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论文-金沙江边农村人口流动类型分析——以车轴村为个案.doc_第1页
人口问题论文-金沙江边农村人口流动类型分析——以车轴村为个案.doc_第2页
人口问题论文-金沙江边农村人口流动类型分析——以车轴村为个案.doc_第3页
人口问题论文-金沙江边农村人口流动类型分析——以车轴村为个案.doc_第4页
人口问题论文-金沙江边农村人口流动类型分析——以车轴村为个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口问题论文-金沙江边农村人口流动类型分析以车轴村为个案编按:本文为萧亮中先生一篇未完成的作品,萧亮中先生逝世后由其生前好友在整理他的电脑资料时发现。现征得萧亮中先生家属的同意,首次公开发表,作为对萧亮中先生逝世半年的纪念。金沙江水蜿蜒流下,两岸分布着许多呈扇形的缓坡坝子,这是由云岭岭脊发育的一条条季节河形成的冲积扇。江水呈S形往下,臂弯里便抱出了一块块大水不等的坝子,上面的村落像珠子般串起来铺在两岸。在中甸和丽江,这一带叫江边,这里的居民也称作江边人。车轴村就是这一带的一个典型的自然村落,隶属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金江镇,离长江第一湾50公里,距县城188公里,行政上刚好是一个村治。截至2000年11月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车轴村有467户,2030人1。实际调查时,我发现该资料尚包括集体户和外来无户者,这与传统认可的实际户数略有出入。如减去这类户口,则车轴村在籍户数为460户,而1970年仅为350户,1666人2。下面,笔者拟就以车轴村为个案,从江边农村人口流出及外地人口流入两个角度描述分析。一江边农村人口流出类型(一)国家人整个江边素有浓厚的读书传统。1937年,车轴士绅卢维韩与吾竹争夺设点创办县立小学名额胜出,该年春季即在车轴设县立第三两级小学,改旧式私塾学堂为新式教育。这段史实在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中甸县志上有两段记录:设于车轴旧观音庙,新建平房三所于庙后;由县教费内发新币十四元,余均由地方自筹。本校附设民众识字班共成年男女二十九人。3可见当时民众接受正式学校教育之殷切。建立正规学校教育后,车轴不断涌现优秀学生。解放后,新政权需要大批本地干部,当地年轻人只要家庭成分好,受过一些教育都被安排工作,这也部分得益于解放前卢维韩等人开创的新式教育。上世纪80年代初,迪庆州很多单位及教育部门都缺少工作人员,而江边家长供孩子读书的劲头都很大,江边子弟在中甸各类学校里成绩也最好4,这样,陆续有很多车轴农家子弟通过大中专毕业、考工考干等方式在乡镇、县城、州府甚至省内外工作,变成农民眼里的国家人。据笔者统计,这个数位达到五百多人。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统计包括在乡镇工作家属在农村,或夫妻都参加工作但家安在农村的城乡结合型家庭。这一类国家干部、职工名义上在上班,是工资人,但几乎都在农村社区活动,并经常性地参与农事,可以说是拿着工资的准农民(笔者称为工资农民)。另外,笔者也将离退休回家度晚年的老干部(曾经的国家人)计算在内。一句话,只要是不在村政府户口名簿上,但在车轴村活动的人士,都悉数予以统计。纯朴的农人本意是让后代能走出乡土过上比自己更好的生活,并没有更多的报恩期冀,但这批走出车轴的农家子弟还是多多少少能为家庭和乡土做一些事。大多数在外工作者(尤其是在县内的)都经常回家,尤其是过年,村里一下子就增加很多人。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甸县城都远没有今天的繁华和旅游热,一到过年,江边人都跑回家,白雪覆盖的县城一下子寂静空寥,几乎就是一座空城。平时,各户头都是小家,但仍然保持着以父母甚至是兄弟之间远距离、有独立发展又有合作关系的联邦式家族(庭)5。出现这一类家庭的主要原因是工商业化、都市化发展影响到传统家族房、户居住地域格局。中国大陆工商业起步晚,又有着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户籍限制,所以这类家庭模式的出现晚于台湾地区。吉同乐一带农户,几乎家家都有人在外面工作,有些家庭还有两三个。在外面的车轴子弟和他们的子家庭对母家庭有多大的帮助呢?很多人会回答你帮助不大,但细心调查却发现真实情况大相径庭。农人如此做答也可能由于确实意识不到,但大多数则是出于要面子的习惯性保护。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人伦相对性直觉6:一般来说,外来者来到一个被事先安排的会见场合,因事先暗示与安排,人们不约而同地掩饰或放大某些资讯。有时当调查者进入一个未被事先安排的场合,还可以发现文化直觉主义的两种反应:人们理会如何应付场面,即时直觉地放大或删除某些资讯;或是人群中敏锐的直觉者压抑迟钝的直觉者的意见7。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江边发展很快,有几年似乎与县城的差距都不是很大。但经济发展很快就没有了后劲,尤其是最近几年,江边和县城的差距更是不断拉大。一些农村家庭一年的收入还没有城市职工一个月的薪水多。这种时候,外出工作者的作用更加体现出来:他们向母家庭提供借贷、资讯输送、务工中介等实实在在的帮助;与此同时,他们也部分地成为农村家庭到城里的招待所、银行及中介处!笔者还注意到各个村庄贫富变迁和现在的贫富分化与外出工作者对车轴社区的帮助息息相关。总体上,解放前迪古人生活较好。迪古几乎都是纳西族,作为本地人,他们拥有大量田产。另外,其他村子的地主收入自然也会好一些。过去交通差,住在坝区和山区实际上没有多少差别。像巴迪的吉才和学智家,原从斯勒下村迁来,至今已七代,是解放前车轴田产最多的地主,并没有因为住在山区而影响家业发展。相反,今天生活相对不错的满库一、二社在过去却是最穷的村子之一。满库大多数是客籍居民,无田或少田,很多是迪古、吉同乐地主的佃户。加上村子位于江边沙坝,新开田地收成非常低,不像迪古一带老田肥力充足,收成相对要高。今天,还有迪古人会嘲讽过去满库人粮不够吃,经常前身衣襟揣两团冷饭在田头简单就餐。看来,地域区别在过去并不是导致贫富差别的因素。解放后,迪古人的很多土地划到满库,加上1958年后,满库又在江边大量开垦田地,以至于后来居上,人均占有亩积在车轴名列第一。上世纪70年代后期,化肥使用逐渐铺开,沙坝田开始增收,加上当时满库队长李涛很得力,生产队还购置农机,甚至修了一座电影院。总的来说,大集体到80年代是满库的黄金时期。而其他生产队,像吉皆乐人口增殖过多田地少,巴迪、嘎子乐位于山区,不产水稻,虽亩积大但收成极低。到90年代,包产到户释放的生产力已经耗光,没有了多少后劲,加上粮食不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单一衡量指标,满库的辉煌翻过了历史一页。相反,吉同乐的经济则相对要好得多。由于村民重视教育,外出工作者比例远远高于其他村子(可以从下表人口、户数上比照观察),有些家庭甚至几个子女都参加工作,一如上文描述,这批人对母家庭的帮助确实是很大的。表1:变迁表(单位:户)年份村庄车轴村户数满库一社满库二社迪古一社迪古二社吉同乐一社吉同乐二社吉同乐三社吉同乐四社吉皆乐一社吉皆乐二社吉皆乐三社巴迪一社巴迪二社嘎子乐一社嘎子乐二社八家社19743541845633940312630312381982370194234321919221932253516161688199945728483535252122214438512418191782000460294376252322214438524245表1资料来源及说明:1.1974年车轴户数资料来源于车轴村公所1974年农业生产统计年报表。解放后村名及划分经常变动:迪古一、二社时称光荣生产队;吉同乐称光明,时设两个队,现一、二社为当时一队,三、四社为当时二队,故表上户数分两栏;今巴迪一、二社及嘎子乐一、二社、八家社称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