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感染管理制度汇编_第1页
放射科感染管理制度汇编_第2页
放射科感染管理制度汇编_第3页
放射科感染管理制度汇编_第4页
放射科感染管理制度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放射科感染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总则的有关规定。 2、工作人员衣帽整齐,工作场所整洁。 3、室内每日通风,紫外线消毒一次。 4、调钡用具使用一次性口杯,做到一人一杯或一用一灭菌。 5、钡剂灌肠器必须高压灭菌,肛管按消毒清洗灭菌程序进行,做到一人一根。 6、公用鞋每周清洁消毒二次。 7、传染病人检查后按常规进行消毒。 8、血管造影室管理要求同手术室。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实施细则及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医院成立院内感染控制委员会,全面领导院内感染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监控网,以医院住院患者和工作人员为监测对象,统计住院患者感染率。 三、感染管理办公室医护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科病房及重点科室工作,做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的微生物学监测,督促检查预防院内感染工作。 四、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院内感染漏报率的调查,督促病房如实登记院内感染病例,杜绝漏报。 五、分析评价监测资料,并及时向有关科室和人员反馈信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种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感染率,将院内感染率控制在10以内。 六、经常与检验科细菌室保持联系,了解微生物学的检验结果及抗生素耐药等情况,为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七、加强院内感染管理的宣传教育,宣传院内感染监测工作的意义和监测知识,提高医护人员的监控水平。 八、拟定全院各科室计划并组织具体实施。 九、协调全院各科室的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和咨询,推广新的消毒方法和制剂。 十、对广大医务人员进行预防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做好有关消毒、隔离专业知识的技术指导工作。医院院内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内感染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使医院病人、工作人员和社会人群不受环境有害因素的伤害,提高医疗效果,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特作规定如下:(一) 感染管理的组织机构1、 医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是以降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为目标的行政管理和业务监督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实施感染控制和管理计划。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由业务副院长兼任,其他成员为有关学科的科主任组成。2、 医院内感染管理办公室:是医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直属医务部领导的专职机构。3、 临床科室院内感染管理小组:组长为各科室主任兼任,另外有一名监控医师和监控护士。4、 医院内感染管理监控员:一般由个科住院总医师和护士长担任,也可指定专人管理。(二) 各级感染管理组织职责1、 医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职责、 根据上级有关规定,指定全院控制医院感染规划及各项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对医院感染的重大问题及时进行讨论和决策。、 根据综合医院建筑规范要求,以及预防医院感染和卫生学的标准,对医院的改建、扩建和新建,提出审定意见。、 对医院感染管理科(办公室)工作进行审定和考评。、 半年召开一次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议,研究、协调和解决医院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遇有紧急问题随时召开。2、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职责 拟定全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和阶段性计划,经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批准后,具体组织实施。 监督全院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定期分析,反馈。 组织医院感染管理宣传教育及各级人员的培训,定期考评。 开展医院感染检测,并分析医院感染的各种检测资料,及时向全院反馈,按要求上报。 组织拟定有关全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 对医院发生的医院感染流行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组织实施,并及时上报。 对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卫生用品的购入进行质量审核,对其贮存、使用及用后处理进行监督管理。 对本院环境污染、消毒药械效能进行检测,提出考评意见。 协调各部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供业务技术指导。 开展医院感染的专题研究。3、 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职责、 制定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监督检查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对医院感染可疑病例,可能存在感染的环节进行检测;可能针对性进行目标检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 对医院感染散发性病例按要求登记报告;对法定传染病要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要求报告。、 对流行、爆发病例应立即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 按要求对疑似或确诊医院感染病例留取临床标本,及时送病原学和药敏试验。、 监督检查本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组织和参加医院感染的培训。、 严格监督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制度,切实做好对卫生员、配膳员、陪住、探视者的卫生血管理。4、 科室院内感染管理监控员职责、 在医务部领导下,在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的指导下,做好本科室院内感染管理制度的落实。、 负责医院内感染的日常检测,结合本科室实际采用有效的消毒灭菌方法并对医务人员(包括护士、清洁工)进行有关控制医院内感染的消毒、灭菌、隔离等教育工作、督促检查本科室工作人员,认真执行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和隔离技术等规章制度的落实。、 及时发现患者中发生的医院感染,协助并督促主管医师留取标本,使院内感染病例的病原送检率必须达100%(其他感染的病原送检率须达60%),填写病历首页并向感染管理办公室报告,使院内感染漏报率20%,采取控制措施。、 每天测试一次科室消毒液配制浓度,每月对高危重点检测区进行空气培养。每季度的第二个月对本科的医生护士,清洁员进行手指培养和物体表面的监测。每季度对本科使用的紫外线灯管强度进行监测。手术室、供应室、产房、婴儿室、新生儿病房、监护病房、血管造影室、透析室、血液净化室每周测试一次消毒液配制浓度,每月采样培养一次房间空气中的细菌含量;每季度做一次消毒前后对照;每月对工作人员的手(按人数10%)和物体表面(三个采样点)采样检查一次。、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积极向护理部提出关于消毒灭菌、控制院内感染的合理化建议,并进行有关方面的科研工作,使院内感染率 用流动水洗手,开关最好采用脚踏式、肘式或感应式。2 清洁剂应保持清洁、干燥。3 擦手毛巾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消毒。B、 洗手方法要求:用清洁剂认真揉搓掌心、指缝、手背、手指关节、指腹、指尖、拇指、腕部,时间不少于1015秒钟,流动水洗净。地面的清洁与消毒应达到以下要求:1、地面应湿式清扫,保持洁净;当有血迹、粪便、体液等污染时,应即时以含氯消毒剂拖洗。2、拖洗工具使用后应先洗净、消毒、再晾干。医院应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对病人实施严密隔离、呼吸道隔离、接触隔离、或保护性隔离。2、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用器具的管理、 医院感染管理科(办公室)负责对本单位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用器具的采购、使用管理及回收处理进行监督,并对购入产品的质量进行监测。、 医院所购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用器具的生产厂家应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或生产许可证及卫生许可证。、 医院采购部门每次购置必须进行质量验收,定货合同、发货地点及贷款汇寄帐号与生产企业相一致。并查验每一批号产品检验合格证、生产日期及失效期,随机进行产品生物及热原抽检。、 医院采购部门专人负责建立登记帐册,记录每次定货与到货时间、产品名称、数量、规格、单价、产品批号、失效期、供需双方经办人姓名等。、 严格保管,库房库存,阴凉干燥,通风良好,存放于地板架上,离地面20公分。不得将包装破损、失效、霉变的产品发放至使用部门。、 使用科室不得擅自购进、更换一次性使用医疗器具,对一次性使用医疗器具应计划领取,使用前检查单包装有无破损、失效、产品有无不洁净等。、 使用时若发生热原反应,物理性、化学性变化,感染或有关医疗事件,必须留下样本,按规定登记发生时间、种类、临床表现、处理结果;所涉及一次性无菌医用器具的生产单位、产品名称、生产日期、批号及供货单位、供货日期等,及时上报。、 一次性使用注射器、输液(血)器等无菌医用器具用后,实行无害化处理,严禁重复使用和回流市场。3、 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 建立健全全院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网络,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宏观调控和管理。 根据本院用药特点制定相应的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定期组织抗菌药物应用的相关人员、管理人员进行有关有针对性的培训。 医院应指定一名抗菌药物专家或有抗菌药物应用经验的医师,负责全院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与咨询。 对各级医师、护士、医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抗菌药物应用管理的要求:1、上述人员应主动学习抗菌药物应用的知识,并接受相关的培训。2、医师应掌握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各种理论知识,用药前应送标本,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和药物经济学等,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用药物。3、护士应了解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抗菌谱和配制要求,准确执行医嘱,并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积极配合医师做好各种细菌培养标本的留取和送检工作,提醒医师在应用抗菌药物前,原则上都应送细菌培养标本。4、药房应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定期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有关抗菌药物的信息。5、管理部门按照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核查与信息反馈;微生物室要定期公布临床标本分离的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实验结果,以供临床选药参考。 医院应对抗菌药物应用率进行统计,应用率应逐年降低,力争低于50%。 有条件的单位应开展抗菌药物应用管理的科研工作。第一节 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制度 【制度】 1 . 医院感染管理领导组织 ( 1 ) 组织形式: 1 ) 3 0 0 张床位以上的医院应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2 ) 3 0 0 张床位以下的医院应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 2 ) 组成人员: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小组) 一般设主任( 组长) 1人,由主管业务的副院长兼任;副主任( 副 组 长) 1 2人,分别由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兼任,或由预防保健科主任、护理部主任兼任。委 员由医务科、内、外、妇、儿、传染科医师、检验科主任、药剂科主任、供应室护士长、手 术室护士长、总务科科长等有关人员兼任,人数可视医院规模、性质、任务而定,一般委员 会不少于 1 0人,小组不少于 6人为宜。 ( 3 ) 任务和职责: 1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 消毒管理办法以及省、市卫生管理部 门防止医院感染的有关规定,制定全院控制医院感染的规划,各项卫生学标准及管理制度。 2 ) 负责医院感染发病情况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考评管理效果,研究改 进措施。 3 ) 负责对新建设施进行卫生学标准的审定。 4 ) 负责医院感染管理有关人员的业务培训,提供有关技术咨询。 5 ) 负责按规定向卫生主管部门填报医院感染发病情况监测表。发生暴发流行时,立即 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2 . 医院感染机构 ( 1 ) 机构设置:医院感染管理科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二级机构,也是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办事机构。由专 职 人员组成,具体负责医院感染各项计划的实施。 2 0 0张床位以下的医院,可在预防保健科或护理部设立感染管理小组,由专职人员组成。 ( 2 ) 人员编制: 1 ) 医院感染管理科应设主任、副主任、专职医师和护师、专职或兼职检验师,并经过 相应的专业培训。科主任应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担任感染管理的医师,要求是医学院校 公卫系毕业或临床医师经专门训练者;担任感染管理的护师,要求正规护校毕业,有丰富的 临床经验,经专门训练的护师以上人员。 2 ) 按照每人负责 2 5 0 张床位的比例配备医院感染监控护师。 3 ) 医院感染管理科在行政上属职能科室,在业务上属医技科室,具有双重性质。该科 医护人员享有同级医护人员的一切待遇,如晋升、护龄、卫生津贴等。 ( 3 ) 任务和职能: 1 ) 在院长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小组) 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拟定全院控制医院感染计 划,并具体组织实施。 2 ) 执行各项监控制度,每月监测、分析、报告发病情况和消毒效果。 3 ) 对医院感染流行及时调查分析,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小组) 报告,并提出改进 措施。发现暴发流行时必须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同时报告上一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4 ) 协调全院各科室的医院感染监控工作,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和咨询。 5 ) 开展医院卫生学管理的专题研究,推广新的消毒方法和制剂。 6 ) 开展全员医院感染在职教育,组织对监控人员的培训,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 3 . 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为医院感染管理机构中的三级管理机构,由科( 副) 主任、病房监控医师、护士长和监控护士 组成。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做好本科室的感染管理工作。 主要任务是: ( 1 ) 做好本科室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经治医师对于医院感染病例应于 2 4 小时内 以报告卡的形式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一旦发现暴发流行,必须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 2 ) 做好本科室的消毒、灭菌、隔离工作,防止外源性感染。 ( 3 ) 遵守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做好微生物监测工作。 ( 4 ) 落实各种消毒隔离和感染控制制度。 ( 5 ) 实施本科室职工的医院感染在职教育。 【监督检查】 市、区卫生局每年组织检查,内容包括: 1 . 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各级机构的有关文件、培训证书、职称证书等资料。 2 .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运作和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日常工作情况,如会议记录、各项 工作记录、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消毒隔离监测等资料。 3 . 医院感染控制的各项制度、年度计划、再教育和培训等工作的文字资料,听取工作 汇报,并给予效果评价。 第二节 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 【制度】 1 . 临床医师发现所经管的病人出现医院感染时,须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 登记 表) ” ,并于两天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或相应职能科室。出院时应在病历首页“院内感染 名称”栏上填写医院感染部位的诊断。 2 . 医院感染专职人员至少每 2天一次下到病房和微生物室查阅、收集、核实感染病例。确 系医院感染后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 。 3 . 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每周到病案室查阅所有的出院病历,发现医院感染病例漏报应及时进 行登记,并反馈给漏报科室。 4 . 各病区( 科室) 加强环境卫生学的自检工作,每月定期做好七项标本的监测( 灭菌物品, 消毒物品,使用中的消毒液、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空气、紫外线灯管) 。特殊科室加强 特殊项目的监测( 如:供应室对高压锅的监测、血透室对透析器、透析液的监测等) 。 5 . 医院感染专职护士每月对重点病区( 科室) ( 如:供应室、血透室、手术室、产房、爱 婴区、外科病区、监护病房、治疗室等) 进行微生物学监测,非重点科室每季度监测一次。 6 . 为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应每月对本院住院病人的医院感染发病 情况进行统计及流行病学分析,内容包括全院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各病区( 科室) 的医院感染 率,各部位的感染发生率,全院及各科室的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以及医院感染易感因素、 医院感染病原体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等项目的统计、分析。 7 . 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每月把统计分析出来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各科室,并及时上报给主管 院长和有关部门如医务科、护理部等,并帮助不合格的科室查找原因,提出控制措施 。 8 . 每月的医务例会上主管院长应在会上通报上个月全院医院感染的情况,并提出进一步的 要求。9 . 一周内发现同一病区( 科室) ,发生三例同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病区应在 2 4 小时内及时 上报给医院感染管理科或相应职能部门,并进一步做病原体的分型鉴定。如确定为医院感染 暴发流行,医院感染管理科或相应职能部门应在 2 4小时内上报给医院管理委员会或小组,同 时上报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小组) 要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制定控制 措施。 1 0 . 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以及各病区( 科室) 如监测出灭菌物品、消毒物品、使用中的消毒液 等出现不合格的情况时应在 2 4小时内查找原因,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或小组) 及时制 定整改措施。 【监督检查】 1 . 各病区( 科室) 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要做好科室医院感染的日常监测工作。 2 . 感染管理职能部门负责统计漏报率,漏报率应2 0 。 3 . 成立消毒隔离小组,每月不定期对全院各临床科室进行清洁、消毒,灭菌质量检查。 4 . 发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医院必须按规定逐级上报,对不报者将追究各级有关人员的 责任。 第三节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管理制度 【制度】 1 . 医院感染管理科或有关管理科室应对本单位一次性医疗用品的采购、储存、发放、使用 和销毁等环节实施监督管理,保证产品质量合格和使用安全。 2 . 医疗卫生单位使用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是获得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卫生 许可证”和“生产许可证”的产品。包装上应当注明批准文号、厂名、批号、消毒方法、消 毒日期和有效期,并附详细使用说明,介绍产品保存条件和使用注意事项等。3 . 设备科每次购置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进行质量验收,做到推销员证件、定货合同、发 货地点及货款汇寄帐号与生产企业相一致,查验每一批号产品的检验合格证、消毒日期、出厂日期和有效期,作详细登记并保存。 4 . 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储存环境应保持整洁、干燥,要严格防止再污染。消毒供应室负责一 次性医疗用品的发放工作,并作详细登记。各科室在领取后应按用途设专柜妥善保管。 5 . 临床科室在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前,应认真做好查对工作,凡包装破损或过期产品一 律不得使用。对产品质量有怀疑时,应停止使用并及时报告设备科和医院感染管理科,监测其消毒效果。 6 . 一次性医疗用品在使用后,必须及时进行消毒、毁形或焚烧,作无害化处理。受到严重 污染的,应与生活垃圾分开存放,密封后直接进行焚烧处理。 【监督检查】 1 . 医院感染管理科或有关管理科室每季度对设备科购置的一次性医疗用品进行“卫生许可 证”和“生产许可证”等查验,持省级卫生许可证率须达 1 0 0 ,无不合格产品。 2 . 医院感染管理科或有关管理科室每季度对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进行检查,是否做到 及时消毒、毁形或焚烧。 3 . 凡不按制度要求购买使用不合格一次性医务用品者按有关规定处理,造成感染者追究责 任。 4 . 医院感染科及卫生防疫部门每次检查到不符合标准物品要追查进货渠道,追究采购人员 及主管人员责任。 第四节 消毒剂管理制度【制度】1 .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审定消毒剂的使用品种,确定供货厂家。购置消毒液或更换消 毒液生产厂家,必须经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同意方可执行。 2 . 供货厂家应具有医药部门和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和“卫生许可 证” 。 3 . 药剂科每次购置消毒剂,必须进行质量验收,查验每一批号消毒液的检验合格证、批准 文号、生产批号、浓度、有效期和使用说明等,并做详细登记。 4 . 由医院制剂室配制的各种消毒剂必须标明批准文号、生产批号、有效浓度和有效期,并 经过质检部门检测合格后方能投入临床使用。 储存的各种消毒剂必须达到其相应的有效浓度,监测结果应符合国家标准。其他科室不得擅自配制和稀释消毒剂。 5 . 科室领回消毒液后应存放于整洁、阴暗避光处,每次打开后应立即密封,避免挥发和污 染,影响消毒效果。盛装消毒剂的容器在使用前必须经过灭菌处理。使用消毒液前必须二人以上查对浓度、有效期、出厂日期及领回日期,并有签字纪录。 6 . 临床医务人员应了解各种消毒液的性能、作用、有效浓度、作用时间、使用方法及影响 因素,并严格按照对物品消毒与灭菌的要求程度选用合适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不得擅自更改。若遇质量问题,应停止使用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和制剂室。 7 .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监督消毒剂的购置和配制,并指导临床使用各种消毒剂。应每月监 测使用中消毒剂的消毒效果。临床上凡不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的消毒剂,必须立即停止使用。 【监督检查】 1 . 医院感染管理科或有关管理科室每季度检查药剂科购置的消毒剂,持省级卫生许可证率 须达 1 0 0 ,配制的消毒剂必须经过质检,标明批准文号、生产批号、浓度、有效期,无不合格产品。 2 . 医院感染管理科或有关管理科室每月对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检查,是否符合医院消毒 卫生标准 ,有无使用不合格消毒剂。 3 . 市、区卫生防疫部门负责对特别的消毒剂定期进行检测,并将结果反馈有关医院。 4 . 凡不按上述制度购买、配制、使用消毒剂者为失职,按有关规定处理,造成院内感染者依情节严肃处理。 第五节 医院污水、废弃物管理制度 【制度】 1 . 医院应有污水处理设施,并由专人负责管理。 2 . 医院污水排放必须符合标准。 3 . 无机废弃物应定点集中,定时清除外运。 4 . 有机废弃物应采用焚烧处理。焚烧炉应有专人负责管理,并有工作记录。 5 . 焚烧炉排放的废气应符合国家环保标准。 【监督检查】 1 . 现场检查污水处理设施,是否有专人管理,每日消毒工作记录,每日余氯和每季度消毒 效果是否达标。 2 . 现场检查有机废弃物的收集和焚烧处理过程。 3 . 焚烧炉应由专人管理,设备应运作完好,工作记录完整。焚烧炉排放的废气应符合国家 环保标准。 第六节 医院感染在职教育与培训制度 【制度】 1 . 对医院感染科专业人员必须加强在职教育,提高医院感染专职人员的业务素质,每月科 内组织业务学习一次,每季专题讲座一次,每年外出学习一次。2 . 对医院感染监控员的培训。由 各临床科室挑选有实际工作经验、有威信的医师和护师担任医院感染监控员,由医院感染科对他们进行定期业务培训。 3 . 做好全员医院感染知识再教育, 每年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普及教育,强化医院感染预防意识。培训方式可采用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的文件、书刊或讲义,观看医院感染控制教学录像片,请专家作专题讲座,举办学术报告,医院感染知识考试等。 4 . 凡在临床科室任总住院医师或即将晋升主治医师者,均应到医院感染科短期学习一周。 5 . 新分配来院的医护人员在岗前教育课程中应接受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未经培训不得上岗 。 6 . 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专业培训班,对其他人员进行培训。如医生抗生素学习班、护士消 毒灭菌学习班、行政人员医院感染管理学习班、清洁工的保洁培训班等。 【监督检查】 医院每年定期逐项检查医院感染科专业人员及其它各类人员在职教育的各种记录。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医院感染定义医院感染(NosocomialInfection,HospitalInfection或HospitalacquiredInfection)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说明:一、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二、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医院感染按临床诊断报告,力求做出病原学诊断。呼吸系统一、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断发热(38.0超过2天),有鼻咽、鼻旁窦和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表现。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说明:必须排除普通感冒和非感染性病因(如过敏等)所致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二、下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1患者出现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罗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发热。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2慢性气道疾患患者稳定期(慢性支气管炎伴或不伴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继发急性感染,并有病原学改变或X线胸片显示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六条之一即可诊断。1经筛选的痰液,连续两次分离到相同病原体。2痰细菌定量培养分离病原菌数106cfu/ml。3血培养或并发胸腔积液者的胸液分离到病原体。4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数105cfu/ml;经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分离到病原菌数104cfu/ml;或经防污染标本刷(PSB)、防污染支气管肺泡灌洗(PBAL)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到病原菌,而原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包括支气管扩张者病原菌数必须103cfu/ml。5痰或下呼吸道采样标本中分离到通常非呼吸道定植的细菌或其它特殊病原体。6免疫血清学、组织病理学的病原学诊断证据。说明:1痰液筛选的标准为痰液涂片镜检鳞状上皮细胞25个/低倍视野或鳞状上皮细胞:白细胞1:2.5;免疫抑制和粒细胞缺乏患者见到柱状上皮细胞或锥状上皮细胞与白细胞同时存在,白细胞数量可以不严格限定。2应排除非感染性原因如肺栓塞、心力衰竭、肺水肿、肺癌等所致的下呼吸道的胸片的改变。3病变局限于气道者为医院感染气管支气管炎;出现肺实质炎症(X线显示)者为医院感染肺炎(包括肺脓肿),报告时需分别标明。三、胸膜腔感染临床诊断发热,胸痛,胸水外观呈脓性、或带臭味、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1000106/L。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1胸水培养分离到病原菌。2胸水普通培养无菌生长,但涂片见到细菌。说明:1 胸水发现病原菌,则不论胸水性状和常规检查结果如何,均可作出病原学诊断。2 应强调胸水的厌氧菌培养。3邻近部位感染自然扩散而来的胸膜腔感染,如并发于肺炎、支气管胸膜瘘、肝脓肿者不列为医院感染;诊断操作促使感染扩散者则属医院感染。若肺炎系医院感染,如其并发脓胸按医院感染肺炎报告,另加注括号标明脓胸。4结核性胸膜炎自然演变成结核性脓胸不属于医院感染。5病人同时有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时,仅需报告下呼吸道感染。心血管系统一、侵犯心脏瓣膜(包括人工心瓣膜)的心内膜炎临床诊断病人至少有下列症状或体征中的两项且无其它明确原因可以解释:发热、新出现心脏杂音或杂音发生变化、栓塞性改变、皮肤异常表现(如淤斑、出血、疼痛性皮下肿块)、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传导异常,并合并有下列情况之一:1外科手术或病理组织学发现心脏赘生物。2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的证据。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1心脏瓣膜或赘生物培养出病原体。2临床诊断基础上,两次或多次血液培养阳性。3临床诊断基础上,心脏瓣膜革兰染色发现病原菌。二、心肌炎或心包炎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1病人至少有下列症状或体征中的两项且无其它明确原因可以解释:发热、胸痛、奇脉、心脏扩大,并合并有下列情况之一:有心肌炎或心包炎的异常心电图改变。心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据。影像学发现心包渗出。2病人1岁至少有下列症状或体征中的两项且无其它明确原因可以解释:发热、胸痛、奇脉或心脏扩大,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并至少有下列情况之一:有心肌炎或心包炎的异常心电图改变。心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据。影像学发现心包渗出。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1心包组织培养出病原菌或外科手术针吸取物培养出病原体。2在临床诊断基础上,血中抗体阳性(如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并排除其它部位感染。血液系统一、血管相关性感染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1.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排出,或有弥散性红斑(蜂窝组织炎的表现)。2.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散性红斑并除外理化因素所致。3.经血管介入性操作,发热38,局部有压痛,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病原学诊断导管尖端培养和/或血液培养分离出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说明:1.导管管尖培养其接种方法应取导管尖端5cm,在血平板表面往返滚动一次,细菌菌数15cfu/平板即为阳性。2.从穿刺部位抽血定量培养,细菌菌数100cfu/ml,或细菌菌数相当于对侧同时取血培养的410倍;或对侧同时取血培养出同种细菌。二、败血症临床诊断发热38或低体温36,可伴有寒战,并合并下列情况之一:1有入侵门户或迁徙病灶。2有全身中毒症状而无明显感染灶。3有皮疹或出血点、肝脾肿大、血液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核左移,且无其它原因可以解释。4收缩压低于12kPa(90mmHg),或较原收缩压下降超过5.3kPa(40mmHg)。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1血液培养分离出病原微生物。2血液中检测到病原体的抗原物质。说明:1入院时有经血液培养证实的败血症,在入院后血液培养又出现新的非污染菌,或医院败血症过程中又出现新的非污染菌,均属另一次医院感染败血症。2血液培养分离出常见皮肤菌,如类白喉杆菌、肠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丙酸杆菌等,需不同时间采血,有两次或多次培养阳性。3血液中发现有病原体抗原物质,如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乙种溶血性链球菌,必须与症状、体征相符,且与其它感染部位无关。4 血管相关败(菌)血症属于此条,导管相关动静脉炎计入心血管感染。5 血培养有多种菌生长,在排除污染后可考虑复数菌败血症。三、输血相关感染常见有病毒性肝炎(乙、丙、丁、庚型等)、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疟疾、弓形体病等。临床诊断必须同时符合下述三种情况才可诊断。1从输血至发病,或从输血至血液中出现病原免疫学标志物的时间超过该病原体感染的平均潜伏期。2受血者受血前从未有过该种感染,免疫学标志物阴性。3证实供血员血液存在感染性物质,如:血中查到病原体、免疫学标志物阳性、病原DNA或RNA阳性等。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1血液中找到病原体。2血液特异性病原体抗原检测阳性,或其血清在IgM抗体效价达到诊断水平,或双份血清IgG呈4倍升高。3组织或体液涂片找到包涵体。4病理活检证实。说明:1病人可有症状、体征,也可仅有免疫学改变。2艾滋病潜伏期长,受血者在受血后6个月内可出现HIV抗体阳性,后者可作为初步诊断依据,但需进一步进行确证试验。腹部和消化系统一、感染性腹泻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1急性腹泻,粪便常规镜检白细胞10个/高倍视野。2急性腹泻,或伴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等。3急性腹泻每天3次以上,连续2天,或1天水泻5次以上。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1粪便或肛拭子标本培养出肠道病原体。2常规镜检或电镜直接检出肠道病原体。3从血液或粪便中检出病原体的抗原或抗体,达到诊断标准。4从组织培养的细胞病理变化(如毒素测定)判定系肠道病原体所致。说明:1急性腹泻次数应3次/24小时。2应排除慢性腹泻的急性发作及非感染性因素如诊断治疗原因、基础疾病、心理紧张等所致的腹泻。二.胃肠道感染临床诊断患者出现发热(38)、恶心、呕吐和(或)腹痛、腹泻,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1从外科手术或内镜取得组织标本或外科引流液培养出病原体。2上述标本革兰染色或氢氧化钾浮载片可见病原体、多核巨细胞。3手术或内镜标本显示感染的组织病理学证据。三、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临床诊断近期曾应用或正在应用抗生素,出现腹泻,可伴大便性状改变如水样便、血便、粘液脓血便或见斑块条索状伪膜,可合并下列情况之一:1发热38。2腹痛或腹部压痛、反跳痛。3周围血白细胞升高。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1大便涂片有菌群失调或培养发现有意义的优势菌群。2如情况许可时作纤维结肠镜检查见肠壁充血、水肿、出血,或见到2mm-20mm灰黄(白)色斑块伪膜。3细菌毒素测定证实。说明:1急性腹泻次数3次/24小时。2应排除慢性肠炎急性发作或急性胃肠道感染及非感染性原因所致的腹泻。四.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有输血或应用血制品史、不洁食物史、肝炎接触史,出现下述症状或体征中的任何两项并有肝功能异常,无其它原因可解释。1发热。2厌食。3恶心、呕吐。4肝区疼痛。5黄疸。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血清甲、乙、丙、丁、戊、庚等任何一种肝炎病毒活动性标志物阳性。说明:应排除非感染性病因(如:1抗胰蛋白酶缺乏、酒精、药物等)和胆道疾病引起的肝炎或损害。五、腹(盆)腔内组织感染包括胆囊、胆道、肝、脾、胰、腹膜、膈下、盆腔、其它组织或腔隙的急性感染,含持续腹膜透析继发性腹膜炎。临床诊断具有下列症状、体征中任何两项,无其它原因可以解释,同时有检验、影像学检查的相应异常发现。1发热38。2恶心、呕吐。3腹痛、腹部压痛或反跳痛或触及包块状物伴触痛。4黄疸。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1经手术切除、引流管、穿刺吸引或内镜获取的标本检出病原体。2血培养阳性,且与局部感染菌相同或与临床相符。说明:1应排除非生物因子引起的炎症反应及慢性感染的急性发作。2原发性脏器穿孔所致的感染不计为医院感染。六.腹水感染临床诊断腹水原为漏出液,出现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1腹水检查变为渗出液。2腹水不易消除,出现腹痛、腹部压痛或反跳痛。腹水常规检查白细胞200106/L,中性粒细胞25%。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腹水细菌培养阳性。中枢神经系统一、细菌性脑膜炎、脑室炎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1发热、颅高压症状(头痛、呕吐、婴儿前囟张力高、意识障碍)之一、脑膜刺激征(颈抵抗、布、克氏征阳性、角弓反张)之一、脑脊液(CSF)炎性改变。2发热、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症、及脑脊液白细胞轻至中度升高,或经抗菌药物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脑脊液恢复正常。3在应用抗生素过程中,出现发热、不典型颅高压症状体征、脑脊液白细胞轻度增多,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脑脊液中抗特异性病原体的IgM达诊断标准,或IgG呈4倍升高,或脑脊液涂片找到细菌。有颅脑侵袭性操作(如颅脑手术、颅内穿刺、颅内植入物)史,或颅脑外伤或腰椎穿刺史。脑膜附近有感染灶(如头皮切口感染、颅骨骨髓炎等)或有脑脊液漏者。新生儿血培养阳性。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1脑脊液中培养出病原菌。2脑脊液病原微生物免疫学检测阳性。3脑脊液涂片找到病原菌。说明:1一岁以内婴儿有发热(38)或低体温(36),出现意识障碍、呼吸暂停或抽搐,如无其它原因可解释,应疑有脑膜炎并及时进行相关检查。2老年人反应性低,可仅有嗜睡、意识活动减退、定向困难表现,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3细菌性脑膜炎与创伤性脑膜炎、脑瘤脑膜反应的区别要点是脑脊液糖量的降低,C-反应蛋白增高等。二、颅内脓肿(包括脑脓肿、硬膜下和硬膜外脓肿等)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1发热、颅高压症状之一、颅内占位体征(功能区定位征),并具有以下影像学检查证据之一:CT扫描。脑血管造影。核磁共振扫描。核素扫描。2外科手术证实。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穿刺脓液或组织活检找到病原体,或细菌培养阳性。三、椎管内感染包括硬脊膜下脓肿和脊髓内脓肿。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1发热、有神经定位症状和体征或局限性腰背痛和脊柱运动受限,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 棘突及棘突旁有剧烈压痛及叩击痛。神经根痛。完全或不完全脊髓压迫征。检查证实:脊髓CT、椎管内碘油造影、核磁共振、X线平片、脑脊液蛋白及白细胞增加并奎氏试验有部分或完全性椎管梗阻。2手术证实。病原学诊断手术引流液细菌培养阳性。说明:1并发脑膜炎的椎管内感染,归入细菌性脑膜炎统计报告。2此类医院感染少见,多发生于败血症、脊柱邻近部位有炎症、脊柱外伤或手术有高位椎管麻醉史者。3应排除败血症的转移性病灶或脊柱及其临近部位炎症的扩散所致。泌尿系统临床诊断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或不伴发热,并具有下列情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