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5 解决问题人教课标版_第1页
2.6.5 解决问题人教课标版_第2页
2.6.5 解决问题人教课标版_第3页
2.6.5 解决问题人教课标版_第4页
2.6.5 解决问题人教课标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6.5 解决问题人教课标版2.6.5 解决问题|人教课标版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列式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初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教学内容:教科书7274。教具、学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圆形5个,三角形10个,红花20朵。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创设情境1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高兴吗?王老师今天也非常高兴,现在咱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和老师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师生鼓掌欢迎。)师:小朋友们,掌握很热烈,但不够整齐。请听一听,王老师是怎么拍的?拍了几下?(教师有节奏地拍4下)。小朋友学老师的样子,拍6下。师:根据刚才拍的,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生1:我们比老师多拍了几下?师:你知道吗?生1:我们比老师多拍了2下,因为6比4多2,列式:6-42。生2:老师比我们少拍了几下?少拍了2下,列式:6-42。生3:老师和小朋友一共拍了几下?6+410。师:小朋友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今天咱们来研究第一和第二种情况。课件显示:6下比4下多2下,6-42,4下比6下少2下,6-42。2摆一摆。a请小朋友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摆5个。摆完后,你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生:和同样多。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是这样摆的:,这样一个对着一个,正好就看出它们同样多。师:小朋友们真聪明!b请小朋友继续摆:第一行5个,第二行摆7个,如图:看着你摆的图,谁能提出问题?生1:比多几个?列式:7-52。比少几个?列式:7-52。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咱们来进一步学习这种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学生齐读。本节课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即兴创设教学情境,鼓掌欢迎听课领导的到来,由掌声到比较谁多谁少,导入新课,比较新颖、有趣,一下子调动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索学习1课件出示下图,教师讲解:同学们,这是前四周小组得红花情况的记录图,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生1:我看出了1组同学得红花最多,他们表现最好。生2:3组表现差一点,得的红花数最少。生3:我知道了1组共得了11朵红花,2组得了8朵,3组得了6朵,4组得了10朵。教师边听边板书上每组得红花的数量。生4:我看出了1组的红花比2组多3朵。2师:小朋友们观察的都非常仔细,下面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红花学具,摆出1组和2组的所得的红花情况,好好看一看1组比2组多得了几朵。学生动手操作,摆出如下图形:生:1组比2组多摆了3朵。从图上可以看出,1组得的红花左边部分与2组同样多,右边部分是比2组多的3朵,所以说1组比2组多摆了3朵。师:你会列式吗?生:11-83(朵)。师:根据你自己摆的图,你还能提出问题吗?生:2组比1组少得几朵?师:谁会列式?生2:11-83(朵)。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师:刚才小朋友们回答得都很好!现在请小朋友看着这四个小组的红花图,现在我要请你当老师提出问题,你还可以找一名同学回答。学生提问、回答、活动。1比较关系。师:刚才的小老师当得好,学生做得也很棒!现在请小朋友们看板书,小组讨论:求1组比2组多几与求2组比1组少几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小结:1组比2组多几,2组就比1组少几,实际上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只是说的角度不同罢了。因此都用相同的方法计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通过小组内同学得红花的多少,来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学生学起来较轻松,比较感兴趣;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先让学生初步感知,再操作体会,层次性强。巩固拓展1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森林中发生的一件事(电脑出示):2在咱们学校体育节的跳绳比赛中,咱们绿队有两个小朋友表现非常出色,咱们一起看一看。(课件出示图。)a小清比小芳多跳了多少下?b小芳比小清少跳了多少下?3看到咱们比赛这这么好玩,小猫们沉不住气了,它们每人拿来一只小桶,一根钓杆,你猜它们要比什么吗?对,钓鱼比赛。现在看图,你能提出问题吗?小组比赛“星级合作小组”评选,看哪个组提的问题多?解答得好?小组讨论汇报讨论情况,教师及时评价鼓励,评选出“星级合作小组”。练习的设计穿插在故事中进行,让学生边听故事边学习,充满情趣,学习效果较好。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都可以用大数减去小数来计算。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与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在某种意义上是相同的。专家评析1本节课较好地创设了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使本节课在轻松的环境中完成任务。2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中不知不觉地领悟到所学的知识,使学生会印象更深。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