段1.把环境问题看作是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环境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起源:由“公害”问题引起()解决方法:认为可通过发展技术得到解决()管理原则:谁污染,谁治理2.把环境问题看作是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时间: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起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原治理手段未取得预期效果()解决方法:经济刺激()管理原则:外部性环境成本内在化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四、环境管理学的特点1.是一门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新学科2.是一门复杂进步的学科3.是一门新兴的、正在发展的科学五、环境管理学的发展趋势1.对环境管理学的基础理论进行深入和完善2.研究环境管理的方法学第二章 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一、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一)三种生产内容人的生产、物质生产、环境生产(二)作用1.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在这三种生产中,环境生产是人口生产和物资生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它要依靠自然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物质流和能量流的畅通来维持。2.揭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从三种生产理论可以看出,环境生产在输入-输出上的不平衡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这种输入、输出上的不平衡,最终导致了整个自然环境系统运行的不稳定。所以说,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三种生产环状结构的不和谐。这也是研究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根本出发点。3.指明了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根本的出发点:环境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推动人类社会建立一个新的生存方式,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废弃物的排放强度与环境生产力匹配起来。 其中极重要的方面就是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促进一种新的功能单元的建立,此功能单位应能将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排泄的“废弃物”,或者以和环境亲和的形态进入环境,或者重新转变成物资生产系统可利用的资源。4.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依据三种生产理论可以看到,环境问题的产生往往发生在不同的“生产”系统的界面上,即相互交叉的地方。另外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还常常在于不同的、自然的、地理的、行政的边界上的活动不协调。这些都说明,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应当在多种多样的界面上。还有,据三种生产理论可知,在其中任何一个“生产”系统中,都有自己的状态参量。这些状态参量是三种生产环状运行的枢纽,是决定三种生产能否和谐运行的关键。也就是说,要和谐三种生产之间的物质循环,就必须控制这些状态参量。5.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三种生产理论表明:为了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以和谐人与环境关系为目标,正确的管理好自己的社会行为,而且把管理自己社会行为的行为也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来组织。简单的说,三种生产理论表明人类必须掌握用自己的社会行为来管理自己社会行为的方法。三种生产理论表明,要使物质在三种生产子系统之间的流动畅通,人类社会所应采取的方法学原则就必须且只能是协调和协同。把人类社会涉及到三种生产的一切行为协同起来,把三种生产子系统自身的利益追求与世界系统物流畅通的要求协调起来,这也就是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二、界面活动控制论(一)界面的定义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共同部分或联系渠道,它可以是空间上的(河岸线,国际贸易)、也可是时间上的(0点);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人口 环境)。(二)界面活动的特征.界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之间最活跃、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部分(锋面、自然环境、媒婆).界面上的人类活动常常是产生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淮河、黄河)(三)界面活动控制的方法学原则.正确判断界面.全面掌握不同系统在边界上的活动及其价值目标.准确把握协调的“度”森林砍伐三、冲突协同理论(一)基本概念.冲突: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的竞争、对立现象。.协同: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统一、整合。.冲突和协同是同时存在于系统中的两种现象。(二)冲突协同理论所谓冲突协同理论,就是指通过人类社会的理性行为解决冲突,实现子系统之间协同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理论。四、系统论(一)基本概念1.系统: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按一定规律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2.系统的特征:整体性 目的性 关联性 层次性 环境适应性3.由概念导出的结论: (1)系统的要素可以是一个子系统; (2)系统中每一个要素性质或行为必影响到整体的性质和行为; (3)没有一个要素是独立影响系统整体的; (4)没有整体就没有个体 (二)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系统的结构 结构是系统存在的充分条件; 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 结构是系统稳定的前提 2.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在结构不变的前提下,要素影响功能 在要素不变的前提下,结构决定功能 3.系统思维方式 整体最优与要素最优不等价4.优化系统的最优策略 优化结构 优化要素 优化系统(三)系统论的基本观点 1.整体性观点 整体性观点是系统论的最基本观点。告诉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一切从整体出发,不仅要把研究对象作为系统整体而非孤立事物来认识,而且要把研究过程看作系统整体来研究。 整体性包含两层含义: 一方面,系统整体对于要素而言具有非支解性 另一方面,要素对于系统整体而言具有非加和性2.相关性观点 其一、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因此要把一个事物放到更大的系统中去认识 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紧密相关其二、 判别事物要正确运用比较 3.有序性观点 系统的任何联系都是按等级和层次进行的 一般而言,系统有序依赖于系统内部要素的结构有序。结构正常,则功能正常;结构有序,则功能有序。 环境管理就是要求提高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在时间、空间以及功能方面的有序性,力争在原有系统要素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结构的有序化程度达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持续发展的目的。4.动态性观点 要历史地、辩证地、发展地认识对象系统,正确处理好系统与环境的动态适应关系。总之,系统论是着眼于从整体水平上、从系统的横向联系上研究对象系统。 在思维方式上表现为从整体到部分的“远景透视”的系统思路。 在科学领域内,由重视有形产品转向更加重视无形产品带来的效益。 在研究方法上,运用系统综合分析方法,着眼于整个的状态和过程,而不拘泥于局部的个别的部分,表现为系统获得最佳的状态,并不需要所有子系统都是最佳的特征。(四)系统理论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1.两个根本性转变 经济体制的转变;增长方式的转变 2.机构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系统理论中的“结构决定功能”定律五、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1.全过程控制原则2.双赢原则第三章 环境管理的对象、内容与手段一、环境管理的对象(一)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1.环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活动空间2.环境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各种自然资源3.环境为社会经济发展活动所产生的废弃物提供弃置消纳的场所(二)环境问题的实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目标的纯经济性和行为的无约束性(三)环境管理的对象1.个人()在对消费品进行必要的清洗、加工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以生活垃圾的形式进入环境()在运输和保存消费品时使用的包装物也将成为废物,同样以生活垃圾的形式进入环境()在消费品使用后,或迟或早也成为废物进入环境2.企业()从环境中索取各种自然资源,直接改变了环境的结构,进而影响到环境的功能()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只有一部分原材料能够转化为产品,其余的很大部分将以废物的形式进入环境,造成环境污染3.政府()作为投资者为社会提供公共消费品和服务()作为投资者为社会提供一般的商品和服务()掌握国有资产和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以及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经营和管理权()政府有权运用行政和政策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引导二、环境管理的内容(一)环境质量管理1.定义:指在特定的环境中,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日均浓度低于0.05mg/m3时为一级,在0.050.15 mg/m3时为二级,在0.150.25 mg/m3为三级。2.内容: 类别根据环境要素不同大气环境管理、水环境管理、声学环境管理、土壤环境管理、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根据区域类型不同城市环境管理、农村环境管理根据产业部门不同农业环境管理、工业环境管理、商业、服务业环境管理(二)生态环境管理1.定义:是指对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的管理2.实质:人类对自己的“参与行为”的管理3.重点:对自然环境要素(自然资源)的管理4.内容:水资源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矿产资源管理、生物资源管理三、环境管理手段1.行政手段:制定和实施环境标准、颁布和推行 环境政策2.法律手段:宪法、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单行法3.经济手段:排污收费制度、减免税制度、补贴制度、贷款优惠制度4.宣传手段5.科学教育手段第四章 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与保证一、环境监测1.目的()掌握环境污染的变化情况,为选择防治措施,实施目标管理提供可靠的环境数据()为制定环保法规,标准及污染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2.任务()污染源的监测()环境质量监测3.特点()系统性 时间、空间、数据()综合性 监测对象(大气、水、土壤等) 监测手段(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时序性 环境污染的发展趋势4.分类()常规性监测:环境要素监测、污染源监测()特殊目的监测:研究性监测、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5.程序()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确定监测项目()数据处理和分析6.方法()人工监测()自动监测二、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1.目的()准确性 测量数据的平均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精确性 测量数据的离散程度()完整性 测量数据与预期的或计划要求的符合()可比性 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所得的测量数据与处理结果要能够进行比较研究()代表性 要求所监测的结果能表示所测的要素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和一定时期中的情况2.内容()采样的质量控制 采样时间、时段、样品数量、分析仪器等()样品运送和储存中的质量控制 ()数据处理的质量控制三、环境预测1.定义:根据已掌握的情报资料和监测数据,对未来的环境发展趋势进行的估计和推测,为提出防治环境进一步恶化和改善环境的对策提供依据2.预测方法: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确定预测目的3.工作程序:准备阶段确定预测时间制定预测计划收集预测资料收集分析信息进行预测计算建立预测模型选择预测方法提交预测结果输出预测结果预测结果检验资料的分析检验预测分析不行行输出结果四、环境标准1.定义:是为维持环境资源的价值,对某种物质或参数设置的最低(或最高)含量2.分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保护基础和方法标准3.制定的原则()保障人体健康的原则()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综合考虑各种功能区规划标准的原则()与国内、国际有关协定和规定相协调的原则五、环境审计1.定义:环境审计是指审计机构接受政府授权或其他有关机关的委托,依据国家的环保法律、法规,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的污染状况、治理状况以及污染治理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查监督,并向授权人或委托人提交书面报告和建议的一种活动。环境审计主体,包括因家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机构两类。2.类型:()前期审计活动()现场审计活动()后期审计活动六、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定义: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EMIS 是一个以系统论为指导思想,通过人机结合收集环境信息,通过模型对环境信息进行转换和加工,并据此进行环境评价、预测和控制,最后在通过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实现环境管理的计算机模拟系统第五章 区域环境管理一、城市环境管理(一)城市生态系统特征.是以人类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是具有人工化特征的生态系统.开放性、依赖性强,独立性弱.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生态系统(二)城市主要环境问题1.水体污染()概念: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主要的水环境污染物:悬浮物、耗氧有机物、重金属、酸碱污染、石油类、热污染、病原体()类型: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水污染的危害:危害人体健康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制约工业的发展造成经济损失()防治对策: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废水资源化加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保护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的处理和回用技术2.大气污染()概念:如果大气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并持续足够的时间,达到对公众健康、动物、植物、材料、大气特征或环境美学产生可以测量的影响的大气状况()类型:煤烟型污染、酸沉降、光化学烟雾()对人体危害的途径:通过人的呼吸直接进入体内附着在食物或溶于水中,随饮食进入体内通过接触或刺激皮肤而进入人体()污染源:天然源:火山喷发、森林火灾、岩石风化等人为源: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爆炸等()防治对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机动车污染控制严格控制工业污染3.固体废物()概念: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物 ()特点:直接占用并具有一定空间品种繁多,数量巨大包括了有固体外形的危险液体及气体废物 ()污染途径:污染水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影响环境卫生处置不当有害固体废物泛滥 ()处理方法:减少产出量固废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4.噪声污染()概念:凡是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休息的声音()来源:交通运输噪音、工业生产噪音、建筑工地噪音、生活噪音()危害:噪声病对生产的影响()防治对策降低声源噪声在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5.电磁污染()来源:天然电磁辐射、人工电磁辐射()危害:高强度的电磁污染以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两种方式作用于人体对电器设备、飞机、建筑物等可直接造成破坏引燃引爆()防治办法:电磁屏蔽远距离控制和自动作业个人防护 6.其它环境问题光污染:眩光、霓虹灯、核爆、电焊、熔炉城市半岛效应:是指人口高度密集,工业集中的城市区域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水体热污染(三)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1.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其控制指标共三类:综合指标(污染物的产生量、产生频率)、类型指标(物理、化学、生态指标)、单项指标(BOD、COD、TSP、PH)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排污申报()总量审核()颁发排放许可证和临时排放许可证.环境综合治理()确定综合整治目标()正确制定综合整治方案()改革环境治理体制,建立综合整治方案二、农村环境管理(一)特征:.人口稀疏.生产者充分.除太阳能外,基本上不需要从外界输入物质和能量即可维持自身物质循环的平衡(二)农业生产活动对农村环境的影响.水土流失.沙漠化 全世界受沙化影响土地35%,受威胁人口20%,每年以6万Km2扩展.盐碱化.潜育化潜育化土壤潜育化是土壤长期滞水,严重缺氧,产生较多还原物质,使高价铁、锰化合物转化为低价状态,使土壤变成蓝灰色或青灰色的现象。广泛分布于江、湖、平原,如鄱阳湖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太湖流域、洪泽湖地区,以及江南丘陵敌对去的山间构造盆地,以及古海湾地区。形成原因:1、 排水不良土壤处于洼地、比较小的平原、山谷涧地等地区,排水不良使形成此生潜育化的根本原因。2、水过多首先使水利工程,沟渠水库周围由于坝渠漏水。其次可能是潜水出露,排灌不分离,串灌造成土壤长期浸泡。3、过度耕垦我国南方大力推广三季稻,复种指数大大提高,干湿交替时间缩短,犁底层加厚并更紧实,阻碍了透水。透气,故易诱发次生潜育化。另外次生潜育化与土壤质地较粘、有机质含量较高也有关。潜育化土壤较非潜育化土壤还原性有害物质较多;土性冷;土壤的生物活动较弱,有机物矿化作用受抑制。易导致稻田僵苗不发,迟熟低产.潴育化在干、湿交替的条件下, 土壤铁、锰化合物经氧化还原作用而发生的淋溶、淀积过程。主要发生在直接受地下水浸润的土壤层中。由于地下水位在雨季上升,旱季下降,使该土层干湿交替,从而引起铁、锰化合物的移动或局部淀积,形成一个有锈纹、锈斑或含有铁锰结核的土层。在水稻土发育过程中,表层淹水形成的低价铁锰化合物下淋至水分不饱和的淀积层,常被氧化淀积,形成锈色斑纹或铁锰结核。该过程多见于草甸土和透水性能较好、地下水位较低的水稻土。(三)乡镇工业污染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废渣污染(四)农村环境的改善途径与管理方法.加强对乡镇工业的环保管理调整乡镇工业的发展方向合理安排乡镇工业的布局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坚决制止污染转嫁提高乡镇工业领导人环境管理的水平和能力.防治农药、化肥的污染.推广生态农业.制定农村及乡镇环境规划三、流域环境管理(一)流域环境管理的基本特点水体功能具有多样性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自然灾害具有多发性(二)流域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边界活动控制原则双赢原则(三)流域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建立一个统一的有权威的环境管理结构必须坚持全流域环境规划优先必须把资金政策、技术政策和经济政策等有关内容包含在全流域环境规划中在全流域环境规划中,必须附有保证规划得以有效实施的法律法规体系的设计与审批程序四、开发区环境管理(一)开发区环境问题的基本特征生态环境所受冲击严重,变化剧烈,一般不易恢复变化趋势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环境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复杂自然资源利用率下降缺少针对性、明确可操作的环境管理办法(二)编制开发区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环境规划实施主体必须兼具行政职能和经济职能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原则以发展高新技术项目为主,实行清洁生产的原则将环境管理手段融入项目管理全过程的原则(三)开发区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确定规划区范围和环境保护目标进行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划分环境功能区确定开发区主要控制污染物及其允许排放总量将排污总量按环境功能区合理分配进行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确定实施总量控制的技术、经济路线,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提出换进高规划投资概算分析和资金来源分析,并对各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最终提出优化方案提出保证规划实施的政策、制度、法律措施与运行机制第六章工业企业环境管理一、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概念和内容(一)概念 1.企业作为管理的主体对企业内部自身进行管理 2.企业作为管理的对象而被其他管理主体所管理(二)内容:1.核心内容:把环境保护融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之中,使环境保护成为工业企业的重要决策因素2.内容: ()重视研究本企业的环境对策,树立“绿色企业”的良好形象()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利用处理及循环利用()变普通产品为“绿色”产品,努力通过环境认证()积极参与社区环境整治,推动员工和公众的环保宣传和引导(三)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体制1.概念:就是在企业内部建立全套从领导、职能科室到某层单位,在污染预防与治理,资源节约与再生,环境设计与改进以及遵守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各种规定、标准、制度甚至操作规程等,并有相应的监督检查制度,以保证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得到执行。2.企业环境管理体制的特点()企业生产的领导者同时也必须是环境保护的责任者()企业环境管理要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紧密结合()企业环境管理的基础在基层3.企业环境管理机构的基本职能()组织编制环境计划于规划()组织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实施企业环境监测4.企业环境管理机构的主要工作职责()督促、检查本企业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规()按照国家和地区的规定制定本企业污染物排放指标和环境管理办法组织污染源调查和环境监测,检查企业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监督全厂环境保护设施的运行与污染物排放()负责企业清洁生产的筹划、组织与推动()会同有关单位做好环境预测,负责本企业污染事故的调查与处理,()制定企业环境保护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督促实施()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和开展企业环境科研以及环境保护技术情报的交流,以推广国内外新近的防治技术和经验()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提高企业员工环境意识二、作为管理主体的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一)在企业内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1.目的:()实现企业对社会的环境承诺()保证环境承诺和环境行为活动所需的资源投放()通过循环反馈,保持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动态提高2.基本模式()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 规范与使用指南 GB/T24001-1996()ISO14004 环境管理体系 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同用指南 GB/T24004-1996()ISO14010 环境审核指南 通用原则GB/T24010-1996()ISO14011 环境审核指南 审核程序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GB/T24011-1996()ISO14012 环境审核指南 环境审核员资格要求 GB/T24012-19963.ISO14000系列环境体系运行模式(持续改进的螺旋型上升模式)()最高管理者的承诺持续改进()确定方针目标()提供人、财、物确保体系运行环境方针管理评审()程序化和文件的全过程控制规划(策划)()检验、纠正、审核、评审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持续改进4.特点()强调预防为主、全面管理和持续改进()重视污染预防和生命周期分析()突出企业最高管理者的承祚和责任()强调全员环境意识及参与()结构化、系统化、程序化的系统协同运作(二)防治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污染物与废弃物1.大气污染物的防治2.污水、废水的防治3.固体废物的利用和处理4.噪声污染控制(三)推行清洁生产1.概念: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源消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中。同时对人体和环境无害的绿色新产品的生产也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今后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2.清洁生产的效益()节能、降耗、减污,降低产品成本和“废物”处理费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污染物排放大为减少,末端处理处置的负荷减轻,处理处置设施的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降低()避免或减少末端处理可能产生的风险()实施清洁生产可以减轻产品生产与消费过程对环境的污染,满足国际贸易与消费者对产品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环保形象,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3. 清洁生产的内容()在生产过程的最前端,即在产品开发设计和工艺过程设计阶段,就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环境保护措施纳入到产品设计准则之中,构思设计无污染和少污染的产品工艺()选择无毒、低毒、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原料、材料、零部件、物资()在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采用清洁的能源()强化工艺管理、设备管理、原材料零部件的储运管理、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减少物料的流失和污染。杜绝现场水、液、油、气得跑冒滴漏事故()开展生产过程内部的原材料、能源的循环套用及回收利用,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水平()充分利用先进技术,结合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淘汰原料耗费大、污染严重的工艺和设备()对必须排放的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和综合开发利用,把排出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降低到尽可能低的水平()对排放的少量污染物进行高效、无二次污染的处理和处置()采用可回收或易降解的包装材料()要求产品在检验、包装、保管、储存、运输过程中不污染环境()产品的使用过程中节省能源及辅助材料,不增加环境负荷,不存在对使用者身体健康的现实或潜在的危害()产品使用寿命结束时及报废后能回收或处理后不污染环境三、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工业企业环境管理(一)工业企业发展建设过程中的环境管理1.筹划立项阶段的环境管理()企业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审查 产品项目的审查 企业布局的审查 污染物排放情况的预审核()企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项目建议书阶段,要对拟建项目工艺和产品是否符合清洁生产要求提出初评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要重点评审原材料选用、生产工艺和技术、产品的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技术和产品的环境风险 对于使用国家规定限期淘汰的落后工艺和设备及个符合清洁生产要求的建设项目,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所提出的清洁生产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2.设计阶段的环境管理()生产工艺的综合防治设计 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 选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没备 节约能源,提高用水循环率()环保设施设计 按照初步设计中规定的排放标准设置净化或处理设备 废弃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3.施工阶段的环境管理()环境保护设施的检查和落实 复查设计文件 检查环境保护设施的施工进度 检查环境保护设施的施工质量 妥善处理环境保护设计的变更()控制施工现场作业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防止施工现场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应有的破坏 防止施工现场对周围生活居住区的污染和危害4.验收阶段的环境管理(1)验收依据(2)单项工程验收中的环境管理内容(3)总体验收中的环境管理内容(4)验收中遗留问题的处理 (二)产品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 1.对污染源排故的环境管理 对现有污染源的环境管理 对新建项目污染源的环境管理 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管理 2.对生产过程的环境审计()环境审计的层次划分 以审查执法情况为目的的环境审计 以废物减量为目的的环境审计 以清洁生产为目的的环境审计()企业清洁生产审计的作用 通过对企业生产过程进行清洁生产审计,可以起到以下作用:核对有关单元操作、原材料、产品、用水、能源和废弃物的资料;确定废弃物的来源、数量以及类型,确定废弃物削减的目标,制定经济有效的削减废弃物的对策;提高企业对削减废弃物获得效益的认识和知识;判定企业效率低的瓶颈部位和管理不善的地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 ()企业清洁生产审计的特点 鲜明的目的性 特别强调节能、降耗、减污,与现代企业要求一致。 系统性 突出预防性 符合经济性强调持续性 注意可操作性 3.制订合理的排污收费政策,做好排污收费工作 1972年5月,OECD环境委员会提出了PPP原则即污染者付费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是针对污染者将外部不经济性转嫁给社会的不同合理现象,目的是将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 (1)等量负担要求污染者要负担治理污染源,消除环境污染,赔偿污染损害等全部费用。 (2)欠量负担只负担部分费用 (3)超量负担需支付超过污染损失的费用(三)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管理 1.产品生命周期概念 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指产品的生产(包括原料的利用)、销售(运输)、使用和后处理这四个阶段。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管理是指对一种产品从加工制造到废弃分解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分析和评估,以寻求改善环境的途径。(四)对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环境管理1.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目的()对照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准则,确定受审核方环境管理体系的符合情况;()判定受审核方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否得到了明确的实施与保持;()发现受审核方环境管理体系中可予改进的领域;()对内部管理评审在保证环境管理体系持续适用性和有效性方面效能的评估;()对一个有意与之建立合同关系的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评价。第七章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一、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一)基本概念与特点 1.基本概念广义的土地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陆内水域,不包括海洋。它是由大气、地貌、岩石、土壤、水文、水文地质、动植物等要事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狭义的土地概念,是指地球表间陆地,不包括水域。它由土壤、岩石及其风化碎屑堆积组成。 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土地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经济价值的部分。2.土地资源的特点()数量有限()位置固定()不可替代性3.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类型复杂多样从平均海拔以下的东部平原,到海拔以上的西部高原,形成平原、盆地、丘陵、山地等地貌类型。南北距,跨越个纬度,经历热带、亚热带到温带的变化,东西距,跨越了个经度,经历了从湿润、半湿润、半干旱的湿度变化。()土地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小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土地.公顷,为世界平均数的/,人均耕地.公顷,为世界平均数的/()山地多,平原少山地、高原、丘陵占,平原、盆地()农用土地比重小,分布不均衡可被利用土地仅占,在东部()土地后备资源潜力不大(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1.水土流失2.土地沙化3.土地盐渍化4.土地肥力下降5.土壤污染6.城乡建设用地逐年扩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三)土地资源管理的原则1.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为目标,全面规划,合理安排2.以提高土地资源的质量为目标,合理调配土地利用的方向、内容和方式3.以防止土壤和污染、破坏为目标,严格控制各种污染物向地下转移(四)土地资源环境管理的方法1.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开展调查和评价2.制定各个层次的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3.制定合理、有效的土地利用和管理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