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论文-人口压力与清中叶经济社会的病变 .doc_第1页
人口问题论文-人口压力与清中叶经济社会的病变 .doc_第2页
人口问题论文-人口压力与清中叶经济社会的病变 .doc_第3页
人口问题论文-人口压力与清中叶经济社会的病变 .doc_第4页
人口问题论文-人口压力与清中叶经济社会的病变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口问题论文-人口压力与清中叶经济社会的病变【内容提要】清代中叶人口的持续高速增长使中国在18世纪末出现了人口过剩现象和人口危机,对当时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使清中叶的经济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的病变,如资源短缺、物价腾涨、生态恶化、社会动荡、经济停滞等等,正是这些病变导致了中国社会近代转型的举步维艰。【关键词】清代中叶/人口压力/经济社会病变关于清代的人口问题,近些年来学术界颇有研究,且成就斐然(注:主要成果有:周源和:清代人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程贤敏:论清代人口增长率及“过剩问题”(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3期);高王凌:清代初期中国人口的估算问题(人口理论与实践1984年第2期);高王凌:明清时期的中国人口(清史研究1994年第3期);李伯重:清代前中期江南人口的低速增长及原因(清史研究1996年第2期);周祚绍:清代前期人口问题研究论略(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4期);张岩:对清代前中期人口发展的再认识(江汉论坛1999年第1期)等。)。但对清代人口,尤其是清中叶人口发展的看法却是聚讼纷纭。本文的重点在对清中叶(17411851)的人口压力作实证分析,并进而探讨人口压力对当时社会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一、清代中叶的人口压力分析清代中叶是否存在“人口过剩”和“人口危机”,这在学术界争议非常之大。争论双方各执一词,针锋相对。但由于在对人口压力的分析上不够科学和全面,因而大多数论文并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所谓人口压力,简单的说就是人口与资源的比例状况。由于不同的时代资源的内涵是不同的,因此,分析不同时代的人口压力,涉及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也是完全不同的。我们认为,分析处于前工业化时代的清代中叶的人口压力,至少应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增长率、人口密度、人口结构、人均耕地、人均产值等一系列指标。而在对清中叶人口压力强度作判断时,既要有纵向的比较,即与中国历史时期的比较;更要有横向的比较,即与世界其它地区的比较,尤其是与工业化前后的西欧的比较。1.清中叶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增长率清代是中国人口飞跃上升的时期。在清代以前,中国人口增长已经历了先秦、汉唐和宋明三个梯级。清代人口的高速增长,又使中国人口发展跃上了第四个梯级清至民国梯级。其中,清代中叶的人口增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在人口总量上,连续突破2亿、3亿、4亿关口,到1851年达到4.3亿,在110年间增长了2.9亿,超过了以往所有历史时期的增长量,形成了庞大的人口基数。其次在增长速度上,年均增长率达到1.0。其中,17411751年和17711781年两个时段,分别高达2.40和2.68。虽然中国历史上个别时期的人口增长率远较清中叶高,但没有一个朝代能在一百年间维持1.0的年均增长率。同时期的欧洲,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64。而处于工业化时期(17001850)的英国,其人口平均增长率也只有0.8。总之,清代中叶的人口在增长速度和绝对数量方面都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最高纪录,甚至比工业化时期的英国还要高。人口绝对数量的剧增,必然给当时的社会造成极大压力。这种压力反映在人口增长率上,就是人口增长率的递减。由表1中可以看出,1801年后人口增长率逐渐递减,17411791年年均人口增长率高达1.51,而17911851年降为0.58,其中,18311851年间仅为0.44。在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人口增长率还要更低(注:参见李伯重:清代前中期江南人口的低速增长及原因,清史研究1996年第2期。)。根据这一动向,可以推断出清代在18世纪末已存在着人口过剩和人口危机。过去有的学者常以清中叶后期人口增长率的下降而否认当时存在人口过剩和人口危机,其实,人口增长率的下降正是当时人口过剩产生人口压力的一个重要表征。早在18世纪,马尔萨斯就曾指出,由于“报酬递减律”的作用,越来越大的资源压力本身就会限制人口的增长。表1清代中叶的人口数量及年均增长率年份人口数量年均增长率1741143411559-17511818113592.40%17611982145550.86%17712146003560.79%17812798160702.68%17913043541100.84%18013352115200.97%18113586100390.67%18213794094210.56%18313958210920.42%18414134573110.43%18514321640470.44%注:本表数据主要源自清实录。其中1801年人口数是以乾隆五十九年(1794)的人口数为基础的修正数;1821年的人口数则是以嘉庆会典中嘉庆十七年(1812)的人口数为基础的修正数。2.清中叶的人口密度与人均耕地面积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同土地的关系,是分析和判断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压力的重要指标。历史上中国的人口密度就比较高,而到了清中叶,人口密度就更高了。据赵文林、谢淑君的研究,清中叶中国的人口密度1787年为31.29人平方公里、1812年为38.25人平方公里、1830年为39.64人平方公里、1850年为45.45人平方公里(详见表2)。而据国外学者的研究,14世纪上半叶是西欧封建时代各国人口密度最高的时期,当时法国的人口密度为35人平方公里,德国为22人平方公里(注:马克垚主编: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497页。)。但中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口密度,在1850年分别为120人平方公里和263人平方公里,则是西欧一些国家工业化之后方才达到的水平,有的国家甚至迄今尚未达到这一水平,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发达地区在清中叶的人口压力之重。但人口密度并不能完全反映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对比关系,要准确地反映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尚需对人均占有耕地数量进行考察。尤其是在前工业化时代,耕地是当时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清中叶人口的急剧膨胀,导致了人均耕地数量的急剧下降。根据赵冈和陈钟毅的研究,清中叶的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776年为3.30市亩,1800年为3.19市亩,1848年为2.70市亩(注: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53154页。)。吴慧则认为清中叶的人均耕地面积仅为2市亩左右(注: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195页。)。而据清实录和大清会典的统计计算,1753年全国人均占有耕地约为4亩,以后历年递减,1766年为3.75亩,1784年为2.66亩,1812年为2.36亩,1822年为2.03亩,1851年仅为1.75亩(见表3)。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