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新闻传播学论文境外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摘要本文对境外各国与各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状况进行了全面梳理,以期为建立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提供参考。关键词境外媒介素养理论实践ABSTRACTTHEPAPERANALYZESTHETHEORYANDPRACTICEOFOVERSEASMEDIAEDUCATION,SOASTOPROVIDINGSOMESUGGESTIONSFORTHECONSTRUCTIONOFTHECHINESECHARACTERISTICMEDIAEDUCATIONKEYWORDSOVERSEASMEDIAEDUCATIONTHEORYPRACTICE媒介素养教育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地区应时代要求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育。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使现代公民加深对大众传播资源的理解和享用,并使其具有一定的媒介批评能力,能够更多地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目前,媒介素养理念在境外许多国家和地区已被广泛接受,媒介素养教育活动方兴未艾,已形成较为全面系统的思路与体系。然而在我国,由于历史环境和教育理念等原因,通识的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不自觉的状态,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活动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全面梳理境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情况,对建立我国媒介素养本土化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与参考意义。一、境外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大致历程综观世界各国与地区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最初动因,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维护传统文化的“高级文化性”。二是防范和减少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三是消除大众传媒对公众的不良影响。四是帮助公众更好地利用大众媒介促进自身成长。考察国外媒介素养教育发展历程,其教育范式的变迁与人们对大众文化解读模式的变化密切相连,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一是“批判范式”也称为“免疫范式”阶段。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F.R.李维斯、阿诺德、D.麦克唐纳等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研究的先行者们以及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普遍持批判与否定态度,侧重强调大众文化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这一时期的媒介素养教育“事实上是一种反对媒介的教育。”①1933年,英国学者ER利维斯和丹尼斯桑普森率先提出了“文化素养”的概念,并明确指出目的是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②由于对大众传媒的恐惧和不信任以及对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