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第一章五四时期的文学.pptx_第1页
课件:第一章五四时期的文学.pptx_第2页
课件:第一章五四时期的文学.pptx_第3页
课件:第一章五四时期的文学.pptx_第4页
课件:第一章五四时期的文学.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第一章 “五四”时期的文学(19171927),“五四”时期的文学(19171927),第一节 古代文学的终结与现代文学的诞生 第二节 周氏兄弟与“五四”散文的繁荣 第三节 白话诗的崛起 第四节 鲁迅与现代小说的开端 第五节 现代话剧的引进与模仿,现代文学的分期,1. 发生期 (1898年1917年) 2. 迅速发展期(现代文学30年) (1917年1949年),19171927年 “20 年代文学 /五四时期的文学”,19281937年 “30年代文学”,1937 1949年 “40年代文学 ”,第一节 古代文学的终结与现代文学的诞生,19171927年 即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诞生了像鲁迅、周作人、胡适、郁达夫、郭沫若、叶圣陶、冰心、闻一多、徐志摩、朱自清等这样批举世闻名的作家、学者和诗人;,一、兴起的时代背景 鸦片战争时期 “以夷制夷”,洋务运动 1894年的甲午之战 制度层变革,戊戌维新运动 1911年辛亥革命 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结束 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张勋复辟闹剧,思想统治比较松动、相对自由的一段时期,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力量都有较大增长。,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新式文化教育得以发展,造就了一大批有现代精简深广训、有自主开放意识的新型的知识者群体,他们成为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的生力军。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条件也成熟了。,民族危机感导致了清末以来的中国现代化的全面启动,对现代化的渴望,成为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的焦点。这一追求,到了1915年通过陈独秀等人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变得更加激进,并迅速扩展到文学领域,导致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全面开始。,二、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阵地。,陈独秀,胡 适,李大钊,鲁迅,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分析: 社会因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和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与尊孔复古逆流; 经济政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资产阶级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要求; 思想文化:西方思想进一步传入促使激进民主主义者认识提高既要政治革命,更须思想革命。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1915年,陈独秀、新青年、上海 2、新文化运动的实质: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本质: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宣传的核心思想:民主和科学 北京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三、文学革命,原因: 新文化、新思想,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中去,而传统的文言文比较难懂,于是新派人士做语言文字的改造工作,力倡白话文,开展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天啊!我要和你相爱,一辈子也不断绝。除非是山没有了丘陵,长江、黄河都干枯了,冬天雷声隆隆,夏天下起了大雪,天与地合到一起,我才敢同您断绝!,文学改良刍议,胡适 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文学革命论,陈独秀 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返回,第二节 周氏兄弟与“五四”散文的繁荣,一、新青年作家群 二、鲁迅的前期杂文和散文 三、周作人、林语堂与小品文 四、冰心、朱自清与“五四”美文,一、新青年作家群,1.陈独秀和新青年 陈独秀(1880-1942),字仲甫,皖怀宁人,出身“书香门弟”,“官宦人家”,十七岁参加县考中秀才,但厌恶旧八股,醉心于新学问而东渡日本留学。1902年入留日学生团体“青年会”,1903年回上海与间士钊等人办国民日报。辛亥革命前再度回国在芜湖编办安徽白话报,从事反清活动,辛亥革命后任任安徽教育厅长。1913年因讨袁失败逃亡日本。1915年重返上海,开始倡导新文化运动。,“自由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希望,在陈独秀看来,“民主”和“科学”是现代文明的两大基本要素,西方文明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就源于此。,新青年作为一份综合性文化批判刊物,其主旨在于抨击传统文化,输入西方文明,因而全面批判和清理传统文化、鼓吹西方近代以降的文化观念是新青年的重要内容。 新青年张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掀开了现代文学史的第一页。,2.胡适 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1916年10月,在致陈独秀信中胡适首次用了“文学革命”一词。信曰:“年来思虑观察所得,以为今日欲言文学革命,须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 “不摹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 “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 “不用典” “不讲对仗” “不避俗语俗字”,“八事”,新青年2卷2号,要求胡适能“详其理由,指陈得失,衍为一文,以告当世” 。,文学改良刍议,刊登在1917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2卷5号上 。,明确提出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主张。,3.钱玄同 钱玄同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五四”时期参加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字改革,曾倡议并参加拟制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20世纪初在日本留学。三十年代还为世界日报副刊世界语之光题写刊名。著有文字学音篇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古韵二十八部音读之假定古音无邪纽证等论文。,1920年2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三号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一文,认为:“拼音文字,不是旦暮之间就能够制造成功的;更不是精心浮气、乱七八糟把音一拼,就可以完事的。造成拼音文字,第一步是规定语法,第二步是编成字典。有了这两样东西,才能有拼音文字出现。”,4.刘半农 清宣统三年(1911年)曾参加辛亥革命,民国元年(1912年)后在上海以向鸳鸯蝴蝶派报刊投稿为生。民国六年(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民国九年(1920年)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民国十年(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 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民国十四年(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刘半农是首批翻译外国散文诗的作家之一,也是第一个把高尔基作品介绍到中国,最早将狄更斯、托尔斯泰、安徒生的作品翻译成中文的译者。 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以1918 年北大歌谣运动为开端,刘半农作为歌谣运动的发起者和主持者,他倡导新诗创作向歌谣学习的做法提高了歌谣在文学上地位,为歌谣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作了准备;他首倡歌谣征集与研究,使民间文学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并为之在学术界争取了合法地位;他的民歌采集和研究方法,他对民间文学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中的多学科视角和民间立场,对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返回,二、鲁迅的前期散文和杂文,现代散文的另一极 冷峻、犀利、驳杂的批判杂文,孙席珍关于周氏兄弟文章风格的一段评论,“鲁迅先生的作风,和周作人先生的却有了迥然的不同。他有他的明智,但他不象周作人先生那样出之以莞尔而笑的态度,平常总还是感情的成分居多。这感情正如张定璜氏所说:已经不是那可歌可泣的青年时代的感伤的奔放,乃是舟子在人生的航海里饱尝了忧患之后的叹息,发出非常之微,同时发出来的地方非常之深。因此他的作品,始终贯彻着倔强的气味,无情地剥露着一切,幽默而辛辣,可以说是针针见血。他无论写小说,写散文,写杂感,都出之以同样的态度;在这一方面,自亦成就了他的高点” 。,鲁迅散文的主题,要 改 良 这 人 生 “精神回乡”朝花夕拾 “生命哲学”散文诗野草,“精神回乡”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是鲁迅后来修改的名字,又名旧事重提。 “朝”表示早晨,这里指早年时候,“夕”表示傍晚,这里指晚年时期。书名的意思是早晨盛开的鲜花,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晚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一、朝花夕拾的概况,朝花夕拾收鲁迅1926年所作的散文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曾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作者在广州编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出版于1928年。,二、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朝花夕拾是鲁迅追述自己前半生由故乡绍兴的童年和少年,到青年时代在南京,后来赴日本以及回国初期直到走进北京知识界的心路历程的一份扼要的文学传记。,朝花夕拾一共收入了十篇作品。其中包括: 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 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 批判封建孝道的刻板虚伪的二十四孝图; 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 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揭露庸医娱人的父亲的病; 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 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 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狗猫鼠,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对猫和鼠的一些秉性,行为的描写来比喻某些人。鲁迅先生在文中阐述他仇猫即不喜欢猫的原因。其实这些原因与一类人的行为,性格很相像,例如写猫捕食到比自己弱小的动物就尽情玩弄,直到玩厌了,才吃掉,就像某些人,抓住了别人的弱点或不足之处,就想尽办法慢慢地折磨别人,好像如果不折磨够,就不甘心一样,如果别人犯了什么错,受到批评,说不定那种人就会在某个角落里偷偷地奸笑。这就是在借猫来讽刺那类人。,返回,阿长与,本文原载于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六期。现已被编入北师大八年级上期教材(五四学年段)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 描述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慕已久的绘图山海经的感激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她“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造成家里的“小风波”;夏天睡觉时伸开两脚两手,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新年虔诚地讲究“祈福”的繁琐礼节,讲些神诡竦然的故事。 故鲁迅先生深怀敬意地写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返回,二十四孝图,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鲁迅认为二十四孝图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他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他本人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返回,五猖会,五猖会是鲁迅儿时的一件罕逢的盛事。可在这喜气洋洋的时刻,父亲却突然叫我去背书。书背完了,去五猖会的兴致也荡然无存了。 这篇文章描述了儿时到东关看五猖会前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以“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拦,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自己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在封建统治的社会中,鲁迅生在一个县城里的家境小康的读书人家,遭逢社会变革和家庭的日渐败落。鲁迅被包围在这种黑暗封建的家庭风习和社会现状。 鲁迅的童年,许多来自儿童的玩性,天真的稚气都被抹杀了。这是封建教育的不合理导致的,在病态的传统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只能是病态的。这和当时中国病态的社会现象是息息相关的,并且成为一种恶性循环。鲁迅在长大后与陈独秀、胡适和李大钊等人一同领导了新文化运动,他希望通过学术上的改革,使以后的孩子免受封建教育的荼毒。,返回,无常,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讽刺。,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返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充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末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该散文入选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返回,父亲的病,作者用讽刺的笔调写了庸医误人,以两个“名医”的药引一个比一个独特,表现了某些中医的故作高深,通过他们的相继借故辞去,体现出父亲的病一步步恶化,通过家庭的变故表达了对庸医误人的深切的痛恨,在感叹中让人体会人生的伤悲。,圆而胖的名医 这个反面人物坏在“瞒”病人。不告诉病人具体症状,只是模棱两可地说他明白了,其实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病人已经没有脉了,他还是从从容容的,只能说明他是一个惯骗。他还自己为自己造“传说”(总不可能是病家造的传说吧?),造舆论;把自己和真正的名医叶天士先生相提并论,只为了给大家造成错觉。实在没辙治好周伯宜的病之后,便拉陈莲河来替罪,自己脱身了,如文中所说:“他因为看了两年,毫无效验,脸又太熟了,未免有些难以为情,所以等到危急时候,便荐一个生手自代,和自己完全脱了干系。”,陈莲河 原名何廉臣,鲁迅先生为了表达对他的恨意,把名字颠倒,说明这个人颠倒黑白不分是非。这个反面人物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江湖骗子。周伯宜生命垂危之际仍旧泰然,说明这种情况也不是第一次了。他“巧妙”地使用连环套诈骗周家,第一套药引,蟋蟀也就罢了,还是什么“原配”,岂不是可笑至极?第二套药丸:鲁迅先生小时候也不知道这药丸的“精妙”,因为这本身就不能拿来治病。第三套:点在舌尖的“神丹”,其实也没有什么神奇,到这里,周伯宜已经开始怀疑陈莲河的医术了,摇头是因为实在太贵。第四套:前世的事。这完全就是瞎扯了,公然的欺骗。周伯宜可以看出已经不再信任陈莲河了,于是摇了摇头。,返回,琐记,作品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 第九段中说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这也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本文鲁迅笔下的衍太太是个背后经常怂恿孩子们干不好的事,事后又充当“老好人”的一个角色。譬如,她怂恿孩子们冬天里去吃水缸里结的冰,还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得多。”;她还鼓励孩子们比赛“打旋子”,还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当她看到孩子的大人出来时,马上就会变换口吻说道,“你看,不是跌倒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们不要旋,不要旋。”,返回,藤野先生,这是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段。其中有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由东京到仙台的旅途回忆,不仅有在仙台的食住情况,也有受到日本具有狭隘民族观念的学生的排斥,还有一次看电影受到的刺激,而重点却是记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藤野先生本名藤野严九郎,是作者的老师。本文内容丰实,笔意纵横,形散神凝,错落有致,发人深省,一条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线索贯穿了全文,使每个看来似乎是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断闪耀着夺目的光华,从而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返回,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鲁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一、同乡会争执,初识爱农,表现他的冷静、深刻。 二、酒楼叙旧。表现爱农找不到革命之路的苦闷。 三、报馆案风波,革命令人失望,爱农陷入更凄苦的境地。,哀范君三章,风雨飘摇日,余怀范爱农。 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 世味秋荼苦,人间直道穷。 奈何三月别,竟尔失畸躬。 海草国门碧,多年老异乡。 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故里寒云恶,炎天凛夜长。 独沉清冷水,能否涤愁肠? 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 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 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 旧朋云散尽,余亦等轻尘!,这是在范爱农死后写的诗表现了对理想的坚持和对社会的不妥协。这个悲剧既是个人理想在黑暗社会面前的幻灭,更是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困境的悲剧。,三、朝花夕拾的艺术特征,1.感情基调:温馨的回忆与反思批判的融合 在二十四孝图中,写出许多令儿童肉麻甚至毛骨竦然的故事,如“老莱娱亲”、“郭巨埋儿”,这两个故事令作者甚为“不解”以至“发生反感”:故事中的人物手里都拿着富于童趣的“摇咕咚”的玩具,但一个竟是躺在父母跟前的以此玩具娱亲的老头子,一个却是即将被活埋的三岁小孩。,对于前者,鲁迅反感于“将肉麻当有趣”,以为“简直是装样,侮辱了孩子”; 对于后者,产生的只有恐怖的联想:“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2.民俗的叙写与民俗的考证结合。 鲁迅在对于一些传统民俗的生动忆写中,透露出其浓郁的乡情乡思。在叙写各种民俗时,他常常以学者的态度,对民俗作深入的考证。,四、朝花夕拾的深层价值:,显示了一部个体心灵的“当代史” 对鲁迅来说,朝花夕拾追忆的不仅是对个人童年生活的呼唤,而且是对“个人历史”的呼唤。“个人”在民族历史的母体中痛苦地生存着,它读出了母体和它自身的“史前史”,因而这种记忆常常是带血的,像刀刮过的鱼鳞,“中间混着血丝”; 同时,这记忆也记载着现代反思者的心理体验过程,饱含鲁迅反思的痛苦和直观生存的勇气。,朝花夕拾成了一种鲁迅专门抒写记忆的专门文体,勾画出鲁迅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的发展过程。当然,这些是由作品中的“叙”和“议”来完成的,叙是回忆性的叙述,以作者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属于过去时态;而议则是叙述者意见对于叙述的直接切入,体现为作者当下的生存境域和思想观念,属于现在时态; 正是叙和议的交织和相互切割,构成了朝花夕拾独特的记忆的时间结构,表现出反思者对体验者的分离和审视。它不仅体现为鲁迅对于自己生存经验的重新整理和定位,而且因其现代视点的切入,使属于过去时态的生活经验和记忆,呈现出某种“当代史”的意义。,返回,“生命哲学”野草,一、野草的概述 野草创作于1924年到1926年间,包括题辞(1927)共计24篇,1927年7月由北新书局出版。 野草题辞揭示出一个“绝望”的诗题:,“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二、野草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书写绝望,1.首先是绝望当中寻求希望,从中显示出鲁迅所特具的强力自我意识的韧性战斗精神。 希望:“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死火:面对冰川深谷,“我”必得思考它燃烧的意义:要么烧完,要么冻灭。“我”与死火皆毅然果断地选择了烧完与走出冰谷的行动,“他忽而跃起,如红慧星,并我都出在冰谷口外”。 这是鲁迅精神的最终搏击,“我”虽被冰谷外的大石车所碾死,重又坠入冰谷,但所显示的仍然是鲁迅朝向希望的抗争精神,愿与生存的世界一道毁灭的抗争精神。,有关绝望的表述,雪:在美艳雪景的消失和希望的消褪以至破灭的现今境地中,“我”唯有颂赞如粉、如沙、决不粘连的“朔方的雪花”,即便在晴天,在旋风下,“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正是鲁迅于绝望中,从洞彻一切的虚妄中爆发出的强力意志的韧性战斗精神: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这样的战士: 要有这样的一种战士 “要有”分明是一个期待,“这样的”预示对这类战士具有极清醒的认识,是从鲁迅生存中生长出来的。 作品以极精练的语言刻写出这样的战斗的隐蔽性,挑战“无物之物”;亦写出战斗的残酷性,面对面地“肉薄”空虚中的暗夜;同时还写出战斗的循环往复,没有止境;甚至预言战斗的悲剧结局毫无意义,天下太平。这岂不是一种极度的“无”吗?极度的“绝望”吗?但战士所拥有的朝向未来的自我强力意志的“投枪”仍然一再举起,永远进击!,2.其次是对“绝望”根源的深入挖掘。,绝望源于彻底的孤独,首先是民众的昏噩与麻木。如果说在“呐喊”中,他对民众尚怀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大爱的话,那么至希望一再破灭的现今,大爱甚至转变成了大恨,他不得不向民众庸众复仇。,复仇和复仇(其二),是因为“憎恨社会上旁观者之多”而作,是对只会充当戏剧看客的愚弱国民的严厉针砭。 复仇写一男一女捏着利刃裸立临野,长久地无所动作,使“看客”们看不成热闹,使他们感到无聊,并且将他们由“看客”变为被观赏者,从而实现了对这些“看客”们的“复仇”。,复仇(其二)表现了对愚昧群众的怨愤,耶稣是人类的救赎者,但愚昧的群众却钉杀了他;而钉杀了耶稣就是钉杀了他们自己得救的希望,因而耶稣在自己被钉杀的事实中实现了对愚妄群众的“复仇”。,鲁迅绝望的情绪在颓败线的颤动中得到了令人惊骇的抒发。作品采用“双梦”的结构,前一个梦写希望,后一个梦写绝望,两梦连贯衔接,把希望之绝望这种灵魂颤动的“颓败”写至无以复加的地步。在前一个梦里,一个年轻的女子在苦痛与羞辱中以出卖自己鲜活的肉体来养育年幼的女儿。,梦境是令人颤粟的:“在破塌上,在初不相识的披毛的强悍的肉块底下,有瘦弱渺小的身躯,为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而颤动。”连空气中也“弥漫地摇动着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的波涛”。 这当然是一个象征,瘦弱渺小的身躯在苦痛与羞辱中的颤动,象征着先驱者灵魂的煎熬与震颤,在“强悍的”历史重压之下,其唯一的希望是以自己的忍辱负重来养育嗷嗷待哺的“女儿”他们的后代。,颓败线的颤动,然而在“我”再续的“残梦”中,女儿长大了,有了一个完满的家,但他们却都怨恨鄙夷这位以青春和生命养育过他们的母亲”。“她”只得遗弃了背后一切的冷骂与毒笑”,出走独立于深夜荒野上,如一尊“赤身露体”的骨立的石像,百感交集,举两手向天,以“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的”,“无词的言语”质问苍天。这正是现代先驱者的自我塑像,当爱人者已经牺牲掉自己而再也无可牺牲时,便成为爱己者所不齿的人。鲁迅颂赞这一骨立的石像,“她”颓败的身躯的颤动:如点点鱼鳞起伏,如沸水在烈火上;如暴风雨中荒海的波涛,如太阳光的幅射,如飓风汹涌奔腾于无边的荒野。这一连串极度的比喻写出老妇人于颓败中的坚毅,绝望中的强力意志,先驱者忍辱负重的现代精神,鲁迅的自我人格。,在绝望的抒写中,失掉的好地狱是一篇经典之作。绝望不仅在于“身内的青春”希望的自我追寻,和“身外的青春”民众的麻木,青年的衰老,皆濒于破灭,且更在于鲁迅由此而延伸至未来的境域中,所看到的也只是绝望。 “曼陀罗花立即焦枯了。油一样沸;刀一样璋;火一样热;鬼众一样呻吟,一样宛转,至于都不暇记起失掉的好地狱。“这是人类的成功,是鬼魂的不幸。 “朋友,你在猜疑我了。是的,你是人!我且去寻野兽和恶鬼。” 失掉的好地狱,最后,鲁迅绝望中的自我人格对话,他所遭遇到的巨大精神冲突。,鲁迅心灵的自我对话始于散文诗的首篇秋夜,“我”之秋夜沉思。秋夜图是鲁迅沉思的象征性显现:奇怪而高的夜空似乎象征历史的现实的重压;枣树的铁立和疗伤象征作者自己的生存状况,它孤独而倔强,具有坚毅的生命力。它充分体现了鲁迅对自己存在的骄傲,这是一个坚韧的文化战士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肯定。,在影的告别里:“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也就是说,人沉思到精神的深处时,就有潜在的无意识来与你对话。“影”是什么?鲁迅的另一个“我”,影即阴影,心理的黑暗部分,似可称作“旧我”;与之相对的是朝向现代的“自我”,“新生的我”,是“你”;其“告别”是痛苦的精神的诀别,心灵的冲突。影的告别发生在现在与未来之际,既便是“天堂”、“地狱”,还是“将来的黄金世界”,影皆不愿去,它无法再追随“你”了,只能“彷徨于无地”。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影的告别,它毕竟只是一个暗影,黑暗使它沉没,光明使它消失,它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也无法在光明中现身,只能沉没于黑暗。作品所揭示的正是鲁迅作为“历史中间物”处在民族转折期间复杂痛苦的深刻内心冲突。 鲁迅清楚地感到像自己这样一个文化战士,在整个的历史进程中不过是一个“影子”。,鲁迅的自我人格对话更集中体现在过客中。这是一幕精神之剧,“过客”象征具有强力意志的韧性战斗精神:“老翁”喻指“陈旧”的我;“女孩”则指其生命的能量。过客不为坏的结果而止步,也不为好的结果而追求,他只坚信命运就在不问意义的不止息的行走。 老翁提醒他,前面只有坟和死亡,“你的来路”(过去的生命)也许是“最好的地方”,而前面是绝望的渺茫,劝他不如回转去,停息下来。但是,过客毅然否定: 回到那里去,就没一处没有名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没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我憎恶他们,我决不回转去!,况且,在前面,有一声音在召唤他:“在前面催促我,叫唤我,使我息不下。”这正是在秋夜中从“我”嘴里发出的深夜的“笑声”,是“过客”从内心倾听到的无声的“现代自我”的呼唤,鲁迅小说中的“呐喊”,将他呼向前去,走向绝望的“坟地”,在似乎无路的“荒凉破败的丛葬”中寻路。在老翁与过客的对话中,女孩则不断将生命的能量提供给永远进击的“我”(过客),女孩说前方是鲜花,“我”不信,不愿接受温情的抚慰,而永远不停地向前走。,4.小结,在野草中,鲁迅通过对以自我意识为根基的充溢强力意志的韧性战斗精神的颂扬,对庸众的复仇和周遭世界的彻底否定,以及深入骨髓的自我精神批判,充分显露了“我”一位精神界战士的绝望抗争意志和伟大的现代人格。 反抗绝望这是野草的最终价值与意义。,三、野草的思想内容,1.对旧社会弊病的针砭。 在险恶社会环境里诞生的野草,首先向地狱般的旧社会喷射出愤怒的火焰。 2. 韧性战斗精神的讴歌 。 这样的战士通过描写现实斗争中的猛士,讴歌了韧性战斗精神。,3.对自我人生价值及意义的深刻思考。 鲁迅的这种思考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以往生命价值及意义的肯定。二是面对黑暗社会和自我不幸人生的苦闷、彷徨以及某些绝望、虚无的情绪。上述两个方面所构成的鲁迅内在思想、情感的深刻矛盾,又统一于他著名的“绝望的抗战”的思想:“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四、野草的艺术风格“独语”体散文文风,1.具有“自我审视”的写作姿态:抒发自己灵魂深处的紧张、焦虑、矛盾,包括难以言传的感觉、情绪,并引向哲理性的思考。 2.构思奇特,多采用象征、联想、变形等手法,营造奇幻诡谲、神秘幽深的艺术境界。 3.语言精致形象、饱含诗情,具有音乐美、绘画美的特点。,返回,第三节 白话诗的崛起,一、早期白话诗 二、胡适尝试集 三、刘半农与白话诗 四、郭沫若与女神,2019/8/6,84,可编辑,一、早期白话诗,1916年前后,胡适提出“作诗如作文”的诗学观念。 胡适是中国新诗最初的倡导者与探索者。 胡适、周作人、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等在新青年等杂志上发表了最初的白话新诗。,二、胡适尝试集,1920年出版的胡适诗集,是早期白话诗的尝试之作。一般认为尝试集是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白话诗集。,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蝴蝶,赠朱经农片断,旧事三天说不全, 且喜皇帝不姓袁, 更喜你我都少年, 辟克匿克来江边。,三、刘半农与白话诗,刘半农:语言学家、诗人、小说家、翻译家,是五四文化运动时的“平民诗人”,著有诗集瓦釜集扬鞭集等。,刘半农的文学观念,1917年胡适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以及刘半农的我之文学改良观等文,共同构成了新文学初创期的理论实绩。 文章首先确定了“文学”与“文字”的各自边界, “文学”与“文字”的本质差别在于“精神”之有无。 文章将“文学”划分为“散文”和 “韵文” 。,刘半农的文学主张,力倡文学形式的革新。 从“形式”的角度,以西方文学为参照,对传统文学的“形式”加以驳斥 ,并介绍西方小说的“叙事模式”、“叙事者”以及倒叙、插叙等叙事学。 探索语言形式的改良。倾向于慢慢改良文言和白话中的俚俗文字,使之趋于理想中的白话新文学。 完善白话文的形式标准。,教我如何不想她,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写作背景 一九二0年八月,正在英国伦敦的刘半农,写了一首本名为情歌后改名为教我如何不想她的著名情诗,后来,又由著名语言音韵学家赵元任谱曲,广泛流传。,分析诗句:,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第一节先写微云在天上飘着,微风在地上吹着,“浮云游子意”,油然而生思念之情。 “微风”、“微云”作为一种起兴,如同江河、明月一样,多为诗人创造而用以暗示思乡之情的一种媒介,在情景上对应着淡淡的思乡之情的苦涩,作为全诗的开头颇为贴切。,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第二节写月挂中天,大海在月光的照射下泛着银光,“月是故乡明”,在此节中诗人通过月光与海洋契合无间、依傍难分的拟人化描述,极富联想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缠绵不舍,依恋难分的思乡之情。创造了一个“蜜也似的银夜”下苦恋的意境。,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先写暮春时节,用水上浮花、河底游鱼这两组含有飘忽不定、孤苦无依的象征意义的意象,加上“慢慢”,表现了诗人情思的急切和思念不成的无可奈何之状。就连传递家乡信息的燕子的言语也没有听清楚,这就更加深了诗人的失落感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第四节写残冬将尽,冷风、枯树、暮色、野火、残霞,更让自己难耐身在异国他乡的凄凉。“枯树”、“野火”对得很有特色,使“冷”与“热”即诗人的苦闷与焦灼相辅相成,互为烘托。把残霞比喻成野火而不是烈火,也更符合诗人游子的身份,并使人联想到春风,从而多少寄寓了诗人的一些希冀。,艺术特色 1. 善于用比兴的手法烘托情感,情景自然交融。 2. 四个时段结构相同,节奏协调,有一唱三叹之感。 3. 每节诗的最后一句相同,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4. 用一组最有代表性的想象抒发情感,构思巧妙,富有诗情、诗韵。,四、郭沫若与女神,一、郭沫若的文学史地位及其生平与创作 二、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三、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一)文学史地位: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作家、戏剧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卓越的无产阶级战士。是继鲁讯之后,我国革命又一面光辉的旗帜。郭沫若在新诗、历史剧、散文、小说等方面的著作十分丰富。尤以新诗和历史剧的创作,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重大贡献。“在现代文学史上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 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是中国第一座白话诗歌的高峰,不仅确定了郭沫若作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形象,而且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纪念碑式的作品。,(二)郭沫若(1892年1978年)的生平与创作,郭沫若,原名郭开贞,1892年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 “郭沫若”是他1919年9月11日开始在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诗歌时启用的笔名,取自于他家乡的两条大河:“沫水”(大渡河)和“若水”(青衣江)。,幼年时开始诵读诗经、唐诗三百首等。 19061913先后在乐山和成都读小学。对庄子等古代文学的涉猎,对他后来的文学倾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西方自然科学与民主思想的初步接触,梁启超、章太炎新思想的营养,培育了反抗与叛逆的性格,激发了他向往反清爱国民主运动。 小学、中学时代,广泛涉猎中国古典文学,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并大量阅读国粹学报、清议报以及风行一时的“林译小说”,接受维新思想启迪,培养了爱国民主思想与反抗意识。1912年与张琼华(18901980)结婚,成了“他一生中应该忏悔的事”。,1913底,于1914年(22岁)到日本留学,学医。(1914年1923年) 19141918求学日本,因学医而广泛接触西方的文学,尤其是诗歌作品,惠特曼对其影响最大。 泛神论的影响。,1916年开始文学创作,最初的 试笔即新诗,如死的诱惑等,并初步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点。如果鲁迅开始文学创作按怀旧算,郭沫若的创作开始的时间则比鲁迅晚5年。,1919年,郭沫若在日本得知“五四”的消息之后进入诗情的“爆发期”,并开始在国内(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陆续发表作品。1920年,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等重要代表作发表后,郭沫若开始在文坛上引人注目。这些作品后来大多收入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1921年8月,女神(剧曲诗歌集)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比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早2年。,相关知识:时事新报学灯与晨报副刊、京报副刊、民国日报觉悟一起,被称为是“五四”时期著名的“四大副刊”,1921年6月(一说“7月”),与郁达夫、成仿吾等人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创造社”,主要成员还有张资平、田汉等。1922年在创造季刊第一卷第一期上发表天上的街市,这以后的作品(包括彷徨十首等)后结集为星空(诗歌、戏曲、散文集)出版。以后还出版有诗集瓶(爱情诗集)、前茅、恢复等。 1923年,郭沫若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后,与日本妻子安娜和三个孩子回国,同时活跃在文艺和政治两个大舞台上。,社会活动,组织创造社,回国,弃医从文,学习并接受马克思主义,担任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担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的宣传科长,“四一二”政变时揭露蒋介石罪行,担任蒋介石的总司令行营政治部主任。,参加南昌起义,加入共产党。,1928年被迫离开去日本,1924年4月再赴日本,同年11月回国。 1925年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文科学长,这期间创作聂嫈等3部历史剧。 1926年弃文从军,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兼行营秘书长。 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七人主席团成员、总政治部主任与宣传委员会主席,经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起义失败后流亡香港、上海、日本。,1928年倡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参加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并出版有前茅、恢复两部诗集。 1928年2月,为躲避反动政府的通缉东渡日本,开始10年流亡生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 1937年别妇抛雏,从日本秘密回国,参加抗日战争,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出版有诗集战声集。,1940年第三厅解散,另建文化工作委员会,任主任,创作有屈原等6部历史剧。抗战胜利后,出版小说集地下的笑声、散文集苏联记行、文艺论集天地玄黄、回忆录洪波曲等。 1949年8月,他在第一次文代会上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领导工作,出版诗集新华颂、长春集、潮汐集、东风集以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三)郭沫若的作品,郭沫若一生著述甚丰,主要了解其诗歌、小说和戏剧中的下列作品:,1、主要诗集 A女神1921年出版,共分3辑。 第一辑为三部诗剧女神之再生、棠棣之花、湘累。 第二辑为爆发期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等具有“五四”时代精神的作品; 第三辑为“五四”前后的作品。 B星空和瓶等“彷徨”时期的作品。 C恢复和前茅等“革命”时期的作品。,2、主要小说 郭沫若的小说也具有创造社小说的特点。 A自叙小说(受日本“私小说”影响的一种自传体小说,又称“身边小说”):主要有漂流三部曲等。 B寄托小说(在精神上与郭沫若的诗歌和历史剧一致):主要有牧羊哀话等。 1912年2、3月间的牧羊哀话是郭沫若较早创作的一个短篇小说;落叶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书信体形式的中篇小说之一 ;自传体小说漂流三部曲 是现代最早的意识流手法的小说。,1、主要剧作 郭沫若最早的诗剧同时具有诗歌和戏剧的特点: A诗剧:主要有女神中的三部诗剧(凤凰涅槃也具有诗剧的特点)、星空中的孤竹君之二子等。 B历史剧:在20年代有3部:聂嫈、王昭君、卓文君,后结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40年代有6部,其中,4部以“战国”为题材:屈原、棠棣之花(根据20年代的同名诗剧改编)、虎符、高渐离;2部以“元末”和“明末”为题材:孔雀胆、南冠草;50年代有2部:蔡文姬、武则天。,(四)郭沫若的婚姻,在郭沫若年人生旅程中,有三位女性以婚姻关系伴随过他。她们构成了郭沫若婚恋生活的三个主要支柱,在漫漫人生路上,他们与郭沫若在情感上有说不清的恩恩怨怨,道不尽的纠葛思念,诉不完的离合悲欢。,张琼华是郭沫若明媒正娶的结发妻子,比郭沫若大两岁。婚后第五天,郭沫若便远走他乡。 而旧时的婚约罗网却死死扣住张琼华,整整26个春秋,张琼华没有和结发的夫君见过一面,她独守空闺。但她没有想到,她的夫君在异国他乡已娶妻生子,在国内事业有成,生活中又添新欢之乐。1939年3月,郭沫若衣锦还乡,回四川老家探亲。郭沫若给张琼华留下“书付琼华”四个字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过乐山。 1963年,张琼华曾去过北京,受到郭沫若的盛情接待。郭沫若病逝之后,一些学术研究者曾看望过张琼华,在四川的乐山,她依然是农妇的装束,过着简朴的晚年生活。 1980年,这位对郭沫若忠贞不二的老人,在孤寂中辞世,享年90岁。,1916年8月,在日本东京圣路加病院,郭沫若认识了年仅22岁的日本姑娘佐藤富子,当时,郭沫若在冈山高等学校攻读医科,她是护士。佐藤富子被才华横溢的郭沫若写的爱情诗所陶醉。不久,她毅然辞去圣路加医院的工作,随郭沫若到冈山同居。从此,佐藤富子的婚缘便笼罩在不幸的悲哀之中。,首先,她与郭沫若的结合,没有得到家庭的认可。佐藤家是基督教徒之家,断然不允许她与一个华人青年自由结婚的。他们第一个儿子出世以后,她与父母断绝了关系。 其次,郭沫若作为学生,经济条件是有限的。富子为使丈夫学业有成,独自承担全部家务他们几经搬家并且要支付昂贵的房租。为了生计,郭沫若拼命写作译书,没有桌椅用皮箱代替,没有砚台用磨平的砖头代替 这样清贫的日子,没有父母的亲情关照,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富子含辛茹苦地坚持着,为郭沫若哺育了四儿一女。 1937年,政治风云变幻,使郭沫若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他决定回国参加抗日战争,而富子是日本人,他不辞而别离开日本回国了,从此,他们中断了一切联系。 漫漫的11年过去了。在新中国诞生的前一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佐藤富子知道了郭沫若的消息便立即携儿带女西渡大海专程来中国,开始万里寻夫。当富子知道于立群已为他的丈夫生育了五个儿女时,她心酸地说:“我走” 建国以后,佐藤富子加入中国籍,带领儿女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佐藤富子的晚年是幸福的。人们敬仰文化名人郭沫若,更尊重他日本血统的妻子。她曾被推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她的中国名字叫郭安娜。1994年8月15日,安娜(佐藤富子)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于立群,一位追求进步与自由的女性。 她是郭沫若早期恋人于立忱的胞妹。1937年他们初识时,她是戏剧电影界一名女演员。 1938年,抗日烽火燃烧着中国大地,于立群取道香港准备去陕北,再次与郭沫若见面。出于对事业执著的追求和信念,她下定决心与其旧友分开,决然在香港新亚酒楼与郭同居。 1939年夏,即将出任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三厅长的郭沫若决定与于立群补办婚礼。,这次婚礼,使于立群成为郭沫若第三位名正言顺的妻子。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日子里,郭沫若这样的文人经常受到攻击和凌辱,于立群总是像卫士一样护着郭沫若。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作为夫人的于立群经常陪同他去各地参观、视察、出国访问,参加一系列外事活动。他们地位显赫、生活幸福。虽然在动荡年代,有过失子之痛、受凌辱之苦,但是总体说来,生活对他们是丰厚的,晚年夕阳是灿烂的。于立群和郭沫若在一起共同生活近40年,抚育五个子女,她是伴随着他度过人生暮年的最后一位妻子。 1978年6月,郭沫若病逝了,而次年2月,她也猝然去世 。,(五)关于郭沫若阅读的两极现象:,人们现在对郭沫若诗歌的评价,出现了一个“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普通读者评价不高,另一方面文学史家却评价很高,我们把其称为“两极阅读现象”。,对郭沫若的诗歌,存在两种读法: 一种是“文学史读法”,注重从历史发展的链条中考察作品,确定其特色、价值、影响与地位。当今各种现代文学史著作,几乎都是这样评价郭沫若以及其他经典性的作家作品的。有一种学术界很流行的排座次的说法是“鲁郭茅,巴老曹”,不一定准确,但也可见对郭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