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小儿推拿职业班基础串讲课件第一二三章.ppt_第1页
课件:小儿推拿职业班基础串讲课件第一二三章.ppt_第2页
课件:小儿推拿职业班基础串讲课件第一二三章.ppt_第3页
课件:小儿推拿职业班基础串讲课件第一二三章.ppt_第4页
课件:小儿推拿职业班基础串讲课件第一二三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儿推拿保健师培训,一,小儿推拿基础知识,第一节 小儿推拿发展简史,小儿推拿概述,小儿推拿学是推拿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小儿推拿古称小儿按摩,是在中医基本理论和相关临床知识的指导下,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研究在其体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施以手法,以防治疾病或助长益智的一种外治疗法,是一门独具特色的中医临床学科。 小儿推拿是中医推拿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儿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推拿临床的广泛应用而逐步形成。本学科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第一节 小儿推拿发展简史,一、秦汉时期小儿推拿的萌芽时期,在秦汉时期,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临床治疗学的基本原则均是在此时期构筑和奠定。 小儿推拿在此时期,随着推拿学和儿科学的出现而开始萌芽。 此时出现了最早的儿科医生和儿科病历。 以汤匙边摩拭病变部位治疗小儿惊风抽搐,后世的刮痧疗法应属此类。 同时也为小儿推拿使用介质奠定了基础。,第一节 小儿推拿发展简史,二、晋唐宋元时期小儿推拿的奠基时期,晋唐时期,是推拿学发展的重要发展阶段,小儿推拿也散见其中。 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首创了指针法、捏脊法、颠簸法等手法如今仍广泛应用于小儿推拿的临床治疗中。 到了隋唐时期,按摩已成为国家医学教育的四大科目之一。隋唐以前推拿无成人和小儿之分。 宋元时期,太医局取消了隋唐以来存在了近400年的按摩科。在小儿推拿方面,出现了运用掐法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的最早记载,北宋沈括良方10卷,记载了用掐法治疗脐风。 小儿药证直诀书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第一节 小儿推拿发展简史,三、明清时期小儿推拿的形成时期,明清时期,中医学已经有了显著发展,推拿学也日趋成熟,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小儿推拿形成了自己的独立学术体系,而这正是基于儿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推拿临床的广泛应用。 真正形成小儿推拿独立的学术体系则是在明代中后期,其主要标志就是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秘旨、小儿推拿秘诀这三部小儿推拿专著的相继问世。其中,小儿按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 小儿推拿独成体系和快速发展主要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末清初,小儿推拿流传至今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和这一时期的学术发展水平密不可分。,第一节 小儿推拿发展简史,四、近代现代小儿推拿的发展时期,民国时期,曾一度“废止旧医”,使得推拿只能以散落民间的形式存在和发展。使得推拿学科当然也包括小儿推拿按照各自地域流行特点和民间要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推拿流派,如湘西的刘氏小儿推拿、山东的小儿推拿就至少有三个流派(三字经、孙重三、张汉臣)、海派儿科推拿、北京小儿捏脊流派等,期间仍有不少小儿推拿著作问世。 在临床方面,从20世纪50年代起,临床逐步应用推拿治疗小儿蛔虫性肠梗阻、小儿腹泻(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小儿厌食等病并进行规范的临床疗效观察和研究,并对其疗效和作用机制运用现代医学手段加以证实。以上这些均有力地推动了小儿推拿学术的快速发展。 十二五全国小儿推拿统编教材正在编写当中。,第二节 小儿推拿的作用原理,1.调整作用,推拿按摩治疗小儿常见疾病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手法调和营卫,疏通经络,使小儿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畅通,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通过推拿按摩的机械刺激,作用于小儿机体的各组织器官,促使物质代谢旺盛,增强小儿机体的抵抗力,使失去平衡的机体转化为新的动态平衡,从而达到治愈小儿疾病的目的。,第二节 小儿推拿的作用原理,2.摩擦作用,推拿按摩最先接触皮肤,对皮肤直接产生摩擦作用。 皮肤里的皮脂腺、汗腺、丰富的毛细血管、淋巴管和末梢神经对身体起着保护、分泌、调节体温等作用。 推拿按摩摩擦皮肤能使皮肤表层衰老的细胞脱落,改善皮肤的呼吸,有利于腺体的分泌。较重的推拿按摩手法可使皮肤产生一种类组胺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活跃皮肤的血管和神经,使毛细血管扩张,血液的流量加大,从而改善皮肤的营养,并可使局部温度升髙,通过末梢神经传到中枢,影响小儿整个机体。,第二节 小儿推拿的作用原理,3.对肌肉和关节的增强作用,推拿按摩能提髙肌肉的张力及工作能力,降低疲劳及肌肉萎缩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细胞的胶质状态。 推拿按摩能使肌群获得更多的血液,使肌肉中的含糖量增高,并可增强肌肉的代谢,改善肌肉的营养,因此推拿按摩对治疗和预防肌肉疲劳、小儿麻痹后遗症的肌肉萎缩、肌挛缩等都有较好的效果。,第二节 小儿推拿的作用原理,4.对代谢的作用,推拿按摩能使尿量增加,机体内的蛋白分解物尿酸、尿素等同时排出体外,随之尿氮的排泄量也增加。 在全身和腹部推拿按摩后,氧的需要量增加10%15%,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泄量也增加。,第二节 小儿推拿的作用原理,5.对呼吸系统的作用,直接在小儿胸部及相应部位推拿按摩,可使呼吸加深。推拿按摩治疗机体不同部位,通过反射活动也能使呼吸加深。 如推拿按摩治疗小儿肺炎,经过选用不同的手法推拿按摩后,肺部啰音很快消失。,第二节 小儿推拿的作用原理,6.对消化系统的作用,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推拿按摩手法于小儿腹部,能直接调节内脏神经。 一般推拿按摩可使内脏神经兴奋,胃肠内壁肌肉的张力增加,消化腺的分泌活跃,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显著改善。 消化系统的分泌功能降低时,在腹部用较重推拿按摩法治疗较为适宜,分泌功能升高时用中、轻度推拿按摩手法较为适宜。对于小儿腹痛、腹胀、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疳积等都可采用推拿按摩治疗。,第二节 小儿推拿的作用原理,7.对循环系统的作用,推拿按摩可加速静脉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被推拿按摩部位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液流速加快、流量加大,给组织营养以良好的条件,对水肿和损伤部位的水肿可以促进其吸收。 推拿按摩后血液内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都有明显变化。推拿按摩可改善血管弹性,使大循环中动脉血管的阻力降低,因此可减轻心脏的负担。对高血压病人进行腹部推拿按摩,能降低血压。,第二节 小儿推拿的作用原理,8.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推拿按摩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是由于神经反射而引起的,用不同的推拿按摩手法和不同的刺激强度,对神经系统所起的作用就不同,轻手法有镇静、抑制作用,中、重度手法有兴奋作用,过强的推拿按摩手法反而使神经抑制。 推拿按摩对自主神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推拿按摩手法能引起内脏、血管、腺体等功能活动的改变。对精神方面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 推拿按摩与神经节段性反射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推拿按摩治疗颈及上背部时,对颈、胸部器官及治疗腰、臀部时对应的盆腔器官等的活动都有一定影响。,二,人体解剖学基础,第一节 人体解剖学概述,一、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臂自然下垂,手掌向前,两脚并拢,脚尖向前。,第一节 人体解剖学概述,二、解剖学方位术语,1、上、下:近头侧者为上,远离头者为下 2、前、后:近腹面为前,近背面为后 3、内、外:近内腔为内,远离内腔为外 4、内侧、外侧:近正中线为内侧,远离正中线为外侧 5、深、浅:近皮肤者为浅,远者为深。 6、近侧、远侧:近躯干为者近侧,远离者为远侧。,第一节 人体解剖学概述,四、人体解剖系统,从人体生理功能来说,人体有以下九大系统组成: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和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系统和免疫系统。,第一节 人体解剖学概述,三、人体切面术语,1、矢状面:从前后方向沿人体的长轴将人体切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 2、横切面:与人体或器官的长轴垂直的切面。 3、额状面:从左右方向将人体切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第一节 人体解剖学概述,五、运动系统,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骨在成人为206块,约占人体1/5。可分为颅骨、躯干骨、上肢骨、下肢骨。 1、骨的形态:长骨 短骨 扁骨 不规则骨 2、骨的构造:每个骨块都由骨质、骨髓、骨膜 、关节软骨构成。并有神经、血管分布。 3、关节的主要结构有 关节面 关节囊 关节腔; 4、关节的辅助结构有 韧带 关节内软骨 关节唇 5、全身肌肉约12600块,约占人体重量的40%,第二节 常用人体解剖体表标志,体表标志,依据人体表面特征部位作为标志,用来选取穴位的方法,称为体表标志法。此法起源古远,最初定名的腧穴大多依此而选取。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 固定标志是人体表面固定不移,又有明显特征的部位。如人的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以及骨骼突起的凹陷、肌肉隆起等。 活动标志是人体某局部活动后出现的隆起、凹陷、孔隙、皱纹等。它是通过肌肉筋腱的伸缩、关节的屈伸旋转及活动后皮肤皱起的纹理等形成的标志。,第二节 常用人体解剖体表标志,体表标志,第2肋:平胸骨角水平;锁骨下可触及的肋骨即第2肋。 第4肋间隙:男性乳头平第4肋间隙。 第7颈椎棘突:颈后隆起最高点且能随头旋转而转动者为第7颈椎棘突。 第2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骨上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3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冈内侧端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第二节 常用人体解剖体表标志,体表标志,第7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骨下角的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12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横平两肩胛骨下角与两髂棘最高点连线的中点(第7胸椎棘突与第4腰椎棘突连线的中点)。 第4腰椎棘突:两髂棘最高点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骶管裂孔:取尾骨上方左右的骶角,与两骶角平齐的后正中线上。,第二节 常用人体解剖体表标志,体表标志,肘横纹:屈肘时出现的横纹,与肘尖高度相当。 腕横纹:一般有2-3条。腕近纹约平尺骨头。腕中纹两端平桡骨茎突和尺骨茎突, 相当于桡腕关节线。腕远纹微凸向于掌,通过腕中关节线的最高点,相当于屈肌支持带的 近缘;在该纹外13折点处可摸到舟骨结节;该纹尺侧端的突起为豌豆骨(掌后锐骨)。一般所谓腕横纹多指腕中纹。 鱼际:拇指后方掌面肌肉所形成的隆起称“鱼”或“手鱼”,其边缘称鱼际。一般将拇指后的掌内隆起称作大鱼际,小指后的掌尺侧隆起称作小鱼际。,2019/8/5,26,可编辑,第二节 常用人体解剖体表标志,体表标志,掌横纹(掌屈纹):手掌面皮肤的明显凹痕(皮纹),主要有三条:鱼际纹(掌近纹): 掌中纹:食指完全屈曲时,指尖正对此纹;有人缺如。掌远纹:手指完全屈曲时,第3、4、5指指尖正对此纹。少数人掌中纹与掌远纹连成一线。 本节:掌指关节隆起部,由掌骨头与近节指骨底构成。 赤白肉际:手掌面与背面交界处。掌背面皮肤颜色较深,故称“赤”,掌面较浅,故称“白”。 指甲角:指甲基底部月牙形凹沟(指甲轮)的两侧,指甲根和甲侧缘表面的上皮皱襞弯 曲成角处。,第二节 常用人体解剖体表标志,体表标志,肩峰部:肩峰外侧缘与肩胛冈连续处的突起。 腋前、后纹头:沉肩合腋时,腋前纹头为腋前皱襞的顶端,腋后纹头为腋后皱襞的顶端。 肱骨外上髁:肘外侧面上方隆起。上续臂外侧肌间隔的凹沟,沟前方为肱桡肌和肱 肌,沟后方为肱三头肌内侧头。 肱骨内上髁:肘内侧面的隆起,大而显著,位较外上髁稍低。在肱骨内上髁的骨沟中可触及尺神经。 肘尖(尺骨鹰嘴):肘后的明显突起。伸肘时,肘尖与肱骨内、外上髁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屈肘成90。时,此三点成一等腰三角形。,三,经络腧穴学基础,第一节 经络学概述,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多纵行,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以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第一节 经络学概述,二、经络系统的组成,(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心包)、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膀胱、胆)、足三阴经(脾、肾、肝)的总称。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正经”。 1、名称:根据其循行部位、阴阳属性、相关脏腑而定的。 (1)手足:循行于上肢为手经,循行于下肢为足经。 (2)阴阳:循行于肢体内侧的经脉为阴经,循行于肢体外侧的经脉为阳经。根据阴阳理论,按阴阳盛衰的情况,阴可分为太阴、少阴、厥阴(由盛而衰),阳可分为阳明、太阳、少阳(由盛而衰)。 (3)脏腑:十二经脉的每一条经脉都依附于体内的一个脏腑,并以此脏腑命名。,十二经络(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 经 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 、阳维脉、阴维脉) 经络 十五别络 络 孙络 浮络,第一节 经络学概述,二、经络系统的组成,(一)十二经脉 5、循行走向规律:手之三阴胸走手,手之三阳手走头,足之三阳头走足,足之三阴足走腹(胸)。可简化为:举手直立,阴升阳降。,6、交接规律: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7、流注次序:口诀如下: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第一节 经络学概述,二、经络系统的组成,(一)十二经脉 2、表里关系(夫妻关系) 根据阴阳理论,阴阳双方存在着互为根本的相互依存关系,因此三阴三阳之间依其阴阳盛衰也有着相互配对的关系,即阳明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厥阴。这种配对关系称为表里关系,也叫夫妻关系。,十二经脉中也同样存在这样的表里关系,即 手阳明手太阴, 手太阳手少阴, 手少阳手厥阴; 足阳明足太阴, 足太阳足少阴, 足少阳足厥阴。 肺大肠,心小肠,心包三焦,脾胃,肾膀胱,肝胆。,第一节 经络学概述,二、经络系统的组成,(一)十二经脉 3、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中的每一条经都与一个脏腑有密切关系,经脉的功能取决于该脏腑的功能,这种关系称为此经“属”此脏(腑),例如手太阴肺经属肺。 此外,每一条经脉还与其“所属脏(腑)”的“表里脏(腑)”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受其功能影响,这种关系称为此经络此脏(腑),例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第一节 经络学概述,二、经络系统的组成,(二)奇经八脉 1、组成: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2、特点:奇经与正经不同,它们无表里配合关系,无脏腑属络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3、作用: (1)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2)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灌作用。,第一节 经络学概述,二、经络系统的组成,(三)十五络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脉,加上脾之大络,共计十五条,称为“十五络”。十二经脉的别络从本经络穴发出后,均走向其表里经脉;任脉的别络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散布于背部;脾之大络散布于胸胁。 十五络加强了表里两经之间、身体各部之间的联系。,第一节 经络学概述,二、经络系统的组成,(一)十二经脉 4、体表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和头面、躯干。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排列符合下列口诀: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有一例外情况,在下肢内侧,内踝上8寸以下,厥阴经循行于太阴经之前。 头面部的前面为阳明,两侧为少阳,后面为太阳,巅顶为足厥阴。,第一节 经络学概述,三、经络的功能与临床应用,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血依靠经络系统来运行,而经络通过运行气血将人体各部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经络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协调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同时,经络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 推拿按摩通过刺激经络腧穴,以疏通经气,恢复调节人体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第二节 腧穴学概述,一、腧穴概念,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人体的腧穴均分别归属于各经络,而经络又隶属于一定脏腑,这样就使腧穴经络脏腑的相互联系成为不可分割的关系。,第二节 腧穴学概述,二、分类,1、经穴:即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上的腧穴。它们有固定的位置、名称、归经,临床上主治范围广泛,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又称十四经穴。 2、奇穴:指有固定的位置、名称,但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又称经外奇穴。它们对某些疾病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3、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天应穴等,它们无固定的位置、名称,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映点作为穴位。对各类疾病有直接的治疗作用。,第二节 腧穴学概述,三、治疗作用,1、近治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每个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临近组织器官的病症。 2、远治作用:大部分穴位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 3、特殊作用:部分穴位对某些疾病具有特异性的针对治疗作用。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少泽通乳等。,第二节 腧穴学概述,四、特定穴,1、五输穴:即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类腧穴的简称。每经5穴,共60穴。古人将经脉之气流注运行的情况,比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注于海洋的动向,用以说明经气运行中部位的浅深不同,而具有的作用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