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论文-“新闻客观性”演变的二元路径和现实矛盾.doc_第1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新闻客观性”演变的二元路径和现实矛盾.doc_第2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新闻客观性”演变的二元路径和现实矛盾.doc_第3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新闻客观性”演变的二元路径和现实矛盾.doc_第4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新闻客观性”演变的二元路径和现实矛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传播学论文-“新闻客观性”演变的二元路径和现实矛盾关键词:新闻客观性商业价值理论品质摘要:“新闻客观性”是学界极为关注的理论,同时也深受业界的推崇,在“客观性”的演变过程中,发展生成两条不同的路径,一支侧重其商业价值,一支推崇其理论品质,目前围绕“客观性”暴露出的种种矛盾以及相互对立的评价,都与这种历史渊源有关。本文拟从这个角度出发,结合历史语境和现实表现,对“客观性”的理论漏洞以及由此造成的现实困境进行研究和分析。“新闻客观性”是新闻学久远的命题之一,其基本思想是对事实进行准确的报道,禁止在报道中直接、公开的采取带有撰稿人主观倾向的立场。1按照一些学者的说法,这是一个知之不难,但行之唯艰的理论,也正由于理论规范和实践标准的缺失,使客观性甚至成为新闻学界和业界的一个“迷思”。一方面,“新闻客观性”是学界极为关注的理论,同时又深受业界推崇,其重要性和价值的一个最突出的体现就是,没有一个新闻媒体公开宣称自己的报道完全放弃了这一原则。不管是作为一个标签,一种策略,还是一个理想,一种理念,“客观性”自诞生之日至今,始终魅力不减。但是,重要地位掩盖不了本身的瑕疵和漏洞,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从不间断,“客观性”在收获赞誉的同时,也在承受责难。对“客观性”的评价往往是对立的。支持者认为其是“最能够反映事实原貌”的报道方式,而反对者则对有些声称客观,并在“客观性”的操作框架下生成的新闻中过多的主观成分深恶痛绝,将其看作是一种“骗局”(Schudson,1978);有的学者认为“客观性新闻是美国给予世界的一种至高无上的原创性道德理念”(KentCooper),有的却批评它是“道德解脱的借口”(AndewKopking);业界的初衷是以客观性的报道笼络更多的读者,但是受众却对于一般报纸将客观奉为圭臬的纯新闻报道方式,表示不满。2事实上,对“客观性”的理解的莫衷一是,甚至截然相反,极端对立的矛盾,症结在于“客观性”本身。李普曼曾提出过,对错误发生原因的探究,往往是研究真理的开始。3因此,对“新闻客观性”与生俱来的理论漏洞的考察及其在现实操作中的表现形式的追踪和梳理将会对“客观性”理论的改良和实践的标准化产生借鉴作用。历史分歧:客观性的历史发展的二元路径客观性标准的混沌不清,以及学界和业界对“新闻客观性”的不同价值取向和心理期待,与它产生的历史语境有着重要的联系。初生的“客观性”带来了政治环境和媒体商业运作的双重改变,并因此赋予了不同的诉求,以两条理论上相互平行,但现实中却时而交叉的两条路径向前发展。客观报道的诞生,带有颇为浓厚的商业色彩(Glasser,1992)。以班哲明(BenjaminH)1833年创办的太阳报为先声的商业报纸的兴起,带来了新闻界以市场为主导的商业逻辑的形成,逐渐发展出一套用于提高报纸销量,增加市场影响力的新闻报道的方法,“客观性”的报道原则随即被引入报业实践中。与此同时,大众报纸的兴起使之前牢牢掌控“话语权”的“政党报刊”逐渐没落,结束了党派新闻的黑暗岁月,报纸开始倚重事实,放弃党派斗争,表现出“以独立、广泛的态度从理想公民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和政治事务的姿态”,4因此报道客观的媒介成为自由、民主的代言人。“新闻客观性”的缘起开启了商业报纸的时代,也结束了政党报刊的岁月。于前者而言,侧重的是“客观性”的市场价值;对后者来说,推崇的是“客观性”的内在品格。这两个方面在初期并没有什么抵触,因为“公正、中立”的事实报道既与党派言论划清界限,突出了媒体的民主话语,另一方面,它又能满足读者需求,带来商业价值,可谓一举两得,并不需要对其中的任何一个做出选择,而相应的割舍另一个。但是,在之后的发展演变中,两种路径的分歧日益增大。随着媒介商业化发展的日益繁荣,越来越多的媒体加入了争夺市场的行列。单纯的事实报道已经不能或者不足以再作为竞争利器,因此,尽管还标榜客观性,并且保留了客观性的形式,但是“客观性”的内涵和理论品质却大相径庭。报道内容过分的娱乐化,罔顾事实原则而随意编造“假新闻”,为了独家报道进行新闻策划,更有甚者,奉行新闻价值高于一切的信条,放弃了作为社会人的道义和责任,为了完成新闻报道,对一些身处危险的当事者不肯伸出援手,以他人的生命成就自己的独家。格拉瑟就认为:客观性原则作为一个参考架构,无可避免地会造成反道德与责任等严肃问题。5随着科技的发展,摄影摄像等新的报道手段的产生,增强了事实复制的能力,但是却使上述的情况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在另一个路径上发展的“新闻客观性”以自由、民主的理念为内在品质,呈现出一种西奥多罗斯福统称为“扒粪者”的作品的那种揭露性报道形式,也即调查性报道,通过深度挖掘幕后,整合事实资源进行解释分析,从而对权力机构进行监督,揭露权力腐败,肃清社会法纪,成功扮演了“看门狗”(watch-dog)的角色。“客观性”原则使媒介的监督行为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而后者是保证社会的民主化进程的重要力量,6是对“客观性”的理论品质的的一脉相承。但是,调查性报道由于开展的艰难,以及某些体制的限制,不能成为主流的报道形式;同时,由于其打破了传统的“客观性”叙述的框架,而受到质疑。但是,调查性新闻却充分体现了“客观性”理论中的民主诉求:代公众行使对权力的监督,防止权力腐化,追踪背后黑幕,维护公共利益,这种品质也受到许多学者的认可和赞扬,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原院长威廉哈森就指出:“在一个小心谨慎报道和解释重要负责新闻故事的记者,和一个在电视新闻杂志秀中采访摇滚歌星或娱乐红人、收入不菲的电视名人之间,存在着现实的差异。一个是公众的仆人,另外一个只是做秀的艺人。”7现实矛盾(一):形式客观与本质客观20世纪20年代初期,客观性报道原则受到美国新闻界的重视。使用倒金字塔的段落形式结构,用五W一H的美联社式导言,以及使用引号直接引述,以指名来源、出处及正确性等等(彭家发,1988),这种客观性的叙述形式一直伴随媒体对“客观性”原则的采用而伴随至今。形式客观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独立于主观看法的事实逻辑脉络,并且提醒写作者提高警惕,自我克制随时可能会进行的主观参与,同时,由于其在表面形式上对“客观性”的标榜而增强了报道内容的外在真实性,或者掩盖了报道内容的“不实性”,能够给读者以“专业化”的印象,形式客观在业界备受推崇,连向来主张主观报道的新新闻作家,在形式上也大多没有违背主观原则。8但是这种客观性具有极大的虚伪性和蒙蔽性,在利用了“客观性”的商业价值的同时,却没有保持其理论核心,在形式客观的背后,内容上的客观以及本质上的客观却没有保证。尽管是客观叙述,但是通过事实间的逻辑力量而不动生色的渗透了写作者的主观意见。在中英媒体对香港回归的报道上,突出表现了形式客观与本质客观的分离以及前者强大的欺骗性。双方都运用了客观报道的框架,并且都选择了“香港回归后,港人生活如常”的事件,没有人能够否认两者的客观性,但是,中央电视台强调的是“过渡平稳”,而英媒则突出了“港人对回归没有什么热情”。事实的真相被淹没在同样“客观”的报道之中。本质上的客观则对新闻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一个自由民主、对公众负责的社会的观察者甚至审视者进行报道,做一个真实而全面的记录者,而不是预设主题,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把关”,对事件筛选过滤之后,对“新闻客观”单纯的假以“工具性”的取用,从而对“真实性”进行补救。现实矛盾(二):事实客观与意见客观在把“客观性”这一原则落实到新闻实践中时,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促成了“事实和观点的分开”,把“新闻客观”的实现都寄托在“新闻事件报道”的事实部分,对意见是否客观则不作要求,或者认为意见与“客观性”根本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概念。对于这一点,笔者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分离无疑促进了“客观性”的发展,但是新闻的客观性不同于哲学里的客观性,不是针对物质世界而言的,而是指认识论意义上的客观性。以此推展,事实固然具有“客观性”,新闻中的意见的客观性不仅能够达成,而且更为重要。单纯的事实客观,会导致与上述例子一样的结果:事实掩盖了真相。每一个独立的事件都是真实客观的,但事件的连接,事实的组织方式却传达了特殊的逻辑和意义,输出写作者的真实意图,与形式客观一样,事实客观同样具有欺骗性。20世纪初,公共关系的出现使事实客观成为某些权力集团推行自我意识形态的工具,明知道消息源(在公共关系中体现为新闻发言人)发布的信息是别有用心,按照客观性的逻辑,媒体也不得不进行报道。法西斯政权更让人意识到,表面的现实主义很有可能被利用而沦为宣传工具,9对公众利益产生严重的侵蚀和破坏。正如Roshco所提到的那样,新闻记者所谓的“事实”,往往在大多数时候是社会上强而有力的机构声明,比如文件、记录、正式活动、官方的说明等等。这些东西经常被记者当作“硬新闻”,而不再做进一步的查证(Roshco,1975)。Graber也指出,在美国,特别是地方社区以外的新闻,官方的观点特别占优势政府官员和机构也例行证实信息(Graber,1980)。事实客观使权力集团以事实形式输出意识形态,实现对新闻话语的操控,这无疑是“政党”报刊时期的再次回归,而且假以客观的形式对“观点市场”进行更为隐秘,效果也更为强大的操纵,使其言论和地位更具合法性。对意见的客观性,恐怕最大的质疑来自这种客观性如何形成和体现出来。描写一件东西,叙述一件事情,尽管会有观察角度和抒写语言的差异,但最终还是会形成一个大体一致的对原物的描摹,这就是事实客观存在的基础。但是对于意见客观,如果没有统一的价值观,也即普适价值的基础,如何能达至客观以及如何衡量呢?笔者所理解的意见客观,从微观方面,按照政治哲学的观点,“之所以是客观的是受理性约束的理论。”10而把客观报道规定为科学的、精确的、非人性的、不带个人意见的描写,恰好是违反理性的。”11从宏观方面,是媒体能作为“观点的自由市场”,任何人都可以实现对媒体的实际使用权利,客观的呈现意见环境的多样性和互异性,由此让公众自觉、自行的发现真理,直面真相。重视新闻意见的客观性,也是强调媒介作为公共领域,建构公民社会的角色和地位,这正是自由而负责的媒体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事实客观,则于公民建设无益。结语:上面对比的两组概念是在同一的历史语境下诞生的“新闻客观性”两条不同的演变路径所形成的现实表现,形式客观和事实客观都是商业化的语境下“客观性”,而本质客观和意见客观则是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媒介”所应肩负起的“客观性”的理想形式。前者体现了“客观性”的虚伪、“策略性仪式”的一面,后者则烘托起一个“不死之神”的庄严和崇高。媒体在自身定位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兼顾“客观性”的外在和内涵。对单一路径的倚重,如过分商业化的媒介,对形式和事实等表面的客观形式的过分矫饰,而对新闻的本质和意见客观置若罔闻,最终会导致“同质化”,“客观性”就会沦为“复制品”的同义词,完全丧失自由、民主这些如生俱来的品质。成为商业野心的奴仆,并威胁到作为民主基石的公共信息的独立与多元的未来。12另一方面,如果一味追求新闻“客观”的品质,而不屑考虑市场反应,这样的精英媒介也必然失去社会土壤,公众的追随,失去了公共领域的向心力和影响力。初生时的“客观性”,不仅带来了媒介市场的繁荣,并且使自身的理论品质深入人心,获得了业界和学界的双重肯定;这也证明了两条路径的并行不悖完全有可能达到。1904年,美国现代新闻业的奠基人普利策(J.Pulitzer)提出:“商业主义在报业经营中具有合法的地位,但它仅限于经理部。如果商业主义侵犯了编辑权,它便成为必然的堕落与危险。一旦发行人仅仅注意商业利益,那将是报纸道德力量的结束。”或许从这段话中,我们多少能得到一些启示,来解决“新闻客观性”的现实矛盾,修补其理论漏洞。回想“火星人入侵地球”的广播所引起的彼时全城的恐慌和骚乱,公众的媒介素养可见一斑,而媒介的“客观性”修养则更任重道远。注释1陈力丹、王亦高,深刻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