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民间资本市场发展研究_第1页
丽水市民间资本市场发展研究_第2页
丽水市民间资本市场发展研究_第3页
丽水市民间资本市场发展研究_第4页
丽水市民间资本市场发展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丽水市民间资本市场发展研究 改革开放23年来,丽水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由于深受原有的经济基础、自然的经济环境、现实的政策制度等相对落后的综合影响,使得丽水经济社会发展尽管较快,但其总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较依然具有很大的差距。为了加速丽水经济社会发展,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近年来,市委、市府狠抓城市化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经济上规模、上水平,这无疑是明智之举。然而,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向该地区投入资金的规模和质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资金来源不外乎当地政府出资、争取上级政府扶持资金、引进外资、民间投资等四条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上级政府给予扶持资金只能是为辅性的;丽水经济发展中的资本回报率相对较低,引进外资难成气候;地方财政收入和积累微薄,政府以国有资本投资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也是“弱臂难支”。为确保21世纪丽水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把丽水建设成为繁荣昌盛的浙西南中心城市,应当重视构建高效的民间资本市场,提升民间资本投资运行速率和质量。 一、丽水民间资本市场发展的现状描述 所谓民间资本市场,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和理解其涵义。考察和理解的角度不同,其所揭示的涵义也大不相同。一是“民间”的资本市场,与其相对应的概念是“官方”的资本市场。二是“民间资本”的交易市场,它与“官方资本”的交易市场相对应。本文所要考察研究的是“民间资本”的交易市场及其发展问题。 民间资本转换成产业投资,生成强大的经济发展的第一启动力和永续推动力,需要高效的投融资市场 民间资本市场来支撑。没有高效的民间资本市场,就不可能有快速高效的经济发展。 民间资本的融通市场是多种多样的,从其属性来讲,可以划分成两大类:一是民间资本通过“官方”的资本市场进行融通,主要有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的存贷款资金融通、证券市场的投融资等;二是民间资本通过“民间”的无形资本市场和有形资本市场进行融通,主要有民间借贷、私人钱庄借贷、民间贴现、典当、农村基金会借贷、金融服务社借贷、企业内部集资、企业债券融资、企业集股融资等。 改革开放以来,丽水地区“民间资本”的融通市场发展较快,为促进丽水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着许多急待引起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的矛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资本供给严重不足与货币资本严重外流并存之矛盾。 近几年来,丽水市货币资本供给和资本投资增长速度较快,“八五”期间贷款增加 36.2 亿元,年均递增 29.6 ;固定资产投资55.9 亿元,年均递增41 。“九五” 期间贷款增加 54.2 亿元,年均递增 15.9 ;固定资产投资144.6亿元,年均递增 14.5 。2001年上半年,贷款增加14.7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 24.8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 24.6、93.1 。由此可见,货币资本供给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可谓不能说不大,但是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货币资本却严重紧缺,融资难成了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城市化建设所必需资本的融资问题尽管比企业要容易解决,但也同样存在着资本不足问题。然而,令人困惑费解的是在普遍存在资本融资难的同时,却存在着严重的货币资本外流现象。2000年末,丽水全市金融系统吸收的民间资本存款余额 154.6 亿元,贷款余额93亿元(加上当年剥离的不良资产11亿元,即贷款余额104亿元),存贷轧抵,存大于贷50.6亿元(已扣减剥离不良资产所占用的资金),再减去金融部门经营活动的正常备付资金约6 亿元,实际外流货币资本 44 亿元。同时,企业投资于一、二级股票市场,城乡居民投资于证券市场和购买国债,企业将巨额资金上存省公司(省局)或参与省公司(省局)集中投资产业,或到外地直接投资办厂办公司,也造成巨额货币资本流向外地。货币资本的严重外流,在较大程度上加重了丽水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资金紧缺问题。 2、乡村资本严重分流与城市资本快速集聚之矛盾。 城乡资本流动是指货币资本在城市 农村之间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运动过程。城乡资本的正常流动是城乡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为无论是资本由城市过多地流向农村,还是资本由农村过多地流向城市,其目的和功能都在于促进农村经济或城市经济的更好发展,而农村经济或城市经济具有极大的互补性甚至相辅相成,所以资本过份的流向某一方,都会以削弱和牺牲另一方为代价,也不利于整体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丽水地区自1978年开始在农村实行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至2000年的22年中,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在10以上的有 12 个年份,在510的有2个年份,在5以下的正增长有 8 个年份,负增长的有2 个年份。值得引起高度关注的是19961999年处于徘徊不前,呈现出负增长;之势头, 19981999年连续2年负增长,2000年略有回升。 导致农业经济显著波动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在整个经济改革过程中涉及农业的诸种关系的改革相对滞后,严重地削弱了农业基础投入并造成农业生产投入的不稳定。可以说,农业投入不足是丽水地区农业经济显著波动的至关重要的原因。农业经济投入不足,说到底是丽水地区城乡资本的倾斜流动,即农村的资本向城市的过份转移。 从金融渠道看,丽水地区城乡资本通过金融渠道的流动,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在农村吸收存款而运用于城市和金融机构运用于农村的贷款。长期以来,丽水地区的金融机构,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农村吸收的存款,都未能充分地运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上。并且,近几年来,乡村货币资本净流向城市呈现出日益加速之势。19912000年的10年间,通过金融渠道农村货币资本净流向城市约 20亿元。 3、间接融资相对过大与直接融资严重滞后之矛盾。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协调运作,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区域民间资本利用率,解决企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资金问题的必然选择。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则显得更为重要。从丽水地区企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所筹集的民间货币资本看,目前间接融资比重在80以上,直接融资占比还不到20,这说明全市总体上表现为间接融资占比相对过大,直接融资严重滞后。 一是公有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货币资本增量,基本上需要银行追加贷款解决。二是民营经济尽管在创业初期主要通过个人积累、合伙筹资、向亲戚朋友借款等直接融资途径解决货币资本问题,但随着市场经营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而产生了对银行贷款的迫切需求,银行贷款迫切需要成为其经济增长的主要资本来源。近几年来,贷款难已明显制约着丽水经济的发展进程。三是丽水城市化建设由于地方财政收入少,直接融资工具少且效用低,近几年来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解决其所需要的建设资金问题。但是,由于间接融资依赖度过高,一者会加大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融资风险,降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力;二者城市化建设筹集的银行贷款过多,将会进一步增大中小企业筹集银行贷款的难度,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4、生产性投资增长滞缓与非生产性投资高速增长之矛盾。 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尽管也受到非生产性投资的较大影响,但是,关键性和根本性的决定因素是生产性投资尤其是技术进步投资。然而,近几年来丽水地区的生产性投资占比较低,而非生产性投资占比较高。从生产性投资占比情况看,1999年生产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各年份分别为 38 ,与全省52以上的比重相差较大。从技术改造投资占比情况看,19912000年,技术改造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各年份分别为16.2、16.7、14.2、5.2、7.7、6.3、8.8、7.1、5.1、11.8 ,最高的 1992年为 16.7 ,最低的 1999 年为 5.1 ,平均每年为 9.9 ,与全省 18.8 以上的比重相差甚大。从技术改造投资的增长情况看,19912000年,全市技术改造投资每年增长率分别为41.3、52.9、55.8、-54.2、121.4、-17.3、40.6、-17.7、7.2、77.4 ,在这10年中有 3 个年份为负增长。可以肯定的说,生产性投资增长慢、占比低,尤其是技术改造投资相对萎缩,是丽水地区近几年来经济增长减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5、金融资源配置规模与经济增长贡献偏离的矛盾。 一个运转灵活、高效率的金融体系,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组织动员资金,并将资金及时分配到经济中最具活力、回报率高的产业部门和企业当中去。当前丽水市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有很大部分符合这种条件。据统计,2000年末全市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和个体工业户共有14351家,其中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4438家,个体工业户9913家。按规模划分,属于规模以上的大中型企业15家,占比0.1%;属于规模以下的小型企业14336家(包括个体工业户),占比99.9%。小型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为145.75亿元,占全市的85.4%。也就是说,小型企业对全市工业总产值绝对量的贡献率为85.4%。但是,多年来我们在信贷政策上实行所有制差别对待,信贷资金分配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而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很难得到应有的信贷支持。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与其经济贡献率存在相当大的反差。 近年来,大多数中小企业获得流动资金贷款和技术改造贷款比较困难,金融机构的贷款增量结构偏向于基本建设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为主的消费性贷款。据统计,2000年末全市各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为93亿元,比年初增加18.7亿元。从全年所增加的贷款投向结构看,(1)短期贷款余额为66.4亿元,比年初增加10.9亿元。其中消费贷款和其它个人贷款(不含个体工商户、农户的其它个人贷款)比年初增加8.3亿元,增幅达1.88倍;以小型企业为主体的工业贷款比年初减少1.2亿元,减幅为9.9;私营企业及个体户贷款比年初减少3亿元,减幅达72.5。(2)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6.1亿元,比年初增加8.9亿元。全年新增的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交通、电力、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行业和大中型企业的基本建设。基本建设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6.9亿元,增幅达93;企业的技术改造贷款余额只有2亿元,比年初减少近1亿元,减幅达31.7。 金融资源配置中的这种规模不对称,带来了四重负面影响:一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货币资本缺口扩大,制约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正常发展,影响了全市产出、就业等宏观经济指标的放大;二是信贷资金大量流向基本建设和个人中长期消费性贷款领域,生产性投资明显不足,影响了丽水经济的发展后劲,不利于丽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有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占比过大,增加了金融领域的流动性风险;三是一些中小企业通过正规渠道融资无望,不得不通过灰色市场取得资金,成为引发金融秩序混乱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无论是资本由城市过多地流向农村,还是资本由农村过多地流向城市,其目的和功能都在于促进农村经济或城市经济的更好发展,而农村经济或城市经济具有极大的互补性甚至相辅相成,所以资本过份的流向某一方,都会以削弱和牺牲另一方为代价,也不利于整体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丽水地区自1978年开始在农村实行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至2000年的22年中,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在10以上的有 12 个年份,在510的有2个年份,在5以下的正增长有 8 个年份,负增长的有2 个年份。值得引起高度关注的是19961999年处于徘徊不前,呈现出负增长之势头, 19981999年连续2年负增长,2000年略有回升。 导致农业经济显著波动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在整个经济改革过程中涉及农业的诸种关系的改革相对滞后,严重地削弱了农业基础投入并造成农业生产投入的不稳定。可以说,农业投入不足是丽水地区农业经济显著波动的至关重要的原因。农业经济投入不足,说到底是丽水地区城乡资本的倾斜流动,即农村的资本向城市的过份转移。 从金融渠道看,丽水地区城乡资本通过金融渠道的流动,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在农村吸收存款而运用于城市和金融机构运用于农村的贷款。长期以来,丽水地区的金融机构,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农村吸收的存款,都未能充分地运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上。并且,近几年来,乡村货币资本净流向城市呈现出日益加速之势。19912000年的10年间,通过金融渠道农村货币资本净流向城市约 20亿元。 3、间接融资相对过大与直接融资严重滞后之矛盾。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协调运作,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区域民间资本利用率,解决企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资金问题的必然选择。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则显得更为重要。从丽水地区企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所筹集的民间货币资本看,目前间接融资比重在80以上,直接融资占比还不到20,这说明全市总体上表现为间接融资占比相对过大,直接融资严重滞后。 一是公有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货币资本增量,基本上需要银行追加贷款解决。二是民营经济尽管在创业初期主要通过个人积累、合伙筹资、向亲戚朋友借款等直接融资途径解决货币资本问题,但随着市场经营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而产生了对银行贷款的迫切需求,银行贷款迫切需要成为其经济增长的主要资本来源。近几年来,贷款难已明显制约着丽水经济的发展进程。三是丽水城市化建设由于地方财政收入少,直接融资工具少且效用低,近几年来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解决其所需要的建设资金问题。但是,由于间接融资依赖度过高,一者会加大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融资风险,降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力;二者城市化建设筹集的银行贷款过多,将会进一步增大中小企业筹集银行贷款的难度,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4、生产性投资增长滞缓与非生产性投资高速增长之矛盾。 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尽管也受到非生产性投资的较大影响,但是,关键性和根本性的决定因素是生产性投资尤其是技术进步投资。然而,近几年来丽水地区的生产性投资占比较低,而非生产性投资占比较高。从生产性投资占比情况看,1999年生产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各年份分别为 38 ,与全省52以上的比重相差较大。从技术改造投资占比情况看,19912000年,技术改造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各年份分别为16.2、16.7、14.2、5.2、7.7、6.3、8.8、7.1、5.1、11.8 ,最高的 1992年为 16.7 ,最低的 1999 年为 5.1 ,平均每年为 9.9 ,与全省 18.8 以上的比重相差甚大。从技术改造投资的增长情况看,19912000年,全市技术改造投资每年增长率分别为41.3、52.9、55.8、-54.2、121.4、-17.3、40.6、-17.7、7.2、77.4 ,在这10年中有 3 个年份为负增长。可以肯定的说,生产性投资增长慢、占比低,尤其是技术改造投资相对萎缩,是丽水地区近几年来经济增长减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5、金融资源配置规模与经济增长贡献偏离的矛盾。 一个运转灵活、高效率的金融体系,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组织动员资金,并将资金及时分配到经济中最具活力、回报率高的产业部门和企业当中去。当前丽水市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有很大部分符合这种条件。据统计,2000年末全市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和个体工业户共有14351家,其中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4438家,个体工业户9913家。按规模划分,属于规模以上的大中型企业15家,占比0.1%;属于规模以下的小型企业14336家(包括个体工业户),占比99.9%。小型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为145.75亿元,占全市的85.4%。也就是说,小型企业对全市工业总产值绝对量的贡献率为85.4%。但是,多年来我们在信贷政策上实行所有制差别对待,信贷资金分配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而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很难得到应有的信贷支持。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与其经济贡献率存在相当大的反差。 近年来,大多数中小企业获得流动资金贷款和技术改造贷款比较困难,金融机构的贷款增量结构偏向于基本建设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为主的消费性贷款。据统计,2000年末全市各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为93亿元,比年初增加18.7亿元。从全年所增加的贷款投向结构看,(1)短期贷款余额为66.4亿元,比年初增加10.9亿元。其中消费贷款和其它个人贷款(不含个体工商户、农户的其它个人贷款)比年初增加8.3亿元,增幅达1.88倍;以小型企业为主体的工业贷款比年初减少1.2亿元,减幅为9.9;私营企业及个体户贷款比年初减少3亿元,减幅达72.5。(2)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6.1亿元,比年初增加8.9亿元。全年新增的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交通、电力、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行业和大中型企业的基本建设。基本建设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6.9亿元,增幅达93;企业的技术改造贷款余额只有2亿元,比年初减少近1亿元,减幅达31.7。 金融资源配置中的这种规模不对称,带来了四重负面影响:一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货币资本缺口扩大,制约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正常发展,影响了全市产出、就业等宏观经济指标的放大;二是信贷资金大量流向基本建设和个人中长期消费性贷款领域,生产性投资明显不足,影响了丽水经济的发展后劲,不利于丽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有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占比过大,增加了金融领域的流动性风险;三是一些中小企业通过正规渠道融资无望,不得不通过灰色市场取得资金,成为引发金融秩序混乱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丽水市民间资本市场运行效率和质量不高的成因分析 丽水市推进经济跨越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迫切需要巨额货币资本支撑,然民间资本市场运行的现状是:民间资本严重外流与区内建设资本严重缺口并存。透过这一现象看本质,丽水市民间资本市场运行效率和质量不高的成因主要表现在以下 4个方面: (一)民间投资渠道不畅是民间资本市场运行效率不高的先行性因素。 民间投资包括民间法人投资和民间个人投资两种。民间法人投资是指除政府法人投资和外商投资以外的所有法人投资。国有企业中,除国有独资企业和一部分国有控股企业外,其他投资均属于民间法人投资。因为国有独资企业和部分国有控股企业从性质上来说属于特殊法人,受政府直接控制和管理,其资金来源和投资方向、投资管理受政府规定的限制,而其他投资则不受这种限制,自主决策、自担风险,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所以属于民间法人投资。据统计,丽水地区目前企业存款在 71.4 亿元以上,居民储蓄在 105 亿元以上,手持现金在 5 亿元以上,由此推算民间货币资本数额在176 亿元以上。如果拿出其中的30%用于投资,则可形成53 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超过2000年全社会固定投资 49 亿元的规模。由此可见,民间投资潜力巨大。 然而,调查数据表明,民间投资并没有象预期的那样被有效地激活起来,各市县较普遍地存在着民间投资主体对于区内实体产业的“惜投”现象,由此造成民间投资渠道不畅,导致民间资本市场运行效率不高,民间资本严重外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1、民营企业的法律地位不够明确。由于民营企业的法律地位不够明确,以致造成各领域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性政策,成为民营企业成长的巨大障碍。长期以来,传统理论使人们对民营企业产生思维定势,认为民营企业是异已力量、补充力量、过渡阶段、寿命不长等,现实中民营企业发展也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1988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过于笼统,约束力差,有些规定历时10多年早已过时而难以实施。 2、民间投资实业门槛过高。政策从宏观上讲是有利于民间投资的增长的,但从具体来看对民间投资仍有一定的限制。如注册资金问题,起步仍然太高,生产性公司为50万元,流通性公司为30万元,事业性经营实体为10万元。这些门槛将广大投资者拒之门外,尽管有个人独资企业法予以补充,但个人独资企业不能叫公司,又要承担无限责任,所以这样的补充仍然不到位。为什么投资股市的投资者数量这么多,气氛这样热烈,就是因为其起步价低,只要有购买一手股票即100股的资金即可参与交易,一般一股的市值平均在12元左右,100股只有1200元,1200元就可以入市。而投资实业门槛这么高,限制了广大投资者的投资。同时民间投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有850万元注册资本金,方能取得自营出口权,这也限制了民间投资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 3、民间投资领域管制严厉,很大程度抑制投资需求增长。我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和国家工商局规定13个行业(如金融、电信、航空、卷烟等)、36种国家计划商品的批发业务(如粮食、食油、洗衣粉、灯泡等)和41种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的零售业务(钢铁、水泥、煤炭、木材等)不准民营企业经营,其中金融、石油、汽车等待业允许外资进入,却不允许私营企业进入,民间投资渠道狭窄削弱了企业的获利能力,影响了企业的投资意愿。 4、民间投资缺乏政策引导,宏观调控明显滞后。国家没有把民间投资纳入产业政策指导与宏观调控的范围,如外资企业具有投资目录,对于民营企业却没有制定投资目录,正是因为政府部门忽视投资信息的超前服务与窗口指导,使得一些民企业看不清市场需求趋势而犹豫观望,在不了解供求情况的条件下,无法进行投资决策,从而影响了投资需求。 5、由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不到位,大多数产业生产饱和、产品过剩,加之国内消费需求不旺的影响,导致国内投资收益率下降,形成“微利经济”,使企业净财富水平下降,直接导致企业削减投资支出。 6、民间投资主体受投资素质和投资经验局限。近几年来,在丽水民间普遍存在着“只埋头拉车,不抬头走路”现象,信息不灵,政策不明,使直接投资失误频繁,失败的警示效应迫使民间投资主体对直接投资“望而却步”。与此同时,受“急功近利”心态的驱使,不少民营企业陷入盲目追求规模扩张的误区搞淡化主业的多元化经营和对经济效益没有实质性贡献的兼并,结果造成巨额亏损或破产倒闭。由此,造成怕投资失误,或“小富即安”,使之求稳不敢或不愿直接投资。 7、财政政策问题。财政政策问题的实质是竭泽而渔,使广大民间投资者面临生产经营危机。例如,现行财政收入层层压任务、包指标,使得财政部门税收压力过大。为了完成税收任务,目前各地税务部门普遍采用了按照税收计划而不是税法征税的做法,对企业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又如,个体私营企业所得税按销售额的1.5%计征,力度很大,销售发票的领取比较困难,到开票部门开一张发票手续费就要5元。如此,有的民间投资者未养大就被征税部门“征死”。 8、由于企业从量的扩张逐步转变为质的提高的缘故。前几年是卖方市场,企业的发展主要靠投资,有投资就会有发展。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后,市场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企业的投资更理智更谨慎,更注重质量和技术上下功夫,在管理上下功夫,在企业的制度建设上下功夫. (二)间接融资区域劣势是民间资本市场运行效率较低的主导性因素。 间接融资是当前丽水地区解决企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资本问题的最主要途径。在丽水地区,间接融资较之于直接融资,在发展上要成熟得多在规模上占绝大部分,在作用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程度上要大得多。但是,正是由于间接融资占绝大部分,而丽水地区的城市化建设项目和企业经济在整体上处于相对劣势,加上银行信贷政策的全省同一性,造成金融机构筹集的民间资本有很大一部分要流到区外,以致民间资本市场处于低效运行之中。深究其因,主要在于: 1、区域经济相对劣势。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丽水地区的国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城市化建设步伐日益加快,但在全省各地级市中依然处于劣势地位。2000年,丽水市国内生产总值处于全省倒数第 二 位,比上年增长幅度处于全省倒数第 三 位,低于全省平均增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及全省平均水平的40.8,处于全省倒数第 一 位,比上年增长幅度处于全省倒数第 三 位,低于全省平均增幅;财政收入总额处于全省倒数第 三 位,比上年增长幅度处于全省倒数第 二 位,低于全省平均增幅。受此影响,尽管丽水市近年来城市化建设项目较多,企业需求资金强烈,但其不具有信贷竞争力,放到全省竞争信贷排得上号的项目和企业不多,而依规审批能顺利通过的则很少。这就在较大程度上加大了国有商业银行机构获取系统分配的信贷规模较大份额的难度。 2、银行贷款门槛过高。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唯成份论”,在信贷政策上,银行对民营经济存在着显著的歧视性倾向。贷款通则规定所有贷款必须有担保(或抵押),这样做是为了防止万一贷款企业到期无力或不愿还贷款本息时,以抵押物或担保单位资产来保全银行债权,尽量减少银行损失。但对于信誉较好、信用等级高、效益较好的中小企业这样做似乎有些保守与简单化,而且这样做会延长贷款办事周期,增加贷款成本,增加企业负责,反过来影响银行贷款投放。 3、银行审批环节多。没有处理好分权与集权的关系,权利过于向上集中。有时市县分支行一笔数目不大的贷款要层层经过六七个环节的审批。审批环节过多,权利上收过于集中,导致管理层次增加、贷款决策时间变长,重复劳动增多,官僚主义严重,其结果是效率低、管理成本高而且决策失误率上升。 4、中小企业信用评估办法不合理不科学。大中小型企业各有特点而且运作规模各不相同,因此对其进行信用评估的标准也应不同,各有侧重。计划经济时代银行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服务对象,贷款管理、操作办法根据大中型企业实际情况设计,现在的信用评估、贷款管理办法脱胎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信用评估贷款管理办法,带有很重的计划经济色彩,不符合中小企业的情况;各地评估管理办法一个样,这不符合各地发展不平衡的具体实际。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有简单化的倾向。这种不对资金市场进行细分的做法,不利于针对不同顾客群采取不同措施,不利于弄清风险来源,从而不利于银行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减少不良资产。 5、金融体系不完善。通过十多年来年的体制改革,丽水市已建立了市场主体多元化的金融格局,但在银行格局中,依然是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其信贷重点以往为国有企业,近几年来为大项目和个人消费性贷款;还有一家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其信贷重点为粮食收购贷款;还没有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为数不少,但信用社没有把业务重点放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上,而是把资金来源的很大一部分用于风险小、收益稳定的国债投资和同业拆借上。邮政储蓄点多面广,但其只吸收存款,而不放贷款,且把全部存款资金通过交存人民银行而流向外地。从国有商业银行看,一是各行通过二级准备金制度和系统内上存利率机制,把基层行的资金逐级集中、抽走,而在资金投放上集中用于基础设施项目和大型企业。同时清理散户小户,严格控制新贷款户。二是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制约了基层行的信贷行为,绝大多数县市支行只有贷款推荐权,没有发放贷款和签发票据承兑权力,与当地经济发展对资金需求的时效性和需求总量明显不适应。三是重约束、轻激励的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严重影响了放贷积极性。目前各行普遍实行审贷分离制度,第一责任人制度,对新增贷款责任人实行终身责任制。有的国有商业银行规定基层行新增贷款本息必须100%收回。 6、中小企业综合素质较差,贷款风险较大。一是技术水平较低。中小型企业往往经受不起市场风波的冲击,多数是生产设备阵旧,工艺技术落后,致使产品的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缺乏竞争力,一旦市场出现一些不景气,最先倒闭的是中小企业。二是企业管理能力较低。许多中小企业法人代表缺乏管理能力和管理经验,整个企业存在素质较低,管理制度不健全,信用观念淡薄、财务制度不健全,其中有些没有建立帐目,所有的情况在为主的脑袋里,这种财务上的非规范性,很难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但也有这种情况存在,一个看上去比较象样的企业,为了避开各种税费,没有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使金融机构无法支持。三是企业缺乏自身担保能力。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经营规模较小,固定资产较少,土地、房屋等抵押物不足的特点,大多不具有自身担保贷款之能力。 7、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目前,丽水地区中小企业自身所具有的银行贷款担保能力绝大多数严重不足,需要靠第三方提供担保发放。但在丽水地区担保制度刚建立不久,担保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担保能力很弱,远远不能运作方式也需要不断改进完善。由于担保公司对担保企业贷款同样要承担风险,因而对申请担保企业的审查与银行贷款审查内容基本相同,使许多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同样无法获得担保公司的担保。对这些企业来说,担保公司形同虚设,依然远远达不到企业所需的担保要求和目的。同时,商业银行对信用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的信用放大倍数太少。在国外,一般在10倍以上,最高的日本是60倍,美国是50倍;我国台湾省刚开始是10倍,1979年提高到15倍,1982年提高到20倍,以后通过道30倍;我国中央政府推荐为10倍,在实际操作中上海、浙江为5倍,丽水则远远小于5倍,甚至有的商业银行按信用担保公司存入该行的担保基金的一倍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极大地阻碍了信用担保公司地贷款担保效能地有效发挥。 8、金融机构票据融资业务发展滞缓。票据融资就是票据的背书转让、贴现、转贴现、再贴现。我国票据法于1996年1月1日开始实施,明确规定转帐支票可以背书转让、汇票可以贴现。实际执行情况是转帐支票很少背书转让,有些企业财务人员不知使用,银行职员也怕被骗,不敢受理背书支票;汇票使用面也很有限。其原因主要是:(1)企业懂得使用方法的人员不多。(2)银行宣传力度不够,对票据的基本知识,没有达到家喻户晓。(3)没有专门办理票据抵押的窗口、人员,影响该项业务的发展。(4)可供企业融资的票据品种单一、使用面窄小。(5)丽水市人民银行机构向上级争取到的再贴现规模太小。 (三)直接融资渠道狭窄是民间资本市场运行低效率的根本因素。 多年来,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仅限于信贷,而缺少直接的市场融资渠道。股份制中小企业、大型企业可以向社会发行股票、可转换债券、债券、上市等方式直接从国内市场甚至是海外市场融资而没有股改的甚至是股份制改造后的中小企业却不能。国家禁止所有的企业乱集资、乱入股等社会融资活动,实际上堵住了中小企业除银行贷款以外的其他融资渠道,使一些本来好的项目,因资金短缺无法上马。 1、证券市场筹资功能缺乏。近几年来,丽水市的两个证券尽管发展较快,聚集了为数众多的股民参与证券市场投资,也确实筹集了巨额的股民资金。然而,令人扼腕痛惜的是,由于丽水市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因而,这两个证券营业部的辛苦劳作,却未能为丽水的企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筹集分毫的货币资本,反而导致丽水的巨额货币资本外流。并且,这两个证券营业部所聚集的股民资金越多,造成货币资本外流量也增大。 2、企业集股、发债筹资障碍。近几年来,国家禁止所有的企业乱集资、乱入股、乱发债的“三乱”社会融资活动,其目的在于维护全社会金融活动的正常化,防范金融风险,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全。然而,由于金融监管部门在具体整治“三乱”时,可能是理解偏差的缘故,虽然在整治“三乱”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忽视了企业正常集资、正常集股、正常发债的健康发展,亦即“顾此失彼”。如企业债券,丽水地区在90年年代初期曾红红火火,而到1996年以后则被全面关闭。再如企业集股、集资,心管在现实中企业照常在搞,人民银行也没有正而进经的去进行监管。可是,由于人民银行没有将企业集股、集资列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既没有正常监管,也没有正确引导,才使得丽水地区近几年来的企业集股、集资难以迈上正常化、规范化和规模化。 3、民间借贷筹资萎缩。传统的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基本上建立在社会人际关系的基础之上,民营企业开办初期的资金筹措主要靠直接融资,其实现形式除民营企业主的自身积累和合伙集股外,主要依赖于向亲属朋友借贷以及向其他人高息借贷。基于企业开办初期业主比较重视信用,利率比较高,且能按照还贷,还后再借;或定期按照付息,本金滚动借贷。从而,使得亲属朋友以及其他人愿意将货币资本贷给民营企业。且民间借款比银行贷款来得容易,手续简便,因而,民营企业大多偏好于民间借款。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变迁引起人际关系和企业行为的变化,上述民间借贷利息在所得税前列支优惠政策的逐步取消;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支持民营企业的信贷积极性的提升与信贷政策壁垒的打破,企业向金融机构借款资金要比以往容易、方便;加上民间借款的法律保护不力、风险增大,企业借用民间资本难度加大,逐步导致民间借贷融资日益缩小,民间借贷在企业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 (四)民间资本流向调控乏力是民间资本市场运行低效率的助长因素。 在某一个既定的时期内,一个区域的所有民间货币资本总是一个既定的量。但是,在这个定量的货币资本中,究竟有多少用于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有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