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学类论文-试论北宋林木破坏的历史转折 .doc_第1页
农林学类论文-试论北宋林木破坏的历史转折 .doc_第2页
农林学类论文-试论北宋林木破坏的历史转折 .doc_第3页
农林学类论文-试论北宋林木破坏的历史转折 .doc_第4页
农林学类论文-试论北宋林木破坏的历史转折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林学类论文-试论北宋林木破坏的历史转折北宋是我国历史上林木破坏十分严重的朝代之一,以真宗朝为界,可以将北宋的林木破坏大致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这两个时期内,北宋林木破坏活动表现出大体而言,林木破坏有以下几种途径:战争、河防、垦荒、原料及燃料需求。这些都可以归纳到三个方面:1、战争、2、经济发展、3、河防。虽然垦荒的直接动因在人口增长导致的土地资源紧张,但人口增长事实上亦是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和重要的评价指标。笔者以为,真宗时期之所以是北宋林木破坏的历史转折,第一:真宗统治时期国家的统治重心由统一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太祖、太宗时期,虽然为恢复经济曾经大力劝课农桑,但太祖、太宗念念不忘的仍是北伐幽云,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在制定国家各项政策时,统一是他们考虑的首要目标,发展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为改善人民生活,而是为了给统一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随着北攻幽云的一再失利,宋廷虽然也在考虑放弃收复幽云的打算,如淳化二年(991年),太宗告诫近臣: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1)里。只有到真宗景德元年(1004)澶渊之盟,宋辽双方订立和平条约,宋廷才能但是,有人可能人会问,真宗后,宋廷同西夏进行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争斗,为什么又没有构成对经济建设重心政策的威胁呢?笔者以为,这应与辽夏不同的战略地位有关。虽然宋在同辽、西夏的斗争中采取的都是消极防御政策,都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但辽对宋的威胁要远远大于西夏对宋的威胁,这从宋与辽、西夏媾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可以看出。宋与辽是兄弟之盟,而宋与西夏则是君臣之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辽实力更为强大一些外,还在于宋辽边界地处华北平原北部,这里地广平,利驰突(2)突击;且距统治中心亦近,快马加鞭星夜兼程,数日即可兵临城下。西夏则不然,宋夏边界高山突兀,道路险阻,又远在西北一线,根本不足以对宋廷构成实质性威胁,所以当辽南侵时,满耳是迁都的懦弱之声,而当西夏东进时,全国则是一片大张挞伐第二:战争格局发生改变。随着宋辽和平条约的签订,宋辽关系转入了长期的和平状态,代之而起的是宋夏之间的斗争。当时为了抵御西夏的骚扰,宋廷除增加驻边禁军外,还采取了两项辅助措施:(1)大修堡塞。由于宋夏边界山川险阻,道路崎岖,因此堡塞的防御功能非常突出。一个建在险要位置的军事堡寨往往能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随着西夏骚扰力度的加强,宋廷修筑堡寨数量亦在不断增加,一十七,熙宁一百一十有二,元丰二百七十有四(3)(4)问要消耗大量的木材,因为筑城时的版筑,城寨的设施如敌楼、战楼、望楼、篱笆、门桥、壕栅及弓矢、畚插防守工具都需要大量的木材,如曹玮知秦州时所筑壕栅(即壕沟两岸上的密密的木桩)竟达三百八十里(5)全是以木为城(6)寨有利的地理条件。另外,从林木的实际分布来看,西北地区林木苍翠,如秦州多巨木(7)连山谷多大木(8)西北接大薮,材植所出,用戍卒三百人即可岁获大木万本(9)大、小洛门皆巨材所产(10)山林久在羌中,养成巨材,最为浩翰(11)林木翳荟交道,狭阻不可行(12)山林深险,粮道难继(13)直是先进的农耕地区,自身并没有大片大片的森林可(2)屯田。由于前述林木资源分布原因,河北平原屯田所造成的林木破坏要远960990)水灾发生频率虽然最高,达到157次,占到北宋全部水灾总数465(14)一千多年间,黄河决口泛滥约有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重大的改道有6次,其中宋代黄河的重大改道有3次,而较大的改道则多达10(15)1034),黄河在澶州横陇埽决口,河水冲出一条新河,流经今山东省聊城、临清一带,在今滨海县以北入海。庆历八年(1045)黄河在商胡埽(今濮阳东北)决口,今夏溃于商胡,经北都之东,至于武城,遂御河,历冀、瀛二州之城,抵乾宁军,南达于海。今横陇故水,尚存三分,金、赤、游河,皆已堙塞,惟出雍京口以东,大决民田,乃至于海。自古河决为害,莫甚于此(16)北流合永济渠,经山东北部入今卫河由天津附近入海,史称为黄河北流。这是有1060),黄河又在大名府魏县第六埽(今河南南乐西)决出一条分流,东北循今马郏河入海,是为东流。公元1117对真宗朝林木破坏的转折可以从质、量两方面进行考察,包括量的增加和质的变认识到林木所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因此史籍中有关林木破坏的材料散漫稀少,不成系列,从而使得对林木消耗量进行全面的考察有很大困难。限于材料,下面军阀混乱之弊,经济衰败,其后虽在太祖、太宗鼓励农桑政策下有所好转,但因要负担统一战争和北伐幽云的庞大军费开支,府库资财并不充裕,社会经济仍较困顿,不存在奢侈浪费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对土木营造的规模和样式控制非常严格,拒鹊。六口以上宅舍,许作鸟头门。父祖舍宅有者,子孙许仍之。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为饰,仍不得四铺习檐。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17)991),太宗修正殿,只是在柱廊墙壁上彩绘了几幅图画,结果遭到大臣的反对,最后不得不悉去彩绘,涂以赭垩(18)大为改观,史载当时海内承平,边隅清晏,人康俗阜,时和年丰,府库之中,货宝山积(19)符元年(1008),为安置天书,真宗决定建玉清昭应宫。原计划十五年完成,后在修宫使丁谓的催促下,至七年十一月宫成。整个宫殿建筑群共二千六百一十区,由紫微殿、天书阁、宝符阁、先猷殿、长生崇寿殿、太初殿、明庆殿、二圣殿、集禧殿、安圣殿等组成。宏大瑰丽,不可名似,远而望之,但见碧瓦凌空,耸耀京国。每曦光上浮,忆彩照射,则不可正视。其中诸天殿外,二十八宿各一殿。木便木冉杞梓,搜穷山谷,璇题金榜,不能殚纪,朱碧藻绣,工色巧绝,甍木共栾楹,全以金饰。入见惊忄兄臚魄,迷其方向,议者以谓玉清之盛,开辟以来未有也(20)土木之极天下之巧,又以其余材修五岳观,世犹谓之木天,屋宇不中程式,虽金碧已具,必令毁而更造(21)西京太祖神御殿、天庄观、祥源观等,所有建筑无不备极宏伟壮观,辇他山之石,相属于途;伐豫章之材,运周于材麓。累土陶甓,挥锸运斤,功极弥年,费将巨万,规制宏大,凡用材木,莫非木便楠(22)统计,庆历年间,仅京师营缮建筑物每年就需林木30(23)年(1054),欧阳修在上仁宗论京师土木劳费中说:昨开元殿只因两柱损,遂换一十三柱。所用材植物料共一万七千五百有零。睦亲宅神御殿所用物料,不可悉数。此外军营库务合行修造者,又有百余处。使厚地不生他物,惟产木材,亦不能供此广费。因两柱毁损而换一十三柱,费一万七千五百,浪费之巨可见一斑,难怪欧阳修感叹即使所有土地全部用来栽种树木,也不能供应这种消费。是时对林木资源的挥霍浪费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诸处神御殿,当盖造初,务极崇奉,栋宇坚固,莫不精严,虽数百年未必损动,近年以来,不住修换,殿宇无损亦要修造,可以想见耗木之烈。频繁的大兴土木,肆无忌惮的挥霍浪费,使时人发出了山林已尽,人力已竭(24)皆有羡余的诸木场,英宗时已渐就耗减(25)在皇帝带头下,大兴土木之风很快蔓延到民间。仁宗不得不对人们的僭越行为进行限制和约束,天下士庶家,屋宇非邸店,楼阁临街市,毋得为四铺作及斗八;非品官毋得起门屋;非宫室寺观,毋得绘栋宇及朱黑漆梁柱窗牖,雕镂柱础(26)定大多成为一纸空文,徒具形式,没有也不可能得以切实执行。相反,土木营造第二:从质的方面看,真宗后,林木破坏的格局发生变化,砍伐重点开始由北方转移到南方。宋初,秦陇地区是主要的林业基地,大部分的砍伐活动即发生在这一地区。北宋王朝刚刚建立起来。到秦陇之间采木的人就络绎不绝,以春秋二时联巨筏,自渭达河。历砥柱以集于京,期岁之间,良木山积(27)北宋王朝正式派出的官吏外,上自达官贵人如宰相王公附马,下至身份卑微的平真宗时期,大规模的林木采伐开始向南方转移。真宗修玉清昭应宫,所用有秦陇歧同之松,岚石汾阴之柏;潭衡道永鼎吉之木余木冉槠;温台衢吉之木寿;永沣处之木规樟,潭柳明越之杉(28)域、珠江流域,遍布全国。从林木供应结构看,南方地区超过北方地区居于主导地位。尤须值得注意的是,南方开始出现毁灭性破坏迹象。如浙江温州雁荡山,前人所不见,因昭应宫采木,深入穷山,此境始露于外(29)林木破坏加剧的情况还可以由农民的垦荒活动得以反映。垦荒虽然每一时期都有,但真正大规模的开展却是在真宗以后,因为垦荒的直接动因在于经济发展、人口增殖所导致的土地资源紧张。其时间可由同一性质的围湖造田得以反证。以鉴湖为例,王十朋说,国朝之兴,始有盗湖为田者,然其害犹微。盗于祥符者才十一户,至庆历间为田四十顷而已。至治平、熙宁间,盗窃而田之者凡八千余户,为田盖七百们顷,而湖寝废矣。(30),指出大规模的土地拓殖浪潮开始于真宗、仁宗之时。对宋代林木造成破坏的垦荒活动主要是山田的开垦。宋代开垦山田的活动虽然比较普遍,田尽而地,地尽而山(31)西北地区,贫苦农民为得到耕地也在不顾后果地毁坏山林,河东山险,地土平阔少,高山峻坂并为人户耕种(32)如张氵昊在云谷杂记中说:沅湘间多水,农家唯种粟,且多在岗阜。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木,纵火焚之。俟其灰,即布种其间。寇准忠愍公诗集卷中:归州巴东县谁家几点畲田火,疑是残星挂远峰。吕惠卿的父亲为漳州漳浦县令时,因山林翳茂,教民焚燎而种(33)烧畲于山岗(34)人家迤逦列板屋,火耕硗土角名畲田(35)号为刀耕火种之地(36)大山峻谷,侧耕危获之地居多(37)剑州山高人尽耕(38)上山烧卧木,下种暖灰中(39)要指的是畲田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梯田,同样占优势的地区是南方。史载荆湖南路,山田悉垦(40)岭坂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41)大山之所落,深谷之所究,民之田其间者,层累而上,指十数级不能为一亩,快牛剡耜不得旋其间(42)岭一带,百级山田带雨耕(43)一亩之地高覆低节,级级如横梯(44)累石堑土(45)据说当时福建路是富者垦山为田,层起如阶级然(46)地狭山多,田高下百叠(47)山化千般障,田敷百阶级(48)所述,北宋真、仁之际是一条重要的分界线,这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上的(1)长编卷32(2)长编卷59(3)曾巩元丰类稿卷7(4)北宋西北堡寨,西北历史资料,1983(2(5)宋史卷258(6)长编卷82,大中符祥七年三月丁末:“荆湖北路转运司言,当管慢水、乌速、庐溪、江口等寨,最当冲要,止以木为城,请改用版筑。”西北地区肯定有类似情(7)宋史卷349(8)宋史卷279(9)长编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