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第六章消化和吸收.ppt_第1页
课件:第六章消化和吸收.ppt_第2页
课件:第六章消化和吸收.ppt_第3页
课件:第六章消化和吸收.ppt_第4页
课件:第六章消化和吸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概述 口腔内的消化 胃内的消化 小肠内的消化 大肠内的消化 吸收,第一节 概 述,消化系统组成: 消化道:口腔到肛门的8-10m长肌性管道。 骨骼肌:口、咽、食管上段和肛门外括约肌。 平滑肌:其余的肌肉。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等。,一、消化和吸收,机械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吸收:经过消化后的小分子营养物质、水、无机盐等, 通过消化道粘膜, 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二、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具体肌肉组织的共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1.兴奋性较低,收缩的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都较长。 2.自动节律收缩: 3.紧张性:消化道平滑肌常保持一种微弱、持续的收缩状 态。 4.较好的伸展性: 5.敏感性: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某些理化性质敏感。 如,牵张、温度、缺血、化学刺激等。,静息电位: -50-60mV,主要为K的平衡电位,Na+、Cl-、Ca2+及生电性钠泵也参与。,K,+,Ca,+,2+,Cl,-,Na,生电性钠泵,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2.慢波电位(slow wave,基本电节律;basic electrical rythmn,BER),定义:在R.P基础上消化道平滑肌产生的缓慢的、自动的、节律性去极化波。为消化道平滑肌所特有。 幅度:10-15mV,持续几秒到十几秒。 产生机制:生电性Na泵的周期性活动。 产生细胞:环形肌和纵形肌之间的Cajal细胞。 作用:在R.P基础上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激发A.P,引起肌肉的收缩。 胃:3次/min ,十二指肠:12次/min,回肠末端:9次/min,3.动作电位: 慢波电位波动达到阈值-40mV,即产生1-10次动作电位;10-20 ms毫秒,Ca2+内流产生。,Ca2+内流 K+外流,平滑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是在慢波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肌肉收缩又是在动作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因而慢波电位的节律控制了平滑肌收缩节律、强度和方向是平滑肌的起步电位。 胃肠平滑肌属于单一单位平滑肌,存在缝隙连接,活动同步。,五、胃肠激素(胃肠的体液调节),促胃液素(胃泌素)gastrin:由胃窦和小肠上部G细胞分泌,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分泌; 促进胃肠运动,延缓胃排空 促进胰液(酶样)、胆汁、小肠液分泌。 促进胆囊收缩 营养作用,作用:,胆囊收缩素,CCK :由小肠上部I细胞分泌,促进胰液(酶)、胆汁、小肠液分泌; 促进胃肠运动和胃酸、胃蛋白酶原分泌; 刺激胆囊收缩(强),刺激物: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盐酸、脂肪,促胰液素(胰泌素)secretin:由小肠上部S细胞分泌,刺激胰液(水和HCO3- )分泌; 促进胆汁、小肠液的分泌; 抑制胃酸分泌、胃排空,促胃蛋白酶原分泌 促胆囊收缩 促进胰腺外分泌部的生长。,刺激物:盐酸、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胃肠道神经支配 两套神经系统: 外来的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 交感大多数直接终止于内在神经丛的胆碱能神经元而发挥抑制作用 付交感与内在神经丛神经元换元后,形成节后纤维发挥作用 其节后纤维多为胆碱能纤维,也有肽类纤维 内在神经丛:肌间神经丛 粘膜下神经丛,第二节 口腔消化,一.唾液及其作用 二.咀嚼 三.吞咽,一、唾液及其作用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神经调节,基本中枢在延髓; 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均促进其分泌; 迷走神经量多,固体少 交感神经量少,粘稠 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促胃液素生理作用的是(2006) A.刺激胃酸分泌 B促进胃运动 C.刺激胰酶分泌 D促进唾液分泌 E促进胆汁分泌,三、吞咽食管下段括约肌,食管和胃之间有一生理性高压区,宽1-2cm,比胃内压高5-10mmHg。无解剖括约肌结构。 收缩和舒张都受迷走神经支配,食管下括约肌,第三节 胃内消化,一.胃液的分泌及调节 二.胃的运动,胃的外分泌腺 贲门腺 泌酸腺 幽门腺,一、胃液的分泌,胃的内分泌细胞:至少有6种,主要有:,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 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一、胃液的分泌性质、成分与作用,反映胃的分泌能力(与壁细胞的数量及功能状态有关) 基础盐酸排出量 05 mmol/h 最大盐酸排出量 2025 mmol/h,1.盐酸,盐酸分泌的机制:,餐后碱潮,HCl的作用 杀菌 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之提供适宜酸性环境。 使蛋白变性易于分解; 进入小肠引起胰泌素分泌,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分泌; 促进小肠对Fe+和Ca+的吸收。,有I型和II型两种,由主细胞和粘液细胞分泌,其功能相同。,2.胃蛋白酶原,3.粘液和碳酸氢盐,由胃粘膜的表面粘液细胞分泌大量粘液形成凝胶层覆盖于胃粘膜表面,还分泌HCO3,共同组成0.5-1mm的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一、胃液的分泌分泌的调节,促进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2019/8/23,25,可编辑,抑制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头期分泌,为神经体液调节,食物刺激头部感受器引起的胃液分泌。,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胃期分泌,为神经体液调节,食物的机械和化学刺激引起的胃液分泌。,机制:,胃期胃液特点:胃液酸度高但胃蛋白酶含量较头期少,占总量60%。,10下列关于胃液分泌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2005) A头期调节属于纯神经反射 B胃期调节包括神经长、短反射和体液调节 C迷走神经引起的胃泌素释放可被阿托品阻断 D肠期调节约占进食分泌总量的30以上 E三个时期的分泌是顺序发生,互不重叠的,2007年: 11 下列选项中,不能引起促胃液素分泌的是 A . HCI灌注刺激幽门部粘膜 B 肉汤灌注刺激幽门部粘膜 C 扩张刺激幽门部粘膜 D 刺激支配幽门部迷走神经,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1)精神、情绪的影响: (2)盐酸:抑制胃酸分泌(负反馈),(3)脂肪:在小肠引起肠抑胃素释放,胃酸;可能是一类激素(抑胃肽、神经降压素)。 (4)高渗溶液:在小肠 刺激渗透压感受器肠-胃反射胃液分泌; 刺激小肠粘膜释放胃肠激素抑制胃酸分泌。,二、胃的运动,(一)头区的运动 容受性舒张(receptive relaxation): 迷走迷走反射,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但释放肽类或NO递质,引起平滑肌舒张。 意义:使胃容积增大(50ml1.5L),准备容纳食物,而胃内压变化不大。,(二)、尾区(消化期)的运动,.蠕动 .紧张性收缩 调节胃内压、保持胃形态及位置,其它运动基础。 .胃尾区消化间期的运动 移行性复合运动(MMC),MMC的作用:使胃肠在消化间期也有断续运动,清除遗留的食物残渣、脱落细胞碎片、细菌。其功能减退易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肠道细菌过度繁殖。,(三)胃排空及其控制,概念: 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进食5min开始。 1.胃内因素促进胃运动,促进胃排空 食物对胃扩张刺激,通过迷走迷走反射或壁内神经丛反射,加强胃运动,促进排空; 食物扩张和化学成分刺激胃窦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促进排空。,2.十二指肠因素抑制排空 食糜对十二指肠的扩张刺激及食糜对肠壁的酸、脂肪和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可引起肠胃反射,抑制胃排空。 上述刺激引起小肠释放促胰液素、抑胃肽等激素,抑制胃排空。 3.协调作用: 随着食物逐渐在小肠内消化吸收转运,肠内抑制因素减弱,在胃内因素作用下,胃排空又加速,如此反复,使得胃排空的速度与十二指肠内消化和吸收的速度相适应。,2009:X 152、促进胃内容物向十二指肠排空的因素有:A、迷走-迷走反射 B、壁内神经丛反射 C、肠-胃反射 D、促胰液素,胃排空过程中食物的影响: 颗粒的大小 食物的渗透压:流体的较固体的排空快, 等张的盐溶液较非等张的快 食物的类型:糖,蛋白质,脂肪顺序性的减慢 (比较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蛋白质,糖,脂肪的顺序) (促胆汁分泌的食物因素:高蛋白高脂糖类),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一.胰液的分泌 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 三.小肠液的分泌 四.小肠的运动,一肠道内消化酶的激活及特征: 肠激酶(小肠内唯一释放进入肠道的酶) 胰蛋白酶自身激活 胰脂酶以活性形式直接释放的消化酶, 但需辅脂酶的参与才发挥作用 二胆囊的功能: 胆汁中的胆盐: 微胶粒和混合微胶粒 胆盐的肠肝循环 胆盐为生理情况下最主要的胆汁分泌的促进因素 三胰液分泌的调节: 促胰液素HCL刺激其分泌,含水多,碱性物质多 缩胆囊素消化产物刺激其分泌,含酶多,类似迷走的作用,但更强,12 胆汁中有利胆作用的成分是(2007) A 胆色素 B .胆固醇 C 卵磷脂 D 胆盐,四、小肠的运动,1紧张性收缩 2分节运动: 肠道特有的运动形式,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相交替的运动。 作用:1. 促进化学性消化 2. 使食糜与肠壁紧贴促进吸收 3. 挤压肠壁,促进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其发生频率由上到下越来越低,故上位肠道可控制下位肠道的分节运动,(一)运动形式:少而缓慢 袋状往返运动 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 蠕动与集团蠕动 (二)大肠内细菌的作用 占粪便干重的2030% 作用 发酵糖与脂肪,腐败蛋白质 合成B族维生素和Vit-K,三、大肠的运动,二、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1糖:单糖形式、继发性主动转运(由肠道到上皮细胞内)、易化扩散(上皮细胞回到血液中)经血液途径吸收 葡萄糖,半乳糖继发性的主动转运 果糖(上皮细胞内大部分转化为葡萄糖),易化扩散进入上皮细胞内,故速度慢,仅为葡萄糖的一半,2007 13 下列关于糖类在小肠内吸收的叙述,错的是 A 与Na的吸收相耦联 B 需要载体蛋白参与 C 单糖的吸收是耗能的主动过程 D 果糖的吸收速率快于半乳糖,氨基酸或二肽、三肽 脂肪 混合微胶粒运输抵达微绒毛吸收 脂肪酸、甘油一酯、胆固醇被吸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