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对就业的影响研究题库.doc_第1页
我国货币政策对就业的影响研究题库.doc_第2页
我国货币政策对就业的影响研究题库.doc_第3页
我国货币政策对就业的影响研究题库.doc_第4页
我国货币政策对就业的影响研究题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货币政策对我国就业的影响研究摘 要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标点符号应该使用中文格式。下同,请调整。经济环境更为复杂,货币政策面临更多的变量。那么,中国政府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是摆在中央银行面前不可避免的问题。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明年的经济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因此,我国目前执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本文将在这个经济大背景下,探究货币政策对我国就业的影响。本文首先对货币政策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对货币政策的定义、演变进行分析和回顾。其次,本文通过运用利用1994至2003年的数据,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率、CPI及GDP增长率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够明显。2003年至2007年间央行主要采取了稳健的货币政策。2008至2012年间通过数据及利率的对比,中国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文认为市场经济不完善以及投资结构的不合理等是造成我国货币政策就业效应不明显的原因。因此我国应该加快税费改革、调整财政支出方向和结构,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就业效应。关键词:货币政策 就业 走向选择 挑战 稳健这三个都不能作为关键词。 Abstract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is more complex,moneary policy is faced with more variables.So,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ow to develop effective monetary policy,is an inevitable problem for the centarl bank. Central economic work conference in 2012 for the overall requirements of economic work next year is:“we will continue to implement the active monetary policy and prudent monetary policy.”Therefore,enforce a prudent monetary policy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This paper will in this economic backdrop,explore monetary policy impact on employment in our country. Firstly,this paper analysis the moneteray policy,review the definitin and the evolution of monetary policy.Secondly,by using data from 1994 to 2003,compare to the growth rate of money supply,the growth rate of CPI and GDP,we can get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are clear enough.Between 2003 and 2007,the central bank mainly adopted monetary policy.Comparing the data and the interest rate between 2008 and 2012,Chinas inflation policy achieved obvious effec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market economy is imperfect and unreasonable investment structure is the cause of monetary policy in our country employment effect is not obvious.Therefore,our country should speed up the reform of taxes and fees,adjust the direc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fiscal expenditure,improve the employment effect of the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整个格式都应重新调整,很乱,标点符号后面应该有个空格。Key words:Monetary Policy Employment To Choose Challenge Steady 目录1 绪论11.1 本文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1.2 研究方法1.3 基本框架1.4 货币政策的定义1.4.1 信贷政策1.4.2 利率政策1.4.3 外汇政策2 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以及影响2.1 1997-2002年间的货币政策2.2 2003-2007年间的货币政策2.3 2008-2012年间的货币政策3 中国稳健货币政策的经验3.1 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健原则3.2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的选定4 货币政策对就业效应的综合评价与优化路径4.1 货币政策就业效应的综合评价4.2 扩大就业总量的货币政策选择4.2.1 加快税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结构性减税政策4.2.2 调整财政支出方向和结构 适当降低政府投资性支出比重,保证重点投资 合理确定投资方向和投资重点 引入民间投资,适当降低公共投资比重5 结论与建议5.1 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5.2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5.3 调整投资结构参考文献致谢1 绪论1.1本文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中央银行对国家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时候,货币政策一直以来都是进行宏观调控所采取的政策工具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制定并实施正确的货币政策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学者普遍认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具有抑制经济过热的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具有刺激经济的作用。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正式行使其职能,通过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通过加强对信贷的控制来调节金融系统的资金,最终达到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目标(1985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从中国人民银行正式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以来,我国经历过经济低迷也遭遇过经济过热,经历过通货膨胀也曾经面临通货紧缩,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也在扩张性和紧缩性之间不断地转变。从以往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来看,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高企时期,中国人民银行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都取得一定的效果,经济过热得到一定的抑制,通胀膨胀也得到一定的控制;在经济低迷、通货紧缩困境时期,中国人民银行采取的扩张性货币政策,诸如连续下调利息、降低法定准备金率等,最终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预期的效果。2008年以来,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演变成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的出口造成了很大的打击。我国政府货适时的推出了总额为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带来的效果是,2009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3.5万亿元,同比增长8.7%,总体而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达到了一定的效果。到了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实施的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面临的更加开放的经济金融环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全球金融危机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两件大事,对我国货币政策引来了许多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1997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细节的演变以及影响进行分析,做出对未来货币政策的走向预测,希望能够为政府以及企业在政策制定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价值。1.2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采用理论分析,探讨我国货币政策与就业之间的理论关系,通过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定义的解释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对就业的影响,初步探讨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原因。然后采用数据分析法,对各项相关数据进行对比,从而检验我国货币政策对就业效应。1.3基本框架 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并总结近现代关于货币政策和就业理论的主流观点,阐述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第二部分对货币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进行分析。这一部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运用利用1994至2003年的数据,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率、CPI及GDP增长率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够明显。二是通过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利率对比,得出2003年至2007年间央行主要采取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三是通过2008至2012年间通过数据及利率的对比,得出中国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第三部分是通过论述我国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健原则及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的选定对货币政策对我国就业的影响进行进一步研究。 第四部分是通过理论分析和数据分析的结果,分析影响我国货币政策就业效应有效性的原因,从而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供参考意见。 第五部分为结论和建议。1.4货币政策的定义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一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是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法。货币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4.1信贷政策 信贷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管制信用而采用的方针和各种措施。其内容包括量的方面和质的方面,前者是指央行需要调节社会信用的总量,来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要;后者是指央行需要调节社会信用量结构和投向,做到资金的合理分配,以使社会资金的运用能发挥出最大经济效益。1.4.2利率政策 利率政策是指央行为控制和调节市场利率所采取的方针和各种措施。这是一项重要的间接控制信用规模的手段。央行对市场利率的控制和调节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控制和调节市场利率的一般水平,以使市场利率的高低能够反映出社会资金的供应状况;二是对整个社会的利率结构的控制和调节,以便使社会资金在合理的资金价格体系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分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再贴现率政策是控制和调节市场利率的主要手段,另我还有其它的利率管制方面的措施。1.4.3外汇政策 外汇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控制和调节外汇市场及汇率,实施外汇管制,控制国际资本移动,平衡国际收支的方针及各种措施。外汇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控制和调节外汇市场,以稳定汇率;二是实施外汇管制,以稳定外汇收支,控制资本的流进和流出;三是保持合理的外汇储备,以维持国际清偿能力;四是控制外汇市场的交易,以维护外汇市场的稳定。2 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以及影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的货币政策:自1993年2季度开始以抑制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宏观经济调控开始,到1996年初以实现国民经济“软着路”为止,这一阶段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是为治理因社会总需求过剩而引发的通货膨胀,主要是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包括法定准备金率,提高金融机构准备存款利率及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同时大幅提高居民和企业的存款利率及贷款利率,迫使商业银行不得不按照有关规定减少货币供应量来保有足够的准备金,致使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应下降,使源于货币过渡供给而产生的通货膨胀得以有效抑制。在此期间,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由6.12%提高到9.18%;金融机构年度再贷款利率由7.2%提高到11.6%,再贴现利率由7.56%提高到11.72%;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由7.56%提高到10.98%;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利率由&64%提高到12.06%;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利率由8.64%提高到12.24%。同时,GDP的增长率由13.5%回落到8.8%,通货膨胀率从24.1%回落到2.8%,国民经济成功实现了“软着路”。2.1 1997年-2002年间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实施情况: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货币都发生了相当幅度的贬值。1998年开始,由于受到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出口锐减,国内经济发展受到很大打击。我国的GDP从1997年的9.37%下降为1998年的7.8%,物价水平CPI也从1997年的2.8%下降为1998年的-0.8%。此后的几年中,我国国民经济增速和物价水平CPI一直处于相对低位,我国的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防止通货紧缩和提高经济增速。为了刺激国内经济发展,这段时间中国人民银行实施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是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所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包括下调存贷款利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再贴现利率等。利率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在1998年3月、7月和12连续三次向下调整存贷款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从1997年10月的5.67%调低为1998年12月的3.78%,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从1997年10月的8.64%调低为1998年12月的6.39%。为了进一步巩固调控效果,1999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再一次下调存贷款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从1998年12月的3.78%调低为1999年6月的2.25%,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从1998年12月的6.39%调低为1999年6月的5.85%,这也是中国人民银行连续第七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如此频繁的存贷款利率调整在中国人民银行过去的货币政策实践中非常罕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做出了调整,从1998年4月1日起,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两个账户不再分割,都属于存款准备金,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为8%,1999年11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8%下调为6%。总体来看,这段时间我国的宏观经济的轨迹是从经济过热到经济低迷,再从经济低迷到经济复苏,货币政策的思路是在经济过热时期,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在经济低迷时期则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发展。货币政策效果分析:根据表2.1的数据分析,1994年、1995年、1996年我国的CPI分别为14.7%、24.1%、17.1%,通货膨胀非常严重,1997年我国的CPI快速下降为 8.3%,这说明中国人民银行所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效果非常理想。1998年之后的几年,我国的GDP增速持续低迷,从上文分析可知,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多年采取了比较大力度的宽松性货币政策,GDP增长率从1998年的7.8%上升为2003年的9.1%,而CPI稳定在较低水平,此时所采取的宽松性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够明显。表2.1 1994-2003年货币供应量(M0、Ml、M2)增长率、CPI和GDP增长率(%)格式重新调整。 年份M0M1M2CPIGDP199435.521.62.414.713.5199524.526.834.424.112.619968.216.829.317.110.5199711.618.9199810.111.915.3-0.87.819992117.714.7-1.47.6200091620017.112.7200210.116.816.8-0.89.1资料来源:根据1994-2003年的整理得出2.2 2003-2007年间的货币政策在这一阶段,宏观经济层面,通货紧缩的局面基本上摆脱了,些时经济发展快速,信贷的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出现了局部过热情形,金融的运行系统的风险开始变大,开始显现通胀压力,此时央行主要采取了稳健并且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其有以下几个特点:调整的幅度平缓及调整的预期性和区别性,调整的手段和调整工具的灵活多样。在2003年,货币的供应量开始了较高的增速,贷款也在较快的增长,银行间的市场交易开始活跃,货币市场的利率基本上稳定,人民币的汇率也保持了稳定。2003年央行所采取的主要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强“预调”和“微调”,主要运用了经济的手段对货币的信贷总量进行了调控。扩大了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以稳步推进利率的市场化进程;并且规范和促进了房地产业的金融业务的发展,发挥了信贷政策引导作用;保持了人民币的汇率稳定,改进了外汇的管理,促进了国际收支的平衡。2004年,我国经济的周期开始进入新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经济增速较高,但同时经济出现了局部过热现象,主要是存在于下面几个行业:钢材、汽车、房地产、开发区。经济过热一方面拉动物价小幅的上扬,另一方面煤电油运等等基础产业的“瓶颈”作用再一次的突现。政府坚持了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有保有压的政策,着力的加强了薄弱环节的建设,促进了社会和谐。主要实施的货币政策有下面几方面:实行了再贷款的浮息制度与差别存款的准备金率制度;提高了法定存款的准备金率;放宽了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同时允许存款的利率下浮;灵活的开展了公开市场操作,调控了金融体系的流动性等,更重要的是2004年10月末,人民银行9年以来首次宣布加息。在2005年,继续实施了稳健性的紧缩的货币政策,主要的措施有:公开市场操作这方面,央行票据在发行量上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的预期而呈现时间波动性,期限的结构成长期化趋势,央行的回购操作更加频繁,正回购操作渐成长期化的趋势。利率政策这方面,央行把超额准备金的利率下调到0.99%,这是2005年央行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与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的重要举措。除了降低了超额准备金的利率外,央行先后共四次提高境内美元、港币存款的利率。在选择性的货币政策方面,中央银行针对一些行业,重点是针对房地产行业,由于其市场价格持续上涨,央行采取了选择性的货币政策。2006年国内经济呈现了高增长低通胀,再加上国际加息的背景,2006年的货币政策操作基调是紧缩性的政策。2006年央行曾连续三次提高了法定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以减少信贷与货币的供应量持续增加,还有就是为了应对央行票据冲销国际收支的失衡所带来的流动性的增加;与此同时,2006年货币政策的紧缩是以提高利率作为开端的,以用来减少企业与个人信贷的需求,第一次利率的调整反映了央行正在努力的追求货币政策前瞻性,以金融指标的先行变化为依据提前采取政策措施,以期达到稳定币值与物价水平的目的。2006年第二次利率的调整是在宏观经济的前景不明朗情况下所采取的巩固性政策行动,以来进一步的抑制投资的需求与稳定物价水平;央行以公开市场操作为手段进行了货币冲销操作,主要形式是以发行央行票据为主,正回购操则作为辅助。2007 年年末,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2008年 9 月危机急剧地恶化,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了非常明显的冲击。企业与居民对未来经济的走势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一些出口型的企业纷纷倒闭,失业人员开始增加,这些导致了公众心理压力的增大,由此产生通货紧缩预期,消费与投资倾向降低,货币流通的速度开始减慢,物价总体水平保持下降趋势。为了确保经济的增长与稳定市场的信心,我国开始了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如表2.1所示,中央银行年内连续五次下调了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硬性规定,以配合政府扩大内需的经济刺激政策,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2.3 2008-2012年间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在 2008 年 9 月到 2008 年 12 月,中国人民银行总共五次下调存贷款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从 4.14%下调为 2.25%,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从 7.47%下调为 5.3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在 2008 年上半年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 3 个百分点,2008 年下半年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我国的 GDP 增长率从 2009 年的 8.7%提升为 2010 年的 10.3%,经济下行的势头得到了一定的控制。进入 2010 年后,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有所弱化,我国经济发展也重新步入正轨。此时,前两年大幅度的宽松性货币政策造成了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我国的CPI 从 2009 年的-0.7%上升为 2010 年的 3.3%,2011 年持续上涨达到 5.4%,我国经济发展再一次面临通货膨胀的困扰。此时,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任务是控制通货膨胀,实施的是紧缩性货币政策,所采取措施主要是上调存贷款利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利率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在 2010 年 10 月到2011 年 7 月,中国人民银行总共五次上调存贷款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从 2.52 %上调为 3.50 %,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从 5.58 %上调为 6.56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方面,中国人民银行 2010 年 01 月 18 日到 2011 年 06 月 20 日期间连续12 次上调大型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每次调整幅度都是 0.5 个百分点,大型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 15.50%上调为 21.50%。从表 3.3 可知,2011年我国的 CPI 有所上涨,达到了 5.4%,通胀压力仍然很大,紧缩性货币政策效果不大理想。国家统计局2013年1月 11 日发布报告显示,2012 年 12 月份,CPI 同比上涨 2.5%,环比上涨 0.8%。从2012 年全年来看,CPI 同比上升 2.7%,远远低于政府 4%的控制目标。在低通胀的情况下,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实施有了更大的空间,灵活性和针对性也得到有效加强。从2012的物价指数变动趋势来看,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物价相对平稳、且涨幅较低的阶段,控制通胀的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3 中国稳健货币政策的经验3.1 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健原则正确处理金融风险的防范和支持经济的增长之间的关系,保持货币的币值稳定是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并且以此来促进经济的增长。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得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原则。1998年初期,在社会舆论批评银行“惜贷”很普遍的时候,但国务院领导此时对银行的行为比较及时的给予了正面的评价。按中央的要求,货币政策一方面既要兼顾金融风险的防范,另一方面要支持经济增长。1998年末期中央的经济工作会议和1999年3月份人代会上,江泽民总书记和朱总理分别对货币政策上的稳健原则就作了重要的指示和全面概括。实行稳健货币政策,就是要以稳定币值为目标,正确处理金融风险的防范和支持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确保贷款质量为前提,保持货币的供应量与贷款的适度性增长,以支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央提出的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是当时的现实情况决定的。在1998年,既要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又要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原则,当初主要考虑的,第一是199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过后,防范并化解金融存在的风险是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当时的情况是国内的金融风险问题非常突出,而整个亚洲,金融危机正在愈演愈烈,国际舆论预测中国可能是下一个出现金融危机的国家,当时的金融形势异常严峻。二第是要实行积极货币政策,本身就包括了货币政策的运用。当时银行的资金是比较宽松的,不过因为市场上的有效贷款需求不强劲,钱贷不出去。财政只有增发国债,由银行来购买,本身就是运用银行的资金,也即是发挥了货币政策的作用;同时因为国债资金投入到了基础设施项目,这又为银行增加贷款创造了良好条件。第三是当时的经济运行方面所面临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市场有效的需求不足,但是深层次的矛盾是结构上的问题,仅靠货币政策扩张是不能解决的。稳健货币政策的实行,是科学地总结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历史经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与实现币值稳定的目标,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的联系。我国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说明,我国的经济曾经多次出现比较大的波动,虽然原因很复杂,但是都与货币信贷的政策松紧失度有密切的关系。每一次经济的大起大落,均都形成了大量不良资产,带来了非常严重的金融风险,影响了币值与经济的长期性稳定。吸取历史的经验,我们国家这几年货币政策的操作,虽然说许多的措施是非常有扩张性,但是在“度”的准确把握上,其目标仍旧是保持货币的供应量与贷款的总量适度增长;同时,积极的推进货币市场的建设,调整信贷方面的政策,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以提高增强金融效率。实践证明了,在最近几年,我们正确的处理并防范了金融风险,并且支持了经济增长,取得了很好的经验。货币信贷的平稳增长则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而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增长则反过来又一定程度上确保了金融总体平稳的运行,二者是相得益彰。3.2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的选定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稳定币值的目标,央行必须选择某些中介目标与操作目标,这些目标既能和最终目标有密切的关系,又能由央行直接调控,还必须是便于短期内可以度量的金融指标。近几年,世界不少国家放弃了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与操作目标,而直接把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引起这一情况的原因,是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创新进而导致的货币供应度量上的失真。而中国实际情况则有很大不同。与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的金融市场相较不发达,金融工具的创新程度现在还比较低,货币供应量在统计数据质量方面是可控的,所以中国货币政策的框架显然还有其本身之特点。最近几年,我们国家在货币政策的操作中,没有一味盲从外国的经验,而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选择了狭义货币、广义货币与银行信贷等等一组指标来做货币政策方面的中介目标,与此同时,选择基础性货币时首先就是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来作为货币政策的日常操作的目标,我们在操作货币政策上取得了成功。在货币政策的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密切的注意货币供应量和物价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相关联系,再持续不断的进行了实证分析,取得了实证支持。同时,不断地加强央行在控制基础货币方面的能力。多年前,中国人民银行当时还很难有效的控制基础性货币特别地是商业银行超额储备;经过多年的努力,因为成熟运用间接货币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业务等,目前我们已经能有效的控制基础货币还有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水平,所以有能力来实现货币的供应量目的。货币政策操作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稳健货币政策的执行,需要密切关注资本的市场发展,注意资产价格变动的程度,由于资产价格在财富效应方面对宏观经济能产生影响,与此同时,资产价格的大起大落一定会导致银行巨额的不良资产。不过,因为中国的股市存在比较高的投机机会,股价的变动常常与实体经济的表现呈现较大不一致,因此货币政策的操作不应该追随资产的价格。在货币政策的操作中,我们也体会到,真实的利率对中国经济是很重要的,最近几年的连续降息现在对经济运的行产生了很大影响;现阶段,货币的供应量与贷款的总量等等数量指标显得更重要。因为现在我们对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依然是实行的统一管理,货币市场的利率和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两者之间的相关度还不算高,所以现在马上过渡到把货币市场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时机还不够成熟。以后,伴随着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发展,再加上利率市场化一直在推进,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作用将渐渐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不断的改进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4 货币政策对就业效应的综合评价与优化路径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坚持就业优先的战略地位,强调健全个人、市场、政府三方结合的就业促进机制,努力实现充分就业。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质量、改善就业结构,在货币政策方面,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方向和结构、继续推进结构性减税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协调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优化产业、城乡、区域以及不同社会群体间就业结构,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充分就业良性互动。4.1货币政策就业效应的综合评价 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并积极解决就业问题。建国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社会制度的变革,我国的就业制度经历了“统包统配”阶段、“转轨制”阶段、“市场就业”阶段。就业制度的演进历程从只关注城镇就业到注重城乡统筹、从被动解决失业到主动统筹就业、从行政强制到法律规范。尽管就业制度的演变轨迹曲折而复杂,但我国就业制度在每一次的变革中逐渐完善,在扩大就业、优化结构、推动就业保障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发展上作用重大。新世纪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就业问题,促进就业的政策意图逐渐清晰。2000年中国政府正式提出建立统筹城乡就业制度一2002年首次提出积极就业政策一十六大提出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将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一有错。2007年颁布就业促进法一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一十八大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总体上,政府逐渐拓展就业理念的广度和深度,扩大并强化了就业政策范围与支持力度,就业政策更趋成熟与完善。 与国家就业政策相一致,我国促进就业的货币政策体系也历经一系列改革和调整期。经济体制改革前,国家通过“统包统配”就业制度安排城乡就业。此阶段货币政策对就业的直接影响较小。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和就业制度的改革,就业形势日趋复杂和严峻,国家开始有意识的运用货币政策来解决就业问题。1978年一错别字,复制粘贴的错误!1992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国家开始重视并且主动运用税收政策解决特殊群体(返城知青、城镇待业青年、农转非人员及劳教释放人员)的就业问题、鼓励乡镇企业、个体和私营企业等非公经济发展;1993年一同上!1997年的分税制改革,为通过财政手段促进就业提供了制度基础,特殊群体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关注点逐渐转向下岗职工再就业和残疾人就业方面。1998年一同上!2004年积极货币政策作用下,我国企业税收负担降低,刺激了经济复苏、增加了就业岗位。为配合国企改革的深化,国家加大了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税收优惠力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三条线”水平,切实保证国企下岗职工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2005年一同上!2008年期间,取消农业税、实施农村税费改革,真正践行了统筹城乡就业制度;首次将高校毕业生纳入货币政策的支持对象;逐渐增加对社会保障、就业及科教文卫的财政资金投放。2008年至今,享受财政支持的特殊群体进一步扩大,由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逐渐扩大至所有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以及零就业家庭、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劳动年龄内的登记失业人员等;开始运用税收和财政工具鼓励创业;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降低经济主体税负,间接扩大就业规模;财政就业支出规模迅速扩大,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可以说,我国货币政策在再就业扶持、促进创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以及促进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等方面的政策体系逐渐完善,扩大就业的积极作用逐渐突显。4.2扩大就业总量的货币政策选择根据经济学原理,经济增长是就业的源泉,就业是经济增长的必备要素,两者是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的关系。国家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应考虑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同步协调发展。整体上,扩大就业总量的货币政策总体思路为:首先,降低宏观税负,调整税制模式。在坚持结构性减税的同时,总体上降低税收负担,通过征税范围、税率、税种调整,实现双主体税制模式,逐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公平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其次,改变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合理选择技术进步路径。通过政策引导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型向就业优先型转变,改变地方政府唯“GAP”的政绩观,根据我国国情,经济社会发展中应兼顾技术进步和就业促进原则,既充分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又要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货币政策应在促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实现经济与就业的良性循环。再次,兼顾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稳定。一方面给予高新技术产业财税支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加快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减少因产业升级带来的就业挤出,稳定就业规模。在上述货币政策的总体思路上,进一步细化财政收支政策措施。4.2.1加快税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结构性减税政策源于国际金融危机背景的结构性减税政策,从2008年实施以来,在鼓励投资,促进消费、扩大就业以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效果显著。在就业方面,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了居民和企业的税收负担,鼓励了投资和消费,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促进了就业规模扩大。因此,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和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阶段,政府应继续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不断优化税制结构。4.2.2调整财政支出方向和结构 适当降低政府投资性支出比重,保证重点投资 尽管政府投资性支出短期内有利于就业增加,但是多年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显现了资本对劳动的挤出效应。目前,政府投资性支出多属于建设类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激励作用,但是就业挖掘和引致作用微弱,不利于长期就业规模扩大。因此应当适当降低政府投资规模,优化投资方向,保证重点投资,实现财政投资干预经济向服务经济社会转变。 合理确定投资方向和投资重点 为保证有限资金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最优效率,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