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劳教制度缺法律依据.doc_第1页
南方周末劳教制度缺法律依据.doc_第2页
南方周末劳教制度缺法律依据.doc_第3页
南方周末劳教制度缺法律依据.doc_第4页
南方周末劳教制度缺法律依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资料南方周末-劳教制度缺法律依据 劳教制度缺法律依据法治贵州市某劳动教养管理所的劳教人员在接受训练。近日,6位广东省政协委员联名发起提案,建议广东省先行一步,废除缺乏法律依据的劳动教养制度。提出的缘由由广东省政协委员、法学博士朱征夫发起的关于在广东省率先废除劳动教养制度的提案,得到了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院长乐正教授、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邱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王卫红、广东经济管理学院法律系教授蓝燕霞、中新社广东分社社长陈佳、羊城晚报总编辑潘伟文等6位政协委员的附议。虽然广东省劳教局有关人士认为“这个提案本身就有问题”,因为劳教制度是国务院、公安部制定的,广东省无权将其废除。但朱征夫表示,“广东的经济在全国先行一步,政治文明也要先行一步。”这位身为律师的博士坦言,发起提案就是要唤起人们的权利意识。据记者了解,近几年来,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不断有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建议废除劳教制度或者将其纳入司法审查范畴,但这项被法学界长期批评的制度却至今岿然不动。乐正教授将其归结于矛盾的社会心态。他认为,媒体上大量的有关抢劫、抢夺等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报道,使得普通市民就希望对这类违法犯罪者严厉打击,这使劳教制度有了存在的社会基础。在他看来,现在有必要重新梳理一下我们的法制理念,现在是法治社会,不能只考虑动机,不能因为城市治安问题突出,就把那些轻微违法犯罪的人都送去劳教。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劳教制度,要从根本上进行检讨:它有没有与宪法相抵触?是否有利于保护公民权利?朱征夫认为,从1957年开始正式实施的劳教制度,如果说在当时的特定社会环境下有它存在的历史合理性,那么,在宪法、刑法、立法法等法律对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程序作出严格的规定后,这种非经法定程序而剥夺公民人身自由权利的行为,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即使没有设计出相应的符合法律规定的替代措施,这种制度性的危害也不允许存在。因此,有专家指出,绝不能像收容遣送制度那样,既先天不足,又在执行时被严重扭曲,恶性发展,最后才得以矫正,整个社会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长时间限制公民人身自由,必须依照法律程序,通过公开的抗辩、上诉等法定程序,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由行政机关来决定。这是法学界一致的观点。朱征夫提出,根据刑法的规定,现在有两种法定刑可以替代劳教制度:一是拘役,二是管制。其中,拘役最长为6个月,数罪并罚可以延长到1年;管制的最长时间为2年,数罪并罚可以延长到3年。拘役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限制人身自由;管制则是在公安机关的监督和领导下,由社区治保机构负责,进行社区矫正,并且不剥夺人身自由,只是限制人身自由,可以回家,离开一定的范围要报告。这两种刑罚都适用于劳教,因此,可以用这种法定的刑罚替代没有法律依据的劳动教养。一个历史的产物1957年8月3日国务院公布施行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并经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从此,这部劳动教养法规一直使用到今天。上述决定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条的规定”作出的,目的是“为了把游手好闲、违反法纪、不务正业的有劳动能力的人,改造为自食其力的新人;为了进一步维护公共秩序,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但是,决定没有明确劳教的时间,只是规定需要实行劳教的人,“由民政、公安部门,所在机关、团体、企业、学校等单位,或者家长、监护人提出申请,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或者它们委托的机关批准。”这表明,劳教所采用的是行政程序,而非司法程序。1979年11月29日,国务院在原来的基础上,对劳动教养问题作出补充规定,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中城市政府成立由民政、公安、劳动部门组成的劳教委员会,将劳教的范围界定为大中城市,期限为1至3年,必要时可以延长1年。1980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将强制劳动和收容审查两项措施统一于劳动教养的通知,要求将属于公安机关收容审查对象的轻微违法犯罪和身份不明的人员,“送劳动教养场所专门编队进行审查”。1982年1月21日,国务院转发公安部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其中第9条规定:“劳动教养收容家居大中城市需要劳动教养的人。对家居农村而流窜到城市、铁路沿线和大型厂矿作案,符合劳动教养的人,也可以收容。”该办法还对具有轻微犯罪情节的劳教对象作了划分。由此不难看出,劳动教养制度深深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劳教制度的弊病事实上,后来的劳教制度远远脱离了最初的指导思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进入城市,以及城市间人口的大范围流动,使得城市的社会治安问题突然严峻起来。于是,限制人身自由的收容遣送制度诞生了,而劳教的范围也被一再扩大。现在,从国务院到地方政府,从最高层的公、检、法、司、民政到各省市的相关机构,涉及劳教内容的各种法规、规章、通知、红头文件等数量不少。近年来,随着“三农”问题的加剧,农民上访成了各地最为头痛、也最为棘手的难事,于是,劳教又被用于对付那些“屡教不改”的上访者。据媒体最近报道,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市民马健云,因其子被刺成重伤,不满有关部门的处理,多次到各级部门上访。2002年10月24日,马健云被当地法院的工作人员抓走,最后由双鸭山市政府副市长、中级法院院长、公安局长等人签字批准,决定对其“收容教育”3个月。马健云在被“教育”到几乎瘫痪后,才被释放回家。而这位61岁的老人的所谓罪状,只是“有进京上访的苗头”。马健云被“收容教育”3个月所依据的不过是黑龙江省信访收容遣送工作规定,但是,“收容教育”到底是什么性质的处罚,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8月18日,马健云之子的代理人盛其芳写信给黑龙江省有关部门,建议废除这个信访收容遣送工作规定。其实,因上访而触怒了当地政府后被送去劳教的,马健云并不是第一人。眼下作为新闻人物的郭光允,就是在举报河北省原省委书记程维高的过程中,被劳教3年。在辽宁曾经权倾一时的慕绥新,也用过同样的招数,将胆敢举报他的人送进劳教所。法眼:关于在广东省率先废除劳动教养制度的提案提案内容:请求全面检讨劳动教养制度在我省的实施情况,并考虑在我省率先废除劳动教养制度。一、劳动教养制度自1957年设立以来,对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劳动教养制度已丧失其继续存在的合理性:1、劳动教养制度没有宪法根据。劳动教养制度本是依据1954年宪法第一百条的规定设立,该规定的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从法律上看,该规定并无任何强制性教育改造的立法授权。2、劳动教养制度与立法法的规定有明显抵触。我国的立法法具有宪法性质,其第二条规定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有权制定法律,同时,其第八条规定: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五)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劳动教养是一种强制性教育改造的措施,是具有限制人身自由性质的行政处罚手段,该制度的依据是:(略)以上各项规定均不属于立法法规定的“法律”的范围,其有关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内容与立法法第八条的规定不一致。3、劳动教养制度与现行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不符。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属于行政机关,其作出的劳动教养的决定具有行政处罚的特点,但是行政处罚法第八条规定的行政处罚种类并没有包括劳动教养。第九条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第十条规定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可见,劳动教养作为具有限制人身自由性质的行政处罚,其本身又与行政处罚法的规定相违背。4、未经审判而由行政机关以行政处罚方式长期剥夺公民的人身自由,不符合文明社会的法治精神,不利于我国政治文明的建设。劳动教养主要针对轻微、不够刑事处分的违法行为人实施,期限为1至3年。但有关违法行为未经审判机关认定,违法事实和证据未经公开质证,有关当事人也未获得机会聘请律师辩护,仅由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就剥夺公民人身自由1至3年,其期限甚至超过某些法定刑的期限(如管制的期限最长2年,拘役的期限最长是6个月),虽有行政诉讼程序为当事人提供有限救济,仍难避免劳动教养作为一种制度对公民权利的普遍侵害。二、废除劳动教养制度是“依法治省”的需要。公民的人身自由受共和国宪法和法律的保护,任何人不得非法侵害。国家和地方公共权力机关有维护公民权利的法律责任。广东省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头,在保护公民权利和法制建设方面也应先走一步。随着我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身自由和其他公民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