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环八段”教学法_第1页
“三环八段”教学法_第2页
“三环八段”教学法_第3页
“三环八段”教学法_第4页
“三环八段”教学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环八段”教学法齐小分摘自:课件交流中心随着新课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场面。但大家有着共同的指挥棒,那就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目的很明确,就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围绕着这个中心,我们也在努力地寻找基于这一内容下的好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学习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四环八段”的教学模式。什么是“四环八段”呢?“四环八段”就是把课堂教学分为四个环节,一共八个教学段进行。下面将结合教学实践和本人的一些心得从正反两面进行说明。第一个环节:以境激情包含两个教学段:(1)创设情景,揭示课题。(2)激趣激疑,导入新知。新课的导入,抛开以前的“复习提问,导入新课”的形式,而采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情境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或者引起学生疑惑,使学生在兴趣与疑惑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以往的数学课,通常是学生们坐在座位上,等着老师讲,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思维停留在等待上,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不会主动去思索,所以精神差,不兴奋。上数学课的老师都有这么一种体会,那就是竞赛课课堂很活跃,而常规教学课课堂较沉闷。为什么呢?如果一上课,老师就抛出一个问题情境,学生的兴趣就马上来了,疑惑也马上来了,他们这时是处于一种主动状态,主动的去解决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了。“化被动为主动”,这一环节可以称作“思维转变的最初革命”。例如,在八年级平行四边形的判别这一节课,一开始就给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情境:下列图形中,哪一些是平行四边形?这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挑战。于是,学生们马上开展了积极的思维,在以上几个图形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并考虑正确性,为了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有了一个作为学生个人的判定依据。试着比较,若是简单的由老师提出“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别”。两者的效果可想而知。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同的。但是,问题情境的给出必须合情合理,一般有如下三个原则:与学内容相联系。可以是生活情境,也可以是知识情境。有挑战性,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可能可以解决,或者至少知道该怎么去思考。(否则就要做必要的引导)若给出的情境不符合以上原则,不如不用给出,直截了当的提出教学内容。因为不是每一节课都能有很好的与之相关的情境。第二个环节:研探论证,发展思维这一个环节与上一个环节紧密连接,是教学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探索和论证新的知识。即在学生对问题情境提出解决方案后,让他们自己去研究自己提出的方案的正确性。可以说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大的思维革命”。凡是重要的问题、公式、定理,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究)。在这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对于学生积极的想法老师给予肯定。同时教师诱导学生学习思路,指导学生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思考。在这一教学段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不完全的思维,不完全的推理和概括。因为学生的知识结构毕竟有限,对于问题是非的判别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初中的学生,特别是几何部分,直觉推理很重要,要给与肯定,不能随意打断学生,从而打断的思维,阻碍思维的发散。否则给学生带来了压力,压抑了思考。老师可以在学生讲完以后,引导学生如何严谨地思维。例如,在上面第一环节提出的八年级平行四边形的判别这一节课,学生判断出第四、第六、第七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那他们的判别依据是什么呢?这里就给了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他们的回答会有各种各样的,而且有一种直觉上的倾向。所以,这一教学段必须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很好的把握新的知识。在这里,我是不提倡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目前,有老师容易走进“建构”的误区,不切实际的夸大了学生的能力,在这一个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上任由学生自由发挥。这样不仅没有取到好的效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让很多学生走了很多弯路,而且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群体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灾难。我们是帮助学生去建构。(2)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数学学习,不仅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数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这一教学段中,形式上以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从大的方面分为两类:一是纯粹的数学问题,二是生活的数学问题。为了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创新能力这一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的训练。加强“同一条件,多种结论”或者“同一结论,多种条件”的练习。例如“条件:两直线平行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结论:_”“条件:_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开放性题目,探究性题目的练习。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新。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求异性;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定式性都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些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体现,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例如,在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给你一把刻度尺,你如何判断一个小的四边形的元件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元件?”这个问题的给出,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起了很好的作用。又如,我还提出了这么一道题:“_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种提法和课本的不一样,答案也是不唯一的。通过这一练习,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本身知识结构。若给出的数学问题远远的超过了学生能解决的范围,或者很容易让学生引起思维混乱,这就是南辕北辙了。因此,在教学的设计过程中,不要忘记了学生,为追求完美而追求完美。总之,这一环节中的教学全过程,是学生活动的全过程,是教师指导与辅导的全过程,是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培养的一个环节。第三个环节:反馈矫正这一个环节包括两个主要内容。(1)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在这一教学段中,充分调动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解题思路和方法提出疑问;同时对于容易混淆的内容,学生可能注意不到的,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并解决。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这样能把课后的一些问题放到课堂上来解决,充分利用了课堂的时间,并且课后的效率会大大的提高了。在这以教学段,必须以“解惑”为中心,不能仅提出了问题,但没有解决。因为如果没有解决就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取到了相反的效果。(2)互问互检,巩固强化。这是一个新的教学形式。在时间允许,并且教学内容适合的前提条件下,由学生之间针对本节课内容互相改编和创编一些新题目,分组讨论或共同解决,互相检查对新知识的理解。这无疑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质的飞跃。举个例子,就像是使学生从原来张口等饭吃的被动状态变化到考虑如何做饭的主动状态,并且还要考虑如何去做才能使得饭更好吃。但这里一定要注意到实施这一形式的前提。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学生不仅懂得如何解决问题,而且还会主动质疑,并能提出数学问题,对于数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把握,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第四个环节:总结评价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同样有两个教学段:(1)课堂小结,诊断评估。在这一教学段中,我喜欢的做法是给学生留一道课外作业。这一道课外作业留给了学生极为宽广的思维空间。例如,平行四边形的识别这一课,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找出你所知道的能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当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时,不容置疑的会开动很多脑筋,总想找出不同课本的判别方法。这就很好地达到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了。(2)承上启下,留下悬念。如同说书先生一样,承上启下,留下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我的做法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悬念。因为学生自己能提出,说明他是处在一个主动的位置,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有利。因此,在这以教学段中,我经常问“关于.(内容)你们想了解什么呢?”。例如,在学习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后,我就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你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还想知道关于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内容呢?”有同学类比了前面的学习,肯定会回答“怎么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悬念就出现了,这一节课就可以很好的收尾了。“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以上就是对于“四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