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专业优秀毕业设计】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研究.doc_第1页
【金融学专业优秀毕业设计】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研究.doc_第2页
【金融学专业优秀毕业设计】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研究.doc_第3页
【金融学专业优秀毕业设计】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研究.doc_第4页
【金融学专业优秀毕业设计】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装订线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专 业 金融学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老师 年 月 日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课题名称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研究学 院 专业班级 姓 名 学 号 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内容:1.阅读与课题相关的书籍、报刊、杂志并查阅相关网站,在认真收集、整理、筛选相关资料和数据后完成写作大纲;2.构建论文框架结构,进行主要问题研究; 2.1文献综述及研究背景; 2.2农村金融的理论基础;2.3国外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状况;2.4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2.5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分析;2.6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金融体系创新战略对策;2.7结论;3.完成论文初稿,修改后定稿;4.翻译含有5000英文单词资料;5.按照论文写作规范要求装订成册;6.参加毕业论文答辩。起止时间: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共 周指 导 教 师签 字系 主 任签 字院 长签 字中文摘要目前,我国形成了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商业金融、邮政金融、民间金融分工合作、密切配合的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体系,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仍不能很好的满足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日益复杂和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加快推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己迫在眉睫。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农村建设的阶段,为了提供农村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所需的大量资本,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化解农村小额信贷的隐忧,本文认为,应该从全局的、长期的、动态的眼光来审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充分运用市场经济下的利益诱导机制,通过行之有效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邮政金融和其他形式农村金融机构定位合理、功能互补、充分竞争、广覆盖、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竞争性农村金融体系。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金融创新,新农村建设abstractcurrently,our country formed a policy-oriented financial cooperation finance,commercial finance,postal financial services,nongovernmental financial division,and closely cooperate with the rural financial products supply system which has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economy,but the existing rural the financial system is still not very good meet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increasingly complex multi-level and diversified demand,speed up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 rural financial system innovation has been imminent。at present,china is at a stag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areas,in order to provide the large amount of capital required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lso , to solve the three rural issue, as well as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of rural micro-credit, we should proceed from 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long-term,dynamic perspective to look at chinas rural financial system innovation,and make full use of market economy mechanism induced by the interest,through the effective policy support and guidance,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building of a multi-level rural credit demand, construct commercial finance,financial cooperation,financial policy,postal financial and other forms of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positioning reasonable,and the complementary function,full competition,wide coverage,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iversified competitive rural financial system。key words: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financial innovation,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areas目录一、绪论1(一)选题背景与研究价值1(二)相关文献综述及研究动态2二、农村金融的理论基础4(一)金融创新理论4(二)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理论4(三)国内关于农村金融的最新观点7三、国外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状况9(一)发达国家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状况9(二)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状况10(三)国外农村金融体系发展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11四、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历史沿革与现状12(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历史沿革12(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3五、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分析18(一)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金融需求分析18(二)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的供给分析19(三)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村的金融供需分析21六、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金融体系创新战略对策28(一)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的总体目标28(二)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金融体系创新须遵循的原则28(三)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的对策建议29七、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的配套措施36(一)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36(二)创新运行机制,促进资金回流36(三)推广面向“三农”创业性投资的风险投资机构38(四)逐步完善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建设38(五)加强农业立法、改革农业制度38(六)其他相关配套措施39结论40致谢41参考文献42附录143附录255contents1. introduction . . . . . . . . . . . . . . . .61.1 background and research topics. . . . . . . . . . . .61.2 related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 . . . . . . . .72.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ural financial. . . . 9 2.1 theory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 . . . . . . . . . . .9 2.2 the theory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outside.10 2.3 chinese scholars on the latest thinking of the rural financial. .133.foreigners about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3.1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development of developed countries. .14 3.2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 . . . . . . . . . . . . . . . . . . . .15 3.3 implications and reference for china for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abroad . . . . . . . . .164. the history, problem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rural financial system.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4.1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as rural financial system . . . 16 4.2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hinas current rur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al) system . . . . . . . . . .175. the analysis of chinas rural financial system develop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 . . . . . . . . . . .22 5.1 the analysis of chinas rural financial need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 . . . . . . . . . . . . . . . . . . . . .225.2 the analysis of chinas rural financial suppl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5.3 the analysis of chinas rural financial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 . . . . . . . . . . . . .266.the innovation strategies of rural financial syste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 . . . . . . . . . . . . . .30 6.1 the overall objective of innovation in rural financial system during the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 . . . . . . . . . .31 6.2 the principles of innovation in rural financial system during the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 . . . . . . . . . . . . . .32 6.3 the suggestions of innovation in rural financial system during the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 . . . . . . . . . . . . .337.the measures of innovation in rural financial system during the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 . . . . . . . . . . .397.1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system. . . .397.2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forms of security agenci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07.3 the promotion of start-up capital of venture capital institutions for the three rural. . . . . . . . . . . . . . . . . . . . . .427.4 gradually improved payment system in rural areas. . . . . .427.5 strengthen the agricultural legislation and reform the agricultural syste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27.6 other relevant measures . . . . . . . . . . . . . . . . .43conclus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3thank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reference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5appendi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一、绪论(一)选题背景与研究价值目前,“三农”问题凸现出的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自2005年10月11日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以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一系列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2005年-2009年2月共出台6个)。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具有现实的必然性:(1)新农村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农村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难点。(2)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3)新农村建设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而农民是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扩大内需的主要潜力所在;在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国际贸易摩擦加剧,此时更应重视内需,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与占我国总人口达60%的农村人口的拉动作用;(4)新农村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新农村建设的必然性导致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的必要性:从国家战略层次上说,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实施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措施必然要求创新农村金融体系。其理由:(1)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阶段,在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扩大农村投资,要求金融在促进农村资本形成和资金流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农业的专业化生产以及为连接农户与市场发展起来的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对农村金融产生了新的需求;(3)农村基础实施建设等投资的扩大,特别是次贷危机以来,4万亿刺激计划中的3700亿元的农村基础实施投资(含民生工程),要求金融发挥广泛的参与作用;(4)农村保险体系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村社会保障有很强的互补性。从微观层面上,靳光华、孙文生(2000)在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资本分析一文中,指出“农业流动资金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农村生产总值,农业增加值分别增1.3392和0.5807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形成了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商业性金融、邮政金融、民间金融分工合作、密切配合的农村金融体系,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推动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仍不能很好的满足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日益复杂和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这一情况己经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加快推动我国农村金融创新己迫在眉睫。如今,我国经济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随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挂牌(07年3月),国内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07年3月1日)成立、首家贷款公司四川仪陇惠民贷款公司成立(07年3月1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09年1月10日),不久的将来,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邮政金融分工协作、其他金融机构并存全新的农村金融体系将形成,农村金融产品供给得到明显加强,如何细分市场,建立分工合理、功能互补、充分竞争、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金融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三农”对金融的需求,并在优质服务“三农”过程中,实现各个金融机构的良好收益和良性发展,成为当前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核心,因此,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应该以从全局的、长期的、动态的眼光来审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建立一个定位合理,功能互补,充分竞争、广覆盖、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竞争性农村金融体系。对于实现农村金融体系和农村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二)相关文献综述及研究动态1.国内学者对农村金融的研究 围绕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如何发展这一问题,目前已有比较广泛的研究。焦瑾璞(2006)认为,新农村建设中,首先要针对农村金融的需求特点,建设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且坚持市场化取向;其次应当明确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定位;此外还应当大力发展小额信贷业务。何广文(2007)认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机构要多元化,应逐步放开农村金融市场,改变农村金融机构的单一化现状;以培育商业性、可持续发展的现代金融企业为目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鼓励各种经济主体积极兴办多种所有制的农村金融组织;李明昌(2006)认为,新农村建设中要明确划分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功能边界。政策性金融的覆盖范围应针对一些特定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特定领域的扶助性措施;边远地区则可通过国家对特定金融组织在特定区域开发业务的扶助性措施来解决无法由市场解决的“公平”问题。唐双宁(2006)提出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的合力作用,加大对农民、农业和农村的金融服务和支持力度。殷俊华(2006)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农村民间借贷与农村正规金融之间是相互补充的,农村民间借贷不仅有利于弥补生产性金融需求的缺口,而且对于弥补非生产性金融需求缺口、保持农户的流动性具有重要作用。农村民间借贷的广泛存在将为我国最终建立一个有效率的农村金融体系提供缓冲机制和稳定机制,使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农民生活不至于因改革的渐进过程而发生大的波动。周立(2006)认为新农村建设之所以要着力解决农村融资难题,原因在于农村金融市场的特殊性导致的农村金融市场发育中的市场逻辑未被认识和突破,导致农村金融市场自然发育状态下的“市场失灵”、“负外部性”和“政府失灵”,必须进行反市场逻辑的操作,以彻底改变农村资金流向。2.国外有关农村金融方面的研究(1)国外有关农村金融方面的经典研究罗纳德. 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分别在其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从不同角度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恶性循环状态,即金融抑制。e.s和麦金农 (1988)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了竞争与效率的研究。他们认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因为存在着“金融抑制”,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特征是“金融的二元性”,国有金融组织垄断经营,利率扭曲,资金总量矛盾突出,金融工具不足,信用形式单一,补贴性信贷利率和信贷配给使农村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他们在考察了农民与正规金融组织之间交易行为后得出并论证了这些经典结论:农业是弱质产业,收益率低且风险大,因此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政府适当保护农业和农户是必要的。hughpatrick c(1966)对农村金融组织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提出了金融发展的两种模式,一种是“需求追随”模式,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主体会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作为对这种需求的反映,金融体系就不断发展,这一模式强调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导致农村金融组织及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先于农村经济主体的需求。另一种是“供给领先”模式,强调农村金融组织及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先于农村经济主体的需求; hughpatrick同时指出这两种模式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两种模式之间存在一个最优顺序。苏布拉塔加塔克、肯英格森特1 印度苏布拉塔加塔克、肯英格森特著农业与经济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6月6769(1984)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营业活动的正规性、乡村银行数量的不足以及营运成本数额等使其一般不会把农民视为有信誉的顾客等,致使其没有取得较大的进步。(2)国外有关农村金融方面的最新进展 西方农村金融最新的理论进展包括:第一,政府的作用(geetha和meyer,2005):1.营造农村金融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2.提供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3.建设有利于农村金融市场功能发挥的管理组织。第二,优先发展三大战略(vega和claudio,2003):1.营造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性环境,包括宏观经济的稳定、消除对农村部门的历史偏见、财政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2.加强有利于农村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建设;3.培养微观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能力,使这些机构能够在需求驱动下适时提供信贷、储蓄、保险等各种金融产品;第三,多途径扩大金融服务:1.补贴社区基础设施投资,以帮助农村人口增加资产和技能;2.发展社会中介组织,以促进社团或合作组织的形成和社会资本的积累;3.培训相关人员,提高其技术、技能与经营、管理能力;4.改进服务,支持商业化等(steel和charitonenko,2003)。3.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的提出 在实践方面:回顾30多年的农村金融改革,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取得的进展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的分工整合方面,注重的农村金融机构的存在形态,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的以机构多样化为主线的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并没有实现对农村金融体系的优化,无论是以合作制为基础,还是以商业化为基础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都存在着没有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金融的现实需求和农村金融体系整体功能的协调来全盘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体系的构建问题。此外,建国以来,在农村金融的设计方面,其指导思想、机构设置、制度安排都服从一个目标增加生产,一切为城市和工商业发展生产服务,由此形成了一种与农村经济不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系,并引发本世纪最受关注的“三农”问题。因此,这种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供给型农村金融体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已无法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是缺乏合适有效的金融机构为“三农”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三农”的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同时也阻碍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在理论方面:综观国内外关于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许多学者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创新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但其中仍不免有一些缺憾,主要体现在在研究内容上,大多从某个金融组织、或某项制度等单一角度来论证,很少从多角度地研究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的创新,局部研究较多,整体改革研究较少。在研究方法上,从宏观层次上定性分析的多,缺乏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深入系统研究。在研究的时效性上,部分学者的研究严重脱离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忽视了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这一本质,现代农业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科学管理方法和经营模式改造传统农业,转变了农业增长方式,是当前“三农”发展新阶段,学者们没有将农村金融体系的创新围绕现代农业这个中心点来分析,只是单纯的分析了在传统农业下的金融体系的创新,缺乏时效性。因此,本文主要根据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时代特点,分析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完整和功能的不健全,来探寻农村金融体系的创新。二、农村金融的理论基础(一)金融创新理论金融创新是金融当局或金融机构出于对微观和宏观利益整体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实现金融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信息技术进步为推动力,以实现稳健发展、增强竞争力、获得最大化利益为目标,利用新的观念、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法或组织形式,来改变金融体系中基本要素的搭配和组合,推出新的工具、新的机构、新的市场、新的制度,创造和组合一个新的高效率的资金营运方式或营运体系的过程。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发展中国家致力于金融改革和深化,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界也经历了一次革新浪潮(呈现出新型化、电子化、多样化的特征),即所谓的“金融创新”。进入80年代后,出现了一系列重大而引人注目的新事物,其表现为突破金融业多年来传统的经营局面,在金融工具、金融方式、金融技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方面都进行了明显的变革。金融界出现的这些新现象,大大改变了传统金融业的经营格局,引起了经济学家和广大学者的极大关注,他们对其从理论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各自的理论,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1)由美国经济学家西尔伯于1993年提出的“约束诱导”理论主要从供给方面探讨金融创新。该理论认为,金融业为摆脱或逃避其面临的种种内部和外部制约外在经济环境的变化时,是金融创新的根本原因。(2)由d诺斯、le戴维斯以及r塞拉等提出的(制度学派的)金融创新理论主张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来研究金融创新。他们认为金融创新与经济制度密切相关的,在两种极端的经济体制(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和管制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很难存在金融创新的空间。(3)“技术推进”理论的代表人物是thhannon and jmmcdowll,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美国银行业新技术的采用和扩散,与市场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从而认为新技术(特别是电脑、电讯工业)的采用是导致金融创新的主要因素。然而,从这些金融创新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各种理论确实能说明一定时间和空间跨度金融创新背后的生成机理,但都偏重于某个侧面。事实上,每一种创新都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且在不同的时空各种因素的所起作用又有差异,这一点我们从金融发展历史(60年代的避管性创新、70年代的转嫁风险创新、80年代的防范风险创新、90年代以来的各种创新并举)的角度可以看得很清楚。(二)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理论1.农业信贷补贴论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业信贷补贴论是农村金融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学说。该理论的前提是: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阶层没有储蓄能力,农村面临的是慢性资金不足问题,而且由于农业的产业(特性收入的不确定性、投资的长期性、低收益性等),它也不可能成为以利润为目标的商业银行的融资对象。因此得出结论:(1)为增加农业生产和缓解农村贫困,有必要从农村外部注入政策性资金、建立非营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来进行资金分配。(2)为缩小农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结构性收入差距,对农业的融资利率必须低于其它产业。(3)地主和商人发放的高利贷及一般以高利为特征的非正规金融使得农户更加穷困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促使其消亡,通过银行的农村支行和农业信用合作组织,将大量低息的政策性资金注入农村(张元红等,2002;周天芸,2004)。显然,该理论是支持一种(信贷)供给先行的农村金融战略(亚当斯,2000)。发展中国家广泛实行了这种农村金融战略,所有的迹象都说明:通过政府机构供给农村信贷,在帮助贫困农户、消灭或削弱高利贷、促进农业生产、扩大农村部门的融资的同时,也陷入了严重的困境储蓄动员不力、过分依赖外援资金、贷款回收率低、偏好向中上层融资只能满足少数人的需要等方面的问题十分严重。就构建一个有效、自立的金融体系来说,这一理论及其实行效果是失败的。其失败的原因在于农业信贷补贴论的缺陷:(1)假设前提本身是错误的。事实上,即使是贫困农户,也有储蓄需求。许多亚洲国家的经验表明,如果存在储蓄的机会和激励机制,大多数贫困者会进行储蓄(adams,2002)。(2)低息贷款产生逆行选择。许多经验表明,低息贷款政策很难实现其促进农业生产和向穷人倾斜的收入再分配目标。由于贷款的用途是可替换的,低息贷款不太可能促进特定的农业活动。低息贷款的主要受益人不是农村穷人,低息贷款的补贴可能被集中转移到使用大笔贷款的较富有的农民身上。(3)贷款重点形成错位。农业信贷补贴重量轻质,从而造成贷款的违约和大量拖欠贷款的现象;另外,农业信贷补贴重农业生产轻农村非农生产,从而造成农村各部门的不平衡发展,同时也无法促进农村家庭的收入来源的多元化。2.农村金融市场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浪潮下,农村金融市场论逐渐替代了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是在对农业信贷补贴论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其主要理论前提与农业信贷补贴论完全相反(张元红等,2002):农村居民以及贫困阶层是有储蓄能力的,没有必要由外部向农村注入资金低息政策妨碍人们向金融机构存款,抑制了金融发展,运用资金的外部依存度过高是导致贷款回收率降低的重要因素由于农村资金拥有较多的机会成本,非正规金融的高利率是理所当然的。农村金融市场论还暗含一个假设:金融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中的信息是完善和公开的,并存在一个竞争完全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且市场中的主体是理性的。因此,金融市场化的核心是:(1)农村金融改革是十分重要的,农村内部的金融中介在农村金融中发挥重要作用;(2)储蓄动员是关键,为实现储蓄动员、平衡资金供求,利率必须由市场决定,实际存款利率不能为负数;(3)农村金融成功与否,应根据金融机构的成果与其经营的自立性和持续性来判断;(4)没有必要实行为特定利益集团服务的目标贷款制度;(5)非正规金融具有合理性,不应无理取消,应当将正规金融市场与非正规金融市场结合起来。但现实经济中,农村金融市场论的假设同样存在着缺陷:(1)现实的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着不完全性和昂贵的信息搜寻成本(在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2)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滞后对农村金融市场化存在制约。(3)农村金融市场化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是不适用的,因为其研究对象是私有制经济基础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实际上,取消政府管制、放任农村金融市场化会造成多方面的市场失灵,导致农村金融体系的动荡。该理论完全仰赖市场机制、极力反对政策性金融对市场的扭曲,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至今还是农村金融理论的主流。3.不完全竞争理论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前苏联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混乱现象,拉美和东南亚相继发生的金融危机,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都清楚地表明了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政府干预对于稳定金融市场来说仍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受此影响,在农村金融理论方面,人们认识到:为培育有效率的金融市场,仍需要一些非市场因素即政府的作用。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中,政府处于何种地位、应发挥怎样的作用,目前理论界观点不一。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斯蒂格利茨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其基本理论框架是农村金融市场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尤其是作为放款方的金融机构对于借款人的情况根本无法充分掌握(不完全信息),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就可能无法培育出一个社会需要的金融市场。为了补救市场的失效,有必要采用诸如政府适当介入金融市场以及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要素(stiglitz,weiss,1981; stiglitz,1989;张元红等,2002)。对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具体应发挥哪些作用,该理论认为:(1)稳定的低通胀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前提条件。(2)发展中国家在农村金融市场得到一定程度的发育之前,不宜过早地实行利率自由化,政府应当运用政策手段将实际利率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同时控制存贷款利率的增长。对因此而产生的信贷分配和信贷需求过度问题,在不损害金融机构储蓄动员动机的同时,可由政府从外部供给资金。(3)在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方面,当局应当给予其一定的特殊政策,如提高进入门槛、限制新参与者等保护措施等。(4)在不损害银行最基本利润的范围内,面向特定部门的低息融资等政策性金融是有效的。(5)为确保贷款的回收,政府鼓励贷款方与农户间实行融资与肥料、农产品等实物买卖相结合的方式。(6)为改善信息的非对称性,利用担保融资、使用权设定担保以及互助储金会等办法是有效的。为克服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不完全信息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可以利用借款人联保小组以及互助储金会等形式,政府应该鼓励这种农户组织的形成。(7)在非正规金融市场上,政府通过适当介入来改善该市场一般效率较低的问题。不完全竞争理论隐含的观点是,市场上的不完全信息问题作为“市场缺陷”可以用政府干预来解决。因此,斯蒂格利茨的结论是经济落后、金融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应采用选择性政府干预;政府的职责不是直接保护和担保,而是促进农村金融体系市场约束机制发挥作用,积极促进信息的传播,增加农村金融市场上可供信息的公开化,并充分发挥掌握内部信息的农村金融机构和民间组织的优势;对于发展中经济和转轨经济,适宜走“不完全竞争市场论”的农村金融发展道路。4.局部知识论针对不完全竞争市场论中的选择性政府干预,冯兴元、何梦笔、何广文(2004)等用哈耶克的“局部知识论”来解析农村金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不是政府干预的理由,因为政府相对于市场而言,善于运用为众人所共知的全局知识而不善于运用分散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局部知识,用较多的政府干预来解决不完全信息问题,往往可能是以政府之所短替代市场之所长。有别于不完全竞争市场论,局部知识论则更多地考虑了如何从知识论的角度解决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完全问题。局部知识论的基本理论框架是:竞争是一种发现信息、减少不完全信息和信息不对称的过程(hayek,1968,1969)。存在着大量分散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局部知识(这说明农村金融市场中存在大量的不完全信或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只有通过知识的分工才能充分地利用这些知识,而竞争机制和市场机制有助于发现这些知识,促进知识分工,从而增进合作(hayek,1937,1945,1948)。因此,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现场交易(包括现场金融交易)应该最能发现和利用局部知识,减少信息不对称。冯兴元等进一步解析了农村金融市场中局部知识的意蕴(冯兴元、何梦笔、何广文,2004):(1)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者应贴近存在局部知识的具体的人和地方去提供金融服务,满足当地的金融服务需求,从中获取回报;(2)多样性的农村金融组织或活动、金融工具的创新促使该市场逼近或近似完全竞争市场,从而缓解信息不完全;(3)农村分散的局部知识的最佳利用者那些着眼于贴近农村经济主体的合作金融机构、非正式金融、地方中小型商业金融机构、小额信贷机构等,应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4)自下而上建立的农村机构或组织,就地、就近在农户和其它农村金融服务需求者身边利用局部知识做出决策者最能实现的金融效率。自上而下建立的组织相对而言没有这一优势;(5)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直接参与供给作用应该是辅助性的,政府补贴信贷的作用也一样。(6)政府可在建立与维持市场秩序框架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即农村非正式与正式农村金融机构的合理监管);(7)为克服金融监管当局在监管方面存在的不完全信息问题,应采用社会监管(包括存款人监管)和所有人监管相结合;(8)应鼓励农村金融返的供给者和需求者自发的贷款安全制度创新,以弥补政府监管的不足。冯兴元等得出的结论是:可以通过引入金融组织或活动的多样性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来实现一种农村竞争性的金融市场秩序。在竞争性金融市场的边际之外,即在竞争性金融市场不能发挥作用之处,政策融资工具(补贴、参与担保、金融租赁、促进小额信贷的商业化和财务上的可持续性等)可以发挥辅助性的作用。5.评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在逐步推进。农村的金融体系改革需要金融改革理论的指导。通过以上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虽然当前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理论很多,但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成型的理论来支撑具有我国特色的农村金融特点,处于新农村建设时期的我国还未形成适合的农村金融改革理论。因此国外的农村金融理论对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有着很大的参考借鉴意义,从农村金融改革的宏观上层面上看,改革初期,我国农村金融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与农村金融信贷理论的政策建议不谋而合。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信贷理论的很多假设己被证明是错误的或者不适当的。从新时期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实践来看,此种理论也不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而目前比较流行的局部知识论和不完全竞争论所提出的假设条件更接近于实际,因此所提出的政策建议也更有着实际意义。因此未来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指导理论应更多的注重后两者,需要把局部知识论和不完全竞争论有机的结合起来参考研究。从农村金融改革的微观层面上看,西方的金融创新理论对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各组织机构的自身创新有着很深的借鉴意义,只有通过对产品、体制、服务全方位的创新才能配合农村金融体系宏观层面上创新形成合力,最终达到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的创新。(三)国内关于农村金融的最新观点1.内生金融理论内生金融是指微观金融主体在一国经济与文化的内层机制下自发形成相应的金融制度。通常完备的金融激励、创新、约束机制是内生金融进行的重要动力。农村数量巨大的微型金融机构,包括:第一类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等;第二类农村社区性组织、民间集资、金融会合和私人钱庄;第三类高利贷、金融投机诈骗等违法犯罪的金融活动。其中,信用社一度成为准官僚组织,效率低下;第二类金融创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