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毕业论文1 (2).doc_第1页
金融学毕业论文1 (2).doc_第2页
金融学毕业论文1 (2).doc_第3页
金融学毕业论文1 (2).doc_第4页
金融学毕业论文1 (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工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姓名: 周小庆 学 号: 2107080209 所在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 业: 金融学 设计(论文)题目: 服务于国际技术转移的金融协同机制研究 指导教师: 王冀宁 2012年 03月 08日服务于国际技术转移的金融协同机制研究摘 要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科学技术体系开始有步骤地进行体制性改革。2007年12月5日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发布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在国际技术转移现有的理论基础上,总结了当前国际技术转移体系的基本构成,特点等,分析我国现有技术转移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可利用的优势,在促进技术与资本进一步结合,建立和完善技术转移的投融资服务体系方面,对如何调整和完善现有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试图在以下几方面形成特色、实现创新:第一,深入分析国际技术转移的本质特征及其内在机制,探讨国际技术转移的结构和运行模式,把握科技中介服务系统演化的一般规律,并根据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国家或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特点,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第二,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的结合,本文先从理论阐述入手,然后评述其现状特点,结合最新的数据图表,我国技术转移市场特点,选择合适的衡量指标体系,最后落实到实证分析层面,使其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前言部分,主要国际技术转移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本文研究方法和预期成果,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和评价;第二部分技术市场现状分析,并建立衡量国际技术转移的指标体系;第三部分博弈分析,校企合作是非零博弈和合作博弈,并建立序贯博弈模型,简单分析校企合作的协同效应;第四部分对国际技术转移机制研究做简单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同时,进一步明确研究的方向。在深入分析不同类型技术转移的本质特征及其内在机制,整体上把握参与者合作共赢的模式,并根据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国家或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特点,在研究过程中紧跟国内外国际技术转移的金融协同机制研究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最新成果,我们总结出“政府+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模式下最具实用价值的金融协同机制。关键词:国际技术转移 合作 博弈services in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financial synergetic mechanismabstract from 1980s, the system of s&t of china was reformed step by step. december 5, 2007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released the 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to promote action to implement .the purpose of the program of this research project is on the basis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summed up the basic components of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technology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metrics,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our existing technology transfer mechanisms and the advantages in the promotion of technology and capital to further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service system, how to adjust and perfect some technology transfer mechanisms, and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o make reasonable suggestions.this paper attempts to forming characteristics to achieve innovation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first,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nsfer of technology and its internal mechanism, the structure and operation mode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grasp the general law of evolu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mediary service system,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national or regional innov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to put forward workable suggestions.second, the combination of normative analysis and empirical analysis, this article start with the theory expounded start, and then revie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status, combined with the latest data chart, our technology transfer market characteristics, select the appropriate measure of system, finalized to the empirical level of analysis, make it more scientific and operability.窗体顶端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of 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the preamble of the major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of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this study method and expected results, reviewed the statu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second part of theanalysis of gem and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indicators to measure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the third part is the part of empirical research, focus on china and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mechanism analysis. the fourth part is to do a brief summary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mechanism, and make recommendations at the same time, a clear direction of further research.in-depth analysis of different types of technology transfer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rvice organization and its internal mechanism to capture the overall pattern of participants win-win cooperat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or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n the study process in keeping up the latest results of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f financi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 for the international transfer of technology at home and abroad, we conclude that the most practical value in the mode of government technology transfer services financial synergy mechanism.keywords: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cooperation gambling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和背景61.1 研究依据和意义61.1.1 研究背景61.2 研究方法及预期成果61.3 国内外研究现状71.3.1 国外研究现状71.3.2 国内研究现状81.4国内外实践现状91.4.1国外技术转移合作的现状与经验91.4.1我国产学合作的现状与不足9第二章国际技术转移市场的现状分析102.1 国际技术转移基本情况102.1.1 国际技术转移的参与者102.1.2 中国技术市场的主要体系112.1.3 国际技术转移的基本条件112.2 国际技术转移的特点12第三章 技术转移的博弈分析校企合作133.1校企合作是一种非零和博弈133.2校企合作是一种合作博弈143.3博弈分析143.3.1 模型的背景及假设143.3.2模型及求解15第四章 政策建议154.1当前政策154.2投融资服务体系的完善164.3研究方法及研究方向17参考文献18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和背景1.1 研究依据和意义1.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意义国际技术转移的目的在于在世界范围内寻求以最有优势的生产要素和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与本国的优势重新组合与配置,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国际技术转移是一国缩短技术差距,增强企业竞争力,加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是否具有完善的技术转移机制,成为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技术经济乃至市场经济是否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2 研究方法及预期成果本文以国际经济学、金融市场学、统计学以及计量经济学等学科为理论指导,以国际技术转移市场为研究对象,研究其金融方面的机制改革。本文采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文章开篇做理论铺垫,为实证研究作理论支持。本文预期成果以及国内外文献综述,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在国际技术转移的度量方面,建立衡量指标体系,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另外,在总结归纳其他学者、专家对国际技术转移评价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我国技术转移市场的总体现状,选取适合我国技术转移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配合的研究方法。1.3 国内外研究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形成了国际技术转移格局,采用了双边、多边、官方、民间等多种形式。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民间中介组织等多种组织参与其中。1.3.1 国外研究现状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对国际技术转移的机制和政策提出了若干理论,包括技术转移选择论、技术转移周期论、技术转移均衡论、需求资源(nr)关系论、技术差距论、技术转移内部化理论、技术从属论及适用技术论等。早期的研究侧重于技术传播理论,着重在技术转移概念的界定及技术转移的性质、要素和意义的确认;进入八十年代,技术转移的机制研究成为热点,以邓宁为代表的技术转移选择论,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技术转移均衡论,影响深远的日本学者斋藤优的技术转移周期论和需求资源(nr)关系论,以及波-哈的技术差距论等,都是该时期提出对现在有重要影响的理论;随着国际间的竞争日益聚焦于科学技术,技术转移则逐步被纳入国家或地区发展战略的框架之中,从而技术转移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各国的重视,理论背景与研究内容都愈加广泛和丰富。不得不提的是技术转移服务机构(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 tto) 是指为实现和加速技术转移提供各类服务的机构, 包括技术经纪、技术集成与经营和技术投融资服务机构等。作为一种新型科技中介机构, 技术转移机构对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 国内外对技术转移机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技术转移机构的功能定位、运行机制、运作绩效和政策环境四个方面。hellmann,sadler(2007)分析了技术转移机构在大学专利授权中的作用,认为机构能够解决企业对专利质量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机构能够为大学建立良好的信誉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friedman(2003)运用回归分析法研究了大学技术转移机构效率的影响因素, 他认为大学在高技术产业区的位置、大学院系技术转让的收益率、大学鼓励技术转移的政策和技术转移机构的成立年限是影响技术转移的重要因素chukumaba和jensen(2005)发现除了技术转移机构的规模外,机构成立的年限和院系的研发实力都将直接影响到技术转移因此可以将影响大学技术转移机构绩效的因素分为内部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取决于机构内员工的规模与素质、机构可获取的资源;外部因素则包括专利申请与保护的支出成本、机构所处的地理区位、鼓励技术转移机构发展的政策等等。1.3.2 国内研究现状孙铭(2008)在针对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的现实,研究了国际技术转移的概念、内涵、特点,提出了我国国际技术转移的战略目标,并给出了引进发达国家更为先进适用技术的具体措。国际技术转移的新特点,他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国际技术转移的结构升级2.创新全球化和技术转移供给多极化3.技术转移由单向性向双向性发展。王玉民(2006)等归纳了我国科技合作的现实态势:1规模迅速扩,但是投入相对不足;2.世界性合作网络基本形成,但潜力发挥不足;3合作模式逐步创新,但尚须探询技术合作形式;4科学研究国际合作最为活跃。但技术工程相对薄弱;5服务对象逐步扩展,但未突破科教界限傅建球(2005)认为国际科技合作日益呈现出加速化、合作主体多元化、技经贸一体化、基础研究特别是大科学研究国际化、合作内容高科技化的发展趋势。其对我国政府的作用、国家科技体制和科研环境、国家科学研究、产业研发、国家安全、知识产权建设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1.4国内外实践现状1.4.1国外技术转移合作的现状与经验在人类步入21世纪之时,各国政府都在制定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战略规划和新经济竞争力计划。这些计划中一个基本的和共同的特征就是:充分利用本国乃至全世界的一切科技资源为其服务,实现官、产、学、研全面与彻底的结合。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早已进行了高校与企业界合作,共建科研体系和推广体系。美国是世界上校企合作教育进行最早,也最有成效的国家之一。美国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及其周围形成的的高新技术产业园硅谷,是校企合作建立新型研究体系的成功范例。斯坦福大学大学的科研成果,首先在附近的产业园区转化为产品,投入应用,并未产品,转化为财富,使知识的价值得到体现。这种新型的合作模式,不仅创造了很多高新科技企业和产品,也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创新人才,为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发展。英国的许多的高校与企业界的合作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美国不同的是,英国还设立了“国家科学园”项目下1500万英镑的“种子基金”,1999年首次赞助了31所高校开展与企业合作的15个“专业性的种子核”项目。此外,日本、德国、加拿大、法国等国也对产学合作,建立新型科研体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创造了适合国情的新鲜经验。1.4.1我国产学合作的现状与不足1.我国校企合作现状目前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设立了国家级技术经济开发区,并编制了本地区的合作项目计划。此外,还有半数以上的省、直辖市的一写企业与学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数百个联合研究开发机构。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合作的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层次也不断深入。从简单的技术转移向合作开发、委托开发、共同建立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实体、组建股份制企业等方面转变。而这种发展的一个并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是政府为此所起的第三重作用。政府统筹全局,具有权威性,可发布法规、制定计划、进行组织协调。尤其具有战略意义的是,面对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政府从90年代开始提出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是校企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我国官产学合作的不足我国科研机构、企业与政府之间合作的发展速度很快,势头良好,但合作程度还较低。从政府作为的角度看,政府组织协调工作还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校企合作是不同系统的组合,各自的运行机制、目标和价值取向都不尽相同,如何把双方资源有效匹配,是对政府组织协调能力的一个挑战。目前,政府职能转换力度还不够,有关技术转移协调机制的政策还不完善,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社会信息网络不畅通,政府作为企业与研发机构的中介机构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根据调查,168项科技成果转移中,通过中介机构转让的仅25项,占总数的14.88%;通过中介获得科技信息的仅9项。与国外相比,我国政府的作为已逐渐对科技转移形成瓶颈制约。总之,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之间的壁垒还没有从制度上真正破除,合作还停留在相对低的层次。目前的合作还大多以项目合作的方式进行,存在短期化、临时性的特点,人员流动不强,更没有形成一种长期、稳定、制度化的联合。第二章国际技术转移市场的现状分析2.1 国际技术转移基本情况2.1.1 国际技术转移的参与者从作用的角度,可分为四类,即国际技术转移的领导机构、组织机构、科研机构和中介机构这四类。政府是国际技术转移的领导机构,它将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作为战略目标,制定科技政策和国际技术转移战略,也通过发展与世界各国政府间的关系,建立合作框架,从而推动国际技术转移国际技术转移组织机构的主体是政府,但是随着国际间竞争演变成企业竞争,国际技术转移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国际性研究合作组织日趋活跃,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日益成为国际技术转移的中坚力量作为组织者的政府和企业为国际技术转移提供基金、选择项目并委托研究。科研机构是国际技术转移的支柱力量和中坚力量,它们直接从事科学研究,通过国际技术转移和交流推动科技创新。尤其是高校、大型企业的联合合作办学日趋普遍。2.1.2 中国技术市场的主要体系技术转移体制的三大组成部分分别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制度,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技 术 转 移 体 制 区域环境建设高新区、孵化器大学科技园技术市场科技成果转化主渠道政府推动重大技术成果共性、公益性技术农业技术、军转民技术2.1.3 国际技术转移的基本条件国际技术转移是指科学技术在技术领域之间或地理地域之间的流动和渗透,是一种重要的技术开发手段。国际技术转移的过程主要就是技术在国与国之间的流通,其转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单项技术输出,有的是合作研制,还有的是互通科技情报等。(1)国际技术转移的市场企业的自主创新离不开技术转移,国际技术转移既可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起点,也可以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在整合现有创新资源信息和各种技术成果的基础上才能加快实现创新的目标,实现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进一步地完成产业创新,在市场经济引导下的企业科技发展为国际技术转移营造了广阔的市场。(2)高校技术转移中心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资源储备是开展国际技术转移工作的基本条件。为了国际技术转移工作的有效开展,高校技术转移中心需要具有丰富的国内外资源。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核心团队应具有工科背景和留学经历,能把握技术环节,保证沟通顺畅;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依托高校强大的科研实力和智力资源,具有技术论证、消化吸收和二次开发的能力。(3)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与企业的双赢局面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目标是帮助中小企业获得、消化和吸收国外的核心技术,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而对高校,开展国际技术转移工作能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带动学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提升学校的科研实力和海外影响力。2.2 国际技术转移的特点现代技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和技术形态日趋复杂,与以往相比,现代国际技术转移有了许多新的特点:(1)国际技术转移的速度加快,规模扩大,领域拓宽,已由梯度转移发展到跳跃式转移。九十年代以来,国际技术贸易额平均每10年翻两番,已接近世界贸易总额的1/2,其增长速度之快可见一斑。(2)国际技术转移的结构正在升级,包括知识形态技术和技能形态型技术两大类别的软技术转移,而人才引进和技术培训日益成为技术转移的主要形式。通过引进软技术,技术引进方可以直接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设计和制造能力,有助于形成独立的技术创新能力,摆脱对技术供方的依赖。(3)技术来源的多极化趋势加强,国际技术转移由单向性向双向性发展。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一些具有长期工业发展经验的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当今南北技术转移的桥梁。(4)技术转移已成为推动经济的重要动力,高技术产品成为世界贸易发展的主导力量。以高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为贸易对象的现代技术贸易的扩展,以技术服务和信息交换为内容的国际技术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构成世界贸易结构变化的基础。(5)科学技术国际化,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际技术摩擦加剧,各国在高技术领域的竞争和合作趋势同在。(6)技术转移受到愈来愈多的法规、法律的管制,知识产权制度的国际准逐步完善、趋向成熟,产权对象日益完备、范围不断扩大,产权保护趋向广泛、严格和国际化。知识产权制度成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核心问题,也是当代技术摩擦和贸易摩擦的焦点。为了保护技术发明者或技术持有者的合法权益,世界各国很早就制定了自己的专利法或类似法规,这使技术的转移受到一定的限制。(7)各国政府对技术转移的干预比对普通商品贸易的干预程度更大。政治和外交因素对技术转移的影响正在加强,技术转移与技术外交成为国际政治舞台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第三章 技术转移的博弈分析校企合作在技术转移的所有参与者中,我选择了作为中坚力量的企业,而科研机构就选择高校作为代表。产学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和改善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和结果,而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日本学者曾通过实证研究将竞争优势对技术创新的依赖予以量化:如果一个企业的技术开发投资仅占销售的1%,那么这个企业注定要失败;如果达到5%,企业就有参与竞争的资格;只有这一比例达到8%以上,企业才会有竞争优势。3.1校企合作是一种非零和博弈从全球范围来看,校企合作随着需求特征个性化趋势和创新风险的加大,有进一步加强和紧密的趋势。通过博弈论这个独特的视角来解释技术转移问题,可以得到更加科学和合理的结论。在博弈论模型中,根据参与者的支付总和是否为零,可分为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校企合作属于非零和博弈的范畴,即此种合作是效益大于零的合作。实现科技进步是政府、企业、高校共同关心的利益和话题。高校拥有知识和技术的比较优势,但缺乏对市场的把握和将技术商业化的能力。校企合作能够弥补此中不足,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将信息资源、知识资源、智力资源加以融合,优势互补。这种合作,它所产生的协同效应远远大于高校、企业各自单独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之和。3.2校企合作是一种合作博弈根据参与者是否合作,博弈可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双方能否在行为相互作用时,博弈方能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有效协议。显而易见,产学合作是企业和高校为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利益互惠的目的而组织起来的,这种合作一但形成,就是商业合作关系,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制约。它表现出的是合作博弈的特征:合作共赢,集体利益最大化。不论哪种合作模式,合作双方甚至是政策供给者政府都可以获得较高的效益,从而使社会、企业、科研机构三方共赢。3.3博弈分析3.3.1 模型的背景及假设一项技术从实验室、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商业化到最终通过市场运作管理实现经济利益的终极目的,风险随着创新链条的延伸急剧增加,而企业是主要的分先承担者。所以,在校企合作的博弈中,作企业先行动的假设刚好反应这一客观现象。这是我建立校企合作博弈的前提假设。为简化问题,把博弈主体具体化。企业方只考虑一家需要获得技术的企业,用a表示;研究机构方只考虑一家拥有先进技术的高校,b;b有一项价值为v的技术,且已经获得了专利,这是双方都认可的,它们双方有技术合作的可能。1、假设这项技术成功应用到市场后,所得利润是。2、基于合作一般是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战略合作的认识,假设校企合作博弈是序贯博弈。3、企业a作为先决策者,它有三种可选择的策略:第一种内部化研究;第二种是引进许可的方式;第三种是与高校b签订合作许可协议。4、企业a不与企业b合作而独立创新的概率,p1;从高校的角度来讲,如果他以许可费用k将这项技术转让,那么获利k,不转让,获利模型及求解校企合作博弈模型是一个序贯决策过程,我们用树状图表示,如图3-1所示(p1*,0)a 购买合作b1b2同意拒绝同意拒绝3.3.1(p1*,0)(p2*-k,k)(r*,(1-r)*r-v)(p1*,0)企业a要协商技术产权的许可费用k;在技术合作中,双方也要对技术成果市场化以后收益的分配比例r进行协商。协商过程收到企业自身创新和学习能力的影响,这正是模型中要考虑企业自主创新选择的原因。第四章 政策建议4.1当前政策目前,我国政府有关技术转移的合作创新的相关政策呈现出四个特征:(1) 政府推动技术转移创新的侧重点在科研机构一方,相对而言,刺激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创新的政策力度较弱。相反,目前我国政府的企业创新政策着眼于培育企业自主r&d能力上;(2) 直接政策推动是目前目前我国政府所采用的主要措施,政府推动合作创新的核心政策是直接的拨款资助和计划立项;间接地政策手段,如优惠税收,开发区优惠政策等政府措施的实施力度还不足;(3) 目前政府推动政策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的前期合作上,而对后期合作的政策引导作用还很薄弱。(4)在改善校企之间的信息分布,架设校企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方面,目前政府的角色还不到位。实证结果显示:无论是企业还是科研机构,在合作的过程中均需要政府给以有效信息支持,但目前这方面的政策措施还很薄弱。4.2投融资服务体系的完善实现促进我国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它绝不是高校、企业的单个或群体的行为决策问题;也不是一个政府单方面的政策和行为变革的问题。我从国家的角度研究对策问题,认为国家协调技术转移问题,不单纯是一个科技政策调整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战略问题。国家要协调这一问题,首先要站在战略的高度,确立技术转移合作在国家创新战略中的核心地;然后要整合科技,教育,产业三方面的政策,这是一个政策匹配问题,也是以后制定相关政策的协同和匹配的问题;再回到产学结合的层面考虑问题,制定和实施校企合作创新及技术转移的政策、战略和计划;建立直接和间接支持、政府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创新过程风险消化机制;最后,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和机构建设,确立知识产权保护策略,进行创新的直接环境建设。(1)应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培育市场供给与需求能力以财政资金划拨、提高科技中介基金配额、资助专业技术转移项目的发展以及给予中小企业购买技术转移服务以补偿或资金担保等方式技术转移体系的发展。为了消除市场障碍,并从根本上培育市场供给与需求的能力,应逐步改变了直接支持(公共)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策略,一方面通过各种措施来提高技术源头的供给数量与水平,另一方面采用了多方面的促进社会购买技术转移服务的市场支持策略 (2)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还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 完善我国技术转移立法体系。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在现有科技成果转化法 的基础上, 制定国家技术转移法 , 以此来统领技术转移的其他法律和法规。具体来说,当前急需制定和修订的技术转移政策和法规主要有: 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管理办法、技术转移机构认定和管理办法、技术经营人才管理办法、技术秘密审查管理办法、促进专利技术转移管理办法等 (3)积极拓宽科技融资渠道加快风险资金体系建设, 在确立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的法律地位的基础上, 制定配套的风险投资政策和法律规范, 实现投资主体多样化, 形成政府、大企业、 金融保险、 民间资金等共同介入运作模式。可考虑建立促进发展基金, 或专门的科技信贷和风险机构, 鼓励发展各种非正式金融机构, 建立非正式金融服务体系,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4.3研究方法及研究方向回顾中外国际科技合作的研究文献。不难发现,学者们围绕国际科技合作的参与者内容、模式、意义和战略地位、现状和对策方面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就国际科技合作的主体而言,随着企业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作用逐渐增强。特别是跨国公司日益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的中坚力量,企业可以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对象,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集中在企业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内容和模式的研究上。今后,也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不同类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本质特征及其内在机制,探讨国际技术转移系统的运行机制,整体上把握参与者合作共赢的模式,并根据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国家或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特点,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所以在研究过程中紧跟国内外国际技术转移的金融协同机制研究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最新成果, 根据软科学研究的特点,切实做到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动态和静态的有机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政府+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模式下具实用价值的金融协同机制。参考文献1杜宝贵国家利益主导下的科技政策发展趋势分析科学研究200624(12):395-3982刘长颖、傅利斌.高校国际技术转移问题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1(06)3戴艳军中国国际技术转移的现状与对策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12):20234张放陶、孙波、王根七关于发展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若干建议山西科技.2003(1):9105林均、勇林一飞、李文郢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促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们黑龙江对外贸易.2003(8):39416 hellmann t. the role of patents for bridging the science to market gap 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2007, 63:624 - 6477 chukumba c.jensen r. university invention,.entrep reneurship and star upp.nber working paper 11475.2005.8孙铭.新形势下国际技术转移的特点及应对政策j.机械工程师.2008.89王玉民、颜基义、林泉等提升战略定位优化创新功能我国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发展的基本方向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03):51210傅建球国际科技合作新趋势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挑战及其对策科学管理研究.2005.23(01):424611张菊.中欧技术转移的现状与前景中国科技论坛,2003(01):14114412崔学海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的经验和启示.财政研究.2009:545613傅建球国际科技合作新趋势与中国的科技发展宁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9(1):19-2214李小兵我国企业国际科技合作现状及对策研究.企业技术开发.2005.24(6):596115 傅正华、林耕.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的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 2006(2):24. 16熊小奇. 发达国家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 .2007(11):50-5317smits r,kuhlmann sthe rise systemic instruments innovation policyjinternational jomnal of foresight and innovation policy.2004.1:43018王小勇、宁建荣、张娟. 国内外关于技术转移机构研究综述.科学管理研究.2009(01):44-4619韩振海、李国平、陈路晗. 日本技术转移机构(tl0)的营建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04.137(5):53-57.20叶桂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运作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索.2004(4):92-95.21雷朝滋、黄应刚.中外大学技术转移比较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15(5):45-52.22 jensen r a.thursby j g.thursbym c. disclosure and licensing of university inven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03.21(9):1271-1300.23毕会英.政府在大学技术转移中的职能定位j.科技管理研究.2006(1):17- 23.24张九庆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