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疾病控制规范化管理培训班课件.ppt_第1页
课件:疾病控制规范化管理培训班课件.ppt_第2页
课件:疾病控制规范化管理培训班课件.ppt_第3页
课件:疾病控制规范化管理培训班课件.ppt_第4页
课件:疾病控制规范化管理培训班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疗机构疾病控制工作规范解读 免疫规划管理,泰和县疾控中心 徐昭才 2011年12月,目的,规范预防接种门诊及首针接种点预防接种、脊灰、麻疹、乙肝、甲肝、流脑、乙脑、等疾病控制工作的管理,医院免疫规划管理,设产科的医院的预防接种工作(乙肝疫苗、卡介苗) 疫苗可预防疾病监测工作(脊灰、麻疹、乙肝、甲肝、流脑、乙脑),预防接种,预防接种工作要求,1、设置标准化新生儿预防接种室,有统一的预防接种服务标识,有新生儿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2、新生儿预防接种室取得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核发的预防接种室资质,预防接种人员取得预防接种人员培训合格证。 3、做好新生儿的接种、登记与报告,预防接种工作依据,一、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 第十五条 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 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 二、行政法规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2005年) 三、部门规章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卫疾控发2005373号) 卫生部免疫规划有关工作文件 省卫生厅文件关于印发江西省预防接种单位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 赣卫疾控字200912号),预防接种工作职责,新生儿预防接种室预防接种人员承担为新生儿 接种首针乙肝疫苗 接种卡介苗 建立预防接种证(或接种转卡三联单) 通知产妇携带新生儿及预防接种证到当地预防接种机构接种其它疫苗,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最好在出生后12小时内,剂量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g重组酵母或20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 或在出生后12小时内先注射1针HBIG,1个月后再注射第2针HBIG,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10g重组酵母或20gCHO乙型肝炎疫苗,间隔1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 10g重组酵母或20gCHO乙型肝炎疫苗。后者不如前者方便,但其保护率高于前者。 新生儿在12小时内注射HBIG和乙肝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标准化新生儿预防接种室,省卫生厅文件 关于印发江西省预防接种单位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 赣卫疾控字200912号),新生儿预防接种室建设标准,1、房屋:预防接种室应有固定、专门的房屋。新生儿预防接种室面积不少于10m2,并与产科病房同一楼层,室外有明显的标志。预防接种室房间应通风良好,清洁明亮。 2、接种器材:接种室内应有预防接种专用操作台、专用冰箱、工作桌椅等设备;接种台上应摆放有接种盘和接种器材(包括75%乙醇、镊子、棉球杯、无菌干棉球或棉签),室内应配置污物桶。 3、固定专人负责接种工作;接种人员须经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培训、考试合格并获得资格认证的医务人员担任。,4、规章制度与工作要求 (1)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张贴或悬挂工作人员职责、工作制度、疫苗免疫程序。 (2)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新生儿预防接种室要在24小时内及时为新生儿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同时填写江西省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登记本、江西省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转移单,接种情况及时统计并填报相关报表。建立健全接种档案,并于每年1月底前将上年度的资料分类装订归档。(正在考虑预防接种证在产科发放,用产房新生儿登记系统后可又不需要填写三联单,各县可以自行安排) (3)各预防接种室贮存的疫苗量应不超过1个月用量,做好疫苗和注射器出入库记录(表2-2、2-3)。 (4)使用全省统一配发的自毁型注射器进行接种,接种室内自毁型注射器的数量应满足1个月接种人次数的1.2倍。,表6-1 _年_月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情况报表(各级通用),表2-2 疫苗出入库登记表(各级通用) 疫苗名称: 生产企业: 批号: 疫苗属性:1第一类 2第二类 剂型:1液体 2冻干 3丸剂 4 其它 规格: 剂/支或粒 有效日期: 年 月 日 批准文号: 批签发合格证明编号: 进口通关单编号:,填写说明: 疫苗按品种、生产企业和批号管理; “出入库类型”:领取/购进、下级退回、下发/售出、报废、退回上级; “来源/去向单位”:入库为来源单位,出库为去向单位; 批号按疫苗标明的实际批号填写; 表格的具体形式可根据需要调整,但应包括以上内容。,表2-3 注射器出入库登记表(各级通用) 注射器类型:1自毁型 2一次性 生产企业: 规格: ml/支 批号: 有效日期: 年 月 日 注射器属性:1第一类 2第二类 批准文号:,填写说明: 注射器按类型、生产企业、规格和批号管理; “出入库类型”:领取/购进、下级退回、下发/售出、报废、退回上级; “来源/去向单位”:入库为来源单位,出库为去向单位; 表格的具体形式可根据需要调整,但应包括以上内容。,表4-3 江西省新生儿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转移单 (上报联)(监护人联)(存根联),注:凭此单在30天内到户口所在地卫生院或接种门诊领取接种证 接生单位: 接生单位: 转卡日期: 下次接种日期:,各种疫苗注射进针示意图,卡介苗皮内注射部位 皮下注射部位,乙肝疫苗接种注意事项,预防接种使用自毁型注射器 注意不能将两种疫苗在一个注射器内混合后接种; 乙肝疫苗在使用前要充分摇匀,使疫苗液中的氢氧化铝胶体完全悬浮。如果未能将乙肝疫苗中氢氧化铝胶体完全悬浮均匀,或因贮藏不当导致氢氧化铝胶体呈块状,其接种效果将明显降低或完全无效。 乙肝疫苗不能冻结,冻融后的乙肝疫苗不能使用。 如乙肝疫苗安瓿破裂、容量不足、变质、有摇不散的凝块、超过效期,均不得使用。,卡介苗接种注意事项,使用前应核对BCG品名、剂量、批号及有效期。如疫苗已过期、无标签或安瓿有破裂,一律不用。 疫苗稀释后静置时菌体下沉,使用前必须用力摇匀,吸入注射器内也应注意随时摇匀。如遇不能摇散的颗粒应废弃不用。BCG开启后超过30分钟未用完时,应将疫苗废弃。 BCG本身含有一种蜡质,有较强的附着力,非经特殊处理很难洗净。所以接种BCG的针管、针头必须专用,不得与做OT(结核菌素)试验的针管、针头混用,也不能与其他预防接种的器材混用,更不能用作注射其他药物,否则,可引起严重局部反应。BCG接种必须实行一人一针一管。 卡介苗需保存在4-8冰箱内,避光、冷藏。 卡介苗不论在安瓿内或吸入针管后都不能放在阳光下。 为避免卡介苗接种出现差错,可在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后的其它时间接种卡介苗。,预防接种反应及事故的处理,乙肝疫苗 负责接种的工作人员发现乙肝疫苗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应及时进行处理,并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应派专人赴现场调查,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卡介苗 BCG接种后一般无全身反应,局部反应也较轻微。 接种后3周左右,在接种部位会出现红肿硬结,中间逐渐软化形成白色小脓疱,脓疱破溃结痂,痂脱落后留下一个小疤痕,这是正常过程,一般持续约2个月。,江西省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 免疫规划管理,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第1针及时接种率(%)(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实种人数/应种新生儿人数)100%,免疫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配置免疫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专用电脑、存折式打印机,连通互联网,定期备份接种信息数据,能对电脑进行简单维护,安装杀毒软件。,查漏补种及接种率考核工作,查漏补种每季度一次:要留有本底资料 接种率考核:结合均等化工作一起做,疫苗相关疾病监测依据,一、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 二、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37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2006年8月26日修改) 第十八条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直报。,三、部门规章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卫办疾控发200692号) 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卫疾控发200639号) 五、技术方案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卫办疾控发200693号 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 200693号 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 200693号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卫办疾控发20099号,疫苗相关疾病种类,乙类传染病 脊灰AFP 麻疹 流脑 乙脑 甲肝 乙肝 白喉 百日咳 破伤风 丙类传染病 腮腺炎 风疹,11种疾病(不含结核) 乙类9种,丙类2种 报告按乙类、丙类疾病报告要求进行 主要介绍脊灰(AFP)、麻疹、流脑、乙脑、乙肝5种疾病监测(国家已下发监测方案)。,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 1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防止病毒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 2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以下简称VDPV)及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 3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薄弱环节。 4监测脊灰病毒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1)脊髓灰质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7)单神经炎; (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AFP病例报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发现AFP病例后,城市在12小时、农村在24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报告到当地县级疾控机构。 报告内容包括:发病地点、家长姓名、患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麻痹日期、临床初步诊断等。 从今年10月1日开始,AFP病例的报告已纳入疾病报告管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发现AFP病例后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 AFP信息报告与其他疾病报告相同,由医疗机构中的疾病报告人员录入新系统。,医疗机构疾病报告人员采集AFP病例的基本信息,登记到AFP病例一览表或是疾病报告卡后,将其录入新系统。录入过程中,有三点需要注意: 发病日期:AFP个案表中有【麻痹日期】,新系统目前只有【发病日期】这一项,两者并非完全对应。现要求将AFP病例的起病日期录入新系统的【发病日期】。起病日期是指AFP疾病发生过程中最早出现症状的日期,这个症状可以是麻痹,也可以是发热。 病例分类:初报的AFP病例,均以【1.临床诊断病例】录入。 疾病名称:AFP病例归类为【其他传染病】,下拉菜单中选择【9825,AFP】。,主动监测,AFP主动监测医院 所有县级以上综合性医院、神经专科医院、儿童医院、传染病医院、综合性中医医院等均为AFP主动监测医院,每旬开展AFP病例主动搜索工作。 人口集中的乡级医院每旬开展AFP病例主动搜索工作;交通不便以及边远的乡级医院也应定期开展AFP病例主动搜索工作。,主动监测工作的内容,AFP主动监测医院每旬开展本院的AFP病例的主动搜索;县级疾控机构应每旬对辖区内AFP主动监测医院开展主动搜索。 开展主动监测时,监测人员应到监测医院的儿科、神经内科(或内科)、传染科的门诊和病房、病案室等,查阅门诊日志、出入院记录或病案,并与医务人员交谈,主动搜索AFP病例,并记录监测结果。如发现漏报的AFP病例,应按要求开展调查和报告。 AFP主动监测医院应于次旬2日前、以报表形式向辖区县级疾控机构报告“AFP监测医院旬报表”(附表,表2);AFP主动监测医院如经过核实未发现就诊AFP病例,应进行 “零” 病例报告。,AFP病例调查,个案调查 接到AFP病例报告后,县级疾控机构应在48小时内派专业人员对病例开展个案调查,在临床医生配合下,详细填写“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个案调查表”,实验室监测,AFP病例标本的采集 对所有AFP病例应采集双份大便标本用于病毒分离。 标本的采集要求是:在麻痹出现后14天内采集;两份标本采集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每份标本重量5克(约为成人的大拇指末节大小)。,各级医疗机构职责,负责本医院AFP病例发现与报告工作;(报告卡的录入) 制定本单位监测报告程序和工作制度,在本单位开展病例的主动监测; 在疾控机构指导下组织开展对预防保健科、儿科、神经内科、传染科、病案室等相关科室和人员的AFP监测培训; 协助疾控机构进行AFP病例调查、标本采集并开展主动监测工作; 收集、补充AFP病例的临床资料,提供给辖区疾控机构。,监测目的,(一)及时发现麻疹病例,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控制疫情。 (二)了解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人群免疫状况,确定易感人群,加强预测预警。 (三)了解麻疹病毒学特征,追踪病毒来源、传播轨迹。 (四)评价预防控制效果,为适时调整消除麻疹策略措施提供依据。,监测病例定义,麻疹疑似病例定义为: 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 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所有麻疹疑似病例均作为监测对象。,麻疹疑似病例分类示意图,监测内容,(一)病例报告,按乙类传染病报告要求进行。 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麻疹病例或麻疹疑似病例,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等规定进行报告。在消除麻疹阶段,为提高报告及时性,根据行动计划的要求,已经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按照网络直报要求尽快报告;对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采取最快的方式进行快速报告,城市必须在6小时以内,农村必须在12小时以内报至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在24小时内寄出传染病报告卡。,病例监测,1.流行病学监测 (1)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医疗单位负责对就诊的麻疹疑似病例采集血标本,完整填写标本送检表,并立即通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采集的血标本应在24小时内送至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格血标本的基本要求是:出疹后28天内采集,血清量不少于0.5ml,无溶血,无污染;28条件下保存、运送。 出疹后3天内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阴性或可疑的病例,应在出疹后4-28天采集第2份血标本。,报告单位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组织开展麻疹疑似病例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标本采集和送检工作。,信息的录入和管理,麻疹疑似病例的传染病报告卡信息由病例报告单位录入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医疗单位工作职责,负责麻疹病例的报告和就诊病例的标本采集工作 协助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运送工作; 本单位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对病人进行隔离和医疗救治,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监测目的 (一)掌握我国乙脑流行病学特征,了解疫情趋势。 (二)掌握乙脑疫苗接种情况和人群免疫水平。 (三)及时发现乙脑疫情,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控制疫情蔓延,降低发病率。,监测病例定义,(一)疑似病例 蚊虫叮咬季节在乙脑流行地区居住或于发病前25天内曾到过乙脑流行地区,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症状和体征的病例。,监测内容与方法,(一)流行病学监测 1、病例报告 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等规定进行报告。 已经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按照网络直报要求尽快报告;对尚不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应采取最快的方式进行快速报告,城市必须在12小时以内,农村必须在24小时以内报至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应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寄出。 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报告人在病例确诊、排除或死亡后,应于24小时内报出订正报告或死亡报告。 各类医疗机构还应负责乙脑病例出院、转诊或死亡等转归情况的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乙脑病例转归的核实。,实验室监测,1、医疗机构内标本采集和检测 医疗机构发现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时,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标本采集指南采集、保存病人脑脊液、血液标本。 脑脊液:发病1周内采集12ml脑脊液,进行病毒培养分离、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 血液:抽取病人全血24ml,进行抗体测定、病原培养分离、核酸检测。要求在发病1周内采集第1份血液标本,发病34周后采集第2份血液标本2ml;若第1份血液标本/脑脊液标本实验室病原学检测阳性或乙脑特异性抗体IgM为阳性,可不采集第2份血液标本。,医疗机构要采集2份脑脊液和血液标本,其中1份供自行检测用,另1份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不能进行上述检测的医疗机构只需采集1份标本。 门诊及病房采集的标本应转送本院检验科或化验室妥善保存,并立即报告辖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联系转运标本。 检验科或化验室收集血液标本后,分离血清,保存血清标本。脑脊液、血清标本要求低温(-20以下)保存。标本要冷藏运送,同时要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和相关运输管理有关要求,流程见附图。,医疗机构机构职责,负责病例报告、登记、核对,标本采集 协助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转运 对医护人员进行乙脑监测相关培训,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监测目的 1、及时发现病例,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控制疫情蔓延; 2、掌握我国流脑菌群分布特征、变迁趋势和发病趋势,完善流脑预测、预警机制; 3、掌握流脑疫苗接种情况和人群免疫水平,识别高危地区和高危人群,加强预防控制工作; 4、掌握我国流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监测病例定义,疑似病例:流脑流行季节,出现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症状者,实验室检查末梢血象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加;或脑脊液外观呈浑浊米汤样或脓样,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并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糖及氯化物明显减少,蛋白含量升高;颅内压力增高。 以上病例作为流脑疑似病例报告。,监测内容,1、病例发现与报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对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的要求报告。 各级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在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3天内发生3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时,应同时按国家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报告。,监测内容,2、标本采集 医疗机构发现疑似流脑病例时,无论是否使用抗生素治疗,都要尽快采集病人脑脊液、血液、瘀点(斑)组织液标本,标本要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前采集。 采集标本后,立即报告辖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标本采集,脑脊液:采集1毫升脑脊液,进行涂片检测、培养分离、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 血液:抽取病人全血4毫升,其中一部分用于分离血清,-20保存准备检测抗体,其余全血进行病原培养分离、核酸检测。 瘀点(斑)组织液标本:选病人皮肤上的新鲜瘀点(斑),消毒后用针头挑破,挤出组织液,涂片镜检。,医疗机构标本采集,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要分别采集2份脑脊液和血液标本,其中1份供自行检测用,应开展涂片检测、病原培养分离、抗原检测、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另1份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 不能进行上述检测的医疗机构只需采集1份标本。 门诊及病房采集的标本应转送本院检验科或化验室妥善保存,并立即报告辖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联系转运标本。 脑膜炎双球菌比较脆弱,采集标本后,在运送样品或培养物时,应保持样品处于2036之间。 医疗机构检测的阳性分离物及其原始标本也应按上述要求妥善保存,并及时与辖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联系转运标本。,监测内容,3、流行病学调查 医疗机构配合疾控部门做好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配合对病人所在地的医疗机构开展病例搜索,医疗机构职责,负责病例报告、标本采集、协助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转运,培训医护人员,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展病原分离、血清学诊断和耐药检测。,卫生部关于印发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的通知(卫疾控发200639号),控制乙肝病毒传播 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和单位要采取严格措施,杜绝乙肝病毒经血途径的传播。 1、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献血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对采供血机构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的监督和治理;对因未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导致由采集、供应血液引起经血液传播疾病发生的,依法进行惩处。 2、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单位必须重视和加强经血液传播疾病在诊疗过程中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定,保障医疗安全。 3、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单位必须加强对介入性医疗器械的管理。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具。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要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及有关消毒工作技术规范的规定和要求,严格做好消毒和回收处理工作。,4、医疗和预防性注射必须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具,有条件的地区可逐步推广使用具有安全、自毁性能的注射器具。 5、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单位要加强对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医疗卫生人员因职业暴露而可能发生的感染。有条件的地区应开展对医疗卫生等职业暴露高危人群的免疫接种工作。 6、加强对理发、美容、修脚等有可能发生经血传播乙肝的公共场所的消毒管理。,7、加强对重点人群的乙肝防治干预工作。 鼓励群众婚前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检查,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的配偶接种乙肝疫苗,避免夫妻间传播; 鼓励孕产妇产前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检查,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产妇要求其新生儿在出生24小时内及时接种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 在有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的家庭中,提倡对家庭其他成员接种乙肝疫苗,避免家庭内传播; 结合艾滋病等经血传播疾病的防治干预活动,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的性伴积极推广安全套的使用,避免性传播。,谢谢!,泰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肖人鸿 2012年1月,医疗机构疾病控制工作规范解读-传染病报告与监测,一、传染病报告是法律赋予医疗机构的责任,改变医疗机构报告传染病是帮助疾控机构的观念 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在传染病报告与监测中的作用,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法律责任,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8月3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8月28日修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年5月9日)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1994年8月29日) 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1995年4月27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2003年11月7日)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2005年2月28日),(一)在传染病报告中的职责,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发现食物与职业中毒;发现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二)在传染病预防中的职责,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应当确定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以及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承担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 医疗机构的实验室,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和技术标准,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传染病病原体样本按照规定的措施实行严格监督管理,严防传染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医疗机构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因输入血液、使用血液制品引起经血液传播疾病发生。,(三)在疫情报告中的职责,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四)在疫情控制中的职责,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1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2、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3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对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则末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者,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对患甲类传染病、炭疽死亡者,应当将尸体立即进行卫生处理,就近火化。对患其他传染病死亡者,必要时,应当将尸体处理后火化或者按照规定深埋。 为了查找传染病病因,医疗机构在必要时可以按照国务院卫生政部门的规定,对传染病病人尸体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进行解剖查验,并告知死者家属。,(五)在医疗救治中的职责,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当符合预防传染病和防止医院感染的要求。 按照规定对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消毒;对按照规定一次使用的医疗器具,应当在使用后予以销毁。 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 医疗机构应当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和接诊治疗,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应当将患者及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开管理。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开展标本的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做好院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做好传染病病人和中毒病人的报告。对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引起身体伤害的病人,任何医疗机构不得拒绝接诊。,(六)在传染病防治中的法律责任,医疗机构违反相关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有关责任人员的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未按照规定承担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医院感染控制任务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的; 2、未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隐瞒、谎报传染病疫情的; 3发现传染病疫情时未按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转诊的,或者拒绝接受转诊的; 4未按照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或者无害化处置的; 5未按照规定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或者对按照规定一次使用的医疗器具未予销毁,再次使用的; 6在医疗救治过程中未按照规定保管医学记录资料的: 7故意泄露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的。,二、我国传染病监测报告体系,种类:传染病、寄生虫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危险因素、公共卫生基础信息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和常规干预,儿童预防接种等; 类型:传染病监测基于病例个案的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通过汇总、分析后可获得根据病种、时间、行政区划、人群分类、年龄等多个维度划分的报告信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获得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人群及经济损失等详细信息。单病/专病报告系统结核病、艾滋病等,除基本信息外,还可获得病例治疗、管理的相关信息。传染病自动预警可获得空间地理信息。慢性病监测目前还没有在全国水平上开展统一的监测报告,但不同机构通过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问卷调查等能够获得慢性病患病及危险因素等信息。生命信息监测分为出生和死亡两个部分,分别记录人的出生和死亡相关的信息。公共卫生基础信息全国各级疾控机构报告的人、财、物等相关信息。,(一)回顾,纸质报告阶段:1985年以前。 1985年在全国疫情报告系统中首先使用计算机,1987年全国疫情联网实现疫情报告的计算机系统化管理,当时处于国际前列水平。经过近十几年的努力,法定报告传染病信息系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逐步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报告信息网络。通过疫情报告的点对点联网,使国家级监测直接掌握了全国2800多个县、区的年、月报数据。 1999年,在卫生部疾控司的组织和领导下,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相关省份的支持和参与下,国家疾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于2002年1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全面推广应用。使疾病的报告实现了网络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运行和管理,传染病疫情的管理从过去的报表管理逐渐过渡到报卡管理,报告周期大大缩短,全国85%以上的县实现了疫情的旬报制度,月报报告率达到了97%以上。,(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连接乡镇、县区、地市、省和国家五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的双向信息传输网络,是以互联网 作为通信载体,依托虚拟专用网络(VPN)、防火墙等技术建立的“公网专用”的公共卫生信息传输网络。应用系统采用五层平台架构,包括操作系统平台、系统软件平台、应用系统平台、业务运行平台和业务系统的全部功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平台上运行的子系统包括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健康危险因素监测系统、公共卫生基本信息系统、死因监测系统、重点传染病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结核病和艾滋病等专报系统、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等。,特点:,1、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和横向到边是我国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报告显著特点,即该系统是一个覆盖全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以及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系统。 2、个案直报、分级管理。以个案直报为标志进行垂直监测,保证及时采集信息、迅速可靠决策,分级管理则是整个系统有序运行的保证。这里前者是业务性质的需要,是建立信息系统的主要理由;后者是行政组织机构的决定,是保证信息系统能够发挥作用的前提。 3、建立覆盖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网络。 “五级网络、三级平台”的网络要求,通过合理利用VPN技术和Internet资源建立“公网专用”的网络系统,将信息采集功能延伸到基层,服务于广大的医疗机构和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大幅度提升全国疾病和公共卫生监测的覆盖率、准确性和时效性。,4、实现传染病疫情信息的“直报”。所有的医疗机构、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其他疾病预防、公共卫生监测一线人员,可以直接将业务数据提交到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处理中心,最大限度地提高处理传染病疫情暴发流行的响应效率,更科学合理地动用社会力量,将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危害降到最低水平。 5、集中管理的信息应用。建立了一个一定时期内,涵盖全国范围的传染病监测信息数据库,完全改变了以往各地信息分散、片面和失真的局面。 6、提供及时预警和丰富的报表。系统提供了覆盖全国范围、各类卫生事件的预警能力,能够及时通知相关单位组织调查、监测、救护和救治等措施。同时,还能够保留各类常用的统计、报告功能,并可以根据业务目标快速进行定制。,三、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规范化管理,(一)网络直报硬件设备齐全,电脑:台式机、防杀病毒软件(另有笔记本电脑更好) 网络:接入带宽满足报病要求,有无线网卡或3G卡 电话:要求直拔电话(非分机) 传真机: 打印机: 其他:移动硬盘(光盘)等存储设备,(二)按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1、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职责 2、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3、报告范围 4、报告技术要求 5、报告顺序、方式 6、报告时限 7、数据管理 8、信息系统安全,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的职责,1、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包括门诊日志、报告卡和总登记簿的填写、疫情收报、核对、自查、奖惩等。 2、执行首诊负责制,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 3、建立或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配备必要的设备,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接报告。 4、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 5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样。,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报告范围,甲类、乙类及丙类传染病。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 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范围,包括可能构成或已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其报告标准详见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报告技术要求,传染病报告卡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 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结果五类。其中,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 阳性检测结果仅限采供血机构填写。,报告程序与方式,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调查人员填写报告卡;采供血机构发现HIV两次初筛阳性检测结果也应填写报告卡。 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收集和报告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信息。 军队医疗卫生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医疗服务时,发现传染病应向属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报告时限,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24小时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单位于24小时内寄送出报告卡 。,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要同时进行网络直报。 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数据管理,审核: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员对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须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报告卡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核实。 订正:在同一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报告病例诊断变更、已报告病例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由该医疗卫生机构及时进行订正,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排除或确诊。,补报: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及时补报。 查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每日对报告信息进行查重,对重复报告信息进行删除。 记录的保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保存3年。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其传染病报告卡由收卡单位保存,原报告单位必须进行登记备案。,报告及时率和漏报率达到疾控部门的要求,报告及时率: 2010年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评价综合率表 中疾控信发201137号文中报告及时性评分标准 漏报率: 由调查得到。分为自查漏报率和上级复核结果。,(三)规范门诊日志等诊疗记录的登记管理,门诊日志登记内容必须包括就诊日期、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病名(初步诊断)、发病日期、初诊或复诊等基本信息 出入院登记簿必须包含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等基本信息 检验部门登记本必须包括送检科室、病人姓名、检验结果、检验日期等内容 影像部门登记项目应当包括开单科室、病人姓名、检查结果、检查日期等内容,各医院可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在内容上进行增加,但不得减少。 上述内容填写必须完整、准确、字迹清楚,登记要及时,不能有缺项、填写大地址、症状代替病名等现象 对于发热病人,要在门诊日志上标明体温和相关流行病学史。 对于14岁以下的儿童,要填写家长姓名,对诊断(疑似)为传染病的患者要详细填写家庭住址及联系方式 首诊医生在诊治过程中发现确诊、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患者,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填写要求做到完整、准确、及时,并在规定时间内向预防保健科或疾控中心报告,不得漏报、迟报和瞒报。,门诊日志登记数与挂号数符合率要求85%以上,门诊日志登记数/挂号总数100% 85% *没有实现电子病历的单位和科室都应有纸质门诊日志登记; *电子病历功能不完整的也应该有纸质门诊日志登记; *电子病历功能完整且能与报告系统对接或方便查询的可以不用纸质门诊日志登记。 建议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时多与疾控机构沟通,以便完善功能。,传染病网络报告率、及时率、准确率分别达95%以上 这一标准实际上很低,因为 *中疾控信发201137号文 *江西省2010年传染病报告质量 网络直报率:99.94 % 及时报告率:99.99 % 报告准确率:,(四)院内传染病报告数据的常规分析,各类医疗机构要设立专门部门及专人负责本院传染病报告数据的常规分析工作,分析结果要及时在院内进行通报,以便院领导及相关科所及时了解掌握本院传染病发生情况和趋势,通报方式可以根据本院实际采取院例会通报或专题/简报等方式,并做好通报情况的相关记录。县及县以上综合性医院常规分析要求每月一次,其他医疗机构常规分析每季度一次,特殊情况时要增加分析频率。发病特别少的乡镇卫生院等每半年一次。 疫情分析内容不同于疾控机构。,(五)建立院内传染病报告管理自查机制,建立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自查机制,制定本院自查方案。 自查时,要有分管院长或临床科室主任参加。 自查内容要包括传染病报告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是否存在漏报,门诊日志等诊疗记录是否规范等,对于自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并对整改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县及县以上综合性医院至少每月检查一次,其他类医疗机构至少每季度检查一次。 对自查情况要有奖惩制度,并落到实处及奖惩记录。,(六)建立健全检验部门、影像部门 异常结果反馈机制,必须建立健全检验部门、影像部门异常结果反馈机制,检查中发现与传染病诊断有关的阳性结果,应不经过患者或患者家属直接反馈至门诊或住院部诊疗医生,并做好报告单的接受签收记录(双签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针对可能的传染病暴发事件、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的处理机制与流程,明确疾病诊断、疫情判断、疫情报告等工作的责任部门和工作流程,并做好相关诊疗记录留存。 突出专家诊断组的集体诊断作用。,(七)暴发疫情、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处理,(八)新进人员和全员传染病报告管理培训,各级医疗机构对院内新进人员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内容要有传染病防治法及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等内容。 每年至少开展一次院内全员传染病报告管理培训,培训要包含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报告管理规范、卫生部下发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及防制相关文件、网络直报系统数据统计规则等。 每次培训要有通知、签到、课件、总结和培训效果考试成绩等。,(九)其他,各级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有专门部门和专人负责院内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为传染病报告管理配备专用计算机、疫情报告专用电话及正版杀毒软件和上网环境,切实履行好传染病防治法所赋予的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职能。 积极配合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督导检查,主动接受传染病报告管理技术培训,规范开展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并落实到位。 做好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人员培训等资料的收集及保存工作,所留存的资料要完整,能够反映工作的全过程。,五、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与疫情报告管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医院自身管理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许多大中型医院都在投入资金建设和改造自己的医院信息系统(HIS)。 卫生部医疗机构数字化论证工作的启动。 江西省医院信息化示范单位建设 等级医院的评审 . 促使医院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1、管理信息系统(HMIS),门、急诊挂号子系统 门、急诊病人管理及计价收费子系统 住院病人管理子系统 药库、药房管理子系统 病案管理子系统 医疗统计子系统 人力资源及工资管理子系统 财务中心管理与医院经济核算子系统 医院后勤物资供应子系统 固定资产、医疗设备管理子系统 院长综合查询与决策支持系统 医院信息数据外延支持系统,2、临床医疗信息系统(CIS),住院病人医嘱处理子系统 护理信息子系统 门诊医生工作站子系统 临床实验室检查子系统(LIS)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处理系统(PACS) 放射信息管理系统(RIS) 手术室管理子系统 功能检查科室信息管理子系统 病理卡片管理及病理科信息系统 血库管理子系统 营养与膳食计划管理子系统 临床用药咨询与控制子系统,(二)信息化建设与疫情报告管理,电子病历:必须包括门诊日志等诊疗记录所要求的全部内容;在信息化建设没有稳定之前,不能停止门诊日志的登记。 系统能够实现临床检验结果、影像检验结果、放射检验结果与门诊/住院医生的实时反馈。 系统能够实现方便查询功能。(查询时限的权限设置) 有满足需要的统计功能。 关键是对法定报告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应当进行网络报告的病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