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农林学类论文人口生态生产人地作用机制下“三江并流”世界遗产保护的新视角0引言“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处滇西北,此地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并流,三山梅里雪山、白马雪山、玉龙雪山并立,自然地貌绝妙、生物多样性世界罕见、民族文化独具特色,其申遗的成功无疑会给本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但由于其所处的横断山区是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大陆板块相撞击而成,高山峡谷纵横;加之又地处中国地形第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带,地势北高南低,无论地质环境还是生态环境都极其脆弱。同时,此区域所处中国四大贫困区之一的青藏高寒区边缘,贫困面大,属典型的边疆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三江并流”区的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资源价值,是建立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基础上的,一旦破坏其价值将消失殆尽。鉴于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武陵源区的深刻教训,在对“三江并流”区进行开发的前期便应把保护提上首要议程,分析其人地作用机制,探索各种有效的保护措施。原生态的地理环境是无所谓优劣之分的,只有人类进入其中进行活动,相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言才有了地理环境的优劣之分。除了地理环境自身的演化,人类活动是影响地理环境的主导因素之一。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极大的影响,但同时人类活动通过人地作用机制也极大地影响着地理环境的演化由“平衡到失衡”或由“失衡到优化”。“三江并流”区人地关系特殊,其人地作用机制更为显著。基于此,笔者认为应从其特定的人地作用机制入手,从人口生态生产的角度来探索对“三江并流”世界遗产的保护。1问题的产生非理性的人类活动三江并流区特殊的自然因素及其组合状况决定了其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强烈的侵蚀营力、坡面物质潜在不稳定性和自然侵蚀常导致严重的自然灾害。再加上非理性的人类活动更降低了坡面对侵蚀的抵抗能力,在原来已经很强烈的自然侵蚀基础上更增加了侵蚀程度,常导致严重的侵蚀性山地灾害。自然因素导致的灾害是其自身的演化过程,人文因素则加剧了其演化,因此,本文主要是从人文因素的角度进行分析。11对“三江并流”区地理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人类活动类型影响三江并流区的人口大致可分为3类第一类是当地人口即当地居民,第二类是从事旅游开发的人口;第三类是进行旅游活动的人口即游客。根据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在目前状况下,当地居民的主导需要层次是较低层次的生存需要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而从事旅游开发的人口和游客的主导需要层次是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