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_第1页
福建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_第2页
福建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_第3页
福建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_第4页
福建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文件闽经贸技术2012121号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的通知各设区市经贸委(经委、经发局)、平潭综合实验区经发局:为推动我省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我委经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组织编制了福建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现予印发实施。二一二年三月一日省“十二五”工业规划专项福建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二一二年三月- 35 -目 录前 言2第一章 发展现状3一、主要成效3二、存在问题6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8一、指导思想8二、基本原则8三、发展目标9第三章 技术创新发展重点12一、产业技术开发与产品开发重点12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重点26第四章 保障措施30一、强化政策引导30二、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30三、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31四、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31五、完善服务体系与创新环境32前 言 “十二五”是福建省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加快海西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围绕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和建设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的总体要求,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业核心竞争力为主线,编制具有宏观导向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福建省“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对于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行业技术水平,促进我省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规划编制主要依据:国家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建省“十二五”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规划、福建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福建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方案以及福建省14个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等文件。本规划以2010年为基期,规划期限2011-2015年。第一章 发展现状一、主要成效 “十一五”以来,我省进一步加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益得到稳步提升。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在抵抗金融危机冲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技术创新投入持续加大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146.69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为0.68%;占全省R&D经费比重已达88.90%,“十一五”年均增速28%,高于全省R&D经费年均25%的增速(如表1-1所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于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从2006年的79.67亿元增加至2010年的162.51亿元,年均增长19.5%(如图1-1所示)。表1-1 2006-2010年福建省R&D经费和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情况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年均增速福建省R&D经费(亿元)67.482.2101.9135.3816525%工业企业R&D经费(亿元)55.2568.7683.83114.43146.6928%050100150200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新产品开发经费(亿元)图1-1 “十一五”福建省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情况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人员由2006年的2.86万人增加至2010年的7.12万人,年均增长25.62%。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推动力度加大,“十一五”期间我省共组织实施产业技术开发、行业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等重大专项624项,组织院校专家为21个行业领域的企业开展了技术提升辅导工作;省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已累计补助企业达2亿元;支持补助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等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170多个。推动产学研用合作有效开展,“十一五”依托“6.18”累计推介可产业化项目成果10167项、企业技术需求2744项,对接项目2513项。(二)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2010年,福建省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办科技机构1036个,比2006年增加309个。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性工程,到2010年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64家,含国家级24家(如表1-2所示),其中“十一五”新增国家级19家、省级166家;建立了29个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其中,“十一五”期间新增24个;依托企业共建设有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3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家、省级及以上工程实验室5家(其中国家级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在竹纤维、新型电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建立了省级产业技术创新重点战略联盟;面向产业集群组建了一批行业性和区域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全省获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207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4 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13家。从支撑单个企业技术创新到支撑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再到服务产业集群技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体系的完善,加快了企业的发展。(三)新技术、新产品与专利产出持续增加2006-2010年,我省累计确认339项福建省新产品,评定省优秀新产品196项,企业新产品项目数从2006年的25872个增长到2010年的45839个,年均增长15.37%(如图1-2所示);企业全年新产品销售收入从1860.05亿元增加到2261.11亿元,年均增长5%(如图1-3所示)。图1-2 “十一五”福建省企业新产品项目情况图1-3 20062010年福建省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变化情况2010年,企业年专利申请数12129件、授权数9587件,分别比2006年增长479.5%、589.2%;分别占当年全省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比重为55.2%和53.1%。到2010年,企业累计拥有发明专利3046件,比2006年的1189件增长156.2%。全省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达件、88887件,分别位居全国第 13 位和第 9 位。二、存在问题(一)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仍处较低水平,创新型人才缺乏,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氛围比较淡薄。“十一五”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增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一直徘徊在较低水平,2006-2010年,只提高0.11个百分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普遍维持在相对低端技术的研发上。研发投入少、创新人才缺乏已成为阻碍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原因。(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薄弱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772家,数量比上年增长8.6%,但企业开办研究开发机构只比上年增长0.78%,共1036个,平均18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拥有1家研发机构。2010年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10位的内地省份、企业,福建均未能入列。我省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高附加值产品还比较少。(三)技术创新环境建设不够完善目前支持企业创新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不够健全,创新风险投资市场不够发达,金融机构贷款制约依然较多,企业自主创新融资难。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还比较弱。企业的技术需求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未能实现有效对接,加大了企业进行技术产业化的障碍与风险。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围绕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和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具体要求,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业核心竞争力为主线,以强化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着力行业重大共性关键性技术的突破,着力重点产业集群技术的提升,着力创新平台和创新环境的建设;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我省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基本原则 (一)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开发顺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协调创新资源的整合、集成,为企业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技术产品开发与创新能力建设相结合把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点。着力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的新技术开发,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产品的开发。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及上下游关联企业,大力推进各类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系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开发。(三)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集群技术水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强化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引导企业加强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使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有效结合。(四)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集中科技资源,重点攻关突破能体现我省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有市场潜力与产业带动作用的共性关键技术;重点建设能支撑产业集群技术提升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实现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的跨越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共性关键技术的支撑与辐射作用,全面推动我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三、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行业重大共性关键性技术取得突破,重点产业集群技术有效提升,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效显著,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度提升,为工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工业发展质量与效益的提高提供重要支撑。经费投入不断加大。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2%,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6%左右 数据来源于: 福建省“十二五”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规划。重点高技术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其当年销售收入达到5%以上 福建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暨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工业企业用于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长20%以上。新技术与新产品研发不断突破。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达9000个以上,企业专利授权量占比稳步提高。重点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领军企业50家。新产品产值达5000亿元、新产品利税总额达4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30%以上 目前重点企业10%。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3000亿元福建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暨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占工业增加值的15%左右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国发201147号中提出的指标。按福建省“十二五”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规划“福建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2015年力争达到13000亿元”的目标测算,福建按15%的目标是可能实现的。培育10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产品福建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暨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品牌建设迈上新台阶。力争实现中国驰名商标累计200件以上,福建名牌产品达1800个以上,福建省著名商标达3000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名牌企业达50家现是中国名牌100件,省著名商标2224件。目标设计数据来源:2011年发布的福建省关于实施质量强省提升产品质量的意见“到2015年,全省驰名商标达200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60个,地理标志商标达100件,福建名牌产品达1800个,福建省著名商标达3000件,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名牌企业达50家。”。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到35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30家),行业技术开发基地达到40家以上,形成企业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略第三章 技术创新发展重点一、产业技术开发与产品开发重点“十二五”期间,围绕进一步推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抓好关键领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促进形成产业比较优势突出、配套体系完备的高技术产业群,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大力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高技术产业链和高技术产业基地。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力争在3-5年内在最有基础、最优条件的领域率先突破,形成一批有自主核心技术、有一定市场规模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新兴产业集群,使其真正成为带动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轻工、纺织、冶金、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推动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一)电子信息技术开发新一代网络和高端通信设备:开发数字微波传输和中频信号处理技术、宽带功放线性化技术(100MHz)、新型微波毫米波核心部件电路设计及仿真技术等射频技术;研究开发TD-LTE和新一代宽带蜂窝移动通信(IMT-Advanced)、射频微系统芯片、光通信半导体激光器与探测器核心技术;开发新一代导航、家庭网络与智能终端、智能信息处理和泛在通信网络技术。数字视听:重点开展高效音视频编解码、视频转码、高清无线影音传输、三维虚拟现实等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高清数字电视、新一代宽带通信、三网融合等领域的IC设计开发关键技术。软件:重点开发设计、电子商务、动漫创意、数字内容、云计算等服务型产业相关技术,发展软件构建技术、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挖掘及数据呈现与分析工具技术等大型应用软件所需的支撑技术。物联网:重点发展物联网硬件、软件、系统集成及运营服务等核心技术,包括研发射频识别(RFID)技术,传感器及检测技术,物联网通信与网络技术,无线传感技术,数据融合及管理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及云计算应用技术等。LED和太阳能光伏:开发大功率LED封装、芯片的光提取效率、降低器件热阻、提高器件寿命、优化控制与驱动电路等技术,陶瓷散热技术、荧光粉配比、胶水配比、IC电源等关键技术,太阳能级多晶硅材料提纯技术,LED与太阳能光伏集成应用技术。产品开发新一代网络和高端通信设备:移动通信基站、直放站设备、数字对讲机等;核心网设备、接入设备、终端设备、测试仪器、面向三网融合应用的终端产品等;光电器件、光模块、关键专用芯片等光通信专业元器件和组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系列应用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数字视听:高清播放系统及关键件、数字电视前端设备、数字电影设备、数字终端设备、ITO导电玻璃与电极材料、荧光材料、OLED发光材料、新型显示器制造及配套的背光模组、触控屏等,电子书(E-paper)、微型投影仪等新一代显示器产品。软件:数字装备、汽车电子、智能交通等嵌入式软件,重点行业应用软件、工业软件以及行业解决方案、中间件等领域的应用软件开发。物联网:电子标签、传感器、智能识读机、智能卡、核心芯片等;视频监控终端、智能控制系统等安防监控产品。LED和太阳能光伏:高功率外延片和芯片;高性能LED驱动电源器件、规模化铸锭切片;高性能太阳能电池及组件; 太阳能级多晶硅材料提纯装置;LED与太阳能光伏集成应用产品。(二)装备制造1、汽车制造业技术开发重点开发整车电子智能化控制、节能减排领域技术(如车型轻量化技术、刹车节能技术、发动机恒温控制技术等);电动汽车动力模块和先进动力电池系统、新型传动系统和驱动/馈电双向电机等技术的研发,新能源汽车技术集成试验研究。产品开发性能先进、适应市场需求的小排量汽车和乘用车,研发节能环保混合动力客车,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载重车、专用车等各具特色的专用车产品;变速器、转向系统、制动系统、传动系统、悬挂系统、汽车总线控制系统及其关键零部件。2、船舶修造业技术开发开发大功率中高压发电机、柴油机节能减排技术;综合船桥系统、动力定位系统等船舶通讯导航及自动化系统技术;快速搭载、精度控制等新工艺技术;船舶虚拟制造等信息化技术;船舶结构设计直接计算分析方法和优化技术、基于全寿命周期的船体结构安全性和可靠性技术。产品开发重点提高大型船舶、特种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的修理和改装能力; 发展6000卡及以上汽车滚装船、40006000箱集装箱船、海洋工程多用途工作船以及适合台湾海峡航运要求的客货滚装船等船型;满足造船新规范和新标准要求的新船型;船用起重机、舵机、锚绞机等船用甲板机械、舱室机械和船用钢板、船用电机、船用电缆、化工涂料等船用配套产品。3、工程机械及其它装备制造业技术开发重点开发光机电液一体化、传感控制、液压传动、精密加工、数控机床高速化的关键部件、数控加工和柔性加工系统测量、网络化制造等关键技术,开发石化装备、冶金设备、煤炭综采及矿山设备、工程施工机械、建材装备、港口装卸设备、农用装备等应用技术。产品开发工程机械:高可靠性智能化装载机、机电液一体化大吨位挖掘机、大吨位混凝土搅拌施工设备、路面施工设备、港口机械等。电机及输配电设备:高效节能电动机、特种专用电机、智能型汽柴油发电机组、兆瓦级发电机组、中频数码发电机、发电机控制器;智能型、超高压开关柜及节能低耗变压器,中低压智能电网相关设备,高电压等级和高效节能的电线电缆产品。环保设备:大型燃煤电站烟气治理装备、清洁印染等高效节能环保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固体、液体污染物治理设备以及垃圾焚烧处理装置等生物质能源技术装备。机床工具:高速、精密、复合的高档数控机床以及数控系统、新型驱动电机及其控制单元、数控回转工作台、数控刀架、精密滚珠丝杠副等关键功能零部件。基础零部件:发展高性能高可靠性液压件、密封件、高参数齿轮传动装置、大型、高速、精密轴承等关键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工业自动化控制:大型成套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包括控制仪表、传感器与执行器),电子联装设备、工业机器人、产业机械等高可靠性、智能化、精密化、高速度机械装备。(三)石油化工技术开发开发乙烯氧化法制乙二醇、丙烯直接氧化法制环氧丙烷、合成气一步法制二甲醚、丙烷脱氢制丙烯、大型连续催化重整、甲醇制烯烃等前沿技术;开发聚碳酸酯、裂解碳4、碳5、碳9深加工、己内酰胺、异戊橡胶、乙丙橡胶、丁基橡胶、丁腈橡胶以及二甲醚应用、塑料助剂产业化等关键产业化技术。产品开发石化:重点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等级成品油、聚烯烃、芳烃、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以及高等级道路沥青等重要化工原料项目。发展重油催化热裂解、醇制烯烃等多元化拓展烯烃原料来源的项目。化工:重点发展离子膜烧碱、高浓度化肥等基础化工原料,大力发展有机氟材料、新型ODS替代品、专用白碳黑等附加值高的氟、硅新产品,开发高效低毒的除草剂、杀虫剂等农药新品种,发展绿色、安全的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合成胶粘剂、表面活性剂、医药中间体、酶化工产品等精细化工产品,提高化工产品精细化率。(四)生物与新医药技术开发生物医药:重点开发基因工程、酶工程、现代发酵工程技术;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体外诊断试剂研发技术;创新化学药物开发技术;新化学药新型抗癌光敏剂、强效免疫抑制剂。中药及天然药物:重点开展中药和中成药二次开发及天然药物提取、分离、纯化研发。海洋药物:重点开展海洋生物毒素和海洋微生物高特异活性物质等海洋生物药源的海洋新药研发;研发海洋生物活性物质高效分离纯化精制技术、海洋药源活性物质的高纯度、规模化分离纯化技术和中试工程化技术。微生物制造:重点研发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工程技术、环保生物新技术;生物基材料技术。生物能源:生物质液体燃料制备技术。生物农业:有效药用成分的提取和深加工技术。产品开发医药:发展活性蛋白、戊肝疫苗、宫颈癌疫苗、尖锐湿疣疫苗、PEG(聚二乙醇)化重组蛋白质药物、虎纹镇痛肽、虎纹克胰肽、狼蛛抗癌肽等一类新药;预防、诊断重大传染病的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多烯紫杉醇、雷公藤甲素等中药复方药物或中药创新药;用于治疗肿瘤、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老年性疾病等中药、天然药物及化学药物。医疗器械:临床检验分析仪器设备,监护仪器设备,用于诊断的医学影像器械,微型化、智能化的新型医疗设备,骨科材料、各种导管等新型植入材料或介入材料。生物基材料: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制备聚乳酸、生物乙烯等、利用微生物发酵法合成生产丙烯酰胺、氨基酸、纤维素复合改性材料及其衍生物产品、植物单宁及其改性栲胶产品、高分子材料,以及高性能木基复合材料、陶瓷化竹木纤维材料、新型炭质吸附材料等功能材料。(五)新材料技术开发重点发展TFTLCD、PDP、OLED等新型平板显示用偏光片、彩色滤光片、背光材料、ITO导电玻璃与电极材料、介质材料、荧光材料和OLED发光材料等关键材料技术;重点突破低成本、大尺寸晶体材料抛光和镀膜加工,激光显示与激光加工的核心光电子材料、稀土非皂化萃取分离和模糊分离等技术,改进提升稀土冶炼分离技术、稀土掺杂物形态、绿色合成方法及其制备工艺和稀土速凝铸片工艺;突破硬质合金超细晶硬质合金工业化制造、表面涂层等关键,镁合金压铸、宽幅板带材制造一体化,高性能钨系硬质合金材料制备等技术。产品开发光电材料: 重点发展光电功能晶体、光伏玻璃基板材料,闪烁晶体、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蓝、绿光晶体组件和新型人工晶体;激光显示与激光加工的核心光电子材料;电子级单晶硅、太阳能级晶硅材料硅晶体、超细锂电池粉体、超细镍钴粉体、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电解液和电极、燃料电池等材料; ITO导电玻璃与电极材料、介质材料、荧光材料和OLED发光材料。改性高分子材料:工业阻燃涂层材料、聚氨醇等鞋材用粘胶剂;航空、船舶、轨道交通、高档体育用品和绿色节能建筑用的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及泡沫材料;汽车、船舶用抗冲耐刮、耐腐蚀等功能性涂层材料;大口径波纹管、PVC无铅化管材以及高抗冲、高耐磨、静音等功能型塑料管材。化工轻纺新材料:新型差别化纤维或功能化纤维;新型功能性纺织面料;竹纤维、竹炭纤维等,远红外、抗紫外、抗静电、相变等新型功能性纺织面料。稀土材料:稀土合金;稀土磁性材料、稀土贮氢材料、稀土荧光粉、稀土功能助剂等。(六)新能源技术开发重点发展低成本太阳能级硅材料提纯工艺技术;太阳能级多晶硅相关技术;大面积、超薄硅片加工技术研发;太阳能发电、太阳能LED一体化、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的相关技术;开发生物质燃气高效净化技术;以纤维素等生物质为原料的生物质液体燃料制备技术;开发替代油源制造生物柴油新技术;开发生物质高效燃烧及气化、垃圾二恶英处理等关键技术;动力型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储能电池以及电极材料、隔膜、电解质等关键材料制备技术。产品开发太阳能光伏:重点发展硅材料、晶硅及薄膜电池,利用太阳能级硅材料制作太阳能电池;二氧化锡(SnO2)导电玻璃等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上游配套零部件的制备生产;多结太阳电池芯片、非晶硅(柔性)太阳电池,晶体硅和III-V多结太阳电池的聚光系统,大功率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集成设备;高效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生物质能: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液体燃料和生物能源生产设备。新型环保电池: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镍氢电池、燃料电池、大容量储能电池、动力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及超级电容器等。风电产业:发展陆上风力发电及海上风力发电设备,叶片、塔架、轴承、铸件、控制系统等关键配套产品,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中小型离网式风力发电设备和新型风光互补集成应用系统等。(七)节能环保技术开发节能: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型电机、变压器、锅炉、窑炉、风机、泵类等用能设备技术,低温低压余热发电、冷温锻工艺、免高温热处理技术、冷热电联产、IGCC热电联产技术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发展电站锅炉、烧结机脱硫以及其他中小锅炉脱硫技术、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高效节能电除尘技术、三元催化剂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水污染防治技术设备与材料:重点支持焦化、垃圾渗滤液、畜禽养殖等废水治理技术,水酶治理、废水治理一体化装置及技术。固体废物处理装置技术:加快发展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生活垃圾及污泥资源化处理等技术、生产垃圾焚烧(发电)技术装置、焚烧烟气中二恶英控制净化技术、高温微波消毒技术、高温高压粉碎处置医疗废物技术。资源循环利用:重点发展大宗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可再生资源分拣、分选、拆解、分离、无害化处理的技术,加快开发畜禽粪便、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产品开发节能:高效节能装备;液晶显示背光源、隧道灯、路灯、汽车用灯等LED照明产品;开发高效平板太阳能相关产品;建筑节能型门窗、建筑节能玻璃、铝合金隔热型材和节能型PVC塑料门窗型材;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设备:脱硫除尘一体化装备、生产烟气脱硝通用设备、催化剂、有机废气吸附回收、催化燃烧等技术设备、机动车尾气净化装备。水污染防治技术设备与材料:饮用水微污染处理设备,水源保护、油水分离器等技术设备、废水酶治理、废水治理一体化装置。固体废物处理装置技术设备: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生活垃圾及污泥资源化处理等设备、垃圾焚烧(发电)技术装置、高温高压粉碎处置医疗废物技术设备、垃圾低温裂解设备、有机垃圾微生物处理机。资源循环利用:脱硫石膏、粉煤灰、煤矸石、农林废弃物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装备,废热固性再生塑料、废轮胎胶粉再生渗灌水管等产品,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再制造产品,有机废弃物资源化产品。(八)海洋高新产业技术开发重点开发海洋监测与探测、海洋生物、海洋深潜技术、海水淡化和利用、海洋化学资源提取、海洋能源、海洋工程等技术。产品开发海洋工程:重点发展VLCC(30万吨油船)、LNG船、新型滚装船等高技术船舶,双体半潜居住辅助平台、海洋平台供应船、大马力多用途海洋工作船、环保多功能型海工辅助船、海上风电设备等海洋工程装备。海水综合利用:海水淡化利用设施,海洋活性物质,海底矿产,海水矿产,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盐业等产品。海洋生物:海洋生物药源的开发,制备生物柴油和氢气的海洋生物质能源,海洋生物制品、海洋保健品、海洋生物酶制剂等产品。(九)轻工技术开发制浆造纸:采用深度脱木素技术、无元素氯漂白技术、中高浓技术纤维高效利用技术、纸基复合材料开发与产业和全自动控制系统等。塑料:采用绿色建材及特种管材生产技术、多功能宽幅农膜生产技术、废塑料改性及综合利用技术、新型环保阻燃塑料制品生产技术、新型免喷涂塑料生产技术。制革制鞋:开发替代进口先进合成革材料,重视环保生态型合成革技术创新。制鞋成型工艺过程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应用研究技术,制鞋生产设备整体节电技术等,高档鞋面革、沙发革、汽车坐垫革及其制品等关键生产技术。钟表、包装、陶瓷和绿色照明等:“光生态”新型棚膜、宽幅在线涂覆薄膜、高性能温室配套材料和温室专用降解地膜技术等;节能环保型陶瓷金属卤化物灯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工程技术;高质量产品制备、节能降耗、催化、关键反应设备制造等关键技术;高品质日用陶瓷关键材料制备和关键生产技术。高品质陶瓷关键新材料制备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研究高档手表机芯设计和精细加工技术。产品开发制浆造纸:底纸制浆成套关键设备、增大文化用纸和产业用纸比重,提高包装用纸和生活用纸档次。塑料:新型高档汽车用塑料、化学建材、包装材料、农用管材、医用材料等;塑料机械和模具的设计和生产。制革制鞋:高档化、功能化、舒适性强的鞋类产品和辅料配件。钟表、包装、陶瓷和绿色照明等:适合现代生产和技术进步需求的新材料、新包装、新型陶瓷以及节能照明等新产品。加大高档钟表及零配件的比重。(十)纺织技术开发化纤纺丝、纺纱、织造、印染等关键环节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技术;新型聚酯及纤维产业化技术;有机和无机纳米纤维、医用生物特种材料等高性能纤维和高档复合材料产业化技术;生物质纤维材料产业化技术;生物法生产丙二醇、乙二醇、1-4丁二醇多元醇产业化技术;万吨级竹浆、麻浆、速生林材浆及纤维的产业化技术;开发和应用新型染料助剂,推广印染清洁生产新技术;特殊用途纺织品产业化技术。产品开发纺织机械:纺性强、节能、降耗、机电一体模块化结构设计的纺织机械;先进纺丝、高效卷绕头以及差别化后加工等关键装置;绢纺新工艺成套装置;产业用纺织品装备;具备智能化在线检测与控制能力的高质、高效、环保的印染成套设备;废水、余热的回收、回用设备,废气净化装置;纺织基础件和配套件;纺织机械企业节能减排制造新工艺新设备。纺织产品:品牌服装生产所需高档面料;新型化纤原料;生物质可降解纤维材料;生产建筑、医疗、农业、箱包、制鞋等产业用布;品牌家纺产品等。(十一)冶金技术开发发展高强度钢筋、高等级抗震建材系列和节材技术;开发造船、容器板材系列冶炼轧制技术;低品位矿、难选冶矿选矿冶炼技术;高精铜板、带、箔、管材生产及技术;高档中厚铝板等关键技术;铅锌采用国内外先进的冶炼工艺和低浓度二氧化硫制酸工艺进行技术;高纯硅中硼、磷等杂质元素的控制技术;红土型镍矿高效利用技术等。产品开发钢铁:重点发展高强度机械用钢、抗腐蚀抗大变形的管线钢、高强度建筑用钢、高档精密不锈钢薄板带、高档工模具钢、特殊大锻材、特殊质量要求的高级无缝钢管等。有色金属:精铝板、带、箔,高精铜板、带、箔、管材,高性能钨系硬质合金材料、稀土磁性材料、发光材料、催化材料、储氢材料和其他高技术功能材料及其应用产品。(十二)建材业技术开发石材:重点开发超薄板生产工艺技术;建筑陶瓷:采用大吨位自动压机、多管布料、二次给料、辊筒印花、现代辊道窑及其控制等新技术。水泥:继续完善新型干法水泥采用无烟煤燃烧技术,研究先进的节能降耗、余热发电、烟尘治理、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新技术。玻璃:自主研发超薄、在线镀膜等新技术、新工艺。新型墙体材料:研发复合型的轻质、高强、隔音、隔热、保温、防灾减灾的新型墙体材料生产技术。产品开发水泥:新型干法水泥、特种水泥、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玻璃:优质浮法玻璃、特种玻璃及具有节能、安全等性能的深加工玻璃产品。建筑陶瓷:轻型、薄型陶瓷砖,节水卫生陶瓷洁具,高品质多花色陶瓷砖,具有抗菌、自洁、吸声等功能性陶瓷砖。石材:深加工、高附加值的石制品,综合利用废料开发人造岗石、微晶石、加气混凝土砌块、石粉砖等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新型墙材工业:以工业废渣以及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为主要原料的各种利废、节能等符合建筑规范和质量要求的新型墙体材料;以新型塑料管材及管件、环保型建筑涂料、防水材料为重点的新型化学建材。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重点(一)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十二五”要进一步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设立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形成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研究开发机构,鼓励产业集群龙头骨干企业整合企业内外部科技创新资源,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开展产业集群关键性、前瞻性技术的研究,提高行业技术攻关能力和水平,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在重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中新认定一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性的企业技术中心,支持基础条件好的企业技术中心申请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淘汰一批考核评价不合格的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与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新认定100家左右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到350家以上(其中国家认定30家);新建行业技术开发基地10家以上,形成我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和中坚力量。(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1、完善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建设行业技术开发基地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要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在重点领域依托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综合实力、基础科技资源较完善的高校、科研单位以及龙头企业组建和提升一批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开展行业技术攻关、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及相关技术服务,增强对产业和中小企业的技术支撑。继续支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轻工、纺织等领域已建的35个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建设和服务能力的提升。根据产业调整和振兴对行业技术发展的需求,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新组建10家以上行业技术开发基地。2、加快区域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建设区域创新服务中心也是企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设区市、县的支柱产业和块状特色经济的发展,在中小企业比较集中和具有产业集聚优势的地区,通过政府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共同参与建立一批区域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为区域产业集群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推广、设备共用、产品检测、技术培训等多方面服务,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区域支柱产业或块状特色经济的产业集群发展。3、加快产业集群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产业集群为服务对象,加快产业集群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区域企业信息、产品和技术配套数据库,加快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公共供应链平台等电子商务平台和跨领域、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推动纺织服装、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轻工等产业集群的信息化平台建设。重点在纺织服装、机械装备行业实施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示范,推动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以及研发、设计、供应链、客户关系管理等软件的融合应用。(三)推进产学研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推动产学研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是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以支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作为联盟构建的主要方向,引导龙头骨干企业依托618平台联合有关高校、科研机构及上下游关联企业,围绕产业共性关键性技术突破和前瞻性产品开发开展技术合作、攻关,通过产学研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突破一批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探索提升产学研结合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创新成果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引领我省重点产业的技术进步,使产学研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为支撑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鼓励联盟体跟踪和参与国家在科技和产业领域的重大攻关项目,争取成为承担国家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