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_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_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_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_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1三峡【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完成题目。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或王命急宣_(2)乘奔御风_(3)良多趣味_ (4)属引凄异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_(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_3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_、_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4 请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1)上文描绘了三峡的景色。说到三峡,你会想到的古诗句是:_,_。(2)当你眼前呈现出长江宽阔的江面上帆船航行的景象时,你会想到的古诗句是:_,_。5下面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B文中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雄奇险峻、隐天蔽日的特点。C“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急。D文章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6文章结尾引用渔者之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_【比较阅读】一、2017福建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甲 三峡(节选)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节选自水经注)乙 登幔亭峰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注三姑:地名。幔亭峰:山峰名。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沿溯阻绝_(2)属引凄异_(3)不及返顾_ (4)岩即幔亭峰后崖也_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2)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_4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_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甲 三峡(节选)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乙 游大理日记(节选)六里,渡一溪,颇大。又南,有峰东环而下。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独高垂,如匹练界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之下流也。从其后西二里,蹑峻凌崖。其崖高穹溪上,与对崖骈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注 派:量词。界:隔断。清碧:溪水名。下流:河流的下游。蹑:踩、踏。穹:隆起。骈:并列。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隐天蔽日_(2)或王命急宣_(3)有峰东环而下_ (4)乃西何觅小经入峡_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乃西何觅小经入峡家祭无忘千乃翁(示儿)B即清碧之下流也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C自三峡七百里中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D有峰东环而下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卖油翁)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_(2)乃西向觅小径入峡。_8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峡 中 西 望 重 峰 掩 映 最 高 一 峰 当 其 后。9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_【课外阅读】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观第五泄记(节选)袁宏道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注 第五泄:第五级瀑布。在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是著名旅游胜地。罅(xi):缝隙,裂缝。掉:摇动。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掣折:转折。欹(q):斜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山行之极观也_(2)所目既奇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数步,闻疾雷声,心悸。_3本文主要描写第五泄的特点,文中为什么要写到游人“犹不忍去”?_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二、2017上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登泰山记(节选)姚鼐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泰山是“五岳之首”。B姚鼐是“唐宋八大家”之一。C泰山又称“岱宗”。D姚鼐是桐城派古文家。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磴几不可登。_7这段文字主要写了_和_。参考译文与答案详析课内精读1(1)有时。(2)这里指飞奔的马。(3)甚,很。(4)连接。2(1)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2)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在水中的影子。3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可根据文章内容,抓住关键词句提炼作答。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可以感知山连绵不断的特点,从“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可以看出山隐天蔽日的特点,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即可。答案连绵不断(山多)隐天蔽日(山高)4(1)示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5解析A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本文写四时之景,顺序是先写夏景,再写春冬之景,最后写秋景。6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引用的渔歌准确地表现了三峡秋季的特点。答案引用渔歌,渲染三峡秋天的萧瑟气氛,表现秋日三峡的凄婉之美。比较阅读1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答案(1)逆流而上。(2)延长。(3)看,回头看。(4)就是。2解析A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根据语意来判断。一般情况下,文言断句是有技法可循的: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本题这句话可以翻译成:“当地人刚用木板沿岩壁修筑了房屋,有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高,有的低矮,(都是)顺着宛转的岩壁(修筑)。”根据句意进行断句即可。3(1)这(白帝城和江陵)中间(相距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2)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4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首先,本题有两问,可分开逐一回答,避免混乱。其次,第一问中“四时之水”就是概括四季的水的特点,“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夏水之大而湍急;“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写春冬之水清的特点;由“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可得知秋水小而清冷的特点。第二问,由相关语句“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可以提炼出答案。答案水的特点:夏水大而湍急,春冬水清而透明,秋水小而清冷。乙文作者俯瞰到危壁出泉,疏竹掩映。(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乙 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俯身鸟瞰山下面,也有高耸的岩壁,清泉水从岩壁的半腰处奔突流出,(附近有)稀疏的竹林相映,(令人)有非常好的兴致。然而已经登上(三姑峰),来不及返回去看,于是从三姑峰又向上行了半里路,抵达换骨岩,换骨岩就是幔亭峰的后崖。换骨岩前面有座庵。从换骨岩后面架设的两层悬梯,又登上另外一个悬岩。悬岩不太深邃,环绕着山巅有如重叠的山峰。当地人刚用木板沿岩壁修筑了房屋,有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高,有的低矮,(都是)顺着宛转的岩壁(修筑)。5(1)遮蔽。(2)宣布,传达。(3)环绕。(4)寻觅。6B7(1)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2)(我)于是向西寻找小路进入峡谷。8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9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乙文:溪破其中出。参考译文乙 走了六里路,渡过一条很大的溪流。再向南,有一座山峰向东环绕而下。继续走了二里路,来到盘峰冈的南面,(我)于是向西寻找小路进入峡谷。在峡谷中向西望,山峰掩映,最高的一座山峰在最后面,有一道雪痕,独自从高处垂下,如同一匹展开的白练隔断青山,有一条溪流从峡谷中向东流注,就是清碧的下游。从它的后面向西走二里路,踏着险峻的山路爬上悬崖。那山崖高高隆起在溪上,和对面山崖并列突起像一道门,上面高耸,下面陡峭,溪流从其中突破而出。课外阅读1(1)景观。 (2)看到的。2(我)走了几步,听到很响的雷声,心里感到害怕。3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分析。文章写的是瀑布,这里却写人,很显然是侧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的作用分析即可。答案描写游人的心理,从侧面突出第五泄的壮观之美。4解析本题考查对情感态度的分析。解答的时候,要着眼于景物描写,注意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答案表达了作者对所见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参考译文从庙门往右拐,看到一条用石头铺的小路。(我)走了几步,听到很响的雷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的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又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游人们坐下斜靠着岩石向下望,用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落下山崖,还留恋着不想回去。傍晚回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5解析B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姚鼎非“唐宋八大家”之一,而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6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一般是先对文言词语逐个用现代汉语注释,然后连词成句。如遇到特殊句式,还需要补出省略成分、调换语序等。在“磴几不可登”中,“磴”解释为“石级”,“几”解释为“几乎”。此句是正常语序。答案石级几乎不能(难以、无法)登上去。7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写的是登山过程,“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写的是所见景色。答案登山过程所见景色参考译文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谷的水环绕于泰安城下,(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中溪)。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又沿着西边的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峰)。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地方)。现在我所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挡在路上的山崖,世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路滑,石阶几乎无法登上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好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2答谢中书书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四时俱备_(2)夕日欲颓_(3)沉鳞竞跃_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_(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3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4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个画面?请找出来并赏析。_5请调动你的知识积累,写出两句借自然之景抒发内心情怀的诗句。_【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甲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王维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注 曩(nn):从前。雊(u):雉鸡叫。天机:天性。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实是欲界之仙都然是中有深趣也B.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月上下C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实是欲界之仙都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_3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描写声音的,其作用有何不同?_4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甲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 与顾章书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注 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的楚辞中有“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限日:遮挡阳光。幽岫:幽深的山穴。重:向往。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办:具备。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晓雾将歇_(2)五色交辉_(3)仆去月谢病_ (4)岂徒语哉_6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_7甲、乙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_8对甲、乙两文中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_【课外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愚溪诗序柳宗元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节选自古文观止,略改动)注 灌水:水名后文“潇水”也是水名。家:安家。龂龂(ynyn):形容争辩的样子。见于:古代汉语表示被动的一种格式。见辱于愚,被愚这个名称污辱。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故姓是溪为冉溪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行)B夫水,智者乐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C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故渔者歌曰(三峡)D大舟不可入也 可据理臆断欤(河中石兽)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_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断两处)遂 负 土 累 石 塞 其 隘 为 愚 池。4“是溪”“名莫能定”的原因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_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沧浪亭记(节选)归有光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沦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注浮图:僧人。吴越:五代时十国之一。迨:到,等到。淮海纳土:指将国土贡献给宋王朝。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_(2)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_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二段的主要内容。_答案详析课内精读1(1)四季。(2)坠落。(3)水中潜游的鱼。(4)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2(1)山水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2)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的人了。3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一定要结合全文,准确把握每句话的意思。C项中 “乱”在文中应指“猿鸟”的鸣叫声此起彼伏,表现了山水之间充满生机的特点。4示例:“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几句写的画面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作者既描绘了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描绘了清静幽寂的暮景,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5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拓展延伸。一定要选出情景交融的诗句。答案示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比较阅读1解析C本题考查辨析多义词。解答时,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A项,“是”的意思分别为“判断动词”指示代词,这;B项,“与”的意思分别为“欣赏、领悟”“连词,和、同”;C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的;D项,“以”的意思分别为“介词,助词”,与“来”连用表示时间“拿、用”。2(1)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2)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要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3“猿鸟乱鸣”使景色灵动,充满生机活力;“吠声如豹”是以动写静,烘托了冬夜的空旷寂静。4示例:甲文的作者是在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他的隐逸情怀;乙文的作者是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地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参考译文乙 夜色中登上华子冈,(只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寒山中远远的灯火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的狗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仆人已入睡,多想从前(你我)手拉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鱼儿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鸡在清晨鸣叫。这些景色已经不远了,(你)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要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但是这其中(游览观赏之中)有很深的旨趣啊。5(1)消散。(2)辉映。(3)称病辞去官职。(4)只。6示例:阴森陡峭的崖壁(直抵天空,)好像要与天上的云霞一争高下;矗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清幽深邃的洞穴蕴含着神奇缥缈的云雾;深谷的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7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都从视觉和听觉等角度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强烈的热爱之情。8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处世态度的理解与评价。注意一定要结合文本材料客观地去评价。答案(示例)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的表现。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参考译文乙 我上个月称病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直抵天空,)好像要与天上的云霞一争高下,矗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清幽深邃的洞穴蕴含着神奇缥缈的云雾,深谷的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志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课外阅读1解析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解答时,要了解文言常用词语的多个义项,理解文章内容,了解选项中各句的意思,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意义,进行比较。还可借助句子的语法结构分析词语的含义。A项,“是”的意思分别为“指示代词,这”“判断动词”;B项,“乐”的意思分别为“喜爱”“快乐”;C项,“故”的意思分别为“缘故原因”“所以”。D项,“可”都是“可以”的意思。2愚泉共有六个泉眼,都是从山下平地上涌出来的,原来(这泉水)是向上冒出的。(意思对即可)3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4当地居民有的称之为冉溪,有的称之为染溪,莫衷一是,争论不休。(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入潇水。有人说:过去有个姓冉的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作冉溪;(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用它的功能命名(这条溪),所以称它为染溪。我因愚笨犯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现在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我)把它改名为愚溪。(我)在愚溪上面买了个小丘,叫作愚丘。从愚丘往东北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又买下来占据(它),称(它)为愚泉。 愚泉共有六个泉眼,都是从山下平地上涌出来的,原来(这泉水)是向上冒出的。(泉水)合流后弯弯曲曲向南(流去),(经过的地方就)称作愚沟。于是(我)运土堆石,堵住泉水通道 的狭窄处,(筑)成了愚池。愚池的东面是愚堂,愚池的南面是愚亭,愚池的中央是愚岛。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岩石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山水中特异的景色,因为我的缘故,都被“愚”(这个名称)污辱。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可)现在唯独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水势)又险峻湍急,有很多浅滩和石头,大船进不去。幽深浅狭,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和雨。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一样),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5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第一句中的“昔”是“从前”的意思,“子美”是“人名”,“之”是“的”的意思,“记”是名词“文章”,第二个“记”是动词“记载”,“胜”是“美景”的意思。第二句中“复”意为“修复”,“之”意为“的”,“构”意为“建筑”,“于”是“在”之意,“荒残灭没”是“荒芜残破”之意,“之余”是“的废墟”的意思。答案(1)以前苏子美所作的文章,记载的是沧浪亭的胜景。(2)在荒芜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时的建筑。6记述沧浪亭的历史变迁。参考译文僧人文瑛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周环水,就是苏子美所造的沧浪亭旧地。(文瑛)多次请求我写沧浪亭记,说:“以前苏子美所作的文章,记载的是沧浪亭的胜景。请你记下我重修这个亭子的缘由吧。”我说:从前吴越立国的时候,广陵王镇守吴中,在子城的西南面修建了一座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园子旁边修了一座园子。等到吴越国主将国土贡献给宋朝时,这个园子还没有荒废。最初苏子美在园中修建了沧浪亭,后来一些修禅的人住在这里。这是沧浪亭到大云庵的演变过程。自从有大云庵以来,至今已二百年了,文瑛寻访当年遗迹,在荒芜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时的建筑。这是大云庵到沧浪亭的演变过程。3记承天寺夜游【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解衣欲睡_(2)盖竹柏影也_(3)相与步于中庭_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2.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断一处)(1)念 无 与 为 乐 者。(2)怀 民 亦 未 寝。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_(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B文章第一、二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C文章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具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5文中“闲人”一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写出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示例:闲人表现出苏轼的自得之情。月夜处处都有,可只有他和张怀民这种情趣高雅的人才懂得欣赏。闲人_【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甲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 记游松风亭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选自东坡志林)注木末:树梢。死敌:死于敌手。死法:死于军法。恁(nn么时:这时候。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怀民亦未寝_(2)庭下如积水空明_(3)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_ (4)思欲就亭止息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_3.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进 则 死 敌 ,退 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