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B EoC技术需求白皮书(征求意见稿) .doc_第1页
NGB EoC技术需求白皮书(征求意见稿) .doc_第2页
NGB EoC技术需求白皮书(征求意见稿) .doc_第3页
NGB EoC技术需求白皮书(征求意见稿) .doc_第4页
NGB EoC技术需求白皮书(征求意见稿)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面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的电缆接入技术需求白皮书(征求意见稿)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有线电视网络宽带接入技术工作组2009年3月目 录1 概述21.1 背景介绍21.2 宽带接入技术现状与发展31.3 编制目的42 需求设计原则43 参考依据54 术语和定义65 系统描述65.1 物理结构65.2 逻辑结构76 业务类型87 应用场景和组网需求97.1 200户应用场景107.2 50户应用场景118 信道带宽与可扩展要求139 物理层需求1410 mac层需求1711 接入带宽需求1811.1 系统接入需求1811.2 带宽管理需求1812 安全需求1912.1 加密1912.2 接入端设备认证2012.3 用户标识和溯源2013 网络及设备管理需求2013.1 基本要求2013.2 配置管理要求2113.3 性能管理要求2113.4 故障管理要求2213.5 安全管理要求2214 互通性需求2315 扩展性需求2316 其它需求2317 附录:业务性能及qos指标参考2317.1 语音和视频业务qos2517.2 数据业务qos要求261 概述1.1 背景介绍 “三网融合”是国家发展信息化的战略部署,是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建设新一代有线数字电视网络不仅是有线网络自身升级换代、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推进国家信息化、促进三网融合的必然要求。 有线电视网是国家重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具有业务内容丰富、内容可控可管、用户群体巨大等方面的优势,可以满足“三网融合”业务发展的需求,符合以视频为主导的宽带业务发展趋势。因此,在“三网融合”中更多地依靠有线电视网络,充分发挥广电网络的优势,是符合中国国情、从实际出发的选择,是以较短的时间、较低的成本,跨越数字鸿沟,实现进入千家万户的信息化和安全的信息化的有效途径。 2008年12月4日,科技部与国家广电总局正式签署了国家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暨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自主创新合作协议书,按照协议要求,广电总局开始着手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利用有线电视网络进行宽带、双向化改造,使有线电视网网络超越其他现有网络,成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发挥有线电视网频宽带、成本低、易普及的优势,使有线数字电视成为进入千家万户的多媒体信息平台,满足社会各界和广大居民的多方面需求,推进三网融合。1.2 宽带接入技术现状与发展 我国有线电视网拥有用户近1.5亿户,由于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几步平衡,加上其他历史和客观原因,各地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存在很大差异,大多数用户的网络仍然是单项网络。随着业务发展和三网融合的迫切需求,对有线电视网络质量和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线电视网络必须进行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光进铜退”逐渐成为趋势。光前越来越靠近用户,每个光节点覆盖的用户数逐渐减少,从2000户减少到500户、200户、50户,甚至部分实现了光纤到户(ftth)。调研表明,目前我国有线电视网络中,光节点覆盖用户数为200户以下的用户已经占总用户数的15.5以上。根据国内外网络发展趋势,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面向未来五年到十年,光节点覆盖发展到200户或50户以内,甚至大规模ftth的部署。从网络改造的方式上看,目前国内存在多种基于有线电视电缆分配网的双向接入技术,但实现方式存在很大差异。设备产品种类繁多,缺乏标准规范。 一方面,众多技术方案的出现反映了市场的需求,给运营商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众多的方案也给决策带来了困难。从技术角度来说,各技术方案均有其各自的局限性。比如说,从工作频带看,现有电缆接入技术大多工作于当前广播电视工作允许的频段之外,有些工作在低于65 mhz的低频段,有些则高于860 mhz的高频段。低频段信道内干扰和噪声较大,信道也较为拥挤;而高频段信道内信号衰减和反射较为严重,有可能大大影响系统的性能或者降低该技术的适用性。从信道带宽来看,有些技术选用的信道带宽不是8 mhz的整数倍,不符合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的信道带宽规划要求,不利于信道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从协议性能来看,有些技术提供的业务速率不能满足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业务反展的带宽需要,有些技术没有很好的解决服务质量(qos)保障问题,不能提供包括实时流媒体等各种业务所需的qos。 另外,从成本角度来看,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特别是缺乏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各种方案均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造成双向化改造的效果不一和成本降低困难,因而难以大规模推广。1.3 编制目的面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的电缆接入技术需求白皮书在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的技术发展现状,根据现有网络的信道条件和应用需求,瞄准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势,聚合现有几种技术的突出优点,根据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网络发展的统一规划,制定相关的需求。以便促进相关接入技术的收敛,为将来有线电视网络将成为大容量、全双向、全交互、全功能的下一代综合传输网络,业务互相之间实现融合,基本实现光纤到户(ftth)的完整标准化体系做技术准备。2 需求设计原则 需求作为有线电视电缆宽带接入技术的开发和遴选的指导原则,其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标准性原则:必须遵循已颁布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确保基于本需求开发出来的技术具有横向和纵向的兼容性。避免有线电视电缆宽带接入网成为下一代网络中的孤岛。合理性原则:所提出的需求应该在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有线电视电缆网络资产的前提条件下有充分的技术实现可行性。应避免导致需要对现有有线电视电缆网络资产进行大幅度改造的技术开发。从而最大限度保护既有投资、发挥存量资产的效益最大化。可扩展性原则:宽带接入的用户需求和技术的发展是长期的、渐进的。需求设计必须保证先进性和可扩展性,先进性是指能够反映近期和中期未来的用户需求;另一方面,可扩展性保证了可以通过扩展满足远期为来的需求。保证基于本需求开发的技术和系统可以随着业务需求扩展和技术进步进行平滑升级。并且扩展性必须能够符合主流技术反展的趋势,迎合“光进铜退”的趋势。可管可控原则:必须满足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可管理性、可控制性,保证网络运营的规范和网络的健康发展。经济性原则:确保基于本需求开发出来的电缆宽带接入技术在保证性能的基础上,具有良好的经济性。3 参考依据1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司(2007.12),有线电视网双向化改造指导意见.2gy/t 106-1999 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3gy/t 135-1998 有线电视系统物理发泡聚乙烯绝缘同轴电缆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征求意见稿.4gy/t 137-1999 有线电视系统分支器、分配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征求意见稿.5gy/t 221-2006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6yd/t 1171-2001 ip网络技术要求-网络总体.7yd/t 1475-2006 接入网技术要求-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8itu-tg.1010:end-user multimedia qos categories.4 术语和定义aon active optical network 有源光网络cbat coaxial broadband access terminal 同轴电缆宽带接入网局端设备cnu coaxial network unit 同轴电缆宽带接入网接入终端后边一般都用终端表述(调制解调)设备dba 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 动态宽带分配ftth fiber to the home 光纤到户hfc hybird fibercoaxial 光缆-同轴电缆混合网odn optical distribution network 光分配网络olt optical line terminal 光线路终端oun optical network unit 光网络单元pon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无源光网络5 系统描述5.1 物理结构现有有线电视网络是以光纤为干线的光缆-同轴电缆混合网(hfc),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技术主要包括接入网光传输改造技术和同轴电缆用户接入改造技术两部分。在光传输改造方面,相比有源光网络(aon)技术,无源光网络(pon)技术具有拓扑结构简单、设备成本低,并且其网络拓扑结构与hfc网的光纤部分的拓扑结构相类似,因此在现有hfc网络中采用pon技术,不需要对现有hfc网络进行大幅度改造,只需要在原来的光网络上作简单的配置,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网络的升级。同轴电缆宽带接入网络用于解决电缆接入改造技术问题。由同轴电缆宽带接入技术和无源光网络技术一起构成有线电视网宽带接入技术。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接入干线传输采用pon技术后,同轴电缆接入成为最后100米的接入技术问题,覆盖用户少于200户,并逐渐向50户或20户过度。5.2 逻辑结构根据三网融合的趋势,在现有的有线网络的基础上,网络将向支持综合业务发展,按功能分层结构,各层之间由标准(或运营商自己的规范)接口连接,由统一的网络管理,、内容管理和用户管理对全网进行管理。从逻辑分层来说,面向综合业务的有线电视网络可以分为五层:业务和内容管理层,业务处理和接入网关层,有线电视宽带接入网层,用户层,网络管理和用户信息管理层(纵向的,负责其他各层统一协调管理)。如下图所示。其中,同轴电缆宽带接入网络基于同轴电缆在onu与用户业务终端之间提供以太网数据传输服务。6 业务类型下一代网络发展的一个基本的趋势是ip化的全业务网。ip业务(由ip网所承载不一定要ip网承载,比如把现有的电视变成ip流,用现有的有线、无线、卫星网广播到用户端,不同样是广播式的iptv吗?的业务)可以分为三大类,即语音、数据和视频。还有一种特殊的介乎三者之间的业务即ip流媒体,即利用流技术在ip网上传输的错多媒体视音频业务。进一步从应用的角度,可以按以下方式区分业务类型:1 交互业务交互将不仅发生在前端和终端之间,还将发生在终端之间,由于终端之间是隔离的,因此终端之间通信要经过局端转发,此时上下行带宽要求是对称的主要包括视频点播、互动电视、iptv、时移电视和录播电视等业务种类。要求网络提供双向支持,下行带宽要求高,上行带宽要求低,对传输时延和抖动要求高。2 数据业务主要包括互联网访问、数据上、下载、邮件收发、办公自动化以及在线游戏等信息化应用,提供tcp/ip协议数据的计算机双向通讯业务。要求网络提供双向支持,下行带宽要求高,上行带宽要求低,不一定对丢包率要求高,对传输时延和抖动要求低。3 实时业务主要包括voip、视频电话、视频会议、即时通信im、视频监控等新通信业务。提供视频语音数据的交互通信服务,特点是点对点或点对多点的双向对称的视音频数据通信,视听觉和读写的全互动交流,是完全的宽带数据应用。上下行带宽要求均较高,对传输时延和抖动要求很高。4 对称宽带业务主要包括基于p2p技术的文件下载及相关应用业务。提供点对点或点对多点的双向对称的数据通信,对上下行带宽要求均较高,对传输时延和抖动要求低。除了作为目前基本业务的catv广播业务(包括模拟和数字电视节目)以外,有线电视电缆宽带接入网必须能够提供以上业务承载的支持。7 应用场景和组网需求随着有线电视网络“光进铜退”的发展趋势,现有hfc网络的光纤越来越靠近用户,每个光节点覆盖的用户数越来越少。在进行有线电视宽带接入网络改造建设时,应结合hfc网络架构,在分前端和光节点之间采用pon技术,在光节点以下的同轴用户分配网络应采用有线电视电缆宽带接入技术。为了便于工程施工和网络管理维护,位于光节点处的onu功能和同轴电缆接入网局端(cbat)功能应考虑集成在一个设备中实现。根据每个光节点下覆盖的用户规模划分,考虑两种应用场景:2500户/50户,即一个光节点覆盖用户数分别为200户以下和50户以下两种情况。7.1 200户应用场景这种情况下,hfc网络可以达到光纤到小区的程度,对于小于200户的小区,只需要一个有线电视光节点,而对于大的小区可能存在多个光节点。从有线分前端机房到小区光节点之间的网络完全是无源的pon光链路,而从光节点出来的同轴电缆用户分配网络由于带的用户数较多,传输距离较远。针对该情况,onu/cbat交换机的组网可以采用将光节点的光纤延长到楼道,也可以将onu/cbat交换机安装在野外光节点位置。对于后者的组网方式,如图7-1所示。 由于本场景下光节点带的用户数较多,相比50个用户数组网方式,onu/cbat交换机必须能够提供更多的信道的复用,而且应该是野外型设计。另外,还需考虑以下几个关键技术问题:(1)应能够保证将同轴电缆接入信号传输一定距离,电行典型情况下为100200-30050户才是100米米左右;(2)onu的pon口带宽无法满足200个用户高带宽交互电视业务承载需求时,pon链路如何进行带宽扩展。因此,这种组网方式对于技术要求较高,而且可能很难应用于高带宽需求的应用场景。7.2 50户应用场景这种情况下,hfc网络基本已经达到光纤到楼道的程度,从有线分前端机房到居民楼之间的网络完全是无源的pon光链路,在楼内则继续使用原有的电缆分配网络。针对该情况,用于收发以太网数字信号的onu/cbat交换机设备以及接收模拟catv信号的光接收机全部安装在楼道内。光接收机和onu不一定需要覆盖相同的用户数,光接收机可以而且最好多覆盖一些用户,原则是不要放大器;onu覆盖则最好少一些。青岛hfc每个节点500户,但onu只管50户。如果用于连接分前端catv光发射机和楼道内光接收机的光缆中有剩余光纤,则可以用于pon olt和onu之间的odn连接,否则需要另外布光缆或者采用波分复用技术,在同一根光纤中传输catv信号和pon信号。在楼道内,光接收机输出的模拟catv信号和onu缆桥交换机输出的以太网数字信号经过混频后,通过楼内电缆分配网络传给每个用户家中的同轴电缆接入网终端(cnu)设备,在不影响原catv广播业务的基础上实现有线电视电缆的宽带接入。如图7-2所示。考虑到大多数的情况,应为每户居民提供客厅和卧室至少两个终端接入点,因此一个楼道内需要100个左右的cnu终端。针对上述应用场景,应考虑基于同轴电缆带宽接入技术的频分复用技术或者频带捆绑技术,即由多个信道带宽一起提供所需要的带宽要求。假定一个同轴电缆宽带接入局端设备cbat对应一个信道带宽的信道,则需要多个cbat设备。因此从设备的角度来说,一个onu/cbat交换机中包括多个cbat单元,再连接到更多的cnu终端。onu/cbat交换机提供1个物理的同轴输出端口,但在该端口提供若干个同轴电缆宽带接入信道的频分复用。在实际进行有线电视接入网络工程设计时,也可以考虑楼道内的onu/cbat交换机输出多个同轴电缆端口,每个同轴端口连接一个楼道,则一个onu/cbat交换机可以带多个单元楼道的用户,但这样会存在跨楼道进行同轴电缆布线,考虑到铜缆对信号的损耗,这种跨楼道的铜缆不宜超过5100米,因此建议一个onu/cbat交换机输出2现在的楼房多数是4个单元,芯片设计也是4端口或更多,因此还是4个为宜个同轴电缆端口为宜,共提供2个楼道用户的宽带接入。8 信道带宽与可扩展要求根据gy/t106-1999的频道划分原则,遵循广播电视的管理相关规定,标称信道带宽必须为8mhz的整数倍。没有必要。电视频道划分是根据pal-d电视制式决定8mhz带宽的,数据通信根本没有这个限制;而且二者不会交错占用频谱,只会各占一段。docsis上行信道就不是8m,美国制式docsis下行也不是8m,我国这样的设备也用得不少。其实数字化以后电视频道也没必要按8m设置信道带宽,单信道带宽扩展一些更有利于提高带宽利用率,因为节约了信道间隔,也更有利于提高速率,满足下一代需求信道带宽需求主要考虑以下因素:(a)必须保证有充分的频谱资源可用,以便能够满足不同应用场景(比如密集居住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用户带宽需求是从12mbps510mbps2030mbps100mbps等渐进发展模式)的总带宽需求。(b)信道带宽必须采用8mhz的整数倍信道带宽规划方式,同上以符合有线电视网络的频道规划。信道带宽太窄则会损失频带资源利用率;太宽则一方面对带内频域平坦度要求过高,按现有hfc网络带内平坦度不会有问题,ofdm本来就分为许多子载波。只要覆盖系数不大于2,功率不大,技术上没有任何难度。对于追求高带宽的方案,增加频带宽度是最简单易行的现有有线电视网络难以满足要求;另一方面对设备实现要求高,难以降低成本。(c)应该支持通过信道捆绑或者等价的方式实现传输带宽提升或者各信道之间资源动态分配的应用方式,以提供更为灵活的组网方式。考虑到数字化整体转换后,整个广播电视频带的高端可以留出超过256mhz的带宽,建议采用750-1006mhz带宽作为双向频段使用。考虑到ip化,整个频段内都应该可以实现ip通信;而且数字化以后一般首先空出来的是原来传输模拟电视的频道,这些频道在低端;因此应该要求全频段(考虑到长远发展,应该是5-2500mhz范围)可选。考虑到近期每个节点覆盖用户较多的实际需求,首先应该满足5-200mhz范围(d)应该支持邻道可用原则,以便更充分利用空闲广播电视信道传输双向宽带信号。9 物理层需求本部分内容适用于有源调制有线电视宽带接入技术。(1)频带资源利用率:定义为有效信号带宽与标称信道带宽之比,该值必须大于807/8。-460db带宽不超过8*n mhz标称信号带宽,-80db如果最后一段(cnu到最后一个分支分配器之间)电缆损耗10db,分支分配器端口反射损耗16db,那么cnu发射到接收之间的损耗是36db。在设计链路损耗是60db、邻道干扰 -60dbc时防卫度就是36db,完全可以满足256qam调制方式mer的要求。带宽不超过8*n+1mhz。(2)频带利用率:建议物理层最高传输效率在有效信道带宽内能够大不小于7bits/sec/hz。采用8*nmhz带宽的物理层频带利用率见下表:no.带宽物理层传输速率支持的调制格式建议18 mhz56 mbpsqam 256216 mhz112 mbpsqam 256*324 mhz168 mbpsqam 256432 mhz224 mbpsqam 256建议采用单信道16mhz(3)建议采用频率堆叠信道捆绑或其他方式增加带宽扩展性。(4)带外辐射:52000mhz频段范围内的带外辐射必须足够小必须量化至不影响现存有线电视信号,保证可以和有线电视信号共存。(5)跨越放大器和分支分配器:应该能够跨越放大器和分支分配器。建议删除,技术本身不能跨越放大器(6)插入损耗:同轴电缆宽带接入系统局端设备射频输出信号与有线电视信号进行混合时,引起的有线电视系统插入损耗不得超过1.5db。这也不取决于宽带接入技术(7)发射端参数: 发送电平范围:120dbv 射频接口:f型,75欧姆阻抗 发射频谱模板如下图:-标称带宽/2,-60db标称带宽/2,-60db-标称带宽/2*7/8标称带宽/2*7/8 同轴电缆宽带接入系统设备发射信号频谱应该在该模板阴影区域以内。n为8mhz电视信号频带的倍数,f0为工作频带的中心频点。(8)接收端参数: 接收电平范围:40dbv100dbv(64qam),46dbv100dbv(256qam) 接受端灵敏度要求: 64qam对应40dbv至45dbv mer=25db, qef ber1e-9。 256qam对应45dbv至50dbv mer=28db,两种调制模式下接收电平和mer都应该差6db qef ber1e-9。8 这个序号跟上边不一致动态接收范围和无线电接收不一样,同轴电缆分配的链路损耗比较均衡,动态范围不要求很高,因此范围可以缩小到30-80dbv以下,90%速率的范围也可以缩小到40-65db。这对提高设备质量和降低设备成本是有利的如下图所示:64qam与256qam不同基本调制技术的同轴电缆宽带接入系统实测吞吐量与链路衰减值之间的关系如上图所示,建议系统动态接收范围在如图所示的阴影区域内。10 mac层需求小序号不一致 mac层应该满足以下功能和性能要求:1 mac层频谱利用率:在规定信道宽带内系统的最大mac层传输速率与物理信道宽带之比应至少大不小于4bit/s/hz;建议用mac层速率与物理层速率比率表述,因为mac层与物理层的差异是开销,不是调制效率;调制效率是物理层的概念;“之比”也应该是个比值n带宽mac传输速率mac双工方式建议18mhz32mbpstdd/tdma216mhz64mbpstdd/tdma*324mhz96mbpstdd/tdma432mhz128mbpstdd/tdma建议采用64mbps的mac速率,以便于使用百兆fe端口和以太网进行桥接。和以太网桥接首先应该 考虑端口速率即物理层速率匹配,还应该保证下级带宽不小于上级的原则。另外,此处表述与11.1 2)不一致(2)上下行带宽分配:在上下行带宽总量约束条件下,应具备动态分配上下行能力,以提高带宽利用效率,更好地对应上下行对称和非对称业务共存的应用需求;(3)双工方式:建议采用tdd方式;(4)多址机制:在tdd方式下,建议采用预约许可和中心结点协调的tdm不需要,只会增加不必要的技术难度/tdma机制实现多址接入和信道分配;(5)vlan支持:局端和终端设备应支持vlan,终端设备可根据需要配置是否透传或剥离vlan标记;(6)组播过滤支持:建议有线电视电缆用户接入局端设备支持组播功能;(7)组播过滤支持:建议支持组播过滤功能;(8)广播风暴抑制:应该具备广播风暴抑制能力;(9)二层隔离:局端设备应该必须具有在二层隔离各接入终端的能力;(10)qos支持: a 建议支持802.1p,支持的优先级数=3(对应实时业务、准实时业务和非实时业务;此处不包括mac协议本身的控制信息,控制信息应具有最高优先级,但是不应计在qos优先级数中); b 建议支持802.1d的用户优先级标记(基于cos的qos功能); c 应能根据用户和业务进行宽带分配;与11.2是什么关系?(11)延时:建议业务分组在cbat和cnu之间的延时最大不超过20ms。11 接入带宽需求11.1 系统接入需求下面的序号6是怎么回事?1)建议同轴电缆宽带接入系统局端设备单信道输出时至少支持接入终端数为32不够,还要考虑每户多终端,初期家庭终端之间互联需求不是十分迫切,但每个终端与外部源端连接十分需要,而且同轴在家庭内部的分配特点更适合局端统一接入家庭内部各终端,因此96或128是合适的数字。7.2应用场景也是提的100个终端。2)同轴电缆宽带接入系统局端设备接入终端为单个终端、单向传送时,系统mac层传输带宽不低于100mbps。6 同轴电缆宽带接入系统局端设备同时接入终端为支持最大终端数、双向传送时,系统mac层传输效率不低于65%最好80%以上,这是可以做到的,在信道质量高的情况下可以减少纠错、甚至取消纠错;hpna最高效率就是80%。否则16mhz物理带宽无法达到100mbps吞吐量。11.2 带宽管理需求下面的7、8、9等序号是怎么回事?考虑用户预先申请以及并发使用等网络带宽应用场景,针对用户独占带宽和共享带宽,同轴电缆宽带接入网要具备dba(动态带宽分配)功能,以提高带宽利用率以及保证业务公平性和qos。通常情况下,连接用户终端设备的接入设备需要提供基于用户或业务的优先级管理依据,而在具有汇聚功能的局端设备处完成最终的dba行为。dba功能包括以下需求:7 上下行带宽分配:局端设备应能控制上行和下行流量,并进行上下行带宽资源动态分配,从而可以灵活适应对称业务和非对称业务共存的需求,从而提高整体网络带宽利用率。8 带宽管理和限制:接入端设备应能设定限制以太网端口带宽;局端设备应能设定限制各接入端设备的带宽。9 带宽分配类型:应支持固定带宽、保证带宽和尽力而为带宽等三种带宽分配类型。10 带宽分配粒度:256kvbps这是什么单位?好像是kbps11 公平性原则:在所有前提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遵循公平性原则平均分配带宽。12 基于优先级的带宽分配:根据业务优先级、用户带宽额度以及用户优先级进行带宽分配,为不同业务,不同用户提供不同带宽保障。(优先级调度:严格优先级/权重优先级)13 流量整形:避免网络过载或空闲,也能缓解网络拥塞,以便于提高服务质量。12 安全需求12.1 加密同轴电缆宽带接入网承载的数据为标准的以太网数据帧,恶意用户很容易窃听、泄露、篡改、破坏和伪造系统开销信息和其它用户的信息,存在安全隐患。为了保证用户数据与网络运营的安全,有效防止非法用户的攻击,建议对应该有用户信息进行加密功能(建议加密方式、位长)。系统可根据业务传输需要选择使用。12.2 接入端设备认证建议局端设备应具有对接入端设备进行认证的能力,能够拒绝非法接入端设备的接入,确保只有合法接入设备才能够方便快捷的接入网中,杜绝非法用户接入网中占用网络资源影响合法用户的使用,或者干扰网络正常运行。12.3 用户标识和溯源 一方面,可溯源性提供了网络管理者在网络遭到攻击或者恶意使用使得用户定位能力。另一方面,出于精细化管理的需要,运营商要能对用户进行精确定位,实现可溯源性,便于业务和用户管理。可溯源性的前提是用户唯一性识别,即用户标志唯一化。建议同轴电缆宽带接入网的局端设备能够唯一地识别接入端设备。目前主要有两类方案解决上行接入设备标志和端口溯源问题:一是借助设备物理地址;二是基于vlan(stacking)技术。13 网络及设备管理需求13.1 基本要求下面的4、5等序号是怎么回事?4 在hfc网络管理标准gb/t20030-2005中hfc设备网管根节点17409下定义cbat和cnu设备的mib。5 局端设备应能通过其所带的console口对其进行带外方式的操作维护,应支持通过标准snmp网管系统远程进行操作管理维护,可选支持telnet或者web方式的网管;6 局端设备应该支持带外管理和带内管理方式,带外访问方式应该提供所有带内访问方式的功能,带外带内同样需要访问方式应该实现访问控制,防止非授权访问;7 管理系统通过局端设备cbat的snmp代理实现对接入端设备cnu的远程操作管理维护,可选支持telnet或者web方式的网管;8 管理系统应具备对设备进行拓扑、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功能;9 建议管理系统应优先采用中文界面;13.2 配置管理要求1 应能对网络接口参数进行配置;2 可提供一种自动配置的方法,并能对接入端设备进行监控和管理。最好能够做到接入端设备的零配置即插即用这段话不够准确,有些含糊。应该包含两层含义:1、首次上线自动发现;2、上线认证后根据用户订购信息自动配置。;3 可对每个接入端设备的带宽、承载业务、传输能力进行配置;4 可对设备进行物理地址的配置;5 应能对业务流参数进行配置,如保证带宽、最大带宽和业务优先级等;6 应能配置以太网相关功能,如vlan、帧过滤、组播等;7 应能配置系统功能,如加密等;8 应能通过网管对系统软件进行远程升级;9 所有配置操作应记录到日志文件,并支持检索;10 应能对环境监控参数进行配置(可选)。13.3 性能管理要求下面的3、4、5等序号是怎么回事?3 网管应能启动性能应明确,比如流量、时延、丢包等测量功能,采集并处理测量数据,分析测量结果;4 性能管理应具备对系统性能进行周期性的统计功能,比如说带宽使用情况等等。5 应具有性能控制能做到吗?这可能不是网管目前可以做到的,应该是系统本身的功能,当超越门限时应该告警,人工干预功能,当系统性能下降超越门限时,对制约网络性能的相关参数进行调整;6 应能查询历史系统性能记录,并能将查询结果和统计结果保存到外部文件并输出。13.4 故障管理要求下面的7、8、9等序号是怎么回事?7 故障管理应负责对系统各个部门进行持续或间断的观测、检测,以发现故障、产生故障告警,进行故障诊断及定位分析,创建及维护告警日志,并能够通过冗余路由即时恢复措施重新提供服务;8 告警信息应可通过图形或其它方式对不同的运行状态和告警级别进行显示,并同时产生告警日志,供查询;9 告警信息应能区分为设备告警(如节点故障、接口故障、电源故障、cpu利用率故障等)、环境告警(如超出工作温度限制、湿度过高等)、通信告警(如传输链路故障等)、服务质量告警(如网络出现性能下降超越性能门限、网络部分区域拥塞等)等;10 告警应根据故障严重程度、故障原因、时间段等进行分级处理;11 故障事件恢复后,网管的相应告警信息应能自动清除。13.5 安全管理要求6 网管系统应能通过定义个人访问权限的方式,提供对管理员/操作系统访问的安全措施,拒绝非法用户和密码错误用户的登陆访问。不同级别的管理员具有不同的权限,确保访问请求的发起者只能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执行管理操作。敏感信息或固定用户终端签权属性、数据库和配置数据只能由授权的个人和管理系统进行操作;7 网管系统应能记录所有用户的操作,包括用户名、操作时间、操作类型、操作内容。非法用户登录应产生安全性告警,未经授权的操作尝试由系统日志记录并产生安全警告提示。14 互通性需求建议同种技术不同厂家设备之间可以实现互联互通。15 扩展性需求建议终端设备在设备形态功能及配置上具有可扩展性,能够面向未来的数字家庭业务。那就首先还要满足对等连接,因为接入网是主从连接16 其它需求环境正式版中“野外型工作温度范围为-25+55”要求太低,不能满足野外工作要求,野外至少要满足70的要求,按等级应该划到85那一级、电源、电器特性等,参考有线电视网络相关设备要求。终端设备上线时间:必须不大于10s。终端设备上线时间是指从终端设备加电应该是连接到网络,到该设备可正常工作的时间。可接入终端个数:每个局端设备应该能够支持至少3296或128各个终端的接入。以适应在初期多用户数、低带宽需求的应用场景。建议增加技术发展路线图(速率等级、调制效率、信道捆绑数量、qos、网管等),否则按现在这个版本作为两年后才出来的产品肯定落后于现存的其它技术。到那时其它技术物理层速率等级大概都达到1gbps了。总体感觉,这个需求没有体现“下一代”,连这一代都不算先进。17 附录:业务性能及qos指标参考 以下端到端的性能指标摘自通信行业国行标yd/t1171-2001 ip网络技术要求-网络总体。 以测量点为边界的端到端ip网网络性能指标定义为对应于ip包参考事件(ipres)的ip性能参数的统计值,其中端到端ip网络包括将ip包从源主机(src)传输到宿主机(dst)的电路域(cs)和网络域(ns),但不包括用户驻地网,源主机和宿主机上的低层协议(ip层、一层和二层)也是ip网的一部分。下表中的具体指标值都是临时的,需要根据实际运营经验修订。表17-1 ip网端到端的性能指标qos等级性质(上限值)缺省指标0级1级交互式2级非交互3级u级iptd平均iptd需规定150ms400ms1s不规定ipdv在1e-3分界点上iptd的最大差值需规定50ms50ms1s不规定iplr包丢失率需规定1e-31e-31e-3不规定iper包误差率1e-4不规定不规定不规定不规定spr虚假包率不规定不规定不规定不规定不规定以下技术指标数据来源于itu-t g.1010:end-user multimedia qos categories.17.1 语音和视频业务qos 对于接入网中承载的语言和视频类准实时通信业务,其相应解码算法能容忍一定的丢包和错包,但为了达到与传统电信业务相当的用户体验,其对时延和抖动的要求比较严格。表17-2 语言和视频业务性能指标mediumapplicationdegree of symmetrytypical data rateskey performance parameters and target valuesone-waydelaydelayvariationinformationloss(note 2)otheraudioconversationalvoicetwo-way4-64kbit/s150 mspreferred(note 1)400 mslimit(note 1)1 ms3% packetloss ratio(plr)audiovoicemessagingprimarilyone-way4-32kbit/s1 s forplayback2 s forrecord1 ms3% plraudiohigh qualityprimarily16-12810 s1 ms1% plrstreamingaudioone-waykbit/s(note 3)videovideophonetwo-way16-384kbit/s150 mspreferred(note 4)400 mslimit1% plrlip-synch:80 msvideoone-wayone-way16-384kbit/s10 s1% plrnote 1- assumes a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