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学类论文-宋代嶺南地區的生態環境與稻作農業.doc_第1页
农林学类论文-宋代嶺南地區的生態環境與稻作農業.doc_第2页
农林学类论文-宋代嶺南地區的生態環境與稻作農業.doc_第3页
农林学类论文-宋代嶺南地區的生態環境與稻作農業.doc_第4页
农林学类论文-宋代嶺南地區的生態環境與稻作農業.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林学类论文-宋代嶺南地區的生態環境與稻作農業一、引言:宋以前的嶺南稻作嶺南,大體上相當於現今的廣東、廣西、海南、以及福建和雲南、貴州的部分地區,宋代又稱為嶺外,嶺表,是一個在歷史上和地理上都具有特殊意義的地區。嶺南地區有著悠久的稻作歷史。但至今為止,我們還不能對嶺南稻作發展的歷史理出一條清晰的脈絡。宋以前,嶺南地區的稻作農業給我們留下一個矛盾的印象。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著名水稻專家丁穎教授依據野生稻分佈和歷史文獻記載曾經將華南視為稻作起源地之一,但這一說法始終沒有得到更早期稻作遺存的支援,80年代考古學者李潤權對此進行瞭解釋,並提出假說。2002年3月在廣東封開發現了4000年前的旱稻,可能為這一近年來不被看好的觀點提供新的佐證。2005年4月又有報導說,考古專家從廣東英德牛欄洞遺址抽取的32個孢粉,經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證,有4個探方6個層位元元有原始人工栽培稻穀穀殼化石。進而推斷,嶺南稻作史距今有1.2萬年。但嶺南地區早期稻作遺存的發現較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同類發現顯然要少得多。作為稻作起源地之一仍需要更多的論證。從秦漢開始嶺南地區已成為中央政權管轄的一部分,並開始接受周邊文化的影響,特別是東漢時期,九真太守任延推廣犁耕以來,嶺南地區與內地走上了同樣的農業發展道路。1963年廣東西北部連縣的西晉墓中出土犁田、耙田模型,和1980年廣西梧州西北倒水南朝磚室墓中出土的耙(耖)田模型,多少可以證明史載不虛,同時表明唐宋時期在江南地區出現的水田精耕細作的某些因素,在此之前的嶺南已經出現了。但宋及宋代以前,犁耕在嶺南地區的普及程度如何?仍是一個未知數,因為即使到了南宋時期,嶺南有些地區還在使用人力踏犁。唐代嶺南的一些地方也已採用了水稻移栽技術,劉禹錫在連州所作插田歌就是一個證據。但宋代所能見到的還是以直播為多。歷史上許多有關嶺南稻作的文獻都提到稻再熟,但這種再熟稻的性質是什麼還不能肯定。由於資料的缺乏,我們還不能對上述問題給出一個很好的回答,但我們可以從有關宋代嶺南稻作的歷史中去加以推測,因為宋代嶺南地區的稻作正是從歷史中走過來的。前人對嶺南地區宋代的環境和稻作已有所研究,如韓茂莉的宋代農業地理就對嶺南地區的農業生產與土地利用,嶺南地區的糧食作物有專門的章節論述,但就宋代嶺南的稻作和環境及其相互間的影響而言,我們還可以作進一步的發展。二、影響嶺南稻作發展的因素宋代江南地區的稻作農業已經進入到精耕細作階段。相比之下,嶺南地區的稻作農業依然粗放。人口稀少是其重要的原因。傳統的精耕細作稻作農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勞動力的多少制約著技術的發展。宋代的嶺南有如漢代的江南。史記載:江南卑濕,丈夫早夭。這是導致漢代以前,甚至以後相當長的時期內,江南地區採用火耕而水耨這樣一種較為粗放的生產技術的重要原因。不過唐宋以後,江南地區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一舉改變了原來落後的面貌,然而,嶺南地區似乎還在舊日中徘徊。宋時醫家,在探討嶺南地方疾病時,非常重視地理氣候環境的影響。嶺南既號炎方,而又瀕海,地卑而土薄。炎方土薄,故陽燠之氣常泄,瀕海地卑,故陰濕之氣常盛。而二者相薄,此寒熱之疾所由以作也。自古以來,人們提到嶺南,常常與一種可怕的疫病聯繫在一起,這便是瘴氣(主要是瘧疾)。這本是由傳染媒介按蚊anopheles;malarialmosquito的攻擊而感染瘧原蟲而引發的傳染性疾病。古人雖然不知道瘧疾的病源,但他們認為瘴疾是由地理環境所引發的一種疾病。蓋天氣鬱蒸,陽氣多宣洩,冬不閉藏,草木水泉,皆稟惡氣。人生其間,日受其毒,元氣不固,發為瘴疾。因瘴而生的還有一種病稱為蠱毒、蠱本感瘴而生。它有兩類,一是嵐霧瘴毒引發的腹脹病,一是由人工培育的毒蟲所致之病。長期以來,蠱毒和瘴氣一樣一直是個存留在人們腦海中的夢魘。此外五嶺之南,不惟煙霧蒸濕,亦多毒蛇猛獸。11也給人們的生命健康帶來危害。加上當地醫療水準低下,在大病面前,人們不知醫藥,唯知設鬼,而坐致殂殞。12惡劣的自然環境嚴重地影響了當地的人口素質與數量,特別是本應作為農業主要勞動力的男性人口的數量和素質。人生其間,率皆半羸而不耐作苦,生齒不蕃,土曠人稀,皆風氣使然也。13同時這種不利的影響還有著明顯的性別差異。根據當時人的觀察,嶺南地區的人口性別比率是女性人口大大多於男性人口。一夫多妻盛行。呈現明顯的陰盛陽衰現象。南方盛熱,不宜男子,特宜婦人。餘觀深廣之女,何其多且盛也。男子身形卑小,顏色黯慘,婦人則黑理充肥,少疾多力。城郭虛市負販逐利率婦人也。而欽之小民皆一夫而數妻,妻各自負販逐市以贍一夫,徒得有夫之名,則人不謂之無所歸耳,為之夫者終日抱子而逰,無子則袖手安居,14惰農自安。人口的數量和素質,特別是是男性人口的數量與素質,對嶺南地區的稻作農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深廣曠土彌望,田家所耕百之一爾,必水泉冬夏常注之地,然後為田,茍膚寸高仰皆棄而不顧,其耕也僅取破塊,不復深易,乃就田點種,更不移秧,既種之後,旱不求水,澇不疏決,既無糞壤,又不耔耘,一任於天。既獲,則束手坐食,以卒歲。其妻乃負販以贍之,已則抱子嬉遊,慵惰莫甚焉。彼廣人皆半羸長病,一日力作,明日必病,或至死耳。稱之為惰農。瘴氣不僅阻礙了本地人口的增長,同時也阻止了外來移民的進入。嶺南地區為瘴疾高發區,除嬰幼兒外,一般人群免疫水準高,發病率較低。相反北方南遷的移民,由於一般都不具備免疫力,當他們遷到瘴疾的高發區之後,往往容易感染瘴疾,複由於醫療水準低,死亡率很高。自秦漢以來,內地的人們一提到嶺南就總要皺眉頭,到了唐宋時期,人們對於嶺南的恐懼更是到了極點。甚至於有人嚇得連嶺南地圖都不敢看。15北方人到嶺南之後,死亡率很高,以其有瘴霧。世傳十往無一二返也。16內地移民,遠到而來,由於水土不服,往往為瘴氣所中,以致性命不保。嶺南個別地區,如,廣西昭州、廣東新州、英州等地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尤其高,竟有大法場和小法場之稱。17謠言比真實的情況更可怕。宋時有這樣的歌謠,春、循、梅、新,與死為鄰;高、竇、雷、化,說著也怕。18移民視嶺南為畏途,擋住了許多人南遷的腳步。這和所謂的生態擴張正好相反,在crosby的名著中,歐洲入侵者所帶來病毒和細菌,比他們的武器對新大陸和太洋洲的土著人更具毀滅性,因為這些土著民族從未感染過這些病毒和細菌,因而缺少免疫力。19可是在宋代的嶺南,外來移民所遭受到的最大的恐懼,不是密林深處暗箭,和毒蛇猛獸,而是彌漫在身邊的山嵐瘴氣。我們可以稱之為反生態擴張主義(Anti-EcologicalImperialism,)環境制約人口的數量和素質,同樣人口也影響著環境。有宋一代,嶺南地區仍然是地廣人稀,與此同時,動植物資源卻相對豐富。這對於農業的發展有積極的一面。地廣人稀為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宋代一些農業較為發達的地區往往耕牛較為缺乏。主要原因是種植業侵佔了本可以用於畜牧業的有限土地。20相比之下,嶺南地區的牲畜業卻相對發達。耕牛相對富餘。特別是廣西的雷州、化州等地,牛多且賤。主要表現在牛群被大量屠殺和販賣。來自農業發達地區的蘇東坡對此俗大惑不解,他寫道:嶺外俗皆恬殺牛,而海南為甚,客自高、化,載牛渡海,百尾一舟既至海南,耕者與屠者常相半。病不飲藥,但殺牛以禱,富者至殺十數牛。21在一首詩中,蘇軾還提到海康殺牛撾鼓祭,城郭為傾動22的習俗。嶺南地區所出產的牛只,除了滿足本地需要以外,還外銷到鄰近地區。宋時江南地區曾從嶺南、西北等地輸入耕牛用於耕作。北宋初年曾在處州(今浙江麗水)任知州的楊億就曾寫過一首民牛多疫死的詩,詩題小注:水牛多自湘、廣,商人驅至,民間貴市之以給用。23又如南宋時,江西贛州、吉州的農民每到農閒季節,即相約入南販牛,謂之作冬。24畜牧業的發展可以為農業的發展提供動力和肥料。但動植物資源豐富也有對農業生產和生活不利的一面。嶺南地區使用踏犁的原因之一,是因為田中宿莽巨根妨礙了牛耕。最可怕的還是各種野生動物。由於地多虎狼,嶺南百姓選擇巢居(幹欄式建築),不如是則人畜皆不得安。25虎,廣中州縣多有之,而市有虎,欽州之常也,城外水壕往往虎穴其間,時出為人害,村落則晝夜群行,不以為異。26更有甚者,有些野生動物還直接對農作物構成危害。唐宋時期,嶺南沼澤地區有大量鱷魚的分佈,如,潮陽之湫,鱷魚為害,潮人患之27,這也勢必成為嶺南地區稻作發展的一大障礙。唐代韓愈刺潮時,為此設壇祭鱷,撰鱷魚文,以驅走鱷魚。然而,鱷魚只是阻礙沼澤地的開發,還不足以對稻作構成直接的危害,相比之下,野象對稻作的為害更為劇烈。宋代嶺南地區還有大量的野象的存在。象牙成為當地的一種財富,但往往被官府壟斷。雷、化、新、白、惠、恩等州山林有群象,民能取其牙,官禁不得賣,自今宜令送官以半價償之,有敢隠匿及私市與人者,論如法。28從當地百姓而言,野象的存在給當地的農業生產和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倒是實實在在的。據時人宋莘視聽抄載:象為南方之患,土人苦之,不問蔬穀,守之稍不至,踐食之立盡。性嗜酒,聞酒香輒破屋壁入飲之。29如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潮州野象數百食稼,農設穽田間,象不得食,率其群圍行道車馬,斂穀食之,乃去。30嶺外代答也提到了野象對於禾稼的危害。象,欽州境內亦有之。象群所在,最害禾稼,人倉卒不能制,以長竹系火逐之,乃退。31就連臨近嶺南潮州的福建漳州也有野象害稼的記載32。在漳州境內出沒的野象中又以獨象的危害最大。漳州漳浦縣地連潮陽,素多象往往十數為群,然不為害,惟獨象遇之逐人,蹂踐至肉骨糜碎乃去,蓋獨象乃眾象中最獷悍者,不為群象所容,故遇之則蹂而害人。33早在熙寧七年(1074)春正月庚申,福建路轉運司言,漳州漳浦縣瀕海接潮州,山有群象,為民患,乞依捕虎賞格,許人捕殺,賣牙入官。從之。34但漳州等地的野象為害到南宋時還沒有根除,並影響到當地的農業開發。朱熹在紹熙三年(1192)二月的勸農文中指出:本州管內荒田頗多,蓋緣官司有俵寄之擾,象獸有踏食之患,是致人戶不敢開墾。為去除災害,使民樂耕耘,朱熹提出了一些鼓勵殺象的措施人戶陷殺象獸,約束官司不得追取牙齒蹄角,今更別立賞錢三十貫,如有人戶殺得象者,前來請賞,即時支給。35漳州如此,臨近的的嶺南潮州等地更是可想而知,因為潮州等地是當時野象分佈的一個中心,直到明清時期當地還可能有野象的分佈。36大象的存在給農業生產所帶來的危害是實實在在的。今天在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當地的農民仍然要不時地受到野象的侵襲。據當地村民反映,有四頭大象的話,可以把一家人的莊稼吃完。大象特別多的時候,幾乎把整個村的莊稼都吃光了。研究者發現,大象的進食量比較大,像一頭成年象,一天可以吃135公斤到300公斤的東西,玉米,一頭象一晚上就能吃一畝左右,如果來一群七八頭象得吃七八畝,而且來的時候還不是從那呆一天,一呆可能呆一個月、兩個月37。大象之外,一些小型的野生動物也會危害莊稼。如,山豬,即毫豬,身有棘刺,能振發以射人。二三百為群,以害苗稼,州峒中甚苦之。38又廣西安平、七源等州,有一種狀如山豬而小,名為懶婦小野豬,也喜食禾苗。田夫經機軸織紝之器掛田所,則不復近。39山豬一類所危害的作物,大多為稻。40鼠害也是嶺南稻作農業的一大災害。鼠害年年有,只是有些年份偏重。紹興丙寅(1146)夏秋間,嶺南州縣多不雨,廣之清遠、韶之翁源、英之真陽,三邑苦鼠害。雖魚鳥蛇皆化為鼠,數十成群,禾稼為之一空。41還有鳥害,如廣西雷州地多沙鹵,禾粟春種秋收,多被海雀所損。42地廣人稀,資源豐富,當地人不需要花太多的氣力,甚至不需要從事農業,就可以謀生。如潮州地產魚鹽,民易為生,力穡服田,罕務蓄積,時和歲豐,固無乏絕。43梅州也是土曠民惰而業農者鮮44。普遍的情況是富者寡求,貧者富足45,缺乏發展農業生產的內在動力。這種情形與漢代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載的楚越之地有相似之處,由於地勢饒食,無饑饉之患,以故呰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46種稻甚至不是生活的主要來源,這就使得原本不多的人口中,直接參加稻作農業的人口很少,少部分參與生產人也是慵惰莫甚,耕作極其粗放。欽州田家鹵莽,牛種僅能破塊,播種之際就田點穀,更不移秧,其為費種莫甚焉。既種之後,不耘不灌,任之於天地。47一些從北方南遷而來的人對此就深有感觸。蘇東坡(子瞻)在和淵明勸農詩就曾哀歎儋耳之不耕,說海南多荒田,俗以貿香為業,所產粳稌不足於食,乃以薯芋雜米作粥糜以取飽。他自己就有過日啖薯芋的經歷,並在酬劉柴桑詩中有這樣的詩句:紅薯與紫芋,遠插牆四周。且放幽蘭香,莫爭霜菊秋。窮冬出甕盎,磊落勝農疇。48其弟在居海康時,發現農亦甚惰49。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影響著稻作農業的發展。當時嶺南地區的稻作農業還不甚發達,稻米不足食用,充饑之物大多還是原來的薯、芋等塊根和塊莖之類的作物。生於憂患,死於安逸。由於慵惰莫甚,體格也得不到鍛煉,嶺南人的身體素質也很差,勞動能力很差。惡性循環的結果,必然影響著稻作的發展。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稀少的人口之間,維持著一種簡單的生態平衡。稻作農業就在這種簡單平衡下,緩慢地發展著。直到北方人口的大量進入,這種平衡才被打破,稻作農業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發展。這個階段就出現在宋代,特別是南宋。至少自秦漢開始,北方地區的居民就開始南移,進入嶺南地區。但只是到了宋代才出現了移民的高潮。據太平寰宇記、元豐九域志和宋史地理志對各地戶口的記載,自宋太宗到宋神宗時,嶺南道的人口增長最快。增長率為863,高出緊隨其後的江南道368和淮南道358的增長率的一倍以上,是其他道人口增長率的3-6倍。50又據斯波義信對對唐代中期至北宋中期各地人口增長情況所作的統計,嶺南地區的潮、循二州人口增長率都超過了1000%,賀州在400-999%之間,柳、貴、容、雷四州在200-299%之間,昭、潯、廣、韶、康、端、新、賓諸州也在100-199%之間。51南宋以後,嶺南地區的人口數量雖然在史書中的記載是不增反降,但事實可能正好相反。52時人李光(其曾因同胡銓等主戰派上書反對和議,請斬奸臣秦檜等,於紹興十一年(1141)貶謫瓊州)儋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